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蝴蝶之死:由《蝴蝶夫人》和《蝴蝶君》看蝴蝶意象的发展
从毛虫到蝴蝶:《蝴蝶君》中的变形记
From Caterpillar to Butterfly:The Metamorphosis
in M.Butterfly
作者: 王习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研究
页码: 128-13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蝴蝶君》;黄哲伦;变形
摘要:正如《蝴蝶君》题目所示,该剧与"蝴蝶"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蝴蝶只是一个源自于《蝴蝶夫人》的文化意象,但是剧作家黄哲伦根据它构建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毛虫变蝴蝶"的故事。
《蝴蝶君》中呈现了三种变形:蝴蝶夫人的爱情传奇演变为一个现代社会引起众多争议的政治剧;两名男主人公也从普通男人变成了唯美的蝴蝶先生。
本文着重讨论了虚无的东方主义、歌剧幻觉与控制欲、畸变的男性骄傲与性欲望是如何促使变形发生的。
飞不过沧海的蝴蝶——浅谈《蝴蝶夫人》和《蝴蝶君》
赤 身裸 体站在仁 尼的面前 , 希望f尼 和 自己都 能承认这个真 相。但 ●
仁尼却 不敢正视 。他用无数 的谎言毁 了仁尼 的一 生 , 而仁尼 却用一
句话就毁 了他 的一生 宋丽 玲在故 事的结 尾喃 喃道 :b t ryb t “ utf ?u— e l
t l ” 心底对真相所抱有 的最后一丝希望受 到了彻底 的讽刺和打 ey 他 f ?
给予他完全 的毫无保 留的感情 。i 西方人总 是有着那种浪 漫情怀 , f l f
将 自己想像成骑 士去拯救 一个女人 , 给她带来幸 福和希望 。他就这
样 陷在 自己对爱情 的虚幻 巾 , 电以同样的 A以为是的姿态去想 象宋 舸玲对 他的爱 和依 赖 。当他 在 2 年之后 得知这个 让 自己付 出一生 6 和所有 的人竟 然是 个男人 时 , 的世 界开 始混乱 , 他 分不 清爱情 与仇
知更鸟筑巢 的那一天返 回。面对权 高位重的求婚 他相信 和f 尼之 间是有 爱 的 , 二 这种 爱是超越 了身 份 、 种族 、 色、 别之 上的。虽然 他嘴上说不相信 , 肤 性 并带着对 西 : 疗的仇视 心理 , 但他 内心 一直在编织着这样 的真相。所 以他在追求 , 想要 证明这个真 相 , 想让 自己和仁 尼都接受两人 间的同性 之爱 。他
东方女性形象在_蝴蝶夫人_和_蝴蝶君_中的构建与颠覆
描述、殖民、统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是“西方用 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赛义德用“东方主义” 这一术语概括地表述了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之间的殖民关 系, 指出东方主义的实质是西方世界认识东方世界的一种 知识体系,是西方企图主宰东方的一种政治性话语,是西方 视域下的东方。 长期的隔阂使得西方总是以征服者和胜利 者的姿态描述幻想中的东方, 话语权力的严重失衡使东方 “女性化”、“他者化”并陷入失语状态。 在西方强权话语中,东 方人被视为异类或者对西方列强顶礼膜拜的奴仆。 结果,在 多数西方作品中,东方都被描述成无声、柔弱、卑下、非理性和 落后的;与之相反,西方则是阳刚、强悍、高贵、理性和进步的 化身。 其目的是营造西方全面优于东方的梦境,为西方侮辱、 侵害、征服东方提供理论依据。 赛义德说:“东方自古以来就不 是欧洲的对话者,而是其‘沉默的他者’。 因此,对东方的论述 以及对其作为殖民时代有机组成部分的挑战, 就是对东方 ‘缄默性’的挑战。 ”“西方对东方的强权被人们想当然地作为 科学的真理加以接受。 ”[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赛义德写作“东 方主义”的目的,就是从一个生存事实遭到扭曲和否定的东方 人立场,对帝国主义论述进行一场“书写反击”,打破百年静寂 的沉默,改变东方被“集体误现”的他者地位。 [5]
此剧与《蝴蝶夫人》构成了一个鲜明的二元对立,其中 男女关系、东西方关系甚而殉情方式都完全颠倒。 该剧通过 解构《蝴蝶夫人》的文化含义,瓦解西方男子对东方女性的 刻板印象,让观众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东方主义有了新 的认识;警醒观众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如何处理多元文化、 身份构建问题;使观众重新认识和对待种族和性别问题,了 解作者反对霸权主义的政治立场、 民族融合的理念及对话 语平等的重视。
三、《蝴蝶夫人》所构建的传统东方女性形象 《蝴蝶夫人》一剧讲述的是日本艺妓巧巧桑与美国军官 平克顿相恋的故事。 巧巧桑将平克顿视为一切,为了取悦平 克顿,她与亲友、同胞断绝来往,但还是被抛弃,最终失去亲 人、幸福、尊严的她在绝望中自杀。这部充满“东方主义”色彩 的经典歌剧之所以受到西方观众的追捧, 除了旋律优美动 听以外,还因为它迎合了西方世界的审美需要,是西方“东 方化”的产物。 《蝴蝶夫人》诠释了东方必须臣服于西方的强势话语, 创造出了一种“蝴蝶”意象,即“被西方男性抓住任意玩弄甚 而被用钢针刺穿心脏制成标本或玩物的蝴蝶是东方女子遭 遇残忍的西方男子时必然命运的物化”[6]。 平克顿将巧巧桑 物化为“蝴蝶”,任意观赏、蹂躏甚至抛弃。西方通过对“他者” 的想象,构建出西方强大、东方弱小;西方阳刚、东方柔弱的
浅析电影中的蝴蝶意象——以《梁祝》《蝴蝶君》为例
2024年 第1期- 47 -文化发展研究Research on Cultural Development中国古代关于蝴蝶的故事有很多,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庄周梦蝶”和“梁祝化蝶”。
“庄周梦蝶”中的庄子梦醒后——“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其实庄子在此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我们究竟是谁,我们眼前所见是否为实体?这些简单的问题,在哲学映照下显示出复杂的内核。
因此,蝴蝶作为文学中的一种意象,最初与哲学追问相关。
而后,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当中又有了新的发展,梁祝的爱情悲剧是时代和家庭共同铸就的,而故事的最后他们化作蝴蝶就有了明显的象征意味。
这种化蝶的方式是具有鲜明文学性的,梁祝将灵魂化作了蝴蝶,此后蝴蝶的意象就有了灵魂的象征意味。
蝴蝶的这种文学渊源使其与灵魂、神秘、美丽这类词语联系在一起。
在电影中蝴蝶符号的呈现依托于文学,但又有了超越文学的特性。
本文主要以徐克导演的《梁祝》以及大卫·柯南伯格导演的《蝴蝶君》作为分析对象,讲述蝴蝶这一意象在电影中的呈现。
一、梁祝化蝶徐克导演的《梁祝》大致情节和梁祝的传说故事一致,由女扮男装、同窗苦读、抗婚投坟等几个部分构成。
但是在传说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新元素,比如祝英台的父亲敷回春膏、书院的学生借助陪读的侍童考试作弊等。
电影的前半部分以喜剧为主,后半部分以悲剧作结,悲喜交加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对比,更显示出浓厚的悲剧意味,而蝴蝶正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悲剧爱情故事的重要象征物。
在电影《梁祝》当中,蝴蝶先后出现了四次,在巧妙地传达主人公心理变化的同时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蝴蝶第一次出现是祝英台趴在房顶上时旁边放的一个玻璃瓶,英台看着飞舞的蝴蝶露出了笑容。
但当她父亲回来之后,家中便开始繁忙了起来,英台赶忙拿着玻璃瓶从楼顶沿梯子下去。
第一次出现蝴蝶的场景当中,英台趴在屋顶上,可以看出她天真烂漫的性格,当父亲回家她匆忙从楼梯下来也可看出活泼的英台受到家长制的约束,蝴蝶在瓶中飞舞正是对英台处境的暗示。
试探《蝴蝶君》对《蝴蝶夫人》的解构
、
白 种 人与
,
蝴 蝶怀孕 时
,
平 克尔顿 回 美 国 了
,
,
他 许诺在燕子 作巢 的
期 间 拒绝 了 日本富 豪
,
有 色种 人 东方 与 西 方 的 关 系等 几 个 方 面 通 过解 构 《 蝴 蝶 君 》 成 功 地 打破 了 西 方 人 心 中刻 板 的 东方 女 性 形 象 也 颠
,
蝴 蝶苦苦地 等候他 的归 来
为 了显 示 自 己 对 她 拥有支
,
事件 背 后所 隐 藏 的深 厚 的性别 与文化 误 识 在 与 《 蝴 蝶 夫 人 》
打 破 了 西 方人 心 中 的东方 女 性 从而 成 功地挑 战 了 西 方 为 了 维护 其统 治而 制 造
,
他 决定 做 一 个 实验
, ,
,
他 疯狂 地工 作
,
压抑 自 己 去 看
’ , ,
颠覆
。
在剧 作 中
,
伽 里 玛 是 一 个 法 国驻 中 国 的外 交 官 风流惆 悦 的男性
, ,
他并
他 觉得
娇羞
,
这是
,
非 一 位英 俊潇 洒
同 学排 挤
,
相反
,
年 少时 不 出众被
。
中 国 的 一个传 统
样
,
黄哲伦 在 《 蝴 蝶君 》 的后 言 中写 道
:
“
这
青年 时 工 作 业 绩 平平 也 不 受 欢 迎
它 表 明这 不 过 都 是
”
“
地迷 恋 上 了 一个 中 国 京剧 旦 角 时佩 璞 人 关系 间谍
。
他 们 有着 二 十 年 的情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摘要:歌剧《蝴蝶夫人》作为意大利歌剧家普契尼的代表作,塑造了一个日本女子遭到美国海军军官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多少年来,西方观众对这个在东方主义思维想象出的凄美爱情故事如痴如醉。
而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创作的《蝴蝶君》则以一个法国剧作家对中国女性误读的故事,对这种东方主义想象进行了有利消解。
关键词:《蝴蝶夫人》《蝴蝶君》东方主义前言:爱德华·w·萨伊德在《东方学》中将“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定义为“对有关东方观点进行权威裁断,对东方进行描述、殖民、统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是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他认为“西方人所谓的‘东方’与其说是某种真实存在,还不如说是一种对‘他者’的想象性建构”。
因此东方主义思维是一种建立在霸权主义之上的,以政治实力优越为基础的想象方式。
东方主义视野下的所谓“东方”即是西方(以欧洲为主)人通过文本/文艺作品了解到的、非经验化的,“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这里的“东方”往往具有落后、野蛮、非文明等特点。
无论是在西方的学术著作还是在其文艺作品中,东方都被描述成无声、阴弱、卑下、非理性和落后;与之相对立,西方则是阳刚、强悍、高贵、理性和进步的化身。
其目的是为了制造出西方全面优于东方的神话,为西方侮辱、侵害、征服东方提供理论依据,让西方施之于东方的罪行披上一件合理化、正义化的外衣。
另外,在面对古代东方世界(以印度为代表)的灿烂文化和强硬军事实力时,欧洲人经常在承认东方过去的辉煌的同时,便以现代东方的贫弱和非文明将其消解掉了。
他们辉煌灿烂的过去只能更加反证了现代东方卑下和落后的荒谬与非合理性。
1、《蝴蝶夫人》对东方女性的想象1.1 创作与改编歌剧《蝴蝶夫人》的故事最早见于19世纪末美国作家约翰·路德朗的一篇短小说,作品描述的是一位日本女子被美国水手抛弃的故事:傲慢的美军官平克顿是个带有强烈征服欲的男人,他娶了一位日本女子,但不久便将她抛弃,这位日本女子在苦等他不会之后最终自杀。
性别的模糊与身份的流动——《蝴蝶君》的酷儿理论解读
系,一种变化中的张力。 酷儿理论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它“既不是单一的、系统的概念,也不是 方法 论 的 框 架,而 是 对 于 生 物 性 别、社 会性别和 性 欲 望 之 间 关 系 的 思 想 研 究 的总称。…… 对 生 物 性 别 (sex)—社 会 性别(gender)体 系 的 批 判;对 生 物 性 别 倒错和社 会 性 别 倒 错 的 身 份 确 认 的 研 究……”[2]。而《蝴蝶君》的反讽和颠覆 之处也突出体现于性别的模糊性处理。 当黄 哲 伦 完 成 《蝴 蝶 先 生 》(Monsieur Butterfly)剧本 时,妻 子 认 为 这 个 题 目 太 直白,于是就有了“神秘和暧昧得多”[1] 的 “M.Butterfly”一名。M 代表 的 到底 是 Madam,Mademoiselle,还是 Monsieur? 显然作者对男女性别进行了有意消解, 它暗示读者,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性别观 念会给阅读带来障碍。它 “建构”而非 “表现”了 一 个 女 性 主 角 形 象。 但 正 如 朱迪斯· 巴特勒所说,“一个表面 的真 实与一个‘非真实’并连在一起,而我们 认为我们知道什么是真实,而把次要的 那个性别 面貌 当做 不 过是 幌 子、游 戏、 谎言以及幻 觉。”[3]刻 意 的 伪 装,以 及 优 越的西方姿态和浪漫的东方想象,共同 建构出了伽里玛眼中的宋丽玲形象。
1904年,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 (MadameButterfly)以 精 致 的 结 构 和 浓 郁的抒情征服了观众,折射出西方对东 方、男性对女性的优 越 想 象。1986年, 美 国 华 裔 剧 作 家 黄 哲 伦 (DavidHenry Hwang)发 表 话 剧 剧 本 《蝴 蝶 君 》(M. Butterfly),这是作者对《蝴蝶夫人》的反 讽之作。剧 本 根 据 一 名 法 国 外 交 官 被 假扮女人 的 中 国 男 子 欺 骗 多 年 的 新 闻 报道而创作,但黄哲伦为避免猎奇的色 彩,有意不去了解过多细节。他说,“从 我的观点看,一个法国外交官被一个乔 装为女 人 的 中 国 男 人 所 哄 骗 的 ‘不 可 能’的故事,似乎总是完全可解释的;考 虑到在男人和女人之间,同样在东方和 西方之间误识的程度,这种重大的错误 会 在 某 一 天 发 生,似 乎 是 不 可 避 免 的。”[1]剧本讲述法 国 驻 华 外 交 官 伽 里 玛(ReneGallimard)迷 恋 中 国 京 剧 旦 角 宋丽玲(SongLiLing),直 至 后 来 真 相 大 白,伽里玛梦幻破灭而死。该剧情节与 《蝴蝶夫人》形成强烈对比,值得注意的 是,要实现 对 《蝴 蝶 夫 人 》的 反 讽,也 借 由一个反 传 统 的 东 方 女 性 来 颠 覆 柔 顺 软弱的刻板形象。显然,《蝴蝶君》的性 别处理别 具 深 意。以 酷 儿 理 论 (Queer Theory)来打量《蝴蝶君》,可以发现:宋 丽玲和伽 里 玛 都 具 有 性 别 的 模 糊 性 和 身份的流动性,这使得《蝴蝶君》把传统 二元对立 模 式 转 变 为 一 种 非 固 定 的 关
试析戏剧《蝴蝶君》中的倒置关系
试析戏剧《蝴蝶君》中的倒置关系敏汇2007.11(下旬-t,1)试析戏剧《蝴蝶君》中白勺倒置关系口姬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0)摘要本文旨在借助解构主义理论,分析戏剧《蝴蝶君》与《蝴蝶夫人》中例置错位的身份关系,从而探索其在颠覆东方主义中所起的作用.在此部戏剧中,通过这些倒置的关系,彻底解构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女性乃至与整个东方的形象.关键词蝴蝶夫人倒置东方主义解构主义中图分类号:I11文献标识码:A文童编号:1672-7894(2007)11—183-021.引言雅克?德里达所创立的解构主义理论在世界文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德里达认为,一个事物或者结构的中心并不在这个事物本身中,而是存在于它的"他者"或参照物中.而"他者"是无穷的,因此中心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而是流动的.当人们将某种事物设定为中心时,必然会压制另外一些与之不同或相对的东西.要从根本上颠覆旧的文化格局,就必须采取解构法,即从已有的事物或系统出发,揭示其中受压制的一面,揭示它们的"他者",把受压制的一面置于一个显要的位置,以颠覆原中心,以置换的方式重构新结构,并且以"他者"为基础重组新事物新结构.长久以来,西方人认为西方才是世界的中心,东方不过是附属于西方而已,西方和东方的关系是控制于被控制,统制与被统制的关系.在西方人心目中,东方就是顺从,屈服,女性和幼稚的代名词,而西方则是力量,强大和男性化的象征.但是,"东方主义并不是东方经验的产物,而是一种先在的西方思想的虚构,是对东方的夸张,并将之强加于东方".东方主义是被西方构建出来的定势,"东方主义是西方文明中最大的假象;有关西方的性质,以及西方东边的伟大文明和文化性质之假象,关于我们与他们的假象".在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中,温柔顺从的日本女子为了她所爱的美国军官而彻情,成为令西方人倾倒的范例.而在美籍华人黄哲伦的代表作《蝴蝶君》中,讲述的是法国外交官伽利马痴迷地爱上了中国京剧旦角宋丽玲,最后宋丽玲不仅是一名男性,而且是新中国政府的特工人员,伽利马则自尽身亡.在此剧中,有完全颠倒的男女关系,东西方关系甚至徇情方式,倒置的身份关系恰恰完全颠覆了东方主义中的东西方关系.解构法看似是修补性的.但所带来的变化却是根本,革命性的,它从内部去改变结构和事物的方式, 是釜底抽薪式的改造.2.幻想与现实的倒置戏剧《蝴蝶夫人》中那位美丽漂亮,为了男人牺牲一切的东方女性,深深得打动了伽利马的心,极大的满足了他作为男性的自尊心和占有欲.他渴望自己也能有这么一名蝴蝶夫人,因此,当宋丽玲出现时.伽利马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幻想和期待转移到了现实的宋丽玲身上.在与宋确定关系之前,伽利马一再追问"你是我的蝴蝶夫人l~-57…'我今晚来就是为了得到答案:你是我的蝴蝶夫人吗?"当宋最终说出"是的,我是.我是你的蝴蝶夫人."伽利马终于表明心迹"我的小蝴蝶夫人,我们之间不再有任何秘密:我爱你."到底伽利马是爱宋丽玲,还是爱"我的蝴蝶夫人",到底他是爱现实中的人物,还是他心中幻想的蝴蝶夫人呢?伽利马心中幻想的蝴蝶夫人与现实中的宋丽玲身份的错位,在他此后的语言中得到了证实.与宋确定关系后,伽利马一直称呼宋为"蝴蝶夫人"或"我的小蝴蝶夫人",因为他早已把宋丽玲当成了他心中的蝴蝶夫人.其实他早已知道宋是个男子身,可他选择了逃避,选择继续进行他的幻想.当宋暗示"故事要继续进行,我必须改变"时,伽利马苦苦哀求"不要……不要……改变."宋丽玲向伽利马证明其男性属性后,伽利马仍然选择逃避现实"我爱上了一个被男人创造出来的女人.""现在找终f障碍了把现实与真实区分开来.既然知道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我nr曼幺J想"最后,伽利马终于承认了这一点,承认了自己的所爱只过是个幻影.他说"我犯了个简单而又绝对的错误.我爱上了一个jf讣值得去爱的男人,他真不值得我去看第二眼,但实丰H反,我将找的爱给了他,所有的爱.""我望着镜子,找只再到我心中有个东方.白0 幻影,在那杏仁般的双眸深处.她仍然是个女人,一个愿意为人的爱而牺牛1'自自女人,H口使这个男人的爱毫无价值"看到这里,终于真相大白.伽利马爱上的并是宋丽玲本人.}}i始至终他所爱的都是他自己心中的幻想,是被他刨造出来的那个完美东方女性的幻想模型,他内心真实的心法,内心中幻想现实的错位都通过他的语言生动地反映出来.正如黄哲伦在《蝴蝶君》后记中写的那样"这个法同人的似没与视弧洲人为羞答答的低垂花朵的传统观念是一致的凶而我的结沦是,这位外交官爱上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幻旭出来的传统形象……他也许认为自己找到了蝴蝶夫人"其实伽利马心目中的蝴蝶夫人形象正是西方人对东方'女性,乃至于整个东方形象的幻想."东方主义是西方对东力-_?种想象卜的产物,而不是东方真实的面目,其中充满了一厢情愿的自我臆想的夸张和偏颇".蝴蝶夫人是西方人眼中温顺的东方女人的化身.而这种东方主义幻想所产生的假象,不过是为了满足西方人自大的心理."东方主义由一种强烈的可爱的似象之爱支撑着"凶此,"东方主义是一种构建的无知,是有意的自欺.这种无知I欺.最终投射到了东方".3,控制者与受控着的倒置戏剧开头,伽利马哺哺地念着"蝴蝶夫人,蝴蝶火人……".向观众们讲述起他的故事.作为男性,现实中伽利马在西方的生活可奶是失败的"j在西方社会的生活令人失望."从小,他就被同班同学认为是一个毫无魅力的男生,"从来没有人觉得我聪明或聪慧事实上,当找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被语法学校的同班同学投枭选为'最不町能被邀请参加舞会的人'.这个头衔我一直带了好多年"此后,儿次失败的性经历,让伽利马对西方女性充满了恐惧和害怕,凶为他感觉自己被她们操控着.自从在法国看了《蝴蝶夫人》后.剧中那温柔善良,对男性俯自帖耳,为了男人甘愿放弃一切的东与'女性形象I唤醒了伽利马埋藏已久的雄性意识."蝴蝶人人是一个完美的女性,荚丽又勇敢.为了剧中的男主角,她放弃了一切,而这个刃人即不英俊,也不太聪明,而且可以算是个懦大."这个既小英俊又4-;聪明的美国军官完全符合伽利马在现实中的状况,于是他把自己当作剧}t 的那位美国军官,幻想着也有一名温顺的东力'女性愿意为他牺料一切,渴望自己也能得到一名蝴蝶夫人."所有的刃人都想曼扪J有美丽的女人,而这个男人长得越难看,他的这种欲锇就越强烈"伽利马想拥有一名蝴蝶夫人,从她那里感受到做为一个,j人的尊严和量,以此弥补自身的缺陷而在这个时候,宋丽玲,唱着《蝴蝶大人> 登上了舞台,也出现在伽利马等候已久的心,激发出他雄性的无限占有欲和保护欲."她就是蝴蝶夫人,尽管她的话语很少,但她优(下转第186页)l83放又c20o7.11(下旬刊)物真实生动,血肉丰满,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光添彩.也成为话剧史上极富创造力的一笔.四,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雷雨》的语言精炼,深刻,生动,具有十分丰富的潜台词,又简洁易懂,即使没有文化的人也能吃得明白真切,它避免了外国话剧中的那种长篇台词,也绝少欧化语法.从日常普通的语言中提炼加工而成.句子简短而有韵味,又极具个性化.每一个人物的语言都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教养和气质;不同的人物,其语言具有不同的节奏和分寸,每一句话都打上了人物性格的烙印.如周朴园,在第二幕中上场时,看到蘩漪,让蘩漪上楼去看病,说大夫在等着,当蘩漪顶撞了他儿句要走开时,周朴园大声喊,"站住,你上哪儿去?",又命令地说"你应该听话",又叫"来人",仆人上来后,说"太太现在在楼上.你叫大少爷陪着克大夫到楼上给太太看病".这里,周朴园虽说话不多,但他的妄自尊大,专制冷漠却已跃然纸上,活灵活现. 《雷雨》的语言显露出曹禺擅长准确把握和表现人物心理的才能. 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往往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内涵.如第一幕中,蘩漪与周萍初见的场面.蘩漪正与周冲谈到周萍,周萍出场了.一心想离开蘩漪的周萍,当然不想见到蘩漪.所以要急于逃开.蘩漪则意味深长地叫了声"萍!",这声呼唤包含了蘩漪的爱与怨,苦闷与疑虑多重心理.这种富有心灵动作的语,也是曹禺对中国话剧的杰出贡献.认真说来,曹禺的《雷雨》受易生戏剧的影响很大,其中,从《群鬼》一剧中得益甚多.但是,曹禺的戏剧又绝不是简单的摹仿, 而是一种民族化的再创造.因为《雷雨》无沦在选择和安排情节与面,还是人物蛔造,戏剧台词方面,都融入了作对中国众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和中国艺术审美传统的解荫禺说:中围的观众,"他们要故事,要穿插,要紧张的场面."《笛南》的故事是格外引入入胜的,它把外国悲剧中人物命运的偶然性,巧合性同中【民族戏剧故事的传奇性融为一体.把周鲁两家众多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 纳入一个完整的悲剧故事之中,致使意想小到的情17接踵而来.紧张火爆的场而接连不断.像《雷雨》这样,从生活中提取的故事情节,又把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传奇化,戏化.是曹禺对中喇剧的一个重大突破.参考文献:}¨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人学II】版礼【2瞎瞍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人民文学mI~7i1:【31吴宏聪主编.I11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华师范大学扳社(上接第183页)雅娇弱.我相信这个女孩,我相信她所经受的苦难.我想将她揽入怀中,她是如此娇嫩,我真想保护她,把她带回家,呵护她."对东方女性的无尽遐想与期待就这样转移到宋丽玲身上,从见到"她"的第一眼起,伽利马就想要完全掌握和控制他心目中的蝴蝶夫人.强烈的占有欲始终笼罩着他的脑海,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的好友马克对他说"是的,她不能爱你,这是禁忌.但是她的内心深处…她不能自拔,她必须向你屈服.这是她的命运.""他们害怕我们.他们的女人害怕我们."实际上这些都是伽利马内心深处的想法.去了宋丽玲的住所后,伽利马更加确认了宋丽玲对他的依赖和畏惧.但他还想行使他的权利,让他的控制欲得到更大的满足.于是,就像《蝴蝶夫人》剧中男主角用针穿刺蝴蝶的心脏一样,伽利马也想玩弄一下自己掌中的蝴蝶."我在想,我是不是也抓住了一只因为针穿心脏而痛苦的蝴蝶呢?"于是,他决定不再联系宋丽玲,他要等着"她"来向自己低头,向自己俯首."我第一次感受到权力的激流——作为一个男人所拥有的绝对权力."经过几个回合后,伽利马终于如愿以偿地征服了他心中的蝴蝶夫人."我终于得到了对一个美丽女人控制的权力,可以残忍的滥用这种权力."从表面上看,伽利马控制了这位他心目中的完美的东方女性,他拥有对"她"的绝对权力.可是在伽利马自认为得到了宋丽玲的心后,他们之间的这种控制者与受控着的关系却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在伽利马想要和宋丽玲发生关系之时.第一次宋的借口是"求求你….我很惶恐,我是一个正派的中国女孩."楚楚可怜的模样和话语让伽利马越发感到自己的优越,于是他放弃了.后来,当伽利马坚持要宋丽玲脱掉衣服时,起初宋还是以正派的中国女孩为借口,并说"我是个正派的中国女孩,请不要这样……","我们的爱,在你手中.在我的男人面前,我是多么的无助."可这次伽利马却仍然坚持.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宋突然说"我怀孕了."这让伽利马毫不犹豫得开口向她求婚.第二个变化是在伽利马执意要与宋丽玲结婚的时候.宋却说"如果你与你妻子离婚,却和一名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演员结婚,会发生什么呢?…'我不值得你爱我.为了我牺牲掉你的大好事业,不值得."若干年后,当伽利马回忆起这一幕时,他感叹万千"她的固执让我更想拥有她.这是一个很明智的策略."宋丽玲似乎很了解伽利马的内心世界,"她"清楚地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应该说怎样的话,能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又能最大限度得满足伽利马的雄性心理.186在与间谍同事接头时,宋道出了答案"他想要的只是她的服.一旦女人屈服了,男人就会变得非常慷慨"宋对伽利5的思想如此洞察,此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伽利马只不过是一枚棋子.在这场游戏中,宋才是真正的操控者.当宋坦白承认一切后,伽利马显得ll:常痛苦和无助.他责l宋"为什么?为什么你要对我这么残忍?"而宋充满怜惜地说"过来,我的小可怜."伽利马吼道"我不是你的小可怜!""我7错了,应该是我是你的小可怜才对,是吗?"实宋没有铝.在"她"心里,伽利马才是一个受控着,而"地"自己导演着这场游戏的全部进程.在戏剧结束时,伽利马终于承认了这种转变"在l988年,在巴黎郊外的监狱里,我找到了她.我的名字I11l伽利?马,同佯也llIl蝴蝶人人."而此时宋哺喃地呼唤着"蝴蝶夫人?蝴蝶大人?"究党谁是蝴蝶夫人,谁是操纵一切的美围军官,到戏剧的结尾终于明了在西方人的眼里,顺从不仅仅是东方立1女的一个'而,也是东方的主要特征,东方总是对更强的力量表示屈服,"东方主义是西方用以控制,重构和君临东方的疗式"水剧中,宋丽玲是东'的代表,伽利马是西方的代表.伽利马自认为他有对宋丽玲的绝对控制权,宋只不过是他掌中的一只蝴蝶.可是最后.一心想征服控制东方女性,一心想拥有心目中的蝴蝶夫人的伽利?5,其实卸一直处存蒙骗中,到头来自己反而成了蝴蝶夫人,被别人所控制控制j受控者身份的转换,彻底解构颠覆了东方主义中的东西力'关系4.结语最终.心理完全崩溃的伽利马在《蝴蝶犬人》的歌声中,完成了他最后的绝唱.在这部黄哲伦的经典作品《蝴蝶》q.通过这些身份关系的颠倒,使戏剧《蝴蝶君》反讽地改写了《蝴蝶夫人》}J刻板的情节设置,颠覆了西方的霸权地位,成为对四'的东力主义的一次文化颠覆和解构.参考文献:【I】葛亮.安能辨我是推雌周外文学(第103期)北京:此京人学㈣叛【2]HwangDavidHenry.M.BuiierllyStage.~f1)ramM]nstord]edford/St.Mariin.-,l999. 【3】齐亚乌r1萨达尔.东方主义}乇春:吉林人民川版社,2005.【4】孙银娣.消逝的蝴蝶.河南科技大学.会荆学版第23期).洛I;tl:fIlJ南科技大学.5肖锦龙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一E京:I}】旧礼会科学fl;j叛扎!H。
浅析《蝴蝶君》中伽利玛走向悲剧的原因
浅析《蝴蝶君》中伽利玛走向悲剧的原因作者:普艳姣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3期摘要:本文通过用弗洛伊德人格三段论(本我、自我、超我)分析了《蝴蝶君》剧中的主人公伽利玛走向悲剧的原因,旨在提醒现代人要协调好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三段论;《蝴蝶君》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76-02一、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蝴蝶君》一剧为他争得了本年度美国戏剧界的最高奖——托尼奖,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裔剧作家。
这是一部解构普契尼作品《蝴蝶夫人》的经典之作。
这种对性别的解构颠覆了西方对东方的魔幻化认识和固有的东西方权利关系的模式,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所说:“东方世界经常被野蛮化了,被丑化了,被弱化了,被女性化了,被异国情调化了。
”《蝴蝶君》自问世以来,由于其文本充满着多义性和神秘性,所以这一部作品引起了持久、激烈、见解各异的争论。
在国外,华裔作家兼批评家赵建秀(Frank Chin)认为黄哲伦“歪曲了亚裔美国人的历史和文学”,他指出《蝴蝶君》的成功是把女主角刻画成“对白人同性恋幻想的满足,实际上是舔了白人的屁股”。
恩格(David L Eng) 用弗洛伊德的“物神崇拜”理论解释伽利玛和宋丽玲相处那么长时间而不知道他是个男人,认为当伽利玛没有看到他情人的阳物时,他颠倒了物神崇拜,象征性地阉割了种族的男性。
在国内,研究《蝴蝶君》的也很多,主要集中于《蝴蝶君》对《蝴蝶夫人》的后殖民的解读与结构以及对东方主义的颠覆等问题。
苏文祥(2004)主要从巴赫金的时间和空间、嘉年华和多意来探讨《蝴蝶君》。
刘松涛、黄婷婷认为,伽利玛走向沉亡的原因是他个人性格的缺陷,跨文化交流的失败和对东方女子爱情观的误读。
综上,国内外学者对《蝴蝶君》研究虽涉及面广,但几乎未涉及到心理领域,因此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来分析《蝴蝶君》中男主人公伽利玛幻想完美的东方女性并逐步走向悲剧的原因。
试探《蝴蝶君》对《蝴蝶夫人》的解构
试探《蝴蝶君》对《蝴蝶夫人》的解构作者:黄玲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8期摘要:《蝴蝶君》以真实案件为原型,完成了对歌剧《蝴蝶夫人》的解构,这里的解构包含了男性与女性、白种人与有色种人、东方与西方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通过解构,《蝴蝶君》成功地打破了西方人心中刻板的东方女性形象,也颠覆了男性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为东西方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关键词:解构;女性;男性;东方;西方作者简介:黄玲玲,女,汉族,1990年10月出生,河南信阳人,南京师范大学2013级外国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2《蝴蝶君》是美籍华人黄哲伦的一部重要作品,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法国间谍案件。
法国外交官伯纳德·布希科深深地迷恋上了一个中国京剧旦角时佩璞,他们有着二十年的情人关系,并育有一子。
当真相在法庭上被揭开时,这位法国外交官才发现他的中国情人不仅是一名男性,而且还是一个间谍。
他承认他之所以没有见过他的中国情人的裸体是因为他觉得“中国的女性在恋人面前非常地矜持、娇羞,这是中国的一个传统”,黄哲伦在《蝴蝶君》的后言中写道,“这并不是中国的传统:亚洲的女性在恋人面前和西方的女性一样,并不矜持、娇羞” 。
黄哲伦由此推断出,这位法国外交官爱上的并不是那个京剧旦角,而是他想象中的东方女性的刻板形象,即他幻想中的“蝴蝶夫人”。
《蝴蝶君》的主要情节与真实事件基本相似,但他以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作为突破点,以此来试图说明这一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深厚的性别与文化误识,在与《蝴蝶夫人》产生的互文中对其进行解构,打破了西方人心中的东方女性的刻板形象,从而成功地挑战了西方为了维护其统治而制造的性别与种族的殖民观念,即打破了男性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
一、对男性中心主义的解构《蝴蝶君》对歌剧《蝴蝶夫人》的颠覆首先体现在对男性中心主义的颠覆上。
不对称的《蝴蝶君》--《蝴蝶君》的后殖民解读
不对称的《蝴蝶君》——《蝴蝶君》的后殖民解读徐娟【摘要】《蝴蝶君》呈现的是不对称的话语权,其主人公加利马尔的话语权被一个有着女气的东方男性宋丽玲所剥夺。
西方对东方单一角度的误读与宋丽玲对东西方的深思是不对称的。
《蝴蝶夫人》中爱情的单线性模式与《蝴蝶君》中爱情的多线性模式是不对称的。
【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关键词】《蝴蝶君》;不对称;话语权;刻板印象;爱情《蝴蝶君》出自美籍华裔作家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之手,讲述了宋丽玲(Song Liling)和加利马尔(Gallimard)之间的离奇爱情故事。
黄哲伦笔下的《蝴蝶君》颠覆了以往东方在西方人眼中的固有形象:古老、神秘、落后、羸弱。
取而代之的是东方的生机、睿智、进取、强大。
东西方话语权的权衡、西方对东方固有形象的解构和宋丽玲对加利马尔的爱情的摧毁,这些不对称元素造就了一部传奇——不对称的《蝴蝶君》。
一不对称的话语权穿插在《蝴蝶君》中的《蝴蝶夫人》展现的是东方对西方的失语。
而在《蝴蝶君》中,黄哲伦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新的话语权。
在《蝴蝶夫人》中,乔乔桑面对自己悲惨的遭遇无处诉说,面对丈夫的抛弃只能选择死亡,在平克尔顿面前,乔乔桑是一只“几乎或者完全无声的蝴蝶[1]15”她是被表述的一方,她的失语让她失去了表述权。
乔乔桑是那一只被命名的蝴蝶,她的身份是被给定的,她的话语是被平克尔顿代表的。
如下图所示,在话语权的范围中,西方男性高于西方女性,东方男性高于东方女性;西方男性高于东方男性,西方女性高于东方女性。
这种不对称的话语关系已经让女性感到喘不过气来,而作为东方女性的乔乔桑被西方男性平克尔顿压迫到了最底层。
乔乔桑这一东方女性和平克尔顿这一西方男性完全不在同一对话平台上。
换句话讲,平克尔顿高高在上,俯视乔乔桑;乔乔桑唯唯诺诺,仰视平克尔顿。
不论乔乔桑的呐喊声再大,平克尔顿在那样的对话高度上根本无法听到。
死于幻想或是死于清醒——论《蝴蝶君》伽里玛之死
第43卷 第1期Vol.43 No.1昭通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aotong University 2021年2月Feb.2021收稿日期:2020-10-28作者简介:周利均(1996— )女,四川宜宾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蝴蝶君》(M.Butterfly)是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1957-)的代表作之一,其灵感一部分来源于一个真实的事件:法国外交官伯纳德·布希科(Bernard Boursicot)与一个中国京剧演员时佩璞(Shi Peipu)坠入爱河,并保持了近20年的恋爱关系,而后来证明这个女演员不仅是个间谍还是个男人[1]。
另一部分来源于普契尼(Giacomo Puccini)歌剧《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的故事情节。
1988年,《蝴蝶君》首演于华盛顿特区国立剧院,而后在百老汇的尤金·奥尼尔剧院公演,获得巨大的成功,黄哲伦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获得托尼奖最佳戏剧奖的亚裔剧作家[2]。
《时代》周刊称誉他为自阿瑟·米勒之后在美国的公众生活中第一个重要的剧作家。
伽里玛的死因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东方主义话语批判[3]。
第二,精神分析[4]。
第三,女性主义[5]。
第四,福柯的权力话语[6]。
关于伽里玛的死因分析,都极具说服力。
但笔者通过文本细读,注意到一些以往研究忽视的文本细节,因此本文将从东方主义话语理论出发,对伽里玛的死因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本文的研究基于以下三个疑问:第一,伽里玛说宋丽玲是一个完美的女人,剧中为何没有关于宋丽玲完美东方女性的身体、外貌描写?第二,为何伽里玛从不叫宋丽玲的名字,而只叫她“蝴蝶”?第三,为什么伽里玛没有在幻想破灭——宋丽玲脱下衣服,显示出男性特征的时候自杀?反而是在法国的监狱中表演了《蝴蝶夫人》之后自杀?因此笔者认为,伽里玛关于东方的幻想只是拉开了他死亡的序幕,清醒的认识到东西方将对方他者化不可为才是造成他生命落幕的根本原因。
对《蝴蝶君》的陌生化解读
对《蝴蝶君》的陌生化解读作者:梁孟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2期摘; 要:华裔美籍戏剧家黄哲伦的《蝴蝶君》是对普契尼《蝴蝶夫人》的颠覆。
本文运用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戏剧理论,从叙述技巧和角色扮演对《蝴蝶君》进行陌生化解读。
关键词:黄哲伦;《蝴蝶君》;间离效果作者简介:梁孟喜(1994-),女,汉族,山东烟台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2引言:1988年《蝴蝶君》荣获美国托尼最佳戏剧奖,成为华裔美国戏剧的巅峰之作,黄哲伦也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托尼最佳戏剧奖的亚裔剧作家。
对于这部作品,国内外诸多学者从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角度解构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但从戏剧本身开展的研究却不多见。
冯春园着重分析舞台表現形式的陌生化;欧艳玲从剧名、情节、形式等角度进行陌生化解读。
本文借助于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从叙述技巧和角色扮演两个方面来分析戏剧《蝴蝶君》的成功之处。
“陌生化”最早是俄国形式主义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
他认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长度。
”[3] P31 在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诗学理论的基础上,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从戏剧理论方面又一次对“陌生化”(又译为“间离效果”)理论进行了阐述,并进行如下定义: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
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
[8] P96 他希望观众从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地看待舞台上的表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欣赏表演时不仅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更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和思考剧作家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
一、叙述方式的陌生化该剧的叙述方式与以往的戏剧有所不同,该剧中,伽里玛的叙述方式起到了连接想象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作用,为他和宋丽玲之间的感情发展铺平了一条非线性道路。
从《蝴蝶君》看中西方对“异化”的不同体现
从《蝴蝶君》看中西方对“异化”的不同体现摘要:任何意识形态的社会,异化都是不可避免的,在《蝴蝶君》中来自不同社会体制的男女主人公也展现出了相异的异化过程以及克服异化的途径。
通过分析他们不同的异化过程将有利于揭示中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蝴蝶君》,马克思,异化,自我异化《蝴蝶君》(M. Butterfly)于1988年在华盛顿国立剧院首演,后在百老汇公演,反响热烈,获当年托尼奖最佳戏剧奖,[1] 155 其作者黄哲伦也是凭借该戏剧成为了当代美国炙手可热的剧作家。
《蝴蝶君》讲述了法国外交官加利玛爱上了一个中国京剧演员,在保持了20年的情人关系后,发现这个中国情人是男性,并且是间谍。
[1]155但其作为被公认的后殖民文学文本,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后殖民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而跨文化视角的解释并不多见,主要见于跨文本的比较[2],以及少量文本中所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元素的比较[3]。
但《蝴蝶君》中男女主角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下所发生的异化及克服异化的途径却充分展现了中西方的差异所在。
一.中国社会中个体的自我异化与异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是指人与其产物的关系;自我异化是指人与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与自己的关系……异化指的是一种客观的关系,即人的劳动产物,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变成了与自身相异的东西。
在自我异化的情况下,则出现一种主观的关系,即人对其‘自我’发生变异”[4](497。
《蝴蝶君》中的男女主人公:加利玛和宋丽玲,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他们都发生了不同的异化,因为“任何社会形态,包括共产主义在内,都不能避免异化的危险”[4](552)。
《蝴蝶君》以中国二十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为大背景,其女主角宋丽玲作为一名土生土长中国人,她的身上体现着浓郁的中国风。
六十年代的中国刚好完成了社会转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时期,而此时的北京,也正是各种文化运动的中心。
所以,作为一名生活在这样大环境里面的宋丽玲则更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异化危险。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比较《蝴蝶君》中的蝴蝶与“庄周梦蝶”中的蝴蝶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蝴蝶之美在于超越——比较《蝴蝶君》中的蝴蝶与“庄周梦蝶”中的蝴蝶殷丹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摘 要:本文通过比较蝴蝶这一相同的意象,即黄哲伦《蝴蝶君》作品中主角加立马尔接受不了精神偶像的破灭而选择死亡,在追求“物”“我”的统一过程中失败后放弃和毁灭,和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这一寓言故事所表现的追求“物”“我”统一失败后超越有限的悲剧人生,得出当精神追求与现实出现矛盾的时候,一定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遇到的挫折,才能在矛盾的现实世界中取得相对完满的人生的结论。
关键词:《蝴蝶君》;庄周梦蝶;悲剧;超越[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135-01历来美国华裔/亚裔文学作品,不管是建构还是解构,都是以东方主义为背景来写作,以东方主义为前提来评论的。
比如黄哲伦的《蝴蝶君》中,外交官加利马尔爱上了扮演蝴蝶夫人的中国演员宋丽玲。
多年后他才发现自己深爱的蝴蝶夫人竟是个为获得情报而接近他的间谍,而且还是个男扮女装的间谍。
绝望中,加利马尔自杀而死。
作者通过倒置逆来顺受、无怨无悔的东方女子和残忍薄情的西方男子的形象,使原有的东西方权力关系发生了惊人的颠覆,从而狠狠地击碎了西方人长期以来强加在东方人身上的强制和霸权。
然而,脱开反击东方主义这一角度,黄哲伦选择的蝴蝶这一形象,其实是加利马尔爱上的东方文化的精神代表。
在他得知精神代表的真实身份与他的现实生活和利益有强烈冲突时,接受不了精神偶像的破灭而选择死亡。
在追求“物”“我”的统一过程中失败的悲剧,与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这一寓言故事所表现的追求“物”“我”统一失败后的超越形成鲜明对比。
同一意象造成不同的结果,值得比较和借鉴。
一、庄子的出路“庄周梦蝶”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寓言,其文因精致凝练,意味深永,历来为文人学者津津乐道。
庄子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庄子,在“物”“我”两者矛盾迷惑的时候,即“生”和“死”痛苦重重的时候,人生悲剧的根源就形成了。
初中议论文作文:蝴蝶标本——死去的美丽(内有译文)
蝴蝶标本——死去的美丽(内有译文)Butterfly specimen— The motionless dead beauty.I found a book called ‘The collector’ on the bookshelf. It is a rather old one, brought back from America by my grandfather, I suppose. I cleared off the dust and began to read it. The cover wasn’t well designed, never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It was an amazing story, chilling, shocking and exquisitely told. It runs over you like a foam-rubber steam-roller. I was really fascinated by this horror story. This story is about and entomologist who collects butterflies. He fell in love with Miranda— a girl in his neighborhood. And it has driven him mad. He kidnapped the girl and imprisoned her in his house in the country. He was hoping that the girl would get to know him better and see his good points since they never got to know each other in a ordinary way. The poor girl suffered everyday in this luxury prison, with no sunlight and fresh air, just like the other butterflies this guy collected, begging him to let her go. If she was a beauty, just let her fly away.The whole thing went mad, just mad. The collector only cared about Miranda’s looks and don’t even care about her mind, her soul. That’s what collectors do. He preferred to beauty which is dead, so he could pin it up and looks at it everyday, he never noticed how miserable they are. It’s the same thing with Art. If you draw something, then it’s alive. But if you photograph it, it will be dead. Miranda hated the collector. He couldn’t bare Miranda saying insulting things to him. So Miranda was nice to him, but he couldn’t stand Miranda losing all her dignity just to escape. With an ambivalent feeling, he killed Miranda helplessly. For that he can’t afford the loss of his dignity or the loss of Miranda’s. Miranda turns out to be just like the other butterflies, a motionless dead beauty. Miranda sacrificed all her pride and sanctity for freedom. Maybe people think its disgraceful to do anything for something you really wanted. But this book taught me a lesson. Anything. Anything for freedom. But what really killed Miranda? Selfishness. The collector’s selfishness. When your love for someone is your very own love, it’s not loveanymore, it’s selfishness. Sometimes we all have a desire of having something we really like. We want to keep it to ourselves, not sharing it with anyone else. Think about it. We dress our dogs the way we like, we force them to things we want them to do. We do love our dogs, but it turns out to be selfishness. Just like the collector finds beauty and kills it, pin it on to a board and keep them in a dark drawer just for his own entertainment. Why don’t we leave beauty the way it is, let it bloom in the nature, instead of destroying it in our hands? Let’s clear up our selfishness and let beauty remain alive. For the sake of our conscience, for the sake of art. 这是我第一次把我的英文作文翻译成中文,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1001
中文摘要
20世纪初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塑造的悲剧人物蝴蝶夫人成为西方人眼中刻 板的东方女子形象,八十四年后的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写出了一部巧妙的《蝴蝶 君》,对《蝴蝶夫人》作了颠覆性的诠释,呼吁东西方抛弃重重偏见、重新审视双方 的关系。本文以《蝴蝶夫人》和《蝴蝶君》为研究对象,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两 部剧作中蝴蝶意象的深刻含义,从蝴蝶意象这一小的着眼点来探讨《蝴蝶君》对《蝴 蝶夫人》的多方位的解构和颠覆,揭示出蝴蝶意象出现的动态变化及主要原因。
第三章以《蝴蝶夫人》剧本为例来分析蝴蝶意象是如何被运用在同类的蝴蝶叙事 中,同时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尤其是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对蝴蝶意象的作用和本质加 以分析,指出蝴蝶意象被赋予了明鲜带有性别主义、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内涵,它 服务于塑造蝴蝶夫人这一形象,更是西方用来表现东方的工具和策略。
第四章着重分析了黄哲伦的《蝴蝶君》,并通过与《蝴蝶夫人》的对比,清晰地 展示出蝴蝶意象发生的惊人的动态变化。笔者首先分析了《蝴蝶君》中出现的扑朔迷 离的蝴蝶意象,然后分析了剧作家黄哲伦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颠覆来完成对蝴蝶夫人 这一形象的解构和对蝴蝶意象的摒弃。
respectively and a briefintroduction of the post-colonial theories is also provided.
Chapter two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produc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butterfly stories
本文首先介绍了《蝴蝶夫人》和《蝴蝶君》的创作者和故事梗概,然后对后殖民 主义理论作了简要的介绍。
第二章对以普契尼的《蝴蝶夫人》为代表的蝴蝶故事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作了梳 理。蝴蝶夫人的原型来自于1887年法国人彼埃尔·洛帝发表的日记体小说《菊子夫 人》;十多年后,美国律师兼作家约翰·卢瑟·朗又根据其姐姐在日本的见闻写成小 说《蝴蝶夫人》;1900年美国剧作家大卫·贝拉斯科与约翰卢瑟朗合作,将它改编成 同名话剧;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也因观看话剧《蝴蝶夫人》得到灵感,创作出歌剧《蝴 蝶夫人》,自此东方的“蝴蝶夫人"形象因歌剧大受欢迎而流行于西方。
American 1 887;more than ten years later,an
lawyer,John Luther Lang published his novel
Madame Butterfly based partly on his sister’S acquaintance of a Japanese story;and David
West and the East to cut through respective layers of misperception and reconsider their
relationship.The thesis adopts the post—colonial theories to analyze the complicated
Madam Butterfly and M Butterfly
Early in 20m century,the tragic character of Madam Butterfly depicted in Giacomo
Puccini。Madam Butterfly be.came a stereotype of Oriental woman in the West Eighty
four years later,David Henry Hwang,a talented Chinese—American playwright dexterously
created the play,M Butterfly—a subversive version of Madam Butterfly,calling for the
Belasco,all American playwright,cooperated诵m Lang and adapted the novel into the
meaning of the butterfly image in the two works,Madam Butterfly and肱Butterfly, aiming at exploring the deconstruction conducted in M Butterfly to Madam Butterfly from
第五章试图从华人的自我探索和剧作家构思作品两个角度来探讨使蝴蝶意象发 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六章试图得出结论,指出黄哲伦的蝴蝶君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旨在呼吁东西方
公正客观地对待彼此的关系。 关键词:蝴蝶意象,蝴蝶夫人,蝴蝶君,解构
ABSTRACT
The Death of The Butterfly:A Study of The Butterfly Image in
which developtype of Madam Butterfly initially
comes from Pierre Loft’S autobiographical novel Madame Chrysanthemum publish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utterfly image and revealing a dynamic development of the
butterfly image and the major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The thesis first introduces Giacomo Puccini,David Henry Hwang and their two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