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治疗学(杨维杰)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2008年4月3日首次刊出(第一回)一、问:请问有横倒马吗? 有位李先生的书提到横倒马,也有位朱先生及其他先生教倒马针法,说有多种倒马,比如奇穴有门金与火主;木斗与门金…等,十四经有大陵与神门倒马;内庭与行间倒马…等。
请问有这样的横倒马吗? 又请问倒马针法的正确配法及深层意义是什么?答:倒马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我写的《针灸经纬》中,我也看老师用过多年,我必须说几句话,这方面目前有不少人把倒马搞得很复杂很混乱,真的害人不浅,。
横倒马是很错误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应该是根本未学过董氏奇穴或不懂董氏奇穴,也未亲眼见过董老师扎针。
果真如此则任合邻近两针都可算是倒马,那么全身都是倒马了,这样不顾生克,就实在太荒唐了。
倒马一词虽然在董老师临床时几乎每日皆会提到,但关于倒马一词最先在董老师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着作《董氏正经奇穴》中并未见及,只有在两处提到回马针:在34页「后椎穴」说:『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效力迅速而佳』,在58 页指出「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马或倒马字样。
在我1975年出版的《针灸经纬》中,正式提出倒马针法形诸文字具体叙述,当时董老师尚健在,经老师认同后开始大力推广。
记得当年随董老师学习,看到老师针灵骨大白,我曾说老师今天针大白灵骨啊,老师立刻指正: 灵骨大白。
老师平日虽不多言,但在关键时刻总是给予重要的提示。
又有一次看到老师针火主及门金,我说是倒马吗?老师只说:这怎会是?多想想。
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读书人应该悟出不少玄机。
倒马针最重要的是必须在同一条经络上,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在寗失其穴莫失其经的基础上有正确定位的意义。
倒马一般要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而且绝无相克,作用才大。
在腿上的大倒马基本上也没有相克的问题。
在同一条经脉上连用数针,古已有之,一般常称为排针法,有加强刺激的作用,只是董师用的更灵活更成熟。
董氏奇穴——治疗学(杨维杰)
第二篇治疗学董氏奇穴原书,原仅有穴位部份,而无治疗学。
本编之治疗学,系笔者追随董师学习多年,并综合个人临床七余万人次之经验整理编写而成。
其临床效果,多经验证。
值得广泛发挥应用。
第一章头面颈项一、头部(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2.补灵骨,立可缓和疼痛。
3.背部五岭穴点刺,亦可立止头痛。
(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效果甚佳。
(三)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四)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疼痛。
2.四花中点刺,效果亦佳。
3.五虎四。
(五)头晕:1.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
2.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六)脑神经不清:1.针正会,镇静,再在三重穴放血。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七)脑膜炎:1.三重、用倒马针法。
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八)脑瘤:1.先针州昆、州仑、火光,再在三重穴用倒马针法。
2.配上瘤穴,效果更佳。
(九)脑骨肿大:1.针正筋,配上溜穴,效果更佳。
(十)脑积水:1.针正筋,上瘤,有良好效果。
二、眼疾病(一)视力模糊:(视物不清)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五岭穴放血。
再针下三皇。
(二)偷针眼: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二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
(三)目赤(角膜炎):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
2.背后肝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
3.加针上白穴。
效果更佳。
4.背部五岭穴点刺。
5.驷马穴。
(四)目干涩:1.针明黄有效。
2.配复溜(光明)效更佳。
(五)两眼睁不开:1.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
2.针光明、人皇。
(六)沙眼:1.脸骨皮上的红点,用针点刺出血,效果很好。
(七)视线模糊(视四指如五指):1.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杨维杰一针疗法》)
一、问:『体应针法』与一般之『刺五体法』有何异同?五体,指的是灵枢官针中的:凡刺有五,以应五脏?是吗?答: 刺五体法一般系指《灵枢?官针篇》之五刺,体应针法包含《灵枢?官针篇》之五刺,但内容更丰富,以皮治皮治肺除半刺外上有毛刺;以脉治脉治心除豹纹刺外上有络刺、赞刺;以筋治筋治肝,除关刺外尚有恢刺;以肉治肉治脾,除合谷刺外尚有浮刺、分刺;以骨治谷除输刺外尚有短刺。
也就是说不只包括五刺,还包括九刺及十二刺。
除《灵枢?官针篇》外,还包括《素问?刺齐论》及《素问?调经论》的内容。
体应针法(或称体应全息)主要内容有:一、以体治体(体体对应);二、以体治脏(体脏对应);三、以体治象(体象对应)。
简单说就是:一、以体治体(体体对应):包含有「刺五体法」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
许多古人的经验也与此相合,目前虽也能看到些零星的应用经验,但整体性全面性的论述并不得见。
二、以体治脏(体脏对应):可以五体治五脏,即《灵枢官针篇》中的:『凡刺有五,以应五脏』。
但亦很少见人提出具体全面之应用。
三、以体治象(体象对应):这是本人扩大其对应治疗范围,以五体对应五行之象的扩大应用,例如以筋治风;以骨治寒;以肉治湿等…。
则范围更大。
因而将此一大法称之为体应针法。
一般人之应用『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
多仅限于局部,如刺皮法刺患处的皮内,治疗皮肤麻木疼痛等症;刺筋法在肌腱上针刺;刺骨法治疗足跟骨刺,针照海水泉申脉等穴;网球肘刺肘髎穴,颈椎病刺天窗穴等;董氏竒穴许多用法虽与此相合,但董氏竒穴治疗五体之病多在远处取穴,效果更大,治疗范围更广,不过老师并未对此加以叙述,一般人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个人加以综合整里发挥,对于十四经穴及竒穴皆以此广泛应用,进而使之成为一完整实用之系统理论。
并将此一大法称之为体应针法。
二、问:什么情况,下三皇同用,什么情况只用天皇副及人皇?听说如果偏于补肾则以肾关为主向下三寸取地皇,偏补脾则以人皇为主向上三寸取地皇答:一般用针以精简为要,若病重则下三皇同用。
?针行天下董氏奇穴与十四经——杨维杰先生解析2010-11-26
针行天下董氏奇穴与十四经——杨维杰先生解析2010-11-26董氏奇穴目前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及地区如韩国、美国、中国及台湾均已普及,可以说董氏奇穴是与十四经穴并立的针灸体系,而且许多地方比十四经穴的效果更好,精通十四经穴才能较好的掌握董氏奇穴,深入研究董氏奇穴对于十四经穴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我们来看看董氏针法基本上与十四经穴有什么差异,各位都知道十四经针法在于通过经络治疗疾病:第一是循经取穴。
第二是表里经取穴。
第三是手足同名经取穴。
事实上十四经的高级针法也有很多是在远处扎针,《针灸大成.标幽赋》说:「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半取」。
左边有病针右侧,右侧有病针左边,头有病针脚,下面有病针上部。
各位知道,自古以来,高明的医师多半是不针患处的,左边有病针右边,这有平衡作用,上面有病针下边则有疏导的作用。
左上有病在右下方扎针,或右上有病针左下方,这就称做巨刺法,这种方法常用于活用十四经穴,在董氏奇穴中这种刺法也用的最多。
董氏针法最重要的核心内涵就是<脏腑别通>,例如肝与大肠通,大肠经走手,肝经走足,一在手一在足,一为阳一为阴,一为腑一为脏。
因能通上下左右而达平衡,治疗效果比本经取穴更佳。
就以曲池为例来看,大家知道曲池在大肠经上,因此曲池治泄泻效果甚佳,由于大肠与肝通,治疗眩晕症及头痛效果很好,也能降血压,并能治美尼尔氏症。
再举个例子,网球肘也可活用曲池穴治疗,在经穴学中曲池定位并未贴骨,针灸时稍往后贴骨效果既好又快,这种刺法就是董氏针法的第二重要理论的「体应针法」中的「以骨治骨」,即是贴骨刺或针刺抵骨可以治骨病,各位若读过《灵枢官针篇》,对这种针法就能有所了解。
曲池穴旁是尺泽穴,尺泽穴旁有一大筋,针刺尺泽穴贴筋进针,治疗五十肩特效,五十肩之肩臂不能举动可以说是筋病,这就是「以筋治筋」。
董氏针法的「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的治疗效果是很大的。
杨维杰:我最常用的12特效穴三焦督脉穴道疏肝
杨维杰:我最常用的12特效穴三焦督脉穴道疏肝【本文导读】杨师最常用12特效穴,相信大家都会很好奇到底是哪十二穴?哪个又排在第一?哈哈,相信你肯定猜不出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下杨老师如何以12穴愈百病十四经各家经常应用穴位不过数十。
也有仅以十数穴交互配用,以之治疗全身病痛者,如马丹阳之天星十二穴。
我个人平日临床平均取穴平均每次仅二、三穴,有时往往只用单穴一针即治。
总计应用穴位连董氏奇穴在内亦不到三十。
最重要的是这些穴道的应用,都合乎经络与辨证论治的法则。
个人最常用的约为十二个,这些称为「特级穴道」,其它穴常用者为「一级穴道」,再其次为「二级穴道」。
倘能灵活运用特级穴道,面对一般临床即很余裕,若再配合常用之董氏奇穴,则疗效更高。
治疗原则对于痛症,除少数例外,均采健侧为主〈例外者特别注明〉,若两侧均痛或头面躯干中央疼痛,则双侧均取。
若内脏病症,亦以双侧皆取为原则,针法以动气针法为主。
〈注:|表示患侧,∠表使健即对侧,‖表示双侧。
表示点刺出血,ㄣ表示灸〉。
十二特级穴道此十二个穴道,用途广泛疗效显著。
(一)风市〈足少阳胆经〉在膝上七寸,外侧两筋间。
人身直立,双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处是穴。
主治:1.为镇定要穴,总治全身各种疼痛。
2.人体侧面之各种疼痛尤其特效。
如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肩背痛、肋骨痛、少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
3.骨刺。
4.半身不遂。
5.解晕针、滞针。
6.耳鸣甚效。
7.失眠特效。
8.下肢风湿。
9.下肢皮肤病。
10.颜面神经麻痹。
杰按:1、《素问》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胆经镇定作用甚强,主治病症极多。
2、少阳为转枢之腑,主半表半理之病,一般疾病已离表而未深入内里者,多在半表半里之间。
3、此外疾病有时间性者多属少阳病。
4、胆与心通,心主神志,十一脏亦取决于胆,可见胆亦主神志。
风市穴顾名思义为「风」之市,因此能去风止痛止痒及镇定安眠,又胆经绕耳一周,并穿过耳内而出,治耳鸣耳聋皆效。
观小柴胡汤及温胆汤主治证既多又效,即可知少阳主治作用之广及效。
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
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董氏奇穴-阳光老师和杨维杰合影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二、从载体,从针灸学观点切入从载体切入,可以看一些「注」解或析「疏」,赖金雄师兄的《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与我1980年的《董氏奇穴发挥》都是发挥穴位的书,都不能算是注。
有人要我为奇穴做注写疏,「注」「疏」两个字的意义要先搞通,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历代研究经典的方式有「经」、「传」、「注」、「疏」等形式。
对「经」的解说为「传」,如《周易大传》。
「注」也是解说「经」的一种形式,是对「经」逐章逐句的解释,如东汉郑玄作《周易注》,魏.王弼做《周易注》,近代高亨做《周易古今注》等。
「疏」是对「注」的「注」,给「注」再作「注」,成为「疏」,例如王弼作《周易正义》,之后晋韩康柏作注,唐孔颖达作疏,清.王夫之也曾作《周易稗疏》。
也就是说先要有「注」,「注」中「注」才是「疏」,否则文不对题,就会闹出笑话。
作「注」要有相当的实力,作中医临床书籍的「注」,就要有更多的临床实力,少说也要有十年八年的临床经验吧,写「疏」更要加倍,大概二十年的临床少不了吧!过去我有些学生要写董氏奇穴「注疏」的书,因医学书牵涉到生命,不能急着出书,都被我劝退了,现在有几位学生奇穴临床都超过二十年或更多,不久就会有几本第二代真正与临床结合的奇穴书籍要出版了。
其实我虽未写注疏,但已注解的很清楚,也析疏的很明白。
1990《董氏奇穴针灸学》,加入了用穴的原因,属「注」的范畴,2003年之《董氏针灸奇穴学讲座》系对《董氏奇穴针灸学》进一步的解析,就属「疏」的范畴。
此外研究董氏奇穴可以从原书没有,而其他人发挥的,包括穴位主治、原理、治疗等入手,这种学习研究法是从董氏奇穴的整体针灸学出发。
包括了穴位学、原理学、治疗学。
这是进一步学习及研究董氏奇穴的较好方法。
不过其他师兄弟有发挥增补的只有赖金雄师兄一位而已。
杨维杰:董氏奇穴精华录
杨维杰:董氏奇穴精华录倒马针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
倒马一般要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绝无相克,作用才大。
(多个穴位联合作战,与多种治疗手段联合作战的意义是一样的,都可以集中力量打攻占战。
)多种病痛牵涉到脏腑系统,则采用四针或六针大倒马,老师用针一般不超过六针,多半只用两三针,有时只用一针。
倒马针是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 ,也就是主針,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
傍针刺、齐刺与倒马针虽类同,但并不一样。
傍针刺是在直刺一针后再,旁刺一针的针法,用以治疗日久不愈的痹症。
齐刺是正中ㄧ针,左右两旁又各下一针,三针齐下,所以称为齐刺,也有称之为三刺的,主要治疗寒痹范围小而深的一类疾病。
这两种刺法虽也是两针或三针并用,但主要是刺在旁边,并不像倒马刺在前后,刺在同一条经络上,此外倒马针之距离有一定的比例,而齐刺及旁针刺则无。
牵引针法及动气针法,刺激量都不大,也不强调补泻,其目的在使气机调和,达到阴阳平衡之平。
动气针法之作用首在治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医生及病人都要精神专一,集中精神向患处施治,所谓「必一其神,令治在针」。
每个穴位皆能治疗许多病,若不施以动气针法,则作用四处流散,甚么病可能都要去治,力量分散,效果就不大了。
由于动气时精神集中患处,治疗作用集中于活动之患处,效果当然很好。
体应针法就是:一、以体治体: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
二、以体治脏:以骨治肾,以皮治肺,以肉治脾,以筋治肝,以脉治血……。
三、以体治象:如以筋治风;以骨治寒;以肉治湿等…指飞针,「指」为距离,「飞」指飞出之义,基本上为倒马针之辅助针。
一般多为一小指 ( 横指 ) 距离,部位较大则可有一大指 ( 横指 )距离,仍在本经,最常用者为内通关、内通山、内通天,作为通关通山通天之指飞针。
又如针灵骨、大白,再加一针合谷,此合谷距大白灵骨连线距离约一小指距离,仍在同一经脉上,谓之指飞针,即一指飞针之意。
董针大家杨维杰老师董氏奇穴医话荟萃
董针大家杨维杰老师董氏奇穴医话荟萃(名家补充系列一)杨维杰董氏奇穴医话荟萃一、“重子”穴治疗落枕及久年背痛经验落枕为临床常见病证,一般治疗此症之效穴甚多,常用者有:悬钟;落枕穴;后溪;风池、天柱等穴。
个人尝以后溪、束骨两穴治疗颈项强痛,并以之治疗落枕,自谓为十四经穴之最特效者。
盖《灵枢●杂病》云:“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临床遇有颈项强硬,不能左右转动之症状,取手太阳小肠经俞穴后溪;不能前后抬仰,则取足太阳膀胱经之俞穴束骨,均有立竿见影之效。
遇有颈项前后左右转动均不利时,则束骨与后溪配合,疗效更佳。
此外董氏奇穴正筋、正宗治疗“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个人亦常以此穴治疗落枕亦甚效(正筋正宗之穴位及应用请参阅“董氏奇穴发挥”)。
然据多数古籍所载(《玉龙歌》、《通玄指要赋》、《得效应穴针法赋》承浆为治疗项强最常用穴位,因此不论何处落枕,加承浆配用效果更佳。
在多年临床中体验,落枕之际,非只颈项强硬,甚而连及肩背上臂极为酸痛,非仅限于手足太阳经之范围而已,经上述针疗后,虽能迅速解除大部分痛苦,但总仍有些不适感,经加针重子穴,则可完全消失。
因此本人近十余年来,皆以重子穴配承浆穴,治疗落枕,绝大多数病例一次则愈。
[重子穴]:在手掌虎口下一寸,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
[重仙穴]:在手掌于大拇指骨与食指骨之间,与手背灵骨穴相通。
【取穴方法】:一寸针,进五---八分。
二、“肾关”穴治疗多尿及五十肩特效经验简介肾关穴为董氏奇穴七七(小腿)部位要穴,位置在阴陵泉穴直下一寸五分处,为董师景昌治疗肾亏之第一要穴,举凡肾虚引起之各种病痛皆有疗效。
个人最常应用此穴治疗肩臂不举(五十肩)尤为特效。
疗效之佳,经多年百余例统计及临床实践,较条口透承山或肩关节附近局部穴位效果,即迅速又确实。
一般病例若发病较久,病况严重者,可泻尺泽穴作为辅助,效果尤佳。
若除上举困难外,尚有后转困难者,亦可加取足五金(健侧),可立见显效。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董氏奇穴穴位图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董氏奇穴穴位图本文为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下载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word文字版全文下载董氏奇穴针灸学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
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
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著。
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
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
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
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董氏奇穴与杨维杰
董氏奇穴与杨维杰世界第一位著述發揮董氏奇穴的作者與醫師世界第一位為董氏奇穴建立理論的醫師董氏奇穴由董老師親自留下的中文傳書,僅有台灣新亞出版社於1973年出版之「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一書。
該書由董老師口述,袁國本師兄記錄。
自董師於1975年去世後不久,新亞書局亦隨之倒閉,因而此書即未再版。
該書基本介紹了董師臨床常用的穴位,可惜穴位及治療之說明均極為簡單,圖示亦模糊不清,一般人很難找到正確穴位,而且沒有絲毫之原理解說。
本人自1971年起,從內經、難經、易經、甲乙經及針灸大成等中醫古籍中探索研究,先後創研「牽引針法」、「臟腑別通」、「董氏奇穴對應針法」、「體應針法」……等針法及理論,應用於董氏奇穴,擴大了董氏奇穴的使用範圍,提高了其療效;並以之解釋其原理,使董氏奇穴有其理論基礎,以指導臨床。
三十多年來,個人以豐富之臨床經驗及不斷地努力鑽研,使董氏奇穴每一穴位之作用,由原平均五個提高到十個以上,原理從零發展到十幾種且愈益完備。
除著述研究創新發展外,個人發揚教學亦不遺餘力,教出不少傑出學生。
今年(2006)為董師去世三十一年,董氏奇穴可謂已風行世界,不論在中國大陸,日、韓、東南亞和美國,已日益受到針灸醫師重視及嗜用。
因此各地打著各種旗號教授董氏奇穴者風起雲湧,到處可聞。
此中曾從董師或董門師兄弟親自學習者,實屬有限;是否能教出正確奇穴實令人懷疑;更有甚者,盜竊本人之著作及研究內容,據為己有而謂之個人研究者亦有之。
為防止不知者遭受誤導,並保護個人之著作權益,特將個人三十五年來,致力研究著述並發展教學董氏奇穴之經過大要,介紹如下。
感謝董老師當年收我為學生,使我接觸董氏奇穴。
更感謝董老師的不言之教,董老師一向不與病人多講話,也不與學生多講話;若有問題問老師,老師常常說的,就是「你自己看,自己去想」。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讓我有更多的思考空間,更加深了必須自己努力的創造性,發展性,才得以有之後不斷地鑽研及今日諸多的創見與發揮。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落枕的治疗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落枕的治疗颈部软组织损伤,又称颈部伤筋,一般常称为落枕。
多于酣睡时姿势不正,枕头过高或感受风寒外邪袭入经络,致使气血凝滞、筋脉拘急而成此病。
临床表现以颈项强直、疼痛为主(多表现为一侧项部肌肉强直)。
患者自觉颈项强硬不舒,局部肌肉痉挛痛重,颈部活动受限(脖子不能左右及前后转动),多半在转向另一侧时特别疼痛。
落枕主要以督脉及手足太阳经为主,其次是胆经。
临床常用选穴1.重子,重仙(维杰特殊经验)。
2.正筋,正宗。
3.木留。
4.上白、中白。
十四经效穴1.承浆穴。
2.后溪、束骨(维杰特殊经验)。
解说治疗落枕,重子穴、重仙穴倒马最为有效,透过肺与膀胱通,此两穴为治肩背痛之特效针,治疗颈痛亦有效,可以说治颈肩背痛皆特效。
维杰四十年来以此穴治疗落枕患者不下百例,均有立竿见影之效,配承浆穴效果更佳、更速。
董老师治疗落枕是不用重子、重仙的,他用这两个穴治疗肩背痛(主要治膏肓俞部位痛),治疗落枕是用正筋、正宗。
后来我发现重子、重仙治疗颈部也有效。
落枕有个特点,就是颈肩背都痛,用重子、重仙最好,一般人落枕,多半是早上起来时觉得不对劲,左右转动不灵,转动时还会痛,如果是早上就来治疗,可以马上好。
重子、重仙都治背痛,可是有一个区分,重子位置比较上面,可以治疗肩膀痛,即背兼肩膀痛,重仙位置比较下面,靠近掌中线,所以治疗背痛兼有中央的颈部痛。
这样,重仙偏重治疗颈背痛,重子偏重治疗肩背痛,如果颈肩背都痛,那就重子、重仙一起用。
如果能加一针承浆穴作牵引,效果更佳。
落枕早治疗,可以很快治愈。
但是如果不理它,经过一个礼拜也就自然好了,但落枕过几次以后,可能颈椎病就出现了,如同腰扭伤,不理不治,过段时间也好了,但是腰扭伤连续几次,就可能导致椎间盘突出,引发坐骨神经痛,那就麻烦了。
所以落枕表面看来是小病,但也不要忽视它!上白穴、中白穴也可以治落枕。
手掌太极的横三焦,拇食指间主头面,二三指间主上焦。
上白穴在二三指间,所以上白治疗颈项强痛有效。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一一部位
杨维杰讲董⽒奇⽳:⼀⼀部位1973年版董⽼师著作之《董⽒针灸正经奇⽳学》原书,关于⽳位的取⽳,写的⽐较简单,以⾄于⼀些⼈看了仍然不会取⽳,把⼀个好东西⽩⽩空置了许多年,1979年维杰出版了第⼀本诠释董⽒奇⽳的《董⽒奇⽳发挥》,创造性地发明发展了⼏种取⽳⽅法,并对⼀些⽳位有了较明确的说明,董⽒奇⽳易找易⽤,⾛出了发展的第⼀步。
维杰取⽳⽅法对于董⽒奇⽳取⽳的便利性与准确性,有⼏项重⼤⽽实⽤的创举,⽅便寻找⽳位,便于应⽤,第⼀点即是:⼀⼀部位分线及⽐例分点取⽳法。
此处之「⼀⼀部位」即指《董⽒针灸正经奇⽳学》原书⼿指部位,不论阴掌(掌⼼)及阳掌(掌背)皆属之,《董⽒针灸正经奇⽳学》⼀⼀部位原载廿⼋个⽳名,其中有些⽳道,⼜由好⼏个⽳位组成,因此总计有五⼗⼆个⽳点之多,董师(或说董⽒先祖)能在⼿指上研究发现这些⽳道确属不易。
这些⽳道,皆有其独特疗效,但是仅在⼿指,董⽼师原书部位即有五⼗⼆个⽳点之多,着实令⼀般⼈及初学者,不易寻找正确⽳位,⽽且原书所写⽳位位置所⽤之语汇,⼀般⼈亦很难理解,因此不容易找到正确⽳位。
维杰经多年临床,经实际印证之探索,找出了董⽼师原书⼀⼀部位⽳位分布之规律,并将其规格化、公式化,定名为⼀⼀⽳位分线及⽐例分点新定位取⽳法,简称“分线分点新取⽳法”,经董⽼师⾸肯同意此种寻⽳法,维杰于1973年授课时开始以此法定位,已经四⼗多年矣,学习者⽆不认为此法简单⽽正确。
以下即就个⼈创研之⼏个分点找⽳⽅法介绍于后,⽅便找寻应⽤。
1.阴掌五线阴掌指三阴经所经之掌⼼⽽⾔,靠⼤指侧(桡侧)称为「外侧」,靠⼩指侧(尺侧)称为「内侧」,以下不论阴阳掌皆如此称之,试以中央线为C线,外侧(近⼤指侧)⿊⽩⾁际为A线,A与C之中央线为B线,内侧(近⼩指侧)⿊⽩⾁际,为E线,E与C之中央线为D线,了解此五线之分布位置,对于寻找董⽼师阴掌⼿指原书⼀⼀或⼆⼆部位之⽳位,关系甚为重要(图1-1)。
2.阳掌三线⼿指阳掌,董⽼师原书部位之奇⽳分布较阴掌简单,仅呈三线分列,即外侧内侧(近⼤指之掌侧,简称⼤侧,外侧(近⼩指之⾻侧,简称⼩侧,或称尺侧),内侧中央,内外两侧均贴靠⾻缘下针,中央则刺以⽪下针(图1-2)。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如何治疗高血压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如何治疗高血压高血压是以动脉血管内压力增高为主的一种疾病,血压可长期超过140/90mmHg。
本病常为慢性,多伴有头晕、头痛、头胀、心悸、失眠、耳鸣、心烦、记忆力减退、颜面潮红或有肢麻等症状。
如血压突然显著升高,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气喘气急、烦躁、抽搐甚至昏迷者,称为高血压危象,为危重之症。
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多为肝阳上亢,风热上扰,气血逆乱,上冲脑部所致。
一、董师原书设穴【血压高】44.富顶穴、后枝穴、支通穴、落通穴、下曲穴、上曲穴;66.火菊穴;77.四花外穴(三棱针黑血)【解说】来看血压高,老师也写了不少穴位。
富顶、后枝、支通、落通、下曲、上曲,这6个穴都在上臂。
支通穴、落通穴在手太阳小肠经上,能去湿,善治疲劳,手足太阳同名经相通,此穴又系在上臂上位,故治后头强硬如血压高、血管硬化、头晕甚效。
下曲穴、上曲穴以三才全息论,从上往下,穴在上臂之上部,又肩三角肌为块状肌肉,属筋应肝;穴在小肠经线上,手足太阳经相通,能治头项强、血压高。
富顶、后枝两穴皆能治肝及调整血液循环,可治肝之血压高、头晕、头痛、疲劳等。
两穴同时下针,可治颈项疼痛扭转不灵(多与血压高有关)及面部麻痹。
上臂距肘4.5~8寸的范围,包括了三焦经富顶、后枝,小肠经支通、落通、下曲,皆治高血压、头晕、血管硬化。
反映了老师奇穴系区位取穴针法。
火菊穴相当于公孙穴,治疗高血压,或因扶脾胃、理气机、清心火,具有厚土灭火及子能令母实之双向作用,也有疏土缓肝之意。
火菊穴对应前头,治疗头脑胀、眼昏、眼皮发酸、颈项扭转不灵,道理类同。
四花外治血压高,以三棱针刺出黑血。
刺血擅治急病及多年病患。
四花外在丰隆穴旁,丰隆为痰会,刺血则痰瘀并治,治疗血压高甚效,亦可治疗高血压危象。
二、临床常用选穴1.五岭穴(第四胸椎至第七胸椎两旁1.5寸,膀胱经线上厥阴俞、膈俞)、火云至土泄穴点刺放血。
2.委中穴青筋点刺出血。
3.四花中、四花外点刺出血。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如何治疗咳嗽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如何治疗咳嗽认识咳嗽(一)董师原书设穴支气管炎小间穴咳嗽重子穴,火腑海穴吐黄痰小间穴解析支气管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以咳嗽为主症,老师的设穴较少,有小间、重子、火腑海。
临床验证治疗支气管炎咳嗽有效,但总觉力量尚差一着。
吐黄痰,倒不一定有咳嗽气喘,多半是肺有热,可以用小间穴。
小间穴的位置在大肠经上,大肠与肺相表里,此穴位置属荥穴范围,能清热,可治疗肺热吐黄痰。
(二)临床常用选穴01针水金、水通特效(维杰特殊经验)。
02曲陵、土水亦甚效(维杰特殊经验)。
03老慢支,再加上肾关、灵骨更好(维杰特殊经验)。
04十四经效穴:鱼际穴、尺泽穴。
解说治疗支气管炎,水金、水通最有效。
鱼际(土水中)、曲陵(尺泽)也有效。
治疗咳嗽,用水金、水通特效,是我个人发展的。
嘴唇下的太极对应倒象为支气管,包括了水金、水通。
皮下进针,往两边腮骨刺入,两个腮骨的太极对应是肺,这样进针就从支气管透到肺,治疗咳嗽、气喘都非常有效。
目前我一般只用嘴角下面的水通穴。
我发挥水金、水通成为治疗咳嗽气喘的特效针,原理除了太极对应之外,还有就是它既然能够通金水,那么金是肺,主肃降,水是肾,主受纳,理气作用很好。
再加上这里又是胃经所过,土金水三性都有,它治疗咳嗽气喘的作用跟手上的土水穴一样,土水穴在肺经上,也是含土金水三性。
读书要读于无字处,有的时候没有明写出那个字来,并不表示它没有,因为这是基本知识,应该了解,所以省略不必讲。
含土金水三性的穴位,治疗咳嗽气喘都是很好的,肺金主肃降,肾水主受纳,再有土在中焦斡旋,这样就完成了整个呼吸功能,含土金水三性的穴位理气作用最强。
事实上,只要有金水两性,就可以理气,治疗咳嗽气喘。
含有土金水三性更好。
含金水两性的穴位,治疗闪腰岔气也非常有效,之前在痛症已经讲过,因为闪腰岔气可以算作是肾的气病,就是水的金病,所以含有金水两性的穴,都可以治疗闪腰岔气,例如土水穴(鱼际)、水通穴、水金穴。
时间久的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患者较多,常兼有脾肾阳虚症状,就可以加针有木火两性的穴位温阳,可针灵骨,因为它介于合谷与阳溪中间,即介于木与火中间,当然有木火两性。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一(总121)、您提到多项身躯及手脚对应,请问在这些对应中怎样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一(总121)、您提到多项身躯及手脚对应,请问在这些对应中怎样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一(总121) 、您提到多项身躯及手脚对应,请问在这些对应中怎样一(总121)、您提到多项身躯及手脚对应,请问在这些对应中怎样选择应用?答:这是在济南讲课时一位学员提出的。
以这个问题问老美白人学员,他们的回答是 : 「根据董老师书中的应用来应用,」这种答法虽然简单一点,但还算适中切用。
凡是接触及用过董氏奇穴一段时间,就能清楚的理解对应之应用,下面就以董氏奇穴书中的应用来说明。
对应源自于太极,一物一太极,手足亦各有一太极,即各以肘膝为太极〈肘为手臂之太极,膝为大小腿之太极〉,对应于肚脐,因而有顺对及逆对,又有正象及倒象之分。
身躯对应可分四项(见下表):例如:将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呈顺向并列对置,可称为手躯顺对,则有如下对应:即肩与头,上臂与胸〈或背〉脘,肘与脐〈腰〉,下臂与下腹〈腰骶〉,手与阴部对应。
如腰骶或下腹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阴部病可取手部穴治疗。
董景昌老师以手指之大间等五穴治疝气:以妇科穴及还巢穴治疗妇科病,即与此一对应有关。
将上肢与躯干呈逆向并列,可称为手躯逆对,可有下列对应关系:即手〈腕〉与头〈颈〉 (以大白治疗头痛,叉三治疗五官病;腕顺一治疗颜面病;及目前流行之手针以手指治头病都与此一原理有关。
) ,下臂与胸〈背〉脘〈如胸脘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施治,如用内关或董氏奇穴火串、火陵治心悸、胸闷等〉,肘与脐腰,上臂与下腹〈或下腰〉 (下腹有病可取上臂穴位施治) ,肩与阴部〈董师以肩部之天宗、云白等穴治妇科阴道病〉对应。
将下肢与躯干顺向并列对置,可称为足躯顺对,则有如下对应:即髋与头 ( 老师常用承扶秩边治疗瘰疬特效,即取其穴位位于髋与大腿之间,相当于颈部),大腿与胸〈背〉脘 (如胸背有病可针大腿,大腿部位之驷马治肺、感冒穴治疗感冒;通关通山通胃治心) ,膝与脐〈腰〉,小腿与下腹〈腰骶〉 (常用下三皇治疗妇科泌尿及生殖系统病;门金治经痛,以及复溜治腰骶痛,三阴交至下腹病……等, ) ,足与阴部 (例如用大敦、隐白治疗崩漏;用大敦治疗阳痿以及疝气) 。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七回一(总四十二)、有些董氏奇穴书中提到指挥针,这是什么针法 ?答: 指挥针应系「指飞针」之音误,老师为加强倒马作用创有「指飞针」法。
由于老师山东土音甚重(我与董老师系同乡,所以没有任何语言障碍) ,因此有些人听成「指挥针」,「指」为距离,「飞」指飞出之义,基本上为倒马针之辅助针,因此距离不能超出经穴之外,一般多为一小指 ( 横指 ) 距离,部位较大则可有一大指 ( 横指 ) 距离,仍在本经,最常用者为内通关、内通山、内通天,作为通关通山通天之指飞针。
又如针灵骨、大白,再加一针合谷,此合谷距大白灵骨连线距离约一小指距离,仍在同一经脉上,谓之指飞针,即一指飞针之意。
再如治疗网球肘,可取「曲后」配火腑海,若在曲池再加一针效果更强,此三针虽成三角状排列,但仍然在一条经上。
曲池即为指飞针。
( 「指飞针」之渊源系当年山东德州有一飞地在河北,但仍属山东,取名之意盖从此来,一如老师将凤朝改为还巢,即系根据凤还巢而来) ) 。
「指飞针」的意义,一则在不失其经的基础上,更正确定位;一则加强治疗作用。
二(总四十三)、倒马针与齐刺及傍针刺有何区别 ?答:倒马针是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 。
也就是主針,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 ,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
这种邻近两针同时并列的针法,类似古代的「排针」及「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
傍针刺、齐刺与倒马针虽类同,但并不一样。
傍针刺(见图一)是在直刺一针后再旁刺一针的针法,用以治疗日久不愈的痹症。
齐刺(见图二)是正中ㄧ针,左右两旁又各下一针,三针齐下,所以称为齐刺,也有称之为三刺的,主要治疗寒痹范围小而深的一类疾病。
这两种刺法虽也是两针或三针并用,但主要是刺在旁边,并不像倒马刺在前后,刺在同一条经络上,此外倒马针之距离有一定的比例,而齐刺及旁针刺则无。
齐刺及旁针刺主要治疗局部之深痹久痹,而倒马针之治疗范围较广,非只治疗局部而已。
董氏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之修订及食疗(杨维杰)
董氏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之修订董景昌原著,王作民简按【肺经】1.云门、中府——用三棱针治喉痧。
喉痧为肺胃蕴热以致咽喉暴痛热腐,且兼痧症者。
而中府为肺之募穴可清宣上焦,疏调肺气,云门则可治气瘿上气胸满。
二穴以三棱针出血,不但于喉痧有效,兼为治疗气管炎及喘息的特效穴。
2.天府、侠白——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
侠白穴对神经性心悸亢进症及肋间神经痛有卓效,再加天府为其倒马针,则可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
3.尺泽、孔最——治肺经之气喘。
尺泽为肺经之合水穴,肺气由此进入内脏而具调肺气之功,凡肺经实热皆可泻之,即具泄肺火、降逆气、清上焦热之性能。
再配以为肺经郄穴之孔最,其润肺、清热、解表之效,两相参合,于气喘之证,大有裨益。
如再加配曲池、合谷二穴,功效更彰。
4.列缺、鱼际——治全身之骨痛酸麻。
列缺为别走大肠之络穴,与任脉、照海有一定之关系,且与肾经相关连,能逐水利气。
鱼际能清热利气,故行胃中湿热出循阳道,针时列缺宜透太渊,鱼际宜透劳宫,则全身之骨痛酸麻有立已之功。
5.少商——用三棱针治鼻衄,三岁前之小儿用手轻捏此穴五分钟即止,不须用针。
少商为肺气开出之井穴,点刺出血,有消炎、退热、收缩脑部血管的效用,故可用治鼻衄。
又李文宪常以此穴主治暑气及喉科诸病甚效。
【大肠经】1.扶突、天鼎——用三棱针治喉炎。
扶突对咳逆喘息,喉中如水鸡声,咽喉不利,暴喑气梗咳多唾有效。
天鼎则治失音、喉痹咽肿。
用针时,循二穴之青筋处出血,立可消炎,喉炎立效。
临床上扁挑腺炎及喉头炎,皆有效验。
2.温溜、下廉——治脚痛(单用)及坐骨神经痛。
温溜为大肠经之郄穴,能清邪热、通气血,辅以下廉治痹之功,于脚痛时针健侧之温溜、下廉。
坐骨神经痛,则两手并取之。
3.合谷、曲池——治头痛(双用)。
二穴用治头面耳目口鼻诸疾之功效,为众所周知者。
4.合谷——用治腹部痛。
合谷为增强自然治愈力之原穴,能通降肠胃,升清降浊,故可治腹痛。
5.臂臑——治高血压之头晕(双用)及脚痛(单用)。
董氏奇穴——头面部(杨维杰)
第九章九九部位【耳环穴】部位:在耳垂表面之中央。
【50】解剖:(六腑神经)主治:解酒、止呕吐。
取穴:当耳垂表面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用细毫针由外向里(向面部)斜刺一分至一分半(皮下针)。
说明及发挥:※耳环穴与耳针眼点相符。
※治酒醉配合素髎穴并用,效果更佳。
【木耳穴】部位:在耳后上半部横血管之下约三分。
【50】解剖:(肝神经)主治:肝痛、肝硬化、肝肿大、肝衰弱引起之疲劳、久年淋病(需长期针治)。
取穴:当耳后上半部横血管之下约三分处是穴。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分至二分。
【火耳穴】部位:在对耳轮之外缘中部。
【50】解剖:(心之神经)主治,心脏衰弱及膝盖痛、四肢痛。
取穴:在对耳轮之外缘中部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至二分。
说明及发挥:※火耳穴相当于耳针之膝点,但治疗范围更广泛。
※董师注重膝与心之关系,故用于心脏病变亦有疗效。
【土耳穴】部位,在耳甲腔部之中。
【50】解剖:(脾之神经)主治:神经衰弱、红血球过多、发高烧、糖尿病。
取穴:在耳甲腔之中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至二分。
说明:土耳穴相当于耳针之脾区。
【金耳穴】部位:在耳壳背之外缘上端。
解剖:(肺之神经)主治:坐骨神经痛、腰脊椎骨弯曲、过敏性感冒。
取穴:在耳壳背之外缘上端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至二分。
说明:金耳穴相当于耳针之肺区。
【水耳穴】部位:在对耳轮之外缘下端。
解剖:(肾之神经)主治:肾亏、腰部两边痛、腹部发胀。
取穴:在对耳轮之外缘下端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至二分。
说明及发挥:※火耳穴相当于耳针之肾区。
※以上火耳、木耳、土耳、金耳、水耳等穴以五行命名者,对于五脏之五行体系各病亦有疗效。
【耳背穴】部位:在木耳穴之上约三分处。
【51】解剖:(喉部神经)主治:喉炎、喉蛾。
取穴:在木耳穴之上约三分处血管中取之。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说明及发挥:※耳背穴相当于耳针之上耳背处。
※本点为点刺要穴,点刺出血治疗皮肤病、青春痘、面部黄褐斑、偏头痛、张口不灵、扁桃腺炎、结膜炎极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治疗学董氏奇穴原书,原仅有穴位部份,而无治疗学。
本编之治疗学,系笔者追随董师学习多年,并综合个人临床七余万人次之经验整理编写而成。
其临床效果,多经验证。
值得广泛发挥应用。
第一章头面颈项一、头部(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2.补灵骨,立可缓和疼痛。
3.背部五岭穴点刺,亦可立止头痛。
(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效果甚佳。
(三)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四)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疼痛。
2.四花中点刺,效果亦佳。
3.五虎四。
(五)头晕:1.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
2.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六)脑神经不清:1.针正会,镇静,再在三重穴放血。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七)脑膜炎:1.三重、用倒马针法。
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八)脑瘤:1.先针州昆、州仑、火光,再在三重穴用倒马针法。
2.配上瘤穴,效果更佳。
(九)脑骨肿大:1.针正筋,配上溜穴,效果更佳。
(十)脑积水:1.针正筋,上瘤,有良好效果。
二、眼疾病(一)视力模糊:(视物不清)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五岭穴放血。
再针下三皇。
(二)偷针眼: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二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
(三)目赤(角膜炎):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
2.背后肝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
3.加针上白穴。
效果更佳。
4.背部五岭穴点刺。
5.驷马穴。
(四)目干涩:1.针明黄有效。
2.配复溜(光明)效更佳。
(五)两眼睁不开:1.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
2.针光明、人皇。
(六)沙眼:1.脸骨皮上的红点,用针点刺出血,效果很好。
(七)视线模糊(视四指如五指):1.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加针复溜,效更佳。
(八)散光:1.针中白有效。
(九)眼球歪斜:1.针下三皇,极有效。
(十)眉棱骨痛:1.针火菊特效。
(十一)白内障:1.针下三皇,长期治疗有卓效。
2.肾关、光明。
(十二)夜盲:1.针夜盲穴特效。
(十三)见风流泪:1.针木穴特效。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3.久年老病,可于三重穴先行点刺。
(十四)眼跳: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肾关。
2.针风市、复溜。
(十五)青光眼:1.针下三皇、光明,有卓效。
三、鼻疾病※鼻部各病,驷马穴皆有特效。
(一)鼻干:1.针驷马穴。
(二)鼻塞:1.感冒鼻塞、针肩中,有卓效。
2.侧三里留针半小时,亦有效。
3.针门金亦有效,(三)鼻膜炎(含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1,驷马、通天、通关。
(四)酒渣鼻(鼻头红晕):1.正本用三棱针或七星针点刺出血,三四次即愈。
2.背部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有卓效。
(五)鼻衄(鼻出血):1.针肩中立止。
四、耳疾病(一)中耳炎:1.外踝四周散刺出血。
(二)耳痛:1.三重、四花外,同时点刺出血。
(三)耳内胀:1.曲陵,中白,留针半小时。
(四)耳鸣:1.泻驷马,补肾关,可即停止。
2.曲陵用泻法,再补明黄,亦可停止。
3.针驷马,无名穴放血。
4.驷马、肾关。
5.中九里。
(五)聋哑:1.先三重放血,再驷马穴六针同下。
2.总枢穴点刺出血。
五、口舌齿疾病:(一)下颌骨痛(口不能张):1.针火硬,配解溪效果更佳。
2.耳背点刺。
(二)口眼歪斜:1.四花外点刺,再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2.三重点刺,再针驷马、通肾。
(三)舌强难言(中风失语):1.针肩中、配商丘更佳。
(四)舌下肿: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有效。
(可于金津、玉液点刺出血效果更佳)(五)口内生瘤:1.四花中点刺、针四花上。
(六)牙痛:1.针灵骨,交刺侧三里,侧下三里。
2.针四花外亦有效。
六、颜面疾病(一)颜面神经抽掣: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及中九里(风市)有效。
2.面部神经紧张一驷马。
3.腕顺一、二。
(二)面麻:1.三重放血,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2.半面脸麻痹一风市、偶三里。
(三)颧骨疼痛:1.三重点刺出血。
2.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四)三叉神经痛:1.侧三里、侧下三里(外膝眼)。
七、咽喉疾病(一)鱼骨刺喉:1.针足千金有特效。
(二)喉痛:1.耳后青筋放血。
2.三重穴放血。
3.足千金放血。
l1、颈项疾病(一)颈疬(瘰疬):1.针三重、六完,取患侧穴位非常有效。
2.三重放血,再针承扶、秩边。
效果极佳。
(二)大颈泡:1.先于三重放血,再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2.针足千针,足五金。
(三)甲状腺眼突:1.驷马。
(四)颈项皮肤病;1.针肩中有效。
(五)项强:(颈痛)1.针正筋、正宗立能转侧。
2.花骨一穴。
(六)痄腮(腮腺炎或耳下腺炎):1.耳背放血。
(七)肩颈痛:1.肾关上、髀关。
(八)落枕:1.重子、重仙。
2.正筋、正宗。
3.木留。
第二章四肢躯干九、上肢疾病(一)手指麻:1.针肾关,复溜特效。
(二)食指痛:1.针四花中穴特效。
2.五虎一特效。
(三)手酸: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四)中指(趾)麻:1.针通关、通山。
(五)指关节痛:1.针五虎一特效。
2.针人士。
(六)腕关节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特效。
(七)腱鞘炎:1.五虎一特效。
(八)手臂不能举:1.针肾关特效(对侧)。
2.针四花中亦特效(同侧)。
3.针足千金,足五金效果亦佳。
4.花骨二穴。
(九)手痛不能握物;1.针对侧侧三里、侧下三里。
2.重子、重仙。
3.肾关。
(十)肩关节扭伤:1.针法同手不能举。
(十一)上臂痛:1.针对侧侧三里、六完有效。
2.再在对侧上曲,用三棱针放血。
3.左臂痛,在膝眼下针即愈,四花中放血亦效。
(十二)肩凝:(五十肩)1.针法同手臂不能举。
2.针肩中亦有效。
(十三)肩痛:1.针法同肩凝。
2。
肾关、九里。
(十四)肩峰痛:(发肿)1.通肾、通胃、通背。
2.九里、侧下三里。
(十五)肘关节痛;1.针灵骨特效。
2.中九里亦效。
3.四花中特效。
(十六)手抽筋:1.针对侧火山。
(十七)两手拘挛:1.泻曲陵、针肾关。
十、下肢疾病(一)坐骨神经痛:1.针灵骨、大白特效、2.针鼻翼亦特效。
3.金林点刺亦佳。
4.委中青筋点刺特效。
(二)大腿痛:1.针叉三特效。
2.金林点刺亦特效。
3.七里、九里。
(三)脚抽筋:L针正筋。
2.针次白。
(四)足跟痛1.委中青筋点刺特效。
2.针五虎五。
(五)足酸难行:1.针次白或委中青筋上放血。
(六)腿软无力(兼心跳):1.针肩中、通天特效。
2.针木枝亦佳。
(七)脚麻:1.外驷马。
2.再针对侧肩中。
(八)趾麻:1.针下三皇。
(九)腿冷痛:1.双凤穴点刺出血。
2.再针通天,通胃。
(十)膝盖冷痛:1.针单侧通天、通山。
2.肩中。
(十一)膝盖痛:1.针肩中有特效。
2.三金穴点刺对久年膝痛尤有特效。
3.中间亦有效。
4.胆穴。
5.心门。
(十二)踝扭伤:1.委中点刺出血特效。
2.针五虎四。
3.针小节尤其特效。
(十三)脚痛不能履地:1.针对侧九里,下针即愈。
(十四)下腿风湿痛:1.针对侧九里。
(十五)脚痛:1.背心穴及双风穴点刺。
(十六)小腿胀痛(酸痛):1.针次白特效。
2.针肩中亦佳。
3.精枝放血尤佳。
(十七)大趾生瘤:1.针天皇,通肾。
(十八)两腿酸:1.刺背面穴出血即愈.2.水通、水全。
3.对侧之七里、九里。
(十九)脚掌(背)痛:1.五虎三、四。
(二十)脚趾痛:1.五虎三。
十一、胸腹病(二)胸腹侧痛(压痛):1.针驷马穴,倒马针法。
(二)胸膜炎:1.四花中点刺,再针驷马穴。
(三)小腹侧痛:1.针驷马、通天、通胃。
(四)肋膜炎(肋间神经痛):1.针驷马。
(五)腹中绞痛(绞肠痧):1.腑巢二十三穴点刺。
(六)胸闷:1.火山、火陵同时下针(禁用双手)。
2.四花中点刺甚佳。
(七)少腹痛:1.针门金,特效。
2.针肝门、曲陵针向下刺亦效。
(八)肚脐周围痛及腰痛:1.腕顺一、二。
(九)大肠部胀痛:1.针肠门。
2.针门金。
(十)腹胀:1.针曲陵、门金。
2.腹胀痛,单针门金。
3.针灵骨、大白。
(十一)胸部打伤:1.针驷马穴。
2.四花中,外点刺亦佳。
(十二)胸腹部任脉线上痛:1.针水相穴。
(十三)胸连背痛:1.驷马,然后承山。
2.肾关。
3.上白。
十二、腰背病(一)背痛:1.单背痛,针重子、重仙立止痛。
2.双背痛,针正士、搏球。
3.针通天、通背亦有效。
4.针驷马穴亦特效。
(二)背连下腿痛:1.针马快水,有卓效。
(三)肩背痛:1.针重子、重仙特效。
2.针通肾、通胃、通背亦特效。
(四)背脊畸形:1.明黄、其黄、通天,下针有效。
(五)脊椎肥大生芽(长骨刺):1.委中点刺有卓效,配合针明黄更佳。
2.针九时,腕顺一穴亦特效。
3.四花中、副(四花中、副又当削骨针用)。
(六)脊椎压痛:1.针同(五)。
(七)脊椎闪痛:1.针正筋,搏球有效。
2.委中点刺有特效。
3.七里、九里。
(八)腰痛:1.水金、水通,有效。
2.二角明有效。
(向外扎)3.委中放血,亦有效。
4.针下三皇亦有效。
5.马金水颇有效。
6.灵骨、大白亦极有效。
(九)肾虚腰痛:1.针中白,配腕顺一更佳。
2.水金、水通有效。
3.肾关配复溜亦极有效。
(十)闪腰岔气:1.针马金水、水通有效。
2.针二角明。
3.委中,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效果尤速)。
(十一)脊椎正中线痛。
l,委中点刺出血,再针双昆仑。
(十二)尾椎痛:1.大都(海豹)。
第三章◎脏腑疾病十三、心脏病(一)真心痛(心肌炎、心绞痛):1.火包穴,三棱针点刺放出黑血,有特效。
(二)心下胀:1.针心门。
2.针通关、通山亦有效。
(三)心跳过速:1.心门有特效。
2.针通关,通天亦有效。
3.四花中、外,点刺放血亦有效。
(四)心脏麻痹:1.曲陵放血极有效。
2.四花中、外,放血亦佳。
(五)心口痛(心侧痛)(风湿性心脏病):1.通关、通天、通山。
2.四花中、副,点刺出血亦佳。
(六)心两侧痛(血管硬化):1.四花中、副,点刺放出紫黑色血。
(七)心肌炎:1.针心门。
十四、肝胆病(一)肝硬化:1.肝俞点刺出血,再针上三黄。
2.上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再针肝门,明黄。
(二)肝炎:1.针肝门、明黄,不论急性、慢性,均有特效,加针肠门更佳。
(三)胆囊炎:1.针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左右足同针。
(四)胆石痛:1.针木枝穴特效。
十五、肺病(一)肺部胀闷(肺气肿):1.四花中、外穴三棱针点刺,出血立舒。
(二)肺炎:1.针重子,重仙、大白。
(三)支气管炎(咳嗽):1.针水金、水通特效。
(四)肺结核:1.四花中、外穴点刺,再针驷马极效。
(五)气喘:1.水金、水通特效。
2.大白、重子、重仙亦有效。
3.土水穴特效。
十六、脾胃病(一)脾肿大:1.针木斗,木留。
2.针三重穴。
(二)胃病:1.四花中、外穴点刺出血,再针通关、通山特效。
(三)胃穿孔(胃溃疡):1.针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