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9.ppt
合集下载
9中药药理学概论PPT_YWX
![9中药药理学概论PPT_YWX](https://img.taocdn.com/s3/m/12e2004fcf84b9d528ea7afa.png)
三、学科任务: 学科任务: 1.探讨中药防治疾病的现代科学依据,认识和理解中药 理论的内涵,阐明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 3.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本质。 4.研发新药。承担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评价新药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促进中西医结合。同时也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 化。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可使寒证动物中枢兴奋性增强,痛阈和惊厥阈降 低。脑内NA、DA升高,5-HT降低,如附子、干姜、肉桂。寒 凉药则相反。 2. 对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 温热(助阳)药可使寒症、阳虚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 腺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通过催化多巴胺β羟化酶(DBH)活 性,促进儿茶酚胺(CA)生成, 提高交感神经-β受体-cAMP; 降低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使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如附子、干姜、肉桂。寒凉(滋阴)药则相反。
现代中药药理学发展三个时期: 3. 现代中药药理学发展三个时期: 20世纪20~40年代: 1923年陈克恢对麻黄的研究。 20世纪20~40年代 世纪20 年代 50~80年代:筛选治疗多发病,常见病药物,结合中医 50~80年代 年代 理论与治疗法则研究,为中药药理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90年代后: 90年代后:单味中药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进一步阐明 年代后 复方的多效性的多成分多靶点的概念。 1982年王筠默教授编写了第一本中药药理学教科书。正 式列入高等院校药学专业的专业课和中医专业的基础课。 1989年开办中药药理专业和随后的硕士、博士点,大大 地促进了中药药理学的发展。
3.对内分泌系统影响 温热性的补阳和补气药,人参、鹿茸等。 甲状腺轴:促进甲状腺素↑, T3、T4↑ 丘脑-垂体-胸腺轴:增强胸腺功能(免疫)↑ 肾上腺皮质轴:ACTH↑17-OHCS↑ 性腺轴:促性激素作用,性激素↑ 寒凉补阴药可使上述亢进功能恢复正常。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120b126137ee06eff918f4.png)
的体温调节,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影响体温。如柴胡、荆芥、银翘散 等。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麻黄、桂枝等。 4.镇痛、镇静作用:如细辛中枢镇痛、桂枝镇痛、桑菊饮的镇静作用。 5.抗炎作用: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强肾上腺皮质内分 泌功能;清除自由基等。
6.免疫调节作用:柴胡等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精选ppt
2
中医基本理论
➢ 核心:整体观(人体、人与自然统一)、 辨证论治
➢ 理论:朴素唯物主义 1.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2. 气血津液:人体的基本元素 3. 五脏六腑 4. 经络 5. 病因
精选ppt
3
阴阳五行
➢ 阴阳: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消长
1. 阳:天、日、火、男、白天、上、外 2. 阴:地、月、水、女、夜晚、下、内
1. 望(气色、形态、舌象:红热、白虚失血、黄脾虚、黑寒 虚、青寒痛肝病,苔痰湿)
2. 闻:声音、呼吸、气味 3. 问:现病史、症状 4. 切:脉诊
➢ 八纲辩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
精选ppt
9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为中药理论的核心。 ➢ 四性:寒、热、温、凉。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具清热、凉血、
➢ 五行:自然界构成因素。相生相克
1. 木:生长旺盛,肝、东、春 2. 火:热、上,心、南、夏 3. 土:营养,脾、中、长夏 4. 金:催残、杀伤,肺、西、秋 5. 水:冷、下,肾、北、冬
精选ppt
4
气血津液
➢ 气:
1. 元气:先天之本、肾气 2. 宗气:后天之气,脾气、肺气 3. 营气:营养之气 4. 卫气:防御之气
6.免疫调节作用:柴胡等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精选ppt
2
中医基本理论
➢ 核心:整体观(人体、人与自然统一)、 辨证论治
➢ 理论:朴素唯物主义 1.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2. 气血津液:人体的基本元素 3. 五脏六腑 4. 经络 5. 病因
精选ppt
3
阴阳五行
➢ 阴阳: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消长
1. 阳:天、日、火、男、白天、上、外 2. 阴:地、月、水、女、夜晚、下、内
1. 望(气色、形态、舌象:红热、白虚失血、黄脾虚、黑寒 虚、青寒痛肝病,苔痰湿)
2. 闻:声音、呼吸、气味 3. 问:现病史、症状 4. 切:脉诊
➢ 八纲辩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
精选ppt
9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为中药理论的核心。 ➢ 四性:寒、热、温、凉。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具清热、凉血、
➢ 五行:自然界构成因素。相生相克
1. 木:生长旺盛,肝、东、春 2. 火:热、上,心、南、夏 3. 土:营养,脾、中、长夏 4. 金:催残、杀伤,肺、西、秋 5. 水:冷、下,肾、北、冬
精选ppt
4
气血津液
➢ 气:
1. 元气:先天之本、肾气 2. 宗气:后天之气,脾气、肺气 3. 营气:营养之气 4. 卫气:防御之气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a95a3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e.png)
《中药药理学精选》ppt课 件
目录
• 中药药理学概述 • 中药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 中药药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01
中药药理学概述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 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旨在探讨中 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的一门学科。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药药效的特异性
02
中药的药效往往针对特定病理过程,验证其疗效及其机制具有
挑战性。
中药安全性评估的难度
03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其安全性评估相对困难。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多学科交叉研究
结合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多 学科,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
。
现代技术应用
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 ,深入挖掘中药的药效成分和作用 机制。
临床试验的优化
完善临床试验设计和方法,提高中 药药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中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和完善中药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药的稳定性和 安全性。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
加强与国际药理学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药的国 际认可和应用。
中药临床价值的挖掘
深入研究中药在常见病和重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 值,提高其在全球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
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抗炎药理 作用的分子机制,探索中药与 炎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 及中药抗炎的协同作用和耐药 性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炎药物 提供理论支持。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进展
01 02 03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概述
目录
• 中药药理学概述 • 中药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 中药药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01
中药药理学概述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 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旨在探讨中 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的一门学科。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药药效的特异性
02
中药的药效往往针对特定病理过程,验证其疗效及其机制具有
挑战性。
中药安全性评估的难度
03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其安全性评估相对困难。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多学科交叉研究
结合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多 学科,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
。
现代技术应用
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 ,深入挖掘中药的药效成分和作用 机制。
临床试验的优化
完善临床试验设计和方法,提高中 药药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中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和完善中药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药的稳定性和 安全性。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
加强与国际药理学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药的国 际认可和应用。
中药临床价值的挖掘
深入研究中药在常见病和重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 值,提高其在全球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
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抗炎药理 作用的分子机制,探索中药与 炎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 及中药抗炎的协同作用和耐药 性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炎药物 提供理论支持。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进展
01 02 03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概述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药效学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药效学](https://img.taocdn.com/s3/m/d385a6f7dd36a32d72758115.png)
游离脂 温性药:挥发油、甾醇类、黄酮类
寒热属性与总蛋白、多糖、总糖含量有关
二、中药药效学与中药五味
•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 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 中药的五味不仅是味道,也是对中药的功 效的概括和总结。
• 反映药物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
• 中药五味与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 用间存在着联系。
目前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四性的研究: ①中枢神经系统 ②自主神经系统 ③内分泌系统 ④能量代谢 ⑤大多数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①热证与寒证患者的表现: 热证病人:精神亢奋、情绪激动,言 语高亢,有高热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 寒证病人:精神倦怠,安静、语声低 微等中枢抑制状态。
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与寒证患者具有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的症状。
自主神经平衡指数: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压 (包括了心血管系统、内脏平滑肌、腺体等)
热证病人指数偏高,寒证病人指数偏低; 温热药使指数升高,寒凉药使指数降低; 治疗后自主神经平衡指数转向正常。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三)归经与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中药的有效成分之一, 是中药归经的重要物质基础。
•Fe Cu Mn Zn ---造血、保肝、保护视力 (归肝经)
•Mn Zn ---生殖、发育 (归肾经)
(四)归经与受体学说、环核苷酸
•通过激动或阻断受体而产生相应的 药理作用
细辛:归心经, 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兴奋心肌β1受体。
• 泻下药入大肠经,“大肠主津” • 止血药归肝经,“肝藏血” • 止咳药归肺经,“肺主气” • 壮阳药入肾经,“肾藏精” • 平肝熄风药入肝经,“肝主疏泄”
寒热属性与总蛋白、多糖、总糖含量有关
二、中药药效学与中药五味
•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 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 中药的五味不仅是味道,也是对中药的功 效的概括和总结。
• 反映药物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
• 中药五味与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 用间存在着联系。
目前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四性的研究: ①中枢神经系统 ②自主神经系统 ③内分泌系统 ④能量代谢 ⑤大多数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①热证与寒证患者的表现: 热证病人:精神亢奋、情绪激动,言 语高亢,有高热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 寒证病人:精神倦怠,安静、语声低 微等中枢抑制状态。
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与寒证患者具有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的症状。
自主神经平衡指数: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压 (包括了心血管系统、内脏平滑肌、腺体等)
热证病人指数偏高,寒证病人指数偏低; 温热药使指数升高,寒凉药使指数降低; 治疗后自主神经平衡指数转向正常。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三)归经与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中药的有效成分之一, 是中药归经的重要物质基础。
•Fe Cu Mn Zn ---造血、保肝、保护视力 (归肝经)
•Mn Zn ---生殖、发育 (归肾经)
(四)归经与受体学说、环核苷酸
•通过激动或阻断受体而产生相应的 药理作用
细辛:归心经, 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兴奋心肌β1受体。
• 泻下药入大肠经,“大肠主津” • 止血药归肝经,“肝藏血” • 止咳药归肺经,“肺主气” • 壮阳药入肾经,“肾藏精” • 平肝熄风药入肝经,“肝主疏泄”
中药药理学-第九章-芳香化湿药
![中药药理学-第九章-芳香化湿药](https://img.taocdn.com/s3/m/2314dde4a5e9856a561260eb.png)
60
(3)保肝
苍术及β-桉叶醇、茅术醇、苍术 酮对CCl4及D-氨基半乳糖诱发的培 养鼠肝细胞损害均有显著的预防作 用。此外,苍术煎剂对小鼠肝脏蛋 白质合成有明显促进作用。
(2)湿阻气滞-脘腹胀满,痞闷甚者,配行气药 ,行气有助于化湿(木香、陈皮、枳壳)
(3)脾虚湿盛-当配伍补脾药,以培其本(脾虚 湿盛,脾弱则生湿。治湿不健脾非其治也)如 白术、茯苓、党参等。
20
湿 阻
主要见于消化系统疾病
中
焦 急慢性胃肠炎、痢疾、胃肠过
敏、 溃疡病、胃无力或胃下垂、
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等疾
54
不良反应
临床上针麻全子宫切除病人口服厚朴粉 5~10g,病人血压、呼吸、心率均无明显异常 。以厚朴酚凝胶预防龋齿,用药周期1年左右 ,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厚朴中有毒成分主要是木兰箭毒碱,其在 肠中吸收缓慢,吸收后即经肾脏排泄,血中浓 度较低,故口服毒性较小。厚朴煎剂、木兰箭 毒碱给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 6.12mg/kg 和45.55mg/kg。
一、与化湿药有关的概念
芳香化湿药
湿阻中焦证
脘腹痞满、呕吐泛酸、 大便溏薄、食少体倦、 口甘多诞、舌苔白腻等
4
治湿原则:健脾、芳化、温阳、 理气、利尿
5
6
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 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 舌苔白腻,或湿热困脾之口甘多涎等。
7
水湿
外感 (兼挟风、寒、热、暑)
凡功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 物,称为化湿药。
化湿药,大多气味芳香,故又称 为“芳香化湿药”。使用化湿药后 ,可以使湿化除,从而解除湿困脾 胃的症状,所以又称为“化湿醒脾 药”或“化湿悦脾药”。
(3)保肝
苍术及β-桉叶醇、茅术醇、苍术 酮对CCl4及D-氨基半乳糖诱发的培 养鼠肝细胞损害均有显著的预防作 用。此外,苍术煎剂对小鼠肝脏蛋 白质合成有明显促进作用。
(2)湿阻气滞-脘腹胀满,痞闷甚者,配行气药 ,行气有助于化湿(木香、陈皮、枳壳)
(3)脾虚湿盛-当配伍补脾药,以培其本(脾虚 湿盛,脾弱则生湿。治湿不健脾非其治也)如 白术、茯苓、党参等。
20
湿 阻
主要见于消化系统疾病
中
焦 急慢性胃肠炎、痢疾、胃肠过
敏、 溃疡病、胃无力或胃下垂、
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等疾
54
不良反应
临床上针麻全子宫切除病人口服厚朴粉 5~10g,病人血压、呼吸、心率均无明显异常 。以厚朴酚凝胶预防龋齿,用药周期1年左右 ,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厚朴中有毒成分主要是木兰箭毒碱,其在 肠中吸收缓慢,吸收后即经肾脏排泄,血中浓 度较低,故口服毒性较小。厚朴煎剂、木兰箭 毒碱给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 6.12mg/kg 和45.55mg/kg。
一、与化湿药有关的概念
芳香化湿药
湿阻中焦证
脘腹痞满、呕吐泛酸、 大便溏薄、食少体倦、 口甘多诞、舌苔白腻等
4
治湿原则:健脾、芳化、温阳、 理气、利尿
5
6
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 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 舌苔白腻,或湿热困脾之口甘多涎等。
7
水湿
外感 (兼挟风、寒、热、暑)
凡功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 物,称为化湿药。
化湿药,大多气味芳香,故又称 为“芳香化湿药”。使用化湿药后 ,可以使湿化除,从而解除湿困脾 胃的症状,所以又称为“化湿醒脾 药”或“化湿悦脾药”。
中药药理学PPT演示课件
![中药药理学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9b77f8d5bbfd0a7956739c.png)
咸味药
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26
中药药理学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实验: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 子宫平滑肌
27
中药药理学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中药药效学
中医药基本理论 及临床应用
中药
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机体
中药药动学
8
中药药理学
二. 学科任务
1.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 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3. 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4. 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 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 学科性质
1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总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中药药理学
各论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祛风湿药
芳香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温里药
理气药
消食药
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 化痰止咳药
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
开窍药
补虚药
收涩药
驱虫药
外用药 2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第三章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第五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六章 中药复方药理 第七章 中药新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
△药理作用 △药动学
28
中药药理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止血 --- 入肝经--- 肝藏血 止咳、祛痰、平喘 --- 如肺经 --- 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
中药药理学总论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总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60909ac1711cc7931b716f1.png)
中药指纹图谱是中药质量的关键,也是让世界接受 和认同中药的关键。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通常采用高效 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2000.8颁布了《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
编辑课件
25
6、研究中药配伍关系和复方药效机理 例如:配伍关系机理研究 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
=芍药苷解痉+甘草异黄酮类成分协同 方证相关性的研究 复方药物化学的研究
物)进行特定基因或DNA序列鉴别,控制中药
质量。
2、基因芯片高通量筛选的技术优势,为中
草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提供了研究
的技术平台。
(科技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第三批)
编辑课件
34
中药药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1、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从现代的角度来重 新认识中药;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将 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指导中药的应用)。
主要药效学研究(对中医证候
模型、西医病理模型、症状、体征的改
善);
药动学、急性毒性、长期性毒性研
究;
建立符合中医证候特点的实验动物
病理模型。
编辑课件
22Βιβλιοθήκη 建立中药非临床实验安全性评价中 (GLP);
建立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
(科技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第一批)
编辑课件
23
5、进行饮片标准化研究,使中药饮片进入
补脾气——促进蛋白质及核酸合成、调节内分泌、抗应激反应
益肺气——增强或调节免疫、延缓衰老
益气而活血——扩张血管、抗凝血、降血脂、抗肿瘤
益气而养血——促进造血系统功能
益气扶正而驱邪——抗肿瘤、增强免疫
生津——降低血糖
安神——镇静、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
编辑课件
25
6、研究中药配伍关系和复方药效机理 例如:配伍关系机理研究 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
=芍药苷解痉+甘草异黄酮类成分协同 方证相关性的研究 复方药物化学的研究
物)进行特定基因或DNA序列鉴别,控制中药
质量。
2、基因芯片高通量筛选的技术优势,为中
草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提供了研究
的技术平台。
(科技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第三批)
编辑课件
34
中药药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1、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从现代的角度来重 新认识中药;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将 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指导中药的应用)。
主要药效学研究(对中医证候
模型、西医病理模型、症状、体征的改
善);
药动学、急性毒性、长期性毒性研
究;
建立符合中医证候特点的实验动物
病理模型。
编辑课件
22Βιβλιοθήκη 建立中药非临床实验安全性评价中 (GLP);
建立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
(科技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第一批)
编辑课件
23
5、进行饮片标准化研究,使中药饮片进入
补脾气——促进蛋白质及核酸合成、调节内分泌、抗应激反应
益肺气——增强或调节免疫、延缓衰老
益气而活血——扩张血管、抗凝血、降血脂、抗肿瘤
益气而养血——促进造血系统功能
益气扶正而驱邪——抗肿瘤、增强免疫
生津——降低血糖
安神——镇静、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
中药药理学名校精品——中药药理学总论 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名校精品——中药药理学总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2e14ab0740be1e650e9add.png)
列为中药专业的必修课,出版了《中药药理学 教科书》。中药药理学不断发展丰富起来。
中药药理学名校精品——中药药理 学总论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二、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三、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四、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五、对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中药药理学名校精品——中 药药理学总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医药基本理论 概念: 现代科学方法
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研究内容: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安全性评价
中药药理学名校精品——中药药理 第二节 中学药总药理论学发展简史
• 20年代初20~40年代,主要进行了单味药的初 步药理研究,如乌头、当归、延胡索等。但经 费短缺,研究条件差,人员少,且很少结合中 医药理论和临床,进展缓慢。
• 50~60结合中医药理论研究中药及方剂,推动 了实验中药药理学的发展。
• 70年代复方药理研究蓬勃发展。 • 80年代后,国家对中药药理学不断重并将其
3. 过敏反应
4.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药物因素 机体因素 环境因素
一 药物因素
• 1. 品种产地 • 2.采收与贮藏 • 3.炮制 • 4.制剂与煎煮方法 • 5.配伍和禁忌
二 机体因素
• 生理状况 • 病理状况 • 肠道内微生态环境
三 环境因素
• 地理条件 • 气候寒暖 • 饮食起居 • 家庭条件
总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中药药理学名校精品——中药药理 学总论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二、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三、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四、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五、对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中药药理学名校精品——中 药药理学总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医药基本理论 概念: 现代科学方法
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研究内容: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安全性评价
中药药理学名校精品——中药药理 第二节 中学药总药理论学发展简史
• 20年代初20~40年代,主要进行了单味药的初 步药理研究,如乌头、当归、延胡索等。但经 费短缺,研究条件差,人员少,且很少结合中 医药理论和临床,进展缓慢。
• 50~60结合中医药理论研究中药及方剂,推动 了实验中药药理学的发展。
• 70年代复方药理研究蓬勃发展。 • 80年代后,国家对中药药理学不断重并将其
3. 过敏反应
4.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药物因素 机体因素 环境因素
一 药物因素
• 1. 品种产地 • 2.采收与贮藏 • 3.炮制 • 4.制剂与煎煮方法 • 5.配伍和禁忌
二 机体因素
• 生理状况 • 病理状况 • 肠道内微生态环境
三 环境因素
• 地理条件 • 气候寒暖 • 饮食起居 • 家庭条件
总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内容
★ 中药单一成分的药动学研究 有些中药已纯化为单体,可参照化学合成药的研究方法,直接应用血药浓度多点
动态测定法; ★ 中药有效组分的药动学研究
有效成分明确者:对一个及以上的代表性化学成分采用化学测定法;如丹参制 剂测定丹参酮ⅡA的血药浓度; 有效成分不明者:采用生物效应法。如陈皮总碱注射液采用升压为药效学指标 进行药动学研究。 ★中药单方、复方的药动学研究 根据有效成分是否明确,采用化学测定法或药物效应法。
● 以药物的效应强度,包括量效、时效关系为基础的研究药动学 的方法。
●药理效应法可分为:Smolon法、效量半衰期法、药效作用期法、 效应半衰期法、微生物法及其它生物效应法。
提问:药理效应法与化学法比较各有何特点?
研究方法 – 药理效应法
●药理效应法与化学法比较特点? ★ 效应法以检测效应为指标;化学法以检测血药浓度为指标; ★ 效应法研究的中药药动学更符合中医中药的整体观; ★ 判断指标与临床用药目的吻合,对临床有更大指导意义; ★ 尤其适用于化学成分组成未明的中药及复方; ★ 同时以死亡和疗效为指标,可了解药物有效成分与毒性成分是否
一致。 要点:找出能灵敏、定量地反映中药药效的指标。
研究方法
● 毒理效应法(3) 适用于毒性较大、药性剧烈的中药药动学研究。 缺点:毒效可能与药效不平行,研究方法与临床用药差距大。
● 生物测定法(微生物法 4) 用于抗菌药物的效价测定。 选择敏感的菌株测定体液中抗菌中药的浓度,按药动学原理计算 参数。
《中药药理学》
第三章 中药药物代பைடு நூலகம்动力学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 概念 化学药的药动学(Pharmaacokinetics)研究于1937年提出,1970年被国 际公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提问:中药药动学(pharmaacokinet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与化 学药的药动学不同点?
研究方法 - 化学测定法(血药浓度测定法 1)
●缺点 以有效单体成分代替中药,未考虑中药或复方中其它成分 对该单体成分的影响;应同时进行多组分药动学研究,客观反映 中药整体的药动学过程。
●操作关键 建立灵敏度高、专一性强、重现性好、回收率高的测 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研究方法 – 药理效应法(2)
研究方法 - 化学测定法(血药浓度测定法)
★ 直接血药浓度法:已分离提纯的中药活性成分的药动学研究,采用中药活性成 分直接给药后的一系列时间采取血样,测定血样中该活性成分的浓度,然后 对血药浓度和时间数据进行数学分析,阐明中药单体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规律。
★ 中药效应成分血药浓度法:对单味中药或复方制剂有效成分(可测成分)的药 动学研究,采用单味中药或复方制剂直接给药后的一系列时间采取血样,测 定血样中该有效成分(可测成分)的浓度,然后对血药浓度和时间数据进行 数学分析,阐明该单味中药或复方制剂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中药的特点是血液中存在多种化学成分,中药药动学研究应该研究中药多种成 分的药动学过程及规律,同时还应考虑各成分间的相互影响。
中药药动学研究目的、意义及任务
●了解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中药的作用 机制。
●为中药制剂工艺设计、内在质量的评价与监控提供有效方法。 ● 通过中药药动学参数的测定,利于制定完整的给药方案。 ● 为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量化指标,促进中药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