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热学(秦允豪编)习题解答第四章热力学第一定律-新版.pdf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2
u
C o n st
∴
1
1
h
CPT H 0
(2)
1R T H0
1
RT H0
1
2
C
h
C o n st
∴
1
4.5.5
T2
( 1)右则初态 P0V 0T 0 、终态 P2V 2 T 2 ,由绝热过程方程 T0
A
u右
C V T2 T0
P2 C V T0
P0
1
1
27 T0CV
8
1
1
1
27 3
CV T0
1
8
板导热, T A
TB
T
Q C P TB C V TA
C P CV T
Q T
C P CV
Q
Q
334 . 4
6 .71 K
wk.baidu.com
7
5
6 R 6 8.31
R
R
2
2
Q A CV T
5 RT
2
5 8.31 6.71 139 . 4 J
2
Q B Q Q A 334 .4 139 . 4 195 J ( 2)隔板活动, A 气体等压膨胀;隔板绝热, B 中气体温度不变。
u TV
1
P
v v 0 aT
b
u CT
a v v 0 aT T
b
u CV
TV
(或)
a C
b
a C
b
aT aT
v v 0 aT
a
C
v
b
a2
bP C
T aP
b
a v0
b
2a 2 T
b
aPT ,
4.4.8 因缓慢加热,可认为气体吸热膨胀是一个等压过程,质量为
dQ mC P dT
,, ( 1)
PV 由
Q ∴
Py L y S
P0 LS
其中 P0
gh 0
Py P0 可改写为
L Ly
1 P0
对微小振动 y L
Py P0
y 1
L
y
1 P0
1
1 P0
L
y P0
L
h0 gy
L
由功能关系:
m gy
1 mv 2 2
m max gy max
AP
式中 A P 是由于右端空气压强 P y 与左端空气压强 P0 对水银柱作功之和,且
y
AP
Py
0
P0 Sdy
或 dA P
P y P0 Sdy
将上述功能关系改写为:
ySgy
1 hS y 2 2
y max Sgy max
AP
2 Sgyy 对 t 求导,将 dA P 代入:
Shy y dA P dt
Py P0 Sy
把 P y P0 结果代入: 2 gy
h y Py P0
h0 gy L
1
y
F P0 A mg P1 A PA P dP A
AdP
负号表合力方向与 y 反向,指向平衡位置 y 0 。
气缸内气体变化过程可视为绝热过程,满足
PV
C。
1
微分得: PV dV V dP 0
PdV V dP 0
因 dV
dP Ay ,上式化为:
F AdP 因此得:
PA 2 y
V
P dV
V
AP y
V
,, ( 2)
2444 .4 kJ
(系统放热)
4.4.4 铜升温过程,是等压过程
T2
T2
H QP
C P dT
a bT dT aT
T1
T1
a T2 T1
4
2. 3 10
b2
2
T2
T1
2
1200 300
1
2. 47107 J mol
1 5. 92
2
2
1200
T2
1
2
bT
2 T1
2
300
4.4.5
QP
h NH 3
1 hN2
a, b, C , v 0 均为常数。
求:( 1) mol h
( 2) molC P , C V
解:( 1)由摩尔焓定义 h u Pv CT aPT
2
h CT Pv 0 bP
P v0 aT bP
CP ' (2) a)
H TP
CP '
h TP
h CP
TP
CP
CT Pv 0 bP 2 P C
∴
T
CV b)
V2 V1
ln
4 .1 2. 3
(
2
)
M
M5
u
CV T
R T2 T1
2
5 P2 V 2
2
P1V 1
5
3
5
3
55
2
2
4 .1 10 0 .5 10 2. 3 10 1 .0 10
2.05 10 2 .3 10
2
2
62 .5 J (内能降低)
M
Q
Cn T
vb
RT ln V 2 b
1
V1 b
V2
a dv
v2
1 a
V1
a
u cT
d
( 2)
v2
当V
∴CV C
T2
Q
CdT
T1
CV C 时,
CT
dQ dT V
du dt V
4.4.3 水蒸气的凝结热即为定压状况下单位质量物质相变时吸收 下此值即为比焓变化,即:
(或释放) 的热量, 在等压
lV
H m
h
2545 .0 100 .59
(2)式满足 F ky ,(准弹性力)活塞作简谐振动。 (2)活塞活动的微分方程为:
2
dy
k
m
F ky
2
dt
m
2 T
m
2
2
k
mV
2
PA
,, ( 3)
( 3)将(3)式改写为:
2
4 mV
2
2
A PT
22
4
mV 0
2
P0 A
4.5.8 ( 1)如图,水银总长度为 h , y 0 处两边 水银等高,为平衡位置。总质量为 m ,截面为 A。
但当
7
R
CP
2
1.4
CV
5 R
2
,对应双原子,常温情况,显然与题意不合。
(2)若为双原子,取高温
9
R
2
9 1.286
5
7
R
2
r1 则:
2
r2 10 3
1
9 1
7
3232 m
(3)由此,按绝热膨胀模型对“火球”半径的估算无实在意义。
4.5.7 该题描述测 方法是 1929 年 Riichhardt 设计的, 简易描述为如图。 令平衡位置 y 0 , y 向下为正。
( 1)
4.5.6 过程很迅速,可认为是绝热的。
T2 由 TV 1 C , T1
1
V1
43
V2
V
r
,
3
1
T 31 1
r2 r1 T2
1
3
5
10
3 1. 4 1
r1
2
15
3 10
46 . 4
696 m
DIS :该题估算的结果与 r 的取值相关性太大。
(1)上面的运算取
1 .4 , r 2 696 m 。
2
3 hH 2
2
29154
1 8669
2
3 8468
2
1
46190 .5 J mol
4.4.6 Q
1
在定压情况下,
1molH
molO 2和 2
2
化合生成
1mol
水时吸收的热量为
5
1
H
2 .858 10 J mol (系统放热 Q ' Q )
每产生一个水分子有两个电子自阴极到阳极,生成
1mol 水有 2 N A 电子到阳极。总电量为
( 1) y 0 处,活塞受合力为零。
P0 A mg PA 0 PA P0 A mg
,, ( 1)
活塞偏离 y 0 处,受合力不为零,当活塞运动至 y 0 之下时,
气体被压缩(可认为绝热的) ,气体压力变为 P1 A ,且 P1 P
V
yA V ,故 V dV , P 可记为 dP
有: P1 P dP ,活塞受合力
2
16
32
(负号表对外作功)
M
5
u
CV T
R P2V 2 P1V 1
2
5 P0 4V 0 2 64
P0V 0
5 P0 V 0
P0 V 0
5
2 16
32
15 P0V 0
5 15 RT 0
32
5 15 8 .31 273 .15
32
5320 J (内能减少)
M
M
Q
CnT
2 R T2 T1
2 P2V 2 P1 V1
CV T0 2
CV (
R 2R
1
1
27 3 2
T2 T0
T0
(2)由( 1)式:
8
3
1.5 )
(3)左侧初态亦为 P0 T 0 V 0 ,终态为 P1V1T1
27
P1 P2
P0
∵ 活塞可移动,
8 ,由 PV
RT
RT 2
P0 V 0 T 2
V2
P2
T0
P2
14
V 1 2V 0 V 2
V0
9
P0V 0
3 T0
19
23
q 2 1 .60 10
6 .02 10 C
( q 2N Ae )
两极间电压为 , A q
19
A 1 .229 2 1 .60 10
6 .02
Q'
5
2. 858 10
23
10
82 . 84 %
4.4.7 设 1mol 固 体状 态 方程 为: v v 0 aT bP , 内 能 表示 为: u CT
n1
CV T
M
CV T
RT
M
CV
RT
2 P2 V 2
P1V 1
C (3)
Q CV
T
CV NOT :
M CV
2
2
M
PV
PV
R CV
CV
CV
a0
T
TV
TV
C V 为热容量, C V 为摩尔热容量。
RT C 4.5.4 注意到
PV
P
M
,, ( 4.67)
u (1)
1 CV T u0
1 RT u0
1
RT
u0 1
量为 m m a x 上升
ym ax , 具 有
m m ga y mx a 的x 势能。 右 为 振 动任意 状 态,全部水银以 v
1
2
mv
运动,具有 2
2g
y
y0
h
2 T1
h 2
2g
(2)水银柱振荡时,右端被封闭气柱经历绝热过程,设水银柱平衡时,右端气柱长
端水银上升任意位置 y 时,右端气柱长度为 L y ,由绝热过程:
dZ
RT0 P
→
1
P
g
1h
P dP
P0
dz
P0
RT 0
0
→
1 dP
g
P
P0 1 dz
P
RT 0
→
P
1 1
1
1 1
P
P0
g
1
P0 h
RT 0
→
1
P 1
1
P0
g
1
P0 h
RT 0
→
P 1 P0
1
1
g h
RT 0
,, ( 2)
CP (3)注意到
R 1 ,即:
CP 1R
1
P (3)代入( 2) P0
gh 1
m RT m
PV
,
RT
,, ( 2)
PV
T2 dT
CP
R
T1 T
PV
T2
C P ln
R
T1
3
5
29 10
1 .01 10 1 0.99 10 3 ln 293
8 .31
273
24 .7 10 3 J
m 的气体吸热
4.5.1 ( 1)导热板固定, A 中气体为等容加热; B 中气体为定压膨胀,且为准静态的,搁
2 P0V 0 16
P0V 0
DIS : u Q A
15 RT 0
8 4256 1064
15 8.31 273 .15
8
4256 J (系统放热)
5320 J 故不必每一个量都求解。
P1
4.5.10 ( 1)
n
PV
C
P2
n
V2
V1
ln P1 P2
n
ln 0 .10 0 .05
1 .19 1 . 2
ln
W 4.2.2 应用( 4.3 )式
V2
P dV
V1
且 PV
PiV i
k
P PiV i V
W 故有:
Vf
PiV i V
Vi
1
1
Pi V i V f
1
dV
1
Vi
vf
Pi V i
1
1
V
1
vi
1 Pf V f
1
Pi V i
(应用了 PiV i
Pf V f )
RT
a
P
4.4.2 ( 1)
v
b
2
v
W
Pdv
RT dv
QB 0
Q T
CP
TB 2Q 7R
0 QA Q CP T
2 334 . 4 11 .50 K
7 8. 31
dp 4.5.2 利用
g dz
P
RT ,证明:
P0 1
gh C P T0
1
1
证明:( 1)由绝热过程方程 T P
C
P
1
T T0
P0
( 2)将( 1)代入 dP 表达中
,, ( 1)
g P0
1
dP P
2g
h0 g y 0
或
h
L
上式为右端封闭后,绝热条件下,水银柱作微小振动的运动方程,故水银柱作谐振动,
2
1 2g
h0 g
h
L
2
T2
2
2
T1
T2
(3)由 T1 和 T2 得:
2
2 L T1
h0
T2
h 2g
h 2g
h0 g
L
1
h
2g
h0 g
L
h0 1
2L
CV 4.5.9 ( 1)氮为双原子气体
5 R
2 ,经历了多方过程 C n
m
水银密度
Ah
左管水银柱下 y ,则高差为 2 y , V 2 yA
压强差为 P g 2 y
指向 y 0 处的回复力
F
PA
gA 2 y
m
2 mg
gA 2 y
y ky
Ah
h
F 是准弹性力,水银柱将作谐振动
2
dy
水银柱运动的微分方程为
m2 dt
F
ky
k
2
m
h
1
T1
m,
2
2
k
2g
动能, m 为全部水银质量, m 部分上升 y ,具有 mgy 的势能。
C PT0
,, ( 3)
gh
1
P P0 1
C P T0
1
h C PT0 1
P
g
P0
DIS :将( 2)式整理,代( 3)进可得
V 4.5.3 理想气体按
a0
2
C CV
a0
P 膨胀,证明
TV 。
V 证明:( 1)将
a0 P 整理得:
2
PV
2
a 0 多方指数 n
Q (2)
1
u A CV T
P2V 2 P1V 1
R
5
R
R
Cn CV
2R
R
2R
即:
n1
2
n1
2
n
故该过程满足的方程为 PV
C
3
PV C
2R R
n1
n3
L,左
3
3
(2)由过程方程: P0V 0 P 4V 0
64 PV 0
P
P0
64
dV 1
3
1
1
A
PdV
C
3
P0V 0
2
2
V
2
16 V 0 V 0
1
15
15
P0V 0
8.31 273 .15 1064 J
2
T0
27 P0
8
4 V0
9
T1 ∴
P1V1 T 0 P0V 0
27 14
P0
V0
8
9
T0
P0V 0
21 T0
4
1
A
CV T0
(4)由第( 1)所求,左侧对右侧作功
2
1
Q
u右 A
C V T1 T0
C V T0
2
21
CV
T1 T0
4
1 C V T0
2
19 CV T0
4
19 RT 0
2
1
P2
P0
,,
RT 0
1
2
mgy
mv
由机械能守恒:
2
m max gy max
m gS m hS
dy
m m ax
y m a xS
v
dt
y
以上五式得:
ySgy
1 hSy 2 2
y max Sgy max Const
21
2
gy
hy Const
2
2 gy y hy y 0
DIS :考虑水银柱与 地球系统的机械能 守恒,得运动方程 亦可求解。 中图为振动初态, 全部水银静止,质
普通物理学教程《热学》 (秦允豪编)
习题解答
第四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W 4.2.1 解:
V2
PdV
V1
TC
(1) P v b RT
RT P
vb
v f RT
vf b
W
dv ln
v vi b
vi b
Pv (2)
B RT 1
v
B P RT 1
v
vf
B
vf
11
W
RT 1
dv RT ln
BRT
vi
v
vi
vf
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