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生理

合集下载

血液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

血液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

血液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血液循环是人体内一系列的生理过程,通过心血管系统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并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血液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供氧、运输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调节体温和维持体液平衡。

血液循环通过供氧功能为全身组织和器官提供氧气。

血液中的红细胞携带着氧气,通过氧气的扩散和红细胞的运输,将氧气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在肺部,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经过心脏泵送到全身。

氧气在组织和器官中与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交换,这一过程也是通过血液运输实现的。

血液循环还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

消化系统将摄入的食物消化吸收后,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转化为可运输的形式,然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这些营养物质是维持细胞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满足细胞的需求。

血液循环还起到排出代谢产物的功能。

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需要排出体外,以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这些废物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肾脏等排泄器官,然后被排出体外。

在肺部,二氧化碳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体外,在肾脏中废物通过尿液排出。

血液循环还参与调节体温的功能。

当体温升高时,血液通过血管扩张,增加皮肤表面散热面积,促进热量的散发,从而降低体温。

当体温下降时,血液通过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表面散热面积,减少热量的散发,从而提高体温。

这一过程通过血液循环的调节实现,使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活动。

血液循环还起到维持体液平衡的功能。

血液中的水分和溶质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细胞和组织,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和渗透压平衡。

同时,血液中的离子和酸碱平衡也通过血液循环调节,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血液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供氧、运输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调节体温和维持体液平衡。

通过心血管系统的运输作用,血液循环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生理学中血液循环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中血液循环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中血液循环的名词解释血液循环是生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体内部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输送、代谢废物清除以及免疫防御等功能。

本文将从血液循环的基本组成、循环的路径和循环中的关键概念等方面进行解释。

一、血液循环的基本组成血液循环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

心脏是血液的泵,它通过排血和收血的过程将血液推动到全身各个部分。

血管网络则形成了血液在人体内部的运输通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等。

而血液则是循环系统中的工作介质,携带着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同时也收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等。

二、血液循环的路径血液循环的路径可以分为两个大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也称为系统循环,是指血液从左心室流出,经动脉进入各个器官和组织,并通过静脉返回右心房的循环过程。

肺循环则是指血液从右心室流出,经肺动脉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再通过肺静脉回到左心房。

这两个循环共同组成了人体内的循环系统,实现了血液的输送和循环。

三、循环中的关键概念1. 心脏收缩: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过程推动血液循环。

心脏收缩时,心室肌肉收缩,推动血液从心脏流出,使动脉血压升高,形成了动脉脉搏。

2. 动脉和静脉:动脉是心脏将血液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血管,其特点是血压较高、血液流速快且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而静脉则是将血液从各个组织和器官回到心脏的血管,其特点是血压较低、血液流速慢且携带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

3.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最细小的血管,它连接了动脉和静脉,起着物质交换的重要作用。

在毛细血管中,氧气和营养物质会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而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则会从组织细胞流入毛细血管,实现了物质的交换和循环。

4. 血压和循环阻力: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它由心脏收缩时的排血量和血管阻力决定。

循环阻力是指血液通过血管时所受到的阻力,它取决于血管的直径、长度以及血液的黏稠度等因素。

5. 循环调节:体内具有多种调节机制来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

生理学-血液循环解读

生理学-血液循环解读

肾脏
肾动脉为肾脏提供血液,参与 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盐平衡 等功能。
XX
PART 02
心脏结构与功能解析
REPORTING
心脏位置、形态及内部结构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约2/3位于正中线左侧 ,1/3位于右侧。
心脏呈倒置圆锥形,前后略扁,心尖指向左前 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
心脏内部被纵走的房间隔和室间隔分为左心房 、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四个腔,同侧心房 与心室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口相通。

白细胞
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 识别和消灭病原体,如细菌、病 毒等,以及清除体内衰老、损伤
的细胞。
血小板
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当血管受损 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 ,形成血小板栓子,促进血液凝
固,防止出血。
血浆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血浆的主要成分,占 血浆总量的90%以上 ,为细胞提供液态环 境。
PART 06
常见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介 绍
REPORTING
高血压病
定义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动 脉压的持续升高可导致靶器官如心、脑、肾、血管等损害。
症状
头晕、头痛、心悸、胸闷、乏力等。
治疗
药物治疗(如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生活方式 干预(如限盐、戒烟、限酒、增加运动等)。
动脉
管壁较厚,富含弹性纤维 和平滑肌,可随着心脏的 收缩和舒张而相应扩张和 回缩。
静脉
管壁较薄,弹性较小,通 常具有较多的瓣膜以防止 血液倒流。
毛细血管
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 成,通透性较高,是血液 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 场所。
血管壁组成及功能

生理第四章血液循环

生理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心动周期 定义: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正常安静:心率60—100次/分 心律75次/分时,心动周期为0.8秒
心脏泵血过程 心室收缩期 → 射血过程 等容收缩期 射血期 心室舒张期 → 充盈过程 等容舒张期 充盈期 心房收缩期
01
02
If的离子电导
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及离子基础
90mV
3期末达最大复极电位后,4期电位不稳定,存在自动去极化
IK的离子电导 If递增 IK递减
①浦肯野细胞:属快反应自律细胞,
AP波形及0、1、2、3期离子基础
与心室肌细胞相似。
当自动去极至阈电位(-70mV)时
爆发新的AP。
一个起搏电流。
心室肌细胞(A)和窦房结细胞(B)跨膜电位比较
脉压 =收缩压-舒张压 30~40mmHg (4.0~5.3kPa)
PART ONE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出量: 搏出量↑动脉血压升高 → 收缩压升高明显 收缩压高低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多少。 心率: 心率快,动脉血压升高 舒张期短→舒张压升高明显
阻力: 外周阻力↑ 舒张压↑为主 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脉和大动脉的弹性: A硬化,顺应性小→使收缩压过高, 舒张压过低,脉压加大 血量和血管容量的比例: 循环血量少,动脉血压↓
(2) 复极化过程: 1期:由+30→0mV左右,K+外流 2期(平台期):稳定于0mV, Ca2+内流和K+ 外流,处于平衡。
3期:0mV→-90mV,
Ca2+通道关闭,K+外流。
4期(静息期):电位稳定于-90mV 。
Na+-K+交换; Ca2+-Na+交换:

人体机能(生理学):血液循环

人体机能(生理学):血液循环
(二)兴奋性
1.心肌细胞兴奋性周期变化 最大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即相当于心肌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的早期。 意义:使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始终保持有节律的舒、缩交替活动,有利于心室完成射血功能。
【掌握】心肌的四大生理特性
(1)有效不应期: ✓ 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 ✓ 兴奋性为零 (2)相对不应期: ✓ 兴奋性低于正常 (3)超常期: ✓ 兴奋性高于正常
✓心率↑↑(>180次/分)→心动周期缩短,尤其是心舒期缩短
✓→前负荷↓↓→心排出量↓。
✓心率↓↓(<40次/分)→心动周期延长,尤其是心舒期延长 ✓→前负荷↑↑→心排出量↓。
〔了解〕心力贮备
【概念】心排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增强而增多的能力。
健康人在安静时的心输出量约3.6-4.8L/min 健康人在剧烈体力活动时的心输出量可高达25 ~ 35L/min,为安
〖熟悉〗心输出量概念
心指数: 概念: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 意义:临床上评价不同个体心功能好坏的常用的指标。
现实中人有矮小和高大的,其新陈代谢总量并不相等,用心输出量 的绝对值作为指标进行不同个体间心功能的比较是不全面的。研 究发现心输出量与体重不成正比,而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熟悉〗心输出量概念
期前收缩(早搏): 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工或来 自异位起搏点的激动而产生的收缩。 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后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五)理化因素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1.温度:主要影响自律性,使其增高。 2.酸碱度:当PH值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强。 3.电解质离子: ❖高血钾:重度高血钾时,心肌的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均减弱, 甚至心脏停止跳动于舒张状态(钾抑制)。故临床补钾时,禁止静脉推注。 ❖高血钙:血Ca2+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甚至停跳于收缩状态(钙僵直)。

血液循环及其生理功能

血液循环及其生理功能

血液循环及其生理功能【文章正文】血液循环及其生理功能血液循环是人体内部维持稳态的重要机制之一,它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血液循环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它们共同协作,确保血液在全身有效循环,为身体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一、心脏的功能及结构心脏是实现血液循环的关键器官,它位于胸腔中央的心包内,呈锥形,由四个腔室组成: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

心房负责将血液从全身静脉系统收集,并将其输送至相应的心室,而心室则将高浓度的氧合血输送至全身动脉系统,实现血液的循环。

二、血管的分类及结构血管是血液循环的通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

动脉将经由心脏排出的血液送往全身各组织器官,而静脉则将经过代谢的血液回输至心脏。

毛细血管连接着动脉与静脉,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实现氧气、养分等物质的交换。

血管的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内膜负责血液流动的顺滑,中膜则维持血管的弹性,并控制血管的收缩舒张,以调节血压。

三、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含有水、蛋白质、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等成分,起到输送物质、维持渗透压等功能。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负责输送氧气到组织器官,白细胞是机体的免疫细胞,起到抵御疾病的作用,血小板则负责血液凝固。

四、血液循环的过程在血液循环中,心脏通过收缩与舒张的运动驱动血液流动。

在收缩期,心室与心房紧闭,血液从心室被推入主动脉和肺动脉,进入全身和肺部,实现供氧和养分输送。

在舒张期,心脏充血,心室舒张,此时血液从静脉回流至心房,进入心室,为下一次收缩期做准备。

心脏的收缩、舒张交替进行,使血液在全身循环,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五、血液循环的生理功能血液循环具有多重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供氧、营养物质输送、代谢废物排除和维持温度平衡等。

血液通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满足组织器官的需求,保持其正常代谢。

血液循环的生理机制及其调节

血液循环的生理机制及其调节

血液循环的生理机制及其调节引言: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过程之一。

它通过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保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本文将详细探讨血液循环的生理机制及其调节。

一、血液循环的基本机制1. 心脏泵血作用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关键因素,由心房和心室组成。

心房收缩时,将静脉血液送入心室,并通过心室舒张时的收缩将氧合和非氧合血液分别送入全身和肺部。

2. 血管系统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动脉带氧血离开心脏,分支到各个组织器官;毛细血管则起到交换营养与代谢产物的作用;而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混合后返回到心脏。

3. 微循环微循环包括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床和组织间隙。

它通过血管壁的扩张与收缩调节,控制血液流动量和微循环灌流。

二、血压的调节1.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参与血压的调节。

交感神经刺激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则相反,减慢心率和舒张血管。

2. 激素调节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醛固酮等在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通过增加心脏输出量和收缩外周血管提高血压;而醛固酮则促进水盐潴留,增加有效循环容量。

三、局部灌流控制1. 自动调节组织器官通过自身代谢产物催化释放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如乳酸、钾离子等,来影响局部灌流情况。

当氧供应不足或代谢产物堆积时会引起局部动脉扩张,增加血液流入。

2. 反射机制某些组织器官会通过反射调节局部灌流。

例如,肺血管在通气不畅或吸入有害气体时,会引起广泛的肺动脉收缩,从而减少血流。

四、温度对血液循环的影响1. 皮肤灌流温度变化可以通过改变皮肤毛细血管的扩张和收缩影响皮肤灌流。

当体温升高时,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热散发;而在寒冷环境下则相反。

2. 内脏器官内脏器官如胃、肠道等在消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

因此,在饭后和运动期间,这些器官的血流将增加。

五、运动对血液循环的调节1. 心率和心输出量长期锻炼可以让心率更低,心输出量更高,并提高每搏输送到组织器官的氧气量。

血液循环 第3节 血管生理

血液循环 第3节 血管生理
(CVP)。正常值:4~12cmH2O(0.4~1.2kpa)。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
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上输液时,如果CVP升高, 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CVP降低,提示输 液不足。
2.外周静脉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28
3.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直立时:由于血液本身
35
3.动-静脉短路: 主要存在于手掌、足底、耳廓等处。
路径:微A →动-静脉吻合支→微V 特点:管壁厚,流速快,一般不开放,完全无 交换作用。 作用:控制皮肤散热量,调节体温。
36
(三)微循环血流的调节
1. 代谢产物的作用:
局部代谢产物↑ →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微循环血流↓
真毛血管开放
的动力取决于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中淋巴液之间 的压力差。 (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1.回收蛋白质 2.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清除组织中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真毛细血管关闭
微循环血流↑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 局部代谢产物↓
2. 微A、后微A、微V还受交感神经支配
37
(四)血液和组织血液之间物质交换 1.扩散(溶质分子); 2.吞饮(大分子的物质,如蛋白质); 3.滤过和重吸收(组织液的生成)
38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的滤过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
指微静脉。舒缩活动影响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 比值,改变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 7.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生理第章 血液循环

生理第章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
活动周期。
心房收缩0.1s
心房舒张0.7s
心室收缩0.3s
心室舒张0.5s
全心舒张0.4s
舒张时间长
动画
血液循环
1、心房收缩 2、心室收缩
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3、心室舒张
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心肌的收缩与舒张,是造成室内压力变化 ,导致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主动脉之间 产生压力梯度的主要原因。
动画
血液循环
P-Q间期:
是指P波起点到QRS 波群起点的时间间隔,代 表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 始兴奋的间隔时间,即兴 奋通过心房、房室交界和 房室束的时间。
若P-Q间期显著延长,表明房室结或房室束传 导阻滞,这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血液循环
Q-T间期:
是指QRS波群起点 到T波终点的时间,代 表心室开始去极兴奋到 全部心室完成复极化所 需的时间。其长短与心 率有密切关系,心率越 快,此间期越短。
S-T段 是指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时间,代 表心室各部分均处于去极化状态,无电位差,因 此,它应位于等电位线上。
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理
1、血液循环的概念和功能 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三种细胞的动作电位区别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最大复极电位 3、心肌细胞生理特性:4个 窦性节律、异位节律、自律性高低的影响因素 房室延搁、兴奋性的特点、收缩性的特点 期前收缩、代偿间歇 4、心动周期 心动周期、泵血功能的评价标准、 心音、心率、心电图
生理第章 血液循环
2020年4月29日星期三
血液循环
一、概 述:
机体的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构成的封闭 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方向 循环往复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完整版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完整版

组织细胞。
03
带走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
氧化碳。
04
维持内环境稳态,如调节体温
、pH值等。
05
传递激素、免疫物质等生物活
性物质。
06
血液循环系统组成
01
02
03
心脏
作为泵血器官,推动血液 在血管中流动。
血管
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 脉,分别负责输送血液至 全身、进行物质交换和回 收血液。
血液
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具 有运输、调节、防御等功 能。
05
血液循环过程详解
体循环途径和意义
体循环途径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 →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属支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体循环意义
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 组织器官,同时将代谢废物和二 氧化碳带回心脏。
肺循环途径和意义
肺循环途径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 静脉→左心房。
肺循环意义
自身调节的意义
自身调节是心血管系统的一种重要保护机制,它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缓冲神经和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剧烈影响,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07
常见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介 绍
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遗传基因
交感神经活性增强
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心肌细胞可根据前、后负荷的变化自动调节收缩力,以保 持每搏输出量的相对稳定。
血管阻力的自身调节
血管平滑肌可根据局部血流和血压的变化自动调节血管口 径,从而改变血管阻力。
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在神经和体液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器官、组织的血流 量可随其代谢水平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调节称 为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生理学中的血液循环

生理学中的血液循环

生理学中的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生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包括了一系列的生理过程,如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功能,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等。

血液循环是人体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许多重要器官如脑、心脏和肺等的正常运作的基础。

下面,我们将从血液循环的概念、血液的成分、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功能、血流动力学等方面来详细阐述生理学中的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的概念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之间不断运动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动脉和静脉两个部分。

动脉是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的血管,而静脉则是将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从身体器官和组织中带回心脏和肺部。

血液循环是维持身体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因为它确保身体的所有部分都能获得它们需要的营养和氧气。

二、血液的成分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四个组分组成的。

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而白细胞则是身体的免疫细胞,可以抵抗感染和病毒。

血小板帮助止血和愈合伤口。

血浆是血液中其他成分的液体部分,如水、电解质、蛋白质和激素等。

这些成分构成了血液循环的基础,并确保身体能够正常运作。

三、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功能心脏和血管系统是维持血液循环的关键。

心脏是将血液泵入体内动脉的中心器官,而血管则是将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的管道。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左心室是最强大的腔室,它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负责运输到身体各个部分。

右心室则将血液带回到肺部,以从新纳氧。

血管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的管道。

动脉与心脏相连,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静脉则将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带回到心脏和肺部。

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小分支,它们是每个组织中的关键部分,因为它们使氧气和营养物质能够到达每个细胞。

四、血流动力学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流的科学,它是血液循环的一个关键方面。

血液流量和血流速度是血流动力学的两个主要参数。

高血流量和流速通常意味着身体某些部位需要更多的血液和氧气,如在运动中或发烧时。

医学血液循环生理学

医学血液循环生理学
流速度有关
血液的pH值: 7.35-7.45
血液的渗透压: 与血液中的电解 质和蛋白质有关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调节体温 参与免疫反应
维持酸碱平衡 参与凝血和抗凝血过程
血液循环系统:心脏、血管、血液 血液循环过程:左心室收缩,血液进入主动脉,流经全身,回到右心房 血液循环功能: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调节体温,参与免疫反应 血液循环障碍: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心脏 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
液流动
心脏的瓣膜:心脏的瓣膜 起到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
心脏的压力和流量:心脏 的压力和流量是衡量心脏
功能的重要指标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通 过泵血功能将血液输送到
全身各处
心脏的泵血功能包括收缩和 舒张两个阶段
心脏的泵血功能是推动血液 流动的主要动力
心脏的泵血功能与心率、血 压、心输出量等因素有关
心脏的电生理学是研究心脏电活动的科学,包括心脏的电兴奋、传导和恢复过程。
心脏的电兴奋是由心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泵产生的,这些通道和泵控制着心肌 细胞的电位变化。
心脏的电传导是通过特殊的心肌细胞,即浦肯野细胞,实现的,这些细胞形成特殊的传 导系统,使心脏的电活动能够快速、有序地进行。
心脏的电恢复是指心肌细胞在电兴奋和传导后的恢复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保持心脏的正 常功能至关重要。
汇报人:XX
心脏:泵血器官, 推动血液循环
血管:输送血液 的管道,包括动 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
血液:由血浆和 血细胞组成,负 责运输氧气、营
养物质和废物
淋巴系统:辅助 血液循环,回收 组织液和运输免
疫细胞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
度态。再 下调 的整 水到 平原。先静息状
①Na+-Ca2+ exchanger(Na+-Ca2+交换体): 经同一载体,1个Ca2+ 出细胞;3个Na+进细胞
刺激Na+泵
将Na+泵出细胞
② Ca2+ 泵活动:
将2期内流的Ca2+ 泵出细胞。
1期 平台期
0期
3期
由于泵出与泵入 的正电荷总数相 等,膜电位稳定 于-90mV。
第 四 章 血 液 循 环
(Circulation)
血液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① 完成机体内的物质运输,将体内物 质代谢过程中的原料和代谢产物运送 到各有关器官;
② 运输并传送各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 激素,以实现机体的体液性调节功能;
③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④ 保证血液对机体的防卫功能活动的 发挥和实现。
4期
(二)自律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1、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
心室肌细胞
浦肯野细胞
与心室肌细胞相比,浦 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0、 1、2、3期的图形和离 子流都是相同的,不同 的是4期。心室肌细胞 动作电位的4期很稳定, 如果没有外来刺激,也 没有兴奋传来,它可较 长时间地保持-90mV的 静息电位。
而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4期不稳定,在 没有外来刺激,也没有兴奋传来的情况下, 可自动缓慢地去极化,一旦达到阈电位就 爆发新的动作电位,并如此反复。
若按照去极化、 复极化的顺序 过程,心室肌 工作细胞的动 作电位可区分 为0~4期五个 时期。
1、极化期(0期):
心室肌去极化过程(动作电位的升支), 膜电位立即从静息的极化状态下的-90mV迅 速上升到30mV左右。该期时程极为短暂,仅 占1~2ms,其幅度较大,约为120mV,其电 位变化的速率较快,可达300V/s。0期的形 成机制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基本相同。

人体血液循环的生理学原理

人体血液循环的生理学原理

人体血液循环的生理学原理人体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的关键过程之一,它通过不断将富含营养和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到肺部和肾脏进行排泄,确保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血液循环的生理学原理主要涉及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方面。

首先,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源。

人体心脏位于胸腔中,由心房和心室组成。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律动行为,将新鲜血液从心脏的左心房经由二尖瓣注入左心室,然后由左心室通过主动脉(最大的动脉)将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心脏的收缩是通过心肌的肌纤维收缩产生的,这种收缩有规律地发生,形成了心跳。

心脏的功能是通过心脏起搏器产生的电信号调控的,它使心肌细胞兴奋并收缩,产生心搏的动作。

其次,血管是血液运输的通道。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是从心脏流出的血管,它们将高浓度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带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静脉则是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带回到心脏。

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连接,它们形成了微小的网状结构,并把营养物质和氧气释放到组织和器官中,并收集废物和二氧化碳。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是由心脏的收缩和放松产生的压力推动的,这种压力差被称为血压。

最后,血液是血液循环的介质。

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它主要由水、蛋白质、糖类、脂类等多种物质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负责携带氧气,并将氧气释放给组织和器官,同时携带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带回肺脏和肾脏排除。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负责识别和攻击入侵的病原体。

血小板起着止血的作用,当血管受伤时,它们会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阻止血液流失。

综上所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生理学原理涉及心脏的泵血功能、血管的通道功能和血液本身的运输功能。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律动将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血管将血液输送到不同的目标地点,并通过血压差和脉搏推动血液的流动,血液本身则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向组织和器官提供能量,同时携带废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脏和肾脏进行排泄。

生理学教材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生理学教材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Circulation)本章导读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

生命不息,循环不止。

机体内的血液通过周而复始的循环,运送营养物质、内分泌激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和靶细胞,同时携带其代谢终产物经由排泄系统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实现了体液调节和血液的免疫防卫功能,进而维持了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循环系统是一套连续、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组成。

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源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泵血功能的实现是以其特定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

按照心肌细胞不同的电生理活动特点,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构成心房和心室壁的普通心肌细胞,即工作心肌细胞;另一类是具有自动节律性或起搏功能的心肌细胞,即特殊传导系统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具有的一般生理特性是: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正常心律的自律性兴奋由窦房结发出,传播到右心房和左心房,然后经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纤维传播到左、右心室,引起心房、心室先后有序的节律性收缩。

心脏泵血的过程即是心脏进行节律性有序舒缩的过程。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即为心动周期,它可以作为分析心脏机械活动、研究其泵血机制的基本单位,对心脏泵血功能进行正确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其常用指标有心输出量、心脏作功量等。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

按照各类血管不同的功能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类: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血液由左心室泵出后,循动脉系统分配至各器官组织,在毛细血管网处进行物质交换后,又经静脉系统收集回流至右心房,继续新一轮的心肺循环。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血压的形成有两个基本的条件,即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

动脉血压是血液在动脉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可分为收缩压和舒张压。

凡参与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动脉血压。

生理学血液循环(一)

生理学血液循环(一)

生理学血液循环(一)引言:生理学血液循环是指人体内心脏将富含氧气的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并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重新输送回心脏的过程。

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之一。

本文将从血液循环的起点、心脏结构、心脏循环的步骤、动脉和静脉的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调节等方面,详细介绍生理学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正文:一、血液循环的起点1.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起点之一;2. 心脏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实现血液的泵动;3. 血液循环起点同时也包括肺血循环和体循环。

二、心脏的结构1. 心脏包括心房和心室;2. 心房和心室之间通过心瓣膜相隔;3. 心房和心室各自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4. 心脏的特殊结构使其能够有效地实现血液的泵送。

三、心脏循环的步骤1. 心脏舒张期:心脏室壁松弛,心室内充满血液;2. 心房收缩期:心房肌收缩,将血液推到心室;3. 心室收缩期:心室肌逐渐收缩,将血液从心室推入动脉;4. 心脏舒张期:心室肌松弛,血液充满心脏。

四、动脉和静脉的功能1.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的血管;2. 动脉具有弹性壁和一定的收缩能力;3. 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输送回心脏的血管;4. 静脉具有较大的容量和较低的压力。

五、血液循环的调节1. 自主神经系统对血液循环的调节;2. 神经调节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3. 具体的调节机制包括血压调节、心率调节等。

总结:生理学血液循环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起始于心脏,通过心脏结构的收缩和舒张实现血液泵动,进而完成心脏循环和体循环。

动脉和静脉在血液输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功能各不相同。

此外,血液循环还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维持铺设全身的血流稳定。

深入了解生理学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对于护理人员和医学研究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生理学基础》第四章 血液循环

《生理学基础》第四章 血液循环

《生理学基础》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主要介绍了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体内循环的过程,它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组成。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循环系统的组成: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通过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通过形成一个闭合的系统,使血液能够在体内流动。

2. 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非细胞性成分,含有水、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物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在血液中起着各自特定的功能。

3. 循环的机制:血液循环经过两个循环系统,即肺循环和体循环。

肺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过肺部,完成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体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过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完成物质的输送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4. 循环的调节:血液循环的调节主要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完成。

神经系统通过控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调节心脏的输出量和心率。

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作用,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调节血管阻力和血压。

血液循环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它保证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物质的运输和交换,维持了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正常的血液循环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
电生理特性:自律性 兴奋性 传导性 机械特性: 收缩性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自律性 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发生节 律性兴奋的能力。 产生基础:4期自动除极 窦房结 房室交界 100次/分 50 次/分 正常起搏点 潜在起搏点 异位起搏点
第一节 心脏生理
2.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搏出量×心率(4.5L~6 L) 心输出量与机体新陈代谢的水平相适应,剧 烈运动时可高达25L/min~35L/min。
心指数(cardiac index)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每分输出量/体表面积 3.0 L/(min· m2)~3.5 L/(min· m2) 人体静息状态下的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心室
容积 不变
血流方向 ——


不变
——
心房收缩期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三)心音
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引起的振动所产
生的声音。
心 音 特 征 产生原因 意 义
第一心音 音调较低、响度大,持 房室瓣关闭 标志心室 续时间较长 收缩开始 第二心音 音调较高、响度较小, 动脉瓣关闭 标志心室 持续时间较短 舒张开始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力、瓣膜活动、心室容积及血流变化
压力比较 心动周期分期 等容收缩期 心缩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 心舒期 减慢充盈期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开 开 关 关 增大 增大 心房→心室 心房→心室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关 开 减小 心室→动脉 心房:心室:动脉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瓣膜活动 房室瓣 关 动脉瓣 关
人体解剖与生理
人体解剖与生理
第十五章 血液循环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苏莉芬
第十五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生理
第二节
血管生理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左心: 泵血入体循环
右心:
泵血入肺循环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经历的 时间。 心率: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1. 搏出量(stroke volume): 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成人安静 60ml~80 ml。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 55%~65% 射血分数愈大,说明射血后残留在心室内的 血液愈少。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分类
分 类 分 布 功 能
非自律细胞 心房、心室肌
自律细胞 窦房结、心室浦肯野细胞
具有收缩功能
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能力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90 mV 形成机制:K+外流 电-化学平衡电位
第一节 心脏生理
2.动作电位: 0、1、2、3、4五个时期
(1)去极化过程(0期) 1 2 3 -90mV→+30mV, Na+内流 1ms~2ms 0 (2)复极化过程
1) 快速复极初期(1期) 4
+30mV →0mV K+外流 10ms
第一节 心脏生理
2)缓慢复极期(2期,平台期)
0mV 100ms~150ms
(2)心率储备:适当增加心率。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影响搏出量的因素
① 前负荷
② 后负荷
③ 心肌收缩能力
2.影响心率的因素
第一节 心脏生理
1.前负荷 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或压力。
心室舒张末期充盈程度决定心肌收缩的初长度
心肌细胞初长度(前 负荷)改变→心肌收 缩强度和速度的变化 →搏出量改变(一定 范围,正变)
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心输出量↑
心率过快或过慢,心输出量都会减少。
♥ 心率过快 (>180 次/ min)→心室充盈时间过短→充 盈不足→搏出量↓→每分输出量↓ ♥ 心率过慢 (<40 次/ min)→心室舒张期过长,心室充 盈已达限度→无法再增加充盈量和搏出量→心输出量↓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心率↑ 体温升高1℃→心率增加12次/分~18 次/分。
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 动的一种内在特性。 取决于心肌细胞内部与收缩有关的各种酶的 活性等内在因素,这些因素可在神经体液因素的 影响下改变。
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 → 心肌收缩能力↑
ACh、缺氧、酸中毒 → 心肌收缩能力↓
第一节 心脏生理
2.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第一节 心脏生理
3. 心脏做功量 搏出功(stroke work):心室收缩一次所做的功。
每分功(minute work):心室每分钟所做的功。
由于肺动脉压仅为主动脉压的1/6,故右心室 做功量只有左心室做功的1/6。
4. 心力储备
指心输出量随机体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1)搏出量储备:收缩期储备和舒后负荷—大动脉血压
等容收缩期↑、射血期↓→搏出量↓ 大动脉BP↑→动脉瓣开放延迟→ (暂时) 射血速度与力量↓
心室内余血↑、充盈量↑→ 心肌初长↑ 神经-体液因素→心肌收缩能力↑
搏出量接近原来水平
长期大动脉BP过高:心肌收缩增强→心肌肥厚
第一节 心脏生理
(3)心肌收缩能力
心动周期=60/心率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当心率约为75 次/min,心动周期为0.8s。 心房收缩期0.1s,舒张期为0.7 s。 心室收缩期0.3s,舒张期为0.5 s。
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以舒张期缩短更明显。
心室舒张期 心室收缩期 0.3秒 0.1秒
心房舒张期 心房收缩期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1 2 3 Ca2+内流与K+外流 处于平衡状态 0
3)快速复极末期(3期)
0mV → -90mV , K+外流 100ms~150ms 4)静息期(4期) -90mV
4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窦房结P细胞的动作电位
0期去极化缓慢:
Ca2+
Ca2+内流 无明显1、2期。 3期达最大复极电位 -60mV K+外流 4期自动去极化 K+外流逐渐减少 Na+内流逐渐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