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重点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变革:是最常用的概念。

指课程及其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课程计划:是对课程变革的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方案的制定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课程采用:指做出使用某项课程变革计划的决定的过程它是一项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它锁关注的焦点是是否决定采用某项课程计划。

(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被称为“课程采用”)课程变革过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古德莱特区分了五种不同层次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理解的课程(4)动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具体可分解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为了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第二,为了理解课程变革失败的原因第三,为了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决定因素作出解释第四,为了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相混肴。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以下三个):课程实施的取向是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忠实取向或(忠实观):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的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基本特征:(1)课程实施的涵义则是指教师对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等具体的东西在实践中执行的过程(2)课程内容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育的实施而创造的(3)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种线性的过程(4)教师角色的性质是课程专家所制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5)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量化研究{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所支配}相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就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景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基本特征:(1)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各种情景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景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做出改变(2)不断调整以求适应(3)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4)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5)要求更为宽广的方法论包括量化研究质的研究。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意义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原则,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据以上分析:课程是由一定的与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一)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为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知道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及其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三)教科书教科书亦称课本,他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二、课程的设置我国周六艺→春秋六经→宋四书西方三艺→七艺→夸美纽斯泛智的百科全书式课程→洛克健全身体课程···(二)课程理论的发展斯宾塞提出课程问题学科学最有价值→杜威《儿童与课程》现代课程理论→博比特《课程》第一本课程专著→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奠基石课程编制过程的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三)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亦称分科课程最早的分科课程:孔子将文化典籍分为四科、古希腊“三艺”课程学科课程的特点: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并强调课程与教材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 ppt课件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  ppt课件

2.其他各科教学
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学向 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经常的、最 基本的途径。
3.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为了实现 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采取的措 施和手段。
进行真正的德育,只能采用说服为主 的教育方法,绝不能运用压服的方法。
(二)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功能
德育的社会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 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 。具体说来,主要 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 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 功能等。
在理解德育社会功能时,要充分注意 德育社会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2.德育的个体功能
德育的个体功能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 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③应当促进学习主体与教育情境的互 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对环境的净 化、美化和改进。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培育是 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 础性工作。
我国政府对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 的规定,目前主要体现在《小学德育 纲要》上。
三、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直接的德育课教学)
这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 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 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以德育内容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品 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要上好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应注意 下列几点:
(1)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
(2)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
(3)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要有针对性, 讲究实效。
(4)材料要生动形象,做到思想性、知 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 育课程设计的回顾
与展望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实施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 实施概述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 取向与策略
第三节 教学过程与 规律
第四节 教学原则与 方法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 评价概述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 评价的主体、对象与
类型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 评价的实施
06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组 织
目录
07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设 计
08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实 施
09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评 价
010
第九章 课程与教学管 理
011
第十章 课程与教学改 革
012 参考文献
本教材是21世纪高等继续教育精品教材,也可以作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教材,还可以供自学参考使用。 本教材的编写试图从整体上设计和思考课程与教学两个研究领域,立足于当代我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实践, 在系统阐述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本教材分为十章:第一章是绪 论。绪论是对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的概括性认识,包括课程与教学的含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 法等。第二章是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通过梳理课程与教学研究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为学习者全面展示 了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的发展脉络。第三章是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 归宿。本章着重阐述了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第四章是课程与教学 内容。课程与教学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本章主要阐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结构、类型以及选择,介绍了我国基础 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第五章是课程与教学组织。本章主要论及了课程组织的标准与取向,课程的纵向与 横向的组织结构,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第六章是课程与教学设计。本章分别论述了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一些基 本理论问题,回顾与展望了我国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第七章是课程与教学实施。本章阐述了课程 与教学实施的三种取向、基本模式,以及教学过程及其规律、具体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第八章是 课程与教学评价。本章涉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主体、对象与类型,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实施,介绍了我国基 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新。第九章是课程与教学管理。本章主要论述了课程与教学管理的意义、特点 及人本化管理的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第十章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本章介绍了课程与教学改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一节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一、课程实施的涵义1.课程变革: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课程变革。

2.课程计划:是对课程变革的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方案的制定。

3.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4.课程采用:是指作出使用某项课程变革计划的决定的过程。

5.课程变革过程:一个完整的课程变革过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环节、课程采用是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个阶段,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是否决定采用某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是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二个阶段,它关注的焦点是课程实践中实际发生的变革的程度及影响变革的因素、课程变革的最后阶段是对变革总过程的评估,即课程评价,它包括了课程变革的所有方面,其目的在于确定哪些因素与变革的研究和传播有关,怎样测量变革的实施程度,以及如何评估课程变革产生的预期或非预期的实际效果、课程变革是这些环节之间动态的,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而非单向的由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线性运作过程6.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1)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是就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理解的课程,这种理解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从而减弱正式课程的某些预期的影响。

(4)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领会的课程与他们实际实施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教师常常会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的变化对理解的课程作出调整。

(5)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也即课程经验。

二、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1.为了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

2.为了理解教育变革失败的原因。

3.为了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作出解释。

4.为了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如课程采用)相混淆。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2
3、定义:
广义: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内容(含所有学科、活动 等)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具体: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 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与进程的总和。
1、某一级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 和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总的
共同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高度概括
性及抽象性,为了落实,需各级各类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目的及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教育目的是各
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培养目标
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
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一般与个别或整体与局
部的关系。落实要靠具体的课程
2020/12/10
9
3、课程目标
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 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1)时限性—某一特定教育阶段;(2)具体性-明确学生 所要达到的具体发展水平;(3)预测性-不是结果是理想规划;(4) 操作性-明确的可付诸实施。
4、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标准。 特征: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变化;灵 活性,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
2020/12/10
10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1)现状;(2)个体需要;(3)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需要(领域、问题;需要社会的配合才能更好实现课程目标;对已

教育学基础第六章到第九章

教育学基础第六章到第九章

第六章—第九章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含义“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选择)(一)课程即教学科目现在课程改革已明确把综合实践课列入课程(二)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经验论反对“课程是活动或预先决定的目的”这类观点。

在他看来手段与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

所谓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观点的重要代表人物。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在这方面,当今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巴西的佛雷尔。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名词解释)二、课程理论流派(简述、简答)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杜威(经验实用主义)认为课程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2、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四)存在主义课程论(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最重要的)。

第二节课程组织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1筛选法2参照法二、课程内容(一)课程标准(名词解释、选择)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

(二)教材:主要是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三、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可以说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教育学 第六章 课程

教育学  第六章  课程
计划等、心理学专业教学计划等)
• 2.课程标准:在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 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 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 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近 于高校的教学大纲)
• 如《中国历史文选》的课程标准 文选是一门工具课和基础课,是高等学校历史专业的基础 课。其主要目的任务,在于通过各种体裁、各个历史时期 典型的历史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 史料的能力,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备一定的 文献学、史料学,以及运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向 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文化常识。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 教师和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部明确规定,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于历史要籍具有基本的认 识和阅读能力,为其理解、运用中国史料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方式 P145
本书观点: 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 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结果是什 么,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 体验性目标: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情绪 体验应达成的标准。过程领域 表现性目标: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 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制作领以从外部与内部两个 维度来概括: 外部因素即当代社会发展特点对新课程的 影响; 内部因素即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知识经济必将引起整个教育体系全方 位的深刻变革,它必将对基础教育课 程体系产生全面影响。
• 4.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泰勒《课程与 教学的基本原理》 明确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 价结果。 “目标模式”
• (三)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P139-140
•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论

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三、学校的特征 (一)校长的角色
1、反应者 2、管理者 3、发动者 (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四、外部环境的特征 (一)政府机构的力量 (二)社区的支持
第五节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1、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2、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 二、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7、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实践理性”所支配
三、课程创生取向
1、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 的教育经验 ,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 教育经验的过程,既 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 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2、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 断前进的过程。在这里,课程知识是一种“ 人格的建构”。
课程与教学论
目录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四章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
一、课程实施的涵义 1、课程变革:指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 安排下所发
生的一切变化。 2、课程实施: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3、课程采用:指作出使用某项课程变革计划的决定过程, 它是一项课程
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它所关注的焦点 是是否决定采用某项课程 计划,和课程实施是不同的。 4、课程评价:指课程变革的最后阶段是对变革总过程的 评估包括了 课程变革的所有方面。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计划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计划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计划《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我们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

它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详细的阐述了课程与教学的有关理论,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我是一名教师,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也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过去,我们教师只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强制学生接受所学课程,没有开发课程的任务。

现在情况不同了,21 世纪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将课程论与教学论分家的局面扭转过来,使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相融合,更好的让学生接受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中央电大设置《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对教师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紧密结合我国 21 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及时地把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的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做到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确保了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

在理论阐释与实践的组织上,又始终围绕学生教育的实际展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具备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基础,更好地适应教师岗位的需要。

学习本课程的条件分析:1、随着现代化评估的进行和时代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普及,家里和学校都可以上网学习,方便了学习者通过视频进行学习。

2、学习资源多样化(1)文字教材:马云鹏教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

(2)网上资源:电大在线提供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文件、教学辅导、IP 课件、直播课堂、网络课程、形成性考核、VCD 点播等。

(3)教学光盘。

3、电大分校为我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导,主要包括:面授辅导、网上讨论、电子邮件、电话答疑。

4、学习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节假日进行学习。

学习方式:以文字教材为主,网络资源为辅自主学习。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教案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教案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1.1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2 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1.3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1.4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与价值第二章:课程设计与开发2.1 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流程2.2 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2.3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3.2 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3.3 教学媒体的运用与选择3.4 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工具第四章:教学组织与管理4.1 教学组织的形式与结构4.2 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与方法4.3 班级管理的方法与技巧4.4 校园文化与学生行为管理第五章:课程与教学改革5.2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5.3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挑战5.4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未来趋势第六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应用6.1 课程与教学论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6.2 课程与教学论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6.3 课程与教学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6.4 课程与教学论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第七章: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7.1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概述7.2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定性方法7.3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定量方法7.4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伦理与实践第八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国际视野8.1 课程与教学论在不同国家的特点8.2 课程与教学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8.3 全球化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论发展趋势8.4 国际课程与教学论对我国教育的启示第九章:课程与教学论的争议与讨论9.1 课程与教学论的争议性问题9.2 课程与教学论的热点话题9.4 课程与教学论的未来研究方向第十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案例分析10.1 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案例的选取与分析10.2 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案例的启示与借鉴10.3 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案例的推广与应用10.4 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案例的评估与改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补充说明:深入探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理解它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互相依存和影响。

第六章 课程——教学活动的依据

第六章  课程——教学活动的依据
22、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23、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24、综合课程是一种以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统整为特点的课程类型。△
25、必修课程是指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选修课程是相对必修课程而言的,它是指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因人而异自由选择的课程。
15、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的新教材特点。☆
答:1)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2)学与导结合——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3)文本教材与开发课程资源结合——注重留给教师创造空间;4)科学内容与活泼形式结合——注重教材生动通俗情趣化;5)学科独立与学科渗透结合——注重学科之间整合。
12、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划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与类别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3、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4、广义的教材是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资料。狭义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教科书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16、狭义的“课程评价”是特指对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教材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
17、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A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泰勒),B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C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
18、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征:☆
答:1)评定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注重学生的发展;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4)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式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 课程的组织和类型 课程的组织形式

课程论 课程的组织和类型 课程的组织形式

四、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 决定我国中小学课程内容的三大因素: • 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客观
要求; • 二是中小学个体发展的需要; • 三是科学文化发展的趋势。
四、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小学的课程内容须由下列四个部分来组成: • (一)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基础知识以及某些相应的直接经验
内容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严格地按每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教材。
分科学习,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
三、 课程的基本类型
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 优点: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些特点 是非常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易于教师教授。
• 缺点:不重视相互联系,造成和加深了学科的分离,不利于联系 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更多地关心学习结果,获得现成知 识,不关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 不重视或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针对传统学科课程不足。出现了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 课程、核心课程等四类课程形式,都是对传统学科课程的改进和 扩展,是对其主流地位的巩固和加强。
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
现代教育学
教育学院 xx QQ:xx
第六章 课程论
课程内容的组成与类型 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程与教学
第一节 课程内容的组成及类型
课程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 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 体规划及其进程。
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
(一)课程要素的演化 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
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这里所说的“经验”,主 要是指学生需要掌握的间接经验,即前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所积 累的基本认识成果。所谓“经验因素,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 中吸取的“因子”。

00467《课程与教学论》非选择题分章节汇总

00467《课程与教学论》非选择题分章节汇总

《课程与教学论》历年非选择题汇总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P14 2017年4月简答实践性课程的内涵及本质。

P17 P20 2016年4月简述夸美纽斯教学原理的基本内容。

P26 2018年10月请谈谈您对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的认识。

P38 2020年10月筒答“教育性教学”思想。

P40 2016年10月简述杜威关于教育的四个哲学命题。

P41 2017年10月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P49 2019年4月简述有关课程定义的三种代表性观点。

P53 2019年4月结合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试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展的六大趋势。

P54-56 2017年4月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简述泰勒模式中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P77 2018年10月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P77 2017年4月简答泰勒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

P80-81 2016年4月简述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P83 2018年4月简述发现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P97-98 2019年10月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P98 2017年10月简述有意义学习所必须符合的基本条件。

P103 2020年10月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习成就动机的三种驱力。

p109 2021年4月简述范例教学模式中“范例”的基本特征。

P122 2021年4月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

P125 2019年4月简答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

P126 2016年10月简述相比于传统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P131 2020年8月请论述程序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意义。

P135 2019年10月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简述普遍性目标存在的缺陷。

P149 2019年10月简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大领域。

P155 2019年4月请简述“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P160 2020年10月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局限性。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涵义及特点
(一) 教学过程的涵义
由教师、学生、教学内三个要素构成,三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复 杂的教学过程。
(二) 教学过程的特点
双边性、间接性、发展性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个体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二)教学过程是师生课程教学交往过程的统一 (三)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过程的统一
课程实施的研究重点在于考察实际中发生了什么, 以及哪些因素影响了实施的过程。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课程实施与课程采用涵义
课程采用:是指作出使用某项新课程方案的决定的过程。 “课程采用”是从文件规定的课程到实施的过程的过渡环节。
教育变革分三个阶段: 第一是启动、动员、采用阶段;(课程采用) 第二是实施、开始使用阶段;(课程实施) 第三是持续化、常规化阶段
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师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课程设计的主体。 四个基本理念:一是信任我,
二是展示给我看, 三是做我需要做的事, 四是与你在一起。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 课程实施的忠实观、相互适应观、课程创生观的关系 三种观点是包容与超越的关系:相互适应取向是对忠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教学方法的演变
(一)教学方法的历史 (二)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
1.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以学论教,重视对学习方法的研究 3.重视学生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4.强调教学方法的整体化、综合化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三、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要素主义:认为课程必须由人类社会中的文化精 华——学术研究领域构成,这些领域包括:本国语、 语法、文学、写作、数学、科学和历史等。
• 结构主义:认为课程应当围绕学科结构组织起来。
• 学习者取向的课程组织
• 基本观点:课程根据学生的心理逻辑、 围绕学生兴趣和发展组织。这种课程组 织取向把课程视为学习者的经验。
• 课程组织的原则
• 纵向垂直组织的相关原则 • 顺序性(sequence)
• 讨论学习内容先后的问题,哪些该先呈现, 哪些该后呈现,必须安排妥当。
• 由单纯到复杂,由熟悉到不熟悉,由已知到 未知,由具体、半具体、到抽象 由整体到部 分,由古及今或由今及古
• 内容的顺序(逻辑顺序) • 心理过程的顺序(心理顺序)
• 流派:
• 博比特和查特斯的社会行为主义课程组织 • 康茨的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组织 • 阿普尔的社会批判主义
• 四、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 基本观点:谋求学科逻辑、学生逻辑、 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几方面的结合。 这种课程组织取向认为:学校课程本质 上是学科知识、学生经验、当代社会生 活经验三方面的统一。
•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根据课程材料的内容广度不同
• (1)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不同 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顺序、学习时数和时 限。
• (2)综合课程:即由两门以上学科内容组成的 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是以 一个中心问题或主题的解决与阐述为线索组织 的课程。
• 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 • (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 (二)提供什么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 (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 (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组织
第一节 课程组织
•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麦克尼尔引用诗人米莱的诗: • “在这智慧的年代 • 亦有无知的时刻 • 大量闪烁发光的事实 • 自天倾盆而降 • 未经质疑,互不联系 • 睿智每日萌生 • 足以消除人间祸患 • 但至今未有编织机 • 将它梳理成章……. ”
• 连续性(continuity)
• 指课程中包含的重要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应 该适当予以重复,提供学生重复练习深化、以及 避免遗忘的机会。
• 布鲁纳 (J. Bruner) 的 螺旋型课程
• 横向水平组织原则——统整性
• 人类的生活是统整的,知识是相关联的 , 做学科的割裂仅是一种本位思考、一种便利 性的做法,并不符合世界的统整本质
• 从小学至高中设பைடு நூலக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 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 育。
•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城 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一) 综合性
• 综合学科——将原有的分科课程统整为包容性更
强的学科;
• 学习领域——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关性将学生原有
•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表.doc
• 2、各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应体 现均衡性,而绝不是平均分配。
• 如各领域或科目占多少课时,课时安排在学生学习 进程中的位置。
• 义务教育课程设计及比例.doc
• 3、课程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均衡的原则
• 或者说,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全人”或“一个 完整的人”,而不是培养只得到某一方面发展 的人。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在考虑课程的持 续性的同时,必须要考虑课程的均衡性。
• 课程结构“均衡性”的内涵主要从三个层面 上体现出来。
• 1、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应体 现全面、均衡的原则。
• 某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设置什么科目或多少科目; 按重要性排主次,或称核心科目与基础科目。
一、课程组织概述
• 课程组织的内涵
• 所谓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 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 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 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 课程组织的要素
• 施瓦布:学习者、教师、教材、环境(宏观) • 古德莱德:范围、连续、序列、整和 (中观) • 麦克尼尔:概念、原理、技能和价值观(微观)
• 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根据课程存在的感受程度不同,课程分为显性
课程与隐性课程。 • (1)显性课程:又称“显在课程”、“正规
课程”,是列入学校教育中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实施的课程。显性课程的根本实施途径是教 学。 • (2)隐性课程:又称为“隐蔽课程”、“潜 在课程”,是指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之外的学习 环境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影响。隐蔽课程以学生 自我体验为根本途径。
• 目前各国的课程组织多采用此去向
三、课程类型与组织结构
•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 根据课程材料的基本来源不同 • (1)学科课程:是以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
的文化知识为课程材料的基本来源,根据知 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 (2)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生 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主 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的过于分化的学习内容统整为几种学习领域;
• 综合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的方式组织课程内
容,学生在实践中综合掌握并运用分科知识与技 能。
• 从课程实施的安排来看,综合课程与分科 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随学校 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小学阶段课程的 综合性应强于分科性,而高中阶段课程的 综合性则弱于分科性。
• 3、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
• 根据课程内容重要程度将课程分为核心 课程与边缘课程
• 核心课程是指根据若干科目中最有价值 的中心内容所组织的课程。
• 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根据对学习者修读的要求,课程分为必修课程
与选修课程。 • (1)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
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 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 (2)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 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 生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 流派:
• 杜威的活动经验的课程组织 •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课程组织 • 斯特拉迈耶 持久生活情景的课程组织
• 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 • 基本观点:课程以适应或改进生活为根据、围
绕主要的社会问题组织。这种课程组织取向认 为:课程是为学生适应或改进社会情境作准备, 课程内容应源于社会或整个世界的状况和情境。
• 科目与科目之间的统整 • 学习领域与学习领域之间的统整 • 认知、技能、与情意之间 的统整 • 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之间 的统整
二、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 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 • 基本观点:当课程以学科逻辑为根据,围绕学
科组织起来的时候,即为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 • 流派:
• 永恒主义:认为课程主要应由永恒科目构成,这些 永恒科目包括:语法规则、阅读、修辞、逻辑和数 学等。
(二) 选择性
•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 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课程结构的 选择性包括如下三个基本内涵。
• 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必须具有一定 的变通性
• 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体现选择性 • 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完善选修制
(三)均衡性
•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依据全面发展的理论 和素质教育的精神而提出的,即我们要培养的 是德智体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
• 6、国家、地方、学校课程 • 根据课程开发主体层级不同 • (1)国家课程: • (2)地方课程: • (3)学校课程
四、新课程的课程组织
•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 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 结合的课程
•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 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