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2)

合集下载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引言: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培养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和批评鉴赏能力。

《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是两首具有相似题材的唐诗,本文将从主题、艺术手法、艺术效果等角度,设计一堂比较阅读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这两首诗歌。

一、活动目标1.了解《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的题材和主题。

2.理解和对比两首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二、活动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两首诗歌的背景音乐,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学习《登飞来峰》(1)整体感知教师先引导学生读一遍《登飞来峰》,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然后,教师通过提问学生摸索出该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情感把握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分小组讨论诗中的主题以及诗歌所展现出的情感。

每个小组介绍自己的观点,并举例支持自己的观点。

(3)艺术欣赏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诗歌的词语、句子、形象和节奏的分析。

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共鸣。

3.学习《登幽州台歌》(1)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读一遍《登幽州台歌》,听取学生对诗中主题的理解,然后提问学生他们对同一主题的其他作品有何了解。

(2)情感把握学生分小组讨论《登幽州台歌》所展现的主题和情感,并呈现出自己的观点。

(3)艺术欣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手法,包括运用比喻、衬托等修辞手法。

学生也可以自由发挥,从意象、语言等方面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诗歌的美。

4.比较阅读(1)主题比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较两首诗歌的主题,列出异同点,并就异同点进行讨论。

(2)艺术手法比较学生从语言运用、形象描写等方面比较两首诗歌的艺术手法,并找出两首诗歌的差异和联系。

(3)情感表达比较学生就两首诗歌的情感表达进行比较,分析诗歌通过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效果。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I案"I!"#$%&'(上/202I/&'151《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常凯常凯,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教0。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通过比较,把握“登临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把握“登临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七下第20课,这篇课文共五首古诗。

这堂课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两首(出示两首诗题),猜猜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学习?(诗题中都有“登”字,都是登临高处的楼台山峰)登高抒怀是自古以来人们共有的情愫,那么这两诗人登临处会有特的表达呢?我们一起通过朗读走进这两首诗。

二、朗读,整体感知1.学自由朗读,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读这两首诗,其他学生点评,关注字音、节奏。

明确:强调《登幽州台歌》“怆”字的读音,点明两首诗的节奏下: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比较两诗体裁的不同。

明确:《登来峰》是我们的七言绝句,讲究平仄和韵,登台歌》韵律比较自,韵,诗有五言和,古体诗。

3.读,读字音和节奏。

过:读出诗歌的神韵,把握诗人的情我们一同来受登台的有情三、赏读《登幽州台歌》1.注解,出诗理解的:“”“”“古人”“来”理解?明确:关注作者登临的特地点“幽州台”:有的为天下所,他其人,在台放两黄金来,、这样的名士纷,,也就成了名垂千史的一代明君。

陈子昂是他的忠实粉丝,同时期还专门创作组诗追思E”。

因,本诗前两句中“古人”应该是指古代能礼贤下士的圣,“来”指世那些能人才的圣明君主,“前”和”并非方词,而是间名词,理解为“过去”“未来”。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登临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登临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登临诗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 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两首古诗。

本单元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旨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中,体会寄寓的情思和抒发的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第五单元导语中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登幽州台歌》诗人陈子昂是唐代具有政治才能的文人,却怀才不遇,进言不被采用还遭贬职,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面对悠悠天地感慨人生的短暂渺小,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悲愤。

《登飞来峰》诗人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作此诗时诗人初涉宦海,年轻气盛,抱负不凡,登上飞来峰山应天塔最高层,面对眼前之景,兴怀赋诗,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不畏艰难险阻的豪情壮志。

王安石48岁任宰相后上书皇帝改革变法,遇到了司马光等人的阻挠,但是他毫不畏惧,坚决与之斗争。

这种精神从这首诗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是登高而赋的经典之作,同样是登高而赋,因描写地点、景物和创作背景的不同,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却大相径庭。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节奏和韵律之美;对比品读不同诗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置身诗境,发挥联想和想象演读画面;同时联系诗人经历及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所感所思的不同,从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提升诗歌品悟的能力和鉴赏素养。

【学情分析】本课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文章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旨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中,体会寄寓的情思和抒发的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和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与积累,已经对诗歌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

七年级学生有了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的领悟力,但想象力的发掘与情感领悟能力的提升仍需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训练。

同时文本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不熟悉,不能真正感受诗文中地点及景物与情感的联系,对此补充诗人及背景资料,由教师引导,将学生独立思考和生生合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教学设计力求有所突破,从对比品读的角度,分析景物及情感,以读促解,边读边悟,对学生的品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的难度;同时利用微写作学以致用,将诗歌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相结合,对于诗文的深刻哲思的感悟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反复品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对比阅读 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对比阅读 教学课件

知人论世说“登高”,明史辨理感胸怀
1.请同学们从《望岳》《登高》《登金陵凤凰台》 《登鹳雀楼》中任选一首,或者自己搜集一首登高诗, 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其创作背景和诗歌意涵,写 一篇诗歌鉴赏,150字左右。
2.请把你所作诗歌鉴赏拿来与同学分享,互相交流,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庆历二年(1042),年仅21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赴扬州任签 判,后又升任鄞县知,卓有政绩。皇佑二年(1050)夏,29岁的 王安石知县任期到,在还乡途中,他游览飞来峰,登上峰顶,写 下了《登飞来峰》。此时的诗人年少得志,仕途顺利,正是意气 风发时。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请同学们想一想“古人”“来者”指的是什么人呢?
结合《蓟丘览古》,我们知道“古人”“来者”是指像 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贤明君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要创作一幅陈子昂登幽州台
知人论世说“登高”,明史辨理感胸怀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对比阅读
君子登高必赋。——孔子 登高能赋,可为大夫。——《汉书·艺文志》
我读诗人:了解陈子昂
•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 (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 文明元年(684年)举进士,以上书论政 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官至右 拾遗。陈子昂曾两度从军边塞,对边防事 务颇有远见。但因其直言敢谏,曾蒙冤下 狱。
பைடு நூலகம்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古人常用来比喻奸邪小人,如汉代陆贾《新语·慎微篇》 有:“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古代诗歌五首》整合教学之《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一、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收录于七下第五单元的第四课,包括了《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五首诗歌。

这五首诗歌创作背景不同,体裁不一,题材也不同。

但《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望岳》三首诗均属于诗人登临之作,可以整合教学。

并且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读中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他们能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初步感知登临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诗歌。

先读懂诗意;结合创作背景,想象诗歌画面,感悟诗人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诗人寄托于诗中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诗意;结合创作背景,想象诗歌画面,感悟诗人情怀。

难点: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古诗联句,请同学们根据已给出的诗句说出上句或下句。

2、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四首诗的题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对。

它们都是诗人登到高处所写的。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孟子曾经说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意思是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就觉得天下变小了。

古人喜爱登高,这不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启迪了智慧,同时也使古典诗词衍生了一类以登高为主题的诗歌。

我们可以称之为“登临诗”,即诗人登高(泛指楼、山、亭、台、阁等)抒怀的诗词。

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几首登临诗。

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117页。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一)朗读1、自由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美2、齐读,读出节奏(二)读懂诗意请默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诗句大意。

(三)比较阅读1、同为“登临诗”,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登幽州台歌》悲伤“怆然”“涕下”——《登飞来峰》自得、自豪、大无畏(无所畏惧)“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登幽州台歌》(1)“知人论世”,了解创作背景。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案
2.列举内容:
a)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及创作意图;
b)分析两首古诗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
c)体会两首古诗的意境和寓意,学习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表达方式;
d)领悟古代诗人的高尚情操和民族精神,培养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使学生能够理解古代诗歌的审美特点,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和好奇心。通过学习《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这两首古诗,我发现学生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色:
首先,他们对诗歌背景和创作意图的理解较为深入。在讲解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了解诗人陈子昂和王安石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学生们能够将这些背景知识融入到对诗歌的理解中,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举例:通过学习《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定信仰、奋发向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登高望远、胸怀壮志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登高所见所感的奥秘。
2.增强文化自信:深入了解两首古诗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与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思维品质:通过分析古诗的意境和寓意,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升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美、欣赏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表达。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类文教学一、导入主题古代文人有“登高必赋”的习惯,登高必赋出自《韩诗外传》,孔子认为:“君子登必赋,小子愿者何?”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在登高之后,能赋诗述说内心的感受。

后来,“登高必赋”被认为是文人必备的技能,古时的诗人几乎都践行了这一点,他们登高赋诗,多有慷慨苍凉之句。

王维登高(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念亲人,而韦应物(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思念的是友人,王之涣登高唱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积极进取,年轻时的杜甫登高,信心爆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登高之诗。

二、《登幽州台歌》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首盛唐时期的古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1、一读节奏我们先一起来读一下这首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它的节奏。

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划分节奏啊?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5字,三个停顿。

音节比较急促。

后两句每句6字,四个停顿,多了一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

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

那么,我们一起看看本诗的大体内容是什么呢?诗歌有多种理解,常用的就是直译和意译。

直译(翻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直译太刻板,缺少了诗的意境,一般采用意译,意译(符合意境大意相通)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2、二读情感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古诗。

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学过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2)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2)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诗歌阅读设计大连第三十四中学张丽娜学习目标:1. 反复诵读,能读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能设身处地去想象,描述诗中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2.知人论世,能结合诗人的生平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理解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理解诗歌蕴含的理趣。

3.能分析总结出“登高”诗的特点,能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体验积累阅读“登高诗”的经验,能自主学习《望岳》等登高诗。

教学设计:一、导学《登幽州台歌》教师指导为主,带领学生学习诗歌。

1.诵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和重音。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听名家朗读——学生再读指导朗读,描绘画面。

2.想象并描述画面,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或哲理)。

这首诗没有景物描写,但头脑里是不是呈现了一幅画面?诗人站在幽州台上,看天地苍茫寥廓,天高地迥。

而“我”,只有一个“我”,站在这幽州台上,孑然独立,形影相吊,越发感到孤单渺小啊。

想到前朝贤君已成历史,后代明主无缘相见,而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啊!在永恒的宇宙空间面前,一个人的生命就是短暂的一瞬;在悠远的历史长河面前,一个人的生命多么渺小孤独。

3. 诗人为什么会生发这样的感慨?请快速阅读资料助读一,用四字词语概括、表达:资料助读一: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进士及第,29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

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

几年之后陈子昂重新出仕,又因牵连进好友乔知之一案,陷于狱中。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望岳》教案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望岳》教案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学习内容】教材:《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学习目标】1.运用对比阅读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感知诗歌内蕴,感受诗人情感。

2.分析景和情的特点,理解诗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建立“景一人一志(情)”的联系思维。

【课型及课时】教读引领课1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通关参考“课前预习任务单”,巩固基础知识。

二、导入新课古人云:“君子登高必赋。

”登临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类别。

认真阅读这些登高抒怀的古诗,将其中励志的诗句摘录下来,为制作励志卡积累素材。

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想一想:你读过哪些登临诗呢?(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曹操)(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4)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三、学习活动任务一:自读诗歌,描绘所见之景,感受所抒之情。

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两首和登高相关的佳作一一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1.自读诗歌,疏通诗歌大意。

(I)听朗读示范音频并在书上做标记,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停顿。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诗歌大意。

(3)圈画出诗歌中与景色相关的字词,思考:两位诗人在登高之时看见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2.通过对两首诗歌诗意的初步理解,找出需要重读的字词,边读边思考:你在朗读时,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重读“不见”。

古人是指古代能礼贤下士的君主,来者指的是诗人以后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

两个“不见”突出了贤君良臣不遇,诗人生不逢时的惆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重读“悠悠”。

悠悠是指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悠悠”二字通过叠词手法,写出了天地空间的辽远;“独”写出了个人的孤单渺小。

(3)“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重读“千寻,,和“日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案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学习内容】课本:《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学习目标】1.发挥想象,提升赏析古诗的水平。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

【学习重点】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诗作,理解诗意【学习难点】通过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学习过程】一、从诗词导入屏幕显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提问:这些诗句在内容上有何共同的特点?明确:登高望远。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感悟一下古人登高的情怀。

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二、知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诗,读准字音。

2.学生代表展示朗读,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3.明确节奏,再读诗歌。

找规律:五言绝句和律诗基本上是“二三”节奏,七言绝句和律诗基本上是“二二三”节奏。

《登幽州台歌》则采用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译读诗歌参考译文示例:《登幽州台歌》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三、诗绘景《登幽州台歌》1.诗人极目远眺,应见到山川、河流、宫殿、楼宇等,可是诗人见到了吗?写下来了吗?2.诗人眼前不见山川湖泊,他想见到什么?《登飞来峰》3.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塔的什么特点?明确:夸张,塔高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联的景象。

人教部编版《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2)

人教部编版《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2)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运用反复诵读、斟词酌句和结合背景等方法,赏析这两首登高诗。

2. 比较这两首登高诗所承载的诗人情志,把握它们的不同之处和共同动因,理解中国古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课前准备】1. 朗读《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两首诗歌,疏通词义。

2 . 自主阅读《望岳》《登鹳雀楼》《登金陵凤凰台》《登岳阳楼》,熟悉内容,了解背景。

【教学过稈】孔子曾经说过:“君子登高必赋。

”我国古典诗词中,登高赋诗抒怀是一个传统。

古代文人每逢登高,往往会有诗作,比如杜甫登高,就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

那么,提到登高,你会想到哪些诗句呢?(学生分享自己学过、读过的登高诗句)大家的积累还不错。

荀子说:“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登上高处,眼界开阔往往会触动诗人内心的情感。

今天,我们来赏读两首“登高诗”,品味两位诗人在登临高处时,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活动一:借助图画,通过诵读和斟词酌句,理解诗歌情感。

(一)苏轼说:“诗画本一律。

”诗是语言的画,画是静默的诗。

请大家自由朗读,感受诗人情感,用诗中的词句,为下面的两幅画各配一个“题”,并阐释理由。

点拨:在画上题写诗文叫作“题”,“题”既可以直接使用诗中的原词原句,也可以进行组合、做些变化。

预设:学生配“题”可能出现的词句。

1.《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画面中诗人眼前有层层浮云翻滚,和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相符合。

“身在最高”—画面中诗人站在山峰之巅,和诗中“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相符合。

2、《登幽州台歌》。

“天地悠悠”—画面中的留内,给人以苍茫浩渺之感,诗句中的“天地悠悠”形容时间久远、空间广阔,和画面体现的情境一致。

“独立怆然”—画面中的诗人形单影只,在苍茫天地间显得十分渺小、孤单,诗句“独怆然而涕下”最能体现这一情境。

(二)斟词酌句,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交流讨论,结合诗中词语分析、回答。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两篇诗都是陆游的代表作。

它们都深受读者的喜爱,经常用作中小学生的语文课的阅读材料。

本文尝试以阅读教学为主线,运用直观比较、分析比较等方式,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两篇诗句之美,探究诗句中蕴含的深情。

一、直观比较首先对学生进行直观比较,从诸多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这两篇诗歌的不同之处。

首先,用图片来对比诗歌中蕴含的景象,如《登飞来峰》描绘的:“碧峰如插入清云天,九重塞上一片空。

千里只垒剑阁,万里不曾见人迹。

”与《登幽州台歌》的景象比较:“丛飞远林湿,把底澄如镜。

碧空云横川,雪里日熹红。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觉察到两篇诗歌中景象的不同,《登飞来峰》更加荒无人烟,《登幽州台歌》拥有灿烂自然美景等。

其次,学生可以通过背诵得出这些诗句的不同,如《登飞来峰》的三平七下,形成了一种“上下对照,上下转折,上下伴随”的对仗句结构;而《登幽州台歌》的前三句三平四仄和四平四仄的句式,为后面的内容创造了节奏感,更让人着迷。

二、分析比较其次,学生需要进行逻辑性深入的分析比较,从而深刻领略这两篇诗歌中蕴含的内容。

首先,学生需要加以比较理解陆游对飞来峰和幽州台的情感投射,因其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对于南梁群峰和桤林庄留下的记忆有着难以言表的感伤,如《登飞来峰》中:“双泪一夜雨,心如昨日月。

”和《登幽州台歌》:“不归沧海难,唯觉流星痕。

”都表达了其深沉的思绪,倾诉心中的苦闷。

再者,学生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探讨这两首诗歌中的情绪写照,如《登飞来峰》中对苍苍之势的赞美,抒发了失守感、忧国忧民之思;而《登幽州台歌》中却是对群峰如临其上的自豪感,以及思羡孤独的悲伤情绪等。

让学生能够欣赏到诗歌的优美句式,也能够有关的诗歌的精神内核。

三、综合性比较最后,学生可以对比观察这两篇诗歌所渗透的希望与迷失,对于人生苦闷的思考,前者抒发了追求自由、穷其心思、痛斥世俗之心;而后者则更多的表达着时代的愤懑、逃避社会,以及对幽篁栖栖的思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两首诗不同的意境,品味诗人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抒发不同情感。

2.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两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板书设计: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飞来峰》一、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唐代的一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另一首诗,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三、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四、全体学生齐读。

六、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教学课件(两课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教学课件(两课时)

21 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激情导入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出示图画)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即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

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简介背景资料《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文体知识绝句 ,传统诗歌体裁。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第21课《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案

第21课《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识别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两首诗相关的问题,如“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尝试仿写两首诗中的某一句,体验诗人情感的表达。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词创作感到陌生和畏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诗词创作活动,降低创作难度,让学生们更加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有待改进。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过于主导,导致其他成员发言机会较少。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次讨论前,明确小组分工,鼓励每个成员积极参与,确保讨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典诗词中情感表达的特点”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体会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修辞手法的识别:学生往往对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辨识不清,难以理解修辞手法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对比分析能力:学生在对比分析两首诗的结构、韵律、情感表达等方面时,容易混淆,难以抓住关键点。
举例:
-意象把握:《登飞来峰》中的“浮云”不仅指实际的云彩,还象征着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学生需理解这一深层含义。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的比较教学一、导入主题(看一小段中国诗词大会开场视频,引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

)唐宋诗词是中国诗歌之巅峰,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

唐宋诗词以其卓越的思想性、艺术性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册,流芳百世。

唐宋诗词盛美并臻,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朋友的喜爱。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古人的诗歌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呢?《孟子·万章下》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这也就为我们学习诗歌提出了一个方法,就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的原则,提出研究作品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考察。

所以,今天我们就要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读古诗的内容,去感悟诗人的情感。

“知人论世,读懂你”,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

二、《登幽州台歌》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首盛唐时期的古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1、一读节奏我们先一起来读一下这首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它的节奏。

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划分节奏啊?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5字,三个停顿。

音节比较急促。

后两句每句6字,四个停顿,多了一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

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

2、二读情感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古诗。

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学过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古诗对比阅读)《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联读设计(2022

(古诗对比阅读)《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联读设计(2022
“常欲奋身以答国士”,“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陈氏别传》(唐•卢藏用)
“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宋史•王安石传》
王安石一生致力变革政法,为国为民 ;陈子昂始终奋身不顾, 忧国忧民。经世济民之心,定国安邦之志!
根据所发现的共同动因,完善之前的“小结”。
陈子昂上幽州台,念________,叹________,壮志难酬; 王安石________,藐浮云滚滚,感前景可期,___________。 虽遭际各异,慨叹有别,然 __________同也。 围绕“报国之志”即可
初涉宦海,年少气盛,踌躇满志,自信能为国为民干一番大事业!

理读诗歌,大爱情感
配乐朗诵,思考补充下面空格处的内容,为这两首诗做小结:
《汉宫秋月》
《阳春白雪》
陈子昂上幽州台,念________,叹________,壮志难酬; 王安石________,藐浮云滚滚,感前景可期,___________。 四字即可,如天地悠悠,怀才不遇。年轻气盛,英勇无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塔高,山高,人能攀!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在最高层!

暗喻奸邪小人

写作背景:
庆历二年(1042),21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随即赴扬州 任签判,之后又升任鄞(yín)县知县,治理一方,政绩显著。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29岁的王安石做知县任期到, 在返回故乡江西的途中,经过飞来峰,登上峰顶,极目远眺,创 作《登飞来峰》。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长短句:五字三停、六字四停 孤独落寞,寂寥悲伤
句式整齐:二二三节拍 活泼欢快,昂扬自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文库精品文档《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运用反复诵读、斟词酌句和结合背景等方法,赏析这两首登高诗。

2. 比较这两首登高诗所承载的诗人情志,把握它们的不同之处和共同动因,理解中国古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课前准备】
1. 朗读《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两首诗歌,疏通词义。

2 . 自主阅读《望岳》《登鹳雀楼》《登金陵凤凰台》《登岳阳楼》,熟悉内容,了解背景。

【教学过稈】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登高必赋。

”我国古典诗词中,登高赋诗抒怀是一个传统。

古代文人每逢登高,往往会有诗作,比如杜甫登高,就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

那么,提到登高,你会想到哪些诗句呢?
(学生分享自己学过、读过的登高诗句)
大家的积累还不错。

荀子说:“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登上高处,眼界开阔往往会触动诗人内心的情感。

今天,我们来赏读两首“登高诗”,品味两位诗人在登临高处时,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活动一:借助图画,通过诵读和斟词酌句,理解诗歌情感。

(一)苏轼说:“诗画本一律。

”诗是语言的画,画是静默的诗。

请大家自由朗读,感受诗人情感,用诗中的词句,为下面的两幅画各配一个“题”,并阐释理由。

点拨:在画上题写诗文叫作“题”,“题”既可以直接使用诗中的原词原句,也可以进行组合、做些变化。

预设:学生配“题”可能出现的词句。

1.《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画面中诗人眼前有层层浮云翻滚,和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相符合。

“身在最高”—画面中诗人站在山峰之巅,和诗中“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相符合。

2、《登幽州台歌》。

“天地悠悠”—画面中的留内,给人以苍茫浩渺之感,诗句中的“天地悠悠”形容时间久远、空间广阔,和画面体现的情境一致。

“独立怆然”—画面中的诗人形单影只,在苍茫天地间显得十分渺小、孤单,诗句“独怆然而涕下”最能体现这一情境。

(二)斟词酌句,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交流讨论,结合诗中词语分析、回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