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浣溪沙)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首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浣溪沙》1、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2篇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平经历;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过程】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通用2篇)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通用2篇)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通用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平经历;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过程】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呤诵,并能流利地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3、感受诗人伤春之情。
课前准备:了解晏殊的生平。
教学流程:一、复习背诵曾经学过的诗词。
二、初读出示《浣溪纱》,自由读。
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读。
正音。
齐读。
讨论:这首是诗还是词?从哪里看出来?这是一首宋词,浣溪沙为词牌名,它的格式一般为每句七言,共六句。
三、自学轻轻读一读,你能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师在旁点拨提升:听一首新谱成的歌曲,饮一盅浓醇的好酒,在这样的美好生活中,却引起了对于往事的怀念,说是在去年的这个时节,同样的不热不冷的暮春天气,连眼前的亭台楼阁都是一样的,但过去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就像那夕阳沉落之后,什么时间才能回来呢?想要找回去年的夕阳,根本是不可能的啊。
如今花儿凋零了,春天即将消逝,时光消逝令人无可奈何。
然而那翩翩飞来的燕子,却像是旧时相识的啊。
小园落英缤纷的花道上,孤单的一个人徘徊着,怀想那一切已经失去的美好时光。
指导朗读。
带一丝淡淡的忧伤。
指多名学生朗读。
四、补充资料。
这首词是晏殊一百多首词中流传较广的一首。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关于这两句,还有一个传说。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
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
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
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
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
”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
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
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
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一首与《浣溪沙》意境相近的现代诗导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诗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课堂讲解: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4.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诗歌中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绘,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身边的人和事。
4.结合所学,为《浣溪沙》设计一份课堂小结,要求简明扼要地概括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
5.家长参与作业: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欣赏《浣溪沙》,共同探讨诗歌的审美价值,鼓励家长记录与孩子的互动过程,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文化交流。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语言表达清晰,注意使用正确的语法和词汇。
2.作业内容要具有原创性,体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个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浣溪沙》的作者、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及表现手法。
2.掌握并运用古诗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如:“溪”、“沙”、“潺潺”等,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
3.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浣溪沙》,并理解诗歌的节奏、韵律,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并理解诗歌的内涵。
《浣溪沙》教案设计
《浣溪沙》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浣溪沙》的作者、背景和词牌特点。
分析并解读《浣溪沙》的意象和意境。
学会运用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浣溪沙》的主题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美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介绍《浣溪沙》的作者辛弃疾和他的词作风格。
引导学生了解词牌《浣溪沙》的特点和结构。
2.2 文本解析分析《浣溪沙》的意象运用,如“落花”、“流水”等。
解读《浣溪沙》的情感表达,如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美好事物的留恋等。
2.3 文学鉴赏讨论《浣溪沙》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分析《浣溪沙》的语言特色,如用词准确、意境深远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浣溪沙》,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3.2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浣溪沙》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3 创作与展示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尝试运用《浣溪沙》的词牌和表达技巧。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讨论活跃度。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表现。
4.2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浣溪沙》的理解程度。
通过学生的创作,评估学生对《浣溪沙》的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4.3 学生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诗词创作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的作品中的韵律感和意境表达。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师教材《浣溪沙》原文和相关注释。
参考书籍和资料,关于辛弃疾和《浣溪沙》的背景介绍。
5.2 多媒体资源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如古典音乐、诗词朗诵等。
图片和图像资料,如《浣溪沙》的意象插图等。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诗词鉴赏介绍与《浣溪沙》主题相关的其他诗词,进行比较鉴赏。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呤诵,并能流利地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3、感受诗人伤春之情。
课前准备:了解晏殊的生平。
教学流程:一、复习背诵曾经学过的诗词。
二、初读出示《浣溪纱》,自由读。
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读。
正音。
齐读。
讨论:这首是诗还是词?从哪里看出来?这是一首宋词,浣溪沙为词牌名,它的格式一般为每句七言,共六句。
三、自学轻轻读一读,你能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师在旁点拨提升:听一首新谱成的歌曲,饮一盅浓醇的好酒,在这样的美好生活中,却引起了对于往事的怀念,说是在去年的这个时节,同样的不热不冷的暮春天气,连眼前的亭台楼阁都是一样的,但过去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就像那夕阳沉落之后,什么时间才能回来呢?想要找回去年的夕阳,根本是不可能的啊。
如今花儿凋零了,春天即将消逝,时光消逝令人无可奈何。
然而那翩翩飞来的燕子,却像是旧时相识的啊。
小园落英缤纷的花道上,孤单的一个人徘徊着,怀想那一切已经失去的美好时光。
指导朗读。
带一丝淡淡的忧伤。
指多名学生朗读。
四、补充资料。
这首词是晏殊一百多首词中流传较广的一首。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关于这两句,还有一个传说。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
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
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
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
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
”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
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
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
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
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
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
晏殊看了,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
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
《浣溪沙》教案(精选6篇)
《浣溪沙》教案《浣溪沙》教案(精选6篇)引言:晏殊《浣溪沙》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浣溪沙》教案篇1学习目标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导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讲解,了解本诩的内涵,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关链接【作家作品】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与幼子晏几道合称“二晏”,同是婉约词的代表。
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写作背景】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知识预习一、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这些词语写一段有中心的话。
①夕阳西下:②无可奈何:③似曾相识:写一段有中心的话:(1)指傍晚日落时的景象。
也比喻迟暮之年或事物走向衰落。
(2)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3)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示例一:看着夕阳西下了,我又无可奈何的叹息着,在这似曾相识的天气里,我曾经有过多少的徘徊和等待。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便是一种等待。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是等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等待。
年轻的海伦·凯特在守候着三天的光明,唯美的海子在期待着“春暖花开”,鲍尔吉·原野在寂寞里等待着詹姆斯·拉斯特的琴声,贝克特笔下的人们在等待着能带来好运的戈多……甚至,每一个人在出生之后便开始等待着那永远不会落空的生命的圆寂。
浣溪沙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浣溪沙》【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2.了解词的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词的内涵。
3.感悟作者寄寓诗词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词的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词的内涵。
2.感悟作者寄寓诗词所表现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家简介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清代著名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岁入国子监,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
康熙十五年赐进士师。
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常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二.写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三.了解大意上片翻译: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
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上片:勾勒了一幅边关苦寒空旷的深秋晚景图。
下片翻译: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
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下片:抒发作者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四.赏析词句1.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身向云山那畔行”点明此行之目的地,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中“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极言风声之强劲。
“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断”不仅生动描绘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了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受。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浣溪沙》教案(15篇)
《浣溪沙》教案《浣溪沙》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浣溪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古诗词,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
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
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1.课前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复习词这种体裁2.读词牌名,猜词牌名,引出《浣溪沙》“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3.复习朗读学过的晏殊的两首《浣溪沙》,感受词中的淡淡哀愁。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牌名,初步了解“浣溪沙”这一词牌名的朗读基调)二、提出朗读要求,初读全词1.指导书写作者“苏轼”。
2.交流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
3.根据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4.整体感知读准字音,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提示学生把小注读进去,从小注中猜一猜词的写作背景。
通过朗读,感受词的上阕和下阕的不同之处。
并用朗读体现出来。
5.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诗歌教学的基础。
出示朗读要求,学生可以循序渐进,逐步读出韵味。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1. 读读词的上阙,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好,那么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简要地写下来吧。
生个别展示:用自己的话翻译景色描写。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2篇)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平经历;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过程】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
八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浣溪沙》的韵律、格式,能熟练地朗读和背诵。
2.鉴赏《浣溪沙》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古诗词创作方法,创作一首具有个人特色的《浣溪沙》。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浣溪沙》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四)课堂练习
1.朗读练习
-学生自主朗读《浣溪沙》,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等,培养良好的语感。
-教师挑选部分学生进行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2.创作练习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创作一首《浣溪沙》。
-学生互相评价、修改,提高创作水平。
(五)总结归纳
1.课堂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重点知识。
2.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
3.关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作业布置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机械性、重复性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浣溪沙》,理解诗的节奏、韵律和格式,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如“浣溪沙”、“漫”、“倚”等,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运用。
3.分析《浣溪沙》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5.诗词鉴赏分享:组织一次课后诗词鉴赏分享活动,要求学生准备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与同学分享其意境、艺术特色等。此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
6.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古诗词鉴赏的书籍,如《唐诗鉴赏辞典》等,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篇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课程名称:以欣赏理解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浣溪沙》教材简介:《浣溪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是“亲近文学”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材以优美的诗文,丰富的文学语言,为学生提高文学素养打下基础。
教材要求精读,阅读1课时,诵读1课时。
通过反复诵读,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受挫之后振作精神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词,把握词所表达的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教学设想: 通过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朗读,讲解,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更直观的展现词的意蕴和妙处,加深学生对词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参与鉴赏,增强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教学手段: 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苏轼的图片,古典音乐教学步骤:一、由古典乐曲引入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欢快的音乐,介绍苏轼的风格导入新课,介绍苏轼及背景:1、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虽然政治道路曲折,但是他性格直率开朗。
他写这首词是在“讥讽朝廷’’ 被贬至黄州时写的。
2、在面对这样的艰辛处境的时候苏轼用什么心态去生活的呢? 此时映入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二、诵读:由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教师提示下理解:(子规布谷鸟,白发代表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三、吟读: 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
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
晏殊《浣溪沙》的教案一等奖3篇
3、晏殊《浣溪沙》的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呤诵,并能流利地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3、感受诗人伤春之情。
课前准备:了解晏殊的生平。
教学流程:一、复习背诵曾经学过的诗词。
二、初读出示《浣溪纱》,自由读。
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读。
正音。
齐读。
讨论:这首是诗还是词?从哪里看出来?这是一首宋词,浣溪沙为词牌名,它的格式一般为每句七言,共六句。
三、自学轻轻读一读,你能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师在旁点拨提升:听一首新谱成的歌曲,饮一盅浓醇的好酒,在这样的美好生活中,却引起了对于往事的怀念,说是在去年的这个时节,同样的不热不冷的暮春天气,连眼前的亭台楼阁都是一样的,但过去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就像那夕阳沉落之后,什么时间才能回来呢?想要找回去年的夕阳,根本是不可能的啊。
如今花儿凋零了,春天即将消逝,时光消逝令人无可奈何。
然而那翩翩飞来的燕子,却像是旧时相识的啊。
小园落英缤纷的花道上,孤单的一个人徘徊着,怀想那一切已经失去的美好时光。
指导朗读。
带一丝淡淡的忧伤。
指多名学生朗读。
四、补充资料。
这首词是晏殊一百多首词中流传较广的一首。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关于这两句,还有一个传说。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
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
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
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
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
”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
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
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
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
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
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
晏殊看了,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
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
《浣溪沙》教学设计(5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5篇)《浣溪沙》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浣溪沙》教学设计11、作者作品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抚州 ( 今江西临川 ) 人。
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
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
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 宰相 ) 兼枢密使。
为官清廉,秉直从政。
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 ( 长短句 ) ,尤擅小令。
风格婉约,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晏殊曾多次担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官位显赫。
晏殊经常在家中招待客人,宴席之间总伴随着歌声、乐声,因此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2、诗词大意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
徘徊:来回走。
诗意对照: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苏轼《浣溪沙》优秀教学设计2篇
苏轼《浣溪沙》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难点:能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能理解词作大意,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对作者了解多少?作者和词作的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
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二、学习过程:1、朗读词注意停顿和节奏2、赏析: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
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思路点拨: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
浣溪沙教案设计苏轼
浣溪沙教案设计苏轼这是浣溪沙教案设计苏轼,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浣溪沙教案设计苏轼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投影):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四、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投影):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
《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尝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
反复吟诵,让美丽的词句引导同学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尝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
在梳理词作时,老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同学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争论法。
充分调动同学的参加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争论得出结论。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行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很多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查找答案。
二、走进,感受其创作冲动1、详见《记承天寺夜游》2、感受创作冲动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
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由于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参见课本解释补充:浸溪:浸在溪水中。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白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重难点:感受意境,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教具预备:媒体背景音乐《旧梦不须记》、《昭君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春诗引新词
1.同学们,春回大地,春意盎然!有人说“春天”的同义词是“沉醉”!因为春天的每一处事物,每一个角落,基本上那么的令人陶醉!看看这一处事物,你想吟咏哪首诗呢?我们一起来吟诵它。
这一处呢?你想到了?读读他吧。
这几首诗,确实是古代诗人对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景象的赞美。
2.那么在苏轼眼里,春天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走进他的词里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浣溪沙。
全班齐读课题。
3.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词题,浣溪沙是词牌名,因西施浣纱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上下两阙,句式整齐,音节明快,朗朗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词人所常用。
4.关于他的作者苏轼,你们了解多少?
5.我请一位同学来给大伙介绍一下苏轼。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幻灯片引出作者,学生直观的展示了作者的形象〕
二、通读感受诗的韵味
1.他是豪放派词人,因此他写浣溪沙。
在读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下,这首词与别的词有什么不同?诗的前面——有一行字,这是一行小序。
下面是他的上下两阙。
2.读这首词啊,每人最少读三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板有眼,假如能读出词的节奏来,那你就很了不起。
开始吧。
3.从课堂朗朗的读书声中,看得出来你们读得很认真,谁情愿来展示一下呢?正音:多音字:少、将,蕲,
〔评价:你读得一字不差,做到了第一个要求。
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得有板有眼。
你很了不起,还读出了词的节奏。
〕
4.你们读得如此入情入境,我也想加入你们的朗读,我来读词牌名和小序,你们读上下两阙,注意阙与阙之间要停顿。
我们交换位置来读读。
5.咱们男女生合作来读读吧,男生读词题和小序,女生读上下阙。
6.嗯,读得韵味十足。
全班同学齐声来读吧。
(设计意图:配乐朗诵,入情入境的展示诗意,体悟诗情。
〕
三、游览此处别样风景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首词写了什么呢?请你用上你喜爱的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理解完后,能够和同桌交流讨论。
2.你读懂了什么?你是如何读懂的?为了廉价理解,我们先来看看小序。
你读懂了什么?作者来清泉寺干什么?〔预设:来清泉寺游玩,看到了溪水西流。
〕就作了下面这首词,因此小序的作用是交代词的由来。
3.那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清泉寺如何样的画面?我们先来看看上阙。
尽管只有短短的21个字,可它却能为我们却勾画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在那个地方一幅幅的画里你看到了什么?预设1:什么是兰芽?浸什么意思?什么原因在溪边的兰草会浸泡到溪水中呢?〔预设:我们能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溪水长高了。
溪水什么原因会长高?因为下雨了,你能联系上下句来理解,你真会读书。
〕浸泡在溪水中的兰芽随着溪流——,〔预设:来回摆动,像在跳舞一样。
〕你能用诗一般的语言来给我们描绘一下吗?〔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伸出嫩绿的芽儿。
〕谁来读第一句。
〔评价:你的朗读让我身临其境。
你的朗读仿佛让我变成那溪流中的兰芽。
〕你能给这幅漂亮的画配上一个四个字的题目吗?——兰芽浸溪。
第二句呢?——沙路无泥。
第三句自然确实是暮雨规啼。
上阙要紧写了这三个画面,这是在写景。
预设2:白居易曾写过一句“沙路润无泥”作者却把润改为“净”用意何在?〔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这又是一幅什么图呢?用个四个字来说说。
谁来读一读?什么原因沙路会那样的一尘不染呢?
预设3:原来是那傍晚的雨把沙路冲洗的洁净无泥的啊。
这雨不仅能冲洗沙路,还能?春雨润物细无声,他还能?是啊,这不它还能滋润
兰芽,使其生机勃勃呢。
你还听到了什么呢?绵绵细雨中间或夹杂着几声杜鹃鸟的鸣叫,或轻柔,或高亢,或缓慢,或急促,总能够带动思绪的飞扬。
〔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
〕这又是一幅什么图呢?谁来读读这句?
7.这三幅图基本上源自一场春雨,一场暮雨将这三个画面融汇到了一起,多么富有诗意啊!我们通过无限的联想感受到这诗情画意,一个人的联想是一处美景,一群人的联想确实是一幅漂亮的画卷。
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这漂亮的画卷吧!
【四】一问一叹抒写豪情
1、闻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
然而作者为何独取这三幅画面呢?原来这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截了当的关系。
背景介绍:当时,苏轼任知州时,有人有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苏轼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在狱中几次面临被砍头的危险。
幸亏北宋有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就如此,苏轼从一名朝廷重臣直截了当被贬为一个小县城的团练副使到了黄州。
当时他差不多48岁了,旧时已是接近所谓“知天命”的年纪,即便如此苏轼只用了一句“潇潇暮雨子规啼”就轻轻带过了所有的哀愁。
2.在如此的背景下,作者又在思考什么呢?我们来看到下阙。
出示: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①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你观看到了什么?
②那么苏轼到底在问什么?又在叹什么呢?人生能回到少年时代吗?尽管年龄不能回到少年时代,那什么能回到少年时代呢?〔年轻的心态〕这一句,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谁来问一问?〔评价:你问得感慨,你问得激动,你问得深情。
〕
③那他又在叹什么呢?溪水流向有什么特点?〔西流〕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因此中国的河流大多是西水东流,古人也写过“一江春水向东流”。
然而清泉寺的流水却是自东向西流入长江。
因此苏轼感慨——门前流水尚能西!因此谁道人生无再少?
④如今,苏轼虽被贬,可他会一直消沉下去吗?〔可不能〕是啊,门前的流水都尚且能流淌自如,洒脱惬意,还有什么情况是不可能的呢?读出这种语气!
⑤是的,没什么不能的,八十岁的姜子牙能辅佐周国灭商;四十六岁的刘邦能打天下,推翻暴秦;65岁的肯德基老人桑德斯才开始创业最后成就伟业……他们什么原因能?〔因为他们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奋发向上的态度。
〕
⑥本来一件外人看来绝对不可能的情况,如今此刻,都让苏轼的慧眼看穿了,因此他吟诵道:——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句话什么意思?这是一种怎么样的语气?〔劝说〕因此作者用一个句号作结,句号也许不如问号那样强烈,也不像感叹号那样不容辩驳。
可他却那样真挚恳
切,娓娓道来。
我们一起来劝说吧!〔评价:你劝得很恳切。
你劝得很激动。
〕
⑦许多的名家大师却没有苏轼的乐观向上,当岳飞还在哀叹: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时,苏轼坚定的告诉他——读三句
当曹操还在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苏轼感慨的劝说他——读三句
当你们的爷爷奶奶摇头叹息: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时,你能够诚恳的提醒他们——前三句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音乐视频放入教学。
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师结语
确实是如此一个积极向上的苏轼,被贬后一直为国家的情况操持着,一直保持着这种不服老的个性。
我们有诗为证。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确实是如此一个一生都在发挥自己光热的苏轼,用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向我们展示了老年不老的传奇。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乐观向上的诗吧。
板书设计:
浣溪沙
苏轼
小序:词作缘由
景: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
理:积极乐观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