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教育经济专业知识点总结

教育经济专业知识点总结

教育经济专业知识点总结一、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经济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它既包含了教育学的内容,又包含了经济学的内容。

在教育经济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同时也可以看到经济领域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投入与产出教育投入是指社会在教育领域的各种资源投入,包括资金、人力、物质等方面。

而教育产出则是指教育对社会、对个体产生的各种效果。

在教育经济学中,我们需要研究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大的效果。

2. 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在教育领域,各种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对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也是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之一。

3. 教育效率与公平教育效率是指在一定的资源投入下,教育所能够产生的效果。

而教育公平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对各个群体的公平待遇。

这两个方面在教育经济学中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4. 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制定有效的教育政策和进行教育改革。

在这一方面,教育经济学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的政策和改革措施进行评估与分析。

二、教育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经济学原理和教育学原理的基础上的。

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被引入,比如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效益理论、选择理论等。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主要的理论:1.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个体的教育投资对其未来收入的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生产力,从而提高其工资水平。

因此,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被看作是一种投资行为,个体愿意为了未来的收益而进行教育投入。

2. 教育效益理论教育效益理论是研究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

根据教育效益理论,教育对个体的效益可以表现为增加收入、提高就业率、提高福利水平等。

而对于社会来说,教育的效益还包括了提高生产率、降低犯罪率、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效果。

教育经济学重点

教育经济学重点

教育经济学重点第一章绪论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1、科学发展的历史回顾(1)萌芽时期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名教育的经济意义》,是世界上最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的论文,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

美国沃尔什于1935年写了著作《人力的资本观》,它运用现值折算法。

(2)形成时期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美国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的创建者,主要著作有《由教育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的经济价值》等。

美国丹尼森1962年著有《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

(3)发展时期发展与20世纪70年代。

出现的主要学者有英国的希恩、布劳格、韦锥,美国的罗杰森、鲁什林、戴维斯。

研究的主要特征有:第一,研究的内用和范围有了很的拓展。

第二,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

第三,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还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及机构。

第四,在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方面,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算方法继续被重视。

第五,国际上许多国家在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

2、学科研究对象。

①西方:教育投资收益及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等②前苏联:经济规律在教育部门所起的特殊作用③中国:厉以宁,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杨保民,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王善近,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3、学科研究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4、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①是二战后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②是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结果③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教育经济学的诞生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1.教育在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2.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把生产的增长,看作为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土地、人力、资本增长的集合表现。

3.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4.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作一个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内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工作的,从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研究挑选工人的过程,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教育的社会需求: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6.教育的个人需求: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7.教育供给: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

8.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

9.教育资源分配: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地分配。

10.教育级别结构:“教育程度结构”:指各级教育程度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一般分四级: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教育。

11.教育类别结构:“教育专业结构”: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各类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12客观经济结构:“部门经济结构”1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个种成份,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

14.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指科学变为物质生产技术的程度和物质生产部门科技人员的比例关系。

15.劳动力结构就业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从而不断出现新的产业,新的行业和新的经济活动领域。

16.教育投资:“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第一章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效益。

是介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靳希斌观点:从宏观角度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也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探讨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研究教育领域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为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章形成早期:管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孔子——庶富教、墨子——教人耕者其功多、荀子——不教无以理民性初步形成:1.威廉·配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政治算数》首次运用数字资料计算广义的教育成果的货币价值教育和训练使人的劳动能力出现差别。

贡献:他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不仅肯定了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指出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不同。

“一个人如果技艺高超,可以和许多人相抗衡”2.亚当·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立者代表作:《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年)他第一次对教育具有生产性和经济意义进行了论述。

他首次把人的知识、经验、能力看做是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

教育和训练具有经济意义。

亚当·斯密的教育经济思想1、人经过受教育,学习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国民财富的一部分2、这种才能的获得“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

3、“劳动工资,因务学习有难易,学费多寡而不同。

4、”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5、“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

”3.大卫·李嘉图坚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耗费的劳动的原理。

价值的大小和劳动量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复杂劳动所生产的价值比较大。

4.费里德里希·李斯特“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

教育的需求是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教育的社会需求是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社会人口状况;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政策导向教育的个人需求是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教育的个人需要动因精神生活的需求,物质生活需求,社会地位需求影响教育个人需求的因素个人天赋能力,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学杂费的高低;个人教育未来收益教育的供给是在某一时候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教育机会主要由政府,企业,或者社会团体所举办的学校提供的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教师供给;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的单位成本;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教育供求的矛盾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教育供求的调节方式政府调节,市场调节,政府与市场相结合主要手段为教育供求双方提供信息,制定和调整教育规划,对教育机构的财政拨款,必要的行政手段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决定性着教育的权力,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划和速度;决定着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再生产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手段是缩短社会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是生产,再生产,以及使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技术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教育与经济虽然有直接与间接关系,但他们之间的关系除表现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外,还表现为相互制约的关系,因为.经济发展只能提供他的物质资料的一部分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教育在使用这些经济条件时,需要同用于其他部门的物质资料和经济条件相协调,相平衡.还因为教育对经济发展作用具有周期性长,发效性延缓的特点,也就是说在短期内教育不仅不能立刻满足经济上的需要,而且还要占用一部分强壮劳动力延缓一部分劳动力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有关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资料的说法超前发展理论滞后理论.现代教育是科学技术生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体现1教育具有再生产科技的功能2教育具有使科学转让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3教育是科技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知识经济对教育改革的影响1宏观上,必须真正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思想,改变教育仍是公益事业的观念,树立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生产知识,扩散知识的产业,教育是生产性投资2教育体系上,必须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知识经济必然要求建立三个新的教育体系即信息网络教育体系,教育网络化;继续教育体系,主干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在职培训体系,企业培训体系3教育结构上,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教育结构4教育内容上必须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内容体系5教育方法上必须改革和建立亲的教育组织与现代化教育手段市场经济特征1自主和平等经济2竞争和效益经济;服务和网络化经济;开发和动态经济市场经济作用1对分配收入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2传递信息3刺激生产4调节供求教育产业的特殊性由三个特性决定教育是基础性产业,教育是间接性产业,教育是多效性产业教育产业化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对教育发展的历史发展必须选择教育非产业说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应当看作是国家最基础的公益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应当作为一种服务,是主要由国家投资的公益事业义务教育是具有强制性的教育,一种免费性的教育,因此属于社会公共产品,而非义务教育则具有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应属于准公共产品或者混合产品我们的观点恐怕不能直接说教育就是商品,比较确切的说法应该说教育部分成果是商品,教育提供的服务或劳务具有商品性教育资源分配是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地分配,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地区教育之间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学校之间的分配.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集中决策.具有集中教育资源,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缺陷是很难真正做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优点可以通过灵敏的价格信号和自由竞争来协调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缺点盲目性和自发性教育体制结构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推动下,必将促使教育体制首先改革教育投资即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教育投资特点周期性长弹性大间接性长效性教育投资来源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和受教育者家庭或个人投资.教育投资比例指标是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即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数量指标及计算范围.相对应地反映教育投资比例指标也分为静态和动态确定教育投资总量的原则上限与下限原则;规模与速度原则,经济政策与物价水平原则;受益与能力原则确实教育投资比例的原则增长原则,超前增长原则,减缓与稳定原则,弹性系数原则确定教育投资比例方法测推法,坐标图式法;国际比较法成本是从事一项投资计划所消耗掉的全部实在资源的总和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教育个人成本是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因上学而失去就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的部分教育直接成本是社会与个人为教育而直接支付的费用总和.分为教育社会直接成本和教育个人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是社会个人为教育而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教育人员成本是一定时期参与教育活动消耗的部分,包括教育人员工资,补助工资,奖金,福利费,助学金,奖学金及其它人员经费开支 教育个人直接成本计算S=R+D+H+B R 学杂费D 生活差距费H 交通费B 书籍文具费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的分析计量匡算法,实算法 教育效率构成1财务利用效率构成2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3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 影响教育经济效率的因素人力资源配置,物力资源配置,学校规模 提高教育经济效率的途径1正确教育投资的宏观决策2改进和完善教育投资的管理体制3建立最佳的人力,物力结构,充分发挥学校规模的效率4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5实行人才培养的成本核算. 教育适度规模是学校拥有恰好可以使资源获得充分与适当的运用,而又不衍生人际关系疏远和行政僵化等弊端的适当学生人数教育纯收益是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 前苏联特鲁米林教育收益率计算公式 Rr=2(W-W)/C Rr 为教育收益率;W 为本级毕业生工资;W 为前级毕业生工资;C 为教育成本. 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独立性和自主性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3教师劳动的长效性持效性 教师劳动的组织规定教师工作量的意义2规定教师工作量的原则教师劳动效率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教师劳动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水平 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根据1确定教师工资必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2确定教师工资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新教师工资制度内容工资模式和工资构成,职务等级工资;津贴制度,正常增资制度,奖励制度,对到艰苦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的鼓励政策,工资管理体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1教师工资增长的很大一部分被物价上涨所抵消2教师待遇偏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3各学校学校教师之间收入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4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依然存在师资优化组合是教师劳动力要素达到最优化组合的使用,即在合理的定员,定额和教师劳动效率指标基础上的确定教师劳动的需要量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 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 和规律并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把生产的增长看作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土地、人力、资本增长的集合表现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作一个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内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工作的,从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研究挑选工人的过程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教育级别结构指各级教育程度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一般分四级: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教育教育类别结构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各类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是指国民经济的个种成份,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 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指科学变为物质生产技术的程度和物质生产部门科技人员的比例关系 教育投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测推法根据已经确定的社会经 济发展目标去推测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从而测推出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进而预测出教育投资总量和增长比例 边际成本单位产出增量所增加的成本及增加一个单位产出量所支出的成本教育投资人力资源利用指标指一定的教育人员在一定时间培养人才的多少 机会成本指经营决策中以未选择方案所丧失的利益为尺度来评价被选择方案的一种假定性的成本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国的国民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价值 教育收益率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由美国F ·丹尼森计算教育经济效益方法,西方称这为教育经济效益计算最细致、最深入的一种方法现值折算法美国J ·R ·沃尔什教育收益计算法,其基本思路是用个人教育费用和预期收入相比计算教育收益义务教育投资外部结构指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分配中的地位 和作用。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旨在揭示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规律,以及经济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以下是对教育经济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汇总。

一、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议题之一。

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教育能够增加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1、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对人力的投资,如同对物质资本的投资一样,可以带来未来的收益。

个体通过接受教育,积累了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些构成了他们的人力资本。

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者能够在工作中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的外溢效应教育不仅对受教育者本人产生积极影响,还对整个社会产生外溢效应。

例如,受过良好教育的个体更有可能进行创新和发明,推动技术进步;他们还可能具有更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密切,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1、教育与就业机会一般来说,较高的教育水平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现代社会,许多职业都对教育程度有明确的要求。

例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等职业通常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才能从事。

2、教育与收入水平教育与收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

这是因为他们具备了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更复杂、更有价值的工作。

3、教育的信号作用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中还具有信号作用。

雇主在招聘时,往往难以直接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和潜力,而教育程度可以作为一种信号,表明求职者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育成本与收益在考虑教育投资时,需要分析教育的成本和收益。

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学费、书本费、学杂费等;间接成本则包括因上学而放弃的工作收入(机会成本)、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等。

2、教育收益教育收益可以分为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

教育经济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经济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经济学必背知识点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学】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力再生产与教育训练的关系角度,从开发智力,发展科学技术与教育关系的角度,以及教育内部经济利益发展规律,阐明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教育投资】即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其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3.【教育经济效益】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4.【教育经济效率】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5.【经济】涉及到三种解释,一是指社会生产方式运动,二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三是把“经济”理解为节约,是说劳动时间的节约可以发展生产力6.【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7.【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8.【教育需求】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9.【教育供给】指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受教育者的机会。

10.【教育的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11.【教育的个人需求】是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12.【教育的单位成本】指生均成本,即培养一名某某类学生所花费的全部开支。

13.【知识经济】简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

或“人类正在步入一个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经济时代”。

教育经济学-期末重点

教育经济学-期末重点

第一章绪论1、教育经济学学科产生的理论根源:解开经济增长计算过程中的“经济之谜”,20世纪初到中叶,美国运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增长的方法计算国民经济增长额,出现了剩余因子,即“经济之谜”。

2、舒尔茨(填空)舒尔茨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奠基人。

他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农业经济、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三个方面舒尔茨不仅在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理论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教育经济学计量方法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韦锥他于1962年出版了最早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曾有人认为他的这本专著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4、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在苏联《计划经济》杂志上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这是世界上第一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语言专门论述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1、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

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生产劳动是指可直接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劳动。

包含两层意思:①生产的是使用价值,是维护社会生产劳动继续进行的劳动、维护劳动能力再生产的劳动;②是物质生产劳动,是人与自然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其内容是物质变换,其结果是物质产品。

总之,凡是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才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关于生产劳动概念所辖的范围,观察教育劳动的性质以及教育投资的性质,可以得出如下论点:①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型的劳动②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教育是培养不一定要亲自动手且可以远离劳动对象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劳动。

③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的性质。

4、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着重研究教育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价值,即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功能和教育在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功能。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总结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总结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总结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经济问题的学科,它将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分析和研究。

教育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教育的经济影响和效益,并为制定教育政策和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本文将通过逐步思考的方式,总结教育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教育投资教育被视为一种投资,因为它可以为个人和社会带来长期的经济回报。

教育投资的回报可以体现在个人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上,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投资的决策需要考虑学习成本、机会成本和预期回报等因素。

2.教育支出教育支出是指政府、家庭和个人为教育目的所支付的费用。

教育支出可以用于教育设施的建设、教育资源的采购和教师工资的支付等。

教育支出的分配和使用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至关重要。

3.教育财政教育财政是指政府为教育目的而筹集和分配的资金。

教育财政可以通过税收、预算拨款、捐赠和国际援助等方式来实现。

教育财政的规模和结构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公平性。

4.教育市场教育市场是指教育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交互关系。

教育市场的特点包括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品等。

教育市场的运作需要政府的监管和干预,以保证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5.教育效率教育效率是指在给定的资源和条件下,教育系统实现其目标的程度。

教育效率可以通过教育产出和教育投入之间的比较来衡量。

提高教育效率可以通过改善教育管理、教育政策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措施来实现。

6.教育不平等教育不平等指的是不同人群在教育机会和教育结果上的差异。

教育不平等可以体现在性别、地区、社会经济地位和民族等方面。

减少教育不平等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7.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教育政策可以包括教育财政、教育改革、教育评估和教育法规等方面。

制定有效的教育政策需要充分考虑教育经济学的原理和实证研究。

总结起来,教育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它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为教育政策和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旨在探讨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经济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以下是对教育经济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汇总。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方面,教育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提高劳动力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技能和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更复杂和高效的工作任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2、促进科技创新教育培养了具有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3、增强社会凝聚力通过教育,可以传播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对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决定教育投入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教育的投入水平,包括教育经费、教育设施等。

2、影响教育需求经济的发展会改变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从而影响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选择。

3、制约教育规模和质量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例如在贫困地区,可能会面临教育资源短缺、师资不足等问题。

二、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指为了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生而耗费的资源。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学校的教学设施建设、教材采购、教师薪酬等直接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费用。

2、间接成本间接成本则包括学生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家庭为学生提供教育支持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等。

教育成本的核算对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制定教育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对教育成本的分析,可以探讨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教育成本。

三、教育收益教育收益是指通过接受教育所获得的经济和非经济回报。

1、经济收益经济收益主要表现为个人因接受教育而获得更高的收入。

通常来说,教育程度越高,个人的收入水平也越高。

此外,教育还可以提高就业机会和职业稳定性。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经济学知识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经济学知识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经济学知识总结教育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教育发展、教育资源配置和效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一、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内容1. 教育经济学的定义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问题与经济问题的交叉学科,它是对有关教育经济方面问题进行经济分析、经济评价和经济决策的一门学科。

2. 教育经济学的内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投入与产出、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教育市场与公平、教育财政与经费筹集等方面。

二、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1. 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效率与公平的权衡。

教育经济学强调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提高教育效率,同时也要注重公平,追求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教育公平。

2. 教育投入产出理论教育投入产出理论是研究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它通过分析教育投入对教育产出的影响,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益。

3. 教育市场理论教育市场理论是研究教育市场的运行机制与规律。

它从供需关系、价格机制、信息不对称等角度探讨教育市场的特点,为教育资源配置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育经济学的应用范围1. 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效益是教育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如何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教育财政与经费筹集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财政与经费筹集问题,分析教育经费来源与使用状况,提出合理的财政支出政策,确保教育资金的合理分配与使用。

3. 教育市场与竞争教育市场与竞争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教育市场的运行机制,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

四、教育经济学的现实意义1.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效益,可以帮助决策者更科学地规划教育资源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也为教育提供了资源和投入,提供了就业机会,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

2.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包括师资、课程、设备、资金等,它们在社会中的分配和配置对教育公平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资源不平等会导致教育机会不均衡,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因此,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是教育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3.教育投资效益教育投资是指个人或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包括资金、时间和精力等。

教育投资可以提高个人的技能和素质,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同时,教育投资也可以为社会创造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发展。

教育投资的效益是评估教育投入是否合理的关键指标。

4.教育市场教育市场是指教育服务的供求关系和交易行为。

教育市场的发展程度对教育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市场可以通过竞争机制来提高教育质量,并增加教育的选择性;但同时也需要政府对教育市场进行监管和引导,防止市场失灵和不公平。

5.教育与发展6.教育不平等教育不平等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不平衡现象。

这种不平等可能源于地域、贫富差距、性别等因素,不平等的存在会削弱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也关注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7.教育与技术创新教育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

技术创新可以为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改变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的兴起。

教育经济学研究如何利用技术创新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8.国际教育比较国际教育比较是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水平和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教育制度、教育质量、教育投入等指标,可以了解不同教育体制的特点和优势,为教育和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总之,以上是教育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了解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投资效益、教育市场、教育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经济学重点内容

教育经济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一、教育经济学思想萌芽①孔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是教育重要,二是先富后教②墨翟:“教人耕者其功多”③孟轲:主张英明的君主规定民众的产量,让他们丰衣足食,再办好各级学校。

④柏拉图:“如果把算术、量积、称重等方法从生产工艺中拿掉,那剩下的只有猜测了。

”把生产工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耕田、畜牧、仿制器具,这一类与知识的关系甚为密切。

深刻认识到知识在生产工艺的作用二、古典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①统计学家威廉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认为由于人的素质的差异,他们所提供的生产力也是不同的。

②亚当斯密:对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首次进行较为系统和较为专门分析,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受制于人们在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而这又是人们受到教育和培训的结果。

“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

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

”《国富论》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1、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人类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决定着教育及其发展。

2、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形态;教育可以增进劳动者劳动变换的能力。

3、劳动价值论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马克思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力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

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

”这就说明复杂劳动之所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是由于教育和训练的结果。

四、庸俗经济学家费里德里希·李斯特“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李斯特将资本分为:物质资本、精神资本。

四、教育经济学的形成1、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苏联著名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斯特鲁米林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

教育经济学知识要点

教育经济学知识要点

第三章教育成本与财政的研究涉及教育投入与产出,教育成本与效益的评价,教育收支对教育的成本分析通过引入经济成本或者机会成本的概念促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

还唤起了人们对学生所放弃的机会和家长在教育上的花费及其对教育影响的关注。

有三种通用的原则或标准可以用来判断教育财政体制的好坏:资金投入的充足与否,资源获取和分配的效益高低、资源获取和分配是否公平经济发展决定教育发展。

经济发展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资金是教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教育资金并非来源于学校通过生产劳动自己创造的资金,而是来源于国家企业和社会以及个人的投资,受制于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其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相对较高。

经济发展从总体上决定决定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教育绩效。

经济发展决定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由此形成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一定的教育结构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首先,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制约教育的类别结构,其次,劳动技术结构制约教育的程度结构。

再次,地区经济结构对教育的结构有很大影响。

经济发展决定教育体制。

(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教育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教育发展直接影响经济运行。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函数。

教育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运行,也影响经济的实绩。

比如,发展中落后国家,文盲充斥,劳动者素质低下,管理水平低下,资本吸收能力低下,大量引进外资并不能较快提高其经济的效率。

美国的人力资源综合指数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的比例的相关系数为-0.814,呈负相关。

人力资源综合指数何以美元计算的GNP的相关系数为0.888,成正相关。

教育的发展有助于规范劳动力行为,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劳动力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安定。

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

教育的作用在于维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理论——信号理论——教育是一种选择机制,受教育程度具有信号作用。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考前复习重点(保密资料)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考前复习重点(保密资料)

《教育经济学》考前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知识点1.教育经济学的概念【P68】【名词解释】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知识点2.教育投资的含义【P68】【名词解释】教育投资,也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知识点3.教育效率的含义【P68】【判断、名词解释】教育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率、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知识点4.教育收益的含义【P68】【判断、名词解释】又称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等。

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消耗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知识点5.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范方法有哪些?(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方法;(3)经济分析法;(4)教育研究法;(5)经济计量法和教育统计法;(6)比较研究法;(7)概算法。

知识点6.教育经济学在西方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

【P73】【单选、判断】知识点7.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前苏联C·T·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

【P74】【单选、判断】知识点8.西方“人力资本论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P74】【单选、判断】知识点9.西欧北美各国最早讨论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J·R·沃尔什于1935年撰写的《人力的资本观》,他主要采用的是”现值折算法“。

【P75】【单选、判断】知识点10.20世纪70年代之后,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特点有哪些?【P76】【简答】(1)研究的内容及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2)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重视研究教育对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适应问题;(3)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孩子高等学校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及机构;(4)在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方面,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量方法继续被重视并且有了计算方面的专著;(5)国际上许多国家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

教育经济学知识

教育经济学知识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概论一、教育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教育的经济功效和经济条件。

它从教育活动具有经济意义的观点出发,分析教育与经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探讨加强教育系统的社会功能和工作效力以达到提高教育成果的经济效益和促进国民经济节约增长的目的。

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归纳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经济分析法(效率研究、成本-收益分析)三、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经济学假设--稀缺、经济人(理性、利益、最大化)。

教育学假设--人可以改变、人具有教育性。

四、经济学基本理论与范畴:1、资源稀缺问题。

经济学把资源问题归结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如何生产?产品为谁生产?谁作出经济决策?以什么方式作出经济决策?这六个问题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选择就形成了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以计划为主配置资源:劳动力资本消费品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价格信号对三种主要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2、经济主体及其约束经济人假设市场3、价格如何配置资源:资源稀缺——效率为谁生产——谁出得起价(均衡价格)生产什么——市场价格变动来传递信号怎么生产——如谁当农民生产多少——由均衡数量决定价格的自发调整能使得供需均衡,避免了资源浪费。

五、市场1、买与卖——需求与供给2、需求量的决定因素:价格(负相关)收入(正常商品正相关、低档商品负相关)相关商品价格(替代品正相关、互补品负相关)嗜好预期(收入、价格)供给量的决定因素:价格(正相关)成本(负相关)技术(正相关)预期卖者人数3、供给与需求的结合——均衡点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过于求。

供给者通过降低价格来增加销售量。

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不应求。

买者愿意提高价格以免买不到商品,而卖者可以提高价格而不会失去销售量。

4、消费者剩余:愿意支付的价格超过实际支付价格的部分。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实际出售商品的价格超过愿意出售价格的部分。

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合计就是社会福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

教育需求:是指人们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是获得教育服务的愿望与对教育的支付能力的统一。

个人教育需求:是指个人为了增进知识技能,并在未来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获得较高收入的意愿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教育供给:是一定社会为满足教育需求,通过教育投资组织人、财、物等因素举办的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教育机会和为社会各行业提供教育产品。

教育资源:指的是全社会的经济资源需要并可能用于教育事业的那部分人力、财力和物力。

教育投资:就是为了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和提高现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同教育投资主体将其经济资源中可能用于教育事业的那部分资源以货币形式投放到教育领域。


教育的间接成本:指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

个人间接成本: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因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就业收入,即机会成本。

生均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综合指标之一,指平均每名在校生所分担的教育费用。

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出的各类人才投入到生产领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在生产部门中取得的国民收入增长额,抵偿了全部教育投入之后的余额。

教育收益率:是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这是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一个较有效的指标
二、简答
1、教育需求具有哪些明显的特点:1、教育需求主体具有多元性和重合性;
2、教育需求对象的双重性;
3、教育需求的预期满足与过程满足的融合。

\
2、政府调节的主要手段包括:1、为教育供求双方提供信息2、制定和调整教育规划
3、对教育机构的财政拨款
4、必要的行政手段。

3、社会间接成本主要包括: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段的学生如不上学而就业时国家可能获得的税收;教育所使用的土地、建筑物、设备、如不用于教育而用于其它方面可能获得的利息、租金收入;用于教育的土地、建筑物、设备免除或可能课征的税收。

4、影响教育经济效率的因素:1、无关费用所占的比重2、学校人员的构成3、学校的领导管理水平4、学校物质设备条件
5、合格工作量在总工作量的比重。

5、教育经济效率和教育经济效益有什么不同:
1、阶段不同(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教育资源的投入而培养出一定的人才。

第二阶段是所培养的人才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结合,在创造社火产品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
2、范围不同
教育经济效率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教育资源的消耗如何转化为教育的产出,它属于教育的内部经济活动。

教育经济效益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教育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它属于教育的外部经济活动。

3、计算方法不同
教育经济效率的计算是产出除以投入,用除法,其公式为:
教育经济效率=教育成果教育成本
教育经济效益的计算是产出减去投入,用减法,其公式为:
.
教育经济效益=教育收益—教育成本
4、研究意义不同
研究教育经济效率是为了降低人才培养成本
研究教育经济效益是通过对教育经济价值的正确评价,提高人们对教育经济功能的认识,使教育能够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6、教师劳动的性质:1、教师劳动是间接的生产性劳动2、教师劳动是专业劳动
7、教师劳动的特点:1、迟效性与长效性的统一2、个体性与协作性的统一3、复杂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8、所谓“耦合差”表现的方面:1、教师劳动价值的多效性和市场调节的唯功能性的“耦合差”2、教师劳动价值的模糊性与市场调节的等值互利性的“偶喝差”3、教师劳动价值生产的长期性与市场调节的短期性的“耦合差”。

~
9、教育投资的来源渠道和来源主体,可以进行如下划分
三、材料分析
教育、年龄和收入三者之间关系的特点262
1、教育与收入正相关,在任何年龄上都是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所挣的收入就越多
2、不管受教育水平高低,所有人的收入都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直到某一年龄达到最大,尔后曲线变平或者开始下降
3、与受教育水平较低者相比,受教育水平较高者的年龄——收入曲线更陡
4、受教育水平较高者达到最高收入能力的年龄要比受教育水平较低者晚,而且他们到退休时的收入水平也比较高
5、由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图是就一国或地区的平均水平而言的,其性状会因国家或地区而异,即使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时期,其性状也会不同,这说明教育作用力的发挥要受到其它许多条件,比如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等的制约。


四、论述题(仅供参考)
1、结合实际情况谈一谈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投入情况。

151
答:教育投资来源渠道多样化,负担主体多元化,其中政府仍是主要的投资者;义务教育由地方政府投资为主,但是并未做到免费,学费收入所占比例在某些年份甚至高于高等教育;企业的教育投资虽然占有一定的比例,但从其负担的形式看却不甚合理;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上,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比重大于中央政府负担的比重。

2、教育与经济的基本关系49
答:1、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基本作用(对参与生产活动的劳动力的培养;为经济发展创新和扩散科学技术)2、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影响(1)经济发展决定了教育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和条件(2)经济发展决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3)经济发展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了一个国家受教育的人口的数量、决定了人们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速度、经济发展的目标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影响)(4)经济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产业结构对教育专业结构和类别结构的制约性;劳动技术结构对教育类别结构、程度的制约;地区经济结构对教育的布局结构的制约)
3、教育收益率的演变规律及其启示274
答:1、所有的教育收益都为正。

教育收益之所以较高,原因有二。

一是教育投资最终沉淀于人身上,内化为较高的胜利和心里素质,而人是具有能动性的,特别是受过较多教育的人具有较高的配置能力,他们不仅能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还能优化物力资源的配置。

二是决定于教育的特性,私人投资教育能享受到各种补贴,而非人力资本投资则是个人与机构的权益与责任分明,各级政府机构一般是不会贴钱给个人进行非人力资本投资的。

2、私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而且,经济越落后,教育层级越高,二者之间的差距就越大。

3、无论是私人收益率还是社会收益率,都是发展中国家比中等发达国家高。

4、就私人收益率而言,在三级教育中,小学教育的收益率最高,大学教育的收益率次之,中学教育的收益率最低。

5、竞争部门就业者的教育收益率高于非竞争部门就业者的教育收益率。

6、教育收益率的长期演变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