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二元关系_性质

合集下载

4.3关系的性质(现在)

4.3关系的性质(现在)
证明:a,b∈A,如a≠b,且<a,b>∈R∩S, 则<a,b>∈R且<a,b>∈S,因R,S是反对称关系, ∴<b,a>R且<b,a>S, ∴〈 b,a 〉R∩S,所以R∩S也是反对称关系。 注意: <1>R,S均是反对称关系,未必能得出RS 是反对称关系。 <2>存在关系,它既不是对称的,也不是反对称的;但是也存在关系, 它既是对称的,也是反对称的, 如; <3>空关系,恒等关系即是对称,也是反对称,
例:实数集上的≤关系具有传递性
因若x≤y,y≤z必有x≤z。
其它如全域关系EA,空关系,恒关系A均具有传递性。
传递关系的关系图的特点
如R是传递关系,如果边e1(<x,y>)和e2 (<y,z>)是首尾相连,则必须有有向弧从e1 的起始点到e2的终点(<x,z>),否则R就不是 传递的。
R={<a,b>,<b,c>,<c,d>,<a,c>}
反对称举例2:整除
R是N上的整除关系,即 R={<x,y>|x,y∈N,y/x∈N}, 显然,如果x能整除y,且x≠y, 则y不能整除x。所以R是反对称的。
注意:存在两数a、b∈N, a不能整除b,b也不能整
除a, 即<a,b>R,<b,a>R。
反对称举例3:包含
A是某集合,R是P(A)上的包含关系。 因u、v∈P(A),如u≠v,且uv,则必有v u, 所以,包含关系R是反对称关系。
<y,x>∈R
R1={<1,1>,<2,3>,<3,2>},R1是对称的, R2={<1,1>,<3,3>},R2是对称的, R3={<2,2>,<2,3>,<3,2>,<3,1>}, R3不是对称的,因<3,1>∈R,而<1,3>R。

第四章 二元关系-4th-zhou-2

第四章 二元关系-4th-zhou-2

16/43
偏序集合与哈斯图
在哈斯图中,用小圈表示每个元素。如果有x, y P , 且x≤y和x≠y ,则把表示x的小圈画在表示y的小圈之 下。如果y盖覆x,则在x和y之间画上一条直线。如 果x≤y和x≠y ,但是y不盖覆x,则不能把x和y直接用 直线连结起来,而是要经过P的一个或多个元素把 它们连结起来。这样,所有的边的方向都是自下朝 上,故可略去边上的全部箭头表示。
24 36
12
6
2
3
19/43
偏序集合与哈斯图
P( X ) 的元素间 P( X ) 是它的幂集。 例:设集合X={a,b}, 的偏序关系≤是包含关系 。试画出 P( X ), 的哈斯 图。
注意:对于给定偏序集合来说,其哈斯图不是唯一 的。由 P, 的哈斯图,可以求得其对偶 P, 的哈 斯图.只需把它的哈斯图反转180◦即可,使得原来 是顶部的结点变成底部上各结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 X )中的偏 例:设集合X={a,b,c}, P( X )是它的幂集。 序关系≤是包含关系 。试画出 P( X ), 的哈斯图, 并指出 P( X ) 的子集的上界和下界。
第四章 二元关系
1/43
回顾
• 关系的闭包 • 集合的划分和覆盖 • 等价关系
– 等价模数 – 等价类
2/43
四、次序关系
次序关系是集合中的可传递关系,它能提供一种比 较集合各元素的手段。 定义:设R是集合P中的二元关系.如果R是自反的、 反对称的和可传递的,亦即有
(a) (x)( x P xRx) (b) (x)(y)( x P y P xRy yRx x y ) (c) (x)(y)(z )( x P y P z P xRy yRz xRz )

二元关系的性质及二元关系的应用(可编辑)

二元关系的性质及二元关系的应用(可编辑)

二元关系的性质及二元关系的应用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关系一词是大家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遇到和处理的概念,我们都熟知关系一词的含义,例如兄弟关系、上下级关系、位置关系等.在数学中关系可抽象为表达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如“4大于2”,“在点,之间”.在离散数学中关系是刻画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如计算机程序的输入、输出关系,数据库的数据特性关系,其中关系数据库就是以关系及其运算作为理论基础的.近世代数利用等价关系将代数系统进行分类,进而加以研究.关系也是点集拓扑中一个重要概念,通过关系分类来研究集合元素之间的某种联系.熟练掌握关系的定义和性质,也是学好近世代数和点集拓扑的基础.最基本的关系就是二元关系,就是集合中两个元素之间的某种相关性.例如有三个人和四项工作.已知可以从事,可以从事,可以从事,那么人和工作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记作: 这是人的集合到工作的集合之间的二元关系.一基础知识定义1 设,为集合,用中元素为第一元素,中元素为第二元素,构成有序对,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和的笛卡尔积,记作,符号化表示为.定义2 如果一个集合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⑴集合非空,且它的元素都是有序对;⑵集合是空集,则称这个集合是一个二元关系,通常记作大写的英文字母,二元关系也可简称为关系.对于二元关系,如果有序对,可记为,否则记为.例如, ,则为二元关系,不是二元关系,只是一集合,除非将和定义为有序对.二元关系中特别重要的是从到的关系与上的关系.定义3为集合,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二元关系叫做从到的二元关系,特别当时则叫做上的二元关系.集合上的二元关系的数目依赖于中的元素数,当含有个元素时即,则,的子集有个,每一个子集代表一个上的关系,所以上有个不同的关系.定义4 对任意的集合都有三种特殊的关系:①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当然也是的子集,也是上的关系,称为空关系.②称为上的全域关系.③为上的恒等关系.给定集合,定义几种常用的关系:定义5 是实数集的任意非空子集,则称上的二元关系为上的小于等于关系.定义6 为非0整数集,则称上的二元关系为上的整除关系.定义7 设是整数集的任意非空子集,是任意正整数,则称上的二元关系为上的模同余关系.定义8 设是由一些集合构成的集合族,则称上的二元关系为上的包含关系.例:设,求上的包含关系.解:由于, 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和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点表示事物,用点与点之间是否有连线表示事物之间是否有某种关系,这样构成的图形就是图论中的图.定义9 一个无向图是一个有序的二元组,其中⑴是一个非空有穷集,称为顶点集,其元素称为顶点或结点.⑵是无序集的有穷多重子集,称为边集,其元素称为无向边,简称为边.定义10 一个有向图是一个有序的二元组,其中⑴是一个非空有穷集,称为顶点集,其元素称为顶点或结点.⑵是笛卡尔积的有穷多重子集,称为边集, 其元素称为有向边,简称边.通常用图形来表示有向图和无向图:用小圆圈或实心点表示顶点,用顶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无向图,用带箭头的连线表示有向边.定义11设为一个有向图,,若从到存在通路,则称可达,记作.规定总是可达自身的,即.若且,则称与是相互可达的,记作.规定.与定义9和定义10有关的还有下面一些概念和规定.⑴无向图和有向图统称为图,但有时也常把无向图简称为图.通常用表示无向图,表示有向图,有时也用泛指图有向的或无向的.用,分别表示的顶点集和边集, ,分别是的顶点数和边数.有向图也有类似的符号.⑵设为无向图, ,称为的端点,与关联.若,则称与的关联次数为1;若,则称与的关联次数为2,并称为环.如果顶点不与边关联,则称与的关联次数为0.若两个顶点与之间有一条边连接,则称这两个顶点相邻.若两条边至少有一个公共端点,则称这两条边相邻.⑶设为有向图, ,称为的端点, 为的始点, 为的终点,并称与关联.若,则称为中的环.若两个顶点之间有一条有向边,则称这两个顶点相邻.若两个边中一条边的终点是另一条边的始点,则称这两条边相邻二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表示关系的方法有三种:集合表达式,关系矩阵和关系图.2.1 集合表达式由于关系是一种特殊的集合,当然可以用集合表达式表示.例如:设,则用集合表达式表示上的关系.⑴.⑵.解: ⑴⑵2.2 关系矩阵和关系图关系矩阵可以用来表示有穷集到的关系与上的关系,关系图只能表示有穷集上的关系.当关系中的元素较多时,利用关系矩阵和关系图可以形象直观的表示关系.设给定两个有限集合,,对应于从到的二元关系有一个关系矩阵,其中如果是有限集合上的二元关系或和含有相同数量的有限个元素,则其关系矩阵是方阵.而同时对应的关系图就是在平面上用个点分别表示中的元素,另外再在平面上画出个点分别表示中的元素,如果集合和中有相同的元素则用同一点表示.当时,则从点至画一条有向边,其箭头指向,否则就没有边联结.例从到的关系, 通常将和中的元素设定为升序顺序,则对应的关系矩阵为:对应的关系图为:特别地,当为上的二元关系时,如果,则对应于的关系矩阵是阶方阵,方阵中的元素应有: ……………… (★)其关系图表示可以在平面上仅画个点,有向边的规定不变.例如,则的关系矩阵是对应的关系图为实际上,除了二元关系可用图表示之外,图中还蕴含许多丰富的二元关系.从图论中图的定义简单分析,图有点、线和点边关系构成.根据图中“边”就可以获得图中点间的“邻接关系”、“可达关系”及点边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图中,这些关系都是在(★)式所规定的方法基础上来表示成矩阵. 下面就来看一下这几种关系在离散数学中的定义.邻接矩阵的定义:设有向图,,令为顶点邻接到顶点边的条数,称为的邻接矩阵,记作,或简记为.例如下图2.2.1, 写出其邻接矩阵有向图的邻接矩阵为: ;性质1 简单有向图的邻接矩阵是一个0,1的矩阵:对角线元素为0,但不一定对称.性质2 矩阵的各行和是相应顶点的出度,各个列和是相应顶点的入度。

《离散数学》课件-第四章 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课件-第四章 二元关系
则关系R的各次幂为: R0 =A ={<1,1> , <2,2> , <3,3> , <4,4> , <5,5>} R1=R
R2= R • R={<1,1>,<2,2>,<1,3>,<2,4>, <3,5>}
R3=R2 • R={<1,2>,<2,1>,<1,4>,<2,3>, <2,5>}
R4= R3 • R={<1,1>,<2,2>,<1,5>,<2,4>,
从关系图来看关系的n次幂
R:
1
2
3
4
5
R2:
1
2
3
4
5
R2就是从R的关系图中的任何一个结点x出发,长 为2的路径,如果路径的终点是y,则在R2 的关系 图中有一条从x到y的有向边。其他以次类推:
R3:
1
2
3
4
5
R4:
1
2
3
4
5
定理 设|A|=n,R A×A,则必有i,j∈N, 0≤i<j≤2n2,使得Ri=Rj。
=R5,R7=R6•R=R5,…,Rn=R5 (n>5) 故Rn{R0,R1,R2,R3,R4,R5}。
S0=IA,S1=S,
S2=S•S={<a,c>,<b,d>,<c,e>,<d,f>}, S3=S•S•S=S2•S={<a,d>,<b,e>,<c,f>}, S4=S3•S={<a,e>,<b,f>}, S5=S4•S={<a,f>}, S6=S5•S=Φ, S7=Φ, …, 故,Sn{S0,S1,S2,S3,S4,S5,S6}

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

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

例4.3:设A, C, B, D为任意集合,判断以下 命题是否为真,并说明理由。
(1) A×B= A×C =>B= C (2) A-(B×C)=( A-B)×(A-C) (3) 存在集合A,使得A A × A.
解: (1) 不一定为真。反例A= φ, B、C为任意不相
等的非空集合。 (2) 不一定为真。反例A= {1}, B={2}, C={3}. (3) 为真。当 A= φ时成立。
A×B={<x,y>xA,yB} 由于有序对<x,y>中x,y的位置是确定的,因此A×B的 记法也是确定的,不能写成B×A。
笛卡儿积也可以多个集合合成 A1×A2×…×An。
笛卡儿积的运算性质。
§4.1 集合的笛卡尔积与二元关系
笛卡儿积的性质: 1、对任意集合A,根据定义有
A × φ = φ × A= φ 2、一般来说,笛卡儿积不满足交换律,即
由前面的定义可知:有序对就是有顺序的数组,如 <x,y>,x,y 的位置是确定的,不能随意放置。
注意:有序对<a,b><b,a>,以a,b为元素的集合 {a,b}={b,a};有序对(a,a)有意义,而集合{a,a}不成 立,因为它只是单元素集合,应记作{a}。
笛卡儿积是一种集合合成的方法,把集合A,B合 成集合A×B,规定
术语“关系”皆指二元关系?
又例:若A={a,b},B={2,5,8},则 B×A= {<2,a>,<2,b>,<5,a>,<5,b>, <8,a> <8,b>}
令 R4={<2,a> ,<2,b>}, R5={<5,a>, <8,a> <8,b>},

二元关系的基本运算与性质复习题答案

二元关系的基本运算与性质复习题答案

第4章 二元关系的基本运算与性质一、选择题(每题3分)1、 设A I 为集合A 上的恒等关系,而A 上的关系R 是自反的,1R -为其逆,则必有( A )A 、A I R ⊆B 、1A R RI -⊆ C 、A R I =∅ D 、1A R I -=∅2、 设A I 为集合A 上的恒等关系,而A 上的关系R 是反自反的,1R -为其逆,则必有( C ) A 、A I R ⊆ B 、1A I R -⊆ C 、A R I =∅ D 、1A R R I -= 3、 设A I 为集合A 上的恒等关系,而A 上的关系R 是对称的,1R -为其逆,则必有( C )A 、A I R ⊆B 、1A I R -⊆ C 、1R R -= D 、1A R R I -=4、 设A I 为集合A 上的恒等关系,而A 上的关系R 是反对称的,1R -为其逆,则必有( D )A 、A I R ⊆B 、1A I R -⊆ C 、1A I R R -⊆ D 、1A R RI -⊆5、 设A I 为集合A 上的恒等关系,而A 上的关系R 是传递的,1R -为其逆,则必有( B )A 、2R R ⊆ B 、2R R ⊆ C 、1R R -= D 、1A R RI -=6、设R 是集合A 上的自反关系,则其关系矩阵中主对角线上的元素( B ) A 、全为0 B 、全为1 C 、不全为0 D 、不全为17、设R 是集合A 上的反自反关系,则其关系矩阵中主对角线上的元素( A )A 、全为0B 、全为1C 、不全为0D 、不全为1 8、设R 是集合A 上的反对称关系,其关系矩阵中的任一元素为ij a ,当i j ≠时,总有( D ) A 、ij ji a a = B 、1ij ji a a += C 、0ij ji a a = D 、若1,ij a =则0ji a = 9、非空集合X 上的空关系∅不具备的性质是( A )A 、自反性B 、反自反性C 、对称性D 、传递性10、设{1,2,3}A =上的关系R 的关系图如下,则R 不具备的性质为( A )A 、自反性B 、反自反性C 、反对称性D 、传递性11、设R 为{1,2,3}A =上的关系,其关系图如下,则下列为真命题的是( C )A 、R 对称,但不反对称B 、R 反对称,但不对称C 、R 对称,又反对称D 、R 不对称,也不反对称12、设R 为{1,2,3,4}A =上的关系,其关系图如下,则下列为假命题的是( C )A 、R 不自反,也不反自反B 、R 不对称,也不反对称C 、R 传递D 、R 不传递13、{1,2,3,4}A =上的关系{}1,3,1,4,2,3,2,4,3,4R =<><><><><>只不具备( C )A 、 反自反性B 、 反对称性C 、对称性D 、传递性14、设12,R R 是集合A 上的关系,1112,R R --分别为12,R R 的逆,则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D ) A 、1111212()R R R R ---= B 、1111212()R R R R ---= C 、1111212()R R R R ----=- D 、1111212()R R R R ---=15、设S R ,是集合A 上的关系,则下列断言错误的是( D ) A 、若S R ,自反,则R S 自反 B 、若S R ,对称,则R S 对称 C 、若S R ,反自反,则R S 反自反 D 、若S R ,反对称,则R S 反对称 16、设S R ,是集合A 上的关系,则下列断言错误的是( A ) A 、若S R ,自反,则R S -自反 B 、若S R ,对称,则R S -对称 C 、若S R ,反自反,则R S -反自反 D 、若S R ,反对称,则R S -反对称 17、设S R ,是集合A 上的关系,则下列断言正确的是( A ) A 、若S R ,自反,则S R 自反 B 、若S R ,对称,则S R 对称 C 、若S R ,反自反,则S R 反自反 D 、若S R ,反对称,则S R 反对称 18、设S R ,是集合A 上的自反关系,则下列断言错误的是( C ) A 、R S 自反 B 、R S 自反 C 、R S -自反 D 、S R 自反 19、设S R ,是集合A 上的反自反关系,则下列断言错误的是( D ) A 、R S 反自反B 、R S 反自反 C 、R S -反自反 D 、S R 反自反 20、设S R ,是集合A 上的对称关系,则下列断言错误的是( C ) A 、R S 对称 B 、R S 对称 C 、R S -对称 D 、S R 对称 21、设S R ,是集合A 上的传递关系,则下列断言正确的是( A ) A 、R S 对称 B 、R S 传递 C 、R S -传递 D 、S R 传递二、填充题(每题4分) 1、设{}2,3,4A =,则其上的小于关系A <={}2,3,3,4<><>,整除关系A D ={}2,4<>.2、设关系{}1,2,2,4,3,3R =<><><>,{}1,3,2,4,4,2S =<><><>,则R S = {}1,4,2,2<><>,1()R S -= {}4,2<>,1()R S --={}2,1,3,3<><>.3、设集合,A B 分别含有,m n 个不同元素,则A 到B 的二元关系的个数为2mn.提示:A 到B 的二元关系的个数即为()A B ρ⨯的基数. 4、设集合A 含有n 个不同元素,则A 上二元关系的个数为22n . 设{}3,4,5A =上的关系}|,{是质数x y x y x R ∨<><=, 则R ={}3,3,3,4,3,5,4,5,5,3,5,4,5,5<><><><><><><>.5、设{}1,2,3,4A =上的二元关系{}2,4,3,3,4,2R =<><><>,其关系矩阵中的任一元素为ij m ,则24m =1,34m =0.6、{},A a b =上全域关系的关系矩阵为1111⎡⎤⎢⎥⎣⎦.7、设{},A a b =到{}1,2,3B =的关系{},1,,2,,3R a b b =<><><>,则其关系矩阵为100011⎡⎤⎢⎥⎣⎦.8、设{}1,2,3,4A =上R 的关系图如右图, 则2R ={}1,1,1,3,2,2,2,4<><><><>.9、设{},,A a b c =上二元关系R 的关系矩阵是101110111R M ⎡⎤⎢⎥=⎢⎥⎢⎥⎣⎦,则=R R M 111111111⎡⎤⎢⎥⎢⎥⎢⎥⎣⎦.三、问答题(每题6分)1、设{}1,2,3A =,问A 上存在一个既不是自反又不是反自反的关系吗?为什么?答:存在;如{}1,1,1,2R =<><>.2、设{}1,2,3A =,问A 上存在一个既不是对称又不是反对称的关系吗?为什么? 答:存在;如{}1,2,1,3,2,1R =<><><>.3、设{}1,2,3A =,问A 上存在一个既是对称又是反对称的关系吗?为什么? 答:存在;如{}1,1,2,2,3,3R =<><><>.4、若A 上的二元关系R 是自反的,问1R -是否也是自反的?为什么?答:是的;,a A R ∀∈ 自反,,,a a R <>∈∴则 1,a a R -<>∈,即1R -也是自反的. 5、若A 上的二元关系R 是反自反的,问1R -是否也是反自反的?为什么? 答:是的;因R 反自反,则,A R I =∅ 有11111(),A A A R I R I R I -----===∅=∅ 即1R -也是反自反的.6、若A 上的二元关系R 是对称的,问1R -是否也是对称的?为什么?答:是的;因R 对称,则111()RR R ---==,即1R -也是对称的.7、若A 上的二元关系R 是反对称的,问1R -是否也是反对称的?为什么? 答:是的;因R 反对称,则1,A R RI -⊆ 有111(),A R R I ---⊆ 即1R -也是反对称的.8、若A 上的二元关系1R 和2R 是自反的,问12R R 是否也是自反的?为什么? 答:是的;12,R R 自反,12,A A I R I R ⊆⊆∴,则12A I R R ⊆ ,故12R R 自反. 9、若A 上的二元关系1R 和2R 是自反的,问12R R 是否也是自反的?为什么?答:是的;12,R R 自反,12,A A I R I R ⊆⊆∴,则12A I R R ⊆ ,故12R R 自反. 10、若A 上的二元关系1R 和2R 是自反的,问21R R 是否也是自反的?为什么? 答:是的;21,,R R A a ∈∀自反,21,,,R a a R a a >∈<>∈<∴, 从而 21,R R a a >∈<,即21R R 也是自反的.11、若A 上的二元关系1R 和2R 是自反的,问12R R -是否也是自反的?为什么?答:不一定;如{},A a b =,1{,,,,,}R a a a b b b =<><><>,2{,,,}R a a b b =<><>, 则21,R R 是自反的,但12{,}R R a b -=<>不是自反的.12、若A 上的二元关系12,R R 中有一个是反自反的,问12R R 是否也是反自反的?为什么? 答:是的;若1R 反自反,则1,A R I =∅于是1212()()A A R R I R I R ==∅ ,故12R R 反自反.13、若A 上的二元关系1R 和2R 是反自反的,问12R R 是否也是自反的?为什么? 答:是的;若1R 和2R 反自反,则12,A A R I R I =∅=∅ , 于是1212()()()A A A R R I R I R I ==∅ ,故12R R 反自反.14、若A 上的二元关系1R 和2R 是反自反的,问21R R 是否也是反自反的?为什么? 答:不一定;如{},A a b =,12{,,,}R R a b b a ==<><>, 则21,R R 是反自反的,但12{,,,}R R a a b b =<><> 是自反的.15、若A 上的二元关系12,R R 中有一个是反自反的,问12R R -是否也是反自反的?为什么? 答:不一定;如{},A a b =, 1{,,,,,}R a a a b b b =<><><>,2{,}R a b =<>, 则2R 是反自反的,但12{,,,}R R a a b b -=<><>是自反的.(若1R 是反自反的,结论对)16、若A 上的二元关系1R 和2R 是对称的,问12R R 是否也是对称的?为什么? 答:是的;12,R R 对称,111122,R R R R --==∴,则111121212()R R R R R R ---== ,故12R R 对称.17、若A 上的二元关系1R 和2R 是反对称的,问12R R 是否也是反对称的?为什么? 答:是的;12,R R 反对称,111122,A A R R I R R I --⊆⊆∴ ,则11111121212121122()()()()()()A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I -----==⊆ ,故12R R 反对称.18、若A 上的二元关系1R 和2R 是对称的,问12R R 是否也是对称的?为什么? 答:是的;12,R R 对称,111122,R R R R --==∴,则111121212()R R R R R R ---== ,故12R R 对称.19、若A 上的二元关系1R 和2R 是反对称的,问12R R 是否也是反对称的?为什么? 答:不一定;如{},A a b =, 1{,}R a b =<>,2{,}R b a =<>, 则1R 和2R 是反对称的,但12{,,,}R R a b b a =<><> 是对称的.20、若A 上的二元关系1R 和2R 是对称的,问12R R -是否也是对称的?为什么? 答:是的;12,R R 对称,111122,R R R R --==∴,则111121212()R R R R R R ----=-=-,故12R R -对称.21、若A 上的二元关系12,R R 中有一个是反对称的,问12R R -是否也是反对称的?为什么? 答:不一定;如{},A a b =, 1{,,,}R a a a b =<><>,2{,}R a b =<>, 则2R 是反对称的,但12{,}R R a a -=<>是对称的. 注:当1R 是反对称的,则必有12R R -也是反对称的.22、若A 上的二元关系1R 和2R 是对称的,问21R R 是否也是对称的?为什么? 答:不一定;如{},,A a b c =,},,,{1><><=a b b a R ,},,,{2><><=b c c b R , 则21,R R 是对称的,但},{21><=c a R R 不是对称的.23、若A 上的二元关系1R 和2R 是反对称的,问21R R 是否也是反对称的?为什么? 答:不一定;如{},A a b =, 1{,}R a b =<>,2{,}R b a =<>, 则1R 和2R 是反对称的,但12{,}R R a a =<> 是对称的.四、计算题(每题10分)1、设{1,2,3}A =上的关系为{,|02}R a b a A b B a b =<>∈∧∈∧≤-<, 用列举法写出关系R ,写出关系矩阵.解:{1,1,1,2,2,2,2,3,3,3}R =<><><><><>,其关系矩阵为110011001R M ⎡⎤⎢⎥=⎢⎥⎢⎥⎣⎦. 2、设{1,2,3,4}A =到{B =的关系为2{,|}R a b a A b B a b =<>∈∧∈∧=, 用列举法写出关系R ,写出关系矩阵.解:{1,1,,,4,2}R =<><><>,其关系矩阵为100000001010R M ⎡⎤⎢⎥⎢⎥=⎢⎥⎢⎥⎣⎦.3、设({0,1})A ρ=到({0,1,2}{0})B ρ=-的二元关系为{,|}R a b a A b B a b =<>∈∧∈∧-=∅,写出关系矩阵,画出关系图. 解:{,{0},{1},{0,1}}A =∅,{{1},{2},{0,1},{0,2},{1,2},{0,1,2}}B =,其关系矩阵为111111001101101011001001R M ⎛⎫ ⎪⎪= ⎪ ⎪⎝⎭,关系图如右图. 4、集合}4,3,2,1{=A 上的关系}4,4,3,4,4,3,1,3,3,3,2,2,3,1,1,1{><><><><><><><><=R ,写出关系矩阵R M ,画出关系图并讨论R 的五种性质.解:R 的关系矩阵为⎪⎪⎪⎪⎪⎭⎫ ⎝⎛=1100110100100101R M ,R 的关系图为因R M 对角元皆为1,故R 是自反的,不是反自反的;因R M 为对称矩阵,故R 是对称的; 因1,3,3,1R <><>∈,故R 不是反对称的;又因1,3,3,4R <><>∈,但1,4R <>∉,故R 无传递性. 5、设R 是集合}4,3,2,1{=A 上的二元关系,{1,1,1,2,1,3,3,1,3,2,3,3,4,1,4,2,4,3}R =<><><><><><><><><>, 写出关系矩阵R M ,画出关系图并讨论R 的五种性质.解:R 的关系矩阵为1110000011101110R M ⎛⎫ ⎪⎪= ⎪ ⎪⎝⎭,R 的关系图为 因R M 对角元不全为1,也不全为0,故R 不是自反的,也不是反自反的;因R M 为非对称矩阵,故R 是反对称的,不是对称的;因2R R =,故R 是传递的. 6、在实数平面上,画出关系}0R 所示区域,并判定关系的五种性质.解:关系图为对任意实数x ,直线y x =上的点在区域内,即,x x R <>∈ ,故R 自反; 因R 自反且结点集非空,故R 不是反自反;若R y x >∈<,, 有 2x y -< ,则2y x -<, 即 R x y >∈<,,故R 对称; 因1,0,0,1R R <>∈<>∈,故R 不是反对称;因1,0,0,1R R <>∈<->∈ ,而 R >∉-<1,1,故R 不是传递的.五、证明题(每题10分)1、设,,R S T 是A 上的二元关系, 证明:()R S T R T S T = . 证明:,()(,,)x y R S T z x z R S z y T <>∈⇔∃<>∈∧<>∈ ((,,),)z x z R x z S z y T ⇔∃<>∈∨<>∈∧<>∈((,,)(,,)z x z R z y T x z S z y T ⇔∃<>∈∧<>∈∨<>∈∧<>∈ (,,)(,,)z x z R z y T z x z S z y T ⇔∃<>∈∧<>∈∨∃<>∈∧<>∈,,x y R T x y S T ⇔<>∈∨<>∈ ,x y R T S T ⇔<>∈ ,故原命题成立. 2、设,,R S T 是A 上的二元关系, 证明:()R S T R T S T ⊆ . 证明:,()(,,)x y R S T z x z R S z y T <>∈⇔∃<>∈∧<>∈ ((,,),)z x z R x z S z y T ⇔∃<>∈∧<>∈∧<>∈((,,)(,,)z x z R z y T x z S z y T ⇔∃<>∈∧<>∈∧<>∈∧<>∈ (,,)(,,)z x z R z y T z x z S z y T ⇒∃<>∈∧<>∈∧∃<>∈∧<>∈,,x y R T x y S T ⇔<>∈∧<>∈ ,x y R T S T ⇔<>∈ ,故原命题成立.3、设S 是X 到Y 的关系, i A X ⊆,(){(,)},1,2i i S A y x x y S x A i =∃<>∈∧∈=,证明:1212()()()S A A S A S A = .证明:1212()(,)y S A A x x y S x A A ∈⇔∃<>∈∧∈ 12(,())x x y S x A x A ⇔∃<>∈∨∈∧∈12((,)(,))x x y S x A x y S x A ⇔∃<>∈∧∈∨<>∈∧∈ 12(,)(,)x x y S x A x x y S x A ⇔∃<>∈∧∈∨∃<>∈∧∈ 1212()()()()y S A y S A y S A S A ⇔∈∨∈⇔∈ ,故原命题成立.4、设S 是X 到Y 的关系, i A X ⊆,(){(,)},1,2i i S A y x x y S x A i =∃<>∈∧∈=, 证明:1212()()()S A A S A S A ⊆ .证明:1212()(,)y S A A x x y S x A A ∈⇔∃<>∈∧∈12(,())x x y S x A x A ⇔∃<>∈∧∈∧∈12((,)(,))x x y S x A x y S x A ⇔∃<>∈∧∈∧<>∈∧∈ 12(,)(,)x x y S x A x x y S x A ⇒∃<>∈∧∈∧∃<>∈∧∈1212()()()()y S A y S A y S A S A ⇔∈∧∈⇔∈ ,故原命题成立.5、设R 是集合A 上的二元关系,若R 是自反的和传递的,则2R R =.证明:因R 是传递的,则2R R ⊆,因R 是自反的,则对y A ∀∈,有,y y R <>∈, 于是2,,,,x y R x y R y y R x y R <>∈⇒<>∈∧<>∈⇒<>∈,则2R R ⊆,故2R R =. 6、设R 为集合A 上的二元关系,如果R 是反自反的和可传递的,则R 一定是反对称的. 证明:假设R 不是反对称的,则 y x R x y R y x ≠>∈<>∈<∃,,,, 由R 的传递性知, R x x >∈<, ,此与R 反自反矛盾,故R 反对称.7、设R 是集合A 上的一个自反关系,求证:R 是对称的和传递的当且仅当,a b <>和,a c <>在R 中,则有,b c <>在R 中.证明:⑴R 是对称的和传递的⇒若,a b R <>∈,,a c R <>∈,则有,b c R <>∈.若,a b R <>∈,由R 对称性有,b a R <>∈,而,a c R <>∈,由R 传递性得,b c R <>∈; ⑵若,a b R <>∈,,a c R <>∈,则有,b c R <>∈⇒ R 是对称的和传递的. 若,a b R <>∈,因R 自反,则,a a R <>∈,由条件知,b a R <>∈,即R 对称; 若,a b R <>∈,,b c R <>∈,由R 对称性知,b a R <>∈, 再由条件知,a c R <>∈, 即R 具有传递性.。

离散数学课件第四章 关系

离散数学课件第四章  关系
Discrete Mathematics
关系的性质
例 2 (1) A上的全域关系EA,恒等关系IA及空关系都是A 上的对称关系;IA和 同时也是A上的反对称关系. (2)设A={1,2,3},则 R1={<1,1>,<2,2>}既是A上的对称关系,也是A上 的反对称关系; R2= {<1,1>,<1,2>,<2,1>}是对称的,但不是反对 称的; R3 ={<1,2>,<1,3>}是反对称的,但不是对称的; R4= {<1,2>,<2,1>,<1,3>}既不是对称的也不是 反对称的.
❖ 二、关系的表达方式 1. 集合表达式:列出关系中的所有有序对。 例 1 设A={1,2,3,4},试列出下列关系R的元素。 (1) R={<x,y> | x是y的倍数} (2) R={<x,y> | (x-y)2 A } (3) R={<x,y> | x/y是素数}
Discrete Mathematics
关系
第四章 二元关系
第一节 有序对与笛卡尔积
❖ 定义 1 由两个元素x和y(允许x=y)按顺序排列成 的二元组叫做一个有序对,记为<x, y>。
❖ 有序对的性质: 1.当 x ≠ y时,<x, y> ≠ <y, x>。 2.<x, y>=<u, v>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x=u且y=v。
Discrete Mathematics
笛卡尔积
❖ 定义 2 设A, B是集合。由A中元素作为第一元素,B 中元素作为第二元素组成的所有有序对的集合,称 为集合A与B的笛卡尔积(或直积),记为A×B。 即 A×B={<x,y>|x A y B}

离散数学 第四章 关系

离散数学 第四章 关系

若ai Rbj 若ai Rbj
矩阵MR 称为R的关系矩阵。
17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例:设A={1,2,3,4},A上的关系R={<x,y>|y是x 的整数倍},故R={<1,1>,<1,2>,<1,3>,<1,4>,<2,2>,<2, 4>,<3,3>,<4,4>}.
1 2 3 4
1 1 2 0 MR 3 0 4 0
2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4.1.1 基本概念
4.1.2 关系的表示
3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4.1.1 基本概念 1)定义: A×B的子集叫做A到B上的一个二元关系。 A1×A2×A3的子集叫做A1×A2×A3上的一个三元 关系。 A1×A2×…xAn的子集叫做A1×A2×… × An上的 一个n元关系。 A×A×A ×… × A的子集叫做A上的n元关系。
1 1 0 0
1 0 1 0
1 1 0 1
18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3.关系图表示法
关系图由结点和边组成
若A= {x1, x2, …, xm},R是A上的关系,R的关系图是 GR=<A, R>,其中A为结点集,R为边集。如果<xi,xj> R,在图中就有一条从 xi 到 xj 的有向边;如果<xi,xi> R,在图中就有一条从 xi 到 xi 的有向边。
12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4)关系的个数: 2,A×A的子集有 2 n 个。 假设|A|=n,|A×A|=n 2n 所以 A上有 个不同的二元关系。

4 第四章 相图(二元)

4 第四章 相图(二元)

配制合金系中几种不同成分合金 熔化后,测试其冷却曲线 根据曲线上的转折点,确定各合金的凝固温度 将上述数据引入以温度为纵轴,成分为横轴的坐标
平面中 连接意义相同的点,作出相应的曲线 曲线将图面分成若干区域----相区。经过金相组织分 析,测出各相区所含的相,将相的名称标注其中, 相图工作就完成
4,过共晶合金
★ E点以右,D点以左,为过共晶合金,与亚 共晶合金类似,白色卵形为初晶β,黑色为共 晶体(α+β)。 ★α,β,αⅡ,βⅡ,(α+β)称组织组成物 ★α,αⅡ为一个相。(α+β)两相混合物,称共晶 体。 ★求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同样可用杠杆定理 标明各区的组织---组织分区图
四、共晶组织和初晶形貌 1,共晶组织的形貌
测试时要求合金的成分准确,纯度高,冷却
速度要慢0.5~1.5℃/min
下面是Ni-Cu合金相图,是最简单的相图之一
Ni 1500 1400 1300 1200 1100 1000 900 20% 40% Cu Cu
80% Cu 60% Cu
Cu
Ni 20 40 60 80 Cu Cu%
2.2. 使用二元合金相图的基本方法
2 > 2 ;此时 2 -2 <0




dG<0
当α相与β相彼此平衡时,在dG=0, 同理 :------------------------------
= =
1
2
2
1
1.3. 相律
相律是分析和使用相图的重要依据。凝集态
受压力影响很小,在恒压下:相平衡条件的 数学表达式:f=c-p+1 (在物理化学中也指出) 式中C为组元数,P为共存的平衡相数,f为自 由度数。 单元系(纯金属) f=1-2+1=0,自由度为1,表 明恒温下平衡熔化或凝固。 二元系C=2,当f=0,p=3,在恒定温度下处于三 相平衡;两相共存时,自由度数目为1,表明 平衡凝固或熔化就在一定温度范围

二元关系的性质-南京大学

二元关系的性质-南京大学

d为除数,a为被除数,q为商,r为余数。 记作 q = a div d,r = a mod d. 举例:-11 mod 3 =? S={rN | qZ. r = a-dq}是N的非空子集 N是良序的,S有最小元素,记为r0,即r0 = a-dq0 用反证法易证r0d, 否则r0-d是S中比r0更小的元素, 矛盾
同余算术 (高斯, Gauss)

素数

大于1的正整数p称为素数,如果p仅有的正因子是1 和p。大于1又不是素数的正整数称为合数。
正整数n是合数 iff aN. 1 a n, 且 a | n . 算术基本定理:每个大于 1 的正整数都可以唯一地 写为一个素数或者若干个素数的乘积,其中素数因 子以非递减序出现。
function gcd(a, b) // 不全为0的自然数 while b ≠ 0 t := b b := a mod b a := t return a
function gcd(a, b) // ab0, a>0 if b=0 return a else return gcd(b, a mod b)

设a为集合, 称a{a}为a的后继, 记为s(a),或a+。 设A是集合,若A满足下列条件,称A为归纳集:

Ø A a(aAs(a)A} 因此:N = { Ø, {Ø}, {Ø, {Ø}}, {Ø, {Ø}, {Ø, {Ø}}}, … } N的每一个元素称为一个自然数。 Ø记为0,s(0)记为1,s(1)记为2, s(2)记为3,以此类推

证明:

唯一性证明, 0 r1 - r0 = d (q0-q1) d,因此,q1=q0
带余除法(续)

令a和b为整数,d为正整数,则

离散数学第四章课件

离散数学第四章课件

无对称的偶对。
表示关系矩阵的主对角线两侧各有一个1且 对称,即有一个对称的偶对。
C1
n(n+1) 2
n(n+1) C 2 n(n+1) 2
表示关系矩阵的主对角线两侧全为1,
C1 + n(n+ +…+ 2
n(n+1) C 2 n(n+1) 2
于是
C0 n(n+1) 2 =
2
n(n+1) 2
四、反对称性 ⒈ 定义: 若xy(x∈A∧y∈A∧xRy∧yRx→x=y), 称R是反对称的。 例:设A={ a , b , c , d } R={ < a , b > , < a , c > , < b , b > , <b,d>,<c,c>,<c,d>, < d , d >}
⒉自反关系的关系矩阵的特征
R的关系矩阵的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均为
1 ,则该关系就不具有自反性;
主对角线上有一个元素不为1,则该关
系就不具有自反性。
⒊ 自反关系的图的特征 自反关系的关系图中,每个顶点都有 自回路,则该关系具有自反性。
二、反自反性 ⒈ 定义:若x(x∈A xRx)则该关系是 反自反的。 ⒉ 具有反自反性的关系的关系矩阵的主对角
2 t1× t2 × … ×tn
五、关系的表示法-----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
⒈ 集合表示法: 因为关系也是集合,所以也可以用集合 的表示方法
例:A={ 2, 3,4,6 ,9,12 }上的整除关系
用特征描述法表示为
R={ < x , y > | x∈A ∧ y∈A ∧ x|y }
用穷举法表示为
R={ < 2 , 2 > , < 2 , 4 > , < 2 , 6 > ,

离散数学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知识点总结

离散数学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知识点总结

离散数学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知识点总结集合论部分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集合的笛卡儿积与二元关系有序对定义由两个客体x 和y,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的二元组称为有序对,记作实例:点的直角坐标(3,4)有序对性质有序性(当x y时)与相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x=u y=v例1 = ,求x, y.解 3y 4 = 2, x+5 = y y = 2, x = 3定义一具有序n (n3) 元组是一具有序对,其中第一具元素是一具有序n-1元组,即= , x n>当n=1时, 形式上能够看成有序 1 元组.实例 n 维向量是有序 n元组.笛卡儿积及其性质定义设A,B为集合,A与B 的笛卡儿积记作A B,即A B ={ | x A y B } 例2 A={1,2,3}, B={a,b,c}A B ={,,,,,,,,}B A ={,,,,,,, ,}A={}, P(A)A={, }性质:别适合交换律A B B A (A B, A, B)别适合结合律 (A B)C A(B C) (A, B)关于并或交运算满脚分配律A(B C)=(A B)(A C)(B C)A=(B A)(C A)A(B C)=(A B)(A C)(B C)A=(B A)(C A)若A或B中有一具为空集,则A B算是空集.A=B=若|A|=m, |B|=n, 则 |A B|=mn证明A(B C)=(A B)(A C)证任取∈A×(B∪C)x∈A∧y∈B∪Cx∈A∧(y∈B∨y∈C)(x∈A∧y∈B)∨(x∈A∧y∈C)∈A×B∨∈A×C∈(A×B)∪(A×C)因此有A×(B∪C) = (A×B)∪(A×C).例3 (1) 证明A=B C=D A C=B D(2) A C=B D是否推出A=B C=D 为啥解 (1) 任取A C x A y Cx B y D B D(2) 别一定. 反例如下:A={1},B={2}, C=D=, 则A C=B D 然而A B.二元关系的定义定义设A,B为集合, A×B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二元关系叫做从A到B的二元关系, 当A=B时则叫做A上的二元关系.例4 A={0,1}, B={1,2,3}, R1={}, R2=A×B, R3=, R4={}. 这么R1, R2, R3,R4是从A 到B的二元关系, R3和R4并且也是A上的二元关系.计数|A|=n, |A×A|=n2, A×A的子集有个. 因此A上有个别同的二元关系.例如 |A|=3, 则A上有=512个别同的二元关系.设A 为任意集合,是A 上的关系,称为空关系E, I A 分不称为全域关系与恒等关系,定义如下:AE={|x∈A∧y∈A}=A×AAI={|x∈A}A例如, A={1,2}, 则E={,,,}AI={,}A小于等于关系L A, 整除关系D A, 包含关系R定义: L={| x,y∈A∧x≤y}, A R,R为实数集合AD={| x,y∈B∧x整除y},BB Z*, Z*为非0整数集R={| x,y∈A∧x y}, A是集合族.类似的还能够定义大于等于关系, 小于关系, 大于关系, 真包含关系等等.例如A = {1, 2, 3}, B ={a, b}, 则L={,,,,,}AD={,,,,}AA=P(B)={,{a},{b},{a,b}}, 则A上的包含关系是R={,,,,, ,,,}二元关系的表示表示方式:关系的集合表达式、关系矩阵、关系图关系矩阵:若A={a1, a2, …, a m},B={b1, b2, …, b n},R是从A到B 的关系,R 的关系矩阵是布尔矩阵M R = [ r ij ] m n, 其中r ij= 1 R.关系图:若A= {x1, x2, …, x m},R是从A上的关系,R的关系图是G R=, 其中A为结点集,R为边集.假如属于关系R,在图中就有一条从x i到x j 的有向边.注意:A, B为有穷集,关系矩阵适于表示从A到B的关系或者A上的关系,关系图适于表示A上的关系A={1,2,3,4},R={,,,,},R的关系矩阵M和关系图G R如下:R关系的运算基本运算定义:定义域、值域和域dom R = { x | y (R) }ran R = { y | x (R) }fld R = dom R ran R例1 R={,,,}, 则dom R={1, 2, 4}ran R={2, 3, 4}fld R={1, 2, 3, 4}逆与合成R1 = { | R}R°S = | | y (RS) } 例2 R={, , , } S={, , , , }R1={, , , }R°S ={, , }S°R ={, , , }定义 F 在A上的限制F?A = { | xFy x A}A 在F下的像F[A] = ran(F?A)实例R={, , , }R?{1}={,}R[{1}]={2,4}R?=R[{1,2}]={2,3,4}注意:F?A F, F[A] ran F基本运算的性质定理1 设F是任意的关系, 则(1) (F1)1=F(2) dom F1=ran F, ran F1=dom F证 (1) 任取, 由逆的定义有∈(F 1) 1 ∈F 1 ∈F因此有 (F1)1=F(2) 任取x,x∈dom F 1 y(∈F1)y(∈F) x∈ran F因此有dom F1= ran F. 同理可证 ran F1 = dom F.定理2 设F, G, H是任意的关系, 则(1) (F°G)°H=F°(G°H)(2) (F°G)1= G1°F 1证 (1) 任取,(F°G)°H t(∈F°G∧∈H) t (s(∈F∧∈G)∧∈H)t s (∈F∧∈G∧∈H)s (∈F∧t (∈G∧∈H))s (∈F∧∈G°H)∈F°(G°H)因此(F°G)°H = F°(G°H)(2) 任取,∈(F°G)1∈F°Gt (∈F∧(t,x)∈G)t (∈G1∧(t,y)∈F1)∈G1°F1因此(F°G)1 = G1°F1幂运算设R为A上的关系, n为自然数, 则R 的n次幂定义为:(1) R0={ | x∈A }=I A(2) R n+1 = R n°R注意:关于A上的任何关系R1和R2都有R 10 = R20 = IA关于A上的任何关系R 都有R1 = R性质:定理3 设A为n元集, R是A上的关系, 则存在自然数s 和t, 使得R s = R t.证R为A上的关系, 由于|A|=n, A上的别同关系惟独个.当列出R 的各次幂R0, R1, R2, …, , …,必存在自然数s 和t 使得R s=R t.定理4 设R 是A 上的关系, m, n∈N, 则(1) R m°R n=R m+n(2) (R m)n=R mn证用归纳法(1) 关于任意给定的m∈N, 施归纳于n.若n=0, 则有R m°R0=R m°I=R m=R m+0A假设R m°R n=R m+n, 则有R m°R n+1=R m°(R n°R)=(R m°R n)°R=R m+n+1 ,因此对一切m, n∈N有R m°R n=R m+n.(2) 关于任意给定的m∈N, 施归纳于n.若n=0, 则有(R m)0=I A=R0=R m×0假设 (R m)n=R mn, 则有(R m)n+1=(R m)n°R m=(R mn)°R m=R mn+m=R m(n+1) 因此对一切m,n∈N有 (R m)n=R mn.关系的性质自反性反自反性定义设R为A上的关系,(1) 若x(x∈A→R), 则称R在A上是自反的.(2) 若x(x∈A→R), 则称R在A上是反自反的.实例:反关系:A上的全域关系E A, 恒等关系I A小于等于关系L A, 整除关系D A反自反关系:实数集上的小于关系幂集上的真包含关系例1 A={1,2,3}, R1, R2, R3是A上的关系, 其中R={,}1R={,,,}2R={}3R自反,2R反自反,3R既别是自反也别是反自反的1对称性反对称性定义设R为A上的关系,(1) 若x y(x,y∈A∧∈R→∈R), 则称R为A上对称的关系.(2) 若x y(x,y∈A∧∈R∧∈R→x=y), 则称R为A上的反对称关系.实例:对称关系:A上的全域关系E A, 恒等关系I A和空关系反对称关系:恒等关系I A,空关系是A上的反对称关系.例2 设A={1,2,3}, R1, R2, R3和R4基本上A上的关系,其中R={,},R2={,,}1R={,},R4={,,}3R对称、反对称.1R对称,别反对称.2R反对称,别对称.3R别对称、也别反对称.4传递性定义设R为A上的关系, 若x y z(x,y,z∈A∧∈R∧∈R→∈R), 则称R是A上的传递关系.实例:A上的全域关系E,恒等关系I A和空关系A小于等于关系, 小于关系,整除关系,包含关系,真包含关系例3 设A={1,2,3}, R1, R2, R3是A上的关系, 其中R={,}1R={,}2R={}3R和R3 是A上的传递关系1R别是A上的传递关系2关系性质的充要条件设R为A上的关系, 则(1) R在A上自反当且仅当I A R(2) R在A上反自反当且仅当R∩I A=(3) R在A上对称当且仅当R=R 1(4) R在A上反对称当且仅当R∩R1I A(5) R在A上传递当且仅当R R R证明模式证明R在A上自反任取x,第11页/共11页。

离散数学(第二版)第4章二元关系和函数

离散数学(第二版)第4章二元关系和函数

第四章 二元关系和函数
定义4.2.3 设R是A到B的二元关系。 (1) 用xRy表示 <x,y>∈R,意为x,y有R关系(为使可读 性好,我们将分场合使用这两种表达方式中的某一种)。 xy 表示<x,y> R。 (2) 由<x,y>∈R的所有x组成的集合称为关系R的定义域 (domain),记作Dom R,即
显然A×B与 B×A所含元素的个数相同(A,B是有限集 合),但A×B≠B×A。
定理4.1.1 若A,B是有穷集合,则有 |A×B|=|A|·|B|(·为数乘运算)
该定理由排列组合的知识不难证明。 定理4.1.2 对任意有限集合A1,A2,…,An,有 |A1×A2×…×An|=|A1|·|A2|·… ·|An|(·为数乘运算)
第四章 二元关系和函数
本节主要介绍关系的基本概念以及关系的表示方法。 定义4.2.1 任何序偶的集合,确定了一个二元关系,并 称该集合为一个二元关系,记作R 。 二元关系也简称关系。 对于二元关系R,如果<x,y>∈R,也可记作xRy。 定义并不要求R中的元素<x,y> 中的x,y取自哪个个体 域。 因此,R={<2,a>,<u,狗>,<钱币,思想>}也是一 个二元关系。
若R={<x,y>|x∈A∧y∈B∧ x|y },则称R为整除关系, 常记为|,其中x|y表示x整除y。
若A是任意集合,R是A上的二元关系,下面的关系也常 见:
若R={<x,y>|x∈P(A)∧y∈P(A)∧x y},则称R为包含
若R={<x,y>|x∈P(A)∧y∈P(A)∧x y},则称R为真包
第四章 二元关系和函数

离散数学第4章-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第4章-二元关系

4.6 等价关系与划分
• 三 性质 • 定理4.13 设R是A上的等价关系,则 (1)对任一a∈A,有a∈[a]; (2)对a, b∈A,如果aRb,则[a]=[b]; (3)对a, b∈A,如果(a, b)∉R,则[a]∩[b]=∅; (4)∪a∈A[a]=A。
4.6 等价关系与划分
• 定理4.14 集合A上的任一划分可以确定A上 的一个等价关系R。 • 定理4.15 设R1和R2是A上的等价关系, R1=R2⇔ A/R1=A/R2 。 • 定理4.16 设R1和R2是A上的等价关系,则 R1∩R2是A上的等价关系。
4 .3 关系的运算
• 一 逆运算 • 定义4.7(逆关系) 设R是从A到B的二元关系, 则从B到A的二元关系记为R-1,定义为R-1 ={(b,a)|(a,b)∈R},称为R的逆关系。 • 定理2.1 (1)(R-1)-1=R; (2)(R1∪R2)-1= R1-1∪ R2-1; (3)(R1∩R2)-1= R1-1 ∩R2-1; (4) (A×B)-1= B×A;
4 .5 关系的闭包

• (1) (2) (3) • (1) (2) (3)
二 基本性质
定理4.5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 R是自反的 ⇔ r( R )=R; R是对称的 ⇔ s( R )=R; R是传递的 ⇔ t( R )=R; 定理4.6 设R1和R2是A上的二元关系,若R1⊆R2则 r(R1)⊆ r(R2); s(R1)⊆ s(R2); t(R1)⊆ t(R2)。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4.2 关系的性质 4 .3 关系的运算 4 .5 关系的闭包 4.6 等价关系与划分
4.1 二元关系
• 一 定义4.1(二元关系)
设A和B是任意两个集合,A×B的子集R称为从A到 B的二元关系。当A=B时,称R为A上的二元关系。若 (a, b)∈R,则称a与b有关系R,记为aRb。 (a, b)∉R:a与b没有关系R R=∅:空关系 R=A×B:全关系

两个关系笛卡尔积

两个关系笛卡尔积
第4章 二元关系与函数
4.1 集合的笛卡儿积与二元关系 4.2 关系的运算 4.3 关系的性质 4.4 关系的闭包 4.5 等价关系和偏序关系 4.6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略) 4.7 函数的复合和反函数(略)
1
4.1 集合的笛卡儿积和二元关系
有序对
笛卡儿积及其性质 二元关系的定义 二元关系的表示
10
从A到B的关系与A上的关系
定义 设A,B为集合, A×B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二元 关系叫做从A到B的二元关系, 当A=B时则叫做 A上 的二元关系. 例4 A={0,1}, B={1,2,3}, R1={<0,2>}, R2=A×B, R3=, R4={<0,1>}. 那么 R1, R2, R3, R4是从 A 到 B 的二元关系, R3和R4同时也是 A上的二元关系. 计数 |A|=n, |A×A|=n2, A×A的子集有2 个 n2 . 所以 A上有 2n2个不同的二元关系. 例如 |A|=3, 则 A上有=512个不同的二元关系.
3). 真.可由等量代入的原理证得. 4). 真.当A = 时, 有: A A A成立.
二元关系的定义
定义 如果一个集合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集合非空, 且它的元素都是有序对 (2)集合是空集 则称该集合为一个二元关系, 简称为关系,记作R. 如<x,y>∈R, 可记作 xRy;如果<x,y>R, 则记作x y 实例:R={<1,2>,<a,b>}, S={<1,2>,a,b}. R是二元关系, 当a, b不是有序对时,S不是二元关系 根据上面的记法,可以写 1R2, aRb, a c 等.
所以有A×(B∪C) = (A×B)∪(A×C).

离散数学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

离散数学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

例题

• 例题4.8:下列关系都是整数集Z上的关系,分别求出它们的 定义域和值域.
– R1={<x,y>|x,yZxy}; – R2={<x,y>|x,yZx2+y2=1};
• domR1=ranR1=Z. R={<0,1>,<0,-1>,<1,0>,<-1,0>} domR2=ramR2={0,1,-1}
IA={<0,0>,<1,1>,<2,2>}
关系实例
• 设A为实数集R的某个子集,则A上的小于等于关系定义为 LA={<x,y>|x,yA,xy}.
• 例4.4 设A={a,b},R是P(A)上的包含关系, R={<x,y>|x,yP(A),xy}, 则有 P(A)={,{a},{b},A}. R={<, >,<,{a}>,<,{b}>,<,A>, <{a},{a}>,<{a},A>,<{b},{b}>,<{b},A>,<A,A>}.
– 例如:A={a,b},B={0,1,2},则 AxB={<a,0>,<a,1>,<a,2>,<b,0>,<b,1>,<b,2>}; BxA={<0,a>,<0,b>,<1,a>,<1,b>,<2,a>,<2,b>}.
– 如果A中的元素为m个元素,B中的元素为n个元素, 则AxB和BxA中有mn个元素.
0100 1010 . 0001 00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6.4.5)和(6.4.6)知V既是对称的,也是反对称的。
15
传递性
定义 设R为A上的关系, 若 xyz(x,y,z∈A∧<x,y>∈R∧<y,z>∈R→<x,z>∈R), 则称R是A上的传递关系.
实例: A上的全域关系EA,恒等关系IA和空关系 小于等于关系, 小于关系,整除关系,包含关系, 真包含关系
幂集上的真包含关系
2
实例
例1 A={1,2,3}, R1, R2, R3是A上的关系, 其中 R1={<1,1>,<2,2>} R2={<1,1>,<2,2>,<3,3>,<1,2>} R3={<1,3>}
R2自反, R3反自反, R1既不是自反也不是反自反的
3
(1)R在A上是自反的
(x)(x∈A→<x,x>∈R)=1,
12
1
31
31
2
42
42
(a)
(b)
31
3
42
4
(c)
(d)
13
(1)存在既不是对称也不是反对称的关系, 也存在既是对称也是反对称的关系;
(2)关系R是对称的关系图中任何一对结 点之间,要么有方向相反的两条边,要么无 任何边;
关系R是反对称的关系图中任何一对结点之 间,至多有一条边;
(3)关系R是对称的R的关系矩阵为对称 矩阵,关系R是反对称的R的关系系矩阵为 反对称矩阵。
36
实例
例1 设A={a,b,c,d}, R={<a,b>,<b,a>,<b,c>,<c,d>, <d,b>}, R和 r(R), s(R), t(R)的关系图如下图所示.
R
r(R)
s(R)
t(R)
37

设A={1,2,3}, R={<1,1>,<1,2>,<2,1>,<1,3>}是A上的关系 。试求R的自反闭包、对称闭包和传递闭包 。
称或传递)闭包是A上的关系R, 使得R满足以
下条件: (1)R是自反的(对称的或传递的) (2)RR (3)对A上任何包含R的自反(对称或传递) 关系 R 有 RR. 一般将 R 的自反闭包记作 r(R), 对称闭包记作 s(R), 传递闭包记作 t(R).
31
32
33
闭包的构造方法
定理1 设R为A上的关系, 则有 (1) r(R) = R∪R0 (2) s(R) = R∪R1 (3) t(R) = R∪R2∪R3∪…
2020/5/12

求下列关系的r(R),s(R)和t(R)。 (1)定义在整数集Z上的“<”关系; (2)定义在整数集Z上的“=”关系。
2020/5/12

(1)定义在Z上的“<”关系的 r(R)为“≤”, s(R)为“≠”, t(R)为“<”; (2)定义在Z上的“=”关系的 r(R)为“=”, s(R)为“=”, t(R)为“=”。

2020/5/12

2020/5/12
解(续)
(2)设R,S和T的关系矩阵分别为MR,MS和MT,则:
1 1 0
MR
0
0
1 0
0
1
0 1 0
MS
0 1
0 0
1 0
1 1 1
MT
0
1
0 0
0
1
(3)R,S和T的关系图分别是下图的(a),(b)和(c)。
1
1
3
2
2
1
3
3
2
(a)
(b)
(c)
2020/5/12

设集合A={1,2,3,4},
R={<1,2>,<2,2>,<2,3>, <3,4>}是定义在A
上的二元关系。
(1)画出R的关系图;
(2)求出r(R),s(R),t(R),并画出其相应的
关系图。
1
3
解(1)R的关系图见下图;
2
4
2020/5/12
例(续)(2)
r(R)={<1,2>,<2,2>,<2,3>,<3,4>,<1,1>,<3,3>,<4,4>}; s(R)={<1,2>,<2,2>,<2,3>,<2,1>,<3,2>,<3,4>,<4,3>};
14

a)关系R是对称的; b)关系S是反对称的; c)在关系T中,有<1,2>,但没有<2,1>,即S不是对称的
; 另外有<1,3>,且有<3,1>,但是1≠3, 即S不是反对称的。 因此T既不是对称的,也不是反对称的; d)在关系V中,对x,y∈A,x≠y时都有<x,y> R,根据
关系性质判别
自反
表达式 IAR 关系 主对 矩阵 角线
元素 全是1
关系图 每个 顶点 都有 环
反自反
R∩IA= 主对角 线元素 全是0
每个顶 点都没 有环
对称
反对称 传递
R=R1
矩阵是对称 矩阵
R∩R1 IA RRR
若rij=1, 且 对M2中1
i≠j, 则rji= 所在位置,
0
M中相应
位置都是1
25
传递性证明
证明模式 证明R在A上传递
任取<x, y>,<y, z>
<x,y>R<y, z>R …..………. <x,z>R
前提
推理过程
结论
例7 证明若 RRR , 则R在A上传递. 证 任取<x,y>,<y, z>
<x,y>R <y,z>R <x,z>RR <x,z>R 因此 R 在 A 上是传递的.
解 由关系的自反性定义知,R是自反的当 且仅当对a∈A,都有<a,a>∈R,因此,在 R中添上<2,2>和<3,3>后得到的新关系就 具有自反性,且满足自反闭包的定义,即
r(R)={<1,1>,<2,2>,<3,3>,<1,2>,<2,1>,<1,3
>};
2020/5/12
例(续)
由关系的对称性定义知,R是对称的当且仅当对 a,b∈A,若<a,b>∈R,则必有<b,a>∈R,因此,在 R中添上<3,1>后得到的新关系就具有对称性,且满 足对称闭包的定义,即
26

运算与性质的关系
R11 R1∩R2 R1∪R2 R1R2 R1∘R2
自反性 反自反性






×


×
对称性 反对称性





×


×
×
传递性 √ √ × × ×
27
28
29
4.4 关系的闭包
闭包定义 闭包的构造方法
集合表示 矩阵表示 图表示
闭包的性质
30
闭包定义
定义 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 R的自反(对
s(R)={<1,1>,<1,2>,<2,1>,<1,3>,<3,1>}; 由关系的传递性定义知,R是传递的当且仅当对
a,b,c∈A,若<a,b>∈R,且<b,c>∈R,则必有 <a,c>∈R,因此,在R中添上<2,2>和<2,3>后得到的 新关系就具有传递性,且满足传递闭包的定义。即 t(R)={<1,1>,<1,2>,<2,1>,<1,3>,<2,2>,<2,3>}。
(2)R在A上是反自反的
(x)(x∈A→<x,x> R)=1。
根据上面两式分别可得:
(1)R在A上不是自反的
(x)(x∈A∧<x,x> R))=1,
(2)R在A上不是反自反的
(x)(x∈A∧<x,x>∈R)=1。
4

设A={1,2,3},定义A上的关系R,S和T如下 :
(1)R={<1,1>,<1,2>,<2,2>,<3,3>}; (2)S={<1,2>,<2,3>,<3,1>}; (3)T={<1,1>,<1,2>,<1,3>,<3,1>,<3,3>}
是传递的. (c)自反,不反自反;反对称,不是对称;不传递.
22
自反性证明
证明模式 证明R在A上自反
任取x,
xA ……………..….……. <x,x>R
前提
推理过程
结论
例4 证明若 IA R ,则 R在A上自反.
证 任取x, xA <x,x> IA <x,x>R
因此 R 在 A 上是自反的.
23
对称性证明
证明模式 证明R在A上对称
任取<x, y>
<x,y>R ……………..….……. <y,x>R
前提
推理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