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高一历史第5课《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PPT课件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 ——《道德经》
思考
• 结合春秋战国时的历史背景,分析 “百家争鸣”局面影响
3、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 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②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 的源头.
各抒己见
• 你认为“诸子百家”的哪些思想今天仍 是有用的?
本课总结
第三组 (阶级变化)
· 各国奖励农耕军功促进自耕农、 新型地主的产生; · 士阶层活跃并受重视;
自行束脩(十条干肉)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 述而》 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
——《汉书· 艺文志》
第四组:(文化方面)
· 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论语心得
知识链接
百家争鸣 • “百家”是泛指,一是指思想之多, 二是指学派之多。 • “争鸣”就是“诸子百家”之间互 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
全班分成三组,根据所给材料分别 指出儒家、法家、道家代表人物的主要 思想观点,探究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所处 社会的历史背景以及所代表的社会阶层 之间的关系。
孟子:
“仁政”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 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 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 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 梁惠王上》
楚币
韩赵魏币
宋币
齐币
第二组:(经济方面)
• • • • 生产力提高:铁制农转让买卖; 诸侯和卿大夫竞相占地、列国攻城略地;
百家争鸣ppt课件
Part 0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子
孙武
“百家”:虚词,泛指数量多; “争鸣”:指各学派间相互辩论的局 面; “百家争鸣”:指各学派在思想上、 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 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 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 ——《孟子卷四·公孙丑下》
——《论语》
诚实求学、虚心请教 学思结合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所属年代 春秋后期鲁国人
历史地位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核心思想是“仁”,将“仁”作 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 和道德规范 “以德治国”;“为政以德”
代表作或 经典
《论语》
海 昏 侯 墓 出 土 论 语 竹 简 复 制 品
《墨子》书影
《墨子》总计53篇,大多为墨翟弟子 及其后世门人对墨翟言行的记述。
场景:两人在一个思想交流的聚会中相遇。庄子:(微笑着,眼中透着一种超脱)韩 兄,今日得见,实乃幸事。观你法家之说,主张以法治国,以术驭臣,以势立威,可 世间万物,变化无常,如此刚强之法,是否过于僵化?
韩非子:(严肃地)庄兄此言差矣!法者,乃治国之根本,规矩既定,众人皆须遵循, 如此国家方能有序。且时势在变,法亦当随之变,并非一成不变。庄子:(轻轻摇头) 韩兄,你看那自然之态,春夏秋冬,自然而然,何须人为强定诸多规矩?我道家崇尚 顺应自然,追求的是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
孔
老
孟
墨
庄
韩
子
子
子
子
子
非
子
目 录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社会大变革(社会大转型时期)时间跨度: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长达500多年。
春秋、战国: 动荡时期、转型时期、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的时期1东周的建立与分期1)平王东迁都城洛邑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年东周时期是一个政治上分崩离析,道德上危机重重的时代。
(2)分期:春秋(前770——前475年)得名:《春秋》•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战国策》•A政治体制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向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转变,历经500年,完成社会大转型。
•B分裂: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连年战争,社会动荡。
(由统一走向分裂,再由分裂走向统一)• C 列国进行内政改革:•1)背景:A经济领域的变革,铁器、犁耕的使用,土地的买卖和竟占;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整个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局面•B列国纷争的态势迫使各国当政者进行改革2)目标:富国强兵(改革的原因:背景+目的)3)内容:废世卿世禄制,起用贤能之士;耕战并重等4)结果:A推动社会转型,封邦建国体制逐渐瓦解,中央集权制逐步形成.B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秦强大起来为统一全国奠定物质基础2)礼崩乐坏(政治体制变革、分裂混战)的原因:• A生产力发展、铁器、犁耕技术的使用瓦解了井田制;(新经济)•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内政改革,封邦建国制破坏,社会动荡;(政治)• C自耕农和新型地主产生,“士”活跃(新阶级)• D整个社会追逐利益、注重实力竞争,百家争鸣(思想、社会风气)•(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权力转移的轨迹:•春秋时期政治动荡,政治权力逐步下移。
•最后不同程度地朝君主集权方向发展。
•(列国内部的权力纷争,大体沿着这一轨迹转移)(1)生产力发展(直接代表——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1)农业:提高到新水平(原因或表现)A 新工具: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铁制农具:铲、锸、镢•农用动力变革:犁耕依据: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青铜牛尊• B 耕地面积:大量空旷生地被开垦(为农耕熟地),耕地面积扩大• C 政策鼓励:各国推行奖励农耕的政策2)私营手工业和商业:活跃• A 先前“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在官营手工业之外出现私人手工业——代表:鲁班• B商业活跃——代表:越国范蠡•(2)生产(社会)关系变革:• A 土地制度变化:井田制瓦解,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
【历史】百家争鸣(课件2)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统编版2024)
展
的
法家 韩非: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高
课堂练习 1 . (24年广东清远一模)对联对于培养家国情怀有着重大价值。“讲屋 宏开,群仰海邦领袖; 吟坛载启,争承尼父渊源。”此对联体现孔子教育 方面的主张是( ) A.豫时孙摩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
2 . (24年广东中山一模)战国时期,有思想家指出:之前尧舜用禅让的 方式传承帝位,受人尊敬,被誉为圣王,但燕王禅让给大臣却使燕国因内 乱而亡国……由此看来,是非善恶随时势而变化。该观点属于 ( ) 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战国时期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百家”为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十家。
“争鸣”是指各学派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 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 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救世的主张。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即贫穷)的颜 回,穷居卫国的曾参都成为孔门高足。又如: “子路,卞之野人(即乡野之人);子贡,卫之 贾人(即富商巨贾);颜涿聚,盗也(即盗贼); 颛孙师,驵也(即马匹交易);孔子教之,皆为 显士。” ——《群书治要》卷三十六引《尸子》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3.影响 (1)古代:
三、百家争鸣
2.代表派别
“兼爱”、“非 墨 墨 攻”、节俭、贤人 家 子 治国
著作 《墨子》 战国时期,出现了 兵 孙 吴起、孙膑等兵法 家武家 著作 《孙子兵法》
墨子 【相关史事】 《墨子》一书包含许多科学理论。其中,《经上》 《经下》等篇目被合称为《墨经》,论述了数学、力学、 光学等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杆、小孔成像等 方面的研究。《墨子》中的《城守篇》详细介绍了城门 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弩机等器械制造工艺,对我 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2.7 百家争鸣 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影响: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
代第一次思想文化源自鸣背景:社会大变革
发展的高
百家争鸣
峰,为中 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治” 国古代文
代表 道家: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化的发展
人物: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奠定了基
法家:韩非:以法治国,君主专制
础。
新课标新教材✪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
单元导言
❖进入春秋战国后,各诸侯国 之问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 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 于剧烈动荡与变革中。诸侯争 霸、大国兼并、经济发展、制 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繁荣,是这 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3.3道家的发展——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的 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发 展了老子的思想。著作:《庄子》
三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3.4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人, 法家的集大成者,战国时 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散文家。
概念阐释
“百家”: 泛指数量多。产生了儒、道、墨、 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 “争鸣”:指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 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 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儒 道
法 墨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 之父,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 历史名人之一。
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很大, 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高一历史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PPT课件
社会大变革
西周灭亡后,周天子控制
的土地越来越少,在诸侯国中 的威信逐渐降低。郑国国君郑 庄公对周王傲慢无理,周王亲 率军队讨伐郑国,结果被打得
溃不成军,自己的肩膀也中了
一箭。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大, 周王慢慢仅存有天子的虚名。
郑庄公(雕像)(前757—前701年)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 季氏》
百家争鸣
主要学 派 代表人物 孔子 主要思想 仁、克己复礼 仁政 熔礼、法于一炉 肯定社会变革 提倡“法治” 君主集权制 影响 在世不得志;汉以后 逐渐成为正统;对中 国文化影响深远。
儒家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法家
积极:适应时代需要,受到 当政者欢迎;促成统一完成。 消极:专制独断、严刑峻法, 容易激化矛盾。
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
治的根本区别。”他们还指出,“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 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 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
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
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西周的灭亡——平王东迁,东周建立
东 周
春 秋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战 国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文献选读:(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
调“《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以期加深语气。 稳定秩序和安抚人心的道理,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更加流
上海高考有关第二分册知识点梳理
与20XX年上海高考有关第二分册知识点梳理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原始农耕:1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2生产方式: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3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4中国特色:南稻北粟,还有黍稷大豆5典型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6意义: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加快了人口的增长生产活动趋于安定,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农耕聚落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 时间:追溯到远古时代2 神话传说中的历史:1)内容: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来炎黄子孙自称2)意义:是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反映先民创世的大致历程反映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3 考古发掘中的历史:1)内容:出土了很多玉器或成套的玉质礼器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古城、祭坛遗址2)意义:初步理清了中华文明起源时的许多具体情境表明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中原地区是核心4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5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明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文献中的夏文化1政治:禹传子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家天下”式的王位继承方式夏朝已有百官、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2经济:小康之世3社会:天下为公,大人世及以为礼二考古中的夏文化时间和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1 建筑:两座类似宫殿的痕迹,说明社会分化很明显2 农具: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以农业为主3 家畜:饲养猪、狗、鸡、羊等4 礼器和祭器:大多是青铜器和玉器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商朝概况1 商朝建立: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2 中国信史开端:文献、甲骨卜辞、考古资料3 处于发达的青铜时代二青铜文化1 政治:“内外服制”内服:王畿之地——“大邑商”“天邑商”(共主)外服:畿外之地——“四土”“四方”(方国)2 经济: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生产工具以木器、石器为主手工业:青铜冶炼和铸造,酿酒3 文化:1)青铜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成为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具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2)甲骨文:出土于殷墟记载商人占卜情况具备汉字构成和“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汉字反映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情况是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三商亡1 原因:方国联盟瓦解,周部落崛起酿酒成风,政治腐败2 灭亡:公元前1046年,牧野战败,被周取代第4课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一周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王,建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二封邦建国1目的:加强对新征服的地区的有效统治2对象: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或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3影响: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效果实现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三周朝经济1土地制度:井田制度2农业:采用土地轮流种植的耕种方式3手工业:青铜铸造、制陶、制玉和纺织业有一定发展四礼乐制度1起源: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2演变:人们生活中遵守的规范3发展:周公将礼的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4完善:周公又创作舞乐、史诗,以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5理论: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把礼乐制度神秘化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社会大变革1经济上: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最深刻根源2军事上:列国间以攻城略地为目标的战争增多3政治上: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方兴未艾,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4社会上:追逐利益、实力竞争二百家争鸣1背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反映,“士”阶层最为活跃2代表:(1)儒家:兴起于春秋孔子:创始人,提出“仁”,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孟子:“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2)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
历史(二)提纲
中国古代史(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原始农耕1、产生--时间:距今约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标志:学会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2、表现:南稻北粟(1)黄河流域:粟类旱地农作物(2)长江流域:稻作农业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原始社会阶段3、意义:(1)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2)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使人类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人口不断增加,形成了聚族而居的村落。
二、炎黄传说三、文化遗址--分布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礼记·礼运》中的夏朝(文献中的夏文化):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记载:夏朝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即从“大同之世”发展为“小康之世”。
“天下为公”的禅让制被“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所取代。
文献记载:夏朝具备国家特征。
设官分职,夏王左右设有各种专职文武官员;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二、二里头遗址(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
考古中的宫殿遗址说明了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和玉器大多为礼器和祭器,印证了《礼记·礼运》中的“礼仪以为纪”。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印证和补充了文献史料,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结论: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互相印证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商朝历史1、时间、建立者:公元前1600年,汤2、意义: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是信史的开始,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2、二重证据法--含义: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即: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二.变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1.政治上 (2)内政改革 A.内容 a贬废无能旧贵族,起用贤士; b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c对官吏、行政、财政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改 革。 B.目标:富国强兵
二.变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2.经济上 (1)内容 A.新生产力的提高: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 (参见P18插图:战国时期的四种农具) B.辟空旷生地为农耕熟地,耕地可以买卖转让 C.奖励农耕军功政策的实施 D.私人手工业和商业的活跃
讨论三: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 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 期?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 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政治上: 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的“封邦建国” 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改革。 经济上: 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 积扩大,土地买卖、奖励农耕的政策,促进自耕农 和新兴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社会 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文化上: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 法家、道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留 下最为灿烂的一页。
探索与争鸣
讨论四:儒、法、道等学派纷纷提出了各 自的主张,在当时背景下,哪一种较为合 理?为什么?
各家学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 当时的背景来看,“封邦建国”体制崩溃, 旧贵族的衰落、新型地主产生,法家正面 肯定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君主 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 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也符合历史 发展的趋势,因而比较合理。
• 法家 • 韩非、李斯 • “法治”、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 道家 • 老子 •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东周的分期、百家争鸣的含义、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理解: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变革表现、成因及其影响②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及其意义。
阅读教材,知道东周分期、百家争鸣含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
通过老师导读、分析,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春秋战国社会变革是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社会变革的反映。
②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诸子百家的学术和其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重点和难点①重点:百家争鸣主要学派的主张②难点: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的关系三、教学过程导入:西周建立以后,为巩固统治,在制度上有何创新?(教师提示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西周时期制度创新师:这种制度在西周末年被逐渐破坏了。
同学们一定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吧,西周末年,少数民族犬戎乘机攻破了西周都城镐京,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历史上叫做东周。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东周师:这个段历史时间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长达500多年。
又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得名是由于鲁国史书《春秋》和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还有其它说法,感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探究。
板书:一、东周的建立——大动荡ppt:展示春秋、战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春秋战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个时期的特点——大动荡。
师: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初年的封邦建国体制逐渐走向了瓦解。
西周初年诸侯们表面上还能给周天子面子,打着周天子的旗号。
如齐桓公就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而到了战国时期,诸侯们连周天子的招牌都不打了,周天子连生计都要依赖诸侯了。
出示ppt: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宋王应麟《三字经》板书:二、大变革1、经济:铁农具、牛耕、土地私有2、政治:列国纷争、诸侯争霸、改革内政3、阶级关系:自耕农—地主阶级产生4、社会风气:追逐利益、实力竞争5、思想: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师:经济决定政治。
《百家争鸣》 说课稿
《百家争鸣》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百家争鸣》。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重要一课。
这一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阶段,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但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相对较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于百家争鸣这一较为抽象和复杂的历史内容,学生可能会感到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通过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引导学生从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教学难点(1)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2)引导学生对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比较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基本知识和背景。
上海市学业水平等级考(会考)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册考纲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原始农耕A⒈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⒉标志: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⒊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⒋意义: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影响⒌典型史实: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二.中华文明的起源A⒈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
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⒉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文献中的夏文化A⒈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⒉夏朝处于阶级社会的起点。
⑴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⑵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二.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A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二重证据法C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
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内外服制A1、商朝的历史是信史,依据是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具体指河南安阳殷墟)的多重印证2、商朝对地方的管理模式是松散的方国联盟形式。
二、青铜时代A⒈青铜器⑴商朝的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⑵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专用于王室与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⒉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周朝建立:BC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A二.封邦建国制A⒈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⒉内容⑴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华东师大版历史第二分册《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资料附录]1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一: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牛子耕。
——樊树志《国史概要》P51材料二:材料三: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新开垦的私田大量出现,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樊树志《国史概要》P512公田危机材料一:公田上的庄稼萎靡不振,私田上的庄稼肥美茂盛。
——樊树志《国史概要》P51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材料二: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履亩而税”。
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P180材料三:履亩而税,则可以只认田,不认人,于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
——钱穆《国史大纲》P873儒法道三家代表人物的主要言论1)孔子言论(以下言论均出自《论语》)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言论材料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兴废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3)荀子言论材料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材料二:“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荀子成相》4)韩非子言论(以下材料选自《韩非子》)材料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材料二:“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5)老子言论(以下材料选自《道德经》)材料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材料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著名学者牟宗三对东周历史的评论“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
百家争鸣历史教案
百家争鸣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各派主张。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百家争鸣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重点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代表人物。
2.各派主张的异同及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各派主张的深入理解及分析。
2.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思想史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2.学生回答: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割据,各派思想家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课堂讲解1.讲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主张。
2.分析各派主张的异同及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四)案例分析a.儒家主张仁政,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b.百家争鸣时期,各派思想家如何看待战争?2.学生分享分析心得。
(五)小组讨论a.你认为哪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影响最大?b.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思想史有哪些启示?2.各组分享讨论成果。
五、作业布置2.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发展历程。
六、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2.学生反思:在课堂上,你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对百家争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鸣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代表人物: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百家争鸣发生在哪个时期吗?”学生回答:“战国时期。
”教师讲解:“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思想活跃,各种学派纷纷涌现,这就是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各派主张的异同及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意义: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化历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
——以《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为例谈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培养
上海南汇中学包克林
【背景与场景】
历史解释是全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确定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具体内涵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思考与践行的问题。
笔者在本学期带教青年见习教师,其中叶佳老师在试讲《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这堂课时,在具体进行历史解释的教学时暴露出一些问题。
1.在说明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时,引用了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材料,并出示郑庄公祭祀坑遗址图片。
设计的问题在于,这段文献是评述,虽能依据材料能得出礼崩乐坏的结论,但学生的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
2.在介绍春秋战国经济、政治变革时,引用樊树志《国史概要》,介绍铁器、牛耕的出现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各国为生存而纷纷进行变法的概况,并阐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
这些陈述类的史料,虽然介绍清楚了经济、政治变革的内容,但经济变革与政治、思想、社会变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尚未清晰的揭示出来。
3.在介绍百家争鸣时,出示儒、法、道三家的言论材料并引导学生提炼其核心观点,然后指导学生填写三家主要思想表格。
这样安排虽能了解主要观点并掌握基础知识,但缺少对其思想的价值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认识。
【归因与策略】
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
我们再来看看课标中关于历史解释的陈述。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叶老师教学充分的做到了以史料为依据,但是对历史理解、理性分析还有客观评判的认识与实践还略显不足。
单纯的史料教学体现了史料实证,但仅依靠技术性的史实认识却无法从根本上达成对历史真切的、实质性的整体认识,它仅仅是一些未加拼合的碎片。
还需要补充更多的生活的人物和事件,然后通过谓“同情”或“移情”式的理解。
它应是一种基于全面把握史实之上的、
以严谨的态度合理建构对过去世界的想象性认识1。
简单来说,历史首先是一门关于人类活动的学科,叙述好人和事,学生才会好理解更理解,才为之后的历史的解释奠定基础。
课标在阐述历史解释的表现还指明:要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唯物史观的历史的因果关系,往往是按照强弱、主次、深浅来辨析的,期间具有深入与表层,本源与派生上的等第差异,而且还有先后顺序的链接排列2。
理性分析就需要要充分的详细的揭示其内在的等第差异与先后顺序。
唯物史观要求对历史做出正确评价的前提是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所产生的历史条件,所以首先可以从时代背景来评判。
此外对其价值的认识还可以从多元的角度来思考,比如对个人、对社会,以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历史解释还需要以现代理论、站在现代的高度而建构历史的新意。
所以从文明传承和国家治理等视角来观察,又会产生新的启迪。
根据《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知识的“活化”,历史价值观的“活化”以及课堂教学组织的“活化”,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推动主体学习、强化主体实践,以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3。
由此制定以下对策:通过历史故事、说文解字、历史漫画等方式来促进历史的理解;借助问题探究与历史线索方式来理性分析其因果逻辑;通过学生讨论与教师分享来传递价值的评判。
在此基础上,笔者也上了一堂《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的导师示范课。
【实施与结果】
1历史故事。
先介绍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故事:尊王攘夷,保卫中原;列国争端,调停声讨;灭国绝世,帮助复国。
出示《春秋》等书记载:200多年时间,鲁国朝见晋国33次,朝见齐国40次,朝见周天子只有7次。
再介绍战国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故事,以此说明诸侯王已开始凌驾于周天子之上,成为代替周天子号令天下的霸主,从而印证文献选读:“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
最后用顾炎武的《日知录·周末风俗》小结,春秋战国的的大变局指的是礼崩乐坏。
2说文解字。
比如“仁”这个字,拆开来看是二人,一个人不能叫仁,两个人才形成仁。
什么是“仁”呢?首先要“克己复礼为仁”,即克制约束自己膨胀的私欲。
第二个要“仁者爱人”,即关心体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按照孔子的观点,按照外在的礼是不够的,还需要靠“仁”,即内在的文化修养与道德自觉。
3漫画解读。
在说明法家法治,出示蔡志忠的漫画《立法如涧谷》“董阏于来到一很深的山谷边,问有人掉下去吗?没有。
……哦,如果立法严明,犯法就像跌下山谷一样必死无疑的话,谁还会违法呢?这不就天下太平了吗?”(朱昊哲同学“哦!好有道理呀!”)在说
1邓京力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辨析[J]历史教学2016.11
2张耕华试论历史因果关系的边际问题[J]学术研究2015.5
3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明道家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时,出示《老子说》:“人身上什么最硬什么最软呢?牙齿最硬、舌头最软。
可是到年老时牙齿全掉了,舌头还安然无恙。
大树比小草刚强吧?台风来临后,书都折断了,小草还安然无恙啊。
水是最柔软的,但是水滴石穿;海是最卑下的,但是海纳百川。
刚易折,而柔却能克刚。
”(下面学生好几个“哇!真有道理哦。
”)
4问题探究。
社会大变革是指什么变革?怎样变革?面对此变局当时人们是怎样思考与应对?比如政治变革,介绍廉颇蔺相如传,将相和的故事说明当时已经开始出现了新的官僚体制雏形,显示出政治方面正从西周的封邦建国制度向秦中央集权官僚体制演变。
比如怎样变革:展示历史线索:铁器、牛耕——自耕农、新型地主——争地、争霸、争利、争鸣。
从中可以看到最深层次的变革是从经济领域内发生,正是铁器时代的来临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风气的变化。
5师生讨论。
学生袁玮:我觉得荀子和孔子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老师:对,荀子的弟子韩非子李斯走向了法家。
)这个变化就和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的变化相似,一个是唯心主义变成唯物主义的。
(老师:是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一个是唯心的一个是唯物的。
说明学术是多元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是既继承又开创新局的。
)
学生王逸诚:我并不是很赞成道家的主张,如果我们往回回到过去(老师补充:回到小国寡民),那么社会的确不会乱了,但也不会发展了。
(老师赞成,不会乱了但也不会进步。
)学生朱昊哲:我觉得韩非子说得非常好,你只要犯法就处置太好了。
就比如说扫地,如果你们不再扫了,就把你们的分数全部都扣了,不再两分、两分的扣了。
(老师:有时需要法制来规范的是吗?)学生潘越翔起来质疑:法制也要看是谁制定的?(老师:是良法还是恶法)也要普遍遵守才行,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约。
6教师分享。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要生存,就要富国强兵,法家是最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的。
从个体而言,儒家讲道德修养,讲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历史使命感。
但是有一点,儒家太强调群体的和谐而压抑了个体的创造性与独立性。
法家,追求个人的幸福没有问题,但是法家有的时候缺失道德底线,是不择手段的。
而且会沦为君奴、权奴和钱奴。
道家,人格独立逍遥自由,但是有逃避社会责任之嫌。
不管是德治仁政、法治还是无为而治,都是为了什么?共同点是什么?都是为了治,都是为了天下太平。
根本目的是一样的。
如果说治大国若耕陇亩,按儒家学说,要想庄稼种的好,阳光雨露不可少;按法家学说,要想庄稼种的好,除草除虫最重要;按道家学说,要想庄稼种的好,休耕轮作别忘了。
三家都有他的价值和意义的。
【反思与感悟】
叶佳的反思:
史料的准备运用要进行精心地挑选,不仅贴合教学,而且直观、清晰,学生易理解为佳。
如何把一节课设计的巧妙,讲述又充分,衔接又流畅,各个问题都落实到位,体现一定的深度,不仅仅留于表面知识教授任务的完成,这些都是需要我去逐步学习与提高的。
本人的感悟:
历史是门关于人类的活动的学科,而教学是门关于学生学习的学问。
历史理解是回到过去,排除现实的影响而恢复历史的本真;历史解释要站在现代,从现代理论高度来建构历史的新意。
二者间构成由古及今和由今知古两条交互性历史认识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