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经筋

合集下载

【经络大全】十二经筋【图文版】

【经络大全】十二经筋【图文版】

【经络大全】十二经筋【图文版】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正如《素问·痿论》所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等,针灸治疗多局部取穴而泻之。

十二经筋为经络分类名。

简称经筋。

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

指全身筋肉组织附属于十二经脉而分成十二个部分,也是十二经脉在躯体和四肢部与筋肉组织的相互联系。

以其分布部位及病候多在“筋肉”,故称“经筋”。

十二经筋都起于四肢,终于头身,且都走在较体表的层次,而不连结属接至内脏;故有些经筋气所到之处,并非经脉、经别所能到达的。

如行者皮肤表面经筋走到之处,痒痒难耐,此是经筋行走到之功能。

十二经筋的分布与十二经脉循行大致相同。

起于四肢末端爪甲,结于关节和骨骼,走向躯干,上起于颈项,终止于头面。

每遇骨节部位则结于或聚于此,遇胸腹壁或入胸腹腔则散于或布于该部而成片,但与脏腑无属络关系。

阳之筋分布在肢体外侧,阴之筋分布在肢体内侧,但都从四肢末端起始走向躯干,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阳之筋上走头面,阴之筋进入腹腔,但都不入内脏。

其中,手三阳经筋都结于额角(角),足三阳经筋都经缺盆上结于颧骨部(頄)和目周围,手三阴经筋并入胸中再结于胸膈部(贲),足三阴经筋都结于阴器。

十二经筋的循行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

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以手足阳经经筋为主;柔(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手足阴经经筋为主。

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顺(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十二经筋的作用十二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完成运动关节和保护关节的功能。

手、足三阴阳经筋相结合处手三阴经筋(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由里侧循行至胸部相互结合;手三阳经筋(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由表侧循行至头角部相互结合;足三阴经筋(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由内侧循行至少腹部相互结合;足三阳经筋(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由外侧循行至面部相互结合。

认识经筋

认识经筋

二、经筋总的分布特点
1.经筋分别联属于十二经脉。 2.起于四肢末端,行于体腔外。 3.不络属于任何脏腑。 4. 结聚于关节骨骼,阳经筋行于肢体外侧, 阴经筋行于肢体内侧。 5.阴器为宗筋之所聚。
十二经筋分布简表
足三阳
━━━━━━━━━━━━━━━━━━━━━━━━━━━━━━━━━━━
经 筋
足阳明
手太阴。 贲(膈肌):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 乳:手少阴、足少阳。 脐:足太阴、手少阴。 肩髃: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阳。 阴器: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足阳明
三、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
(一)十二经筋的病变 经筋布于全身,十二经筋各有所主, 如发生疾病,就会在相应经筋部出现功 能障碍,出现活动受限的病症。
(二)经筋所 “结”处部分腧穴的治 疗作用
经筋所结的大关节处多有相应的穴位, 这些穴位多是临床常用穴。结于肘膝关 节处的相应腧穴均是特定穴,除了常用 于治疗常见脏腑经络病变外,也是治疗 相应经筋病的腧穴,且临床效果明显。
经筋所结部位腧穴及类别表
━━━━━━━━━━━━━━━━━━━━━━━━━━━━ 手六经 腕关节 肘关节 肩关节 躯干、头面 ━━━━━━━━━━━━━━━━━━━━━━━━━━━━ 手太阴 太渊(输、原) 尺泽(合) 肩髃 中府(募)缺盆 手厥阴 大陵(输、原) 曲泽(合) 天泉
明·张介宾:“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 者 , 何也 ? 盖经脉营行表里 , 故出入脏腑 , 以 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 位。虽经筋所盈之处 , 则唯四肢溪谷之间 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 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 , 而后盛于 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 项 , 终于头面 , 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筋有 刚柔,亦犹经之有络,纲之有纪,故手足项背, 直行附骨之筋皆坚大 , 而胸支别横络之筋 皆柔细也。”

经筋

经筋

4 .足少阳胆经穴起于瞳子髎,止于窍阴。 窍阴(足第四趾末节外侧)太冲 丘墟 外丘 阳陵泉 膝阳关 中渎 环 跳 带脉 京门 肩井 风池 听 会 瞳子髎
经筋手疗法是以《 黄帝内经· 灵枢》 经筋手疗法是以《 黄帝内经· 灵枢》 中的经络学说为依 据,把网络全身筋肉系统的十二经筋植入人体,用整体的 大环境去思考局部病变,调整结构平衡、疏导组织内压, 让动脉气血流通、免疫功能增强,机体自然修复,病灶去 除。 人体结构左右对称,内外平衡。一旦对称偏离,平衡失稳, 功能即受影响。长时间的不对称下,软组织则可因“ 功能即受影响。长时间的不对称下,软组织则可因“补偿 调节” 调节”,由外向内形成对应的紧张与压力。使血液流动减 缓,组织细胞血氧供应不足而产生质变,造成器官功能紊 乱与机体老化现象。 例如两腿肌筋膜张力如果不对称,就可影响人体结构平衡。 从经筋通道与人体结构力学分析,两腿脚掌的肌筋膜与支 撑力如果不相同,往往会影响踝关节、膝关节、盆腔、腹 腔与胸腔。长期平衡失稳,则会造成盆腔内的盆腔筋膜、 韧带紧张,形成盆腔内压,继续扩延则影响腹腔、胸腔与 头颅,并可形成颅压,造成颅内的循环障碍与功能障碍, 影响人体的健康。
2.解剖:足太阳经筋,其始于足小趾,上结于外踝,
斜上结于膝部;下方沿足外侧结于足跟,向上沿跟健 结于腘窝。其分支结于小腿肚(踹 结于腘窝。其分支结于小腿肚(踹),上向腘内侧, 与腘部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向上夹脊旁上后项;分 支入结于舌根。直行者结于枕骨,上向头项,由头的 前方下行到颜面,结于鼻部。分支形成“目上纲” 前方下行到颜面,结于鼻部。分支形成“目上纲”, 下边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峰部 位;一支进入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结于完骨(耳 后乳突):再有分支从缺盆出来,斜上结于鼻旁部。 其病症,可见足小趾僵滞不适和足跟部掣引酸痛,胭 窝部挛急,脊背反张,项颈拘急,肩不能抬举,腋部 僵滞不适,缺盆中如纽掣样疼痛,不能左右活动。

十二经筋名词解释

十二经筋名词解释

十二经筋名词解释
十二经筋,又称经筋十二条,是中医经络学中的概念,指人体主要经络和筋脉的十二条。

这些经络和筋脉被认为是人体的“经脉”,贯穿于全身,与五脏六腑相连,调节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十二经筋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每个经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功能,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和组织器官。

例如,手太阴肺经主要负责呼吸和气道的功能,足太阳膀胱经则与泌尿系统紧密相关。

在中医临床中,十二经筋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通过按压和刺激经筋,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五行,促进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同时,经筋还可以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加速疾病的康复。

《何谓经筋?》

《何谓经筋?》

《何谓经筋?》经筋是人体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经筋具有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对于经筋,《黄帝内经·灵枢》里有专篇论述,其篇目为《经筋篇第十三》。

对于经筋篇的篇名,马莳在其《灵枢注证发微》里所云:“各经皆有筋,而筋又有病,及各有治法,故名篇。

”该篇主要论述十二经筋附属十二经脉,位于浅表部的筋肉间,和经脉相互关联。

各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的指爪,沿四肢上行于颈项,终结于头面部,并不与内脏相连。

另外该篇还简述了各经筋的发病特点是沿着循行的部位而发病;并指出“以知为度”、“以痛为俞”的针刺特点。

后世医家张介宾关于经筋有着如下描述:“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

虽经筋所盛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

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

”张介宾还对经筋的功能描述如下:“络缀形体,著藏经络、通行气血,沟通上下、内外,应天序、护脏腑,联属关节,主司运动。

”可见,张介宾认为经筋体现着生命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

现代概念认为,经筋是人体庞大的软组织结构平衡体,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一个大系统。

经筋内著藏经络、神经、血管、淋巴等系统;也就是说,经筋系统内部是一个大循环,由多系活性的、协控的微循环系统所组合成而的大系统,它与骨骼系统、脏腑器官等共同形成人体有机活性态整体巨系统结构。

所以如果其功能运作良好,则人体就能保持健康。

关于病理基础方面,经筋的病理基础主要是指人体经筋结构受创或慢性劳损后,则经筋组织出现保护性挛缩、扭转、牵拉或位移;或者经筋失去平衡时,经筋组织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挤压、挛缩、积聚、粘连、瘢痕等病理性改变,迫使经筋内循环系统产生阻碍,以致于筋路受阻、气血瘀滞、营养不良、神经传导不畅及紊乱,形成恶性循环等。

经筋名词解释

经筋名词解释

经筋名词解释
经筋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和头面部。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同时,经筋也是对现代解剖学中肌肉、韧带、滑膜等软组织生理特性的高度概括,起着约束骨骼,联络关节,维络周身的作用。

经筋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灵枢·经筋》对经筋做了系统地论述,详细描写了十二经筋的循行、所主症候及治疗方法。

经筋病即是所谓经筋受邪或损伤所导致的病变,在《灵枢·经筋》中概括为经筋分布区域“疼痛与“不用”两种临床表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中医学:经筋

中医学:经筋

中医学:经筋
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肢体外周的筋膜(肌腱、韧带)、肌肉体系。

依据十二经脉的分布,全身筋肉体系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作为经络的连属部分,其功能活动的正常维持,依赖经脉和络脉等渗灌气血以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

(一)生理功能
经筋的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

正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J同时,经筋还遍布于躯体和四肢的浅部,对周身各部分的脏腑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循行部位
经筋的分布,一般都在浅部,起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有的进入胸腹腔,但通常不属络脏腑。

经筋的分布,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其循行走向不尽相同。

手、足三阳经的经筋分布于肢体的外侧;手、足三阴经的经筋分布于肢体的内侧,有的还进入胸廓和腹腔。

十二经筋高清图解,真人演示

十二经筋高清图解,真人演示

十二经筋高清图解,真人演示大家对“经络”这个词可能比较熟悉,那么“经筋”到底是什么?它与经络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经”与“筋”的含义。

现在大家一说到“筋”,马上就会想到肌腱,比如大家平时去菜市场买肉时会说:我买牛蹄筋儿或猪蹄筋儿。

其实大家常说的这个“筋”的概念与古人所说的“筋”的含义有了很大的出入。

在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对“筋”的解释是:“筋,肉之力也。

从力,从肉,从竹。

”说明“筋”不仅仅是单纯是指肌腱的概念,其内涵更加广泛,是包含肌肉、肌腱、韧带等在内的附着在骨头周围的软组织的总称。

比如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游泳时小腿肚子突然抽起来,大家几乎都会说小腿肚子“抽筋儿”了,在农村还有人会说小腿肚子“转筋”了,这里的“筋”显然指的是肌肉等软组织而不是肌腱。

还有喜欢养生的朋友都知道一种传统的养生功法——“易筋经”,这里的“筋”用的也是筋的原意,“易”是改变、脱换之意,“易筋”就是指改变我们僵紧的肌肉并使之柔软而富有弹性,而不仅仅是锻炼那几乎可以忽略的肌腱。

那么“经筋”又如何理解呢?经筋不是对筋的泛泛论述,在筋之前,加上“经”字,显然有其特定的含义。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说:“经,织也;从糸,坙声。

”其本意是指织物的纵线。

大家知道,织布前必须首先在织布机上固定好经线,而经线是纵向排列的。

因为在人体中“筋”的走向也多纵向,所以用“经”总结筋的分布。

大家知道,经络是我们身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一个生理功能十分重要的系统。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记载了我们身体里与脏腑密切对应的主要经脉有十二条。

那十二经脉与十二经筋到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肌肉和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手足三阳经筋:即手足太阳经筋、手足少阳经筋、手足阳明经筋;还有手足三阴经筋:即手足太阴经筋、手足厥阴经筋、手足少阴经筋。

经筋所运行的路线大体上与经脉相互吻合。

简单点说,十二经筋就是包裹通道(十二经脉)周围的一些组织。

《黄帝内经》--十二经筋

《黄帝内经》--十二经筋

《黄帝内经》--十二经筋《黄帝内经》--十二经筋中医学认为:经筋,即人体筋肉系统之统称。

同经脉名称相对应,含义近似。

包含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及十二皮部。

以十二经筋为核心,它是总括人体全身皮肤、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的有机联体结构,并与经脉结城“筋与脉并为系”的有机联体,是机体的生物活性的庞大器官。

发挥“联缀百骸”、“维络周身”、“着藏经脉”,维护机体形体整体统一,护脏固腑,保持躯体正常“趋翔”活动等功能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经筋是指人体骨骼之间相联系的束状、带状的韧性极大的组织,称之为韧带、筋膜等。

现代意义的解释为:人体内具有一定走向及循行路线韧性极大的连系周身骨骼的组织。

十二经筋主要病症的临床表现一、手太阳经筋主病:1、手小指牵引肘内侧肱骨后缘疼痛;2、臂内侧及腋下作痛;3、绕肩胛而引颈部疼痛,耳中鸣响;4、痛势牵引颈部,影响眼部;5、颈筋拘急,致颈部发冷发热,颈部肿胀。

二、手少阳经筋主病:1、上肢外侧肌肉痉挛疼痛;2、牵引肩部、颈部及颊部疼痛;3、引起舌卷等。

三、手阳明经筋主病:1、食指、桡骨外侧、上臂外侧、肩前、颈侧、面颊部等处肌肉痉挛、疼痛;2、肩周炎,肩不能上举;3、颈部强直不能左右转动等。

四、手太阴经筋主病:1、拇指、尺骨内侧、上臂内前侧疼痛;2、肩前等处痉挛抽筋;3、胸前痛甚则为胃气上逆或横膈肌及纵隔肌痉挛以致吐血。

五、手少阴经筋主病:1、胸内痉挛,心下积块如有压迫感;2、肘关节屈伸不利;3、上肢内侧肌肉痉挛疼痛。

六、手厥阴经筋主病:1、中指、前臂内侧疼痛;2、上臂内侧面等处痉挛或胀痛,3、连及胸部肌肉紧张作痛或绞痛。

七、足太阴经筋主病:1、足大趾酸胀不适,牵引内踝痛,抽筋痛,膝内侧骨痛,2、大腿内侧牵引股部痛,阴器扭转痛;3、牵引脐、腹、两胁、胸两旁及脊柱痛。

八、足少阴经筋主病:1、主痉症、痫症。

2、足底痉挛;3膝内侧及会阴部经筋结聚处痉挛。

4、若筋病在背侧,身体不能前俯,5、筋病在胸腹侧,不能后仰。

【推荐】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推荐】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推荐】经别、别络、经筋、皮部一、经别(一)经别的含义经别为十二经别的简称,是十二经脉别出的,分布于胸腹和头部,沟通表里两经并加强与脏腑联系的另一经脉系统。

它是包括在十二经脉范围以内的经脉,故称其为别行的正经。

(二)经别的循行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四肢开始深入内脏,然后再上至头颈浅部,而表里相合。

它的离、合、出、人的部位,虽和十二经的循行通路有密切关系,但在循行的顺逆方向上,与十二经脉的循行有显著的区别。

如手三阴经的循行是从胸走手,而经别却自腋深入胸腔以后,再上行向头,合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的循行是从手走头,而手三阳经别则由腋下深入内脏,然后上行至头;足三阴经的循行是从足走胸(腹),而足三阴经别却从足走头;足三阳经的循行是从头走足,足三阳经别则是从足走头。

十二经别与正经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其循行上具有离、合、出、入的特点。

每一条经别都是从其所属的正经分出,称作离(别),进入胸腹腔称入,于头颈部出来称出,又与表里经脉相合称合。

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称六合。

二、络脉(一)络脉的含义络脉是自经脉别出的分支,又称别络,主要有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由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别络及脾之大络所组成的。

从络脉分出的更细小的络脉称孙络。

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叫作浮络。

络脉与络脉之间可以相互吻合,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灵枢。

经脉》)。

络脉从大到小,分成无数细支遍布全身,将气血渗灌到人体各部位及组织中去,这样就使在经络中运行的气血,由线状流行扩展为面状弥散,对整体起营养作用。

络脉自经脉的一定穴位别出之后,就以分出之处的穴名而定名。

如手太阴经的络脉,自列缺别出,因此这支络脉的络穴就名为列缺。

(二)络脉的循行在十五络脉中,十二经脉的络脉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络于相互表里的阴阳两经之间,从阳走阴或从阴走阳,为十二经在四肢互相传注的纽带。

任脉之络脉分布在腹部,络于冲脉;督脉之络脉分布在背部,除别走太阳之外,并能联络任脉和足少阴经脉;脾之大络分布在侧身部,能总统阴阳诸络。

认识十二经筋

认识十二经筋

认识十二经筋1什么是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指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联结四肢关节,主司关节运动作用。

全身筋肉按十二经脉连属,分成十二经筋,简称“经筋”。

2十二经筋理论的出处十二经筋理论最早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经筋》,一般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千多年。

3十二经筋的分布其分布与十二经脉循行大致相同。

起于四肢末端爪甲,结于关节和骨骼,走向躯干,上起于颈项,终止于头面。

阳筋分布体外,阴筋进入体腔,但不与内脏相联。

4经筋发病的特点经筋发病的特点为“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

寒则筋脉拘急,背部筋脉拘急(阳急)可产生角弓反张,胸腹部筋脉拘急(阴急)可产生俯不能伸。

热则经筋弛缓不收。

而十二经筋也各有自己的发病症状。

5传统经筋学说与西方肌筋膜学说的惊人相似对比西方肌筋膜学说和中医经筋学说,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肌筋膜经线与中医的经络经筋走向是相似的,甚至可以说是一致的。

我们认为经络的存在不是实质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经筋作为经脉的筋膜系统是可见的。

经筋无疑是沟通传统中医和西方医学的一个有效桥梁。

6现代人多经筋疾病《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中:“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现代人物质条件丰富,饮食丰足,现代化设备又减少了日常体力劳动量。

符合“食杂而不劳”的特征,故病多痿厥寒热,符合经筋病的症候特点。

这也是现代人需要导引锻炼的理论依据。

TCM导引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o Yin分享中医导引锻炼的经验。

【中医基础】?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中医基础】?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中医基础】☞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经别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

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

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

生理功能由于十二经别的循行部位有些是十二经脉循行所不及之处,因而在生理、病理及治疗等方面都有它一定的重要作用。

主要的有:(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十二经别进入体腔后,表里两经相并而行,经过相为表里的脏腑,并在浅出体表时,阴经经别合入阳经经别,共同注入体表的阳经。

这样,就加强了相为表里两个经脉的内在联系。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由于十二经别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别出,进入体内后又都是向心性的循行,这对于扩大经络的联系和由外而内陆传递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

(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

十二经脉循行于头面部的主要是六条阳经,十二经别则不仅六条阳经的经别循行于头部,而且六条阴经的经别亦上达于头部。

足三阴经的经别,在合入阳经经别之后上达头部;手三阴经经别,均经喉咙而合于头面部。

这就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由于十二经别的分布弥补了十二经脉所不到之处,因而相应地扩大了经络穴位的主治范围。

例如,足太阳经脉并不到达肛门,但该经的经别“别入于肛”,所以足太阳经的承山、承筋等穴,可取以治肛门病。

(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足三阴、足三阳的经别上行经过腹、胸,除加强了腹腔内脏腑的表里联系之外,又都与胸腔内的心脏相联系。

经筋释义十论(一)

经筋释义十论(一)

经筋释义⼗论(⼀)何为经筋?经筋分布是⼀维还是多维?经筋的实质是什么?经筋疗法有哪些?⋯⋯⼀、经筋概念的本源性经筋概念何解?“经”,主要有三种见解,⼀是指⼗⼆经脉,⼆是指虚词,三是指编织,如织物的纵线;“筋”,较为公认的认识主要有两种,⼀是指肌腱,⼆是指整个软组织。

那么,经筋概念的本源性意义如何?【释义】“经筋”之“筋”,其概念及理论阐释,《内经》全书散见,⼏见各篇。

如《素问·痿论》⾔:“宗筋主束⾻⽽利关节也。

”筋是“五体”之⼀,主要结聚于关节⾻骼部,为肝所主。

因此,《内经》中“筋”,分布有位,意义⼴泛,所属专主,功能特定。

然⽽,《灵枢·经筋》⾸次见有“经筋”概念提出,后世医家对经筋发挥多宗此论。

在本⽂中,“经”“筋”联⽤,仅见本篇,并成专词,渐以俗成,历代沿⽤。

很多学者认为,经筋本意等同于“筋”,仅是强调了从经脉⾓度对筋的分类与概括。

《灵枢·经筋》认为,⼗⼆经筋是有形有状有功能的类似条索状的组织组成,与⼗⼆经脉的其他部分⼀起组成⼈体的经络系统,是⼗⼆经脉⽓⾎输布于筋⾻肌⾁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经脉的筋⾁关节体系,是⼗⼆经脉外属部分。

汉代许慎《说⽂解字》对“筋”的解释是:“筋,⾁之⼒也。

从⼒,从⾁,从⽵。

”说明“筋”既是指肌腱,⼜包含肌⾁、韧带等在内的附着在⾻骼与关节周围的组织,即可谓是⼈体软组织的总称。

汉代许慎《说⽂解字》对“经筋”的解释是:“经,织也;从⽷,坙声。

”其本意是指织物的纵线。

⼈体中“筋”的⾛向也多纵向,所以⽤“经”总结筋的分布。

经筋与⼗⼆经脉关系主要包括:功能活动有赖于⼗⼆经脉⽓⾎濡养调节;循⾏分布与⼗⼆经脉相应;形质上体现⼗⼆经脉对肢节的联系;使⼗⼆经脉在⾝体结构上的联络更趋稳定、完整、有机、柔韧、动态等。

⼆、经筋分布的多维性如何认识经筋的分布?经筋分布是否为纵线?如何认识经筋在分布过程中的结、聚、散、络现象?经筋分布所过是⼀维还是多维?【释义】对于经筋的分布,张景岳《类经》所说:“⼗⼆经脉之外,⽽复有所谓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表⾥,故出⼊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连缀百骸,故维络周⾝,各有定位。

十二经筋介绍

十二经筋介绍

⼗⼆经筋介绍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主⼲,络脉是分⽀。

⼩编今天为⼤家介绍⼗⼆经筋知识,快来了解吧! 经络是运⾏全⾝⽓⾎、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正常⽣理情况下,经络有运⾏⽓⾎,感应传导的作⽤,⽽在发⽣病变情况下,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由于经络有⼀定的循⾏部位和络属脏腑,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在临床上,就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的诊断依据。

在治疗上,⽆论是、推拿或药物治疗,都是通过调整经络⽓⾎的功能活动,进⽽调节脏腑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的。

经络新解:经络本⾝是⼀种意识规律活动的产物,它的的活动以⽓和意识做为物质,活动的路径即为经络。

内⽓:重在体内规律活动的⼀种意识。

并且合以下三要素 内⽓的三要素: A.有明确的布《布置,调控》⽓位置 B.有由动静演⽣的⽅向性 C.在⾝体部位之间的左右交叉性,并有⼀交叉点 举例说明: 1.意识在⼿指,则布⽓位置在⼿指 2.意由⼿⾄脚,则⽅向性为向脚 3.意由左⼿⾄右脚,右⼿向左脚,则,⼆⽓之间会相互交叉,并有⼀焦点。

⼀次调控内⽓的完整调控过程: 如,意由左⼿⾏⾄右脚,同时意由右⼿⾏⾄左脚。

则:⾏⽓位置在⼿,⾜。

⽅向向脚,交叉点在⼆盆⾻正中点。

经络,⽳。

内⽓的流动必然有⼀定的路径,这种路径就是经络。

⼆⽓相交之处,即为⽳位。

经络与⽳先天即存在。

但随内⽓的废⽌⽽⽆法感知和判断,犹如不存。

故经络与⽳位随内⽓的建⽴和疏通⽽⾃知存在,随内⽓的消散⽽⾃不知存在。

经络的及相关元素的作⽤ 内⽓的作⽤过程依次是⽓—⾎---肌⾁---筋---⾻。

内⽓的活动直接⽀配⾎液的活动。

⾎液的活动会引起肌⾁,筋,⾻的相应变化。

即⾎的活动引发肌⾁的活动,肌⾁的活动引发筋的活动,筋的活动引发⾻的活动。

整个过程的始端为意识,终端为⾻。

如:导内⽓由⼿⾄脚,持续。

则:随着脚部内⽓的积累,⾎液增加,肌⾁膨胀,筋⾻移位,趋利于⽓⾎的通⼊和聚集,⾻密度增加。

《黄帝内经--经筋》

《黄帝内经--经筋》

《黄帝内经--经筋》
《经筋》是《黄帝内经》的一篇,阐述了人体的经络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以及经络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入了解了人体经络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五行学说为基础,讲述了人体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重要的运行系统之一,其功能不仅仅是输送血液、气体等物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它传递的信息来协调人体的各个器官之间的功能,并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转。

因此,经络系统的顺畅与否与身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此外,《经筋》还强调了经络的调理方法,例如针灸、按摩、气功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体恢复经络的正常运作,起到健康调理的作用。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缓解许多疾病症状,比如疼痛、疲劳、失眠等。

通过阅读《经筋》,我深入认识到人体经络的重要性。

这种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针灸、推拿等中医理疗技术,都是基于经络理论的应用。

此外,现代研究也证明,通过一些运动、按摩等方法,可以帮助调理经络系统,缓解身体的各种疾病。

总之,《经筋》的阐述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健康视角,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人体经络系统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理、保养经络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经筋的功能主治

经筋的功能主治

经筋的功能主治经筋简介经筋,又称经络、经脉,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经筋是人体内部的通道系统,通过这些通道,气血运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经筋是中医治疗中的关键,对身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筋的功能经筋起到连接各个部分的作用,它们负责运输气血和调节身体的平衡。

经筋主要有以下功能:1.输布气血:经筋作为气血的通道,负责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通过经筋,气血能够流通不息,保证身体各部分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氧气。

2.调整阴阳:经筋中的经络系统是阴阳平衡的重要调节器。

它能够调整体内阴阳的不平衡,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保持健康。

3.传导信息:经筋是人体的信息传导网络,通过经络系统,内外信息传递迅速高效。

经筋能够传导神经信号、身体的情绪和思维等信息。

4.排毒养颜:经筋中的气血运行畅通,能够帮助排除体内的毒素,保护细胞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

经筋的良好运行还能促进血液循环,使皮肤更加健康,延缓衰老。

5.治疗疾病:经筋在中医治疗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通过刺激经筋,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疾病症状。

中医药、针灸和按摩等手段都是通过调整经筋来治疗疾病。

经筋的主治经筋的主治功能因经络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下面是常见经络的主治功能:1.手太阴肺经:主治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如咳嗽、哮喘、肺炎等。

可通过按摩或针灸手太阴肺经来缓解相关症状。

2.手阳明大肠经:主治消化系统相关疾病,如便秘、腹泻、痔疮等。

按摩或针灸手阳明大肠经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问题。

3.足太阴脾经:主治脾胃相关疾病,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水肿等。

通过按摩或针灸足太阴脾经可以调节脾胃功能,改善相关症状。

4.足阳明胃经:主治胃肠道相关疾病,如胃痛、胃酸过多、胃溃疡等。

按摩或针灸足阳明胃经可以促进胃肠道血液循环,缓解相关症状。

5.手太阳小肠经:主治小肠相关疾病,如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

通过按摩或针灸手太阳小肠经可以促进小肠的功能,改善相关症状。

6.手少阴心经:主治心脏相关疾病,如心悸、心绞痛、失眠等。

黄帝内经《经筋》

黄帝内经《经筋》

黄帝内经《经筋》经筋: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膕;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膕中内廉,与膕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膕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经筋: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䏚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

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䏚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

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经筋: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

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踵,㿉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敢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中医资料归纳

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中医资料归纳

2012年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经筋概述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概念:经筋是十二经脉结、聚、散、络于筋肉和关节的体系,并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

特点: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布散于胸背而终于头身。

多呈向心性循行。

生理功能:多附于骨骼和关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并对周身各部分的脏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别络概述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概念:别络也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

别络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

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称为“孙络”。

分布于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浮络”。

特点:一是十二经的别络从肘、膝关节以下分出后,多循行于身体浅表部位,;二是相表里的经脉之别络相通;三是与内脏无固定的关系。

生理功能:①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联系;②别络对其他络脉有统率作用,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③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阴阳学说的六个主要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阴阳的相互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具有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

阴阳双方的相互制约,主要体现为对立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调控作用。

正是由于阴和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无论是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均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正常者如“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转化的前提条件)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经筋所 “结”处部分腧穴的治 疗作用
经筋所结的大关节处多有相应的穴位, 这些穴位多是临床常用穴。结于肘膝关 节处的相应腧穴均是特定穴,除了常用 于治疗常见脏腑经络病变外,也是治疗 相应经筋病的腧穴,且临床效果明显。
经筋所结部位腧穴及类别表
━━━━━━━━━━━━━━━━━━━━━━━━━━━━ 手六经 腕关节 肘关节 肩关节 躯干、头面 ━━━━━━━━━━━━━━━━━━━━━━━━━━━━ 手太阴 太渊(输、原) 尺泽(合) 肩髃 中府(募)缺盆 手厥阴 大陵(输、原) 曲泽(合) 天泉
小趾下、内踝下、内 辅骨下、阴股
阴器
足少阴
阴器、脊内、夹膂
项、枕骨
手三阴
━━━━━━━━━━━━━━━━━━━━━━━━━━━━━━━








━━━━━━━━━━━━━━━━━━━━━━━━━━━━━━
手太阴
大指上、鱼后(腕) 寸口外、肘中、腋下 中指、肘内侧、 臂阴、腋
缺盆、肩髃、胸里、 季胁、膈 前后挟胁、胸中、膈
经筋病的特点
《 灵枢 · 经筋》 :“ 经筋之病 , 寒则
反折筋急, 热则筋弛纵不收 ,阴痿不用 。 阳急则反折 , 阴急则俯不伸。 ”
《 素问 · 生气通天论》:“ 湿热不攘 ,
大筋 软短 ,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 ,弛 长为痿 。 ”
经筋寒证:经筋拘急、痉挛 经筋热证:经筋驰长、萎软无力 经筋湿热:大筋拘急 小筋驰长萎缩 经筋疼痛或不用 关节屈伸不利
明·张介宾:“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 者 , 何也 ? 盖经脉营行表里 , 故出入脏腑 , 以 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 位。虽经筋所盈之处 , 则唯四肢溪谷之间 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 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 , 而后盛于 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 项 , 终于头面 , 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筋有 刚柔,亦犹经之有络,纲之有纪,故手足项背, 直行附骨之筋皆坚大 , 而胸支别横络之筋 皆柔细也。”
各部位所结经筋归纳
额角:足阳明、手少阳、足少阳。
鼻: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 完骨: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阳。 舌:手少阳、足太阳。 颔:手太阳、足少阳。
颧: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
耳:足阳明、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
颌:手阳明。
缺盆: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
━━━━━━━━━━━━━━━━━━━━━━━━━━━━━━━━━━━
手阳明
手少阳
手太阳
结于腕 结于肘内锐骨之后 (阳谷) (小海)
入结于腋下 (肩贞)
结于耳后完骨 (完骨) 下结于颔(天容) 上属目外眦(瞳子髎 )
足三阴
━━━━━━━━━━━━━━━━━━━━━━━━━━━━━━━━━━━━
足经筋 足太阴
(四)经筋病的施术方法

经筋病“以痛为输”是治疗经筋病的 基本取穴方法。 治疗经筋病的施术方法目前常用毫针 刺、灸法、罐法、推拿等。 古代刺法较多, 为多针刺法。《灵 枢· 官针》篇有傍针刺、恢刺、齐刺、扬 刺、分刺、关刺、合谷刺、报刺、浮刺、 直针刺等刺法,为多针刺法,也是治疗经筋 病的常用手法。
手少阴
手阳明
神门(输、原) 少海(合)
阳溪(经) 曲池(合) 肩髃
神阙
颧髎
手少阳
手太阳
阳池(原)
阳谷(经)
天井(合)
小海(合) 肩贞
头维
颊车、 瞳子髎、完骨
足六经
踝关节
膝关节

会阴
躯干头面
━━━━━━━━━━━━━━━━━━━━━━━━━━━━━━━━━ 足太阴 商丘(经) 阴陵泉(合) 髀关
足厥阴 中封(经) 曲泉(合) 急脉
手太阳 眦
小指上、腕、肘内锐骨
腋下
肩胛
足三阴
━━━━━━━━━━━━━━━━━━━━━━━━━━━━━━━━ 经 筋 四 肢 躯 干 头 面 ━━━━━━━━━━━━━━━━━━━━━━━━━━━━━━━━━
足太阴
大趾内侧、内踝、 膝内辅骨、阴股、髀
阴器、腹、脐、腹里 肋、脊、胸中
足厥阴
大趾、内踝前、胫、 内辅骨下、阴股
经筋所“结”部位参考表
手三阴
━━━━━━━━━━━━━━━━━━━━━━━━━━━━━━━━━━━━


腕关节 结于鱼后 (太渊) 同太阴 (大陵) 结于锐骨 (神门)
肘关节 结肘中 (尺泽) 结于肘内廉 (曲泽) 结于肘后廉 (少海)
肩关节 结肩前髃 (肩髃) 结腋下 (天泉)
躯干、头 结缺盆、结胸里 (缺盆) 散胸中、结于贲 (膻中) 结于胸里、循贲、 伏乳里、系于脐 (神阙)
足太阳
手三阳
━━━━━━━━━━━━━━━━━━━━━━━━━━━━━━━━━ 经 筋 四 肢 躯 干 头 面 ━━━━━━━━━━━━━━━━━━━━━━━━━━━━━━━━ 手阳明 食指、腕、肘外、肩髃 肩胛、夹脊、颈 颊、颧、额 角、颔 手少阳 四指、腕、肘 肩、颈 额角、曲颊、 舌本、耳前、 外眦 颈、完骨、耳中、 耳上、颔、外






━━━━━━━━━━━━━━━━━━━━━━━━━━━━━━━━━━━
中三趾、跗上、胫 膝外侧、膝、外辅骨 伏兔、髀 四趾、外踝、膝外侧、 外辅骨、伏兔、髀 小趾、外踝、踵、膝 臀、
髀枢、阴器、腹、脊 胁、缺盆
颈、口、鼻、颧 耳前、下睑
足少阳
尻、季胁、腋、膺乳、 耳后额角、颠上、 缺盆 颔、颧、目外眦 夹脊、肩髃、缺盆 项、舌本、枕骨、 头、鼻、上睑、颧 完骨
二、经筋总的分布特点
1.经筋分别联属于十二经脉。 2.起于四肢末端,行于体腔外。 3.不络属于任何脏腑。 4. 结聚于关节骨骼,阳经筋行于肢体外侧, 阴经筋行于肢体内侧。 5.阴器为宗筋之所聚。
十二经筋分布简表
足三阳
━━━━━━━━━━━━━━━━━━━━━━━━━━━━━━━━━━━
经 筋
足阳明
4、经筋结聚于关节骨骼 经筋在分布上具有结聚于关节骨骼的 特点。各经筋所结聚之处多为四肢的 大关节,与肢体的正常运动有密切的 关系。
三、经筋的所“结”部位和腧穴
经筋所“结”之处多是人体大关节
足经筋多结聚于踝关节、膝关节、髋关
节; 手经筋多结聚于腕关节、肘关节、肩关 节; 阳经筋还结聚于头面的某些部位。 经筋所结部位均有一些腧穴,这些腧穴 能够治疗所结经筋的病变。
聚阴器 结缺盆(缺盆、气户) 结于耳前(下关)
足少阳
上结外踝 (丘墟)
结于尻 结于缺盆 (尾骶) (缺盆) 结于頄(颧髎) 结于目外眦(瞳子髎)
足太阳
━━━━━━━━━━━━━━━━━━━━━━━━━━━━━━━━ 足经筋 踝关节 膝关节 髋关节 躯干、头面 ━────────────────────────────── 足太阳 上结于踝 斜上结于膝 结于臀 结于肩髃(肩髃) (昆仑) (阳陵泉) (承扶) 结于舌本 结于踵 结于腘 (委中) 结于鼻(素髎) (仆参) 结于颛外(承山) 结于頄(颧髎) 结于完骨(完骨)
认识 经筋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郭 健
一、概述
经筋是经络系统在机体外周的连属部分,
即筋肉系统。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依赖经络气血的濡养来维持正常 的生理功能。
《灵枢· 经筋》篇对经筋的组成、分布和
病变有了较为详尽的记述,并提出了一 些经筋病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根据十二经脉划分的筋肉系 统。 中医将全身的筋肉,按照十二经脉分别 濡养的不同范围,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并 分属于十二经脉,故称为十二经筋。 肉:肌肉 筋:肉之力也 腱:筋之本也
阳经筋
布于体腔外壁,不入于内。
如属外伤引起的体腔外部经筋疼痛等症,
多从阳经取穴治疗; 肩颈头面的经筋病变与阳经筋的关系密 切,故肩、颈、头面的经筋病变多从阳 经筋着手,如面瘫、面肌痉挛、肩臂疼 痛屈伸不利、头项强痛等。
3、肝主宗筋,阴器为宗筋之所聚。 阴器为宗筋之所聚,足三阴之经筋与 足阳明之经筋均结聚于阴器。 《灵枢 .• 经筋》:足厥阴之筋:“上循 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阴器有病,多从足三阴经取穴治疗;宗 筋有病,多从肝经取穴治疗。
━━━━━━━━━━━━━━━━━━━━━━━━━━━━━━━━━━━━
手太阴
手厥阴
手少阴
手三阳
━━━━━━━━━━━━━━━━━━━━━━━━━━━━━━━━━━━


腕关节 结于腕 (阳溪) 结于腕 (阳池)
肘关节 结于肘外 (曲池) 结于肘 (天井)
肩关节 结于肩髃 (肩髃)
躯干、头面 结于頄 (颧髎) 结于角 (颔厌)
承扶
肩髃、完骨 颧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经筋结于肘膝关节处的相应腧穴多为 合穴,是临床中的常用腧穴;
经筋结于腕踝关节处的相应腧穴均是输
穴、原穴或经穴,也是临床常用腧穴。
位于肘膝关节以上的穴位虽然不属特定
穴,但在临床治疗经筋病变时具有重要 意义。
中府:肩痛不举、上肢不遂
肩髃:肩痛不举、项背强痛 尺泽、少海、曲池:肩臂疼痛、上肢不遂
经筋连属骨骼,结聚于关节,具有“主束骨, 而利机关”的生理功能。 《说文解字》 : “筋”,“肉之力也”,是指能产生力量的部 分; “筋之本”则名为“腱”,是筋附着于骨骼 的部分。 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知识,以十二经脉为 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 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完全不同于经脉、络 脉和经别的另一种组织结构。
踝关节 上结于内踝 (商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