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寄生虫病防治背景资料

合集下载

动物寄生虫学的常见寄生虫与防治措施

动物寄生虫学的常见寄生虫与防治措施

动物寄生虫学的常见寄生虫与防治措施动物寄生虫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寄生虫的科学。

在动物界中,寄生虫是一类寄生于其他生物体内,按照摄取生活方式分为内寄生虫和外寄生虫的生物。

这些寄生虫虽然在寄主体内得到生存和繁殖的条件,但却对宿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动物寄生虫学中常见的寄生虫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博莎曼氏菌(Babesia)博莎曼氏菌是一种寄生在哺乳动物红细胞内的微小原虫。

其感染常引起犬、猫等动物的血液病,严重时可导致贫血和器官损伤。

为了防治博莎曼氏菌感染,在养殖和散养动物时,应注意以下措施:1. 定期体内驱虫:使用驱虫药物,定期为动物进行体内驱虫,避免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

2. 消毒和清洁: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并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处理,减少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3. 强化免疫力:注射博莎曼氏菌疫苗,提高动物的免疫能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二、疥螨(Sarcoptes scabiei)疥螨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寄生虫,常引起犬、猫等动物的疥癣病。

感染后,动物会出现瘙痒、脱毛和皮肤红肿等症状。

为了防治疥螨感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清洁环境:定期清理动物居住区域,使用消毒剂清洗宠物用品,减少寄生虫滋生的环境。

2. 定期洗澡:为动物定期洗澡,并使用适合的抗疥螨药物洗涤,有效清除体表的寄生虫。

3. 全面驱虫:使用体内驱虫药物,对动物进行全面的驱虫,避免其他寄生虫的侵袭。

三、绦虫(Cestoda)绦虫是一种以寄生方式获取养分的寄生虫,常寄生于动物的消化道。

感染绦虫后,动物会出现消瘦、腹泻和挠痒等症状。

为了阻止绦虫的滋生和传播,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定期驱虫:使用驱绦虫药物,定期为动物进行驱虫,清除体内的寄生虫。

2. 饲养管理:加强动物饲养管理,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和干燥,减少绦虫的繁殖和传播。

3. 卫生措施:定期清洁动物的饮食器具,避免寄生虫通过食物传播,保持人畜环境卫生。

以上介绍了动物寄生虫学中常见的寄生虫与相应的防治措施。

2023寄生虫病防治实施方案

2023寄生虫病防治实施方案

2023寄生虫病防治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寄生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食品和昆虫传播。

这些疾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等,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尤为常见,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

为了有效防治寄生虫病,制定本实施方案旨在通过综合防控措施,提供全面的防治方案。

二、目标和任务1. 目标:到2023年,降低寄生虫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2. 任务:(1)加强疾病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并报道寄生虫病疫情。

(2)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寄生虫病的认知度和预防意识。

(3)改善环境卫生,提供安全的饮水和卫生设施。

(4)加强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率。

(5)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和资源。

三、主要措施1. 加强疾病监测和报告机制:加强寄生虫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疫情并进行报告。

加强对高风险区域的监测和预警。

2.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组织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寄生虫病的认知度和预防意识。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寄生虫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3. 改善环境卫生: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改善力度,提供安全的饮水和卫生设施。

加强对饮用水源水质的监测和治理,改善生活环境,减少病媒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4. 加强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培训医务人员,提高寄生虫病的诊断能力,推广使用快速诊断试剂盒。

加强对急性病例的治疗,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率。

5. 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应对寄生虫病。

加强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提供援助和支持给发展中国家。

四、预期效果通过实施寄生虫病防治实施方案,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 降低寄生虫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2. 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疫情的早期发现和处置能力。

3. 提高公众对寄生虫病的认知度和预防意识,减少感染风险。

2024年寄生虫病防治计划

2024年寄生虫病防治计划

2024年寄生虫病防治计划一、背景介绍寄生虫病是一类由寄生虫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

寄生虫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为了实现全民健康目标,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

二、目标设定1. 提高寄生虫病的防范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和媒体宣传,提高公众对寄生虫病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减少寄生虫病的感染率。

采取集中治疗和个体预防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寄生虫感染人数。

3. 提高寄生虫病的治疗水平。

加大对寄生虫病治疗技术的研发和培训力度,提高寄生虫病的治疗成功率和治愈率。

4. 促进寄生虫病研究和国际合作。

加强寄生虫病研究,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寄生虫病问题。

三、具体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宣传,普及寄生虫病的防范知识和技能。

组织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寄生虫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2. 建立健全监测体系。

完善寄生虫病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获取疫情信息,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加强对传染源的监测,提前发现和控制病原体传播。

3. 加强职业健康管理。

对农民和职业暴露人群进行健康检查,提供必要的职业健康培训。

推动企事业单位建立职业病防治体系,提高职业安全意识和职业健康保护水平。

4. 加大病例治疗力度。

加强对寄生虫病病例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提高治愈率。

加强对治疗药物的研发和使用指导,推广和使用安全有效的药物。

5. 推动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共同研究和推动寄生虫病的防治,分享经验和技术。

通过国际合作提高我国防治寄生虫病的能力和水平。

四、预期效果通过实施以上措施,预计在2024年达到以下预期效果:1. 和平防治指导下,寄生虫病防范意识大幅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明显提高。

2. 寄生虫病感染率大幅下降,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

3.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显著提高,治愈率明显提高。

我国五大寄生虫现状及其危害

我国五大寄生虫现状及其危害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的危害及现状传统上认为寄生虫病属于热带病范畴,但事实证明,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远大于气候的影响。

在不发达地区,特别是乡村贫困人群中,一种或多种寄生虫同时感染的现象屡见不鲜。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动物区系分属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群类极为丰富,寄生虫种类也繁多。

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定义了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钩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一.我国五大寄生虫是什么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

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

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

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疟原虫(Plasmodium)是一类最低等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它们的整个身体虽则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却是引起疟疾的罪魁祸首。

疟原虫种类繁多,遍及全球,但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在我国较常见的有三种:引起疟疾每隔一天发作一次的间日疟原虫;引起疟疾每隔三天发作一次的三日疟原虫;引起疟疾周期不规则的恶性疟原虫。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

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

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带鞘或不带鞘的微丝蚴。

大多数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少数出现于皮内或皮下组织。

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

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

欢迎阅读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一、背景包虫病、肝吸虫病、黑热病、钩虫病等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寄生虫病。

包虫病主要流行于我国西部农牧区的3501.20%年病死率达辽宁、 2006年年)》,和患者治疗,在重点地区实施了肝吸虫病、钩虫病等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

基本摸清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流行程度和范围,大批患者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疫情得到不同程度下降。

当前,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还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疫情仍然较重,局部地区感染率高。

包虫病、肝吸虫病、钩虫病患者数量居全球前列,高原地区的包虫病人群患病率是其他地区的近10倍。

二是传播环节复杂。

包虫病的传染源是犬、狼、狐狸等动物,中间宿主包括家畜以及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

肝吸虫病除了人以外,猫、犬、鼠类等都可以作为传染源。

人群和家畜的流动也为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带来新的挑战。

三是不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存在。

部分流行区的畜牧生产、不足。

以“(一)总目标。

到2020年底,建立完善重点寄生虫病监测体系,基本控制包虫病流行,降低肝吸虫病等寄生虫病感染率。

(二)具体目标和主要工作指标。

1.包虫病防治。

具体目标:到2020年,70%以上的流行县人群包虫病患病率控制在1%以下,家犬感染率控制在5%以下。

主要工作指标:到2020年,2岁以下家畜患病率控制在8%以下,患者管理率、监测点任务完成率、中小学生包虫病核心防治知识知晓率、专业人员技能合格率均达到90%,犬登记管理率达到85%,家犬驱虫覆盖率达到80%,流行区定居点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95%。

2.以上;建立85%1.卡。

全面推行家犬拴养,因地制宜实施限养,对母犬进行绝育试点。

控制并减少无主犬数量,对无主犬进行集中收养,鼓励僧尼、农牧民等领养无主犬并拴养。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定期开展犬驱虫,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和配合犬驱虫工作,定期投喂犬驱虫药,并在无主犬聚集的场所或经常出没的区域投放驱虫药饵。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诊断进展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诊断进展

人体寄生虫病诊断研究进展当前寄生虫学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寄生虫学向现代寄生虫学过渡的知识更新时期,寄生虫的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抗寄生虫新药,疫苗和诊断技术及新的有发展前景的媒介防治技术是寄生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这里,我想就我国流行最为严重的五大寄生虫病的诊断现状进行讨论,归纳总结了目前研究人员对这五种寄生虫病诊断所取得的进展,以及一些临床检测技术,由于一些诊断方法正处于研究中,因此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中,但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方法终将成熟适用。

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诊断寄生虫种类繁多,据记载,可以感染人体的寄生虫在我国有229种,其中线虫35种,吸虫47种,绦虫16种,原虫41种。

血吸虫病、疟疾、幼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列为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

根据2001年6月~2004年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感染人数显著减少;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区、市)明显上升;包虫病和黑热病在西部地区流行仍较严重。

全国31个省(区、市)共检查356629人,查出感染于人体的蠕虫26种。

蠕虫总感染率为21.74%,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56%(钩虫6.12%;蛔虫12.72%;鞭虫4.63%),带绦虫感染率为0.28%,流行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2.40%。

2005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寄生虫病调查结果与1990年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蛔虫、钩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下降了63.65%,推算感染人数比1990年减少了4.07亿人。

寄生虫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以下几种方式,病原学诊断技术,免疫学诊断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测。

一、病原学诊断技术:1)粪便检查:a:直接涂片法b:厚涂片透明法c:浓聚法d:毛蚴孵化法e:肛门拭子法f:钩蚴培养法g:定量透明法h:淘虫检测法i:带绦虫孕节检查法2) 血液检查:a:检查疟原虫b:检查微丝蚴3)排泄物与分泌物的检查: a:痰液b:十二指肠液和胆汁c:尿液d:鞘膜积液e:阴道分泌物4)其他器官组织检查:a:骨髓穿刺b:淋巴结穿刺c:肌组织活检d:皮肤及皮下组织活检e:直肠粘膜活检二、免疫学诊断技术:1)一般免疫学诊断技术:a:皮内试验e:对流免疫电泳法b:免疫扩散电泳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间接红细胞凝集g:免疫酶染色试验d:间接荧光抗体试验h:免疫印迹2)染色实验3)沉淀实验4)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1)DNA探针技术2)PCR技术四.临床表现五.其他检查:如超声检查、CT检查我国五大寄生虫病诊断进展(一)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因此血吸虫病的诊断在其防治过程中举重若轻。

五种寄生虫病防治背景资料

五种寄生虫病防治背景资料

五种寄生虫病防治背景资料五种寄生虫病防治背景资料寄生虫病防治背景资料土源性线虫病一、流行特征及分布土源性线虫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如蛔虫、鞭虫、钩虫等.蛲虫卵不需在土壤中发育,但其生活史和蛔虫、鞭虫、钩虫一样是直接型的,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蛲虫也归为土源性线虫.(一)蛔虫病目前全世界218个国家和地区中,153个有蛔虫病流行,估计全球有12.8亿人感染蛔虫,约占世界人口的22%.蛔虫病在发达国家也曾流行,但随着社会进步和防治活动的开展,已基本消失.在我国,台湾省、香港和澳门地区蛔虫感染率已很低.蛔虫病的流行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人类的行为有关.蛔虫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人是人蛔虫的惟一宿主,人体感染是因经口食入感染期蛔虫卵所致.受精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外界环境中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氧分压和阳光中的紫外线才能发育.蛔虫感染从土壤到人的传播水平主要取决于人类的行为.如使用新鲜粪便施肥或儿童随地大便,使大量蛔虫卵污染土壤、环境、蔬菜、瓜果;不良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等.(二)鞭虫病1990年全国调查中检查12岁以下儿童31万余人,蛲虫平均感染率为23.6%.蛲虫感染率有非常显著的家庭聚集性.蛲虫感染者是惟一的传染源.蛲虫传播有4种方式:1.自身感染.雌蛲虫一般在夜间移行至肛门外产卵,因局部刺激而用手搔痒时虫卵即粘附在手指及甲垢中,当患者以污染的手指拿食物或患儿吮吸手指时,可造成自身反复感染.2.接触感染.被虫卵污染的手还可污染玩具、文化用品和日常用品,这不仅使自身反复感染,而且还使他人因接触而感染.3.吸入感染.散落在被褥、衣裤及床铺上的虫卵,可借用风力或扫地而随着尘土飞扬于空气之中,随着人的呼吸进入口腔.4.逆行感染.蛲虫卵在肛门周围孵化出幼虫,再钻入肛门,逆行入肠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二、致病与危害(一)蛔虫病蛔虫的幼虫、成虫阶段均可致病,成虫的危害性更大.蛔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的整个移行过程中,可对肠、肝、肺、微血管及淋巴组织等引起机械性损伤,或因幼虫本身及代谢产物作为抗原,诱导变态反应.重度感染时,幼虫可进入体循环,侵入多个器官,引起异位损害.成虫是蛔虫病的主要致病阶段:①夺取营养;②影响吸收;③变态反应;④并发症及异位寄生,导致肠梗阻,以及胆道、胰管、阑尾等蛔虫症,严重时可以致命.(二)鞭虫病轻度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如果感染者粪便的虫卵数超过5 000/g或10 000/g时,则往往有症状,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以及消瘦、乏力等症状.严重感染者(粪便虫卵数超过20 000/g)大多发生严重腹泻或者痢疾综合症.极重度感染者,成虫附着于直肠粘膜,可引起慢性痢疾,伴有腹痛和严重的里急后重,偶尔可致直肠脱垂.(三)钩虫病钩蚴侵入人体皮肤可引起钩蚴性皮炎,病人可感到局部皮肤有烧灼、针刺或奇痒等感觉.多见于手指、足趾间皮肤嫩、薄处,也可见于手、足背部等,俗称"粪毒".钩虫幼虫移行至肺泡后,病人可出现咽痒、咳嗽、伴有畏寒、发热、哮喘样发作等全身症状.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消化、吸收等功能障碍.持续性、弥散性腹痛为常见症状,以上腹部和脐周为剧烈.重度感染者还可出现黑色粪便和营养不良等.少数钩虫病人有喜食常人不能吃的东西,称"异嗜症".钩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病人慢性失血所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贫血.钩虫的成虫咬附在病人的小肠壁上边吸血、边分泌抗凝物质,使形成的伤口发生凝血障碍.同时成虫还经常更换咬附部位,而留下的伤口仍不断渗血.也有钩虫寄生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报道.严重钩虫病人因贫血、全身浮肿而丧失劳动能力.(四)蛲虫病蛲虫病的主要症状为雌虫爬出产卵引起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奇痒和炎症,影响睡眠.患儿常有烦躁不安、夜惊、失眠、夜间磨牙、遗尿、食欲减退、消瘦等表现.三、防治策略和措施2004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表明,蛔虫、鞭虫、钩虫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2.72%、4.63%和6.12%,比1990年分别下降了71.29%、73.6%和60.72%.12岁以下儿童蛲虫平均感染率为12.28%,较1990年下降了56.47%.推算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含感染一种以上者)为1.29亿,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人数分别为3930万人、8593万人、和2909万人.1.采用驱虫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根据不同流行程度,实行集体驱虫或选择性驱虫,并抓好重点人群(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菜农、果农等)的防治.2.实施健康教育,改善人群的卫生行为.3.加强粪便管理和安全供水,改进环境卫生,减少感染,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食源性寄生虫病一、流行特征及分布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称为食物源性寄生虫病.(一)华支睾吸虫病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本病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北部、俄罗斯东部的少部分地区.我国大陆除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未见华支睾吸虫病例报告外,其余27个省(区、市)以及台湾省、香港、澳门都有该病流行或病例报告.(二)并殖吸虫病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并殖吸虫囊蚴的溪蟹、蝲蛄而感染.目前已报告的并殖吸虫达50种之多,在我国大陆23个省(区、市)和台湾省有确诊的并殖吸虫病病例报告.(三)旋毛虫病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旋毛虫幼虫囊包的猪肉、犬肉或其他动物肉而感染.本病呈世界性分布,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及黎巴嫩都有本病爆发流行的报告.我国大陆15省(区、市)和香港均曾有局部爆发或病例报告.(四)弓形虫病人感染弓形虫病途径有多种,但以经口感染为主,摄入含有弓形虫包囊的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食品(如羊肉、猪肉、牛肉、兔肉和鸡肉等)以及摄入被本虫卵囊污染的水或食物为感染的主要途径.由于家畜的感染率高,故吃未煮熟的肉类食品的感染比被猫粪污染所致的感染更为常见.弓形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人体感染率较高的有古巴、法国、英国、新加坡、东非和巴西等国.我国各省(区、市)均有人体弓形虫感染报告.二、致病与危害(一)华支睾吸虫病俗称肝吸虫病,轻度感染症状不明显,重者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和胆管阻塞等,可招致死亡.(二)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除少数病例表现为急性外,多为慢性过程.其临床表现因虫种不同分为两大类型,即卫氏肺吸虫病与斯氏并殖吸虫病.卫氏肺吸虫病是由卫氏并殖吸虫引起,肺脏为其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因此主要症状是咳嗽、咳血、胸痛等,如侵犯脑脊髓、肝脏和皮下等时,也可出现肺外症状.斯氏并殖吸虫病是由斯氏并殖吸虫(国内一般称斯氏狸殖吸虫)引起,不能在人体内发育成熟,以"幼虫移行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引起游走性皮下结节,侵犯肝脏、心包、眼、脑脊髓等时,也可引起相关症状.(三)旋毛虫病本病急性期临床表现为发热、眼睑和面部水肿、皮疹等过敏反应.重症者可伴有下肢甚至全身水肿,还可出现胸腹水.继之出现全身性肌肉疼痛,这种疼痛常使患者坐立不安,其中以小腿腓肠肌触痛最明显.有的还出现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严重时可因并发症而死亡.(四)弓形虫病多为隐性感染,严重者可有多种明显症状和体征.在怀孕初期感染的,症状严重,常致流产、死胎或畸形.先天性弓形虫病预后不良,病死率较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如神经和智力方面的障碍,以及严重的视觉病变.获得性弓形虫病,有症状者以头部、颈部的淋巴结肿大为最常见.重者可并有心肌炎、肺炎、脑炎、视网膜脉络膜炎等.如及早诊断和彻底治疗,预后良好.但免疫缺陷者或艾滋病患者,常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预后不良.三、防治策略和措施2003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华支睾吸虫标化感染率为0.58%,比第一次寄调的标化感染率0.33%上升了75%,估算我国华支睾吸虫感染人数为1249万.全国8个流行省(区、市)并殖吸虫血清学阳性率为1.71%,10个流行省(区、市)旋毛虫血清学阳性率平均为 3.38%,15个流行省(区、市)弓形虫血清学阳性率为7.88%.血清学阳性者中大多数为隐性感染者.1.健康教育.食源性寄生虫病大都是人兽共患病,其传播循环较难切断.但人群感染均系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所致.因此,健康教育是防治的重要措施,要使群众了解本病的传播途径及其危害性,把好"病从口入关",不吃生的或半熟的鱼、蟹、蝲蛄、螺和肉类.不喝生水,不吃不洁的生菜.刀和砧板要生熟分开.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可经皮肤侵入,应预防在加工螺蛳过程中受感染.2.粪便管理.应禁止将厕所建在鱼塘上或鱼塘边,粪便要无害化处理后再施用,不要用新鲜人粪或猪粪作为鱼的饲料.提倡圈养猪,饲料要加热处理,不要用生鱼、泔水等喂猪、猫和犬等.这对预防华支睾吸虫病尤为重要.3.提倡家畜集中屠宰,加强肉品检验和管理.4.治疗患者、病畜和开展灭鼠,减少传染源.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近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若干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依然严峻,加上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常造成误诊或漏诊.这些寄生虫病的出现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来源的多样化和饮食方式的改变、卫生观念普遍滞后有关.由于现代都市人不再满足于鸡鸭鱼肉,转而追求鲜、肥、生猛,因此生鱼片、野味、醉蟹、炝虾、涮火锅等成为许多饭店餐馆的招牌菜.无意之中,许多人染上了寄生虫病,有些曾经是"罕见"的.这些"吃出来的病"被媒体称之为新的"富贵病".更为可怕的是,大多数医务人员和检验人员对这些病知之甚少,造成误诊、漏诊,使病人和家庭蒙受痛苦和损失.包虫病一、流行特征与分布包虫病分别由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可分为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两种类型,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包虫病(棘球蚴病)呈全球性分布.重要流行国家有东亚的中国、蒙古;中亚的土耳其、土库曼斯坦;西亚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南美的阿根廷、巴西、智利;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非洲北部、东部和南部的一些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包虫病高发的国家之一,其中以新疆、西藏、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四川等7省(区)最为严重.泡型包虫病又被称为"虫癌",是高度致死的疾病,分布范围多见于青海、西藏、甘肃、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区.在我国以囊型包虫病为主,主要流行于西北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家犬是主要的传染源和终宿主(棘球绦虫病).作为终宿主的家犬在排出成熟节片及大量虫卵时,污染草地、水源、家居环境,或附着在其毛皮上,食草动物和人均因食入虫卵而被感染.作为中间宿主,10种家畜可被感染,其中绵羊的平均感染率约为64%、牛55%、猪13%,对我国畜牧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终宿主家犬的平均感染率为35%.二、致病与危害包虫病患者早期会有低热、食欲减退、腹泻、过敏性皮疹等现象出现,但是它的症状也会因包虫寄生的部位、囊肿大小以及有无并发症而不同.主要有两类表现:(1)过敏反应,常见的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甚至导致死亡;(2)占位性病变,随着包虫囊的不断生长,被寄生的器官出现压迫性萎缩,影响功能或导致疼痛.根据侵害的器官分类,最常见的有肝包虫病、肺包虫病,其它还有腹腔包虫病、脾包虫病、肾包虫病、骨包虫病、脑包虫病及心脏包虫病等.目前对包虫病的治疗仍然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但符合手术指征的比例不高,花费多、也有一定的危险性;药物治疗的疗程长达6个月以上,实施甚为困难.包虫病已成为农、牧区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患病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很大.三、防治策略和措施2003年完成的全国性调查中,对包虫病流行的12省、区开展人群血清抗体检测,平均阳性率为12.04%,同类地区对人群进行B超检查,平均患病率为1.08%,推算患病人数为38万.1.家犬的登记管理和定期驱虫.2.加强屠宰管理,禁止用生的动物器官喂犬.3.进行健康教育,纠正不良卫生习惯,改进环境卫生.四、面临的问题1.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大多数流行区地处偏远,人群居住分散,牧民多以游动放牧为主,文化程度低以及与少数民族的语言障碍等给防治工作的实施带来了困难.2.居民的不良卫生习惯及某些传统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增加了实施防治的难度.3.缺乏包虫病早期诊断技术和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应加强科学研究.4.近期资料显示包虫病呈现由牧业区向农业区和城区蔓延、由西部、北部向东部、南部扩散的趋势.黑热病一、流行特征与危害黑热病因利什曼原虫寄生于人体网状内皮细胞所致,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目标疾病之一.当前黑热病仍然在全球61个国家流行,波及亚、欧、非及拉丁美洲,每年新发病例约50万,死亡约7万人.近年来有蔓延之势并在局部地区暴发,例如1984-1994年间黑热病曾在苏丹西尼罗河省爆发流行,在28万居民中造成10万人死亡.WHO已把黑热病列为再度回升的一种寄生虫病.我国周边的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尼泊尔均有流行,以印度最为严重.在南美洲则以巴西为主要流行区.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以多种白蛉为传播媒介,犬是主要动物传染源.黑热病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贫血、消瘦,白细胞减少, 血清球蛋白增加,若不予以合理治疗,则大都在发病后1-2年内合并感染其它疾病而死亡.二、防治历史及现状黑热病在我国的流行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最早经病原检查确定诊断的黑热病病例是在1904年, 而对白蛉的研究则始于1923年.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辽宁、河北、北京、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青海、宁夏、四川、陕西、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市、区均为流行区,尤以华东地区流行最为严重.解放初期全国患者约53万,死亡率极高.自1950年起我国大力开展了对黑热病的防治工作, 在流行区普遍设置了防治黑热病的专业机构.通过调查, 摸清该病的流行情况以及主要传播媒介中华白蛉的生活习性, 并大量生产特效治疗药葡萄糖酸锑钠.通过对病人的普遍治疗和大规模群众性的灭蛉、灭犬运动, 黑热病发病人数逐年下降,50年代末在华东、华北等主要流行区得到有效控制.但在我国西北的甘肃、新疆以及四川、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区每年都有局部流行和散在病例发生.在四川、陕西、山西、内蒙古4省、区,病犬是主要传染源,人的感染大都由犬而来.在新疆和内蒙古存在黑热病的自然疫源地,新疆古老绿洲地带为人源型疫区.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的加剧,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使部分地区黑热病的发病率呈上升之势,并有可能向原流行区输出病例,造成黑热病在这些地区死灰复燃,再度流行,如不予高度重视,可能导致前功尽弃.2003年在新疆、甘肃、四川、山西、贵州、内蒙古6个省(区)进行了黑热病患病率调查,共调查了16295人,发现病人96例,患病率为0.59%.三、防治策略和措施1.病原管理:及时发现并治疗病人,及时清除病犬和感染犬.2.媒介控制:在流行区对病人居所及其周围环境定期进行灭蛉药物喷洒.3.避免人-蛉接触和犬-蛉接触:使用蚊帐和纱们、纱窗;户外活动穿长袖衫或涂驱避剂,对犬实施药浴等措施,以防白蛉叮咬.四、问题与工作重点1.新疆喀什绿洲为目前重要的人源型黑热病流行区,应加强防治力度.该地区存在多种媒介白蛉,应对蛉种及其生态习性作深入调查,以指导灭蛉工作.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新疆和内蒙古等荒漠地带,黑热病主要由野生疫源动物传播到人.以往虽也作过大量调查,但对野生疫源动物知之甚少.3.在四川和甘肃等山丘型黑热病流行区,家犬为主要传染源,应继续研究防止犬—蛉接触的可行措施以预防家犬感染.4.加强对华东、华北原流行区黑热病的监测,以防输入病例造成该地黑热病重新流行.5.黑热病流行区内存在大量隐性感染者,其在疾病传播流行中的作用急待解决.6.常规药物五价锑剂在治疗甘肃省黑热病中出现约20%不反应或复发,应有新的给药方案或替代药物.7.关注艾滋病在黑热病流行区的情况.我国现存黑热病流行区人群隐性感染多见,已有资料证明,一旦合并感染HIV,隐性感染者发展成现症病人的几率大大增加,严重危害HIV感染者的生命.带绦虫病与囊尾蚴病一、流行特征及分布带绦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牛带绦虫、亚洲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猪、牛和一些野生动物为其中间宿主,幼虫寄生时称为囊尾蚴病.猪带绦虫的幼虫也可寄生于人体引起猪带绦虫囊尾蚴病(俗称囊虫病).当人食入含有活囊尾蚴的猪肉、牛肉或其他动物肉或内脏以后,感染带绦虫而成为传染源.带绦虫病人粪便排出的虫卵、含有大量虫卵的节片或从肛门逸出的节片污染环境,虫卵被猪、牛等家畜、野生动物吞食导致囊尾蚴病.猪带绦虫病患者还可使他人或自身感染而患猪(带绦虫)囊尾蚴病.带绦虫病人、患囊尾蚴病的家畜与动物及其生活的环境构成本病传播的循环链.由于居民的卫生与饮食习惯、家畜饲养方式以及环境卫生状况的影响,本病具有分布广泛并呈地方性流行的特点.带绦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其中尤以中非、南非、拉丁美洲、东亚、南亚的发展中国家为甚.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包括台湾省在内的29个省(区、市),其中猪带绦虫感染率在云南、东北、华北、华东为1%—15.2%;牛带绦虫感染率在四川雅安、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藏昌都、新疆喀什岳普湖县、广西大苗山苗族自治区、贵州从江县等地为16.8—70.7%;亚洲带绦虫病在台湾省的10县19个山地乡94个村庄为0.4%—36.8%.含囊尾蚴的肉制品流入非流行区时可导致居民感染带绦虫病、继而发生家畜囊尾蚴病,形成新的流行区.二、致病与危害带绦虫成虫为乳白色扁平带状,牛带绦虫可长达25米.带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寄生虫数一般1-2条,最多有31条的报道.带绦虫病患者可有腹痛、腹泻、食欲异常、消化不良、乏力、头晕、体重减轻,但多数患者常以排出节片为主诉,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病常自肛门逸出节片.并发症有肠穿孔及继发性腹膜炎、阑尾炎、肠梗阻等.猪带绦虫囊尾蚴病(囊虫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报道中最小的病例年仅1岁零4个月,因囊尾蚴寄生部位、数量以及机体反应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及程度各异.通常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可在皮下、肌肉扪及或在口腔黏膜、舌面、舌下见到囊尾蚴结节,四肢呈假性肌肥大.囊尾蚴病人中有60%-90%为脑囊尾蚴病,按其病变部位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软脑膜型、脊髓型,表现复杂,后果十分严重.通常有癫痫、头痛、记忆力减退、失语、偏瘫、精神症状,严重时有颅内压增高所致呕吐、视力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昏迷甚至于猝死.眼囊尾蚴病可引起视网膜剥离、视力减退,死亡的虫体强烈的刺激可导致色素膜炎、视网膜炎、脉络膜的炎、化脓性眼球炎、玻璃体浑浊、并发白内障、青光眼、眼球萎缩乃至失明.猪带绦虫囊尾蚴病可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经济损失,据山东省报道本病患者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家庭年收入的82%,最高可达年收入的6倍,是流行区因病致贫的重要原因.该省由于猪带绦虫囊尾蚴病的病人和病猪造成年经济损失达3.5亿元以上.脑囊尾蚴病也给病人和家庭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三、防治策略和措施2004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带绦虫的平均感染率为0.28%,较1990年完成的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发现的0.18%上升了52.47%,推算全国带绦虫感染人数为55万.1.控制传染源.开展人群带绦虫感染及人群、猪只的囊尾蚴感染情况调查,治疗病人、处理病猪.2.加强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禁止随地大便,改进家畜饲养方式,预防家畜感染.3.加强屠宰场的管理和肉品检验,严禁销售含囊尾蚴的肉(俗称"米猪肉").4.加强健康教育.不吃生肉或未煮熟的肉,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

中国五大寄生虫病

中国五大寄生虫病

中国五大寄生虫病1 / 1我国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及哺乳动物静脉血管内所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三种;患者粪便中的活卵为主要传染源,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感染;血吸虫发育阶段中的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引起不同的损害和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虫卵沉积在宿主肝脏及结肠等组织中引起肉芽肿和纤维化是其主要病变特征。

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所致的寄生虫病。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四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我国流行的病原体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疾,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夏秋季节流行。

利什曼病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经白蛉叮咬传播。

我国流行的主要杜氏利什曼原虫,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种形态,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体内,无鞭毛体寄生在人的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

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消瘦、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引起皮肤或内脏器官的严重损害或坏死。

患者皮肤上常有色素沉着,又称黑热病(kala —azar).丝虫病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于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心血管等部位所致的寄生虫病,蚊为其传播媒介.我国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种流行。

丝虫因虫体细长如丝而得名,幼虫在蚊子体内、成虫在人体内发育。

雌虫产出微丝蚴,当蚊子叮吸人血时便把微丝蚴吸入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于蚊子再叮人时侵入人体淋巴管,逐渐移行到淋巴结发育为成虫。

丝虫病临床急性期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表现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

钩虫病钩虫病是由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或美洲钩口线虫寄生于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

当人体接触钩虫的传染期幼虫(丝状蚴)时,幼虫即钻入皮肤而引起感染。

猪场几种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尝试

猪场几种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尝试

猪场几种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尝试猪场是猪类生长繁殖的重要场所,然而猪场也是常见的寄生虫病传播的地方。

寄生虫病容易感染猪只,影响猪只生长发育,降低猪只的产肉率和养殖效益。

如何有效地防治猪场的寄生虫病成为猪场管理的重要一环。

猪场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包括肺旺虫病、轮虫病、猪圆环虫病、蛔虫病等。

下面对每种病害的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肺旺虫病是猪只肠道蠕虫病中的一种,该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感染的猪只常见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防治肺旺虫病的关键是对猪场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猪舍定期清理猪只粪便,及时更换饲草垫料,确保猪舍内部环境干燥清洁。

可以选择一些有效的消毒剂进行猪舍的消毒,如电解水、过氧化氢等。

合理调整猪只的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也能有效减少猪场内寄生虫病的传播。

轮虫病是猪只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该病主要通过粪便传播,感染的猪只常见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防治轮虫病的方法可以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

对饲料进行高温蒸煮,这样可以有效地杀死饲料中的寄生虫卵。

在饲养过程中,猪只饮水的清洁卫生也至关重要,保持饮水设备的清洁干燥,避免寄生虫卵的传播。

定期给猪只进行驱虫治疗也是预防轮虫病的重要措施。

猪圆环虫病是由猪圆环虫寄生在猪只的肠道内引起的疾病,该病主要通过粪便传播,感染的猪只常见腹泻、食欲减退等症状。

防治猪圆环虫病的方法包括合理饲养管理和药物治疗。

猪圈的卫生条件要保持良好,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并加强猪舍的消毒工作。

对猪只进行定期的驱虫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可以选择一些广谱的抗菌药物进行猪只的驱虫治疗,如阿苯达唑、氧化钴酸泊沙底,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杀灭猪圆环虫,防止病情的发展。

猪场常见的寄生虫病是猪场管理的重要问题,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和定期的驱虫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治猪场的寄生虫病。

同时要加强猪舍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提高猪只的免疫力,保障猪场的养殖效益。

猪场几种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尝试

猪场几种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尝试

猪场几种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尝试猪场是猪生产的重要基地,由于环境、管理条件等原因,猪场中常常出现寄生虫病的问题,给猪的生长和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猪场对常见的寄生虫病进行防治尝试,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猪场寄生虫病及其防治措施。

一、四环素四环素是一种丝状体寄生虫,主要寄生在猪的小肠内。

四环素寄生虫对猪的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会导致猪出现厌食、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

在猪场中,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来控制四环素的寄生。

1.环境卫生管理:在猪舍内加强清洁卫生管理,保持猪舍内的干燥和通风,消除四环素的传播源。

2. 饲料卫生管理:加强饲料的消毒处理,防止四环素通过饲料传播。

3. 对猪进行定期的驱虫治疗:在猪的生长过程中,定期使用驱虫药物来控制并预防四环素的寄生。

4. 合理饲养管理:保证猪的饲养环境不过于拥挤,减少猪群间的传播,降低四环素的感染率。

二、猪园螨病猪园螨病是由猪园螨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猪园螨主要寄生在猪的皮肤表面和毛囊内。

猪园螨病主要的临床症状是猪出现严重的瘙痒,皮肤出现炎症和溃疡等问题。

针对猪园螨病,猪场需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定期对猪进行驱螨处理:使用合适的杀螨药物,对猪进行定期的驱螨处理,有效控制猪园螨的寄生。

3. 定期更换和消毒猪的生活用具和垫料:及时更换和清洁猪的生活用具和垫料,减少猪园螨的滋生。

4. 进行环境消毒处理: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猪园螨和其卵的滋生,减少疾病的传播。

三、旋毛虫病旋毛虫是一种主要寄生在猪的小肠内的原虫,它会导致猪的小肠粘膜受损,影响猪的食欲和吸收能力。

对旋毛虫病也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4. 采用合理的饲养管理:合理饲养管理,避免猪的压力过大,提高猪的免疫能力,减少旋毛虫的感染。

四、钩虫病钩虫是一种寄生在猪的小肠内的寄生虫,主要通过皮肤和口腔黏膜侵入猪体内,引起猪的贫血和厌食等问题。

对钩虫病的防治也非常重要:猪场中常见的寄生虫病对猪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不利影响,猪场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来控制和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

✧寄生虫:永久或暂时地生活在其他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损害对方的低等生物。

✧宿主:被寄生虫寄生并遭受损害的生物。

✧中间(终)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成虫)或无性(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某些寄生虫即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①疟疾②血吸虫病③丝虫病④钩虫病⑤利什曼病(黑热病)✧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活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若不引起明显的临床表现的现象。

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寄生虫感染则称为寄生虫病。

✧带虫者:无症状的寄生虫感染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消除性免疫:宿主能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但很少见,例如;利什曼病✧非消除性免疫:寄生虫感染后虽可诱导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楚,维持在低虫荷水平,很常见如疟疾的带虫免疫、吸血虫诱导的伴随免疫✧疟疾的带虫免疫:疟疾患者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宿主体内仍保持着低密度的原虫,使机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感染,一旦根治后,随着原虫的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伴随免疫:宿主感染血吸虫后,对再次感染的血吸虫童虫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而对体内原发感染的成虫无杀伤作用的免疫现象。

✧简述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掠夺营养:寄生虫在体内生长、发育及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宿主。

2.机械性损伤:3.毒性与免疫损伤:宿主的排泄物、脱落物、分解物等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或能引起免疫病理损害。

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有三种不同的结果1.宿主将寄生虫全部清除,寄生关系终止,(罕见)2.宿主能清除部分的寄生虫,宿主转入慢性期。

(常见)3.宿主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发育甚至大量繁殖,导致明显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

(寄生虫病)✧简述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类型有哪些?有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可分为消除性免疫和非消除性免疫✧幼虫移行症:是指某些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非正常的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

五大寄生虫病

五大寄生虫病

寄生虫10级护理二班五大寄生虫病:疟疾、日本血吸虫病、黑热病、丝虫病、钩虫病一、1、共生关系: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双方均受益。

如海葵和海螺23、寄生关系: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如蛔虫与人4、寄生虫:属寄生关系的两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生物。

在寄生关系中,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5、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6、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7、储蓄宿主(保虫宿主):寄生虫寄生的除了人以外的脊椎动物。

8、转续宿主:寄生虫幼虫的非适宜宿主,在此宿主体内始终保持幼虫状态,如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则可发育为成虫。

9、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10、在流行病学上,常将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性蠕虫,将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11、感染期:虫体发育至能使人体感染的阶段称为感染阶段。

12、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在体内存活或增殖/繁殖的过程。

13、寄生虫病: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

14、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传播病原体。

15、隐性感染):是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16、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者免疫功能不全时(如艾滋病患者),这些寄生虫的增殖力和致病力大大增强,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致死。

该类寄生虫又可称为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17、异位寄生:是某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可引起异位损害,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18、幼虫移行症):有些寄生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

19、免疫逃避:寄生虫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而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继续发育、繁殖、生存,这种现象称20、虫媒病:医学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这种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称虫媒病。

2023年寄生虫病防治实施方案

2023年寄生虫病防治实施方案

2023年寄生虫病防治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寄生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蛔虫病等。

这些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2023年寄生虫病防治实施方案旨在通过合理的综合干预措施,全面促进寄生虫病的控制和预防,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二、目标和任务1. 目标:到2023年,寄生虫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2. 任务:(1)加强监测和报告:建立完善的寄生虫病监测网络,提高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加强病原学研究:深入研究寄生虫的病原学特点和传播途径,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3)加强卫生教育和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向广大群众普及寄生虫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加强防治措施:采取综合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疫苗接种、卫生环境整治等,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三、重点工作1. 加强监测和报告(1)建立寄生虫病监测网络:完善区域、县级、乡镇、村级的疟疾、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监测体系,提高监测覆盖率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加强病例报告和信息交流:鼓励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及时报告病例,建立病例报告和信息交流机制,确保病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2. 病原学研究(1)加强病原学基础研究:加大对各种主要寄生虫的病原学特点、传播途径、感染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推进疫苗研发与应用:加强疫苗的研发工作,推动将疫苗应用于防控工作中,从根本上控制寄生虫病的传播和发生。

3. 卫生教育和宣传(1)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寄生虫病防治相关专题的培训、讲座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寄生虫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2)加强媒体宣传力度:积极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开展寄生虫病防治的宣传报道,提高公众对寄生虫病的关注度和知晓率。

4. 防治措施(1)加强药物治疗:完善疟疾、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的诊疗指南,提高医务人员对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2023年寄生虫病防治实施方案

2023年寄生虫病防治实施方案

2023年寄生虫病防治实施方案____年寄生虫病防治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侵入人体或动物体内,以其幼虫阶段或成虫阶段进行寄生和繁殖,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的一类传染病。

目前全球范围内存在多种寄生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

二、目标与任务1. 目标:对寄生虫病的发病率、疾病死亡率进行有效控制,实现全民健康。

2. 任务:(1)加强寄生虫病监测和预警,建立寄生虫病监测体系;(2)推进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研究,提高防治效果;(3)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寄生虫病的防治意识;(4)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寄生虫病的挑战。

三、具体措施1. 建立寄生虫病监测体系(1)加强对寄生虫病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2)加强对寄生虫媒介生物的监测,控制传播途径;(3)建立疫情报告、信息交流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地区合作。

2. 推进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研究(1)加强对寄生虫病致病机制的研究,探索新的防治方法;(2)推进针对寄生虫的疫苗研发工作,提高人群的免疫力;(3)加强对寄生虫媒介生物的灭媒工作,控制传播途径;(4)加强药物研发和有效药物的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3. 加强社会宣传教育(1)开展寄生虫病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寄生虫病防治的认识;(2)加强学校、社区等场所的健康教育,提高防治意识;(3)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健康教育,提高农民的防治水平。

4. 加强国际合作(1)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寄生虫病的挑战;(2)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和研讨会,分享经验,提高防治水平。

四、组织保障1. 设立专职机构(1)成立寄生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工作;(2)成立专门的寄生虫病防治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2. 加强人员培训(1)针对防治寄生虫病的专业人员,开展培训和技术交流;(2)加强对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培训,提高防治水平。

3. 增加经费投入(1)增加寄生虫病防治的研发经费;(2)加大对基层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3)争取国际援助资金,支持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我国五大寄生虫现状及其危害》

《我国五大寄生虫现状及其危害》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的危害及现状传统上认为寄生虫病属于热带病范畴,但事实证明,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远大于气候的影响。

在不发达地区,特别是乡村贫困人群中,一种或多种寄生虫同时感染的现象屡见不鲜。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动物区系分属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群类极为丰富,寄生虫种类也繁多。

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定义了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钩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一.我国五大寄生虫是什么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

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

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

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疟原虫(Plasmodium)是一类最低等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它们的整个身体虽则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却是引起疟疾的罪魁祸首。

疟原虫种类繁多,遍及全球,但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在我国较常见的有三种:引起疟疾每隔一天发作一次的间日疟原虫;引起疟疾每隔三天发作一次的三日疟原虫;引起疟疾周期不规则的恶性疟原虫。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

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

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带鞘或不带鞘的微丝蚴。

大多数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少数出现于皮内或皮下组织。

养殖场中常见的寄生虫病及预防方法

养殖场中常见的寄生虫病及预防方法

养殖场中常见的寄生虫病及预防方法养殖场是一个密集的环境,家禽、牲畜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寄生虫的侵袭。

寄生虫病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本文将以1500字的篇幅,详细介绍养殖场中常见的寄生虫病及预防方法,并分点列出。

一、常见寄生虫病的类型1.蛔虫病:蛔虫病是家禽养殖场中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

感染蛔虫的家禽会出现厌食、消瘦、发育迟缓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消化道堵塞甚至死亡。

2.钩虫病:钩虫病主要通过家禽的肠道吸收虫卵感染。

感染钩虫的家禽会出现贫血、厌食、体重下降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3.蚊蝇传播的寄生虫病:在养殖场中,蚊蝇是常见的传播寄生虫病的媒介。

例如,家禽常患的血吸虫病就是通过蚊蝇叮咬传播的。

感染血吸虫的家禽会出现发热、贫血、腹泻等症状,严重的影响了养殖效益。

二、预防方法1.合理饲养管理:养殖场必须保持环境清洁,及时清理粪便、废料,减少寄生虫的滋生地。

定期消毒饲料和饮水器,防止寄生虫通过食物和水源感染家禽。

2.合理使用杀虫剂:家禽养殖场应按照规定使用合格的杀虫剂,对家禽及饲养场进行定期喷洒。

但要注意使用足够的剂量和正确的方法,防止寄生虫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3.定期排虫:养殖场应定期对家禽进行排虫,采用药物驱虫和投喂预防虫卵的方法。

根据家禽的种类和生长状态,制定合理的排虫周期和用药方案。

同时,也要注意不影响家禽的正常生长发育。

4.加强卫生监测:养殖场应定期请专业机构进行卫生监测,重点检测家禽粪便中的卵和幼虫。

及时发现寄生虫的感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阻断病原体的传播。

5.种禽消毒:引进种禽前应进行充分的消毒处理,如充足的紫外线照射、药剂杀菌等,防止寄生虫随种禽一起进入养殖场。

三、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药物1.苦杏仁酮:广谱杀虫药物,适用于蛔虫病、钩虫病等的防治。

但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造成残留和阻断药物在家禽体内的代谢。

2.氯丹:针对血吸虫等通过蚊蝇传播的寄生虫病,可用于蚊蝇的灭除和寄生虫卵的杀灭。

猪场几种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尝试

猪场几种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尝试

猪场几种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尝试
猪场中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包括肺囊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皮下蛔虫病等。

这些寄生
虫病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力,给养殖户造成了经济损失。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寄
生虫病的防治方法。

首先是肺囊虫病的防治。

肺囊虫是一种广泛寄生于猪的寄生虫,能引起猪的肺部疾病。

防治肺囊虫病的关键是控制猪圈内的寄生虫。

养殖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猪圈的
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猪圈内的粪便和废料,减少寄生虫的滋生环境。

二是定期对猪进行驱虫,使用有效的驱虫药物,定期进行驱虫,防止和减少寄生虫的感染。

三是加强猪的免疫力,及时给猪注射猪肺囊虫疫苗,提高猪的抗病能力,减轻疾病的发生。

猪场中常见的寄生虫病可以通过加强猪圈的环境卫生、定期驱虫和加强猪的免疫力来
进行防治。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提高猪的
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

养殖户还需根据具体病情和要求,进行合理的防治方案,选择适当
的药物,并遵循药物使用和剂量的指导,确保防治效果和养殖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种寄生虫病防治背景资料寄生虫病防治背景资料土源性线虫病一、流行特征及分布土源性线虫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 如蛔虫、鞭虫、钩虫等.蛲虫卵不需在土壤中发育, 但其生活史和蛔虫、鞭虫、钩虫一样是直接型的, 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相同或相近, 故一般把蛲虫也归为土源性线虫.(一)蛔虫病目前全世界218个国家和地区中,153 个有蛔虫病流行,估计全球有12.8 亿人感染蛔虫, 约占世界人口的22%.蛔虫病在发达国家也曾流行,但随着社会进步和防治活动的开展, 已基本消失.在我国,台湾省、香港和澳门地区蛔虫感染率已很低.蛔虫病的流行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人类的行为有关. 蛔虫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 人是人蛔虫的惟一宿主, 人体感染是因经口食入感染期蛔虫卵所致. 受精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 在外界环境中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氧分压和阳光中的紫外线才能发育. 蛔虫感染从土壤到人的传播水平主要取决于人类的行为. 如使用新鲜粪便施肥或儿童随地大便, 使大量蛔虫卵污染土壤、环境、蔬菜、瓜果; 不良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等.(二)鞭虫病鞭虫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估计目前全世界鞭虫感染人数有8.7 亿. 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台湾省和香港、澳门两地区都有鞭虫感染者存在. 鞭虫感染者是鞭虫病的惟一传染源. 人因经口吞入感染期鞭虫卵而感染, 鞭虫感染常与蛔虫感染并存, 鞭虫病的流行因素和蛔虫病一样, 与自然因素和人类的行为有关.(三)钩虫病钩虫广泛分布在北纬45°到南纬30°之间的地区. 估计世界上钩虫感染人数有7.16 亿. 在我国除黑龙江、青海两省外, 其他30 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都查到过钩虫感染者.钩虫病患者及带虫者是惟一的传染源.钩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后, 在外界发育需要适合的环境, 因此温度、湿度及土壤条件对钩虫病流行有很大影响. 钩虫感染与人类的生产方式和卫生习惯等行为密切有关. 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均以人粪尿为肥料, 而且多以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施肥, 这是污染土壤的主要形式. 男女老幼都是易感者. 钩虫感染人体的途径虽可能有多种,但在我国农村, 主要是由于农民习惯于徒手赤足下地劳动,接触污染土壤的机会多而受到感染.(四)蛲虫病1990年全国调查中检查12岁以下儿童31万余人,蛲虫平均感染率为23.6%.蛲虫感染率有非常显著的家庭聚集性. 蛲虫感染者是惟一的传染源.蛲虫传播有4种方式:1. 自身感染. 雌蛲虫一般在夜间移行至肛门外产卵, 因局部刺激而用手搔痒时虫卵即粘附在手指及甲垢中, 当患者以污染的手指拿食物或患儿吮吸手指时, 可造成自身反复感染.2. 接触感染. 被虫卵污染的手还可污染玩具、文化用品和日常用品, 这不仅使自身反复感染, 而且还使他人因接触而感染.3. 吸入感染. 散落在被褥、衣裤及床铺上的虫卵, 可借用风力或扫地而随着尘土飞扬于空气之中, 随着人的呼吸进入口腔.4. 逆行感染. 蛲虫卵在肛门周围孵化出幼虫, 再钻入肛门, 逆行入肠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二、致病与危害(一)蛔虫病蛔虫的幼虫、成虫阶段均可致病, 成虫的危害性更大. 蛔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的整个移行过程中, 可对肠、肝、肺、微血管及淋巴组织等引起机械性损伤, 或因幼虫本身及代谢产物作为抗原,诱导变态反应.重度感染时,幼虫可进入体循环,侵入多个器官,引起异位损害. 成虫是蛔虫病的主要致病阶段: ①夺取营养; ②影响吸收; ③变态反应; ④并发症及异位寄生, 导致肠梗阻, 以及胆道、胰管、阑尾等蛔虫症, 严重时可以致命.(二)鞭虫病轻度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 如果感染者粪便的虫卵数超过 5 000/g 或10000/g 时,则往往有症状,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以及消瘦、乏力等症状. 严重感染者(粪便虫卵数超过20 000/g)大多发生严重腹泻或者痢疾综合症.极重度感染者,成虫附着于直肠粘膜, 可引起慢性痢疾, 伴有腹痛和严重的里急后重, 偶尔可致直肠脱垂.(三)钩虫病钩蚴侵入人体皮肤可引起钩蚴性皮炎, 病人可感到局部皮肤有烧灼、针刺或奇痒等感觉.多见于手指、足趾间皮肤嫩、薄处,也可见于手、足背部等,俗称"粪毒". 钩虫幼虫移行至肺泡后, 病人可出现咽痒、咳嗽、伴有畏寒、发热、哮喘样发作等全身症状. 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消化、吸收等功能障碍.持续性、弥散性腹痛为常见症状,以上腹部和脐周为剧烈. 重度感染者还可出现黑色粪便和营养不良等.少数钩虫病人有喜食常人不能吃的东西, 称"异嗜症II钩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病人慢性失血所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贫血. 钩虫的成虫咬附在病人的小肠壁上边吸血、边分泌抗凝物质, 使形成的伤口发生凝血障碍. 同时成虫还经常更换咬附部位, 而留下的伤口仍不断渗血. 也有钩虫寄生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报道. 严重钩虫病人因贫血、全身浮肿而丧失劳动能力.(四)蛲虫病蛲虫病的主要症状为雌虫爬出产卵引起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奇痒和炎症, 影响睡眠. 患儿常有烦躁不安、夜惊、失眠、夜间磨牙、遗尿、食欲减退、消瘦等表现.三、防治策略和措施2004 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表明, 蛔虫、鞭虫、钩虫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2.72%、4.63%和 6.12%,比1990 年分别下降了71.29%、73.6%和60.72%.12 岁以下儿童蛲虫平均感染率为12.28%, 较1990年下降了56.47%.推算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含感染一种以上者)为 1.29 亿,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人数分别为3930 万人、8593万人、和2909 万人.1. 采用驱虫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 根据不同流行程度, 实行集体驱虫或选择性驱虫, 并抓好重点人群(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菜农、果农等)的防治.2. 实施健康教育, 改善人群的卫生行为.3. 加强粪便管理和安全供水, 改进环境卫生, 减少感染, 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 食源性寄生虫病一、流行特征及分布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 称为食物源性寄生虫病.(一)华支睾吸虫病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本病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北部、俄罗斯东部的少部分地区. 我国大陆除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未见华支睾吸虫病例报告外,其余27个省(区、市)以及台湾省、香港、澳门都有该病流行或病例报告.(二)并殖吸虫病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并殖吸虫囊蚴的溪蟹、蝲蛄而感染. 目前已报告的并殖吸虫达50种之多,在我国大陆23个省(区、市)和台湾省有确诊的并殖吸虫病病例报告.(三)旋毛虫病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旋毛虫幼虫囊包的猪肉、犬肉或其他动物肉而感染.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及黎巴嫩都有本病爆发流行的报告. 我国大陆15 省(区、市)和香港均曾有局部爆发或病例报告.(四)弓形虫病人感染弓形虫病途径有多种, 但以经口感染为主, 摄入含有弓形虫包囊的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食品(如羊肉、猪肉、牛肉、兔肉和鸡肉等)以及摄入被本虫卵囊污染的水或食物为感染的主要途径. 由于家畜的感染率高, 故吃未煮熟的肉类食品的感染比被猫粪污染所致的感染更为常见. 弓形虫病呈世界性分布, 人体感染率较高的有古巴、法国、英国、新加坡、东非和巴西等国.我国各省(区、市)均有人体弓形虫感染报告.、致病与危害(一)华支睾吸虫病俗称肝吸虫病,轻度感染症状不明显, 重者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 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和胆管阻塞等, 可招致死亡.(二)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除少数病例表现为急性外,多为慢性过程. 其临床表现因虫种不同分为两大类型, 即卫氏肺吸虫病与斯氏并殖吸虫病.卫氏肺吸虫病是由卫氏并殖吸虫引起,肺脏为其成虫主要寄生部位, 因此主要症状是咳嗽、咳血、胸痛等,如侵犯脑脊髓、肝脏和皮下等时, 也可出现肺外症状.斯氏并殖吸虫病是由斯氏并殖吸虫(国内一般称斯氏狸殖吸虫)引起, 不能在人体内发育成熟,以"幼虫移行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引起游走性皮下结节, 侵犯肝脏、心包、眼、脑脊髓等时, 也可引起相关症状.(三)旋毛虫病本病急性期临床表现为发热、眼睑和面部水肿、皮疹等过敏反应. 重症者可伴有下肢甚至全身水肿,还可出现胸腹水.继之出现全身性肌肉疼痛,这种疼痛常使患者坐立不安, 其中以小腿腓肠肌触痛最明显.有的还出现咀嚼、吞咽困难, 语言障碍等.严重时可因并发症而死亡.(四)弓形虫病多为隐性感染,严重者可有多种明显症状和体征. 在怀孕初期感染的,症状严重, 常致流产、死胎或畸形. 先天性弓形虫病预后不良, 病死率较高. 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 如神经和智力方面的障碍,以及严重的视觉病变.获得性弓形虫病, 有症状者以头部、颈部的淋巴结肿大为最常见. 重者可并有心肌炎、肺炎、脑炎、视网膜脉络膜炎等.如及早诊断和彻底治疗, 预后良好. 但免疫缺陷者或艾滋病患者,常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 预后不良.三、防治策略和措施2003 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华支睾吸虫标化感染率为0.58%, 比第一次寄调的标化感染率0.33%上升了75%,估算我国华支睾吸虫感染人数为1249万. 全国8个流行省(区、市)并殖吸虫血清学阳性率为 1.71%,10 个流行省(区、市)旋毛虫血清学阳性率平均为3.38%,15 个流行省(区、市)弓形虫血清学阳性率为7.88%. 血清学阳性者中大多数为隐性感染者.1. 健康教育. 食源性寄生虫病大都是人兽共患病, 其传播循环较难切断.但人群感染均系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所致.因此, 健康教育是防治的重要措施,要使群众了解本病的传播途径及其危害性, 把好" 病从口入关", 不吃生的或半熟的鱼、蟹、蝲蛄、螺和肉类. 不喝生水,不吃不洁的生菜. 刀和砧板要生熟分开.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可经皮肤侵入, 应预防在加工螺蛳过程中受感染.2. 粪便管理. 应禁止将厕所建在鱼塘上或鱼塘边, 粪便要无害化处理后再施用, 不要用新鲜人粪或猪粪作为鱼的饲料. 提倡圈养猪, 饲料要加热处理,不要用生鱼、泔水等喂猪、猫和犬等. 这对预防华支睾吸虫病尤为重要.3. 提倡家畜集中屠宰, 加强肉品检验和管理4. 治疗患者、病畜和开展灭鼠, 减少传染源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近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若干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依然严峻, 加上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常造成误诊或漏诊. 这些寄生虫病的出现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来源的多样化和饮食方式的改变、卫生观念普遍滞后有关. 由于现代都市人不再满足于鸡鸭鱼肉, 转而追求鲜、肥、生猛, 因此生鱼片、野味、醉蟹、炝虾、涮火锅等成为许多饭店餐馆的招牌菜. 无意之中,许多人染上了寄生虫病,有些曾经是"罕见"的. 这些" 吃出来的病" 被媒体称之为新的" 富贵病". 更为可怕的是, 大多数医务人员和检验人员对这些病知之甚少, 造成误诊、漏诊, 使病人和家庭蒙受痛苦和损失.包虫病一、流行特征与分布包虫病分别由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 可分为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两种类型, 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包虫病(棘球蚴病)呈全球性分布. 重要流行国家有东亚的中国、蒙古; 中亚的土耳其、土库曼斯坦;西亚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南美的阿根廷、巴西、智利;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 以及非洲北部、东部和南部的一些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包虫病高发的国家之, 其中以新疆、西藏、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四川等7省(区)最为严重.泡型包虫病又被称为"虫癌", 是高度致死的疾病,分布范围多见于青海、西藏、甘肃、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区. 在我国以囊型包虫病为主, 主要流行于西北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家犬是主要的传染源和终宿主(棘球绦虫病). 作为终宿主的家犬在排出成熟节片及大量虫卵时,污染草地、水源、家居环境,或附着在其毛皮上,食草动物和人均因食入虫卵而被感染.作为中间宿主,10 种家畜可被感染, 其中绵羊的平均感染率约为64%、牛55%、猪13%, 对我国畜牧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终宿主家犬的平均感染率为35%.二、致病与危害包虫病患者早期会有低热、食欲减退、腹泻、过敏性皮疹等现象出现, 但是它的症状也会因包虫寄生的部位、囊肿大小以及有无并发症而不同. 主要有两类表现:(1) 过敏反应, 常见的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 甚至导致死亡;(2) 占位性病变, 随着包虫囊的不断生长,被寄生的器官出现压迫性萎缩,影响功能或导致疼痛. 根据侵害的器官分类,最常见的有肝包虫病、肺包虫病, 其它还有腹腔包虫病、脾包虫病、肾包虫病、骨包虫病、脑包虫病及心脏包虫病等.目前对包虫病的治疗仍然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为辅. 但符合手术指征的比例不高,花费多、也有一定的危险性;药物治疗的疗程长达6个月以上,实施甚为困难.包虫病已成为农、牧区居民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患病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很大.三、防治策略和措施2003 年完成的全国性调查中,对包虫病流行的12 省、区开展人群血清抗体检测,平均阳性率为12.04%,同类地区对人群进行B超检查,平均患病率为1.08%,推算患病人数为38万.1. 家犬的登记管理和定期驱虫2. 加强屠宰管理, 禁止用生的动物器官喂犬.3. 进行健康教育,纠正不良卫生习惯, 改进环境卫生四、面临的问题1.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大多数流行区地处偏远, 人群居住分散,牧民多以游动放牧为主, 文化程度低以及与少数民族的语言障碍等给防治工作的实施带来了困难.2. 居民的不良卫生习惯及某些传统生活习俗, 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增加了实施防治的难度.3. 缺乏包虫病早期诊断技术和更有效的治疗药物, 应加强科学研究.4. 近期资料显示包虫病呈现由牧业区向农业区和城区蔓延、由西部、北部向东部、南部扩散的趋势.黑热病、流行特征与危害黑热病因利什曼原虫寄生于人体网状内皮细胞所致, 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目标疾病之一. 当前黑热病仍然在全球61 个国家流行,波及亚、欧、非及拉丁美洲,每年新发病例约50 万,死亡约7万人.近年来有蔓延之势并在局部地区暴发, 例如1984-1994 年间黑热病曾在苏丹西尼罗河省爆发流行, 在28万居民中造成10万人死亡.WHO已把黑热病列为再度回升的一种寄生虫病.我国周边的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尼泊尔均有流行, 以印度最为严重. 在南美洲则以巴西为主要流行区. 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以多种白蛉为传播媒介,犬是主要动物传染源.黑热病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 肝、脾肿大, 贫血、消瘦, 白细胞减少, 血清球蛋白增加, 若不予以合理治疗, 则大都在发病后1-2 年内合并感染其它疾病而死亡.二、防治历史及现状黑热病在我国的流行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最早经病原检查确定诊断的黑热病病例是在1904年, 而对白蛉的研究则始于 1 923年.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辽宁、河北、北京、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青海、宁夏、四川、陕西、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市、区均为流行区, 尤以华东地区流行最为严重. 解放初期全国患者约53 万, 死亡率极高.自1950 年起我国大力开展了对黑热病的防治工作, 在流行区普遍设置了防治黑热病的专业机构. 通过调查, 摸清该病的流行情况以及主要传播媒介中华白蛉的生活习性, 并大量生产特效治疗药葡萄糖酸锑钠. 通过对病人的普遍治疗和大规模群众性的灭蛉、灭犬运动, 黑热病发病人数逐年下降,50 年代末在华东、华北等主要流行区得到有效控制. 但在我国西北的甘肃、新疆以及四川、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区每年都有局部流行和散在病例发生.在四川、陕西、山西、内蒙古4省、区,病犬是主要传染源,人的感染大都由犬而来.在新疆和内蒙古存在黑热病的自然疫源地, 新疆古老绿洲地带为人源型疫区.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的加剧, 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使部分地区黑热病的发病率呈上升之势,并有可能向原流行区输出病例, 造成黑热病在这些地区死灰复燃,再度流行, 如不予高度重视, 可能导致前功尽弃.2003 年在新疆、甘肃、四川、山西、贵州、内蒙古6 个省(区)进行了黑热病患病率调查, 共调查了16295 人,发现病人96 例,患病率为0.59%.三、防治策略和措施1. 病原管理: 及时发现并治疗病人, 及时清除病犬和感染犬.2. 媒介控制: 在流行区对病人居所及其周围环境定期进行灭蛉药物喷洒.3. 避免人- 蛉接触和犬-蛉接触: 使用蚊帐和纱们、纱窗; 户外活动穿长袖衫或涂驱避剂, 对犬实施药浴等措施, 以防白蛉叮咬.四、问题与工作重点1. 新疆喀什绿洲为目前重要的人源型黑热病流行区,应加强防治力度. 该地区存在多种媒介白蛉, 应对蛉种及其生态习性作深入调查, 以指导灭蛉工作.2.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在新疆和内蒙古等荒漠地带, 黑热病主要由野生疫源动物传播到人.以往虽也作过大量调查, 但对野生疫源动物知之甚少.3. 在四川和甘肃等山丘型黑热病流行区, 家犬为主要传染源, 应继续研究防止犬—蛉接触的可行措施以预防家犬感染.4. 加强对华东、华北原流行区黑热病的监测, 以防输入病例造成该地黑热病重新流行.5. 黑热病流行区内存在大量隐性感染者, 其在疾病传播流行中的作用急待解决.6. 常规药物五价锑剂在治疗甘肃省黑热病中出现约20%不反应或复发, 应有新的给药方案或替代药物.7. 关注艾滋病在黑热病流行区的情况. 我国现存黑热病流行区人群隐性感染多见, 已有资料证明,一旦合并感染HIV,隐性感染者发展成现症病人的几率大大增加,严重危害HIV感染者的生命.带绦虫病与囊尾蚴病一、流行特征及分布带绦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牛带绦虫、亚洲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 猪、牛和一些野生动物为其中间宿主, 幼虫寄生时称为囊尾蚴病. 猪带绦虫的幼虫也可寄生于人体引起猪带绦虫囊尾蚴病(俗称囊虫病). 当人食入含有活囊尾蚴的猪肉、牛肉或其他动物肉或内脏以后, 感染带绦虫而成为传染源. 带绦虫病人粪便排出的虫卵、含有大量虫卵的节片或从肛门逸出的节片污染环境, 虫卵被猪、牛等家畜、野生动物吞食导致囊尾蚴病. 猪带绦虫病患者还可使他人或自身感染而患猪(带绦虫)囊尾蚴病.带绦虫病人、患囊尾蚴病的家畜与动物及其生活的环境构成本病传播的循环链. 由于居民的卫生与饮食习惯、家畜饲养方式以及环境卫生状况的影响, 本病具有分布广泛并呈地方性流行的特点.带绦虫病呈世界性分布, 其中尤以中非、南非、拉丁美洲、东亚、南亚的发展中国家为甚.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包括台湾省在内的29 个省(区、市), 其中猪带绦虫感染率在云南、东北、华北、华东为1%—15.2%; 牛带绦虫感染率在四川雅安、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藏昌都、新疆喀什岳普湖县、广西大苗山苗族自治区、贵州从江县等地为16.8 —70.7%; 亚洲带绦虫病在台湾省的10 县19 个山地乡94 个村庄为0.4%—36.8%. 含囊尾蚴的肉制品流入非流行区时可导致居民感染带绦虫病、继而发生家畜囊尾蚴病, 形成新的流行区.二、致病与危害带绦虫成虫为乳白色扁平带状,牛带绦虫可长达25 米.带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寄生虫数一般1-2 条, 最多有31 条的报道. 带绦虫病患者可有腹痛、腹泻、食欲异常、消化不良、乏力、头晕、体重减轻,但多数患者常以排出节片为主诉, 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病常自肛门逸出节片. 并发症有肠穿孔及继发性腹膜炎、阑尾炎、肠梗阻等.猪带绦虫囊尾蚴病(囊虫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报道中最小的病例年仅1岁零4个月, 因囊尾蚴寄生部位、数量以及机体反应的不同, 其临床表现及程度各异. 通常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可在皮下、肌肉扪及或在口腔黏膜、舌面、舌下见到囊尾蚴结节, 四肢呈假性肌肥大. 囊尾蚴病人中有60%-90%为脑囊尾蚴病, 按其病变部位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软脑膜型、脊髓型, 表现复杂,后果十分严重. 通常有癫痫、头痛、记忆力减退、失语、偏瘫、精神症状, 严重时有颅内压增高所致呕吐、视力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昏迷甚至于猝死. 眼囊尾蚴病可引起视网膜剥离、视力减退, 死亡的虫体强烈的刺激可导致色素膜炎、视网膜炎、脉络膜的炎、化脓性眼球炎、玻璃体浑浊、并发白内障、青光眼、眼球萎缩乃至失明.猪带绦虫囊尾蚴病可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经济损失, 据山东省报道本病患者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家庭年收入的82%,最高可达年收入的6倍, 是流行区因病致贫的重要原因. 该省由于猪带绦虫囊尾蚴病的病人和病猪造成年经济损失达 3.5 亿元以上. 脑囊尾蚴病也给病人和家庭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三、防治策略和措施2004 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带绦虫的平均感染率为0.28%, 较1990 年完成的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发现的0.18%上升了52.47%, 推算全国带绦虫感染人数为55 万.1. 控制传染源.开展人群带绦虫感染及人群、猪只的囊尾蚴感染情况调查, 治疗病人、处理病猪.2. 加强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禁止随地大便, 改进家畜饲养方式,预防家畜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