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学设计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2、加强诵读,体会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

3、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4、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本文观点的得出与叙述秦王朝兴衰之间的联系,体会行文安排之精巧。

2、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探究、总结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弱肉强食”似乎是自然界的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一群疲惫的农民轻而易举地就摧毁了一个强大的王朝,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作者贾谊又是如何向我们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二、问题引导,自主合作

问题1: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那么,秦之“强”和陈涉之“微”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找出来,读一读并分析。

秦强:从秦的兴起到鼎盛

陈涉之微:从出身到起义的装备

(学生边读边分析,教师边引导边形成板书,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行文的气势)

板书设计:

过秦论

贾谊

陈涉秦朝(守)

仁义不施

九国秦国(攻)

分析总结:

同学们在诵读分析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了秦由盛而衰的过程,同时也体会到了本文行文的气势,正如近人吴闿生所说:

出示评价:

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

---------吴闿生

孙月峰对此也有类似的评价:

《过秦论》中间险字奇句,亦尽杂见错出,乃却以粗卤矫健之气行之。读者但见其飞砂走石,横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实理俱在内。

(《评注昭明文选》引孙月峰语)问题2:但不同的是孙月峰还注意到了本文的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精巧实理俱在内”。《过秦论》讲了什么样的“理”?行文上又是如何体现“精巧”的呢?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总结)

总结:

本文的“理”,也就是作者的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极言秦之强,极言陈涉之弱,而结局却是弱者胜强者亡,不由让人思考个中原因:主客观形势不同,统治者所采取的策略也理当不同,而所有策略则当以民心向背为标准,秦夺天下,依靠武力,导致矛盾尖锐;秦统一天下,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法奴役百姓,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也在几方力量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问题3:西汉时期的贾谊为什么要写关于秦的文章?《过秦论》对我们有那些启发?

(1)教师适时出示相关背景,学生谈自己看法。

明确:借古讽今,借秦之过,猛敲警钟,劝诫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2)小组交流,梳理思路,选代表谈启发。

三、课堂小结:

一个强大的王朝已然离我们远去,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远不止大家谈到的这么多。若干年后的北宋的苏洵又重谈这段历史,站在六国的角度写了一篇《六国论》。

四、作业布置:

阅读《六国论》,思考: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的历史,二人选择的角度为何不同?教学反思:

本课是《过秦论》的第三课时,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对文章的内容及写法进行分析和把握。

本节课学生表现积极活跃,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问题设置较恰当,教师引导基本到位,但依然存在诸多的不足:

1、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深感语言贫乏。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加强教学语言的训练,以便在课堂上能更精准到位的指导学生。

2、结尾拓展部分,谈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的现实意义时,学生联系了许多旧的知识,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良好契机。只是学生的回答在语言组织上也有不少的欠缺,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不是太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