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种羽毛?排列成什么形?有什么作用?)注意点拨正羽、绒羽的作用,排列呈扇形,不断煽动能产生飞行的动力。
绒羽可以保温,减少热量的散失。
2、肌肉骨骼:3、呼吸系统:找一个同学来看流线图描述双重呼吸的过程;4、消化系统:提示:家鸽飞行时需要大量能量,除了需要充足的氧气外,还需要大量的有机物,所以食量很大。
比如蜂鸟一天吃进去的食物是自身体重的2倍。
展示:鸟类代表动物并出示典型例题(四)哺乳动物:结构特点:①体表被毛;②牙齿有门齿、臼齿、的分化;③体腔内有膈;(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
④大脑发达;⑤胎生、哺乳。
展示:哺乳动物代表动物并出示典型例题展示交流脊椎动物比较列表格:结论: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总结:每一种动物的结构特点都是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对本课内容回顾,查缺补漏,加深记忆。
中考在线例 [2013·湘潭] 图19-1展示四种动物,下列哪个特征可以放在阴影部分中( )A.用肺呼吸 B.体温恒定C.有脊柱 D.胎生、哺乳学生分析、交流、作答通过练习,巩固知识[2013·娄底] 图19-2是家鸽的呼吸系统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和③都能进行气体交换B.气体进入体内的途径是①→②→③C.①是气管、②是肺、③是气囊D.家鸽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和复习下一节板书设计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简单到复杂水生到陆生低等到高等教学反思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主要出现了一些比上节课要高等一些的动物——脊椎动物。
其实脊椎动物离学生们的生活视线更近,脊椎动物的重难点比无脊椎动物的要多,所以在本节课堂上更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如应该相应的为学生留一点儿消化的时间;探讨每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最后引导学生分《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复习课》学情分析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学生对动物的基本特征已有了大致了解,初步掌握了复习动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为本节课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
初中生物教案反思总结模板
初中生物教案反思总结模板
1. 教学目标分析:在本节课中,我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传授学生有关生物知识和概念、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等。
通过课堂教学,我发现学生在部分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对于实验操作中的步骤和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2. 教学过程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示范、实验演示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表现出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
3.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所提高,但在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更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4. 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不足之处,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同时,我还会不断反思教学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生物_ 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单细胞生物教学目标:1、运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装片。
2、识别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细胞结构。
3、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4、认同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5、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和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分析: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学生从开始练习使用显微镜,到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都是使用显微镜观察不会移动的材料。
而在本实验中,需要通过显微镜观察能够运动的草履虫。
因此,适当控制草履虫的运动并且不影响它们的生命活动,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分析:利用事实说明: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物体。
学生通过《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生物体从细胞到个体的结构层次。
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所有的生物体都有从细胞到个体的结构层次吗?本节实验课提供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教学策略:本节课通过对单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的观察,有助于学生亲身体验到“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显微镜的使用技能。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这些科学探究活动的同时,自然地渗透科学态度与世界观的教育,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前准备:1、、草履虫培养液;2、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吸水纸、棉花纤维、3、视频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单细胞生物一、结构和生活观察草履虫: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的三大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
本节课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主要在提供学习材料、提出问题、解释疑难、鼓励学生等方面发挥帮助者的作用。
可是实际上课过程中,教师已经习惯了在头脑中先设定一个“最标准的答案”;学生们也习惯了“老师那里必定有一个标准答案”。
初中生物_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2、过程与方法:掌握鱼的主要特征及鱼是怎样进行呼吸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鱼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是怎样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别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掌握鱼的主要特征及鱼的呼吸。
难点:掌握鱼的主要特征及鱼的呼吸。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便于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2、观察法:通过视频资料的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活动:PPT展示图片,问:你平常吃鱼的时候,吃完鱼剩下的是什么?中间那条长长的鱼骨叫做什么?脊柱是由什么组成的?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回答。
3、创设意图:由学生自身生活经历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二、自主学习多种多样的鱼1、教师活动:PPT展示自主学习内容,列出问题串(提示注意“鳙”“鲢”的写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2、学生活动:阅读资料,思考并回答。
3、创设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总结鱼的分类,不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培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三、观察思考鱼的主要特征1、教师活动:展示鲫鱼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鲫鱼有怎样的身体结构特点使它适于水中生存?”播放“鱼适于水中生存的特点”视频。
出示问题串,如:“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用手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观察鱼的运动,鱼是只靠鱼鳍运动吗?”引导学生注意从视频资料中提取重要信息。
2、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及视频,进行小组讨论及总结。
3、创设意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并考察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直观的视频形式,学生更容易理解鱼适于水中生存的特点。
四、观察思考鱼的呼吸1、教师活动:播放“鱼的呼吸”视频资料,提出问题:“鱼是如何进行呼吸的?”“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比较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观察鳃的形态、颜色?鳃丝多而细对于呼吸的意义?”展示鱼鳃的图片。
初中生物_第三节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科 生物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开花和结果主备课时1学习 目标1.概述花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概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对被子植物的一生有整体了解。
重 学习重点1. 1.认识典型两性花的基本结构。
. 2.受精的过程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学 学习难点受精的过程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探究园修订园课前回顾与预习1.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的阶段就要繁殖后代,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 和 。
2.一朵花的基本结构中最重要的是 和 ,因为这两种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直接有关。
课堂突破——合作探究一、花的结构1.结合课本104页图21观察桃花的模型或者鲜花,依次了解各结构。
2.总结:花的基本结构内生花蕊内生萼片花柄3.完成下列图解:雄蕊— —花粉— 雌蕊— — —卵细胞 二、传粉和受精1.传粉: 从 中散放而落到雌蕊 上的过程。
(1)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2)异花传粉需要一定的媒介: 。
花的结构阅读课本105页图23、24相关说明,了解虫媒花和风媒花适于传粉的特征。
2.受精:结合课本P105图25阅读正文,了解受精的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1)柱头上的粘液刺激落在其上的萌发长出;(2)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一直到达;(3)花粉管末端破裂,释放出进入胚珠内部;(4)精子和胚珠里的结合形成。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1.结合课本P106图26阅读正文,完成下列问题。
受精作用完成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成植物体的,其中子房壁发育成,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中的受精卵发育成种子中的。
2.人工辅助授粉课堂小结柱头花柱雌蕊子房壁子房珠被胚珠种子+精子卵细胞+精子极核________ __________家庭作业:靶向作业课后反思【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希望探索生物的奥妙,我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用实物导入,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探究新知,掌握知识,并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随机点名,小组评价,激发学生的战斗力。
初中生物_【课堂实录】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先学探究设计本节课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种子萌发的第一课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但是种子的萌发需要较长时间,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整个探究。
所以需要学生进行先学探究。
共分三部分进行:一、全体学生独立进行的预实验:老师提前一周发放一些常见植物的种子,如大豆、菜豆、花生、小麦、玉米等,学生在家进行试种,体验在试种的过程中要给种子提供哪些环境条件。
二、老师指导生物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单一变量的实验:每3人一组,每组选取一个条件进行探究。
完成整个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
观察实验结果,三、老师与生物实验兴趣小组学生共同完成多因素对照实验:1.准备某种植物的种子(如绿豆、大豆等)40粒左右,四个能够盖紧的罐头瓶,一个小勺,八张餐巾纸或纱布,四张标签纸和胶水。
2.在四个标签上分别写上1、2、3、4,分别贴在四个罐头瓶上。
将这四个罐头瓶都放倒,每个瓶中放上两张餐巾纸。
用小勺在1号瓶中撒10粒种子,将瓶盖拧紧。
3.分别向2号和3号瓶中洒一些水,使里面的纸变得潮湿。
用小勺向4号瓶中倒较多的水,直到水从瓶口流出为止。
4.分别向2、3、4号瓶中纸上撒10粒种子,然后拧紧瓶盖。
5.将1、2、4号瓶放在室内橱柜中,将3号瓶放在冰箱里,连续观察几天,认真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以校园中美丽的花引入,拉近距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抛出问题,花怎么来的。
再通过种子萌发到开花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让学生对被子植物的一生有整体的认识,为本章的学习做下了铺垫。
【活动一:推测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上次课结束时,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种子让大家回去试种,你种的种子发芽了吗?请发芽成功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
下面,我想采访一下种子发芽的同学,你在试种的过程中给种子提供了哪些条件?学生回答: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教师及引导:究竟这些条件是不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或者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请教一下这一方面更有经验的农民伯伯吧。
初中生物_【课堂实录】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生物的变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
使学生能够描述:(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3)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 (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 );不可遗传变异 ( 仅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提问、表达的能力。
2.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探究的实验”, 突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尤为侧重训练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结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
2.让学生产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描述: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3.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 (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 );不可遗传变异 ( 仅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
教学难点:分析生物变异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变异的现象很熟悉,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很爱进行探究实验,但对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做曲线图有困难。
三、教学资源大、小花生种子若干,坐标纸,直尺,一副三角板。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物的变异》课件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差异的资料。
五、教学方法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师生讨论,教师讲解。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同学们欢迎来到生物学课堂,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美丽的大自然。
播放图片,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美丽的生物图片。
大自然丰富多彩,不同种生物千姿百态,即使是同种生物也各有千秋,这都是因为生物变异的缘故。
[板书课题:第四节生物的变异]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大自然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千变万化。
初中生物课程主题设计(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课程主题设计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课程主题设计在当今社会,生物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初中生物课程作为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本文将结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人性化的语言,对初中生物课程主题设计进行探讨。
二、课程主题设计理念1.学生中心:课程主题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情境创设:课程主题设计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生物学的价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科融合:课程主题设计应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认识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探究性学习:课程主题设计应倡导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主题设计内容1.人与生物圈: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圈的构成、生物圈的平衡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2.生物的多样性:以生物的多样性为核心,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生物的适应性、生物的保护,培养学生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3.生命的延续:以生命的延续为线索,讲解生物的生殖、发育、衰老和死亡,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全过程,理解生命的可贵。
4.生物的物质基础:以生物的物质基础为切入点,探讨生物体的组成、细胞结构与功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5.生物的生长发育:以生物的生长发育为依托,分析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的因素,培养学生理解生物的生命历程。
6.生物的适应与进化:以生物的适应与进化为核心,讲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生物的进化历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规律。
7.生物与人类生活:以生物与人类生活为纽带,展示生物学在食品、医疗、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价值的认识。
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合集5篇)
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合集5篇)第一篇: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生物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新的课程要求下生物教学的方向,多挖掘探究性实验内容,增强探究性实验数量,扎扎实实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进行生物探究性实验时,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积极创造实验条件、做好课本的实验(1)、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参与实验初中生物演示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规律,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
生物教学中,开放演示实验,是渗透探究性教学的良策。
在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课堂上,可以让部分学生做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在初中阶段所涉及到演示实验一般都比较简单,可塑性较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演示实验内容的特点不同,教学方式可做相应的改变。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
初中生物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
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
(3)、实验与投影演示相结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经典的而又难以进行的一些实验,利用录像、投影、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模拟。
这样做既能收到实验的效果,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又易于让学生认真、细腻有序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自觉地观察实验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2、组织分组实验、适当增加课本没有的实验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分析,描述血液成分②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2、能力目标①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及其病理表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②分组实验及讨论,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血液的成分和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血液观②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程,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3、难点突破:学生课前搜索自己或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研究自身的一些血细胞数目异常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自己寻求血细胞的功能来解惑,使枯燥的血细胞功能溶入生活中去学习。
三、教学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观察演示实验了解血液成分――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分组实验、角色扮演、列表归纳血细胞的种类、结构及区别方法——分析血常规化验单理解血细胞的功能——通过知识运用巩固知识――关注造血干细胞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达到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目的。
四、课前准备师:1、准备未加抗凝剂的血液(血块)及加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机2、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3、课件PPT流动的组织——血液生:收集自己或自己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五、教学设计阅读课本51页下半部分文字回答:处理后的血液分成了几层?每一层都含有哪些成分?力血浆交代: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问:样品中血浆、血细胞所占体积比指导观察教材图图4-31血浆成分示意图合作交流人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了什么成分?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补充血液丢失的这些成分?观察后回答:约各占一半研究图,思考血浆中各成分及功能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再次用到实物---分层的鸡血识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过渡:血浆的特征大家已明了,可血细胞们都长得什么样呢?让我们来“明察秋毫”PPT课件出示实验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巧妙过渡逻辑分明探究任务二:动手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利用电子显微镜展示镜头下的血细胞出示多媒体幻灯片显示问题:1)什么细胞数量最多?2)如何识别红/白细胞?3)能否找到血小板?为什么?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1、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2、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3、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强调:1)红细胞中部光亮处并非细胞核2)白细胞被染成了蓝色,但本身并非蓝色回答问题(代表发言)明辨“是与非”自主学习局部合作明辨“是非”警防“误区”探究任务三:角色扮演阅读课本P53-54然后完成表格。
初中生物_第三节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学目标】1.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能从观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并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3.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1.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2.能自主发现问题,设计一些简单实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巴斯德实验的教学录像片断;巴斯德的生平录像片断;学生每小组一碗已经变酸的肉汤、部分豌豆种子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屏幕出示一碗羊肉汤,请学生用各种感官来辨认肉汤或者观察肉汤后,用语言描述它的特征。
并设想一下放置几天之后的情况。
2.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高见: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3.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呢?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学生的方法进行积极的评价,并追问:试着回忆一下其中有哪些十分重要的环节?4.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严谨,教师要多鼓励。
科学探究的方法能使我们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一定能帮我们解决生物学上的疑难问题;那么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从而引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过程显现(一)发现并提出问题问题筛选:提倡学生就肉汤的特征提出问题,并确认其中较有研究价值的。
说出筛选问题的理由。
在这一环节中,体现了问题源于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以后对生活的关注。
假设的确定(二)作出假设让学生分组,并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所导致的结果做出大胆的猜测,并且可以在多种设想的结果中,选择一种设计。
如肉汤变酸是空气中的物质落在肉汤上形成的等。
(三)制定计划1.方案设计的优劣往往决定着研究的方向和问题能否解决,因此实验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方面:(1)实验中用到了什么原理?(2)试验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写出试验步骤。
(3)实验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4)实验中遇到意外的事故如何处理?(5)试验过程中小组人员的分工如何?教师可以作为资源的提供者,提前在屏幕上打出很多实验仪器的实物照片,供学生选择。
初中生物_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起始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情入手,要让学生提出有新意的问题,制定探究计划,实施计划,并在小组之间交流与讨论与总结,使他们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方面得以提升!二、教学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本次探究活动,力争让课堂走进生活,教学活动要根据中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而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消化酶的活性最强的温度是37℃;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学会控制变量,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合理的结论;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生了解身体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活动的组织。
课前准备:教师:馒头、小刀、研钵、小烧杯、滴管、棉絮、保温桶、试管及试管架、稀碘液、喷壶、纸槽、纸杯、镊子等。
学生:取唾液。
五、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生物,乃至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都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实验,而且实验难度很大,学生的实验效果往往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唾液的量不够。
初中生物_植物的无性生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听评课记录冯老师:孟老师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后,找出三种营养繁殖方式的概念,通过课件及生活实例引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学生分组尝试嫁接实验,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师再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理性认识。
孙老师:1、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
2、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3、很好运用了当堂达标教学模式。
赵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通过各组学生的讨论,学生初步构建关于无性生殖的概念及特点。
另外通过观看两段视频,让学生清晰理解嫁接和组织培养技术。
李老师:孟老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构建知识体系,很好的掌握了本节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植物的无性生殖》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通过种子繁殖后代属于有性生殖。
对无性生殖而言,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有的同学见过或亲自栽过蒜苗、有的养过水仙花、很多同学知道马铃薯存放时间长了会发芽,家里种草莓的同学可能了解到草莓要用压苗的方式进行繁殖。
学生一般都听说过“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所以学生对“扦插”并不陌生。
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解决。
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区别;尝试对植物进行嫁接;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关注植物的组织培养。
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对以上的生物学现象只是感性的认识,并没有上升到理性思维的角度去分析植物繁衍后代的方式。
另外“无性生殖”概念的构建要建立在对“有性生殖”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对于学生来说,组织培养是一项陌生、新奇的技术。
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学生通过亲自做嫁接的实验,以及观察图片和观看视频理解无性繁殖的概念、组织培养的操作与原理。
《植物的无性生殖》的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追求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时采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老师努力创设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自学、合作、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所学知识。
初中生物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3、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情感目标养成爱花、护花的自觉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教学难点1、被子植物传份、受精的过程;2、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质疑法、讨论法、自主学习。
四、教学用具桃花、花生果实、水果、多媒体。
五、教学进程六、板书设计第三节开花和结果受精花粉萌发形成花粉管,穿过花柱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进入胚珠内部,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1、形成的过程受精完成后,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2、人工辅助授粉第三节开花和结果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
而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稀奇。
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
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效果分析:1、教案熟悉,教学思路清晰,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清晰、准确。
2、遵循生物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5、有效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提问要有思考价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习活动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理好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4、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合理,结构科学。
5、板书设计:对教学中关键性信息内容进行提炼,在黑板或展示板上的以图文呈现式的设计,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反馈。
初中生物_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概述花的基本结构。
2.概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花的基本结构,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难点: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各种花的图片,准备百合花和多种实验工具,制作受精及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准备好学习的姿态和认真的态度。
四、教学过程:附:板书设计第三节开花和结果学情分析结构认知可以选择解剖深入,也可以使用课件、模型等帮助他们理解;对于果实的各部分与果实各部分的对应关系,可以通过清晰地板书构造结构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效果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既重要又难以理解,重要是因为开花结果是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基本特征,难以理解是因为花蕊的结构比较微观,受粉后雌蕊内部的结构是怎样一步步变化发展成为果实的没法看到,这个过程很复杂,学生很难把花和果实的演变关系理清楚。
所以我上课开始给学生展示众多美妙的花儿纷纷绽放的精彩画面,学生会发自内心的有种震撼,学生即会被这种震撼所吸引,引发学生的思考:“开花之后怎样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从而迫切想揭开谜底。
我及时把握学生这瞬间的心理,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对于花的结构的认知,使用与桃花结构相似的、结构异常清晰的百合花进行练习、认知,针对这个过程还可以提倡学生课下自主做漂亮的贴花标本;对于子房的结构认知可以选择解剖深入,使用课件帮助他们理解;对于果实的各部分与果实各部分的对应关系,可以通过清晰地板书构造结构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最终,核心概念得到落实,学生也通过本节的学习把核心的知识串联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知识整体体系。
在情感态度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发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注重通过学生的亲手实践获得有效知识,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初中生物_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别当地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掌握它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事例列举来认识、分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类和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周围植物、热爱生命世界。
二、教学重点: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识别、特征。
三、教学难点: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识别。
四、教法和学法: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思维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媒体对话、学生与环境对话。
五、教学资源:图片、视频1、学生准备:苹果、梨、带皮的花生、豆角等实物。
2、老师准备:松果六、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展示、事例列举来认识、分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类和特征。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环境,导入新课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导入新课)欢迎同学们来到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世间花开花落,似水流年。
自然界的植物五彩缤纷,牵动着人们的情感,我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描写植物或借植物抒发情怀的诗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借助高山峻岭之中的青松,表现了作者的铮铮傲骨。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早春生机勃勃的世界。
同学们请思考,诗句中有两种代表植物,松和桃它们在一年的四季变化中,有什么变化?松树和桃树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你见过松树开花结果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学习中,一起探究答案。
(二)自主研学,探究新知同学们都带来了一些常见的果实,请同学们以探究小组为单位,按照观察提示来操作1、将课下收集的苹果、桃、梨等果实切开或剥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
2、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
认真观察,交流讨论:1、观察对比哪些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2、哪些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思考这对种子的传播有什么意义?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1、松的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没有保护它的果皮。
2、桃、大豆和水稻的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
思考:你平常所吃的蔬菜和水果中有哪些是植物的果实?学生回答:果实的特征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初中生物_生物学的研究工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生物学的研究工具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显微镜各部件的名称、作用和方法,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重点)2.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
(难点)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并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器具的教育,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法和学法指导: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体现出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展开教学。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主要采用观察法、自学法,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强化记忆,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引导通过填图和连线来掌握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并通过多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
显微镜的使用这部分主要采用先让学生对照课本15-16页文字与图片自主学习和练习操作,对学生操作上存在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采用归纳法对每个环节的重点进行总结。
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教学中注意知识的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显微镜、各种不同的装片、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放大镜、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烧杯、试管、滴管、培养皿、干净的纱布、擦镜纸实验用具。
黄瓜表皮细胞黑藻叶片细胞洋葱鳞片表皮细胞师:图片中是几种生物细胞。
其实我层层推进10分钟师生共同总结:右手握、左手托,身体偏左,距实验台7厘米。
安放低倍目镜和物镜。
二.认识显微镜的构造1.要求学生对照图1.1-10,按照课本14-15页的步骤来认识和操作实验台上的显微镜。
2.多媒体展示显微镜的图片,请学生填出图片中各部分名称,并尝试说出各自的作用。
3.根据自学结果完成下面的连线:目镜、物镜连接反光镜放大物像转换器固定玻片压片夹反射光线粗细准焦螺旋安装物镜载物台升降镜筒镜座支持、稳定镜柱镜臂、镜筒放置玻片4.仔细观察目镜与物镜的特点。
初中生物_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标准1.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活动建议:收集和交流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的法规收集和交流珍稀动植物的照片及相关资源调查当地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生物资源,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
【教学目标】1.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理解基因的多样性【教法与学法】图片、视频直观性教学;比较的、归纳的方法教学;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科学整理的方法【能力培养】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小组合作互助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关注现实生活,培养关注生态变化,珍惜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教学准备】师生课前资料查询,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情境创设导入:教师播放图片,展示我们学校的春夏秋冬.教师:我们的学校美不美?学生:美.教师:为什么?学生:学校里有很多很多植物,春天花香袭人,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玉树琼枝.教师:学校里除了各种植物美化我们的生活,还有亲爱的老师,可爱的同学.我们共同在一起学习,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在这里学习工作都很愉快.上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对我们学校的植物进行调查,下面请展示.学生:展示调查结果教师:播放学生调查视频小结:根据调查我们学校绿化植物大约有30种,600多株.还有很多我们叫出名字像苦菜、荠菜和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杂草.教师:同学们感觉我们学校的植物多不多?(多)和我们济南的绿化植物相比呢?和全国,和生物圈中的相比呢?生物圈中的生物,除了植物之外,还包括那些?(动物和微生物)通过调查资料得知,全球物种大约有1300万—1400万种(也有资料说1000万-3000万中),但科学家描述的物种不超过200万(有的说140多万种,有的说150多万种,有的记录是170多万种)。
初中生物课后教案反思通用
初中生物课后教案反思通用一、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有关植物细胞结构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植物细胞的各个结构,并了解这些结构的功能。
同时,学生应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课堂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基础而重要的植物细胞结构知识,适合初中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教学内容的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从认知、观察和实验等方面全面理解和掌握植物细胞结构知识。
2. 教学方法灵活: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示范、实验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时还需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参与程度有待提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表现为听课时精神不集中、思想不活跃等问题。
因此,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多的互动方式,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反思与改进:1. 加强课前预习:今后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前预习,提前了解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听懂和理解课堂内容。
2. 设计更多互动环节:今后的教学中,可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引导学生参与,积极思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提高课堂氛围: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我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课题: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课型:新授课课时:1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重、难点)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2.能力目标能从观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设计一些简单实验,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愿与同伴合作。
教法及学法分析: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确立本节应用“五主四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五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四环节即目标导学,助生自助,个性展示,训练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师只是设计问题、利用助学现成的题目来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按照学校提出的“五主四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和内容,老师坚决不讲,只是在某一个或几个细节上稍作点拨,努力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课堂教学理念。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分析材料、研究彩图对老师提出的和助学上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材、主动探究,最后自己得出科学的结论,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回答以上问题。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分析讨论个人尚未解决的问题。
并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答案,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组同学共同探讨个人尚未解决的问题,并推选出代表进行发言交流。
论,对对照试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
精讲点拨1、课件展示巴斯德实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A、B两瓶相同的实验条件有:瓶口敞开、肉汤煮沸、存在的环境。
不同的实验条件只有一个:A瓶瓶口竖直向上,B瓶瓶口呈S型。
两瓶实验结果的不同就是由这一个不同的实验条件导致的,因此这个实验条件就称为实验变量。
认真观察分析巴斯德实验图解,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出两瓶在设计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知道只能有一个条件是不同的,这个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学生通过自学对巴斯德实验设计的思路有了感性的认识的基础上,老师稍加点拨,即可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实验条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明确单一实验变量导致了实验结果的不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巴斯德通过自己设计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假设,这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1、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本11-13页的内容,认真分析图1.1-8,通过个人思考解决: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在课本上标知识点,并按老师提出的要求独立完成助学中的相关题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和直接,教师无需多讲,学生通过自学即可掌握,所以放手给学生。
但此处自学探究(二)助学第8页合作探究第二题助学第7页自主学习目标1提出自学要求:①自主完成,安静思考②将答案工整地填写在助学上③在课本上标注知识点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3、练习:辨析可采用的方法:(1)要了解唐村中学校园里生物的种类,应采用法。
(2)要了解马和驴在外形上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应采用法。
(3)要了解鱼的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如果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可采用法(3)要了解家鸽一天内体温的变化,应采用法。
目。
4分钟之后接受老师的检查。
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并知道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与假设相悖时该如何做。
通过辨析题目,了解几种常用方法的实际应用的设计注意将课本知识与助学内容的有机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利用完成助学中的题目来掌握课本中的知识,提高了助学的课堂利用率。
自学限定时间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有紧迫感,能提高自学的效率。
知识整合迁移运用过渡:在实际探究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探究方法并用,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小明同学非常喜欢观察、思考生物现象。
雨后的一天下午,他仔细的观察地上的蚯蚓,想到了一个问题:蚯蚓生活在地下的土中,它们到底喜欢明亮还是喜欢黑暗?你能根据学生分组进行分析、交流,拿学以致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从而学会在新知中迁板书设计: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学情分析本节“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学生有些生活体验,但没有上升到科学探究的水平,而且对于生物探究很陌生。
教学时,由科学家的名言引入课题,让学生进入到科学的意识中来,然后用互动的方式找出生活中要探究的问题,创设“肉汤变酸”的问题情景,再引入相关的科学史,让学生经历“巴斯德肉汤变酸原因”的经典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
在了解了探究的基本过程后,用生活中“腐肉生蛆”的例子再现探究的过程,再次从生活入手,重点强调变量和控制变量的问题,让方案更合理,可信度更高,并再次熟悉探究的过程。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不同方式的科学探究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告诫学生不要每个探究活动都刻意地追求这六个环节,而是要把握科学探究的总体原则,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根据实际内容的需求,突出侧重点,避免出现探究的程式化倾向效果分析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课堂气氛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主动参与和配合教师教学。
学生对知识掌握较好,能很快领会,练习后能很好理解并灵活运用。
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和提问正确率高,学生回答问题时,生物学用语准确、严谨。
教师生物学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教学中无科学性错误。
教态仪表端庄,教态自然,举止大方。
用普通话上课,语言准确、生动、简炼,生物学用语严谨,形体语言自然、明确。
教材分析本课以巴斯德经典实验统领全部内容,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体验科学探究的议案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调查、观察、实验、测量等),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式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中明确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这些是探究成功的前提;能制订出恰当的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关键。
另外,探究计划包括方法都和步骤,以及所需的材料、用具等。
探究采用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在实际试验中,往往多种探究方法并用。
同时,巴斯德的实验过程也渗透着科学家良好的探究习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本课内容为学生后续探究活动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基础阶段测评1. 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这一假设的成立是由( )证明的A. 达尔文B. 巴斯德C. 施莱登D. 施旺2. 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的关键是()A. 运气好B. 动脑设计了曲颈瓶C. 观察时认真D. 实验用具好看3.下列属于对照实验中的一组对照的是()A.低温和干燥B.低温和潮湿C.高温和干燥D.低温和室温4.探究过程中需要()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和测量法D.以上多种方法灵活运用5、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想利用桑蚕详细研究蚕的发育过程,则下列方法中最好的是()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模拟法6.对实验结果认识正确的是()A.实验结果不一定与假设一致,但实验结论一定支持假设B.实验结果一定与假设一致,实验结论一定支持假设C.有时实验没有结果D.实验结果不一定与假设一致,实验结论也不一定支持假设7.调查是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B.调查时,有时范围很大,可采取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C.调查时,要仔细观察,如实记录D.调查时,必须逐个调查,因为这样数据才准确8.小明同学非常喜欢观察、思考生物现象。
雨后的一天下午,他仔细的观察地上的蚯蚓,想到了一个问题:蚯蚓生活在地下的土中,它们到底喜欢明亮还是喜欢黑暗?你能根据小明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一个探究活动吗?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定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实施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在课上能够进行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活动,基本上完成了课前老师设定的三位教学目标。
学生自学的过程都是安静的而紧张的,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又充分发挥了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全组同学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其他同学能够认真聆听并及时纠正错误,达标检测又像考试一样紧张……全班同学在一种紧张有序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的全过程。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对科学探究是第一次接触,所以课堂的推进过程偶尔感觉有些发涩,我想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要想让学生系统而条理的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调动各种思维形式,使探究成为一种学习中的习惯、思维途径,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浸透和完善,我会尝试。
由于学生对斯巴兰让尼之前关于微生物的来源,即“自然发生说”不太了解,而课堂上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再向学生介绍,所以导致学生对整个的探究历程不是很清晰。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有关的资料,以弥补这个缺憾。
课标分析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简言之,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包括理解科学探究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两个主要方面。
我们认为,理解科学探究包括: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
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等。
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作出假设的能力(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制定计划的能力(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实施计划的能力(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得出结论的能力(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能力(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