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形态理论分析实验报告

形态理论分析实验报告

形态理论分析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形态理论分析方法,对给定的图像进行形状特征提取和分析。

通过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形态学运算,并结合图像分割和特征提取技术,探究图像的形态特征,为后续图像识别和分类提供支持。

实验结果表明,形态学方法结合图像处理技术能够有效提取和识别图像的形状特征,为图像分析和处理提供有力支持。

引言图像形态学是图像处理和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主要通过形态学运算、形态学重建以及形态学滤波等手段,提取和分析图像中的形状特征,用于图像分割、目标检测和图像识别等领域。

形态学方法通过对图像的膨胀、腐蚀等操作,改变和去除图像中的各种形状特征,从而实现对目标的提取和分析。

本实验通过形态学方法结合图像处理和特征提取技术,对给定的图像进行形态学分析,并比较不同方法对形态特征提取的效果。

实验步骤1. 图像预处理:对输入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二值化处理,以便进行后续形态学运算。

2. 形态学运算:通过膨胀、腐蚀、开运算、闭运算等形态学操作,改变和去除图像中的形状特征。

3. 图像分割:通过形态学运算得到的图像,进行图像分割,将感兴趣的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4. 特征提取:对分割得到的目标进行轮廓提取、面积计算等操作,得到形态特征向量。

5. 形态特征分析:根据得到的形态特征向量,进行形状分类和识别。

实验结果本实验选取了一幅室内植物图像作为测试样本,经过图像预处理和形态学运算,得到了目标的轮廓和形状特征。

通过分析特征向量,我们可以发现图像中的目标主要呈现出圆形和椭圆形的形状,且面积较小。

经过形态特征分析,我们可以将图像中的目标与其他图像进行比较和分类,为图像识别和分类提供支持。

结论通过形态学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对图像中的形状特征进行提取和分析。

在本实验中,我们成功地利用形态学运算和图像处理技术,对给定的图像进行了形态特征提取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形态学方法结合图像处理技术能够有效提取和识别图像的形状特征,为图像分析和处理提供有力支持。

花粉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花粉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花粉形态学的基本知识,掌握花粉形态观察的实验技能。

2. 通过观察不同植物花粉的形态结构,加深对植物分类学、系统发育和传粉方式的认识。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花粉是植物的雄性生殖细胞,具有多种形态和结构,对植物的传粉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花粉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了解花粉的多样性及其与传粉方式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不同植物的花粉样品(如小麦、玉米、大豆等)。

2. 试剂与耗材:冰乙酸、乙酸酐、浓硫酸、甘油、石炭酸、加拿大树胶、蒸馏水、酒精等。

3. 仪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水浴锅、离心机、小试管、镊子、解剖针、细铜网、载玻片、盖玻片、双面透明胶带、酒精灯、目镜测微尺。

四、实验步骤1. 准备花粉样品:将采集到的花粉样品放入干燥器中,待花粉干燥后取出,用解剖针挑取适量花粉,放入装有冰乙酸的试管中。

2. 制片:将花粉样品在冰乙酸中浸泡一段时间,取出后滴加少量加拿大树胶,将花粉粘附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

3. 光学显微镜观察:将制片放入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的形态、大小、形状、纹饰等特征。

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将制片放入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的表面结构,如纹饰、突起等。

5. 记录数据:根据观察结果,记录花粉的形态、大小、形状、纹饰等特征,并计算花粉的长度、宽度、面积等参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小麦花粉为长椭圆形,长度约为30-40微米,宽度约为15-20微米,表面具有网状纹饰;玉米花粉为圆形,直径约为20-30微米,表面具有突起;大豆花粉为长椭圆形,长度约为40-50微米,宽度约为20-30微米,表面具有网状纹饰。

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小麦花粉表面具有明显的网状纹饰,纹饰大小不一;玉米花粉表面具有突起,突起高度不一;大豆花粉表面具有网状纹饰,纹饰大小不一。

3. 结果分析:通过观察不同植物花粉的形态和结构,可以看出花粉在大小、形状、纹饰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植物的传粉方式和适应性有关。

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

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加深对生物形态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无菌水、刀片、镊子、植物叶片、动物组织、微生物培养皿、食用菌菌丝体、子实体等。

2. 实验仪器:光学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植物学实验台、培养箱、酒精灯、火柴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植物叶片(1)用刀片将植物叶片切成薄片,放入载玻片中央。

(2)滴加无菌水,盖上盖玻片。

(3)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表皮、叶肉、叶脉等结构。

2. 观察动物组织(1)取动物组织一小块,放入载玻片中央。

(2)滴加无菌水,盖上盖玻片。

(3)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组织的细胞结构、组织结构等。

3. 观察微生物(1)将微生物培养皿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菌落形态。

(2)用无菌镊子取一小块菌落,放入载玻片中央。

(3)滴加无菌水,盖上盖玻片。

(4)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细胞形态、菌落结构等。

4. 观察食用菌菌丝体与子实体(1)观察食用菌菌丝体的形态、颜色、生长速度等。

(2)观察食用菌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如菌盖、菌柄、菌褶等。

(3)观察食用菌的锁状联合现象。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叶片观察结果显示,植物叶片由表皮、叶肉、叶脉组成。

表皮具有保护作用,叶肉负责光合作用,叶脉负责运输水分和养分。

2. 动物组织观察结果显示,动物组织由细胞、组织、器官组成。

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组织具有相似结构和功能,器官由多个组织构成,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

3. 微生物观察结果显示,微生物具有多种形态,如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菌落形态各异,如绒毛状、絮状、颗粒状等。

4. 食用菌观察结果显示,食用菌菌丝体呈白色、细长、有分支,生长速度快。

子实体具有菌盖、菌柄、菌褶等结构,颜色多样,形态各异。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了植物叶片、动物组织、微生物、食用菌等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加深了对生物形态学知识的理解。

植物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植物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对植物形态的观察,加深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理解。

2. 掌握植物形态学的基本观察方法和描述技巧。

3. 了解植物形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1. 实验材料:黄瓜、水稻、柳树、松树等。

2. 仪器:放大镜、解剖镜、显微镜、植物切片机、植物标本夹等。

三、实验方法1. 植物叶片观察- 观察黄瓜、水稻、柳树、松树的叶片形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叶脉分布等。

- 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叶片细胞结构,如叶绿体、气孔等。

2. 植物茎干观察- 观察黄瓜、水稻、柳树、松树的茎干形态,包括直径、颜色、木质部与韧皮部等。

- 使用植物切片机制作茎干切片,观察木质部、韧皮部等组织结构。

3. 植物根观察- 观察黄瓜、水稻、柳树、松树的根形态,包括根尖、根毛、根的直径等。

- 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根尖细胞结构,如分生组织、伸长区等。

4. 植物花观察- 观察黄瓜、水稻、柳树、松树的花形态,包括花形、花色、花蕊数量等。

- 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花蕊结构,如雄蕊、雌蕊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叶片观察- 黄瓜叶片呈长椭圆形,绿色,叶脉明显;水稻叶片呈长条形,绿色,叶脉明显;柳树叶呈狭长形,绿色,叶脉明显;松树叶呈针形,绿色,叶脉不明显。

- 叶片细胞结构观察:黄瓜、水稻、柳树叶片细胞含有大量叶绿体,气孔明显;松树叶细胞叶绿体较少,气孔不明显。

2. 茎干观察- 黄瓜茎干直径较小,绿色,木质部与韧皮部明显;水稻茎干直径较大,绿色,木质部与韧皮部明显;柳树茎干直径较小,绿色,木质部与韧皮部明显;松树茎干直径较大,绿色,木质部与韧皮部明显。

- 茎干切片观察:黄瓜、水稻、柳树茎干木质部发达,韧皮部较薄;松树茎干木质部发达,韧皮部较薄。

3. 根观察- 黄瓜根呈长条形,白色,根尖明显;水稻根呈长条形,白色,根尖明显;柳树根呈须状,白色,根尖明显;松树根呈须状,白色,根尖明显。

- 根尖细胞结构观察:黄瓜、水稻、柳树根尖细胞含有大量分生组织,伸长区明显;松树根尖细胞含有少量分生组织,伸长区不明显。

人体形态学教材实验报告

人体形态学教材实验报告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人体形态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人体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验内容1. 人体骨骼系统(1)观察人体骨骼标本,了解人体骨骼的组成和分布。

(2)学习骨骼的分类和命名方法,掌握骨骼的主要功能。

(3)观察脊柱、骨盆等骨骼的形态特征,了解其生理意义。

2. 人体肌肉系统(1)观察人体肌肉标本,了解人体肌肉的组成和分布。

(2)学习肌肉的分类和命名方法,掌握肌肉的主要功能。

(3)观察骨骼肌的形态结构,了解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原理。

3. 人体消化系统(1)观察消化系统器官标本,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学习消化系统器官的解剖结构,了解消化和吸收过程。

(3)观察消化系统器官的生理特点,了解其生理功能。

4. 人体呼吸系统(1)观察呼吸系统器官标本,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学习呼吸系统器官的解剖结构,了解呼吸过程。

(3)观察呼吸系统器官的生理特点,了解其生理功能。

5. 人体循环系统(1)观察循环系统器官标本,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学习循环系统器官的解剖结构,了解血液循环过程。

(3)观察循环系统器官的生理特点,了解其生理功能。

1. 观察骨骼系统(1)观察脊柱、骨盆等骨骼的形态特征,了解其生理意义。

(2)观察骨骼肌的形态结构,了解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原理。

2. 观察消化系统(1)观察消化系统器官标本,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观察消化系统器官的解剖结构,了解消化和吸收过程。

3. 观察呼吸系统(1)观察呼吸系统器官标本,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观察呼吸系统器官的解剖结构,了解呼吸过程。

4. 观察循环系统(1)观察循环系统器官标本,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观察循环系统器官的解剖结构,了解血液循环过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骨骼系统(1)脊柱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功能。

(2)骨盆具有支持、保护和生殖功能。

(3)骨骼肌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细菌的形态检查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检查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检查实验报告细菌的形态检查实验报告引言:细菌是一类微小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我们进行了一项细菌形态检查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希望能对细菌的形态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包括形状、大小和结构等;2. 掌握细菌形态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分析不同形态的细菌在环境适应和病原性方面的差异。

实验方法:1. 样本收集: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细菌样本,包括土壤、水体和人体等;2.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细菌样本进行培养和纯化,获得单一细菌种类的纯培养物;3. 镜检观察:将纯培养物取一滴放在玻璃片上,加一滴透明油滴于其上,用显微镜进行观察;4. 形态测量:通过显微镜观察,测量细菌的长度、宽度和形状等参数;5. 形态分类:根据细菌形态特征,将其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等不同形态类型。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多种不同形态的细菌。

其中,球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在0.5-2微米之间;杆菌呈长条状,长度在1-10微米之间;螺旋菌呈螺旋状,长度和宽度均在2-20微米之间。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特殊形态的细菌,如分枝杆菌和链球菌等。

讨论:细菌的形态特征与其在环境适应和病原性方面密切相关。

球菌通常具有较强的耐受力和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链球菌则常常是人体感染的致病菌之一,其球状结构有助于其在宿主细胞表面附着和侵袭。

杆菌则具有较高的代谢活性和生长速度,常见于土壤和水体等环境中。

螺旋菌则多分布于水体中,其螺旋形状有助于其在水中的游动。

细菌的形态特征还与其生长环境和营养需求密切相关。

例如,分枝杆菌的分枝结构有助于其吸收营养和释放代谢产物,使其能够在养分较为匮乏的环境中生存。

此外,细菌的形态特征还可用于分类和鉴定。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确定其属于哪一类细菌,进而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鉴定。

细胞凋亡的形态实验报告

细胞凋亡的形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了解细胞凋亡的发生过程,为细胞凋亡的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细胞培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 3T3细胞);2. 试剂:H2O2(双氧水)、Annexin V-FITC、PI(碘化丙啶)、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胰蛋白酶、PBS缓冲液;3. 仪器: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超净工作台、CO2培养箱。

三、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将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于37℃、5%CO2的CO2培养箱中培养,待细胞生长至80%左右时,进行实验处理。

2. 实验分组:(1)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2)凋亡组:加入0.8mol/L H2O2溶液处理细胞24小时。

3. 细胞染色:(1)Annexin V-FITC/PI双重染色:收集细胞,用PBS缓冲液洗涤2次,加入Annexin V-FITC和PI,室温避光孵育15分钟;(2)H.E染色:收集细胞,用PBS缓冲液洗涤2次,加入H.E染色液,室温避光孵育15分钟。

4. 细胞观察:(1)荧光显微镜观察: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胞膜起泡、细胞收缩、凋亡小体形成等;(2)流式细胞仪检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5.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荧光显微镜观察:凋亡组细胞出现细胞膜起泡、细胞收缩、凋亡小体形成等形态特征,与对照组相比,凋亡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

2.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约为对照组的2倍。

五、实验讨论1. 细胞凋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形式,具有形态学特征,如细胞膜起泡、细胞收缩、凋亡小体形成等。

本实验中,凋亡组细胞出现这些形态特征,表明细胞凋亡已发生。

2. Annexin V-FITC/PI双重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胞凋亡检测方法,可以检测细胞凋亡率。

画细菌形态实验报告

画细菌形态实验报告

画细菌形态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和描述不同细菌的形态特征,通过画图的方式对细菌进行形态学研究,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结构和特征。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 高倍显微镜- 空载玻片- 细菌培养物- 消毒用具实验步骤:1. 将培养物中的细菌提取一定量,涂抹在空载玻片上。

2.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选取不同的细菌进行观察和记录。

3. 根据观察结果,利用绘图工具将细菌的形态特征画出来。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常见的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进行观察和形态学描述。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它具有以下形态特征:- 形态:细长的棒状,通常呈直线状排列。

- 大小:约为2微米长,0.5微米宽。

- 结构:菌体表面具有纤毛和藻酸鞭毛。

- 颜色:无色透明。

- 纹理:菌体表面光滑。

葡萄球菌葡萄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它具有以下形态特征:- 形态:呈球状聚集,像一串葡萄。

- 大小:直径约为1微米。

- 结构:表面具有胞外多聚物胶原蛋白,便于菌体附着在宿主细胞上。

- 颜色:黄色或白色。

- 纹理:表面凹凸不平,菌落表面有许多小微突起。

实验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不同细菌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大肠杆菌呈长条状,而葡萄球菌则呈球状聚集。

这一差异可能与它们的生境和生物学特征有关。

例如,大肠杆菌生长在肠道中,长条状的形态有助于适应肠道环境,而葡萄球菌则常见于皮肤和黏膜表面,球状聚集的形态便于附着在宿主细胞上。

细菌的形态特征对于鉴定和分类细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细菌的类型和性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此外,对细菌形态特征的研究还有助于了解细菌的生长方式、生态适应能力以及对环境的响应等方面的问题。

然而,本次实验只观察到了个别细菌的形态特征,并未进行更详细的统计和分类研究。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对不同细菌种类的形态特征进行系统性的描述和比较,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和研究细菌的形态学特征。

细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2. 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

3. 了解细菌的特殊结构,如鞭毛、荚膜、芽孢等。

4. 培养对细菌形态结构的识别能力。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具有多种形态结构。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为细菌的分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细菌样本、革兰氏染色液、芽孢染色液、水浸片、盖玻片、载玻片等。

2. 仪器:光学显微镜、酒精灯、载物台、切片刀、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细菌样本(1)将细菌样本滴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封口。

(2)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

2. 革兰氏染色(1)将革兰氏染色液滴在细菌样本上,用酒精灯加热。

(2)观察染色后的细菌,判断其革兰氏分类。

3. 芽孢染色(1)将芽孢染色液滴在细菌样本上,用酒精灯加热。

(2)观察染色后的细菌,判断其芽孢存在与否。

4. 观察细菌特殊结构(1)观察细菌是否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2)通过水浸片观察细菌的运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样本的基本形态结构(1)观察到的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基本结构。

(2)部分细菌具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2. 革兰氏染色结果(1)部分细菌呈现革兰氏阳性,细胞壁较厚,不易着色。

(2)部分细菌呈现革兰氏阴性,细胞壁较薄,易着色。

3. 芽孢染色结果(1)部分细菌存在芽孢,呈圆形或椭圆形。

(2)部分细菌无芽孢。

4. 细菌特殊结构观察结果(1)部分细菌具有鞭毛,呈螺旋状。

(2)部分细菌具有荚膜,呈透明状。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2. 观察了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特殊结构,了解了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3. 培养了对细菌形态结构的识别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七、注意事项1. 使用显微镜时,注意调节光圈和焦距,确保观察清晰。

玉米形态观察实验报告(3篇)

玉米形态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的形态特征,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2. 观察玉米的生长周期,了解其生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3. 掌握植物形态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生长旺盛的玉米植株、玉米穗、玉米籽粒。

2. 实验仪器:放大镜、显微镜、剪刀、镊子、酒精灯、烧杯、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载物台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玉米外部形态观察- 取玉米植株,观察其整体形态,包括株高、叶片排列、叶色等。

- 观察玉米叶片的形态,包括叶片的形状、大小、叶脉等。

- 观察玉米穗的形态,包括穗长、穗宽、穗轴形态等。

- 观察玉米籽粒的形态,包括籽粒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2. 玉米内部结构观察- 取玉米籽粒,用剪刀沿中线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

- 观察玉米籽粒的胚乳,了解其颜色、质地等。

- 观察玉米籽粒的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等。

- 使用显微镜观察玉米籽粒的胚乳和胚,观察其细胞结构。

3. 玉米生长周期观察- 观察玉米从播种到成熟的全过程,记录其生长周期中的关键阶段,如发芽、分蘖、拔节、抽穗、开花、结果等。

4. 玉米形态与生长条件的关系观察- 观察不同光照、水分、温度等条件下玉米的生长情况,分析其形态与生长条件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玉米外部形态观察结果- 玉米植株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一般在1-2米之间。

- 玉米叶片为长条形,排列为互生,叶色为绿色。

- 玉米穗为长圆锥形,穗长一般在20-30厘米之间,穗宽约5-10厘米。

- 玉米籽粒为长椭圆形,颜色为黄色或白色,大小不一。

2. 玉米内部结构观察结果- 玉米籽粒的胚乳为白色,质地细腻,含有丰富的淀粉。

- 玉米籽粒的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连接根和茎,胚根发育成根,子叶储存营养物质。

- 显微镜下观察玉米籽粒的胚乳和胚,可见胚乳细胞呈多边形,胚细胞呈长方形。

3. 玉米生长周期观察结果- 玉米从播种到成熟的全过程大约需要90-120天。

形态学实验报告

形态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观察细胞、组织等微小结构的基本技能。

2. 观察不同类型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了解细胞的基本特征。

3. 学习细胞、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形态学实验是生物学实验中的一种基本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组织等微小结构,了解其形态和结构特点。

显微镜的使用是形态学实验的关键,而细胞、组织切片的制作则是观察的前提。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人皮肤切片、洋葱鳞片叶切片、口腔上皮细胞等。

2. 仪器:显微镜、切片机、染色剂、载玻片、盖玻片等。

四、实验步骤1. 显微镜的使用(1)将显微镜放置在实验台上,调整显微镜的倾斜角度,使光线从侧面照射。

(2)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载物台的高度,使载玻片与物镜保持适当的距离。

(3)调整光圈和聚光镜,使光线聚焦在观察区域。

(4)调整细准焦螺旋,使图像清晰。

2. 细胞切片的制作(1)取皮肤切片、洋葱鳞片叶切片等,用切片机进行切片。

(2)将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的染色剂。

(3)用盖玻片覆盖切片,轻压,使染色剂均匀分布。

3. 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1)调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观察不同细胞的结构特点。

(2)记录观察到的细胞形态、结构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人皮肤切片观察到皮肤切片中的表皮细胞、真皮细胞等结构。

表皮细胞呈扁平状,排列紧密;真皮细胞呈长梭形,分布不均。

2. 洋葱鳞片叶切片观察到洋葱鳞片叶切片中的表皮细胞、气孔等结构。

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排列紧密;气孔呈不规则形状,周围细胞排列紧密。

3. 口腔上皮细胞观察到口腔上皮细胞呈扁平状,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呈透明状。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加深了对细胞基本特征的了解。

2. 实验过程中,显微镜的使用是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关键。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对后续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3. 细胞切片的制作是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前提。

观察形态的实验报告

观察形态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观察形态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 学会运用形态学方法对生物样本进行观察和分析;3. 提高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形态学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长和发育规律。

观察形态是形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显微镜等仪器对生物样本进行观察,可以了解生物体的微观结构和生长发育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洋葱鳞片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盐酸酒精溶液、蒸馏水、滴管等;2. 实验仪器:显微镜、酒精灯、镊子、刀片、剪刀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洋葱鳞片叶切片(1)将洋葱鳞片叶洗净,用刀片将叶片切成薄片;(2)将切好的叶片放入装有盐酸酒精溶液的试管中,煮沸消毒5分钟;(3)取出叶片,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用镊子夹起叶片,轻轻展平,放置在载玻片上;(4)用盖玻片覆盖在叶片上,轻轻按压,使叶片紧贴盖玻片。

2. 观察洋葱鳞片叶切片(1)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显微镜镜头,找到合适的倍数;(2)观察叶片细胞的结构,注意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的形态;(3)记录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和结构特点。

3. 分析观察结果(1)根据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和结构特点,分析洋葱鳞片叶细胞的生长发育规律;(2)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解释细胞形态和结构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切片,可以看到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细胞壁呈白色,较厚,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细胞质呈透明,细胞核呈蓝色,位于细胞中央。

2. 分析结果根据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和结构特点,可以分析洋葱鳞片叶细胞的生长发育规律。

细胞壁的存在表明细胞具有一定的支持和保护作用;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说明细胞核在细胞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细胞质的透明度表明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为细胞提供能量和生长所需的物质。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洋葱鳞片叶切片,了解了观察形态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学会了运用形态学方法对生物样本进行观察和分析。

肺血管形态学实验报告

肺血管形态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肺血管的解剖结构、形态学特征及其功能,为后续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家兔一只2. 实验仪器:解剖显微镜、手术器械、剪刀、镊子、解剖板、生理盐水、固定液、酒精、透明剂等3. 实验试剂:4%多聚甲醛固定液、70%酒精、透明剂、甘油等三、实验步骤1. 实验动物处死,取出肺脏,置于解剖板上。

2. 沿着肺叶的边缘,用剪刀将肺叶与周围组织分离。

3. 观察肺血管的总体分布,记录肺动脉、肺静脉和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的走向。

4. 沿着肺动脉、肺静脉的走向,用剪刀将肺血管剪下。

5. 将肺血管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固定2小时。

6. 将固定后的肺血管用70%酒精浸泡,脱水和透明。

7. 将透明后的肺血管置于甘油中保存。

8. 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肺血管的形态学特征,记录如下:(1)肺动脉和肺静脉的管径、壁厚、瓣膜情况;(2)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静脉的管径、壁厚、瓣膜情况;(3)肺血管的分支情况、吻合情况;(4)肺血管与支气管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1. 肺动脉和肺静脉的管径较大,壁厚较薄,无瓣膜。

肺动脉起源于心脏的右心室,经肺门进入肺脏,分支形成肺叶动脉,再分支为肺段动脉,最终分支为肺小动脉。

肺静脉起源于肺脏,经肺门返回心脏的左心房。

2. 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静脉的管径较小,壁厚较厚,有瓣膜。

支气管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分支供应支气管壁和肺组织。

支气管静脉汇入肺静脉。

3. 肺血管分支丰富,吻合良好。

肺动脉和肺静脉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支,如肺动脉的侧支循环、肺静脉的侧支循环等。

4. 肺血管与支气管的关系密切。

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相邻,支气管静脉与肺静脉相邻。

五、实验讨论1. 肺血管在肺部的分布和功能密切相关。

肺动脉负责将血液输送到肺脏,肺静脉负责将血液从肺脏返回心脏。

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静脉负责供应支气管壁和肺组织。

2. 肺血管的形态学特征有利于肺部的气体交换。

肺动脉和肺静脉的管径较大,有利于血液在肺部的快速流动。

ENVI形态学滤波+图像融合实验报告

ENVI形态学滤波+图像融合实验报告

目录ENVI形态学滤波实验报告 (2)一.技术流程图 (2)二.目的及内容 (3)2.1目的 (3)2.2 内容 (3)三.降噪处理 (3)四.图像二值化 (5)五.形态学滤波处理图像 (6)遥感图像融合实验报告 (9)一.技术流程图 (9)二.目的及内容 (10)2.1 目的 (10)2.2 内容 (10)三.图像几何校正 (10)3.1打开图像 (10)3.2采集地面控制点 (11)3.3选择校正参数并输出结果 (12)四.图像自动配准 (14)五.图像融合 (15)六.疑问及解决方案 (17)七.总结 (17)ENVI形态学滤波实验报告一.技术流程图卷积滤波对图像降噪图像二值化开启(opening)处理腐蚀(erode)处理图1技术流程图二.目的及内容2.1目的学会图像增强中的滤波功能,掌握腐蚀、膨胀、开启和关闭等滤波操作,并高通滤波、低通滤波,robert等滤波的处理。

2.2 内容1)用卷积滤波对图像进行降噪处理。

2)图像二值化。

3)用形态学滤波处理图像。

三.降噪处理打开图像,原始图像如图二所示:图2 原始图像使用卷积滤波中的中值滤波进行处理,参数配置如图3所示:图3 中值滤波参数设置降噪后的影像,如图4所示:图4 降噪后的影像四.图像二值化利用ENVI中的band math输入表达式:(b1 lt 110)*0 + (b1 gt 110)*1来对图像进行二值化。

得到二值化之后的图像如图5所示:图5 二值化后的图像对图像的灰度值进行统,如图6所示:图6 二值化统计结果五.形态学滤波处理图像首先对二值化图像进行开启(opening)处理,参数配置如图7所示:图7 opening参数配置进行opening操作的图像如图8所示:图8 opening操作后的图像在对Opening后的图像进行腐蚀(Erode)操作,参数配置如图9所示:图9 Erode 参数配置腐蚀操作后的图像如图10所示:图10 Erode后得到的图像遥感图像融合实验报告一.技术流程图QuickBird高分辨率影像TM低分辨率影像以QuickBird影像为基准进行几何校正图像自动配准图像融合总结图1 技术流程图二.目的及内容2.1 目的对低分辨率TM影像和高分辨率Quickbirds影像进行融合。

细菌特殊形态_实验报告

细菌特殊形态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细菌特殊形态的观察方法。

2. 了解细菌特殊结构的功能及其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3. 通过观察不同细菌的特殊形态,加深对细菌分类和鉴定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细菌特殊形态是指细菌除基本形态(如球状、杆状、螺旋状)外的其他形态,如丝状、分支状、放射状、束状等。

这些特殊形态可能与细菌的生长环境、生存策略、繁殖方式等因素有关。

观察细菌特殊形态有助于微生物学研究和细菌分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物:包括球状、杆状、螺旋状等基本形态的细菌。

- 特殊形态细菌培养物:丝状、分支状、放射状、束状等。

- 革兰氏染色液、酒精、水、甘油、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 普通光学显微镜- 高倍显微镜- 烧杯、酒精灯、酒精棉球、镊子等四、实验步骤1. 制备细菌涂片:- 将培养好的细菌用无菌镊子取出,轻轻涂抹在载玻片上。

- 待涂片干燥后,滴加革兰氏染色液,染色约1分钟。

- 用水洗去染色液,滴加碘液,染色约1分钟。

- 用水洗去碘液,滴加酒精脱色,观察细菌颜色变化。

- 用水洗去酒精,滴加复染液(如番红染液),染色约1分钟。

- 用水洗去复染液,用甘油封片。

2. 观察细菌特殊形态:-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载玻片上的细菌。

- 仔细观察细菌的形态,记录其特殊结构。

3. 数据分析:- 对观察到的细菌特殊形态进行分类和描述。

- 分析特殊形态与细菌生存环境、繁殖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观察到的细菌特殊形态包括丝状、分支状、放射状、束状等。

- 丝状细菌:形态细长,具有分支,如放线菌。

- 分支状细菌:形态呈分支状,如葡萄球菌。

- 放射状细菌:形态呈放射状,如放线菌。

- 束状细菌:形态呈束状,如螺旋菌。

2. 分析:- 细菌的特殊形态与其生存环境和繁殖方式密切相关。

- 丝状细菌的分支形态有利于其在土壤等复杂环境中生长。

- 分支状细菌的放射状生长方式有利于其在食物链中占据有利位置。

形态学实训实验报告

形态学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观察血液、骨髓、尿液等生物样品中的细胞形态,了解正常细胞形态的特点。

3. 学会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胞,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油镜2. 样品:新鲜血液、骨髓涂片、尿液涂片3. 实验工具:载玻片、盖玻片、吸管、染色液、铅笔、橡皮擦等五、实验方法1. 准备工作:将显微镜调整至合适的焦距和亮度,检查载玻片、盖玻片等实验工具是否完好。

2. 观察血液涂片:将新鲜血液滴在载玻片上,制成涂片,用瑞氏染色液染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形态。

3. 观察骨髓涂片:将骨髓穿刺液滴在载玻片上,制成涂片,用瑞氏染色液染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包括骨髓干细胞、幼稚细胞、成熟细胞等。

4. 观察尿液涂片:将尿液样本滴在载玻片上,制成涂片,用瑞氏染色液染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尿液中的细胞形态,如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

六、实验步骤1. 将新鲜血液滴在载玻片上,制成涂片,用瑞氏染色液染色。

在低倍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形态。

-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大小均匀。

-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中性粒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分叶,胞浆呈粉红色;嗜酸性粒细胞呈圆形,核分叶,胞浆内含有嗜酸性颗粒;嗜碱性粒细胞呈圆形,核分叶,胞浆内含有嗜碱性颗粒;淋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圆形,胞浆少;单核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圆形,胞浆丰富。

- 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无细胞核,大小不一。

2. 将骨髓穿刺液滴在载玻片上,制成涂片,用瑞氏染色液染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形态。

- 骨髓干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大而圆,胞浆少。

- 幼稚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大而圆,胞浆少,细胞质内含有颗粒。

- 成熟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圆形,胞浆丰富,细胞质内含有颗粒。

产品形态实验报告推荐 产品形态学

产品形态实验报告推荐 产品形态学

产品形态实验报告推荐产品形态学1. 引言本文旨在对产品形态学进行实验研究和分析,以评估产品形态对产品体验和用户满意度的影响。

该实验报告将介绍实验设计、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和结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产品形态学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的作用。

2. 实验设计2.1 实验目标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产品形态对用户体验和满意度的影响,以便为产品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2.2 实验假设我们假设产品的外观、形状、颜色等形态因素会对用户产生一定的心理和情感影响,从而影响其对产品的体验和满意度。

2.3 实验方案我们将采用实地实验的方式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将招募一定数量的参与者作为实验对象。

然后,我们将准备几种不同形态的产品样本,并请参与者对这些产品进行评价和体验。

2.4 变量设置本次实验的自变量是产品的外观和形状,因变量是用户对产品的体验和满意度。

2.5 数据采集我们将设计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和用户访谈等多种方法来收集数据。

问卷调查将包括量表评价项目和开放性问题,观察记录将记录参与者的行为和反应,用户访谈将帮助我们了解参与者的具体体验和感受。

3. 实验过程3.1 实验准备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将准备实验所需的产品样本、问卷和观察记录表。

在样本准备阶段,我们将尽可能选择不同形态的产品,以便比较和分析。

问卷调查和观察记录表的设计将考虑到产品的不同维度和影响因素。

3.2 实验执行我们将邀请参与者进入实验室,向他们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流程。

然后,我们将展示不同形态的产品样本,并要求参与者对这些样本进行评价和体验。

在参与者进行评价和体验时,我们将通过观察记录和用户访谈来收集相关数据。

3.3 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使用观察记录表和用户访谈记录参与者的行为和感受。

观察记录包括参与者与产品的互动方式、手势和表情等,以便分析参与者对产品的情感和体验。

用户访谈将在实验结束后进行,通过与参与者的深入交流,我们将了解到更多关于他们对产品形态的认知和评价。

3.4 数据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将进行整理和分析。

自然形态实验报告

自然形态实验报告

自然形态实验报告实验题目:自然形态实验实验背景:自然形态是指生物因应环境而形成的各种形态特征。

自然形态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进化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生物的自然形态,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和进化的机制。

实验步骤:1. 选择研究对象:可以选择植物或动物作为研究对象,如鸟类、昆虫、花卉等。

2. 野外观察:到野外进行观察,选择具有多样自然形态的个体进行观察记录。

可以观察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外形、大小、颜色、纹理、形状等。

3. 形态特征描述:对所观察到的形态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

采用文字描述,同时配以图片或图表加以说明。

4. 形态特征分析:根据观察记录,对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寻找其形成的原因和可能的进化机制。

可以参考已有的研究文献和专家意见,进行探讨和思考。

5. 结果总结:根据观察记录和分析结果,总结所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态特征,并提出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野外观察,我们选择了鸟类作为实验对象。

我们在观察中发现,不同鸟类种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形态特征差异。

一方面,鸟类的体型大小有明显的差异,从较小的金丝雀到巨大的鸵鸟,体型在形态特征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另一方面,鸟类的羽毛颜色和纹理也各不相同,有的鸟类具有鲜艳夺目的羽毛颜色,有的鸟类则具有隐蔽性很强的羽毛纹理。

这些形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鸟类的栖息地、食物来源以及繁殖策略等因素有关。

进一步分析形态特征背后的原因和进化机制,我们发现鸟类的形态特征与其适应环境和生存需求密切相关。

大型鸟类的体型大小可以让它们在飞行中更加稳定和高效,同时也有利于它们在争夺资源和求偶时占据优势地位。

而鸟类羽毛的颜色和纹理则与它们的栖息地和繁殖策略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鸟类具有鲜艳的羽毛颜色,可以吸引异性并展示繁殖能力;而一些鸟类则具有隐蔽色,可以更好地融入环境中,避免被捕食者发现。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自然形态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形态特征是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产物,它们不仅仅是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更蕴含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动物线虫病常见病原的形态学观察(二)

动物线虫病常见病原的形态学观察(二)

动物线虫病常见病原的形态学观察(二)一、实验目的及要求熟悉线虫的基本构造,掌握小动物常见线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二、实验器材1.器械。

光学显微镜、手持放大镜、镊子、解剖针、平皿、载玻片与盖玻片等。

2.试剂。

乳酸酚透明液等。

3.标本。

(1)浸渍标本。

钩口科线虫:犬钩口线虫、锡兰钩口线虫及管形钩口线虫等。

尾旋科线虫:狼尾旋线虫。

双瓣科线虫:犬恶丝虫。

尖尾科线虫:疑似钉尾线虫。

异刺科线虫:鸡异刺线虫等。

比翼科线虫:斯氏比翼线虫、气管比翼线虫。

裂口科线虫:鹅裂口线虫。

毛细科线虫:有轮毛细线虫、鸽毛细线虫和膨尾毛细线虫等。

锐形科线虫:旋锐形线虫和钩状锐性线虫。

龙线科线虫:四川鸟蛇线虫和台湾鸟蛇线虫。

(2)病理标本。

异刺线虫引起的鸡盲肠病变、锐形线虫引起的鸡腺胃和肌胃病变、鸟蛇线虫引起鸭下颌和腿部瘤样肿块等。

三、实验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1.挑取犬钩口线虫、旋锐形线虫或钩状锐性线虫的雌雄虫各一条,分别放在两张载片上,滴加乳酸酚透明液1-2滴,盖上盖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透明虫体的详细构造。

2.用肉眼或借助手持放大镜观察虫体浸渍标本及病理标本。

四、实验注意事项1.乳酸酚透明液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因此不宜滴加太多,以防溢出载玻片之外而腐蚀光学显微镜的载物台。

2.虫体在滴加乳酸酚透明液后,应尽快放到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若虫体透明过度,则不利于虫体内部形态构造的观察。

五、实验报告1.绘犬钩口线虫虫体头端、雄虫尾端构造;或绘出旋锐形线虫与钩状锐性线虫的前部、雌虫及雄虫后部的形态构造图,并标出各部的名称。

2.列出实验中所观察线虫的中间宿主、终末宿主与寄生部位。

附:参考资料(一)小动物常见线虫的形态特征1.犬、猫钩虫。

钩口科(Ancylostomatidae)的钩口属 (Ancylostoma)、板口属 (Necator)和弯口属 (Uncinaria)的一些线虫寄生于犬、猫的小肠(主要以十二指肠为主),是犬、猫较为常见的重要线虫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转移实验摘要:【目的】1通过可移植性小鼠腹水肝癌淋巴道转移实验,从感性上认识肿瘤侵袭与淋巴道转移的生物学特性,了解肿瘤动物实验模型建立的过程及意义。

2进一步了解动物尸体解剖、组织取材、染色的过程。

3强化科研思维的培养及实验技能的训练。

【方法】获取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高转移细胞株(Hca—F)后经615小鼠右腋皮下皮下接种10只,固定,切片,染色,镜下观察转移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的分布与转移率。

【结果】小鼠存活率70%,小鼠肝癌腹水型细胞株Hca-F淋巴结转移率100%分布于颈部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关键词:淋巴道转移肝癌Hca-F 小鼠肝癌高复发转移率已成为制约其提高预后的瓶颈,因此研究肝癌转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鉴别肿瘤细胞不同转移能力的特征,是肿瘤诊断、治疗和预后判定的首要问题.淋巴道转移是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的主要转移途径,临床上已将区域性淋巴结转移视为影响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1990年大连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从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转移细胞系Hca—F25/L中分离出具有淋巴道不同转移能力的两株瘤细胞,其中高转移克隆株Hca—F(16A.3一F_3)淋巴结转移率为78.6%一89.4%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研究及药物筛选。

对深入研究肝癌转移和复发机制,寻求有效的抗转移和复发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1.1.1细胞系:高转移力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由大连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建株并保存。

1.1.2实验动物:近交系615小鼠,雌雄兼用,6—8周龄,体重18—22g,由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1.3主要仪器及器皿:搪瓷盆、温度计、离心管、1ml注射器、手术刀、眼科手术剪、眼科手术镊、乳胶手套、生理盐水、1%来苏儿溶液、75%酒精棉、10%甲醛固定液等。

1.2 研究方法细胞系获取。

从液氮罐中取出高转移力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塑料冻存管,立即放入40度的温水中,一分钟内使冻存液全部融化,拉力机送入无菌室中。

取出细胞悬液放入离心管中,有生理盐水洗涤2次,离心,弃上清,在加1ml生理盐水吹打均匀。

向小鼠腹腔内接种0.2mlHCa-F细胞悬液,于第6天无菌条件取腹水。

1.3 615小鼠脚垫接种肿瘤细胞。

取615小鼠癌性腹水0.1ml,接种于615小鼠脚垫上。

定期观察肿瘤生长及淋巴结肿大情况。

四周后处死全部小鼠,取瘤体及相关淋巴结,同时观察肺、肝、肾等器官。

将上述组织固定于10%甲醛固定液中,石蜡包埋制片,HE染色,显微镜检查。

4.组织取材。

将皮下瘤体、淋巴结、肺、肝、肾选取病变部位,切成厚2—3mm 的小于2cm×1cm大小的组织块,10%中性甲醛固定。

小块组织一般固定数小时,较大标本需固定24—48小时。

经冲洗(用递升浓度的酒精等)、透明(用二甲苯等)、浸蜡(用石蜡),然后用石蜡将组织包埋成蜡块,再经切片机切片和染色制成切片。

一般常规作苏木精-伊红染色。

1.4 组织取材。

将皮下瘤体、淋巴结、肺、肝、肾选取病变部位,切成厚2—3mm的小于2cm×1cm大小的组织块,10%中性甲醛固定。

小块组织一般固定数小时,较大标本需固定24—48小时。

经冲洗(用递升浓度的酒精等)、透明(用二甲苯等)、浸蜡(用石蜡),然后用石蜡将组织包埋成蜡块,再经切片机切片和染色制成切片。

一般常规作苏木精-伊红染色。

1.5 切片脱色。

石蜡切片法、HE染色法。

脱水程序及时间:组织固定,冲洗,然后:1.5.1脱水。

以下列顺序进行:60%酒精30分钟→80%酒精1—2小时→95%酒精2—4小时或过夜→95%酒精2—4小时→100%酒精2—4小时→100%酒精2—4小时或过夜。

1.5.2透明:二甲苯I30—45分钟;二甲苯Ⅱ30—45分钟。

1.5.3浸蜡。

蜡碗Ⅰ、Ⅱ、Ⅲ(各30—45分钟);包埋。

1.5.4修蜡块。

修蜡块,贴号。

1.5.5切片。

1.5.6烘烤。

烘烤切片60—70摄氏度,1小时。

1.7 染色。

HE切片染色程序与方法:1.7.1 切片脱蜡水洗:将烘干的切片浸入二甲苯Ⅰ、Ⅱ各5-10分钟。

无水酒精3-10分钟(消除二甲苯)→95%酒精1-3分钟→80%酒精1-3分钟→70%酒精1-3分钟→50%酒精1-3分钟→自来水冲洗5分钟以上(洗去切片上的酒精,切片透明)→蒸馏水清洗(防止污染苏木精染液)。

脱蜡是水华过程,目的是通过酒精的缓冲作用,易于水洗与染色。

因为染剂是谁,从无水酒精直接放入染液中,容易引起激烈的扩散作用,造成切片漂浮脱落或损伤组织。

而经各级浓度酒精缓冲后即可避免发生这种现象。

1.7.2 HE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是先用苏木精将组织切片适当的果然,经水洗后再用盐酸酒精分化,弱碱性水溶液显蓝。

使胞核呈明显的蓝色,胞质及背景无色。

再经水洗后用伊红染胞质,染成深浅不同程度的粉红色至红色。

苏木染色(染核)5-15分钟→自来水冲洗3-5分钟→0.5%盐酸酒精溶液分化数秒钟→自来水洗1-5分钟→弱碱性水溶液显蓝30-60秒→自来水冲洗5-10分钟→蒸馏水洗1-2次→伊红1分钟→蒸馏水洗1-2次。

1.7.3 脱水、透明、封固:脱水、透明的目的是使存留在切片上的水分及漂浮的染色液全部除净,经透明剂的作用后,将脱水剂清除出来,使切片产生适宜的折光率。

最后用盖玻片及封固剂封固,便于观察和长期保存。

80%酒精30-40秒→95%酒精30-60秒→无水酒精Ⅰ1-5分钟→污水酒精Ⅱ1-5分钟→二甲苯Ⅰ1-5分钟→二甲苯Ⅱ1-5分钟→中性树胶封固。

2结果:2.1Hca—F的形态学特点及淋巴结转移率将HCa—F细胞接种于小鼠腋窝皮下,2l d后小鼠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右腋皮下接种部位形成局部移植瘤.质硬,灰白色。

局部移植瘤组织病理学改变见图1,可见大的多边形细胞呈片状分布,大小不等,具有明显的异型性,并可见多核瘤巨细胞。

部分细胞呈片状坏死改变,血管间质少。

右侧腹股沟肿大淋巴结组织(HCa—F)病理学改变见图2,可见淋巴结中大的多边形细胞呈片状分布,异型性明显,与原位移植瘤形态相似,表明此淋巴结中的肿瘤组织是移植瘤发生了淋巴道转移的结果,且转移率为100%。

2.2 淋巴结转移的分布主要分布于腋窝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及颈部淋巴结有累及。

2.3肺、肝、肾;大体:未见异常LM:未见到组织结构和细胞的异型性。

表明此种肿瘤未经血道转移。

讨论:1.为什么选用615小鼠做小鼠腹水型肝癌高淋巴道转移细胞株的移植瘤实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1961年5月用本所饲养的昆明种白化雌性小鼠和由前苏联引进的C57BL血研黑色雄性近交系小鼠杂交而得的第一代615近交系小鼠,用杂交第一代严格按照同胞兄妹交配的原则连续繁殖20代以上得到的一系棕色小鼠。

615小鼠淋巴系统比较发达且有许多近交系,部分近交系有其特定的自发性肿瘤,可利用其自发肿瘤与人体肿瘤的相似之处做为动物模型进行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的研究。

同时,对于胸腺严重缺陷的裸小鼠可,是研究人类肿瘤生长发育、转移和治疗的绝佳动物。

2.为什么选用615小鼠的右腋皮下作为肿瘤细胞的接种部位?由于此处的淋巴结相对较多,有丰富的血液循环,小鼠右腋皮下腋下作为肿瘤细胞的接种部位也是肿瘤容易转移的原因。

3.恶性肿瘤细胞转移的可能机制有哪些?①淋巴道转移:恶性肿瘤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流首先到达局部淋巴结。

局部淋巴结发生转移以后,可继续转移至下一站的其他淋巴结,最后,可经胸导管入血再继发血道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肿瘤可以逆行转移或者越过相应的引流淋巴结发生跳跃式转移。

②血道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可随血流到达远处器官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瘤。

血道转移的途径与血栓栓塞的过程相似,即侵入体循环静脉的恶性肿瘤细胞经右心到肺,在肺内形成转移瘤。

此外,侵入胸、腰、骨盆静脉的恶性肿瘤细胞也可以通过吻合枝进入脊椎静脉丛。

③种植性转移: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蔓延至器官表面是,其肿瘤细胞可以脱落,并向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内各个器官的表面,形成多数的转移瘤,这种方式亦称为播种。

值得注意的是,手术也可能造成医源性种植性转移。

结论:高转移力的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可以经淋巴道转移。

图1:HCa-F 接种于615小鼠右腋皮下的移植瘤组织学图片图2:右侧腹股沟肿大淋巴结组织(HCa—F)病理学改变参考文献[1] 张宇虹,唐建武,王绍清等.磷酸化JNK在小鼠腹水型肝癌高、低淋巴道转移株中表达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11):1347-1349.DOI:10.3969/j.issn.1007-4287.2008.11.003. [2] 张宏颖,刘春平,唐建武等.姜黄素对小鼠腹水型肝癌高淋巴道转移细胞株(HCa-F)生物学行为的影响[J].中草药,2005,36(11):1663-1667.DOI:10.3321/j.issn:0253-2670.2005.11.030. [3] 孙明忠,刘淑清,唐建武等.鼠肝癌淋巴道转移细胞模型的蛋白质组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30(3):517-524.DOI:10.3321/j.issn:0251-0790.2009.03.017.[4] 宋波,王波,崔晓楠等.应用表达芯片筛选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相关基因[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5,21(6):701-706.DOI:10.3969/j.issn.1001-7399.2005.06.017.[5] 张宏颖,唐建武,朱文婷等.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高转移细胞系HCa-P/L6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其药物敏感性的评价[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8,30(4):297-3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