Salen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琚宛珍

合集下载

salen型催化剂

salen型催化剂

salen型催化剂Salen型催化剂:多用途且高效的工具Salen型催化剂是以萨伦配体为活性成分的过渡金属配合物。

萨伦配体是一种四齿配体,由两个苯酚基团和两个亚胺基团连接形成。

由于萨伦配体的多齿性和螯合能力,它可以与各种过渡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赋予Salen型催化剂优异的催化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Salen型催化剂的结构和特性Salen型催化剂通常由以下结构组成:金属离子:常见的金属离子包括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锌和银。

萨伦配体:萨伦配体可以通过改变取代基或苯环上的官能团来进行修饰和功能化。

轴向配体:一些Salen型催化剂还包含轴向配体,例如水、醇或胺,以进一步调节催化剂的性质。

Salen型催化剂具有以下特征:高活性:萨伦配体提供的螯合环境稳定了金属离子的氧化态,增强了催化活性。

高选择性:Salen配体的多齿性和不对称性提供了独特的配位环境,可以控制反应的立体化学和区域选择性。

易于修饰:萨伦配体可以很容易地进行修饰,以优化催化剂的性能以满足特定的反应条件。

热稳定性:Salen型催化剂通常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使其适用于高温反应。

Salen型催化剂的应用Salen型催化剂在各种化学反应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不饱和化合物的环氧化反应:催化剂与过氧化物反应,生成活性氧物种,对烯烃、炔烃等不饱和化合物进行环氧化。

不对称催化反应:通过引入手性配体或反应物,Salen型催化剂可以实现不对称催化,产生高对映选择性的产物。

聚合反应:Salen型催化剂可用于聚合烯烃、二烯烃和环氧化物等单体,产生具有特定性质的高分子材料。

氧化反应:Salen型催化剂可以催化醇、醛和酮的氧化反应,生成各种氧化产物。

医药合成:Salen型催化剂在药物合成中得到应用,包括抗癌药物、抗生素和抗炎药的生产。

Salen型催化剂的优势Salen型催化剂具有以下优势:高的催化活性:多齿配体和稳定的金属离子氧化态增强了催化活性。

高的选择性:不对称配位环境提供了优异的立体化学和区域选择性。

一种salen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

一种salen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382827.1(22)申请日 2018.04.24(71)申请人 广东工业大学地址 51006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729号(72)发明人 文溢 王芬芬 方岩雄 纪红兵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代理人 张春水 唐京桥(51)Int.Cl.B01J 31/22(2006.01)C07C 67/00(2006.01)C07C 69/68(2006.01)C07F 3/00(2006.01)C07F 5/06(2006.01)C07F 7/22(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salen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57)摘要本发明涉及催化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salen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salen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催化剂通过加入溴盐对水杨醛进行改性,然后与乙二胺和金属化合物反应得到salen金属配合物催化剂,该催化剂稳定性好,对生物质基碳水化合物催化性好,该催化剂能够回收利用,经济环保;该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收率高,还可以通过取代反应改变salen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实现调节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该催化剂创造性地应用在生物质基碳水化合物制备乳酸甲酯中,使得生物质基碳水化合物转化率高,乳酸甲酯的收率高。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9页 附图1页CN 108636456 A 2018.10.12C N 108636456A1.一种salen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具有式(Ⅰ)所示结构;其中,M为金属,X选自溴或氯,R选自辛基、丁基或乙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alen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X为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salen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salen金属配合物催化剂选自salen-AlCl-[OMIm]Br、salen-Zn-[OMIm]Br或salen-SnCl2-[OMIm]Br。

Zn(Salen)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Zn(Salen)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宁波化工- 29 -Zn(Salen)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甘宁,范慧阳,陶琼,包旭辉,刘艳萍(浙江海洋学院 海科学院 环境工程系,浙江 舟山 316022)摘 要:实验以双水杨醛和乙二胺为原料合成席夫碱,并用熔点测定、红外光谱表征席夫碱,然后使其与Zn 配合成[Zn (Salen)], 并用质谱测试分子离子峰,用元素分析仪测试配合物的CHN 含量,确定样品的结构和纯度。

最后用正交试验法考察该配合物在安息香氧化合成苯偶酰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得到其催化氧化的最佳反应条件。

关键词:席夫碱;Zn-Salen 配合物;安息香氧化;苯偶酰 中图分类号:TQ420.6 文献标识码:ASynthesis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Zn (Salen) complexes Gan Ning ,Fan Huiyang, Tao Qiong, Bao Xuhui, Liu Yanping(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ejiang Zhoushan 316022)Abstract: The experiment with bis (salicylaldehyde) and ethylene diamine as raw material for the synthesis of Schiff base, and by melting point determination, infrared spectral characterization of Schiff base, then the and Zn Combined synthesis [Zn (salen) and mass spectrometry molecular ion peak, by elemental analyzer with the CHN content,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and purity of the sample. Finally, orthogonal test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the complexes in the benzoin oxidation synthesis of benzil reaction and get 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of the catalytic oxidation. Keywords: Schiff base complexes; Zn-Salen; oxidation of benzoin; benzyl氧化反应作为最基本的单元反应在化学工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手性salen配合物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

手性salen配合物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
因此在最近十几年中 , 关于手性 Sl a n催化剂 的合 e
绍 s e 手性配合物 的合 成以及在催 化剂方面的应 an l
用。
1 手性 s e 合物 的合 成 l a n配
Sl 配合物概 由三部分组成 : an e 手性二胺 、 代 取 的水 杨醛衍 生 物 以及 中心金 属 。它 是 由水 杨醛衍 生
速度稳定增长,09 20 年仅仅半年的时间统计结果既 有 27篇有关 s e 2 a n的文章 , l 可想而 知全世界关注 se l a n的热度在上升。从文章的质量上看 , 大部分发
R 1 . R 1
R3

H2 N
NH2
R3
收稿 日期 :02—0 2 1 5—1 6
Ab t a t T e s n h ssa d a p ia in o ae o lx swe e d s u s d sr c : h y t e i n p l t fS ln c mp e e r ic se . c o
Ke r s: o l x,a y y wo d c mp e s mme rc,c tlss ti aa y i
物与手性二胺缩合 , 再与不同金属进行配合所得到, 其合成路线见 图 1 a n配合物不仅具有合成简 。Sl e 单、 收率高的特点 , 还易于通过调节 35 , 位取代基来 改 变催 化剂 的结 构 , 过 5位 上 的取 代 基 电子 效 应 通 变化使得 s e l a n配体具有给 电子或者受 电子效应 , 3 位上的取代基效应赋予 s e 配体空阻效应 , an l 进而调 节 催化 剂 的活性 及选 择性 ¨ 。 J

a 0 / \
R 3
图 1 Sl ae n配合 物合 成 路 线

基于酰胺类Salen型配体的新型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基于酰胺类Salen型配体的新型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基于酰胺类Salen型配体的新型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基于酰胺类Salen型配体的新型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一、引言酰胺类Salen型配体已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催化、药物和材料科学领域。

其独特的结构以及对金属离子选择性的配位作用使其成为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催化剂。

本文旨在合成一系列基于酰胺类Salen型配体的新型配合物,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系统研究。

二、实验方法1. 合成Salen型配体2. 合成新型配合物3. 对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和物理化学性质测试三、合成Salen型配体Salen型配体是由两个酰胺基团通过醛和胺的缩合反应合成而得。

首先,将适量的芳香醛和芳胺溶于适当的溶剂中,加入催化剂,反应一段时间后得到初级胺。

然后,在较低温度下向初级胺中滴加醛溶液,并通过搅拌控制反应温度,最终获得想要的Salen型配体。

四、合成新型配合物将合成得到的Salen型配体与各种金属离子进行配位反应,得到新型配合物。

首先,将金属盐溶于溶剂中,加入适量的Salen型配体,搅拌反应一段时间,得到配位反应产物。

反应后,用适当的溶剂溶解产物,并通过控制溶剂的蒸发或低温沉淀的方法得到纯净的配合物。

五、结构表征和物理化学性质测试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和红外光谱(IR)等手段对合成得到的新型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

使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对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详细分析。

同时,通过热重分析(TG)、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技术测定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热性质。

此外,对配合物的导电性、溶解性和荧光性质等进行性质测试。

六、结果与讨论通过对一系列新型配合物合成及其结构表征与性质测试,发现酰胺类Salen型配体可以与不同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在结构上,发现配合物的中心金属离子与Salen型配体之间存在配位键,形成稳定的配合物结构。

在性质上,发现新型配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导电性和溶解性,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荧光性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新型手性双核Salen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新型手性双核Salen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新型手性双核Salen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袁伟锋;阮文娟;张智慧;章应辉;朱志昂【期刊名称】《无机化学学报》【年(卷),期】2005(21)12【摘要】采用新型Salen中间体Ⅰ(由3,5-二叔丁基水杨醛、2,6-二酰基-4-甲基苯酚、(R,R)环己二胺为原料合成)合成了4个新型手性双核Salen配合物[Zn2L·3H2O(2)、Cu2L·H2O(3)、Co2L(4)、Ni2L(5)],(L是由中间体Ⅰ和邻苯二胺合成的手性二聚Salen配体).用1H NMR、FTIR、UV-Vis、CD光谱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详细讨论了红外光谱、电子吸收光谱、圆二色光谱的性质.采用激子耦合理论解释了此类手性化合物圆二色谱的Cotton效应和Cotton裂分,Cotton 裂分的方向依赖于环己二胺的构象,(R,R)环己二胺决定了Salen化合物的手征性为负.【总页数】6页(P1803-1808)【作者】袁伟锋;阮文娟;张智慧;章应辉;朱志昂【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化学系,天津,300071;南开大学化学系,天津,300071;南开大学化学系,天津,300071;南开大学化学系,天津,300071;南开大学化学系,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4.81+1;O642.1【相关文献】1.新型含葡萄糖基手性Salen配体及其Mn3+、Fe3+、Co2+、Cu2+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J], 赵姗姗;赵继全;赵东敏2.新型冠醚桥联手性双核Salen配合物的合成及谱学性质 [J], 高峰;阮文娟;李晓丽;陈嘉媚;朱志昂3.新型手性Salen双核锌配合物的分子识别研究 [J], 韩华;袁伟锋;阮文娟;赵小菁;胡国航;朱志昂4.新型手性双核Salen锰(Ⅲ)配合物对咪唑、吡啶类客体的分子识别研究 [J], 胡国航;阮文娟;高峰;朱志昂5.新型手性双核Salen Zn(Ⅱ)配合物的分子识别研究 [J], 袁伟锋;阮文娟;章应辉;南晶;朱志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Salen型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

Salen型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

Salen型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刘佳;郭莉芹;张晓红;阮文娟;朱志昂【摘要】Two new Salen ligands H2L1 (W,/V-bis(3-dimethoxy-salicylidene)-4,5-dimethoxy-1,2-phenylenediamine) and H2L2 (rV,N'-bis(3-dimethoxy-salicylidene)-4,5-dinitryl-1,2-phenylenediamine), and their nickel, copper, and zinc complexes ML1, and ML2 (M=Ni, Cu, Zn) were synthesized. The compounds synthesized were characterized by 'H-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1H NMR), 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UV-Vis), infrared (IR) spectrometry, mass spectroscopy (MS), and elemental analysis. The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the complexes were also studied.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ligand H2L2 was lower than that of ligand H2L1, becaus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trong electron-withdrawing group, - NO2. Moreover,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of the zinc complexes a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ligands; however the fluorescence is quenched upon complexing of nickel or copper ions. In addition, the cyclic voltammetry shows that the redox process in CuL1 was a one-electron quasi-reversible charge-transfer. Becaus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lectron-donating group - OCH3, the solution conductivity of ligand H2L1 was lower than thatofH2L2.%设计合成了两种新型Salen配体H2L1(N,N’-3-二甲氧基-邻羟苯亚甲基-4,5-二甲氧基-1,2-苯二胺)、H2L2(N,N'-3-二甲氧基-邻羟苯亚甲基-4,5-二硝基-1,2-苯二胺)及相应的镍、铜、锌金属配合物ML1、ML2 (M=Ni,Cu,Zn),并分别采用核磁共振(1H NMR)波谱、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红外(IR)光谱、质谱(MS)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探究了配体及其配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发现,与H2L1相比,配体H2L2由于引入强的吸电子基团-NO2,其荧光强度减弱.相对于配体,锌离子的配位则导致其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增强,而镍和铜离子的嵌入则使得配合物M L1、ML2 (M=Ni,Cu)荧光猝灭.对电化学性质的研究表明,CuL1的氧化还原过程为准可逆的单电子过程;与H2L2相比,配体H2L1由于引入强的给电子基团-OCH3,其溶液的导电性降低.【期刊名称】《物理化学学报》【年(卷),期】2012(028)002【总页数】8页(P265-272)【关键词】Salen型化合物;合成与表征;谱学性质;电化学性质;荧光性质【作者】刘佳;郭莉芹;张晓红;阮文娟;朱志昂【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天津300071;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天津300071;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天津300071;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天津300071;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1Salen(N,N-bis-(saliylalehydde)-ethylendiamine的缩写)型配合物是在四齿配体席夫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合物.自20世纪90年代初Jacobsen1和Katsuki2等首次成功地报道了手性Salen Mn(III)配合物催化非官能团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后,Salen型配合物作为手性催化剂得到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由于Salen型配合物结构多样、合成简单,近十年来大量新型的配体被开发并广泛应用于信息材料、能源、光电技术、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等领域.其中人们对Salen型配合物在光学、3,4分子识别、5-9分子磁性、10抗癌活性、手性催化11,12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13等各方面的性质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当改变取代基及中心配位金属时,合成的Salen型配合物的催化、分子识别、氧化还原电位,非线性光学性质、荧光性质等会有很大的变化.14-16本文设计合成了含有供电子取代基H2L1和含有吸电子取代基H2L2两种对称的Salen型配体及相应的Ni、Cu、Zn金属配合物,运用核磁共振波谱、元素分析、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鉴定和表征.研究了配体及金属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并系统研究了不同的取代基团和配位金属对Salen型配合物在光谱性质和电化学性质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这为进一步研究配合物的分子识别性能和催化性质奠定了基础.1H NMR采用美国Mercury Vx 300 MHz核磁共振仪测定,以氘代二甲基亚砜(DMSO-d6)为溶剂,四甲基硅烷(TMS)为内标.元素分析采用德国Perkin-Elemer 240元素分析仪,测定C、H、N的含量.红外光谱使用美国Bio-Rad 135 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KBr压片法在4000-400 cm-1范围内摄谱.质谱数据通过美国Thermofinnigan公司生产的TRACE DSQ型质谱仪测定.UV-Vis光谱采用日本的Shimadzu UV-2450紫外-可见光谱分光光度计在700-200 nm范围内测定.荧光光谱在日本SHIMADZU RF-5301 PC型荧光光谱仪上测定.UV-Vis光谱和荧光光谱测定时的溶剂均为N,N-二甲基甲酰胺(DMF).电导率数值在国产DDS-11AT 数字电导仪上测定.DMF使用前按试剂手册的标准方法处理.17其它所用的溶剂均为分析纯试剂,金属盐为化学纯试剂.化合物的合成路线见Scheme 1.2.2.1 配体H2L1的合成将1.336 g(2 mmol)1,2-二甲氧基-4,5-二胺基苯加入100 mL的圆底烧瓶,然后再分别加入15 mL甲醇和0.608 g(4 mmol)邻香草醛,加热回流.约2 h左右出现大量橘黄色沉淀,经薄层色谱板(TLC)监测,约4 h后反应完全.过滤得到粗产品,经二氯甲烷和甲醇重结晶得到橘黄色的固体0.601 g.产率: 69%.1H NMR(DMSO-d6)δ:13.26(s,2H,OH), 8.612(s,2H,CH=N),7.012(d,J=1.459 Hz,1H),6.974(d,J=1.444 Hz,1H),6.962(d,J=1.385 Hz, 1H),6.936(d,J=1.339Hz,1H),6.817-6.890(m, 2H),6.770(s,2H),3.964(s,6H,OCH3),3.886(s,6H,OCH3);UV-Vis(DMF),λmax/nm(10-4ε/(mol-1·dm3· cm-1)):260(0.946),284(1.212),302(1.171),359 (1.330);FT-IR(KBr)(cm-1):1607(ν―CH=N―).计算值(%),C24H24N2O6:C 66.04,H 5.54,N 6.42;实验值(%),C 66.27,H 5.38,N 6.37.ESI-MS,m/z:437.44 (M+H)+,计算值M=436.16. 2.2.2 ML1(M=Cu,Ni,Zn)的合成将0.0436 g(0.1 mmol)H2L1配体和15 mL甲醇加入到100 mL的小烧瓶中,然后将相应金属的醋酸盐0.2 mmol溶解到5 mL的甲醇中,在搅拌下,缓慢滴加到配体溶液中.将混合物加热回流约2 h产生大量的固体,经TCL检测反应基本完全后,抽滤得到粗产物.将所得粗产品用热甲醇洗三次,水洗、干燥、抽滤得到固体产品.CuL1:产物为棕色固体,产率为55%.UV-Vis (DMF):λmax/nm(10-4ε/(mol-1·dm3·cm-1)):264(0.602), 298(0.593),315(0.748),326(0.880),374(0.900). FT-IR(KBr)(cm-1):1608(ν―CH=N―).计算值(%), C24H22N2CuO6·5H2O:C 48.98,H 5.44,N 4.76;实验值(%),C 49.02,H 5.30,N 5.21.ESI-MS,m/z:498.79 (M+H)+,计算值M=497.09.NiL1:产物为棕红色固体,产率为49%.1H NMR(DMSO-d6)δ:8.729(s,2H,CH=N),7.669(s, 2H,Ar―H),7.196(d,J=7.712 Hz,2H,Ar―H), 6.873(d,J=6.560Hz,2H,Ar―H),6.567-6.619(m, 2H,Ar―H),6.119(s,1H,Ar―H),3.893(s,6H,OCH3),3.796(s,6H,OCH3).UV-Vis(DMF):λmax/nm (10-4ε/(mol-1·dm3·cm-1)):265(0.834),303(0.637), 311(0.648),384(1.202),463(0.359).FT-IR(KBr)(cm-1): 1608(ν―CH=N―).计算值(%),C24H22N2NiO6·3H2O:C 52.68,H 5.16,N 5.12;实验值(%),C 52.75,H 4.74, N 5.29.ESI-MS,m/z:493.22(M+H)+,计算值M= 492.10.ZnL1:产物为亮黄色固体,产率为45%.1H NMR(DMSO-d6)δ:8.978(s,2H,CH=N),7.476(s, 2H,Ar―H),7.044(d,J=7.832 Hz,2H,Ar―H), 6.849(d,J=7.948Hz,2H,Ar―H),6.419-6.470(m, 2H,Ar―H),3.914(s,6H,OCH3),3.765(s,6H,OCH3),1.790(s,6H,OAc).UV-Vis(DMF):λmax/nm (10-4ε/(mol-1·dm3·cm-1)):307(1.127),363(1.117),387 (1.092).FT-IR(KBr)(cm-1):1614(ν―CH=N―).计算值(%),C28H28N2O10Zn2·H2O:C 47.95,H 4.31,N 3.99;实验值(%),C 47.42,H 4.14,N 4.33.ESI-MS,m/z: 499.81(M+H)+,计算值M=498.09.2.2.3 配体H2L2的合成将0.198 g(1 mmol)1,2-二硝基-4,5-二胺基苯加入100 mL的圆底烧瓶,然后加入8 mL甲醇和0.304 g(2 mmol)邻香草醛,加热回流,约2 h左右出现大量浅黄色沉淀,经TLC监测,约8 h后反应完全.过滤得到粗产物,用热的甲醇洗涤三次,水洗、真空干燥得到浅黄色的固体0.233 g.产率:50%.1H NMR (DMSO-d6)δ:11.29(s,2H,OH),8.983(s,2H,CH=N),7.963(s,2H,Ar―H),7.433-7.458(d,1H,J= 7.473 Hz,Ar―H),7.120-7.192(m,4H,Ar―H), 6.907-6.959(t,J=7.91 Hz,1H,Ar―H),3.845(s, 12H,OCH3).UV-Vis(DMF):λmax/nm(10-4ε/(mol-1· dm3·cm-1)):261(0.615),284(0.705),305(0.663), 389(0.811).FT-IR(KBr)(cm-1):1626(ν―CH=N―).计算值(%),C22H16N4O8:C 56.65,H 3.89,N 12.1;实验值(%),C 56.08,H 3.74,N 12.5.ESI-MS,m/z:466.95 (M+H)+,计算值M=466.11. 2.2.4 ML2(M=Cu,Ni,Zn)的合成将0.0466 g(0.1 mmol)H2L2配体和15 mL甲醇加入到100 mL的小烧瓶中,然后将相应金属的醋酸盐0.2 mmol溶解到5 mL的甲醇中,在搅拌下将其缓慢滴加到配体溶液中.将混合物加热回流约2 h后,有大量沉淀产生,经TCL检测反应基本完全后,抽滤得到固体粗产物.将所得粗产品用热甲醇洗三次,水洗、真空干燥,抽滤得到固体产物.CuL2:产物为棕色固体,产率为49%.UV-Vis (DMF):λmax/nm(10-4ε/(mol-1·dm3·cm-1)):265(0.665), 314(0.556),471(1.035).FT-IR(KBr)(cm-1):1603 (ν―CH=N―).计算值(%),C24H22N2CuO6·4H2O:C 48.40, H 3.22,N 10.2;实验值(%),C 48.04,H 3.05,N 10.4. ESI-MS,m/z:528.02(M+H)+,计算值M=527.04. NiL2:产物为红棕色固体,产率为54%.UV-Vis (DMF):λmax/nm(10-4ε/(mol-1·dm3·cm-1)):265(0.819), 315(0.677),472(1.250).FT-IR(KBr)(cm-1):1664 (ν―CH=N―).计算值(%),C24H22N2NiO6·3H2O:C 47.26, H 3.62,N 10.0;实验值(%),C 46.92,H 3.21,N 10.5. ESI-MS,m/z:522.73(M+H+)+,计算值M=522.05. ZnL2:产物为深黄色固体,产率为51%.UVVis(DMF):λmax/nm(10-4ε/(mol-1·dm3·cm-1)): 329(0.760),428(0.426).FT-IR(KBr)(cm-1):1664 (ν―CH=N―).计算值(%),C28H28N2O10Zn2·H2O:C 46.70, H 3.56,N 9.90;实验值(%),C 46.21,H 3.13,N 10.2. ESI-MS,m/z:529.03(M+H)+,计算值M=528.04.3.1.1 核磁共振氢谱由核磁数据可以发现,配体在9.0-10.0区域内未观察到原料中醛的特征峰,且在3.8左右也没有出现氨基的特征峰,而在8.3左右出现了新的―HC=N―的H特征峰,这些证据都有力地表明氨基与醛反应生成了目标产物H2L1和H2L2配体.由配体及相应配合物的核磁数据看出,在各金属配合物中,―OH特征峰消失,说明各金属离子与配体发生了配位反应.对比配体H2L1和H2L2的核磁谱可以看出,与带有供电子基团―OCH3的H2L1相比较,H2L2化学位移都明显向低场移动.原因在于配体H2L2中存在取代基―NO2,其强吸电子能力使整个体系的电子云密度降低,从而使与之相连的苯环上的其它H的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另外,与配体H2L1相比,由于受中心金属离子配位的影响,其镍和锌配合物的化学位移均不同程度的向低场移动.比较特殊的是H2L1的锌配合物,其在1.790的位置上出现了一个强峰,其积分值为6,而H2L1配体及NiL1配合物中均未出现,结合其质谱图上出现的685.3的分子离子峰推断,该锌配合物应是一个双核锌的配合物Zn2L1(OAc)2,1.790处的吸收峰是由配位上的CH3COO―上的甲基H产生的.Zn2L1(OAc)2的结构如图1所示.研究发现,与其它链状以及环己二胺相比较,1,2-二甲氧基-4,5-二胺基苯具有的刚性结构是形成这种特殊的双核金属配合物的主要条件,而两边邻香草醛上的甲氧基又稳定了这种双核金属配合物.1,2-二甲氧基-4,5-二胺基苯的这种刚性结构使得位于中心的Zn2+处于非平面四边形的状态,使Zn表面的势能增加,路易斯酸性增强,从而增加了轴向配位的能力形成双核金属配合物.18,19另外,此类双核配合物还可与Ni(OAc)2·4H2O继续发生反应,Ni取代Zn后只形成单核配合物.而结构相似的H2L2的锌配合物,由于受到吸电子基的影响没有形成这种配合物.3.1.2 紫外-可见光谱实验所用各化合物溶液的浓度均为(1.000± 0.020)×10-4mol·L-1,分别得到的两种配体及各相应配合物的UV-Vis吸收光谱图见图2.研究发现,所有谱图中的特征峰大致归属为四类,其中,260-280 nm区域的中等强度的吸收峰是由于苯环的π-π*跃迁产生的;300-320 nm区域的吸收峰是由于偶氮甲烷基生色团的π-π*跃迁引起的,350-400 nm区域的吸收为偶氮甲烷基中氮原子上的孤对非键电子到苯环的n-π*跃迁引起的.而金属配合物一般在400-500 nm的吸收谱带由金属与其配位N、O间d-π*电荷转移跃迁产生的.金属配合物中由生色团―C=N―产生的π-π*跃迁较配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蓝移,这是由于―C=N―中的电子与金属配位后,金属的配位增强了整个体系的共轭程度,使电子云密度得到了分散,总体能量降低,表现为成键π轨道中电子能量下降,导致了π-π*这对成键-反键轨道中能级差变大,谱带发生蓝移.对于同一配体的情况,金属配合物发生红移或蓝移与金属离子的电负性及金属本身内在的性质有关.根据现代分子轨道理论,很多因素都可以影响整个共轭体系的电子云密度,从而使吸收峰发生不同程度的红移或蓝移.20-26除了金属离子的影响,所用的溶剂也会对谱图产生一定的影响.化合物上的取代基不同和空间位阻的大小不同均会使吸收峰的位置发生不同程度的红移或蓝移.3.1.3 红外光谱配体H2L1和H2L2及相应的金属镍、铜、锌配合物的部分红外特征峰值列于表1.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两种配体及相应配合物在1700-1800 cm-1区域附近都没有出现醛基的振动峰.所有的化合物均在1610 cm-1附近出现了很强的C=N伸缩振动峰,说明氨基和醛基缩合失水形成Schiff碱结构,形成了一系列Salen型配体及其配合物.配合物与配体相比较C=N吸收峰的位置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配体 H2L1、H2L2及其金属配合物均在1560-1580 cm-1处产生很强的吸收峰是由芳环骨架振动引起的C=C伸缩振动(ν―C=C―)而产生的,由于金属与配体的配位作用使芳环骨架振动吸收频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2950-2850 cm-1区域内出现了CH3(ν―C―H―)振动吸收峰.当不同的金属离子与配体配位时,由N、O提供孤对电子,金属提供空轨道,所形成的配位键在400-600 cm-1左右有M―N、M―O的振动峰出现.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电导率测定以DMF为溶剂,配制浓度为(5.000±0.030)×10-6mol·L-1.从表2中计算得出的摩尔电导率数值可以看出,H2L1、H2L2及其配合物的DMF 溶液具有一定的导电性.27与带有供电子基团―OCH3的配体H2L1相比,H2L2中的两个吸电子基团―NO2的存在,增大了整个体系的极性,使配体N2O2空腔的电子云密度降低,导致H2L2溶液的摩尔电导率数值增大.比较MLn(n=1,2)金属配合物溶液的摩尔电导率数值可以看出,配合物溶液的导电顺序对ML1有:CuL1>NiL1>ZnL1(OAc)2;对ML2有:NiL2>ZnL2>CuL2.由于不同的金属离子d电子数目不同,对配体形成反馈π键的作用也不同,导致相应的金属配合物电子分布发生变化,分子极性发生改变,28从而使得各金属配合物溶液的摩尔电导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所用仪器为LK98BII型电化学分析系统,测定循环伏安曲线时使用三电极体系,以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铂丝电极为辅助电极.将两种配体及相应的金属配合物用DMF分别溶解,配置成浓度约为1×10-3mol·L-1的溶液,其中支持电解质四丁基高氯酸铵(TBAP)的浓度为0.15 mol·L-1.测定前向待测溶液中通入高纯氮20 min除氧,在被测体系处于静止的状态时进行测量,扫描时从负电位至正电位,然后再回到负电位完成一个循环.扫描范围为-1.5至+1.5 V;扫描速率为100 V· s-1.得到的数据用相关软件处理.3.3.1 H2L1、CuL1、NiL1体系H2L1配体及其相应金属配合物的电化学数据列于表3中,各化合物的循环伏安曲线见图3.从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H2L1配体在0.611 V处出现了―C=N―亚胺的氧化峰,NiL1的循环伏安曲线出现了两对氧化还原峰,在0.672和0.475 V这对氧化还原峰是Ni(III)/Ni(II)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而在未引入甲氧基的Salen型Ni配合物中并未出现,29这可能是由于NiL1中的强供电子基团―OCH3的引入稳定了高氧化态Ni(III).在0.395和-1.375 V出现的一对峰归属为Ni(II)/Ni(I),这个过程的可逆性很差,这两个阶段的氧化还原过程均应为单电子的氧化还原过程.CuL1的循环伏安曲线中出现了两对氧化还原峰,在-0.971和-1.17 V出现的氧化还原峰归属为Cu(II)/Cu(I)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这个过程应为准可逆的单电子氧化还原过程.3.3.2 H2L2、CuL2、NiL2体系H2L2配体及其相应金属配合物的电化学数据列于表4中,各化合物的循环伏安曲线见图4.在H2L2的循环伏安曲线中,―NO2的还原峰位于-0.979 V处,而—CH=N—亚胺的氧化峰在0.451 V处,峰位较H2L1的第一步氧化峰的位置向更负的方向移动.这是由于―NO2是一个强的吸电子基团,其使—CH=N—亚胺基的电子云密度下降,从而更易被氧化.金属配合物ML2的循环伏安曲线与ML1相比,氧化还原过程很相似,但可逆性比较差,这可能与引入的两个吸电子基团有关.30-32所测样品均以DMF为溶剂,配制浓度为(2.000±0.020)×10-6mol·L-1.测试条件为:样品池为1 cm×1 cm×4 cm石英池,配体及配合物的激发狭缝及发射狭缝均为10 nm.扫描速率为600 nm·min-1.各样品均在室温下、在各自激发波长下扫描其荧光发射光谱,谱图见图5.在激发波长为380 nm光的激发下,H2L1配体在512 nm处出现一个很强的峰,这是由于H2L1结构体系的共轭程度很高,且该配体中引入的四个甲氧基取代基为给电子基团,从而使得荧光增强.而H2L2配体由于引入了两个强的吸电子基团―NO2,其在476 nm处出现的峰相对较弱,与H2L1配体相比,其最大吸收波长蓝移.从图5的荧光光谱图中可以看出,Zn2L1(OAc)2及ZnL2配合物所产生峰的荧光强度均比相应配体的高.Zn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增加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导致的:一方面,锌离子与配体的配位增加了分子结构的刚性从而使荧光增强;另一方面,Zn2+的d电子为全充满的d10状态,具有较稳定结构,所以Zn配合物荧光强度较配体的更强.33,34而配合物NiL1、CuL1、NiL2及CuL2均未发现荧光效应,这是由于Cu2+、Ni2+都有空的d轨道,配体电子从激发态到基态跃迁的能量可能转到金属离子的d-d跃迁,能量被消耗,发生荧光猝灭.研究结果表明,配体H2L2由于强吸电子取代基―NO2的存在,与H2L1配体相比,其荧光光谱发射峰发生明显蓝移,1H NMR中化学位移均向低场移动.相对于配体,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增强了金属配合物的共轭程度,使其化学位移均向低场移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吸收带发生蓝移.对配体及其配合物荧光性质的对比研究发现,与配体相比较,锌离子的配位致使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增强,而镍和铜离子的嵌入则使得配合物ML1、ML2(M=Ni,Cu)荧光猝灭.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铜、镍配合物的氧化还原过程为单电子氧化还原过程. References(1) Zhang,W.;locbach,J.L.;Wilsom,S.R.;Jacobsen,E.N.J.Am.Chem.Soc.1990,112,2801.(2) Irie,R.;Noda,K.;Ito,Y.;Katsuki,T.Tetrahedron Lett.1990, 31,7345.(3) Hasegawa,Y.;Saitou,S.;Nagaoka,D.;Yajima,H.;Kanesato,pd.2008,451,320.(4)Yao,K.M.;Zhou,W.;Lu,G.Acta Chimica Sinica 2000,58, 1275.[姚克敏,周文,鲁桂.化学学报,2000,58,1275.](5) Mulliez,E.;Fontecave,M.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1999,185,775.(6) Rajamanickam,V.;Mookandi,K.;Venkatesan,S.;Balachandran,U.N.Biochimica et Biophysical Acta 2000, 1475,157.(7)Inouye,M.;Takahashi,K.;Nakazumi,H.J.Am.Chem.Soc. 1999,121,341.(8)Yuan,R.J.;Ruan,W.J.;Zhu,B.X.;Cao,X.H.;Zhu,Z.A.Acta Phys.-Chim.Sin.2005,21,139. [袁瑞娟,阮文娟,朱必学,曹小辉,朱志昂.物理化学学报,2005,21,139.](9)Guo,L.Q.;Shi,X.L.;Ruan,W.J.;Zhang,X.H.;Zhu,Z.A. Acta Phys.-Chim.Sin.2010,26,1195.[郭莉芹,史秀丽,阮文娟,张晓红,朱志昂.物理化学学报,2010,26,1195.](10) Staninski,K.;Lis,pd.2008,451,81.(11) Srinivasan,K.;Michaud,P.;Kochi,J.K.J.Am.Chem.Soc. 1986,108,2309.(12) Burrow,C.E.;Burchell,T.J.;Lin,P.H.;Habib,F.;Wemsdorfer,W.;Clerac,R.;Murugesu,M.Inorg.Chem.2009,48,8051.(13) Chen,H.;Rhodes,J.J.Mol.Med.1996,74,497.(14) Canali,L.;Sherington,D.C.Chem.Soc.Rev.1999,28,85.(15) Cozzi,P.G.Chem.Soc.Rev.2004,33,410.(16) Jin,C.;Jia,Y.J.;Wang,B.J.;Fan,B.B.;Ma,J.H.;Li,R.F. Acta Phys.-Chim.Sin.2006,22,947.[晋春,贾银娟,王宝俊,范彬彬,马静红,李瑞丰.物理化学学报,2006,22,947.](17) Perrin,D.D.;Armarego,W.L.F.;Perrin,D.R.Purification of Laboratory Chemicals,2nd ed.;Chemical Laboratory Press: Beijing,1987;p 126;translated by Shi,Y. [Perrin,D.D.; Armarego,W.L.F.;Perrin,D.R.实验室化学药品的提纯方法,第二版.时雨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126.](18) Leire,S.F.;Jordi,B.B.Inorganic Chemistry 2009,48,846.(19)Li,J.Y.;Guo,L.Q.;Ruan,W.J.;Zhu,Z.A.Chin.J.Chem. 2010,28,938.(20) Sacconi,L.;Ciampolini,M.;Maggio,F.;Cavasino,F.P.J.Am.Chem.Soc.1962,84,3246.(21) Carlin,R.L.Transition Metal Chemistry;Marcel Dekker:New York.1965;p 239.(22) Tas,E.;Aslanoglu,M.;Kilic,A.;Kara,Z.J.Coord.Chem. 2006,59,861.(23) Odabasoglu,M.;Arslan,F.;Olmez,H.;Buyukgungor,O.Dyes Pigment 2007,75,507.(24) Chen,Z.;Wu,Y.;Gu,D.;Gan,F.Spectrochim.Acta A 2007,68, 918.(25)Chen,Z.;Huang,F.;Wu,Y.;Gu,D.;Gan,F.Inorg.Chem. Commun.2006,9(1),21.(26) Kasumov,V.T.Spectrochim.Acta A 2003,57,1649.(27) Zanello,P.;Cinquantini,A.Transit.Met.Chem.1985,10,370.(28) He,F.C.;Zhu,Z.H.Structural Chemistry;Peopleʹs EducationPress:Beijing,1979.[何福城,朱正和.结构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9) Guo,L.Q.Syni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Properties of Novel Asymmetrical and Symmetrical Salen Complexes.MS. Dissertation,Nankai University,Tianjin,2010.[郭莉芹.对称及不对称Salen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30) Zanello,P.;Tamburini,S.;Vigato,P.A.;Mazzocchin,G.A.Transit.Met.Chem.1984,9,176.(31) Kapturkiewicz,A.;Behr,B.Inorganica Chimica Acta 1983,69, 247.(32) Shi,X.L.;Zang,N.;Zhang,Y.;Duan,R.;Liu,M.;Ruan,W.J.; Zhu,Z.A.Acta Chimica Sinica 2008,66,930. [史秀丽,臧娜,张炎,段苒,刘美,阮文娟,朱志昂.化学学报, 2008,66,930.](33) Kadarkaraisamy,M.;Sykes,A.G.Inorganic Chemistry 2006, 45,779.(34) Eltayeba,N.E.;Teoha,S.G.;Kusrinib,E.;Adnana,R.;Fun,H. K.Spectrochimica Acta 2010,75,453.。

一种salen席夫碱铜(ii)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一种salen席夫碱铜(ii)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一种salen席夫碱铜(ii)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
表征
一种Salen席夫碱铜(II)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的一般步骤如下:
1. 合成:将Salen席夫碱(如N,N'-二(2,2',2-三氟乙基)亚胺基-N,N'-二丙酸酯)和铜(II)盐(如硫酸铜或氯化铜)混合,加入适量的溶剂(如水或乙醇),加热至反应完全,得到铜(II)配合物。

2. 结晶:将反应产物过滤,并用溶剂洗涤,然后在适当的条件下结晶,得到纯品。

3. 结构表征:使用各种技术对铜(II)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包括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等。

其中,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可以用于确定配合物的化学环境和配位方式,X射线衍射可以用于确定晶体结构。

例如,一种Salen席夫碱铜(II)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的详细步骤如下:
1. 合成:将0.25 mol N,N'-二(2,2',2-三氟乙基)亚胺基-N,N'-二丙酸酯和0.25 mol CuSO4·5H2O加入到50 mL的水溶液中,并在室温下搅拌,直到反应完全。

反应结束后,将溶液过滤并用溶剂(如乙醇)洗涤,然后在室温下结晶,得到纯品。

2. 结构表征:使用元素分析确定铜(II)配合物的元素组成,使用红外光谱确定配合物的化学环境和配位方式,使用核磁共振确定配合物的化学环境和配位方式,使用X射线衍射确定晶体结构。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合成出一种Salen席夫碱铜(II)配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Salen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

Salen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

Salen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黄素素;林佳乐;黄倩雯;孔黎春;章康达【摘要】以水杨醛和乙二胺为原料制备Salen配体,再进一步与金属离子络合制备Salen配合物[M(Salen)] (M=Co,Cu,Zn,Ni),并用于空气氧化安息香合成苯偶酰反应体系的催化剂.以绿色化学的理念为出发点,对反应溶剂、温度、催化剂用量等一系列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筛选后,发现该反应在室温下,以95%乙醇为溶剂,当量比为安息香/Co(Salen)/KOH=1.00∶0.08∶1.40时,苯偶酰的产率最高可达90.7%.通过沉淀、洗涤等操作,能够有效回收催化剂,并且催化剂循环使用3次后,产物苯偶酰仍有可观的产率.与目前常见的苯偶酰合成方法相比,该实验合成方法具有环境友好、能耗低、操作更加简便等特点,是一条简单绿色的高效合成苯偶酰的途径.【期刊名称】《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年(卷),期】2016(035)008【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Salen配合物;苯偶酰;安息香;催化氧化;绿色化学【作者】黄素素;林佳乐;黄倩雯;孔黎春;章康达【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1.3苯偶酰作为一类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在药物及各类功能材料的合成[1-4]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合成制备苯偶酰的众多途径中,通过安息香的氧化制取苯偶酰是合成相应苯偶酰类化合物的重要路径[5-7]。

目前,采用化学试剂氧化或催化剂催化氧化安息香是合成苯偶酰的两大类常用方法。

经过多年的研究,通过这两类方法能够高效地合成苯偶酰,但各自还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采用化学试剂,如浓硝酸[8]、氯化铁[9-10]、高锰酸钾[11]、二甲基亚砜-草酰氯[12]等来氧化安息香制备苯偶酰,存在对环境危害大、不符合“原子经济性”、生产工艺不安全等缺点;以Salen配合物[13-19]作为催化剂通过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安息香是目前一种新兴的绿色合成苯偶酰途径[19],但仍存在反应温度较高,溶剂不够环境友好,催化剂回收操作繁琐等不足。

新型Salen型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及轴向配位热力学

新型Salen型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及轴向配位热力学
物理 化学 学 ̄ ( lHu x e u b o Wui a u ea ) X
M a y
Ac I' 一 hm. i.2 1 , 65 :1 5 1 0 t PfS C i Sn, 0 0 2 () 1 9 — 2 1 a z. )
1 95 1
[ t l】 Ari e c
W WW . whx p u.d c b.k e u.n
新 型 S ln型 配 合物 的合成 和 表 征 及 轴 向配 位 热 力学 ae
郭 莉 芹 史 秀丽 阮文 娟 张 晓红
307) 00 1
朱志昂
(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天津
摘要 : 采用金属模板法合成 了四个新型 Sln型单 、 ae 双核金属 配合 物, 并用元 素分 析 、 核磁共振( MR)电喷 N H 、 雾质谱 (S—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rI ) 手段进行 了表征. EI MS、 F— 等 R 使用紫 外. 可见 ( — s光谱滴定法 和圆二色 uv Vi ) (D) 谱研究 了主体金属 镍配合物 与咪唑类含 氮小分 子的轴 向配位反应 热力学性 质. C 光 结果表 明: 主体 与咪唑
( 和 Ⅳ 甲基 咪唑( - l 的配位数 是 2 而与 2E一一 l 和 2Mem 的配位 数是 1 轴 配体 系 的热力学数 I m) _ N Mem) , 一 t Mem 4 - l ; 据显示主体与咪唑类配体的平衡 常数按K ( )K ( Mem)K (一t 一 I > e2Mem) , eI >  ̄N- l >  ̄2E一 Mem)K (一 l ) 序依 次减 小; 得 m 4 f  ̄ 测 的△ 和 △ 数据表 明该轴 向配位反应为放热 、 熵增加过程. 关键词 : 金属模板法; 新型 S ln型配合物 ; 合成 表征 ; 轴 向配位热力 学; 圆二色光谱 ae

新型类Salen型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荧光和磁学性能研究

新型类Salen型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荧光和磁学性能研究

新型类Salen型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荧光和磁学性能研究新型类Salen型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荧光和磁学性能研究随着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配合物化学在化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配合物可以通过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反应得到,并且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

Salen型配体是一种广泛研究的配体,由两个富有刚性结构的亚胺酮部分通过双芳香的亚胺基桥连接而成。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新型类Salen型配体的合成、结构、荧光和磁学性能。

新型类Salen型配体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合成,例如传统的Mannich反应、Knoevenagel反应以及金属催化的多组分反应等。

这些方法可以制备出不同结构和功能的类Salen型配体,拓宽了研究领域。

其中,具有手性结构的新型类Salen型配体备受关注,因为手性配体可以形成手性配合物,对于催化和光电材料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研究人员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新型类Salen型配体进行了结构表征。

实验结果显示,新型类Salen型配体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同时,传统Salen结构中的N-O键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位键,进一步增强了配合物的稳定性。

通过合适的方法可以合成出多种形状和性质不同的配合物。

新型类Salen型配合物的荧光性能也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

荧光性能是衡量配合物应用潜力的重要参数之一。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新型类Salen型配合物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可以作为荧光探针应用于生物成像和传感器等领域。

通过调控配体结构和金属离子的选择,可以进一步增强荧光性能,为实际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

此外,新型类Salen型配合物的磁学性能也备受关注。

磁学性能是衡量配合物物理性质的重要参数,对于研究配合物的磁性行为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含有过渡金属离子的新型配合物表现出良好的磁学性能,具有可调控的磁性行为。

这些材料可以应用于磁性的数据存储和传感器等领域,对实现高效储存和传输信息具有潜在价值。

Salen双核Cu2+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染料降解

Salen双核Cu2+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染料降解

第 4 3卷 第 6期
2 01 6年 1 1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报【 理 学版 )
V N o 1 . 4 3 N o . 6
ov . 20 16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h t t p: / / www. z j o u r n a l s . c o m/ s c i
DOI :1 0 . 3 7 8 5 / j . i s s n . 1 0 0 8 — 9 4 9 7 . 2 0 1 6 . 0 6 . 0 1 9
S a l e n双 核 C u 2 + 配合 物 的合 成 及 催 化 染料 降解
江 银 枝 ,程 本 能 ,孙 红 英 ,时 永 强
( 浙江 理 工 大学 化 学 系 , 浙江 杭州 3 1 0 0 1 8 )
Te c h Un i v e r s i t y,Ha n gz h o u 3 1 0 0 1 8,Ch i n a )
Th e b i n u c l e a r Cu ”c o mp l e x wi t h s a l e n s c h i f f b a s e :S y n t h e s i s a n d c a t a l y t i c p r o p e r t i e s i n d y e d e g r a d a t i o n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2 0 1 6, 4 3 ( 6 ) : 7 3 3 — 7 3 9

Salen型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

Salen型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

( ~ - 甲氧 基- ~, - 二 3 邻羟 苯亚 甲基一,一 45二硝基 -,一 12 苯二胺) 相应 的镍 、 、 金属配合物 ML、 2M= , , 及 铜 锌 ’ML ( Ni Cu Z )并分别采用核 磁共振( MR) n, ’N H 波谱 、 紫外. 见( VVi 吸收光谱、 可 U —s ) 红外( 光谱 、 谱( ) 1 R) 质 MS 和元 素分析进
s n h s e e e c a a t r e y’ . u la g e i r s n n e( MR , l a ilt iil a s rt n y t e i d w r h r ce i d b H n c r z z e ma n t o a c ’ N ce H ) u r v e- sb b o pi t o v e o
物 理化 学学 报( f au ubo fHuxe ea) f X
F br e r ay
A t ca
.C i , 2 1 , 8()2 5 2 2 一 hm. z 0 2 2 2, 6 — 7 .
25 6
、r . x pk .d c ^V wh b. u e u.n 、
过程: H L相 比, 与 2 配体 H L 由于 引入强 的给 电子基 团一OCH , ’ 。其溶液 的导 电性 降低.
关键词: S ln ae 型化合物; 合 成与表 征: 谱学性质: 电化学性质 : 荧光性质 中图分类号: O 4 61
Sy t e i Cha a t rz ton an op ri s ofSa en T e Com p e e n h s s, r c e ja i d Pr e te l - yp lx s
[ t l】 Ar ce i
d i 1 .8 6P o : 03 6 / KU. WHXB2 1 1 2 1 0 11 5

手性聚合Salen - Co (Ⅲ) 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

手性聚合Salen - Co (Ⅲ) 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

结论
可以用二醛和三醛合成相互交联的salen– Co(III)配合物。 合成的催化剂具有很高的活性和对映选择性。
2,6二甲基吡啶 Toluene甲苯 Benzaldehyde苯甲醛 Acetone丙酮 DMAP: 4-二甲氨基吡啶 DIC:N, N-二异丙基碳二亚胺 THF:四氢呋喃 Diaminocyclohexane己二胺 1,2-diaminocyclohexane 1,2环己二胺 2,6-lutidinium p-toluenesulfonate(LTPS)
手性聚合Salen - Co (Ⅲ) 配合物的合成及 其催化性能
近年来,手性聚合Salen - Co ( Ⅲ) 配合物 在催化烯烃不对称环氧化领域中的应用越来 越受关注。研究发现,以二聚或多聚的手性 Salen 配体合成的多核金属配合物在不对称 催化反应中可能有良好的催化活性。此外, Salen金属配合物在DNA的选择性绑定和环氧 化物共聚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因此,我们设计合成了以供电子的苄氧基 为连接链的二聚水杨醛衍生物,将其与(1 R , 2 R) -环己二胺缩合制备出手性低聚Salen 配体, 再将该配体与Co3 + 配位,以期得到不易失活, 又能得到电子效应相关信息的手性聚合Salen - Co ( Ⅲ) 配合物。

水杨醛类衍生物是合成Salen 化合物的中间体, 不同取代基的水杨醛衍生物不论是空间效应还是电 子效应均对以此生成Salen 金属配合物的催化活性 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因此,水杨醛衍生物的合成对 Salen类金属配合物的分子修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典型的salen–Co(III) 催化剂
这种新型的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是传统催化剂的100 倍,而Hale Waihona Puke 它的应用范围更广。催化剂的制备

金属Salen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金属Salen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本研究探索了以安息香为原料,用金属 salen配合物为催 化剂,空气为氧源来合成苯偶酰。在研究中,我们对催化剂、催 化剂用量、碱、反应 温 度、反 应 时 间 等 进 行 了 系 统 优 化,发 展 以 一个绿色、高 效、高 产 率 (96%)的 氧 化 条 件 合 成 了 苯 偶 酰。 同 时,我们探索了对催化剂—Co(Salen)的回收利用,用水做萃取 剂,可对 Co(Salen)催化剂进行回收,研究表明:用该方法回收 的催化剂在第 2次催化安息香氧化时可以以 79%的收率得到 产物。
1.2 金属 Salen催化剂 1a-1d的合成
图 1 催化剂 1a-1d合成路线 Fig.1 Synthesisofmetal-Salencomplexes1a-1d 金属 Salen催化剂 1a-1d的合成路线如图 1所示:首先,以 水杨醛和乙二胺为原料通过缩合得到 Salen配体;然后,在 Salen 配体的有机 溶 剂 中,加 入 金 属 盐 的 水 溶 液 或 醇 溶 液 生 成 金 属 Salen配合物。 1.2.1 Co(Salen)(1a)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在 250mL三 颈 瓶 中 加 入 无 水 乙 醇 (80mL)和 水 杨 醛 (1.6mL,0.018mol)。室 温 搅 拌 下,加 入 乙 二 胺 (0.5mL, 0.0075mol),反应 30min后生成亮黄色的双水杨醛缩乙二胺 片状晶体—Salen配体。用 75℃水浴加热至亮黄色片状晶体溶 解后,将硫酸钴(0.0075mol)的水溶液 (15mL)滴入三颈烧瓶 中。在 75℃ 下 搅 拌 反 应 50min,抽 滤,得 暗 红 色 或 棕 色 Co (Salen)催化剂,催化剂用无水乙醇洗涤三次,真空干燥,得产品 Co(Salen)催 化 剂,单 步 收 率 56%。结 构 表 征 如 下:MS(+

新型酰胺类Salen型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

新型酰胺类Salen型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

新型酰胺类Salen型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新型酰胺类Salen型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摘要:随着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领域的快速发展,配位化学在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的合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酰胺类Salen型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方法,对该配体及其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

1. 引言酰胺类Salen型配体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催化反应、有机合成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合成方法的不断改进,新型酰胺类Salen型配体的合成也成为有机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综合了相关文献,通过改进合成方法,成功合成了一种具有良好性能的新型酰胺类Salen型配体,并将其进一步应用于配位化学领域。

2. 实验方法2.1 配体的合成首先根据文献报道的方法合成了酰胺类Salen型配体的前体化合物A。

然后,将前体化合物A与适当的活性剂反应,生成酰胺类Salen型配体。

2.2 配合物的合成将合成的酰胺类Salen型配体与适当的金属盐进行反应,生成酰胺类Salen型配合物。

3. 结果与讨论通过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手段对合成的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合成的酰胺类Salen型配体和配合物的纯度较高,结构符合预期。

同时,对其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酰胺类Salen型配体和配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进一步,通过溶液吸光度法和循环伏安法对配合物的光电性能进行了测定。

结果显示,合成的配合物在可见光区域有较好的吸收性能,并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表明该配合物有望应用于光电器件等领域。

4. 应用前景本研究合成的新型酰胺类Salen型配体及其配合物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和光电性能,有望应用于催化反应、光电器件等领域。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优化合成方法,提高新型配体的合成效率和产率。

同时,也可以探索新的金属盐及其配合物的合成方法,以拓宽其应用领域。

金属Salen配合物的合成

金属Salen配合物的合成

金属Salen配合物的合成
金属Salen配合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和催化反应中的重要化合物。

Salen配合物是由双酚和双胺通过缩合反应形成的亚胺化合物,而金属Salen配合物则是在Salen配体中加入金属离子而形成的。

金属Salen配合物具有结构多样性和催化活性高的特点,因此在催化反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合成金属Salen配合物的方法也较为多样,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合成方法。

首先,合成金属Salen配合物的最常用方法是通过金属离子与Salen配体的缩合反应得到。

通常选择的金属离子包括锰、铁、钴、镍、铜等过渡金属离子。

实验中,将Salen配体与金属离子加入反应瓶中,加入适量的溶剂,如甲醇或氯仿。

然后,在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定量的碱,如氢氧化钠或碳酸钠,调节溶液的pH值。

反应通常在室温下进行,反应时间为数小时至数天不等。

反应结束后,通过过滤或萃取等方式,将合成得到的金属Salen 配合物分离出来。

除了缩合反应合成金属Salen配合物外,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原位合成得到。

该方法是在反应体系中同时加入Salen 配体和金属离子的前体,然后通过加热或其他条件促使它们发生反应,生成金属Salen配合物。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反应时间短,操作简单,适用于一些对温度敏感的金属离子。

金属Salen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多样,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不同的金属离子和Salen配体的组合可以得到不同性质的金属Salen配合物,这些配合物在有机合成和催化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金属Salen 配合物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为各种催化反应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Co(II)_Salen]配合物的制备及载氧作用

[Co(II)_Salen]配合物的制备及载氧作用

[Co(II) Salen]配合物的制备及载氧作用摘要:无机配合物双水杨醛乙二胺合钴(Ⅱ) [Co(Ⅱ)(Salen )] 具有可逆载氧能力,是天然氧载体的模型化台物。

通过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模型化合物[Co(Ⅱ)(Salen )]的吸氧测量和放氧观察了解载氧作用机制。

关键词: [Co(Ⅱ)(Salen)],载氧作用, 红外光谱;载氧一、引言Salen 分子是一类配位原子为二氮二氧的大环席夫碱配体,能和大部分过渡金属元素及部分主族元素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Co(Ⅱ)(Salen )]配合物制备的条件不同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固体形态存在,因此,本文将从Co(Ⅱ)(Salen )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载氧来讨论该化合物。

通过[Co(Ⅱ)(Salen )]配合物制备掌握合成配合物中的一些基本操作技术,同时通过模拟化合物[Co(Ⅱ)(Salen )]的吸氧测量和放氧观察了解载氧作用机制。

本实验以[Co(Ⅱ)(Salen)]为例来观察配合物的吸氧和放氧作用,[Co(Ⅱ)(Salen)]配合物制备条件的不同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固体形态存在,一种是棕褐色黏状物体(活性型)在室温下能迅速吸收氧气;另一种是暗红色(非活性型),在室温下稳定,不吸收氧气。

非活性[Co(Ⅱ)(Salen)]配合物在某些溶中,能与溶剂配位而成活性型。

在DMF 溶剂生成的加合物[Co(Ⅱ)(Salen)]2(DMF)2O2是细颗粒状的暗棕色沉淀,不易过滤,宜用离心分离,加合物中Co 和O 的物质的量比可以用气体体积测量法测定。

[Co(Ⅱ)(Salen)]2(DMF)2O2加进弱电子给予体氯仿后,将慢慢溶解,不断放出细小的氧气流,并产生暗红色的[Co(Ⅱ)(Salen)溶液。

Co N O N O Co O N N O 0.226nm Co N O N O CoO NNO 0.345nm 非活性型 活性型合成路线:OHCHO +Co(CH 3COO)2.4H 2O +NH 2CH 2CH 2NH 2CH 3CH 2OH N 2 ΔO CoH N N O二、实验部分2.1实验目的通过[Co(II)Salen]配合物的制备和对其吸氧测量及放氧的观察,掌握无机合成中的一些基本操作技术和了解一些金属配合物的载氧机理。

Salen异核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

Salen异核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

Salen异核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
余琦莹;王钟佳;俞佳璇;沈恬静;何艺;齐德强
【期刊名称】《广州化工》
【年(卷),期】2022(50)6
【摘要】以水杨醛和乙二胺为原料,冰乙酸为催化剂,室温下在乙醇中反应得到双水杨醛缩乙二胺(salen)配体,接着与Co(II)、Ni(II)、Cu(II)和Zn(II)在乙醇中加热回流反应,得到salen单金属配合物,最后在室温下分别与Hg(II)在甲醇-氯仿溶剂体系中反应得到salen异核双金属配合物[M(salen)HgCl_(2)](M=Co(II)、Ni(II)、Cu(II)和Zn(II)),初步研究了其催化酮肟的贝克曼重排反应。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余琦莹;王钟佳;俞佳璇;沈恬静;何艺;齐德强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21.3
【相关文献】
1.Salen类Ni-Hg双金属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
2.异核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3.异核双金属及三金属Salen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Salen-Co配合物在核-壳结构的Silica上的接枝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len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琚宛珍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省舟山市 316022
摘要:苯偶酰是人们在生活中重要的药物中间体和有机试剂,通过氧化安息香进行合成,传统的氧化合成方法不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

于是寻找一种高效、高选择性且绿色环保的催化剂呼之欲出。

Salen金属配合物在催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该配合物对安息香氧化的催化效果很好,氧化剂为空气,简化反应装置,方便操作,而且减少了投入成本,达到洁净生产,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Salen 金属配合物在近几十年中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关键字]:苯偶酰;Salen配合物;催化氧化
前言
苯偶酰,又名1,2-二苯基乙二酮,是一种黄色棱形结晶粉末,可以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杀虫剂、光敏胶和光固化涂料的光固化剂及医药中间体等。

将高活性基团引入苯偶酰的分子中,其衍生物的应用价值可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苯偶酰通过氧化反应制备,由于传统的氧化合成方法不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

由于氧化过程对环境有危害,人们尝试采用各类无害的氧化剂比如氧气、臭氧等替代传统的氧化剂。

但氧化性不强的缺点制约着这些无害氧化剂的应用。

所以,选择一种廉价高效、高选择性的催化剂已迫在眉睫。

1.苯偶酰的合成
苯偶酰常用安息香氧化合成。

铬酸盐氧化法是以苯偶姻和环己烷为原材料,搅拌下加入氯铬酸甲铵/硅胶氧化剂制备出苯偶酰。

但此方法存在反应时间长,铬污染等不足;硝酸法是以苯甲醛为原料,经过自身缩合、氧化、硝化得到苯偶
酰。

此方法得到产物纯度较高,但该反应较为剧烈,会释放出大量氮氧化物污染环境,并且有大量废酸产生,容易腐蚀设备,且不易回收;高锰酸盐氧化法是利用高锰酸盐的氧化性制备出苯偶酰。

此方法反应相对剧烈,难以控制,得到的副
产物较多;硫酸铜氧化法是用CuSO
4·5H
2
O作催化剂,进行氧化制备苯偶酰,减少
了污染,且产率略有提高。

但该反应操作复杂,后期提纯相对困难,对环境影响较大,增加了生产成本;硫酸铁铵氧化法利用铁铵矾(即十二水合硫酸铁铵)作氧化剂氧化安息香也能得到苯偶酰。

2.苯偶酰新型的催化氧化方法
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新型的催化氧化方法的研究。

安息香缩合反应机理由Lapworth提出,人们认为该反应合成α-羟基酮非常有效,但其使用剧毒的氰化钾或氰化钠为催化剂,污染环境问题非常严重,这给它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制约,所以,我们必须寻找高效的安息香缩合反应催化剂。

在近20年内,由于室温离子液体有着蒸气压较低、绿色环保、对有机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催化效率高以及容易分离等优点在有机合成领域中获得密切的关注。

赵三虎等[1]利用咪唑类离子液体催化的安息香缩合反应,取得较好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本着绿色环保的理念,探索发现合成苯偶酰的新路径。

近十年来人们对salen配合物的关注日益密切,在催化醇和烯烃的绿色催化氧化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此外,salen配合物以氧、氮原子进行配位,与广泛生物的配位特点相似,且具有制备方法相对简单、结构易修饰、选择性好等优点,引起了广大化学工作者的兴趣。

3. Salen配合物对安息香氧化催化反应的研究
安息香氧化而得的苯偶酰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及有机合成试剂,salen金属配体能有效的催化该反应。

但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用于安息香的氧化尚鲜见报道。

袁淑军等[2]人通过将Cu(salen)配合物以共价键固载于D301树脂上的过程分步形成季胺盐,用正交设计的方法探讨配合物对催化安息香与空气氧化反应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并检验了催化剂的回收和使用性能,该合成工艺简单明了,易与掌握,并且可以高效地催化该氧化反应,反应产物易于清理、催化剂可重复利用;丁成等人[3]通过采用了双水杨醛缩乙二胺合金属配合物[M(Salen)](M= Co,
Cu,Zn)作为催化剂,以空气为氧化剂合成苯偶酰的办法,研究了催化剂的循环使用。

Salen催化剂催化安息香有着良好的作用,氧化剂为空气,降低了原料的采购成本,简化反应装置,方便操作,催化剂经处理后,可循环使用,水为最终的排放物,该反应实现了废物零排放,可以达到环境友好型的生产。

袁淑军,方海林等人[4]用正交测试法研究了安息香的氧化反应中Cu(Salen)配合物产生的催化作用。

结果证明该配合物有着较易获得、高效催化、高选择性、产物分离便利等优点。

小结
苯偶酰在人们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生产制备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Salen金属配合物是一种良好的催化剂,对安息香氧化有较好的催化效果,利用空气作为氧化剂,反应装置简单,反应后处理方便,催化效率高,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所以,研究salen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赵三虎,常慧芬,李艳霞等. 咪唑类离子液体催化的安息香缩合反应[J].有机化学,2010,30(6):912-917.
[2] 袁淑军,蔡春,吕春绪. 树脂固载Cu(salen)催化氧化安息香[J]. 精细化工,2003,03:163-165.
[3] 丁成,倪金平,唐荣,马狄,强根荣. 安息香的绿色催化氧化研究[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05:542-544.
[4] 袁淑军,方海林,吕春绪. 双水杨醛缩乙二胺合铜[Cu(Salen)]/O_2催化氧化安息香[J]. 化学世界,2004,05:233-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