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8d785a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68.png)
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高血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健康难题。
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在控制高血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之产生的副作用及耐药性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中医药作为替代性治疗的选择。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 中医药治疗的整体观念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看待人体是一个整体,并将高血压视为整体失衡的结果。
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病症。
中医药通过平衡人体的气血和阴阳,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这种整体观念也为中医药治疗的个体化定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2. 针灸疗法的应用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在高血压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调节人体的经络和脏腑功能,针灸可以帮助患者降低血压。
研究表明,针灸可通过调节交感神经的活性,减少外周血管阻力,从而改善患者的血压状况。
此外,针刺还可以刺激人体的内源性物质,如内啡肽和血清素的释放,达到镇痛和镇静的效果,从而减轻患者的压力和紧张感。
3. 中草药的应用中草药作为中医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在高血压治疗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
许多中草药被证明具有降血压的效果,如天花粉、丹参、黄芪等。
这些草药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机制调节血管张力,促进尿液排泄,改善心脏功能等,从而达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
此外,一些中草药也被用于减轻高血压患者的症状,如头痛、头晕等,并提供了对患者全面调理的效果。
4. 饮食调理的重要性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药还强调饮食调理在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重要性。
根据中医药的理论,一些特定的食物和草药可以帮助调节血压。
例如,大蒜被认为具有降血压的效果,生姜可以活血化瘀,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减少血管收缩等。
合理地选择和搭配这些食物和草药,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并提供全面的身体保健。
在使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时,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至关重要。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诊治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诊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e85176ff5335a8102d220b6.png)
生 殖 免疫 学 的 进 一 步发 展 , 了更 好 的 加 强研 究 , 为 提高 疗 效 , 今 【】 免疫性不孕不育的 中西 医治疗 中国社 区医师, 0 l)2 8 刘琦. 2 7 : . 0 o9 后 尚需 开展 以下 工作 :对 本病 制 定统 一 的诊 断 分 型及 疗 效判 断 【】 芬. 9刘瑞 中西 医结 合 治疗 免 疫性 不 孕 2 6例 临床 观 察. 国 中西 中 标 准 ,便 于开 展研 究 和观 察 总结 。利 用 现 代 医学科 技 的 各 种方 医结合 杂 志, 0 , ( :8 6 . 2 2 216 — 9 0 2 )
法, 对本病的发病本质和至于机制进一步多学科 、 多层次的深入 【 1 . 九, , 1 2望 黄震 汤明礼 , . 不 方 治疗 免 疫性 不 育 雌 鼠 的组 织 0 等 免
研究 , 好 的 阐 明各种 抗 体影 响生 育 的机制 。 更 中西 医实验 研 究和 学和免 疫 组化 【. 学 杂志 , 002 6: 5 5 7 J 解剖 ] 20 , ) 5 — 5. 3( 5
析. 中国 中西 医结合 杂志 2 1 ,( ) 1— 1. 0 033 : 7 39 03 【2 ̄" ̄, 11 4. 庞清洋, 慧卿, 中医药治疗免疫性不孕的研 究进展 . 7 @f 庞 等. 【. J 中医 药研 究, 0 , ( : 6 . 1 2 01 4 5 1 0 6 )— 【4程 泾 . 经 失调 与 中 医周 期 疗 法【 . 江科 学技 术 出版 社 . 1] 月 M1 浙
】 8 6: -5 9 4. 49 4.
【】 泾主 . 中西 医结 合 不孕 不 育诊 疗 学【 】中国 中医 药 出版 【3汤 月 萍. 阴抑抗 汤治 疗妇 女 免 疫性 不 孕 阴虚证 的 I 研 究 1程 实用 M. 11 滋 临床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d1fd28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1.png)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高血压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一个严重问题。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在中国就有3亿人受到其困扰。
高血压不仅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还增加了患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其他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高血压是由于“肝火上升”、“气滞血瘀”等离散理论导致。
虽然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已经历时数千年,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在这方面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备受关注。
一、中医药调节高血压的作用机制1. 直接扩张血管中草药如黄芪、丹参等可以通过直接扩张外周小动脉和护壁功能增强来干预高血压。
例如,《本草纲目》记载,“丹参甘辛微温入肝功赤润调之”,说明丹参对于调节“肝火上升”有一定的作用。
黄芪被视为“最强大”的中药之一,其具有免疫调节、抗菌和抗炎作用,通过调节机体内环境,进而降低血压。
2. 抑制交感神经系统中医药可通过阻断交感神经介导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来减少高血压问题。
临床研究发现,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的天麻、黄连等中草药可以显著降低交感神经活动,从而达到减少心率和收缩压的效果。
3. 抗氧化作用中医药还可以通过抑制有害自由基的产生和增加抗氧化物质的清除来保护心脑血管。
例如,白花蛇舌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所含的多酚类成分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能够减轻氧化应激导致的心脑血管损害。
二、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方法及效果1. 中药单味和复方的应用调查显示,一些中药如丹参、天麻等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这些中药可以以单味剂型使用,也可以根据患者情况组成复方进行治疗。
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单味或复方中药在降低血压、改善心脑血管功能和减少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2. 针灸与推拿疗法针灸和推拿是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的治疗方式,在调节高血压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研究表明,针灸可通过调整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功能、改善心脑血管自律性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推拿则通过促进全身气血运行,解除肌肉紧张及神经系统平衡等途径对高血压进行干预。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6bcdc0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e.png)
引言
引言
高血压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在慢性疾病防治中有着悠久 的历史和广泛的实践经验。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完善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中医药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本次演示旨在探讨中医药防 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 展
01 摘要
03 文献综述 05 结论
目录
02 引言 04 现状分析
摘要
摘要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药在高血压病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次演示对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中药材、 针灸、推拿、饮食和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 究方向。
3、推拿研究
3、推拿研究
中医推拿在高血压病防治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主要通过按摩头面部和颈部的 穴位,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相关研究表明,推拿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水平,改善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然而,推拿治疗高血压病的长期疗效及其作 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4、饮食研究
4、饮食研究
中医饮食疗法在高血压病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合理的饮食结构 能够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如增加膳食纤维、减少钠盐摄入、适量补充优 质蛋白质等。此外,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材如杜仲、桑叶、菊花等也可以通过食 疗方式辅助降压。然而,饮食疗法的长期疗效及其对机体代谢的影响仍需进一步 研究。
1、中药材研究
1、中药材研究
中药材在高血压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许多中药材如杜仲、桑 叶、菊花、钩藤、夏枯草等具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其中,杜仲主要成分是绿原酸 和杜仲胶,能够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脂代谢和肾功能;桑叶具有清肝明目、疏风 散热的功效,能够降低血压和血脂;菊花含有黄酮类和醇类成分,具有明显的降 压作用;钩藤中含有钩藤碱和异钩藤碱等成分,
高血压病中医药治法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中医药治法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c83fa40e45c3b3567ec8bf3.png)
高 血 压 病 属 于 中 医 学 “ 晕 ” “ 痛 ” 范 畴 。 血 压 病 不 眩 、 头 等 高 仅 可 导 致 血 流 动 力学 异 常 , 胰 岛 素 脂 肪 的 障 碍 , 且 还 可 引 起 糖 而 心 、脑 、肾 靶 器 官 的 严重 损 害 ,为冠 心 病 脑 卒 中 的主 要 危 险 因 素。 目前 国 内 治疗 本 病 的方 法 很 多 , 笔者 就 近 几 年 有 关 中医 药 治 疗 本 病 的方 法 概 述 如 下 。
高 血 压 病 与 中医学 之 “ ” 系 密 切 。柏 维 丽 运 用 天 麻 钩 肝 关 藤饮加减 ( 麻 、 藤 、 决 明、 芩 、 栀、 膝 、 仲、 寄生、 天 钩 石 黄 山 牛 杜 桑 夜交藤 、 神 、 花 、 茯 菊 白蒺 藜 、 夏枯 草 ) 治疗 高血 压 病 患 者 6 例 , 8 基本痊愈 1 5例 , 转 5 好 2例 , 效 1 , 无 例 总有 效 率 9 % ; 效 时 间 9 显 最短 5 , 长 2d d最 8 。李 明 兰 等 治 疗 高 血 压 病 10例 , 疗 组 予 0 治 倍他乐克 , 中药 予 天 麻 钩 藤 饮 加 减 ; 对照 组 予 倍 他 乐 克 、 定 。 安 结
【 关键词】 高血压病
中医药 治法
药 的两组血压显效率 、 总有效率均高于两本型组 ; 对眩晕 、 头痛 、 颈背强硬 、 胸闷胸痛 、 肢体麻木 等主要症状改善 的显效率 、 总有 效率两活血组亦高于两本型组 , 对血液流变学 、 D一Ⅱ聚体等检 测指标 的改善 , 活血组亦优于两本型组 。 两
效方 面均 明显 优 于 对 照 组 。刘 德桓 等 观察 以化 瘀 浊 益 肝 肾法 为治 疗 原 则 的降 压 1 颗 粒 对 原 发性 高 血压 患 者 生 活 质 量 的 影 号 响 ,6 例 患 者 随机 分 为 两 组 , 服用 卡 托 普 利 ; 周 后 若 舒 张 压 13 均 2
中医草药调节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调节高血压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5a9d4f8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7.png)
中医草药调节高血压的研究进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虽然现代医学在高血压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很多病人对西药治疗存在不良反应或不适应。
因此,人们开始寻求中医草药在调节高血压方面的潜力。
本文将研究中医草药在高血压调节方面的最新进展。
一、中医草药的基本原理中医草药研究高血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来达到降压的作用。
中医草药通常采用复方制剂,不同草药的组合相互配合,以增强疗效。
二、中医草药的临床应用1. 黄连解毒胶囊黄连解毒胶囊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降压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黄连解毒胶囊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2. 天麻天麻被认为具有镇静、抗高血压作用。
研究发现,天麻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扩张血管,减少心脏负荷,从而降低血压。
3. 当归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被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研究表明,当归可以调节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压。
何首乌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材,并且有着降压的效果。
研究发现,何首乌中的活性成分可抑制血管收缩因子的释放,减少血管收缩,从而降低血压。
5. 金线莲金线莲被认为具有降血压的作用。
研究显示,金线莲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释放一氧化氮,扩张血管并降低血压。
三、中医草药的作用机制中医草药调节高血压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抗氧化作用、保护血管功能、调节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等。
通过这些机制,中医草药可以有效调节高血压。
四、中医草药的副作用与安全性中医草药在调节高血压方面的副作用相对较少,与西药相比更为安全。
但是,在使用中医草药治疗高血压时,仍然需要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中医草药的前景与挑战尽管中医草药在高血压治疗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临床试验和研究,其临床应用还存在一定的挑战。
然而,随着对中医草药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未来中医草药将在高血压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草药在调节高血压方面的研究进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降压效果和潜力。
高血压病中医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中医治疗方法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95d2e61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8.png)
高血压病中医治疗方法研究进展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病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其治疗多从调理脏腑、改善气血循环等方面入手。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中医治疗方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从病因病机、中药复方、针灸推拿等方面综述高血压病中医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体质偏颇等。
其中,情志失调是导致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的主要原因,饮食不节则易损伤脾胃,劳逸过度可导致气血不足,体质偏颇则易产生痰浊瘀血。
在现代研究中,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也得到了进一步阐明,涉及遗传、年龄、性别、饮食等多个方面。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扩张血管等方式,有效降低血压,缓解高血压症状。
例如,研究发现,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等经典名方对高血压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一些新型的中药复方制剂,如针对肝阳上亢的天舒胶囊、针对肾性高血压的益肾降压胶囊等,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然而,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仍存在不足。
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很多方剂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中药复方在治疗高血压病时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尚需深入研究。
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明确中药复方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为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药物选择。
针灸推拿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其在高血压病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来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
推拿则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舒缓肌肉紧张等方式缓解高血压症状。
研究表明,针灸推拿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
然而,针灸推拿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40078f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12.png)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各地的人们。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在控制高血压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包括针灸、中药、按摩和气功等方面的疗效及其具体技巧。
一、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药理论和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针灸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穴位如内关穴、太冲穴、风池穴等进行刺激,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整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高血压是一种综合疗法,通过中药的药性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降压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天麻、丹参等,这些中药以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同时,中药的配方和用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按摩疗法按摩是中医药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或者经络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痉挛、减轻压力等。
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揉、按、点等。
揉是通过用手掌或者指腹轻轻揉动穴位,可以缓解血管的紧张,有效降低血压。
按是用力按压穴位,可以刺激相关的神经和经络,增强组织的功能。
点是用手指轻点穴位,以达到调整体内阴阳平衡的作用。
四、气功运动气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调整身心状态和促进健康。
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常用的气功运动有太极拳、八段锦等。
这些运动以舒缓缓慢的动作为主,通过呼吸和身体的协调运动,可以放松神经系统、降低血压,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总结起来,传统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针灸、中药、按摩和气功等治疗方法,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血液循环、放松神经系统等方式,有效地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47e93d55022aaea998f0fdd.png)
抗力辅助疗法对高血压并发症的效果分析。 方法 : 临床试验 受试对象分 为 2组 , 治疗 组高血压者 4 8例 , 服用 降压药 的
同 时 , 用 纯 天 然 植 物 ( 药) 服 中 调理 剂 一抵 抗 力 胶 囊 ,8天 2
降 低 症 候积 分 , 善 临 床 症状 , 改 同时 也 显 著 改 善 血 压 、 糖 、 血
结论: 经安神降压合剂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 患者 , 随着血压
的下降、 焦虑症状 的改善 。张荣珍等 认为原发 性高血压 病人情志 失调主要 表现 为情 绪失控 、 动 、 冲 紧张 、 郁、 抑 急 躁、 喜悲、 焦虑等。 对常见的焦虑 、 抑郁和 急躁 3种表现形式 统计分析, 7 3 8例病例中, 志正常者 1 4 5 情 6例, 3 .2 , 3 占 7 6% 余23 2例原发性高血压例表现有一种或多种形式情 志失 2 调。李 常度等 … 运用现代心理学测量 方法研究本病 , 提示 高血压病 患者 性格特 征与正 常人群 比较 有性 格 内向或外 向, 呈两极分布伴情绪不稳定 的特 点。临床证型不同 , 性格 特征也 不相 同,肝火亢盛和阴虚 阳亢型患者 1 1 中, 4 5例 6 例具有胆汁淤积和抑郁性格。 2 改善代谢和血流动力学
为 1个疗程 ; 对照组 3 0例 , 按常规治疗方法 ( 服用 降压 药) 进行 治疗 。 结果: 抵抗力辅助疗法治疗组减缓并发症症状 效 果明显优 于对照组 , 显著性差异 ( <0 O ) 结论 : 有 P .1。 抵抗力 辅助 疗法 , 高血压并发症效 果显著 , 对 该胶囊能增强免 疫、 减 少心率失常 、 降低毛细血管 的通透性 , 调节血压 , 增加心 肌 血流量 作用 , 能改善 脑血流量 , 且 扩张冠状 血管 。彭利 . 等[ 报道 , 复方鬼箭羽 汤改善高血压病胰 岛素抵抗和血液 I 流变 学的临床研究 中将 符合纳入标准 的 8 0例高 血压病患 ’ J 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2 和对 照组 (8例) 试验组予 口服 4 例) 3 , 复方鬼箭羽汤加卡托普利 , 对照组仅服用卡托普利 , 2组疗 程均 为 6周, 察治疗前后 2组 空腹血糖 (P ) 空腹 血清 观 FG 、 胰 岛素 (IS 、 岛素敏 感指数 (S ) FN ) 胰 I I 和血压 、 血液 流变学 的变化。治疗 后 2 患者 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 前有 组 显著性 降低 (<O 0) 且 FN P . 1, IS水平呈显著性降低 (<O 0 P .5
中医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08941c5050876323112124c.png)
中医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长期高血压会引起肾损害,中医治疗高血压肾损害有较大优势,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高血压。
肾损害属中医“眩晕”、“腰痛”、“水肿”、“尿浊”等范畴。
为肾虚不能固摄精微,瘀血、痰浊壅阻肾之脉络,清浊不分、精微外溢所致。
病机主要为肝肾阴虚,肾气亏虚,痰瘀阻络。
肝肾阴虚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基础,肝肾阴虚可致痰瘀阻于肾之脉络,肝肾阴虚、痰瘀阻络是病机关键。
气虚血瘀是高血压肾损害的病机关键,但气虚不仅为指肾气虚,而是肺脾肾三脏之虚。
气之生化不足,无力推动血行,则血行迟滞,留而为瘀,瘀血进一步阻滞气机,则脉络不通。
气虚一血瘀一瘀血一气虚,互为因果,循环往复,疾病遂生。
肾气亏虚、水湿淤浊是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主要病机,并证实补肾方不仅能改善症状,还能降血压、降低尿微量蛋白、降血脂及降低血液黏稠度,提示补肾益气、利水化瘀法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导致的早期肾损害有较好疗效。
对169例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进行中医症候学研究,发现高血压。
肾损害的病机重点在肾,早期以阴虚为主、气虚次之,中期阴虚和气虚并重,晚期气血阴阳俱虚,而以气虚最重。
郭兆安认为湿浊内蕴是高血压肾损害肾衰竭期的主要病机。
程广书研究发现,高血压肾损害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性增高,为高血压肾损害存在血瘀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2 临床治疗2.1 中药复方研究杜林等将100例高血压肾损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服降压西药,治疗组加服君山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能减少夜尿次数,降低24h蛋白尿和血B2一MG。
侯发琴等将66例高血压肾损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服降压药,对照组加服滋阴潜阳活血中药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石决明、天麻、川芎、当归,疗程8周。
结果两组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明中药联合西药对高血压肾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临床观察君山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具有良好的靶器官保护作用,能不同程度延缓和逆转高血压所致的。
抗高血压中药的降压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抗高血压中药的降压作用机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c3bb38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e.png)
抗高血压中药的降压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概括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抗高血压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具有降压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抗高血压中药的降压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概述,以期为抗高血压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高血压的危害性及现状;高血压也称为高血压症或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压持续升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正常血压值为收缩压(SBP)小于120毫米汞柱(mmHg),舒张压(DBP)小于80mmHg。
然而当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 时,被认为是高血压。
高血压的危害性不容忽视,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脑血管、肾脏等多个器官受损,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冠心病等。
此外高血压还与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35的患者因高血压导致的并发症死亡。
因此控制高血压对于改善全球公共卫生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抗高血压药物已成为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度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天然、安全、有效的降压方法。
中药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的传统医学体系,在降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药降压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2. 中药在降压治疗中的重要性;随着全球高血压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然而传统中医药在降压治疗方面的优势逐渐受到关注,中药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已经在降低血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因此研究中药在降压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药具有较好的整体调节作用,许多中药复方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008eb49be1e650e52ea9911.png)
【关键词】 高血压病 病因病机 治则治法 综述
高血压病是影响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 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病不 仅是独立的心血管疾病,而且也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 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降低血压能有效控制心、脑血 管病的发生,所以,有效控制血压历来备受关注。 中医 药从整体出发,调整阴阳平衡,治疗高血压病有独特的 疗效与方法。 笔者就近年来中医药专家治疗本病的学 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述如下。
总 之 ,正 如 张 氏 [10]认 为 高 血 压 病 起 病 缓 慢 、病 程 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导致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 功能紊乱,病位涉及肝、脾、肾(实为五脏),病理因素主 要为风、火、痰、瘀、虚,病程中各证候相互兼夹或转化, 病情复杂。
*基 金 项 目 :湖 南 省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课 题 (201283) △通信作者
多以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心肾两虚、痰浊中 阻、 阴阳两虚等证为着眼点和临床治疗的切入点来论 治高血压病,虽能改善症状,但难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对高血压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认 识到近 30 多年中医以肝肾阴阳为辨证模式治疗高血 压病,治疗注重改善症状,已与中医治病求本、治病防 变的治疗目标尚存有较大差距。 而且课题组应用中西 医结合会有关虚证和血瘀证的全国标准对 100 例高血 压病门诊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中医研究, 结果发 现,无论是高血压的Ⅰ期、Ⅱ期还是Ⅲ期患者,心虚证 者都多于肝虚证、肾虚证,血瘀证也多于同期的气虚、 阴虚、阳虚证者。 钱氏[5]也认为老年高血压病是一个长 期的病理过程,其中血瘀为其主要病理因素之一。饮食 不节,脾失健运,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浊阻 滞壅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或久病不愈,脏腑气血亏 虚,气血运行不利,内生瘀血,阻滞脉络。 1.3 肝为核心、病 及他脏 欧氏[6]认为原发性高血压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或多或少均涉及了肝气、 肝郁、肝 火、肝风、肝阳、肝阴、肝血等肝脏病理生理的诸多方 面,尤其是肝阴和肝阳。肝脏病理变化对气血的影响使 这一病理过程涉及了血热、血瘀、血虚、气郁、气滞和气 虚甚或气血两虚等气血的病理变化, 同时肝脏病理变 化对其相关脏腑的影响使这一病理过程不可避免地涉 及了脾湿、心火、心脉瘀阻,脾虚、心气虚和肾虚等脏腑 虚实的病理变化。 这样原发性高血压便呈现出以肝为 病变核心,涉及心、脾、肾,以肝阴虚肝阳亢为病理基 础,涉及肾虚、脾虚、心气虚和风、火、痰、瘀诸邪的病理 特点,即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变化 多端的特点。 孙氏[7]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生虽与阴阳失 调、气血紊乱有关,但其病因病机关键在肝。 肝为风木 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无论是情志失和,饮食不 节,还是久病体虚,最后都会影响到肝的阴阳失调。 素 体阳盛之人,肝阳偏亢,化火生风,风生火动,上扰清窍 则为眩晕;或长期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阴
中药降血压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中药降血压的作用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97503f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09.png)
中药降血压的作用及研究进展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高血压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问题。
虽然西药治疗高血压十分有效,但其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和长期的使用削弱了人们对其治疗的信心。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寻找有效的替代疗法,其中中药降血压的疗效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药降血压的作用机制高血压常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内分泌紊乱以及水盐代谢失调等。
中药的治疗特点在于其维持人体平衡的理念和通过“中和”等手段调整血液中不良物质含量。
同时,中药与人体的相容性良好,可减少副作用及毒性反应。
据研究发现,中药降血压的作用机制涉及多个方面。
中药中含有物质,如多酚类、活性多糖、有机酸、苯丙素、甾醇、皂甙等,它们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阻断钙离子通道、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作用,从而可降低血压。
中药降血压的研究现状近年来,中药降血压的研究不段取得突破。
2013年,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一项针对20多种中药的系统评价,发现其中17种中药的治疗效果是明显的。
其后,又有多个团队对中药降血压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1. 山楂山楂作为一种食用中药,早在唐朝时期就被认为可以降血压。
现代研究表明,山楂果实中含有多种多酚及类黄酮类物质,具备降低血脂的作用。
其体内可以扩张血管、降低心脏负荷和心率,从而有效降低血压。
2. 丹参丹参主要成分是丹参酮等物质。
它具有抗氧化、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以及抑制纤溶酶诱导器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作用。
研究表明,丹参可以有效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
3. 当归当归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能够扩张冠脉、改善微循环和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从而对高血压病人的心血管系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当归中的活性成分之一—唑磷石麻甲醇提取物—可以明显降低血压。
结语中药降血压的疗效已经得到了不断的验证,但是,中药疗法并不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
大多数的中药治疗方案是针对个人特点综合治疗的,因此,患者在进行中药治疗之前一定要经过医生的检查和建议。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5a15ee8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3.png)
(4):457-461.[9]卢军,陈燕芬,杨翠玉,等.卵巢早衰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16(4):57-60.[10]朱晨颖,侯丽辉.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量化分布规律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9,41(3):47-49. [11]李春华,张玉霞.分析中医体质调理辨证治疗育龄女性月经不调的近远期临床疗效[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2(4):79-85.[12]何舟,胡艳影,李启荣,等.763例更年期女性体质类型的调查研究[J].广西中医药,2017,40(3):25-27. [13]唐丽颖,何舟,胡艳影,等.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中医体质调查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2):118-120. [14]蒋婴,张蔚苓.高危型HPV感染患者Th1/Th2平衡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 (7):669-672.[15]刘君,薛晓鸥,马秀丽,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病变患者体质特点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27(1):14-18.[16]张蔚苓,赵珊琼.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9,26(4):486-490. [17]杨莉.六味地黄汤加中医体质辨识治疗中老年性阴道炎效果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7,12(6):1343-1346.[18]李静颖.600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8,53(6):401-402. [19]熊彩君.不同类型胚胎停育患者中医证候与体质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29.[20]冯晓玲,刘禹熙,陈璐,等.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36(1):49-52.[21]伊静.复发性流产病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咸阳:陕西中医药大学,2019:18-20.[22]杨丽萍.异位妊娠发病相关因素及其体质类型的调查研究[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7:17. [23]麦子霞,孙晓峰.妊娠期糖尿病的中医体质与糖脂代谢的研究[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6(20):37-39.[24]奚婷.早期先兆流产合并亚临床甲减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45-49.[25]傅山.傅青主女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103.[26]陈宝艳.中医体质与产后缺乳及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2016,48(1):127-130.[27]李欢彤.产后出血量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21-22.[28]张敏.产后盆底肌力异常中医证分布特点及其与孕期体质的相关性[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8-12.[29]邓芳,潘佩光.中医体质辨证在促进产后康复中的作用[J].新中医,2012,44(7):100-102.[30]董筱静.中医体质类型与不孕症证型相关性的调查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4):209-211. [31]黄镇乐,宁艳,朱月明.中医辨体调质改善不孕症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良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 (5):1131-1133.[32]辛喜艳,李东,李赛,等. 辨体 辨病 辨证诊疗模式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 32(9):3942-3945.[33]彭燕,戴峻,郭修权,等.12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中医体质检测结果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18,61 (4):127-130.[34]陈艾丽,冉青珍.女性慢性盆腔疼痛患者体质与生活因素调查[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6):4-6. [35]刘岩,孙敏.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妇科癥瘕疾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分布特点[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9): 50-52.∗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ZD201908);江苏省科技发展项目(BE2017662);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民生科技-医疗卫生应用基础研究)项目(SYSD2019237);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第二轮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 2019 62)收稿日期:2020-03-24;修回日期:2020-07-01(编辑㊀颜㊀冬)文章编号:1001-6910(2021)02-0057-04㊃综㊀述㊃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郑晨霞,沈建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南京210000)摘要㊀高血压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可导致心㊁脑㊁肾等靶器官损害,因此控制高血压的疾病进程㊁延迟并发症的发生是降压治疗的主要目的㊂按照高血压的临床症状可将其归为中医学 眩晕 等范畴,已形成了病因病机㊁辨证分型㊁治法方药等方面的中医学理论体系㊂通过对历代医家相关文献的分析,结合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从病因病机㊁中医辨证论治㊁中西医联合治疗㊁中医特色疗法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进展进行综述㊂阐述了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的高血压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分析了相关方剂在临床研究中多靶点治疗的机制,并探讨了近年来中西医联合治疗高血压的增效㊁保护靶器官的优势,以期在高血压的临床诊疗过程中能合理利用中医学,能有更有效的治疗方案㊂关键词:高血压;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特色疗法中图分类号:R544.1㊀㊀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1.02.19㊀㊀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是脑卒中㊁冠心病等心血管实践的独立危险因素[1]㊂初期患者通常无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头痛㊁头晕㊁视力模糊㊁胸痛㊁心悸等症状,具体症状可提示相关靶器官损害㊂近二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产生了较大改变,高盐㊁高脂㊁高热量食物摄入的增加㊁精神压力,以及运动的缺乏等导致高血压患者数量急剧增多㊂研究[2]发现,截至2016年,仅我国高血压患病总数已达2.45亿,且中青年群体面临着日益升高的高血压发病风险㊂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高血压㊁降低发生心㊁脑㊁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已经成为重要研究课题㊂中医药在高血压的治疗实践中有良好的疗效㊂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发展的推动,2020年实施的新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㊁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中增加了中成药㊁中药饮片报销药品种类,中医药的临床应用越发广泛㊂如何有效利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一直以来就是研究的方向㊂通过阅览历代医家的相关文献,结合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从病因病机㊁中医辨证论治㊁中西医联合治疗㊁中医特色疗法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进展进行如下综述㊂1㊀病因病机中医学中无高血压的称谓,按其头晕㊁头痛等症状,可归为 眩晕 等范畴,从‘黄帝内经“所载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到后来发展为五脏六腑皆能致眩[3]㊂‘灵枢㊃卫气“曰: 上虚则眩㊂ 后历代医家根据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与发展㊂朱丹溪强调了 无痰则不作眩 ㊂张介宾指出虚证在眩晕中的主导地位㊂林佩琴则着重论述了阳升风动的内风对眩晕的意义㊂周仲瑛非常重视生活方式因素,认为高血压可因情志过极㊁饮食不节,或劳欲过度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致,病机关键是气机升降失常[4]㊂朱良春强调,高血压的病机特点主要是阴虚阳亢,本虚标实㊂本虚以肝肾阴虚为主;标实表现为肝阳上亢,扰于头目[5]㊂路志正表明,因痰热内结于阳明㊁瘀热扰于上而引动肝风所致的高血压很是常见[6]㊂此外,李士懋发展了‘素问㊃举痛论篇“寒邪致病的理念,论述了寒凝证型高血压的机制[7]㊂2㊀中医辨证论治随着对高血压的认识不断深入,众多医家对于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及证候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认识,但基于临床治疗经验,各流派观点仍存差异㊂笔者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将高血压常见证型进行分型论治㊂2.1㊀肝火亢盛症见头痛㊁眩晕,伴有急躁易怒等,治宜平肝潜阳㊂范辉等[9]发现,机体内活性氧参与血管损伤过程,影响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天麻钩藤汤可干预其病理进程,从而使血管内皮得以保护,起到改善血管重构的作用㊂罗艳红团队发现,平肝潜阳方能够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抑制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RAAS),发挥降压作用[10]㊂天麻养肝降脂汤除可有效降低血压外,在降脂等方面也有独特效用[11]㊂2.2㊀阴虚阳亢症见头痛㊁眩晕,伴有五心烦热等,治宜滋阴潜阳㊂曹希勤等[12]将杞菊地黄丸运用于高血压治疗时,通过抗炎㊁调节血管舒缩从而降低血压并且保护肾脏功能,减轻肾损伤㊂李倩等[13]发现,六味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能减轻血压变异性,提高血压达标率,改善临床症状,能收到理想的降压效果㊂镇肝息风汤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较单一西药治疗,降压作用明确且无明显不良反应[14]㊂2.3㊀痰湿壅盛症见头痛㊁眩晕,伴有头重如裹等,治宜化痰祛湿㊂半夏白术天麻汤可提升内皮衍生舒张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在实验中可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和内皮素的含量,调节RAAS,发挥降压作用[15]㊂刘迎辉等[16]的实验研究表明,引血下行化痰逐瘀降压牛膝方可使小鼠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减低,加强了单药的降压效果㊂加味黄连温胆汤在理气化痰㊁清热燥湿药物中配用黄连,能调节脂代谢和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在降压的同时改善预后[17]㊂孙芹[18]采用柴苓降压汤治疗痰湿壅盛证高血压,在调达肝气的同时加强利水渗湿,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晕眩㊁胸闷等临床症状㊂2.4㊀阴阳两虚症见头痛㊁眩晕,伴有腰酸㊁膝软㊁畏寒肢冷等,治宜滋阴温阳㊂地黄饮子在改善临床症状及降低舒张压方面有良好疗效,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下调促炎性因子的表达,保护血管内皮;同时能保护线粒体膜结构完整性,提高其氧化磷酸化程度;调节能量代谢,提高学习记忆能力[19-20]㊂补肾降浊方以六味地黄汤为基础方,以补肾阴为主,江芳超等[21]的长期临床观察发现经该方治疗,患者血浆中甘油三酯㊁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临床症状改善,提高了患者认知能力及生活质量㊂3㊀中西医结合治疗3.1㊀增强疗效赖娟等[22]采用加味地黄汤治疗老年性高血压,观察到联合用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单纯西药治疗改善明显,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㊂袁苏平[23]运用加味六味地黄丸联合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老年高血压,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在达到治疗目标的同时,患者的血脂水平较前改善㊂将加味温胆汤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用于部分有晨峰现象的高血压患者,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4]㊂3.2㊀保护靶器官周志等[25]观察了活血通脉颗粒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疗效,对照组给以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通脉颗粒,结果显示,两组血压㊁尿微量蛋白及血肌酐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果表明,活血通脉颗粒有减轻肾损害㊁保护肾功能的作用㊂方祝元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天麻钩藤方㊁潜阳育阴颗粒及脑泰丸等可有效防治高血压不同阶段的靶器官损害[26]㊂4㊀中医特色治疗4.1㊀中药联合针灸针灸作为非药物疗法在国际上备受推崇,有明确的治疗效果,且对妊娠期等特殊患者鲜有副作用㊂韩思等[27]对7项随机对照试验㊁72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更具有优势,能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㊂4.2㊀中药联合按摩研究[28]发现,对太冲㊁桥弓等穴位推拿按摩一定时间后能产生降压效果㊂通过对头部穴位(如太阳穴㊁百会穴等)按摩[29-30],可以降低健康女性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能调节老年患者24h血压变异性,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㊂4.3㊀中药联合其他中医特色治疗近年来的研究[31-32]发现,耳针㊁艾灸对控制高血压均有良好的效果,但由于相关的医籍文献较少㊁无明确腧穴配穴原则,仍有待进一步探讨㊂5㊀小㊀结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在全世界范围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㊂西药治疗具有降压幅度大㊁速度快等优势,但作用靶点的单一性决定了其副作用也较为显著㊂中医药疗法运用整体观念,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多靶点治疗,能有效避免长期单一用药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反应,在动物实验及临床运用中有良好的治疗效果㊂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机制将更为明了,在提高疗效和保护靶器官等方面将有更好的应用前景㊂参考文献:[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1): 24-56.[2]WANG Z,CHEN Z,ZHANG L,et al.Statu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results from the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2012-2015[J].Circulation,2018,137(22):2344-2356. [3]陈国明,谭智敏,邓华亮.五脏六腑皆令人眩,非独肝也[J].环球中医药,2019,12(1):29-32.[4]高尚社.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治疗高血压验案赏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6):9-12. [5]吴坚,高想,蒋熙,等.国医大师朱良春高血压病辨治实录及经验撷菁[J].江苏中医药,2014,46(7):1-2,3. [6]高尚社.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治疗高血压验案赏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7):5-7. [7]林燕,张明泉,张琳琳,等.李士懋辨治寒凝证高血压经验[J].中医杂志,2017,58(8):644-646.[8]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9]范辉,韩毅,马骏.天麻钩藤汤对自发性高血压模型大鼠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壁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J].世界中医药,2019,14(3):593-597.[10]李湘平,罗艳红,钟广伟,等.平肝潜阳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 (4):710-715.[11]娜日苏.中药天麻养肝降脂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3):228-229. [12]曹希勤,刘凯,雷作汉,等.杞菊地黄丸加味对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10):75-81.[13]李倩,胡泽平,韩卫星.六味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H型高血压阴虚阳亢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3):90-95.[14]袁征.镇肝息风汤加减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5):14-15. [15]李芳,李霞.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血府逐瘀汤佐治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内皮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35 (6):936-937.[16]刘迎辉,潘博涵.引血下行化痰逐瘀降压牛膝方对痰湿壅盛高血压大鼠尾动脉血压㊁血管紧张素Ⅱ影响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11):162-164. [17]刘莉,孙旭,邹国良,等.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痰湿壅盛型H型高血压[J].吉林中医药,2019,39(9):1194-1197.[18]孙芹.柴苓降压汤治疗痰湿壅盛证高血压的临床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 (19):157.[19]刘莉,刘鹤飞,谢宁.加减地黄饮子治疗阴阳两虚型老年性高血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13(5):566-568.[20]韩冉,马涛,张志辰,等.地黄饮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21): 124-130.[21]江芳超,张积友,解春霞,等.补肾降浊方治疗阴阳两虚型老年高血压病[J].吉林中医药,2017,37(9):911-915.[22]赖娟,王勉.加味地黄汤治疗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18):95-98. [23]袁苏平.加味六味地黄丸联合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高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J].光明中医,2017,32(11): 1545-1547.[24]王丽,朱海波.加味温胆汤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5):1770-1772.[25]周志,张莉.活血通脉颗粒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1):15. [26]段吾磊.复方钩藤降压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阴虚阳亢㊁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7.[27]韩思,张立德,谷丽艳,等.针灸合并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Meta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33(11):5-8. [28]BINYE ZHU,XUE LI,JIN PENG.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n tuina for primary hypertension due to liver-fire flaming-up[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9,17(2): 105-110.[29]杨晓兰,陈芹,宋敏敏.头部穴位按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 (2):304-306.[30]KIM IN-HONG,KIM TAE-YOUNG,KO YOUNG-WAN. The effect of a scalp massage on stress hormone,blood pres-sure,and heart rate of healthy female[J].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2016,28(10):2703-2707. [31]刘必文,沈建平.耳针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6):5-8. [32]侯宁,黄瑶,陈若宏,等.艾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10):2519-2524.收稿日期:2020-03-26;修回日期:2020-12-03(编辑㊀陶㊀珠)文章编号:1001-6910(2021)02-0060-03㊃名师高徒㊃裴正学教授运用胆胰合症方加减治疗胆囊癌经验黄邦荣,杨斌锋,乔玉洁(甘肃省中医院肿瘤科,甘肃兰州730050)摘要㊀裴正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出生于三代医学世家,主编医学类专著二十余部,发表医学论文八十余篇㊂胆胰合症方是裴正学教授五十余年临床经验积累而成的治疗胆道疾病的基础方,被广泛运用于胆囊及胰腺急慢性疾病的治疗,尤其对胆囊癌的治疗颇具疗效㊂胆囊癌是胆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胆道恶性肿瘤的70%以上,其恶性程度较高,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术后容易复发,预后不良㊂胆胰合症方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成,方中柴胡㊁枳实㊁白芍㊁甘草疏肝解郁;大黄㊁黄连㊁黄芩清热燥湿;丹参㊁木香㊁草豆蔻和胃降逆;乳香㊁没药活血化瘀;延胡索㊁川楝子行气止痛;干姜温中散寒,健脾止泻,治久病中虚㊁肠鸣腹泻;配伍蒲公英㊁败酱草加强大黄㊁黄连㊁黄芩的清热利湿作用㊂裴老临证时以 西医诊断,中医辨证㊁中药为主㊁西药为辅 的中西医结合 十六字方针 为指导,运用胆胰合症方加减治疗胆囊癌,疗效较好㊂关键词:胆囊癌;裴正学;中医师;胆胰合症方;验案中图分类号:R735.8㊀㊀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1.02.20。
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研究综述
![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e06084a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e.png)
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研究综述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被称为“健康杀手”。
中医药在高
血压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疗效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医药在高
血压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中医传统理论,例如“肝
主疏泄,肝阳上亢易致高血压”等。
据统计,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有效
率约为80%,且对高血压相关病症,如头痛、眩晕、失眠等有较好的
调节作用。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气
功等,这些方法在调节血压、改善微循环、减少动脉硬化等方面均有
积极作用。
在临床研究方面,一些研究表明,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的有效率较高。
比如丹参益心丸、天王血压丸等复方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显著。
此外,针灸治疗高血压也备受关注,如“内关”、“风池”等穴位针刺对高血压有明显疗效。
气功练习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通过调整呼吸、集中精神等方式来缓解高血压症状,并具有辅助
药物治疗的效果。
总的来说,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虽然中
医药治疗高血压的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但在临床实践中已经表明了
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临床研究可以
进一步验证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7a6da03f12d2af90242e663.png)
2 4 张根娣 , 李天江 , 徐斌 , 等. 通心络联合腺 苷钴胺 治疗糖尿病 周 围神 经病变 7 4例疗效观察[ J ] . 疑难病杂志 , 2 0 1 1 , 1 0 ( 5 ) : 3 7 5 2 5 王晓青 , 王鹏虎. 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神经 生长 因子治疗糖 尿病周 围 神经病变 [ J ]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 0 1 1 , 1 7 ( 1 2 ) : 2 3 2 2 6 古东海 , 何小洁 , 张妍. 依帕司他联合银杏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 围神 经病变疗效观察 [ J ] . 广东医学 , 2 0 1 1 , 3 2 ( 1 2 ) : 1 6 1 8 2 7 许樟荣. 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 [ J ] . 中国医刊 , 2 0 1 1 , 4 6 ( 3 ) : 9 O
[ J ] . 中国 社 区 医 师 ・ 医学专业 , 2 0 1 1 , 1 3 ( 8 ) : 2 2
2 l 郑方算 , 杨艺 , 黄剑臻. 甲钴胺联合参芎葡萄糖 注射液 治疗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 J ] . 中国药 房, 2 0 1 2 , 2 3 ( 8 ) : 7 2 2
压病 的研 究 也在 不 断深入 。笔 者仅 就 近 年来 中医对 高 结 , 血脉 郁滞 而 导致 瘀 血 ; 平 素饮 食 不 节 , 多食 肥 甘 辛 血压 病 的病 机 和 辨证 施 治 方 面 的临 床 研 究 做 一 综 述 , 供 同道参 考 斧正 。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叶晶晶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叶晶晶](https://img.taocdn.com/s3/m/e65207f55a8102d276a22ffe.png)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叶晶晶摘要:高血压病目前成为了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而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对治疗高血压病有着良好的疗效。
笔者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来为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血压病;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以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可伴多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单从降压来看也许有所差距,但在改善症状,调节脏腑功能上独具优势。
其在中医中辩证为“眩晕”。
《素问》有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载有“上虚作眩”;《丹溪心法》云:“无痰不作眩”;《证治汇补》曰:“以肝上连目系而应与风,故眩为肝风,然亦有因火、因痰、因虚、因暑、因湿者”。
因此,我们可以从上述角度阐述高血压病在中医中的辨证论治。
1.治疗1.1内治法1.1.1气滞血瘀李培林[1]以泻心汤为主方,醋制当归、黄芪、钩藤、红花、五倍子、党参、二冬、蒲公英等药物,用于临床取得不错疗效。
郭维琴等[2]根据《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观点,从“心主血脉“的角度出发,选用钩藤、菊花、蜈蚣、夏枯草、蔓荆子、丹参、川芎、赤芍、红花、白芍等药,疗效显著。
1.1.2肝阳上亢肝阳上亢为高血压病在中医中常见的辩证分型,姜宏伟[3]运用天麻勾藤饮为底方治疗此病,总有效率达90%以上。
程善廷等[4]运用降压效灵煎(天麻、钩藤、菊花、黄芩等)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病,效果明显。
冯向荣等[5]运用采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牡丹皮、珍珠母)平肝,有效率达95.0%。
1.1.3肝肾阴虚于杰等[6]认为多数老年性高血压于绝经期发生,主要辩证为肝肾阴虚,可用桑寄生、淫羊藿、女贞子、泽泻等药物。
叶权祖[7]采用养肝阴,疏肝郁为治,选用熟地、柴胡、山茱萸、白芍、白术、牡丹皮、茯苓、泽泻等,有效率达83%。
包瑞杰[8]则采用杞菊地黄丸加减以滋肝肾,临床疗效显著。
钟春峨[9]采用加味天麻汤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总有效率92.1%。
中药降血压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降血压作用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da7313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4.png)
中药降血压作用的研究进展中药降血压作用的研究进展,不少于2000字随着高血压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日益增加,人们对于治疗高血压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传统中医药在降血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一直以来被广泛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降血压的研究进展,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机制和疗效。
中医药所强调的核心概念是“平衡”,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药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则注重“疏利”和“降逆”。
其中,“疏利”指的是通过中草药的作用,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血管收缩,以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降逆”则是指通过调节机体的神经兴奋性,减少交感神经的活性,从而减少心脏的负担,达到降压效果。
近年来,关于中药降血压作用的研究逐渐增多。
以下将介绍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一、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药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其药用部位中的复合物。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药中的许多化合物具有降压的作用。
比如,黄芪中的黄芪甙、对血压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当归中的川芎嗪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菊花中的菊花甙具有降血压作用等等。
这些活性成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中药降压的机制,还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中药的降压机制研究中药降压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生物通路和靶点。
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以下途径对高血压进行干预:1. 调节一氧化氮合酶系统:一氧化氮(NO)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血管扩张剂。
若中药能够通过调节一氧化氮合酶系统来增加一氧化氮的产生,可引起血管的扩张,从而降低血压。
例如,黄芪中的黄芪甙和柴芩的柴胡素均具有显著的一氧化氮合酶激活作用,从而展现了其明显的降压效果。
2. 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是一种关键的酶,它能够将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具有血管收缩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
中药中的一些化合物可通过抑制ACE的活性来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从而降低血压。
黄芪中的黄芪甙和当归中的川芎嗪均具有抑制ACE的作用。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3b2a43fa6c30c2259019ee8.png)
2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方法
2.1 口服中药汤剂治疗 徐海波 [7] 以 108 例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自拟中药组方,
针对肝肾阴虚者取丹皮、茯苓、杞果、熟地黄、女贞子、枣仁、山药、 葛 根、丹 参,针 对 肝 阳 上 亢 者 取 天 麻、栀 子、杜 仲、黄 芩、夜 交 藤、 川 牛 膝、钩 藤、石 决 明,针 对 阴 阳 两 虚 者 取 山 茱 萸、山 药、白 茯 苓、 泽泻、牛膝、肉桂、熟地黄,配置组方并用于治疗,临床总有效率达 96.30%。周娟 [8] 以 176 例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病 症分型,肝阳上亢型使用龙胆泻肝汤,阴虚阳亢型使用半夏白术天 麻汤,阴阳两虚型使用地黄饮子,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症状加减药 物,临床总有效率达 89.80%。张莉 [9] 以 90 例高血压病患者为研 究对象,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血瘀气滞型使用血府逐瘀汤,取生地 黄、川牛膝、当归、红花、枳壳、桃仁,阴虚阳亢型使用牛膝汤,取生 地黄、怀牛膝、钩藤、丹参,阴阳两虚型使用复方仙麦汤,取淮小麦、 仙 灵 脾、黄 柏、知 母、香 附 子,肝 阳 上 亢 型 使 用 黄 芩 汤,取 黄 芩、地 龙、夜交藤、珍珠母、钩藤,总有效率达 93.33%。 2.2 穴位敷贴疗法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9]以心理学测量法研究本病,得出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具有性格内向或外向,是两极分化,伴情绪不稳的特点,临床证型不同,性格特征也尽不相同,在肝火旺盛及阴虚阳亢型患者151例中,54例有胆汁质和抑郁质性格。
3中医药治疗
3.1经典方:从古至今,不管各代医家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分型有何不同,总离不开肝,肝为病位所在,平肝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蔡传家等[10]以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黄芩、益母草等组成)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60例,总有效率为92%,且降压过程平稳,降压幅度大。
邓祥雄等[11]用天麻钩藤汤加减(天麻9g,钩藤9g,石决明24g,栀子9g,黄芩9g,女贞子12g,旱莲草15g,夜交藤9g,茯苓9g,丹参15g川牛膝9g)每日1剂,分早晚2次水煎,治疗63例患者。
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为主,不同程度出现腰酸,耳鸣,口干口苦,夜寐欠佳,舌红苔薄成黄浊,脉弦;用药2周后显效21例,有效42例,总有效率为100%。
六味地黄丸是滋补肾阴之代表方,高血压病病位在肝病变在肾。
陈康远[12]用六味地黄丸加味(熟地黄、泽泻、茯苓、山药、钩藤、夏枯草、牡丹皮、石决明、山茱萸等)治疗原发性高血压377例,其中显效113例,有效245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95%。
魏霞等[13]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10g,熟地黄15g,山药20g,牡丹皮12g,丹参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杜仲15g,川牛膝15g,龟板12g,甘草6g,)治疗肝火偏亢气血上冲型高血压病;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肾阴虚,下虚上实型高血压;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湿中阻,清阳不升型高血压;补阳还五汤加减(当归12g,川芎9g,黄芩30g,桃仁12g,赤芍9g,红花10g,地龙20g,生地黄12g,川牛膝15g,桑寄生15g,杜仲10g,甘草6g)治疗久病伤正淤血阻络型高血压。
上述各方为经典方,如能正确辨证,合理加减用药,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3.2自拟方:祖国医学中方药的准确配伍至关重要,张治祥等[14]等自拟养阴活血汤(沙参30g,麦冬15g,知母15g,黄芩15g,生石决明30g,益母草10g)水煎服用,每日1剂,早晚各1次,疗程为8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30例,对照组15例服用脑立清,结果治疗组总效率为86.67%,显效率53.33%,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显效率为2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名老中医张国伦[15]自拟基本方:生地20g,枸杞子15g,天麻15g,钩藤15g,牛膝15g,丹参30g,益母草30g,汉防己15g,并随证加减治疗不同证型的高血压。
世有一派,多忌用祛风药,因其升散,不利于血压下降,而胡旭立等[16]认为高血压病并不忌用祛风药,所谓“高巅之上,唯风药可到”,对诸药不敌的高血压,祛风药尤为重要。
祛风药能熄风,活血化痰,胜湿消痰,间接补虚,根据辨证,在高血压方中可加入羌活,防风,秦艽等祛风药以适应多变复杂的高血压病。
总之,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正确的辨证用药,经典方的灵活运用或自拟方,定能提高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3.3中成药和单味药:洪创雄[17]用参麦注射液治疗高血压病30例,对照组用硝普钠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0%,有显著性差异。
潭元生等[18]以复方七芍降压片采用平行、对照、随机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将病人分为治疗组45例,口服复方七芍降压片;对照组45例,口服卡托普利,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32
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71.1%,且治疗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TC,TG无明显变化,表明复方七芍降压片在降压同时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罗伟等[19]用葛根素有效降低60例高血压患者内皮素的过量释放,纠正循环中TXA2-PGI2平衡失调,疗效显著。
3.4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可互相弥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标本兼顾。
杜林[20]用自拟降压方为基础方(牛膝20g,钩藤20g,泽泻15g,白芍10g)并随证加减,结合西药治疗45例患者,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12日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30例,联合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卡托普利,双氢克尿噻片,结果治疗组45例中,显效35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对照组30例中,显效8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60%。
中西医结合辨证准确,中西药搭配合理,就一定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但若盲目选取几味中药、几味西药随意结合,则难奏效,甚至还会引起不良反应,因此,中西医结合临床有效诊治这一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3.5其他:针灸在高血压治疗方面有着40多年的悠久历史,疗效也较显著。
谢感共等[21]观察了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灵龟八法组、辨证取穴组,降压药物组中,每组30例,在每天规定时间内按规定的方法给予针刺或药物治疗,以血压的变化为观测指标,结果三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均取得明显效果。
治疗前后血压值比较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意义(P<0.05),而灵龟八法组和辨证取穴组降压效果更好(P<0.001)。
但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变快,时间紧张以及针刺疼痛的缺点,不为广大患者接受,而穴位按摩,推拿,降压枕等治疗仪器则越来越受欢迎。
“怒伤肝”,“肝为心之母,操用心机”,精神抑郁或紧张,易形成肝气郁结,血脉淤滞,肝主疏泄喜条达,疏泄失常致五脏功能紊乱,血压升高或劳累过度,久病伤肾,年老肾亏,致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化火升风,最终导致血压的升高。
因此,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均有助于协助药物治疗高血压。
中国自古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很多中药又是食物,所以对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轻度高血压病,可配合饮食疗法,有益于降血压的蔬菜有芹菜,白菜,西红柿,木耳,海带,菠菜,荠菜等,可供患者长期食用,亦可配合一些平肝潜阳、清热的中药代茶饮,如菊花饮(杭菊花适量),双桔饮(霜桑叶,夏枯草各适量),青葙饮(青葙子,草决明各适量),桑竹饮(霜桑叶,淡竹叶各适量)等,另单味鬼针草适量长期泡水饮用,亦能取得很好的降压效果[22]。
4展望
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在理论、实验、临床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进展,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病因多而复杂,难以真正明确,辨证分型不统一,实验研究缺乏长期性,模型与人体对中药的敏感性的差异,实验室条件差,设计不合理,重复性差,中药材的品种来源等等。
总之,高血压病仍旧是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复杂课题,需借鉴和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在现代医学的微观领域,结合分子生物与细胞学,把中、西医科学地、有效地进行结合,最终建立起一个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医学体系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