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鲁迅乡土小说的特点

合集下载

浅谈乡土文学的实质特点[资料]

浅谈乡土文学的实质特点[资料]

浅谈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

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源于鲁迅。

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①但这又非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

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 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 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 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鲁迅对乡土文学理论显然侧重的是寓居在北京的知识分子, 突出的是知识分子以城市为表征的现代西方文化视角对乡土的观照, 突出的是知识分子隐现着乡愁的胸臆。

以往对鲁迅等乡土小说观的阐述往往只是机械地以题材(农村) 和人物(农民) 为中心,而未能看到乡土小说中知识分子的重要意义, 这恰恰违背了鲁迅称之为侨寓文学的初衷。

显然, 鲁迅的乡土文学观, 既不同于周作人对风土、地域色彩的表层把握; 也不像茅盾那样特别强调时代、政治的因素。

客观地说, 周作人的乡土文学观倡导的是具有地域文学倾向的乡土文学; 而茅盾的乡土小说观对于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的重视②,使之与鲁迅的乡土小说观具有某种程度的暗合。

但茅盾显然更强调的是在特殊的风土人情描写之外的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③,使他关注的是农民的现实命运, 并一度以农民文学来命名。

它为后来在宽泛意义上的农村题材小说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石。

而鲁迅的乡土小说观则把焦点对向了中西方文化冲突境遇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领域。

尽管鲁迅、茅盾、周作人的乡土小说理论有着各自的侧重点, 然而, 他们却共同为20世纪宽泛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从不同方面丰富了乡土文学的审美内涵。

以上对乡土文学的一些理论观点来看,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乡土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其内核是地方色彩和原乡况味。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它源于鲁迅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特点是:
1.反映人性:乡土文学可以更好的反映人性,通过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知青的下乡经历等内容的描绘,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历史变迁的纪录:乡土文学也是对乡土风俗以及历史变迁的一种纪录,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

总之,乡土文学是一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人性的描绘和对历史变迁的纪录,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生存状态。

一幅永不褪色的风俗画卷——浅析鲁迅小说的乡土风格描写

一幅永不褪色的风俗画卷——浅析鲁迅小说的乡土风格描写

活, 乘着傍 晚散 1 二 的空隙 , 靠柜外站着 , 喝着一 的 主题 与 民 俗 风 土 人 情 有 机 结 合 起 来 , 显示 了 碗 热酒 回去休息 ; 那边华 老栓 的茶馆里 , 花白 独 特 的艺 术 成 就 。
胡子 和 驼 背 五 少 爷 一 大 早 就 蹩 进 门 来 , 无 聊 地 打 发 着 毫 无 意 义 的 日子 ; 在临河 的土场 上 , 太
中 的 阿 Q所 唱 的地 方 戏 文 , “ 我 手 执 钢 鞭 将 你
那 么 就 是 一 幅 浓 郁 的 浙 东农 村 和 城 镇 风 俗 画 打 ” , 显 示 了 阿 Q侮 辱 弱 者 的 心 态 , 表 现 阿 Q 自我 逞 强 的 特 点 , 同 时 也 向 读 者 明 卷 。 这 些 小 说 有 共 同 的 江 南 水 乡 的人 文 气 息 、 精神亢 奋 、 乡土景 观 , 鲁迅 所描写 的这 些风俗 画面 , 不 是 示阿 Q身上 的封 建意识 来源 于 民俗 文化 。 《 祝
哪里来的爆竹声毕毕剥剥连绵不绝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而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香的火药味哦这已经是年底了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祝福祈求来年的好运气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地洗女人的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如果把鲁迅的乡土小说排列起来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就是一幅浓郁的浙东农村和城镇风俗画卷

的人 , 作 品 的主 题 正 是蕴 藏 在 这 风 土 人 情 的景 涵 。在 一 些 乡 土 文 学 作 家 中 , 他 们 所 描 写 的 范

重 大 的历 史 事 件 、 深 刻 的 主 题 与 民 俗 象 描 写 之 中 , 透 过 风 土 人 情 可 挖 掘 深 厚 的 内
风 情 的描 写有 机 结 合

早期乡土小说的风格特征分析

早期乡土小说的风格特征分析

早期乡土小说的风格特征分析11小教文2 11150920 倪佼早期的乡土小说又被称为“流寓者的文学”,是指二十年代一些流寓都市的作家在鲁迅的影响下,以家乡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

乡土小说兴起于1923年前后,主要作者有废名、许杰、许钦文、王鲁彦、徐玉诺、蹇先艾、台静农,彭佳煌等。

鲁迅先生曾说:“凡在北京而记述故乡的事情和抒写自己的乡愁的,无论是用主观还是客观的方法,皆可为乡土文学。

”正如鲁迅先生所理解的那样,所谓“乡土小说”,更细致地说它主要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回忆、乡愁、风土、写实,是乡土小说的突出特色。

因此乡土小说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具体而言,主要有四大特征较为突出。

(一)文化批判与风情展示:对乡村社会的残酷的批判与落后习俗的揭示。

正如茅盾先生所评价的“点缀着冷酷的、野蛮的习俗”,例如械斗:彭佳煌的《怂恿》就是以此展开描写的;典妻:许杰的《赌徒吉顺》和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就是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两篇典型的以"典妻"为主题的作品;借种:彭佳煌的《活鬼》就提到了这一陋俗;乡刑:蹇先艾的《水葬》中的水葬就是乡村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我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寄托着美好愿望的落后习俗。

这里主要是以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为代表,就写了“冥婚”,作品中菊英是一个只有8岁阳寿的女孩,在她病逝十年之后,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已到时婚龄,于是顺理成章地为她订了一门阴亲并倾其所能预备了丰厚的嫁妆,然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将她“嫁”了出去,把菊英的棺材由青色的轿子抬到男方家。

冥婚制透现出愚昧落后的原始信仰,即以为人死后依然成长并且灵魂不灭;那铺排的煞有介事的程式在令人咋舌之余难免显得荒唐可笑。

但同时寄托着菊英母亲对菊英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在悲剧的社会生活的叙述中,加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

这种描写往往写出了衰败中的美丽,与都市生活相对立的恬静美丽。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是其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他的小说中,常常描写乡土生活的贫困、苦涩和压抑,勾勒出一个被封建家族道德观念束缚的乡村世界。

乡土情结与现代性冲突的刻画,体现了鲁迅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认识。

乡土情结对人物命运也具有深远影响,导致了很多角色的悲惨结局。

在表现手法上,鲁迅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将乡土情结展现得淋漓尽致。

乡土情结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困境和人民的疾苦。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具有深刻的意义,通过对乡土情结的反思,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同时也能体会到乡土情结在鲁迅小说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鲁迅小说、乡土情结、描写乡土生活、现代性冲突、人物命运、表现手法、社会现实、深刻意义、反思、重要性。

1. 引言1.1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是一种深刻的现象,它通过作品展现出作者对乡土生活的关注和对现代性的反思。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常常被描绘成一种深沉的民族情感,反映着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乡土情结在鲁迅的作品中常常与现代性进行对比,揭示出现代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和颠覆。

乡土情结还对人物命运产生重要影响,塑造了许多鲁迅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使他们面对现实的残酷与困惑。

鲁迅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乡土情结,通过对环境、风俗和人物的描写,深刻展现了乡土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方式。

乡土情结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它既是作品的重要主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探讨。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乡土情结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种种含义,以及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

2. 正文2.1 鲁迅小说中对乡土生活的描写鲁迅小说中对乡土生活的描写是其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通过对乡土生活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乡村的贫困、落后、饥饿、疾病等残酷的一面。

在《呐喊》中,鲁迅描绘了农民靠卖儿女度日、女人被卖掉变卖的悲惨命运;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在乡村生活中的种种屈辱和挫折的描写,反映了乡村社会的黑暗和扭曲。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小说深刻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同时
也展现了他对乡土的热爱与思考。

他所写的小说中,乡土情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它
不仅是鲁迅对自己家乡的怀念,更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传承的一种表现。

首先,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在《故乡》中,他回忆自己在青年时期曾经到一家名叫方村的土地庙(中国传统宗教场所)中去受业,而这
个庙就是献给家族祖先的。

庙里飘荡着沉重的烧香味、老虔婆的讲经声和地砖的冰凉。


样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同时也透露出鲁迅对保留传统文化的
重视。

其次,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也表现在他对农民群体及其生活状况的关注。

很多鲁迅
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农民,如《药》的老廖和《白光》的王八,他们的生活充满了
贫苦和沉重。

鲁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揭示了农民阶层的苦难和无奈,让人们对农民
的困境倍感同情。

此外,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还体现在他对乡土生活的真实性和细腻的描写之中。

在《祝福》中,鲁迅生动地描绘了乡村景象:天空的湛蓝、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稀疏
的灌木林、稻草堆和一排排拴牛绳,这些描写都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真切感受和真实再现,可以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魅力与震撼。

总的来说,鲁迅是一位关注和热爱乡土的文学大师。

在他的小说中,无论是对传统文化、农民群体还是乡土风光的描写,都充满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情感表达,让人们更深
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使其小说具有了深远的思想意义和文化价值。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 是在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
◆ 三十年代乡土小说 沈从文——湘西地域小说 《边城》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 生的形式”,一种“优美、 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形式”。 ——沈从文
◆ 四十年代乡土小说
“山药蛋派”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高度理性的封建文化批判精神,同样从启 蒙和反封建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封建文化对农民的精神毒害, 展现了一代农民的精神变化。
拓展:“荷花淀派”
代表人物:孙犁
主要作品:《荷花淀》《白洋淀》(水生嫂)
成就:“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是新 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两 个文学流派。
◆ 三仙姑
不合时宜的打扮—— 好逸恶劳,作风不正 “米烂了”,跳大神—— 装神弄鬼,诈人财物 妒忌女儿的美貌,极力反对其婚姻—— 自私冷漠,心理扭曲
◆ 二诸葛
“抬手动脚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思想落后、迷信 包办儿子婚姻—— 专制落后的封建家长观 “恩典恩典”—— 胆小怕事、奴性心理 为儿子“求官”,救难民为童养媳—— 关爱儿子,善良质朴
当代乡土小说的发展
主要人物及代表作
· 路遥《平凡的世界》 · 贾平凹“商州情结” · 莫言《红高粱》《高粱酒》
高晓声、汪曾祺、刘绍棠、 陈忠实《白鹿原》、 苏童(“苏童存在争议”)
练习:现当代乡土小说归纳
现代时期
作家 作品 作家
当代时期
作品
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1
赵树理
◆ 原名赵树礼,山西人。1970年被迫害致死,终年64岁。 ◆ 被誉为描写农村现实生活的“铁笔”、“圣手”和中国现 代 文学大众化、通俗化的旗手。 ◆ 他首先是个政治工作者,之后才是作家; 他是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产物。 ◆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使他成为“在解放区,除了毛泽东和朱德, 赵树理就是最有名的人物”。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深受乡土情结的影响。

乡土情结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在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乡村生活的描写以及对乡土人民的呼吁中。

鲁迅小说中对乡土情结的体现,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乡土世界,引起人们对乡土生活的反思和关注。

乡土情结对鲁迅小说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它不仅让作品更具现实意义,也让读者更加关注和了解乡土人民的生活状态。

乡土情结的现实意义在于唤起人们对乡土生活的关注和保护,促使社会更加关注农村人民的生活和发展。

乡土情结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乡土人民的生存境遇。

【关键词】鲁迅小说、乡土情结、民生问题、封建礼教、乡村生活、乡土人民、影响、现实意义。

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背景鲁迅,原名周樟寿,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

鲁迅的成名作品《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同时也开启了鲁迅的文学创作生涯。

鲁迅的小说作品大多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

鲁迅成长于中国晚清时期,身历了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和变革,这一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激烈和深刻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鲁迅的文学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现实的冲击和影响,他通过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并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思考。

鲁迅小说的背景是中国乡村社会,这也是他对乡土情结进行深刻探索和表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乡土情结贯穿于鲁迅的各部作品中,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通过对乡土情结的表达,鲁迅展现了对乡土人民的关怀和呼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矛盾。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不仅是一种审美情感,更是一种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1.2 乡土情结的重要性乡土情结在鲁迅小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比较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比较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比较
鲁迅和沈从文都是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描绘了中国乡村的生活。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欢迎,而且至今仍被青年一代所熟知。

在乡土小说创作上,鲁
迅和沈从文的风格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首先,鲁迅的文学风格具有民族主义、反传统和革命特征,他的作品突出了他的理念,以及“新文学”理念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特点,注重他的自我价值观与感受,用它来展示
他的看法和改变社会。

例如,《故乡》中,鲁迅把他的反传统的观念和反抗的情绪,一窥
心灵的直接展示,批判了当时乡村的贫穷,暴力,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反映了贫富差距
的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充满乡土性,他着重写描写农村和农民的生活,精准地
把握了乡土文学的内容和精神,以及那里的文化底蕴和本土习俗,而他的一些文稿甚至无
需详细解释也足以让人得知原野本色。

在他的小说中,通过对乡村人民的生活和口头文化
的描述,让世人了解了乡土的魅力。

例如,《夏日的绝望》描写了乡村的贫乏,物质的缺乏,但乡民们还是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灌加了生机和活力,重新唤起了乡土特色文
化的活力,以反映时代的变化。

因此,从作品风格上看,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鲁迅以具有
明显的民族主义特色、批判传统及革命主义思想的小说著称;而沈从文以写实中营造出乡
土氛围的小说著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也反映了发展的现代性精神。

在总的来看,这两位著名的乡土小说家各自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为乡土文学的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影响广大读者。

“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特点

“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特点

2016年09月下半月刊“五·四”时期,我国的文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新文学运动”的诞生和发展,使得我国的文学发展方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也发生了变化。

由于社会形态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具有了新的人文关怀特征,这与作家自身对乡土的情怀有关,当然也与其内心存在的情感矛盾有关。

一、乡情与理性的情感矛盾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者们,面对着残酷的统治,传统的思想与封建的伦理纲常对社会底层人民的迫害至深。

所以,对于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者来说普遍存在着乡情与理性的矛盾。

一方面,要在理性意识的引导下,冷静地面对残酷的现实,借助自己的语言尝试唤醒麻木不仁的底层人民;另一方面,在创作时,却又难以舍弃自己对故乡的深情,对生长于这片土地的人们,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五·四”时期的乡土文学作品,即使是在批判性最强烈的时候,作品的笔调也是在冷峻的批判中透露出一丝暖意,甚至是绵绵的惆怅。

事实上小说创作者的另一半情感仍旧眷恋着自己深爱的故土,这也使得当时的乡土文学作品大多让人感受到希望和向上的力量[1]。

这一时期面对的创作对象大多是我国广大的农民,以及这一阶层的人们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这些传统思想随着民族文化的积累,以及社会形态的改变,形成了坚固的思想意识。

但小说作者在批判的同时,潜意识里也表达出了自己对农民的同情,以及似有似无的谅解。

其中,比较典型例如台静农、王鲁彦、废名等人。

这一时期的小说存在这一矛盾,与当时的乡土文学的局限性有关[2]。

可以说,“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并不彻底,许多人仍旧坚持传统的思想观念。

一方面,部分人民坚信在封建统治体制的引领下能够走出困境;另一方面,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形态变化的重要性,拒绝接受新的思想,和有可能成真的、新的社会形态。

二、个人主观情感浓烈这一时期的作品受到鲁迅的现实主义的行文风格较深,小说创作者的思路不断开阔,对创作方法的探索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是其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他的作品中,乡土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残酷和压迫。

乡土情结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颠覆。

这种情结源自于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关怀。

乡土情结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农村生活方式。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担忧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乡土情结是鲁迅小说中不可忽视的主题,体现了鲁迅的人文关怀和对中国社会的犀利观察。

【关键词】关键词:鲁迅小说、乡土情结、社会批判、历史渊源、影响、现代意义、人文关怀、深刻观察、中国社会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背景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的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鲁迅的小说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变革。

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文化传统受到挑战。

鲁迅深受这一时代的影响,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疾苦,决心以文学来揭露和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

鲁迅的小说作品中,乡土情结是一条重要的主题线索。

他通过对乡土生活的描写和批判,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旧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在鲁迅笔下,乡土形象往往是贫困、愚昧、压迫和矛盾交织的。

通过对乡土情结的描写,鲁迅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担忧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

乡土情结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命题之一。

1.2 乡土情结的重要性乡土情结是鲁迅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反映了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态度。

乡土情结承载着鲁迅对家园、乡土、乡愁的热爱和思考,是他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在鲁迅笔下,乡土情结贯穿于他的各种作品之中,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乡土情结体现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文关怀的表达。

鲁迅乡土小说的鉴赏与分析

鲁迅乡土小说的鉴赏与分析

鲁迅乡土小说的鉴赏与分析作者:陈卓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1期摘要:因为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大都表现了一种烈的“乡土情结”,所以他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他的作品中之所以有这种情节,是因为它深深地热爱着他的故乡和中国的广大农民。

乡土小说流露了鲁迅对中国农民深厚的情感,我们把这种情感叫做“农民情节”。

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典型的农民形象,比如:因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在恐惧中死去的祥林嫂,还有背着沉重生活负担的他的儿时玩伴闰土,不同时代农民的生活情景都乐意从他的小说中清晰的看出,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在探求造成他们灵魂灾难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乡土小说;农民情结;精神;乡土情结“五四”的乡土小说以及“五四”以后的一些乡土小说作家都是模仿鲁迅开创的现代乡土小说模式去写想吐小说的。

同情怜惜清苦农民之心和改造农业社会落后面貌之情都蕴含在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深刻的批判”与“深刻的眷恋”的混合这两种传统的乡土中国情感是因为这两种文化价值在其中所形成的理念叙述的冲突而引起的,因此酒神的悲剧精神与柔美的田园牧歌相杂糅这两种风格的小说创作的悲剧审美形态出现了。

在进行小说的文体进行鉴赏时,我们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然后通过对小说情节的赏析分析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然后感受全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最后将文章的主题深化。

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这样的步骤来分析一般的乡土小说。

但是阅读鲁迅的乡土小说时,我们不仅要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而且还要在具体的细节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鲁迅的文章时间跨度比较大,许多距离现在有八九十年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事件都涉及在鲁迅的文章里面,而大多数人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都不是很了解,因此,这就阻碍了人们对作品的理解。

好多人不喜欢鲁迅作品的原因可能就是不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导致对作品的理解不够,因此,对作品失去了兴趣。

因此我们说,在解读乡土小说时,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具体的事件所产生的社会背景。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小说作品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而著称。

鲁迅的小说中常常充满了乡土情结,他对农村与乡土环境的描写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这种乡土情结既是鲁迅自身身世与成长背景的体现,也是对中国社会现状的鞭笞与批判。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入手,探讨鲁迅的乡土情结对其创作风格和思想的影响。

鲁迅的乡土情结首先可以从他自身的身世和成长背景来解读。

鲁迅生于山东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

他的父母亲都是位农民,因此他对农村生活和乡土风情有着亲身体验。

这种亲身体验使得他在描写农村人物和乡土环境时更加深入和真实。

无论是《呐喊》中的《孔乙己》,还是《狂人日记》中的《草莓》等,鲁迅都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揭示了普通农民在困境下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乡土情结也是对中国社会现状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在鲁迅的作品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反思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鲁迅通过以乡土情结为基础的笔触,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封建压迫、愚昧无知以及中外文化冲突等种种问题。

这种批判性的写作风格使得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性,对于更广泛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鲁迅的乡土情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

鲁迅的作品通常简洁而犀利,以直白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这种写作风格的形成与他对农村生活和乡土环境的深入了解有着密切的联系。

鲁迅通过对农村人物的细腻描写,透露出他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能力。

他以词语简练的形式表达人物的苦难和冲突,使得读者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共鸣。

这种写作风格的形成无疑使得鲁迅的作品更加贴近人民,更加质朴真实。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官僚腐败、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农民的痛苦,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于乡土的情感。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它体现了鲁迅在情感上对乡土的珍视和思考,同时也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鲁迅的小说中有很多描绘乡土生活的内容,如《风波》、《藤野先生》、《背影》等。

这些小说在描写人物、情节和细节上都非常生动,让人感受到了鲁迅对于乡土生活的深刻认识。

在鲁迅的小说中,对于乡土的热爱和珍视常常表现为对于自然的歌颂和对于乡村风物的细致刻画。

他在《故事新编》中写道:“阳光还抹在山坡的道路,怀家窝里水波潋滟,他掀开被子,伸出手来,是暖和滑润的。

”这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表现了他对于乡土生活的所见所感。

鲁迅的小说中也不乏对于乡村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的探讨。

如《莎菲女士的日记》就是一篇讽刺当时乡村社会的富贵恶行的小说。

在这篇小说中,莎菲女士出卖自己的体面,追求富贵,却最终落了个不幸的结局。

这篇小说由于揭露了贪污腐败的现象,让当时的读者看到了一个面对贪污腐败的乡村社会。

鲁迅的小说中也有许多展现了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如《故乡》中所描绘的贫苦农民家庭,以及《药》中所描绘的农民与医生的关系等。

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对于农民群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表现了他对于农村生活的深刻思考。

总之,鲁迅的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表现在了作品的各个方面。

他对于乡土生活的关注和珍视,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他对于故土的热爱和思考。

同时他也展现了当时中国乡村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存在。

鲁迅的小说教导我们珍视故土,关注农民问题,助力农村的发展,为实现美好社会而努力。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之一,他的文学作品以其挖掘中国现实的深度和对人性的深刻揭露而著称。

在鲁迅的小说中,他经常表现对乡土的关注和追忆,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描写,展现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土地的深沉感情和关怀。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鲁迅的乡土情结从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开始。

他的成长经历发生在中国北方的河北,那里是一个古老的、充满了传统文化气息的乡村。

他的《故乡》一文中,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乡土生活的回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他的小说中,鲁迅常常以一种怀旧的情感去描述乡村的风物人情,让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乡土情结。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还表现在他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描写。

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农民的描写和对农村生活的刻画。

《风波》中,他以河北农村的贫困农民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家庭的艰辛生活、乡村的落后状况,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一面。

他对农民的描写和对乡土的关注,表现了他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深刻关怀和思考。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还体现在他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抒发情感。

在他的小说《野草》中,他描写了北方荒凉贫瘠的土地,展现了他对土地的眷恋和对土地的悲凉之情。

他以一种激烈的笔触和悲壮的情感,表达了对土地的深切眷恋和对土地的悲伤之情。

鲁迅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乡土的关怀和深浓的乡土情结。

他以一种独特的眼光和激烈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乡村的风物人情,展现了他对土地的深切眷恋和对农民命运的深刻关怀。

他通过小说,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土地的热爱和传统文化的呵护之情。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是鲁迅深深的中国情结和对中国土地的深刻眷恋的真实写照。

鲁迅《故乡》的叙事艺术特点

鲁迅《故乡》的叙事艺术特点

鲁迅《故乡》的叙事艺术特点鲁迅《故乡》的叙事艺术特点《故乡》是体现鲁迅乡土意识的一部重要作品,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展现了故事背后的深长意味。

每一部故事性的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叙事艺术,鲁迅的《故乡》也不例外。

读罢《故乡》总让人忘不了文中说不清、道不明的忧郁情绪,也让人忘不了文中的人物形象,不管是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杨二嫂,还是宏儿和水生。

鲁迅何以用他平实的笔触写出如此让人难忘的文章?其实这与小说的叙事艺术是分不开的。

一、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使用为了更好地表达故事和人物的深层思想意蕴,鲁迅惯于在小说中使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和人物,“我”作为作品中的人物,既是故事中的人物,有人物特有的情感,但同时也寄托着作者的思想。

“我”通过作为故事人物的情感和经历来展现故事的进程”,使得叙述者“我”和小说中的“我”达到了一种良好的结合,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也使读者易于走入“我”的思想情感之中。

叙述者“我”在讲诉别人的故事,而那似乎也是作者自己的故事。

第一人称的叙述构成了一种复调。

小说中的复调,按巴赫金的研究,是指一部小说中有多种独立的、平等的、有价值的声音,这些声音以对话和辩难的关系共存,把人和人(作者和人物)、意识和意识放在同一个平面上。

复调的叙事方式展现出了活生生的人物情感和情节活动。

在小说中漂泊异乡的“我”带着对家园的向往和儿时的美好回忆回到故乡,而现实中落败萧条的故居、被生活折磨得麻木的儿时玩伴闰土、曾经的豆腐西施而今变成市侩现实的杨二嫂……现实与理想的落差让“我”失落不已。

此处“我”心中的复杂情感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体现。

“我”努力想找回一点过去的痕迹,却因现实中闰土的一声“老爷”打破了“我”所有的希望。

第一人称“我”的运用使得我们看到一个内心矛盾的叙事者,“我”抑或作者内心都充满了困惑和痛苦,难以接受现实的变化,在复调的叙事中,“我”与作者经历了一场内心的对话,甚至开始争辩,开始怀疑。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是他独特而深刻的创作主题之一,表现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深情追忆和批判。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不仅反映出他对于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对于乡土生活的关注,也揭示出他对于乡土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文化沉积的深刻认识。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首先表现在他对于乡土文化的理解和重视上。

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完美的语言画笔,真实地刻画了一个福建小镇的市井文化和农村文化。

这种乡土文化深植于人民的心中,是他们的精神食粮,是他们的生命支撑。

而这种文化也在阿Q 的个性中得到了巨大的体现,他对待尊严和虚荣的态度,对于历史文化的无知,体现了一个半文盲平民所能展现出来的文化底蕴。

鲁迅对于这种文化的塑造,既不妄加评判,又表现出对于本土文化的内外化把握,重在情感传达。

其次,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还表现在他对于乡土生活的热爱和关注上。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村生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

例如,在《药》中,鲁迅描写了贫穷的农村生活和医疗条件恶劣的现实,而毒草的药用价值,对于人民生命的护卫,也呼唤着乡村文化和生活的自我振兴。

在《风波》中,鲁迅描绘了乡下庸医胡虔的生命经验,通过对于他的生命教育和家庭教育,反映了一个庸医在乡土文化中的成长和挫折。

鲁迅重视乡土生活的表现,不断地将自己的创作,依附于乡土生活的所见所闻。

这样的关注也同时引导着鲁迅迭日寻找画他的题材和故事情节。

最后,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还表现在他对于乡土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性质的清醒认识上。

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乡土社会往往是人民的压迫和苦难的源头所在,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鲁迅加强了对于乡土社会的批判。

他通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揭示了中国传统乡村文化所固有的封建残余和道德缺失,使读者进一步理解乡村历史和文化的乌托邦性质。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节支持他对于新文化和新思潮的冷静评估和追求。

在创作中,他以较高的文采和表述方式,深刻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残缺性和社会矛盾问题,提出了现代思想观念和社会改革的可能性。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以激烈的社会批判和深刻的人性剖析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小说中,乡土情结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通过对乡土生活的描写和对乡土人民的关注,表达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念。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角度出发,对其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体现在对乡土生活的深刻描写中。

在他的小说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于田野、乡村、村庄的生活场景的描述,比如《呐喊》中《孔乙己》中的酒馆、《药》中的荒村、《狂人日记》中的贾乃亮家等等。

这些描写往往是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表现了鲁迅对中国乡土生活的深厚感情。

他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境况,使读者对乡土生活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体现在对乡土人民的关注和呵护中。

在他的小说中,农民、乡村人物往往是主要的人物形象,比如《彷徨》中的老农、《呐喊》中的阿Q、《药》中的荒村人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往往是普通人,他们的生活常常是贫困、艰辛的,但是他们对生活的顽强和对命运的抗争却让人动容。

鲁迅通过对这些乡土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的描写,表现了对这些普通人的关注和呵护,让人们对这些人物形象产生了共鸣和感动。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中。

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比如《阿Q正传》中的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呐喊》中对封建社会的压迫和残酷的描写等等。

这些描写和批判往往流露出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民族精神的强烈责任感,他希望借此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珍惜。

鲁迅与乡土小说

鲁迅与乡土小说

鲁迅与乡土小说[摘要]鲁迅的乡土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首先是来源于广大的农村,其次语言犀利并且情节的典型化和人物性格的典型化是其更为成功塑造旧中国黑暗现实的利剑。

在他的作品中,具有阴沉悲凉的色彩和调子。

他通过自己的笔通过以困难的人生透视社会,揭露弊病唤起民众,改良社会。

[关键词]乡土小说情节的典型化人物性格的典型化一、鲁迅乡土小说的基本思想内容:通过下层人民麻木愚昧彷徨苦难来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他们的挣扎、追求和苦难鲁迅所撰画的历史悲剧,揭示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封建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典型代表。

她先是丧夫,再被婆家人像卖牲口一样卖掉了,接着又失去了儿子,一连串厄运将她笼罩,此后她手脚已没先前灵活,记性也坏得多,她已处在绝境的边缘。

鲁家人在祭祀中不让她参与,将她推进了死亡之谷,在祝福的礼炮声中,她痛苦的死去了。

此外,鲁讯的作品表现了下层人民的愚昧和麻木,没有觉醒甘受封建压迫。

如《故乡》中的闰土,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勤劳、勇敢的少年,封建社会把他扭曲成了一个木讷、愚昧、麻木、有了等级观念、相信迷信命运的人。

那时下层人民大多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下,过着极为困苦的生活。

他是中国几万万农民的一个缩影。

《阿Q正传》中的阿Q显得更加愚昧,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二、鲁迅乡土小说的艺术特色(一)典型化:情节的典型化和人物性格的典型化。

鲁迅曾总结自己创作经验时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些见过和听到过的缘由,但绝不会全用这事实,只采用一端加以改造,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人物的模特也是一样的,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这实际上也是他采用的情节和性格典型化的方法。

首先是情节的典型化。

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相交织,有对生活细节的真实描写,遵循生活的逻辑,又进行严格的提炼。

如《阿Q正传》中赵白眼在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时,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惴惴地问阿Q:“阿Q,Q哥,像我们这样的穷朋友是不要紧的……”“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鲁迅乡土小说的特点
摘要:鲁迅是第一个提出“乡土文学”概念的人,他作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流派的开山始祖, 成就是无人能比的。

其乡土小说的总体特征是:第一,注重对地方民俗风物的描写体现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第二,还注重对人物性格和环境的描写,用笔展示了农村或小城镇生活的真实面貌;第三,冷静、现实、客观的叙事风格,注重写实。

关键词:乡土小说写实农村民俗风物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中国文坛上大兴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之风。

当时的农村处在旧中国最悲惨的境况下,又因为这些作者远离故土,所以,这些小说大都隐现着乡愁, 并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写出了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这种突出的文学现象形成了被文学史家称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第一个流派—— 乡土文学流派” ,而鲁迅则是这个流派的开山始祖。

一、对地方民俗风物的描写
在鲁迅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故乡》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的地方都介绍了农村的民俗。

比如说:“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走了。

”这里提到他们要会本家拜望的事,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那时候还有分本家和旁支家族的习俗。

又如:“那一年,我家是大祭祀的值年。

这祭祀,说是三十年才能轮到一回…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可以看得出来,那时候的农村还是很看重祭祀这个活动的。

活动很隆重也很慎重,三十年才一次。

而现在,基本上农村已经没有大型的祭祀类活动流传下来了。

再如:给做工的分三种,长工、短工和忙月。

这是根据当时雇工的工作时间长短而分出来的三种类型的雇工,我们现如今有些地方还有这种叫法,看来流传甚久。

文中还有提到的给孩子起名字与阴阳五行有什么关系——闰土;家乡的乌篷船等,就不一一细说了。

在这篇文中,鲁迅忠实的描绘了乡土的民俗,只是把真实的写出来不带着炫耀或批驳的感情色彩。

二、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
在《故乡》中,一开头就写到“时候既然是深……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山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里是对那时天气和环境的描写,光是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就能想象得出是怎样的一片荒凉景象,让人的心里头也不由自主的感到凄凉起来,又说也许是因为“我”本没什么好心绪所以觉得悲凉。

这正是作者通过描写环境来渲染气氛。

在写人物的时候,闰土和杨二嫂是两个重点人物。

笔下的闰土是冷漠的在我看来,被时间和磨难磨掉了他身上的“人味”。

在见到了二十年后才重逢的“我”,居然没有一点激情和兴奋,只是像一尊木偶一样:“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如果闰土是惧于与“我”的身份等级之别而表现出来的害怕、畏缩而无话可说,也许这是一种解释。

可对于儿时曾玩的
那么要好的伙伴,在久别重逢之后怎么反映会如此平淡呢?难道闰土真的忘记了吗?如果是这样,闰土怎么还清醒地叫出一声让“我”感到极其陌生的“老爷!……”?这难道不是闰土的冷漠、愚昧、无聊么?也正是这种冷漠,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来。

”在这里,“我”的情感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样是“悲凉”的,这种“悲凉”少不了来自闰土的冷漠。

而在写杨二嫂的时候,又让我们看到了那种人性的贪婪、冷漠、势利。

冷漠在于见到“我”之后表现出来的忽冷忽热的态度。

听说“我”回乡了,以为发了财,便跑来捞便宜,一句“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好像她和我有多亲近的模样。

现在“我”条件好了天经地义的要有福同享,而对“我”进行一联串的“轰炸”。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迅哥儿,你阔……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最终使“我”“闭了口,默默地站着。


杨二嫂对“我”的冷漠是有区别的。

当以为“我”阔了便要捞好处,得知“我”实际没好处可捞时,便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来挖苦,不但如此,走时还要“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杨二嫂的冷漠与她的势利、爱贪小便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闰土与杨二嫂的不同也许就表现在闰土少了杨二嫂那样的势利,可却多了杨二嫂一分愚昧与无聊。

三、写实的叙事风格
这两处地方也是用写实的手法即对细节进行描写:闰土见“我”时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和杨二嫂与“我”的对话,还有她临走时带走“我“母亲的一副手套这些细节,展示出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下层农村民众的真实心理、真实语言的反映。

因深受压迫、剥削和利益的引诱,从而变得冷漠、麻木不仁又自私、势利的人性劣根。

鲁迅正是在这真实自然的基础上加以提炼, 才使小说具备了撼动人心的社会内涵。

并非凭想象, 而是发现并捕捉到了自然中最典型的真实, 来揭示出本质的真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