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重点 姜建国
论六经辨证与寒温统一(中)
论六经辨证与寒温统一(中)姜建国★主审:曲夷★编辑:寇本沧【简介】姜建国,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名中医药专家,国家级姜建国名医工作室负责人,齐鲁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姜建国教授师从著名伤寒学家徐国仟、李克绍教授,进行《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思维”的研究30余年,先后提出20余项新观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36部,其中学术专著5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伤寒思辨》、《伤寒析疑》、《伤寒论释难》、《伤寒论品读》、《李克绍伤寒解惑论四讲》、《伤寒一得》等学术专著。
因观点新颖,立论独特,在伤寒学术界颇具影响。
《伤寒论》详于寒,略于温;温病学则以温热(包括湿温、暑温、温毒)为重点,补充了《伤寒论》之不足,因而详于温而略于寒。
可见,将《伤寒论》的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诸证,以及其他五经有关外感病的内容(包括《金匮》“痉湿”篇),补入温病学的卫分证及相关证中,就能较为全面地体现与涵盖“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所导致的外感疾病的基本内容与框架。
其实,所谓太阳病,就其病理概念的阐述而言,不如讲卫分证更为顺理及容易理解。
讲“太阳主外”,要从膀胱脏腑讲起,要从太阳经络走背布表阐述其部位之理,要从“卫出下焦”阐述其气化之理。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太阳病讲到具体病理,仍然不离于“卫”。
太阳中风证的病理是风中肌腠,卫失开合(又称营弱卫强);太阳伤寒证的病理是寒闭肌表,郁遏卫阳(又称营卫滞涩)。
所以太阳病总的病理叫作营卫不和。
可见,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两大证仍然未出“卫分证”的范畴。
所不同的是由于感受邪气是风寒,而非温热,因此所表现的证候及治法、方药与温病有异。
中医解表的两大治法及方剂的两大类型,辛温解表法(方)始于《伤寒论》,辛凉解表法(方)始于温病学(《温病条辨》)。
姜建国治疗不孕症经验
姜建国治疗不孕症经验姜建国教授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伤寒学家,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姜师治疗不孕症,首创三调理论,平治权衡,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三调理论,平治权衡“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祖国医学对孕育的机理可概括为:肾气充实,真阴充沛,任冲脉盛,癸水应候,阴阳相合,两精相搏,子宫受摄,温煦育麟。
根据这一机理及女子的生理病理特点,姜师提出治疗不孕症的“三调理论”。
1 调阴阳——重在调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伤寒论》亦强调“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可见阴阳和谐是健康的基础,调和阴阳即是治病的大法。
而女子属阴,阳虚多见,正如《圣济总录》所说:“妇女所以无子者,冲任不足,肾气寒也”。
临床上大部分的不孕症患者具有行经时少腹冷痛、腰膝酸冷,或平素畏寒、四肢不温,皆是阳气不足,宫寒不孕的典型表现。
因此姜师调阴阳总以调阳为主,阳生方能阴长。
药用紫石英、菟丝子、巴戟天、二仙汤,阳虚较重则加小茴香、肉桂等暖宫助孕。
同时又借鉴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理论,常配伍枸杞子、女贞子等滋阴之品,如此平治于权衡,以求阴阳互相生化。
2 调气血——重在调血“凡男女胎孕所由,总在血气,若血气平和壮盛者,无不孕育,育亦无不长。
其有不能孕者,无非气血薄弱……则必以调和血气为主,斯为万全之策”。
姜师认为女子属阴,月事以下,阴血养胎,因此调和气血,重在调血。
而调血之法无非虚实之两端,“虚则补之”“血实宜决之”。
对于月经量少,色淡质薄,面色少华,舌淡苔白,平素易头晕心悸的患者,姜师常以熟地黄、当归、白芍、阿胶等补血调血;对于月经稀发、痛经、血块多、经色紫黯,舌有瘀斑,或西医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姜师则以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活血调经,重者加蒲黄、五灵脂、三棱、莪术等破血逐瘀。
香港讲稿伤寒论2004.1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山東中醫藥大學
〖析疑〗
①脉浮缓之本义 ②芍药敛汗吗? (《伤寒思辩》226 页)
论证:1、《本草经》:味苦,破阴结、通血痹、利小 便 2、仲景方:大柴胡汤、四逆散、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
3、《内经》:酸苦涌泄(酸则收)——常变思维
生 活血 消食
4、酸泄之药:山楂
醋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临床应用] ①刘惠民治毛主席感冒案 ②脑瘤术后水肿案 辨治思维:突破麻黄发汗平喘框框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山東中醫藥大學
③前列腺肥大癃闭案 辨治思维: A、麻黄是如何利水的? B、病在下取之上治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通调水道 整体观念
提壶揭盖
气行则水行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山東中醫藥大學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山東中醫藥大學
蓄水证------五苓散证 〖原文〗 第71~74条 〖重点〗 小便不利、渴 桂枝 〖疑点〗 ①消渴 ②蓄水部位 〖释义〗
伤津(胃干) 大汗 损伤正气 渴 少少饮之 水饮内停 伤阳 三焦阳虚 气化失职 口渴
表邪不罢
津难上承
水难下输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小便不利
调和营卫
山東中醫藥大學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析疑〗 ①伤寒重证为何称太阳中风? (《李克绍学术经验辑要》30 页)
② “青龙”取义治水?还是发汗?
〖临床应用〗 ①空调病案 辨治思维:煎服环节的重要性 ②哮喘、无汗证、鼻衄、肾盂肾炎、风湿病、水肿等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山東中醫藥大學
蓄水证 第二讲 蓄血证
素体瘀滞
表热内陷 瘀热互结 下焦蓄血证
姜建国治疗痛经经验
2012年9月第36卷第5期姜建国教授是山东名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30余年,擅长诊治肝胆病、脾胃病、癌症、不孕症等,其对痛经的治疗尤为独到,疗效可靠。
有幸随师学习,现将其治疗痛经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现代医学仅以镇痛、镇静、解痉等对症治疗,或者口服避孕药抑制排卵、抗前列腺、子宫松弛剂、钙剂对抗剂以及其他内分泌制剂[1]。
根本无法彻底治愈,且反复用药对身体造成不可预知的破坏性作用。
1古代医家认识痛经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
”《诸病源候论》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该书“卷之三十七”云:“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包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
”为研究痛经的病因病机奠定了基础。
后世《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凝,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
”《傅青主女科·经水未来腹先疼》云:“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夫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畅通,郁则不扬。
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生。
然经满则不能内藏,而肝中之郁火焚烧,内逼经出,则其火亦因之而怒泄。
其紫黑者,水火两战之象也;其成块者,水煎成形之状也……治法似宜大泄肝中之火。
然泄肝之火,而不解肝之郁,则热之标可去,而热之本未除也,其何能益!方用宣郁通经汤。
”《傅青主女科·行经后少腹疼痛》云:“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方用调肝汤。
”以上论述为痛经的临床辨治奠定了基础。
2虚实夹杂,以实为主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亏虚,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
伤寒论十讲姜建国课件
生 酸泄之药:山楂
熟
活血 消食
芍药甘草汤:苦甘化阴(与酸甘化阴关系)
标本兼治
芍药—滋阴养血 甘草—补中益气 芍药—活血通络 甘草—甘缓挛急
治本 治标
结论: 芍药养阴以和营,桂枝发汗以调卫。 桂枝汤属扶正解表之方。
3、解肌与解表是否相同?
肺—皮(表)—卫——卫强
由 脾—肌(肉)—营—营弱(桂枝汤证病理特征)—解肌。
则愈,宜桂枝汤。
〖重点〗阴弱者汗自出,脉浮弱,先其时发汗。 〖疑点〗1、脉浮缓
2、芍药、大枣 3、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4、解肌
〖释义〗 阳浮(卫强)
〖方解〗
阴弱(营弱)
发热 汗出
营卫不和
第一层 第二层
桂枝辛温 芍药苦平 生姜 大枣
第三层 炙甘草
祛风解肌以调卫 调补阴血以和营
佐助桂枝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1、老人红斑狼疮感冒误诊案(桂枝汤主治)
(酸楚、头昏、鼻塞、咽不适、脉弱)
辨证思维提示:桂枝汤证不一定非有自汗。( 42条脉浮弱当 以汗解) 2、山青舞蹈班学员左腿酸痛案(怕凉、易出汗,脉弦细)( 桂枝加芍药汤) 辨证思维提示:赤白芍各20克,三剂而愈,养阴不会如此速效 ,显示通络缓急之治。 3、妇女周期性腹疼案 辨证思维提示:先其时发汗——定时论治
桂枝汤加减方证(兼证)
• 1、兼喘(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为什么不加麻黄?) • 2、兼脉促胸满(21)桂枝去芍药汤 • (脉促——中手促上击——读书问题) • 3、兼项背强几几(14)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
大力开表,祛寒泄阳 清宣郁热,烦躁自止 调和营卫
姜建国辨治顽固性皮肤病验案四则
姜建国辨治顽固性皮肤病验案四则作者:王倩曲夷来源:《世界中医药》2018年第02期摘要记述姜建国教授治疗湿疹反复发作16年案例、银屑病8年案例、痤疮20年案例、黄褐斑6年案例,各1例。
从3个方面总结出姜老师辨治顽固性皮肤病的经验:辨证为主,参照病症特点,主张在辨证用方基础上,适当配合对病、对症用药;从毒立论,擅用虫类药物,认为皮肤病日久不愈,湿热、瘀血、痰湿等相互搏结成毒,单纯的祛湿、活血往往难有成效,运用虫类药,搜风攻毒,收效显著;依法伤寒,汤丸结合运用。
临证不死守经方,然理法不离其宗,擅长运用《伤寒论》变法诊疗思路。
取法仲景,治疗慢性发作性疾病多汤丸结合。
关键词 @ 姜建国;顽固性皮肤病;湿疹;痤疮;银屑病;黄褐斑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ed 1 medical case from each of 16-year cases of recurrent attack of eczema, 8-year cases of psoriasis, 20-year cases of acne and 6-year cases of chloasma by Prof. Jiang Jianguo respectively,with 4 medical cases in total. This paper summarized Jiang′s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skin disease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1) Gave priority to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with referenc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mptoms. He advocated making prescription based on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according to disease and symptoms. 2) established the theory from pathogenic toxin and make proper use of insect drugs. He believed that skin disease is hard to treat due to interaction of dampness heat, blood stasis, phlegm dampness transforming into toxin. The treatment with simple clearing dampness, invigorating blood circulation often achieved little. The application of insect drugs can dispel wind and combat toxin with significant effect. 3)Apply the comprehensive combination of decoction and pill in the treatment based on the law of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Remaining the essence of the principles of treatment instead of cling to the classical prescription, Prof. Jiang made good use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ought from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Treating methods were leant from Zhang Zhongjing, and treating the chronic relapsing disease was often combined with decoction and pill.Key Words @ Jiang Jianguo; Intractable skin diseases; Eczema; Psoriasis; Acne;Chloasma中图分类号:R242;R275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8.02.041顽固性皮肤病是指临床皮损严重缠绵不愈,反复发作,极难调治的一类皮肤病.包括银屑病、慢性湿疹、结节性痒疹、神经性皮炎、天疱疹等[1]。
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重点姜建国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六经提纲: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腹满.脉大(实证沉实而大,热证洪大滑数)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胸胁苦满.脉弦细.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脉弱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咽痛.脉沉微细.1.伤寒的涵义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言凡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发热的疾病 狭义: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2.《伤寒论》中变证得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4.简述太阳伤寒.中风.温病的鉴别要点.1.太阳伤寒的典型脉症:发热恶寒.无汗.体痛.脉浮紧, 反映了寒邪致病的病理特点 2.太阳中风的典型脉症: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反映了风邪致病的病理特点.3.温病的典型脉症:发热而渴.不恶寒.温病初期,其病在表卫分证,亦有恶寒,但多伴微渴.舌红.脉数与中风.伤寒有别. 5.“荣弱卫强”的含义荣弱卫强”即营弱卫强,太阳中风证病机.所谓卫强,并非生理情况下的卫气强盛,而是指风寒袭表,卫气浮盛于外,与邪交争而成发热的亢奋现象; 所谓营弱,也不是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由于卫气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职,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相同: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 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 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8.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有何异同相同: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不同: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无汗恶风”.汗出与否是两者的鉴别要点9.为何表虚证兼项背强几几用桂枝汤加葛根,而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却不用麻黄汤加葛根?因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为风寒之邪阻滞太阳经腧,使津液不能濡养经脉所致,如用峻汗的麻黄汤加葛根发汗,恐其过汗伤正损伤津液,难以达到升津液.濡润经脉之目的.葛根汤是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这样既能收发汗升津之效,又无过汗之虞.且方中之芍药.甘草.大枣酸甘化阴,既可缓筋脉之急,又为津液生发之源.10.桂枝去芍药汤中为何去掉芍药?桂枝加芍药汤中为何加入芍药?p26/168桂枝去芍药汤用于太阳病误下,胸阳不振的证治<脉促胸满>,方中芍药抑阳助阴非胸阳被遏所宜,故去之,更利于桂枝汤通阳.桂枝加芍药汤<新加汤用于荣虚身痛的证治,身疼痛,脉沉迟>倍用芍药乃取其苦泄之力以除血痹,通脾络,止腹痛用于太阳误下,邪陷太阳的证治11.试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主要证候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辨证要点不汗出而烦躁.由于伤寒表实不得汗解,阳郁不得宣泄,进而化热,郁热内扰则生烦躁.即烦躁源于内热,内热源于表闭阳郁,阳郁则源于无汗.病机风寒外束,内有郁热,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里热.方用大青龙汤.配伍意义重用麻黄,并佐以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石膏辛寒清热,以除烦躁;炙甘草.大枣和中以资汗源.诸药合用,既能发汗解表,又可清热除烦,为表里双解之剂12.试述小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主要证候发热恶寒,无汗,干呕,咳喘,脉浮紧病机外感风寒,内挟水饮.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配伍意义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又兼能利水,再配以桂枝更增解表通阳散寒之力细心.干姜温化寒饮;半夏降逆止呕,与干姜相伍,又可温化中焦水寒之邪,以上诸药皆为辛温之品,恐其辛散太过,故加两味酸敛之品: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酸敛护阴,且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 另加炙甘草调药和中. 诸药合用可奏外散风寒,内蠲水饮之功13.试述大.小青龙汤证的异同点相同:.均为表里同病,且表病均属风寒束表,卫闭营郁的伤寒表实证,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为两者所共有, 治法上两者都是表里双解, 以辛温发汗解表为主.区别主要在于里证的不同:大青龙汤证之里证为阳热内郁,以烦躁为主证,治疗上要兼清里热;小青龙汤证之里证为水饮内停,以咳喘干呕为主症,治疗上兼以温化水饮.14.表郁轻证有几种类型?试述其证治异同.类型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二越脾一汤证三证相同点病机均为表郁邪微,症状均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治法均为辛温微汗.不同桂麻各半汤证为表郁稍重,表现为寒热一日二三度发,面赤,身痒,治以小发其汗,用桂枝汤.麻黄汤两方各取1/3 用量相合,在三方中发汗力最大;桂二麻一汤证表郁较轻,表现为寒热一日再发,治法为微发其汗,取桂枝汤原量的5/12,麻黄汤原量的2/9,按两方比例2:1组方,其发汗力量较桂麻各半汤为轻;桂二越一汤,属表郁兼内热,除寒热并见外,尚有轻微的里热烦躁,治以辛温微汗,兼清里热,取桂枝汤与越脾汤按2:1量合方,为表里双解之轻剂.15.表里同病,表里先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请举例说明.《伤寒论》表里先后治则,即当表里同病时,可根据表里证的轻重缓急分别选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等不同的治疗方法.(1)先表后里.乃治疗常法,适用于表里同病而表证较重.里证属实且病势不急之情形.若不遵循这一原则,反而先行攻下,则可导致表邪内陷,引起变证,故仲景曰“此为逆”也.如太阳蓄血轻证兼表证,热痞兼表证等即属此类;(2)先里后表.是治疗之变法.适用于表里同病,里证属实或属虚但病势急重之病证,若不先治其里,必致证情危贻,往往影响患者生命,故先治其里,待里证缓解后再议解表.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少阴阳衰阴盛兼表证等;(3)表里同治.即表证里证同时治疗的方法,适用于表里同病,里证较轻,表邪不著,单解表则里证不去,单治里则表证不解的病证.本法在具体运用时又有偏重于表,或偏重里,或表里并重之分,如大青龙汤证.桂枝人参汤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即是其例.16.简述大青龙汤证与桂枝二越脾一汤证有何异同相同均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表里俱实之证.不同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证重,表现为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故方中发汗解表之麻桂和清泻里热之石膏用量较大,较之桂二越一汤,少一味益阴的芍药,多一味宣肺降气的杏仁,其发汗解表,内清郁热之功较强;桂枝二越脾一汤证表寒里热证轻,表现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微见烦.渴,故治法宜小发其汗,兼清郁热.17.简述心阳虚的类型.治法及代表方药.(1)心阳虚心悸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方药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2)心阳虚烦躁证: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3)心阳虚惊狂证:惊狂,卧起不安者. 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4)心阳虚奔豚证:气从少腹上冲心.治法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方药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5)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其人心下悸,欲作奔豚.治法温通心阳,化气利水.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18.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为阳虚水停证,二者有何异同?同:均为水饮为患,而见头眩,脉沉.异:苓桂术甘汤证主要是脾阳虚,水停中焦,病情轻,水气上冲而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真武汤证主要是少阳阳虚水冷,水停下焦,病情重,轻者仅见四肢重痛,重者可见四肢浮肿,症见发热,心下悸,头眩.重者还可出现水饮横流四溢,遍及全身上下,症见腹痛,自下利手足厥冷.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或咳或呕或小便利等19.热痞证包括哪两个方证,两者有何异同?热痞证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相同同属热痞,不同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病机为胃热气滞,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与里热证如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治以泄热消痞.方用大黄黄烈泻心汤.方中大黄泄热和胃,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泻中焦实火.并用麻沸汤渍,取其气之清扬,以清上部无形之热.附子泻心汤病机为胃热气滞,兼有卫阳不固.主证除热痞之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等证外,又见卫阳不固之恶寒汗出治以泄热消痞,扶阳固表.方用附子泻心汤.方中大黄.黄连.黄芩以沸水浸渍少顷,取其气以清上部之邪热,附子别煮取汁以扶阳固表.20.比较寒热错杂痞证证治同: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证都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药物配伍均用寒温并用,功补兼施.异: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误下后脾胃伤,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生姜泻心汤——心下痞满.干意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为特点,内有水饮,兼食滞,重用生姜温阳化饮.甘草泻心汤----多次误下,痞利俱甚,中阳受损,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用甘草温补中阳2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证侯.病机有何不同?二方煎服法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侯心下痞,伴口渴心烦,小便赤,舌红,苔黄.病机邪热郁于中焦.煎服法:将大黄.黄连用煮沸的水浸泡三到五分钟,取其汁分再服.临床意义:意在取其气之轻扬,不欲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无形之热而不在泻有形之邪.附子泻心汤证侯:心下痞闷不适,伴身热.口渴.心烦.尿赤.脉数,复有恶寒,汗出,卫阳不足之证.病机:邪热郁于中焦(热痞)兼表阳虚.煎服法:附子别煮取汁,三黄(黄芩.黄连.大黄)用煮沸之水浸泡三.五分钟,取两者汁混合分服.临床意义:三黄沸水浸泡取汁,取其气之轻扬以泄热消痞,炮附子另煎去汁,则辛热醇厚之性,尽收其中, 以利温经复阳.同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病机寒热错杂于中,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兼水食内停中虚更甚证候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呕吐较重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痞利较甚,兼干噫食臭)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痞利最重)治法辛开苦降,和胃消痞降逆宣散水气和中补虚,消痞止利方药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重用半夏降逆止呕重用生姜宣散水饮,同时减少干姜的用量重用炙甘草,以补虚和中22.论述黄连汤证的病机.主证.治法.方义.方中为何使用桂枝?病机上热下寒,升降失调.主证胸中有热而气逆,所以欲呕吐;腹中有寒邪而气滞,所以腹中痛.本证热者自热,寒者自寒,格拒不交,治法清上温下,和胃降逆方用黄连汤.方义黄连清在上之热,干姜温在下之寒,二药相伍辛开苦降为主药. 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和中, 半夏降逆和胃止呕. 桂枝辛温散寒,宣通上下之阳气,使寒热得调,则疾病自愈.23.五苓散主治何证?其主证.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五苓散主治太阳蓄水证. 小便不利太阳表邪循经入腑,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水液内停,;口渴喜饮水蓄于内,阳气不能化气升津;微热.脉浮或浮数表证不除,正邪相争,烦躁不眠,口渴欲饮汗出过多,伤及胃中津液水入即吐蓄水重证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外散风寒.方药:五苓散方用猪苓.茯苓.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白术健脾气,助脾运湿;桂枝通阳化气行水,兼解表. 本方用作散剂,取其发散之意,服药期多饮暖水以助药力.24.试述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证的主症.病机.治法.方药如何?它与五苓散证有何不同?主症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下利,小便不利等.病机少阴阴虚,水热互结.治法滋阴清热,淡渗利水.治法猪苓汤. 方中阿胶滋阴润燥,化濕清热利水不伤阴,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共为养阴润燥,清热利水.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的主要区别,1.症候性质的不同,猪苓汤证性质属热,阴液不足;五苓散证性质属寒,阳气不足.2.病变部位的不同,猪苓汤证是里证,五苓散证是表里同病3.临床表现上,猪苓汤证有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下利等;五苓散证可见脉浮身有微热,甚则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 4,治法上,清热育阴利水;化气行水,兼解表.5.用药上,除共用茯苓.猪苓.泽泻外,猪苓汤用阿胶滋阴,滑石清热;五苓散用白术健脾,桂枝通阳化气解表.25.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的证治异同?相同都属下焦水停证,病机均有气化不利,水饮内停,证候表现均有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特点,治法上均以利水为主,均用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不同猪苓汤证是阳明病下后,津伤而邪热未去,水热互结于下焦,其证性质属热,阴液不足.其脉浮发热是里热,口渴为津伤.水蓄,且有不恶寒.舌红少苔等见症.治宜清热利水育阴,方中用化濕.阿胶清热滋阴,而不用温热的桂枝.白术.五苓散证是太阳表邪未解,随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水寒互结于下焦,其证性质属寒,里无热邪.其脉浮发热是表证;口渴是水蓄而津不上承,且伴有恶寒.舌苔白等表证.治宜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方中用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兼以解表.26.真武汤和附子汤如何区别运用?同:均为少阴阳虚,水湿为患.均用茯苓.白术.附子.芍药.异:真武汤—病机水湿泛滥(变动不居)主症头眩,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腹痛,自下利,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浮肿,小便不利治法温阳化气,以散水饮方药附术半量,重用生姜以温散水饮,不用人参附子汤—病机寒湿凝滞,经脉不利主症背恶寒,手足冷,身体骨节疼痛治法温补元气,以祛寒湿方药倍用术附,去姜加人参以温补阳气27.真武汤证与五苓散证如何鉴别.相同均属下焦水气为患.不同真武汤少阴水脏阳虚,不能制水,水邪泛滥而成,其证以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为主,兼见阳虚寒盛之象,治当温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之法,五苓散.28.猪苓汤证与真武汤证如何鉴别?相同均属水气为患, 均有咳.呕.下利.小便不利之症.不同:猪苓汤证少阴阴虚有热,水气不化,水热烦扰, 兼有心烦不得眠.小便短赤不利.舌质偏红而少津,治宜育阴清热利水.真武汤证少阴阳虚寒盛,水气不化,水寒浸渍, 兼有腹痛.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而色白.舌淡苔滑等, 治宜温阳化气利水.29.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有头眩,如何鉴别?鉴别点在于:苓桂术甘汤证是由于邪在太阳,治当汗解,而反用吐下之法,损伤脾胃之阳,脾运失职,水饮内停,而阳虚不能升清于上,则清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起则头眩;真武汤证是由于太阳病汗不如法,表证虽解,而少阴阳气大伤,肾阳亦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滥上下内外, 若清阳不升,清窍反被上逆之水气所蒙,故头眩.两证均为水气为病,都可致头眩,但一病在脾,一病在肾.脾虚水停常伴见心下逆满,气上冲心,不思饮食,脉沉紧,肾阳虚水泛则常伴有畏寒肢冷,心悸等, 治疗上前者温阳健脾,用苓桂术甘汤;后者温肾利水,用真武汤. 30.何谓坏病?其治疗原则是什么坏病即变证,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一原则的内涵就是辨证论治.31.何为水逆证,其产生的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外散风寒.方药:五苓散方用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32.试述如何治疗蓄血证(蓄血证可用哪三方进行治疗,三者如何鉴别?).蓄血证可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治疗.三者都可治疗蓄血证,但病情有轻重之分,病势有缓急之异,鉴别:桃核承气汤证为邪热与瘀血初结,血结不坚不深,病证尚浅,主证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且有“血自下,下者愈”的转归.当表证已解,血不自下,治以泻下瘀热.方药桃核承气汤. 方中桃仁活血化瘀;桂枝通经活血,以助桃仁;大黄清泻热邪,去瘀生新;芒硝软坚散结;炙甘草调和诸药.抵当汤证为邪热与瘀血久结,血结较深,病势较急,病情较重,主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脉沉而微或沉结,治以破瘀泄热.方药:抵当汤. 方中大黄泻热逐瘀;桃仁活血化瘀以滑利;水蛭.虻虫破瘀积恶血.抵当丸证为瘀热内结,病势较缓,主证仅见少腹满,小便自利.治以泻热逐瘀,峻药缓图方药:抵当丸.药物组成与抵当汤完全相同,水蛭.虻虫用量减少,桃仁用量加重,改汤剂为丸剂,并以水煮丸,使攻逐瘀血力量缓和,药力轻缓而绵长.33.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相同均为太阳表邪不解,随经入里.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不同点: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智方面的主证, 如其人如狂或其人发狂,因邪结于气分,不关气分,故小便多自利.两者的鉴别要点: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34.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如何区别使用?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但用量与剂型却不同,故主治证也不同.抵当汤用量大且为汤剂, 药力峻猛,取效迅速,用于治疗蓄血之重证且病势较急,临床可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 身黄,脉沉结或沉微.抵当丸方中水蛭.虻虫.用量减少三分之一,且改汤剂为丸剂,使攻逐瘀血力量缓和,用于治疗蓄血重证,但病势较缓者.35.大.小结胸证:1.小结胸证病变范围比较局限,“正在心下”,仅限于胃脘部;大结胸证则从胸膈到心下甚至波及少腹2小结胸证“按之则痛”;大结胸证痛而拒按.3小结胸证为痰热互结;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4小结胸证宜清热化痰散结,方用小陷胸汤;大结胸证宜邪热逐水开结,方用大陷胸汤.36.如何区分结胸证与痞证?相同两者病变部位相近,均以心下为主.但两者病机.主证.治法等却大不相同.不同结胸证病机寒邪或热邪与有形痰水结于心下胸胁,病性属实.主证以心下胸胁硬满疼痛为特点,治以攻逐破结.痞证病机无形之邪气壅塞于心下,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气机壅塞而成病性或热或寒或寒热错杂,或实或虚实互见.主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不硬不痛为证候特点.治以和胃消痞为主37.葛根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的证治有何异同相同皆有下利之症.不同:葛根汤证表证突出,病机太阳表邪,内迫大肠证候特点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因里无热邪,故见舌淡,溲清,排泄物臭秽不甚,无肛门灼热等症状.治用葛根汤,解表升阳止利.葛根芩连汤证里证突出,病机表邪内陷,热迫肠腑,证候特点发热.喘而汗出口苦.苔黄.溲赤.肛门灼热.利下臭秽等里热见证,治用葛根芩连汤,清热解表止利.38.何谓阳明病外证?其病机如何?阳明病外证,即阳明里热实证反映于外的证候,表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里热炽盛,蒸腾于外,则见身热;里热蒸腾,迫津外泄,则见汗自出;表邪已解,故不恶寒;里热亢盛,故反恶热.此皆阳明里实证之外候,为阳明热证与实证所共有,也是阳明病的辨证要点.39.阳明热证.实证:病机:津伤燥化,阳明热实.阳明热证之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阳明实证之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焦燥,脉洪大滑数或沉实而大40.试从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的组方配伍.功用的异同,阐述三方所主治证候的区别.相同均用大黄, 均有攻下热实的作用,主治阳明腑实证, 症见发热或潮热,心烦,腹胀满,大便难等.不同调胃承气汤组方配伍大黄配以大剂芒硝,辅以甘草,具有良好的通便泻热作用,且泻下而不伤肠胃, 适用于阳明腑实燥热重而结聚较轻的证候,症见蒸蒸发热,心烦较重,兼有腹胀满,大便硬等.大承气汤组方配伍大黄配芒硝,并合以厚朴配枳实,全方具有通便泻热,攻积导滞的作用,适用于阳明热重,肠胃结聚亦重,症见潮热,心烦讝语,腹胀满痛,大便闭结等.小承气汤组方配伍大黄配以小剂量的厚朴.枳实,全方虽有泻下导滞的作用,但力量较轻,适用于阳明腑实轻证,症见微热,或潮热,微烦,大便硬等41.比较三承气汤的病机.主症.治法与方药组成调胃承气汤病机里热但不甚实,虽有结滞,大便常未至坚硬者主症如实热在胃,心烦者胃气不和谵语者,胃实燥热腹胀满者,蒸蒸发热者,治法泻热和胃方药组成方用大黄泻热开结推陈致新,重用芒硝意在泻热,炙甘草甘平和中,顾护胃气.小承气汤病机里热不甚但也成实,大便硬未至潮热者主症大便硬而微烦,谵语,下后大便复硬而少者治法泻热通便,行气导滞.方药组成方用大黄泻热去实推陈致新以荡涤肠胃,厚朴行气陈满,枳实行气破结.大承气汤病机热甚而实,大便硬,发潮热者,或燥屎已成者主症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谵语,治法攻下热实,荡涤燥屎,方药组成方中大黄泻热荡实,芒硝泻热软坚润燥,厚朴枳实行气破滞开结42.三阳经头痛有何不同?太阳病头痛重在后枕部,发热与恶寒并见,且见脉浮. 乃风寒郁滞,太阳经气不利,疼痛有紧束感,阳明病头痛重在前额,多但热不寒,其脉多洪大滑数. 乃阳明里热循经,经气郁滞呈胀痛.少阳病头痛以两侧为主,且往来寒热,其脉多弦. 乃少阳经气不利,郁火循经上犯43.三阳病均有发热,请简述各自的特点及其机制.太阳病之发热为发热恶寒并见,病机风寒袭表,正邪交争于体表所致. 阳明病之发热身热而不恶寒,病机病邪入里,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所致.少阳病之发热往来寒热,病机邪入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交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44.(论述)简述小柴胡汤证的证候特点.病机.治法及代表方义证候特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后世称之为小柴胡汤“四大主症”.病入少阳,邪居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退于表里之间,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互有进退,故往来寒热;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肝胆气郁,疏泄不利,故默默而寡言;木郁克土,脾失健运,故不欲食;胆火内郁,火扰心神则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频频作呕.病机少阳受邪,枢机不利,胆热内郁,脾胃失和,治法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方中柴胡.黄芩和解疏郁;生姜.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45.小柴胡汤的使用原则是什么?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试举例说明。
七年制-伤寒论习题集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伤寒论习题集主编姜建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伤寒论习题集主编姜建国(山东中医药大学)副主编顾武军(南京中医药大学)李宇航(北京中医药大学)何新慧(上海中医药大学)主审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习题集编委会主编姜建国(山东中医药大学)副主编顾武军(南京中医药大学)李宇航(北京中医药大学)何新慧(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委(以姓氏笔画排列)纪立金(福建中医学院)曲夷(山东中医药大学)朱章志(广州中医药大学)吕翠霞(山东中医药大学)张友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张国骏(天津中医学院)金东明(长春中医学院)周庚生(浙江中医学院)翟慕东(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审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编写说明根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关于编写七年制规划教材习题集的通知”的精神,由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伤寒论》编委会组成《伤寒论习题集》编委会,合作编写本书。
兹将有关事项说明如下:一、根据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从广度和深度掌握《伤寒论》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熟悉考试规则、习题模式和解题技巧,而且也为建立本课程的考试题库奠定基础,特组织编写《伤寒论习题集》。
二、中医学科的考试习题研究,是中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伤寒论》又属中医经典课程,其在内容和体例上极具特色,教学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和特殊性。
《伤寒论》课程的习题研究已进行多年,从事本专业教学的老师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如何在习题与考试方面更适合于七年制层次的教育教学特点,则是一个新的尝试。
相信本书的编写,会对《伤寒论》教学和七年制学生的培养有所裨益。
三、本习题集的命题,以七年制规划教材《伤寒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和要求为依据,以七年制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为主要素材,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力求命题符合教学实际,既突出教材的内容重点,又确保知识的覆盖面。
为什么学习伤寒论
医案举例: 大青龙汤治疗空调病案(煎服禁忌,不可忽视)
4.发散性辨证思维(线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辨证思维就是运用多点的、非线性的辨证思维方法诊治处理 临床问题。
方证举例:五苓散证
传统观点:膀胱蓄水证——太阳腑证——利水(尿)剂 李氏观点:三焦蓄水证——非属腑证——化气调水剂 71条方后注“捣为散”、“汗出愈”——三个关键字:渴、散、汗。
3.整体性辨证思维(局部、孤立思维)
所谓整体性辨证思维,就是运用整体系统观的 辨证方法诊察和处理临床问题。 六经辨证是大系统,每一经病是子系统,每一 经病篇的每一个方证又是小子系统。如此将病脉证 治,理法方药,煎服禁忌,紧紧串联在一起,形成 一个前后呼应的完整的辨证体系。
六经:病脉证治、理法方治
辨证论治
复杂性辨证论治
(一)一般性辨证论治
所谓一般性辨证论治,就是运用常识常规常法常理,分析处理临床的常
见病和多发病。中医的内外妇儿教科书就是典型的一般性辨证论治。 举例:《中医内科学》其基本知识结构:内科病系统中的常见疾病,常见 病因,常见病型,常见病机,常见主症,常用治法,常用方剂,常用加 减等。 结论1:《内科学》论述疾病的规律性、辨证的常法,十分重要; 结论2:《内科学》主在阐常,较少述变。缺少动态,缺少联系; 结论3:《内科学》辨治临床疑难性疾病和复杂性疾病力不能逮; 结论4:《内科学》是“知常”之书,《伤寒论》是“达变”之书; 结论5: 《内科学》是培养中工之书,《伤寒论》是培养上工之书。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伤寒论》?
——谈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与临床
山东中医药大学 姜建国
治伤寒学一得
《伤寒论》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鱼,治伤 寒学如同“授之以渔” 。 不要用“嘴”读《伤寒》,要用“心”读 《伤寒》。 经典的魅力,如同一坛老酒,放之愈久 愈醇香——《伤寒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刘观涛力荐:姜建国谈“千古疑案”厥阴病
刘观涛力荐:姜建国谈“千古疑案”厥阴病刘观涛力荐:姜建国谈“千古疑案”厥阴病刘观涛力荐:姜建国谈“千古疑案”厥阴病2014-05-08 姜建国中医师承学堂刘观涛按:当代伤寒学家之中,学术观点和我迥异,但我又对他及其敬佩的人,只有一位,就是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姜建国,他是伤寒大家李克绍弟子。
虽然他的学术观点和我迥然有别,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是我极端敬佩的。
他的如下演讲,我时常凝神细读。
有趣的是,姜建国教授,也是伤寒论大学教材的主编。
但他个人的研究,则把传统教科书里厥阴病代表方证的半壁江山,从厥阴病中剔出!如此胆识,让人佩服!刘观涛力荐:姜建国谈了“千古疑案”厥阴病山东中医药大学姜建国教授姜建国,男,1953年生,师从徐国仟、李克绍教授。
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名中医。
著有《伤寒思辩》、《伤寒析疑》、《伤寒释难》三部学术专著。
全国统编《伤寒论》七年制教材、精编教材主编。
各位同道,大家好,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厥阴病及其临床问题”。
厥阴病可以说是《伤寒论》中最大的疑难争论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伤寒论》的疑难争论问题非常多,但大多数都以某一条、某一方为单位来争论的,而厥阴病是作为六经病之一,以整个厥阴病为争论的对象,究竟什么是厥阴病,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说它是《伤寒论》最大的疑难争论问题。
我先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一个是民国的医家陆渊雷,这个人很有学问,他一生研究《伤寒论》,对仲景学术思想的研究很有造诣,但讲到厥阴病篇的时候,却下了个定义:“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意思就是搞不清楚,不但他搞不清楚,“千古疑案”就是说历代伤寒注家都没有搞清楚,而且因为厥阴病篇的条文杂乱无章,理不出一个头绪来,因此他认为这是“杂凑成篇”的,这是一个很有学问、很有造诣的专家所说的话。
又如咱们的全国五版《伤寒论》教材,这本教材编写得还是非常好,是大家公认的一部水平比较高的教材。
它的编写没有按照原文的顺序,而是以方证归类,基本上每一个病篇都以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这四个部分作为编写体例,但只有前面的五经病是按照这个体例来编写的,到了厥阴病整个体例就变了,没有本证了,直接就是上热下寒证、下利证、呕哕证、厥逆证……换句话说,厥阴病篇56段条文,这么多的方证,究竟哪一条是本证,教材不讲了,为什么不讲了?因为讲不清楚,五版教材是全国著名的四位伤寒学家编写的,而他们四个人的意见就不统一,所以最后干脆厥阴病篇就不按照这个体例往下写了。
《伤寒论》脉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伤寒论》脉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李树沛;姜建国;沈玉宝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8(22)3
【摘要】《伤寒论》脉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李树沛1姜建国1沈玉宝21山东中
医药大学2500142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272131关键词伤寒论脉法研究方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22.2R241.1中医脉诊,发展到汉代,虽然内容已颇为丰富,但就脉象概念来说,尚处...
【总页数】2页(P181-182)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脉法;研究方法
【作者】李树沛;姜建国;沈玉宝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R241.1
【相关文献】
1.探讨《伤寒论》脉法中几点问题 [J], 沈玉宝
2.从《伤寒论》七方中探讨“去滓再煎”法的现实意义 [J], 张兆洲;戴恩来;
3.从《伤寒论》七方中探讨"去滓再煎"法的现实意义 [J], 张兆洲;戴恩来
4.从《伤寒论》七方中探讨“去滓再煎”法的传承价值 [J], 梅刚;袁常珍
5.《伤寒论》第24条中的刺法探讨 [J], 宋晓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体现阴阳气之多少
《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体现阴阳气之多少
姜建国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35)4
【摘要】针对"《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体现经方发展史"一文所提出的观点,结合《内经》阴阳理论和仲景所论,通过分析提出异议:《伤寒论》六经的确与八纲相关,但也不能以此否定与经络脏腑的关系;三阴三阳位序体现了《内经》阴阳气分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六经构建的关键并非是由于半表半里概念的提出,而是由阴阳气多少理论决定的。
【总页数】3页(P338-339)
【关键词】三阴三阳;位序;阴阳气多少
【作者】姜建国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
【相关文献】
1.从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谈保胃气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重要性 [J], 王海芳;李仝;王凯源;于川;陶庆春
2.论《伤寒论》三阴三阳及喘证辨治 [J], 刘浩;杨阳;曲妮妮;高原;尹小星
3.《伤寒论》中三阴病“阳气来复”的生理、病理意义 [J], 樊志丽;周春祥
4.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 [J], 马文辉;孙小红
5.三阴三阳的位序与《伤寒论》六经“开、阖、枢” [J], 岳小强;杨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论》标本缓急治则探析
《伤寒论》标本缓急治则探析
曲夷;姜建国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2004(22)9
【摘要】《伤寒论》将标本缓急治则应用到外感病表里同病、痼卒同病的治疗中 ,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
结合《内经》理论从“从外之内者 ,治其外”“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间者并行 ,甚者独行”三个方面 ,对其应用规律进行了总结。
【总页数】1页(P1688-1688)
【关键词】伤寒论;治则;标表缓急
【作者】曲夷;姜建国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2
【相关文献】
1.传承仲景"表里先后"治则,临证把握标本缓急主次 [J], 赵进喜;肖相如;贾海忠;刘宁;李义;汪伯川
2.金起凤教授学术经验—标本缓急治则在皮肤科临床应用举隅 [J], 李映琳
3.标本缓急治则的探析及应用 [J], 孟静岩;应森林;孙晓霞;徐玉锦
4.《伤寒杂病论》标本缓急治则刍议 [J], 周全;耿建国
5.浅论《伤寒论》标本缓急辨治法则 [J], 张玉英;柯雪帆;杜雨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医姜建国:辨证“千古疑案”厥阴病
名医姜建国:辨证“千古疑案”厥阴病姜建国教授精研伤寒论近四十年。
是全国首批中医学术流派“齐鲁伤寒学派”的负责人。
其学术思想自成一派,特点鲜明。
尤其是对“千古疑案”厥阴病的讲解,让人耳目一新。
厥阴病作为六经病之一,在《伤寒论》中有着非常多的疑难和争论。
民国医家陆渊雷,对厥阴病篇定义:“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
第五版《伤寒论》是由国内著名的四位伤寒学家编写,厥阴病的编写体例也与前五经不同。
姜教授从更深的思维角度出发,为我们详细的归纳了有关厥阴病的几个问题。
厥阴的涵义1.阴气最少的意思。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三阴中,太阴阴气最多,少阴阴气较少,厥阴阴气最少。
太阴和少阴发展到尽头就是厥阴,这就是“两阴交尽”的意思。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即使津液下泄也不渴,说明水量很多。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少阴阴气较少,津液下泄伤阴,所以口渴。
“厥阴之为病,消渴”,即使不泄泻,也觉得渴。
所以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
即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讲“气有多少,异用也。
”1.阴气最少的意思。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三阴中,太阴阴气最多,少阴阴气较少,厥阴阴气最少。
太阴和少阴发展到尽头就是厥阴,这就是“两阴交尽”的意思。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即使津液下泄也不渴,说明水量很多。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少阴阴气较少,津液下泄伤阴,所以口渴。
“厥阴之为病,消渴”,即使不泄泻,也觉得渴。
所以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
即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讲“气有多少,异用也。
”2.阴阳之枢的意思。
《素问·阴阳类论》:“一阴至绝作朔晦”。
朔,指阴历每月第一天的月亮,阴历每月第一天要生出一个小月牙,生出一线光明,因此朔即为阳。
晦,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的月亮,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天上有月亮,但看不见,因为整个月体无光,没一点光明,即为阴。
伤寒思辨录(一)
伤寒思辨录(一)
姜建国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9(013)002
【摘要】《伤寒论》就是辨证学,但《伤寒论》的辨证有两大特点:一是联系性,二
是思辨性。
所谓联系性,指一部《伤寒论》从体系、体例到病脉证治、理法方药包
括煎服禁忌,一线相贯,紧密联系,不能割裂,从整体观上提示辨证的方法、原则、规律。
所谓思辨性,指一部《伤寒论》给人们留下无数的理论,临床,方药等方面的问题,从辨证法上寓示了丰富的中医辨证的思维、方法特征。
《伤寒论》的辨证既然具有这样的特点。
【总页数】2页(P6-7)
【作者】姜建国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2.9
【相关文献】
1.思辨词学嘉惠学林——评欧明俊教授新著《词学思辨录》 [J], 顾宝林
2.伤寒思辨录(二) [J], 姜建国;梁济乐
3.伤寒思辨录(三) [J], 姜建国;梁济乐
4.《敖氏伤寒金镜录》与《伤寒舌鉴》述评 [J], 程志源
5.从《敖氏伤寒金镜录》读出的专注精神回应《舌诊开山之作〈敖氏伤寒金镜录〉》 [J], 张菲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思辨录(二)
伤寒思辨录(二)
姜建国;梁济乐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9(013)003
【摘要】麻黄之治表里辨谈及麻黄,自然属表药,且列《中药学》“解表药”之首,但由此给麻黄药用之解带来问题:即使病证非表,也要以药测证,硬释为“表”,仿佛不这样解释,麻黄就没有着落。
连全国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及《方剂学》都存在这个问题。
【总页数】7页(P27-33)
【作者】姜建国;梁济乐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2.9
【相关文献】
1.思辨录二则 [J], 王元化
2.“单独二胎”思辨录 [J], 刘宗
3.伤寒思辨录(一) [J], 姜建国
4.伤寒思辨录(三) [J], 姜建国;梁济乐
5.从《敖氏伤寒金镜录》读出的专注精神回应《舌诊开山之作〈敖氏伤寒金镜录〉》 [J], 张菲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六经提纲: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腹满.脉大(实证沉实而大,热证洪大滑数)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胸胁苦满.脉弦细.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脉弱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病机:全身气血虚衰.咽痛.脉沉微细.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治法代表方太阳病解肌发汗桂枝汤或麻黄汤阳明病清热泻下白虎汤或承气汤少阳病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太阴病温中祛寒理中丸少阴病回阳救逆四逆汤厥阴病清上温下乌梅丸1.伤寒的涵义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言凡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发热的疾病狭义: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2.《伤寒论》中变证得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3.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药桂枝汤麻黄汤鉴别要点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4.简述太阳伤寒.中风.温病的鉴别要点.1.太阳伤寒的典型脉症:发热恶寒.无汗.体痛.脉浮紧, 反映了寒邪致病的病理特点2.太阳中风的典型脉症: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反映了风邪致病的病理特点.3.温病的典型脉症:发热而渴.不恶寒.温病初期,其病在表卫分证,亦有恶寒,但多伴微渴.舌红.脉数与中风.伤寒有别.5.“荣弱卫强”的含义荣弱卫强”即营弱卫强,太阳中风证病机.所谓卫强,并非生理情况下的卫气强盛,而是指风寒袭表,卫气浮盛于外,与邪交争而成发热的亢奋现象;所谓营弱,也不是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由于卫气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职,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6.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皆可治喘,其病机及症状特点P39/63麻黄汤肺合皮毛,表闭肺气不宣风寒束表,卫遏营滞,肺气失宣.喘而无汗,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寒,苔白,脉浮紧麻杏甘石汤邪热迫肺,肺气不利,逆而作喘邪热壅肺,肺失宣肃喘.咳.汗出.无大热.口渴.苔黄脉数小青龙汤水饮内停引起肺气的肃降则喘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寒饮犯肺喘.干呕.发热而咳.小便不利,小腹满桂枝加厚风寒迫肺,肺气上逆素有喘疾之人中风而诱发气逆作喘,或自汗出.发热恶寒.头痛.苔白脉朴杏子汤太阳病误下邪入肺中,肺气不利作喘浮缓7.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相同: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 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 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8.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有何异同相同: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不同: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无汗恶风”.汗出与否是两者的鉴别要点9.为何表虚证兼项背强几几用桂枝汤加葛根,而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却不用麻黄汤加葛根?因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为风寒之邪阻滞太阳经腧,使津液不能濡养经脉所致,如用峻汗的麻黄汤加葛根发汗,恐其过汗伤正损伤津液,难以达到升津液.濡润经脉之目的.葛根汤是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这样既能收发汗升津之效,又无过汗之虞.且方中之芍药.甘草.大枣酸甘化阴,既可缓筋脉之急,又为津液生发之源.10.桂枝去芍药汤中为何去掉芍药?桂枝加芍药汤中为何加入芍药?p26/168桂枝去芍药汤用于太阳病误下,胸阳不振的证治<脉促胸满>,方中芍药抑阳助阴非胸阳被遏所宜,故去之,更利于桂枝汤通阳.桂枝加芍药汤<新加汤用于荣虚身痛的证治,身疼痛,脉沉迟>倍用芍药乃取其苦泄之力以除血痹,通脾络,止腹痛用于太阳误下,邪陷太阳的证治11.试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主要证候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辨证要点不汗出而烦躁.由于伤寒表实不得汗解,阳郁不得宣泄,进而化热,郁热内扰则生烦躁.即烦躁源于内热,内热源于表闭阳郁,阳郁则源于无汗.病机风寒外束,内有郁热,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里热.方用大青龙汤.配伍意义重用麻黄,并佐以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石膏辛寒清热,以除烦躁;炙甘草.大枣和中以资汗源.诸药合用,既能发汗解表,又可清热除烦,为表里双解之剂12.试述小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主要证候发热恶寒,无汗,干呕,咳喘,脉浮紧病机外感风寒,内挟水饮.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配伍意义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又兼能利水,再配以桂枝更增解表通阳散寒之力细心.干姜温化寒饮;半夏降逆止呕,与干姜相伍,又可温化中焦水寒之邪,以上诸药皆为辛温之品,恐其辛散太过,故加两味酸敛之品: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酸敛护阴,且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 另加炙甘草调药和中. 诸药合用可奏外散风寒,内蠲水饮之功13.试述大.小青龙汤证的异同点相同:.均为表里同病,且表病均属风寒束表,卫闭营郁的伤寒表实证,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为两者所共有, 治法上两者都是表里双解, 以辛温发汗解表为主.区别主要在于里证的不同:大青龙汤证之里证为阳热内郁,以烦躁为主证,治疗上要兼清里热;小青龙汤证之里证为水饮内停,以咳喘干呕为主症,治疗上兼以温化水饮.14.表郁轻证有几种类型?试述其证治异同.类型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二越脾一汤证三证相同点病机均为表郁邪微,症状均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治法均为辛温微汗.不同桂麻各半汤证为表郁稍重,表现为寒热一日二三度发,面赤,身痒,治以小发其汗,用桂枝汤.麻黄汤两方各取1/3 用量相合,在三方中发汗力最大;桂二麻一汤证表郁较轻,表现为寒热一日再发,治法为微发其汗,取桂枝汤原量的5/12,麻黄汤原量的2/9,按两方比例2:1组方,其发汗力量较桂麻各半汤为轻;桂二越一汤,属表郁兼内热,除寒热并见外,尚有轻微的里热烦躁,治以辛温微汗,兼清里热,取桂枝汤与越脾汤按2:1量合方,为表里双解之轻剂.15.表里同病,表里先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请举例说明.《伤寒论》表里先后治则,即当表里同病时,可根据表里证的轻重缓急分别选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等不同的治疗方法.(1)先表后里.乃治疗常法,适用于表里同病而表证较重.里证属实且病势不急之情形.若不遵循这一原则,反而先行攻下,则可导致表邪内陷,引起变证,故仲景曰“此为逆”也.如太阳蓄血轻证兼表证,热痞兼表证等即属此类;(2)先里后表.是治疗之变法.适用于表里同病,里证属实或属虚但病势急重之病证,若不先治其里,必致证情危贻,往往影响患者生命,故先治其里,待里证缓解后再议解表.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少阴阳衰阴盛兼表证等;(3)表里同治.即表证里证同时治疗的方法,适用于表里同病,里证较轻,表邪不著,单解表则里证不去,单治里则表证不解的病证.本法在具体运用时又有偏重于表,或偏重里,或表里并重之分,如大青龙汤证.桂枝人参汤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即是其例.16.简述大青龙汤证与桂枝二越脾一汤证有何异同相同均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表里俱实之证.不同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证重,表现为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故方中发汗解表之麻桂和清泻里热之石膏用量较大,较之桂二越一汤,少一味益阴的芍药,多一味宣肺降气的杏仁,其发汗解表,内清郁热之功较强;桂枝二越脾一汤证表寒里热证轻,表现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微见烦.渴,故治法宜小发其汗,兼清郁热.17.简述心阳虚的类型.治法及代表方药.(1)心阳虚心悸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方药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2)心阳虚烦躁证: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3)心阳虚惊狂证:惊狂,卧起不安者. 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4)心阳虚奔豚证:气从少腹上冲心.治法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方药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5)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其人心下悸,欲作奔豚.治法温通心阳,化气利水.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18.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为阳虚水停证,二者有何异同?同:均为水饮为患,而见头眩,脉沉.异:苓桂术甘汤证主要是脾阳虚,水停中焦,病情轻,水气上冲而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真武汤证主要是少阳阳虚水冷,水停下焦,病情重,轻者仅见四肢重痛,重者可见四肢浮肿,症见发热,心下悸,头眩.重者还可出现水饮横流四溢,遍及全身上下,症见腹痛,自下利手足厥冷.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或咳或呕或小便利等19.热痞证包括哪两个方证,两者有何异同?热痞证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相同同属热痞,不同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病机为胃热气滞,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与里热证如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治以泄热消痞.方用大黄黄烈泻心汤.方中大黄泄热和胃,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泻中焦实火.并用麻沸汤渍,取其气之清扬,以清上部无形之热.附子泻心汤病机为胃热气滞,兼有卫阳不固.主证除热痞之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等证外,又见卫阳不固之恶寒汗出治以泄热消痞,扶阳固表.方用附子泻心汤.方中大黄.黄连.黄芩以沸水浸渍少顷,取其气以清上部之邪热,附子别煮取汁以扶阳固表.20.比较寒热错杂痞证证治同: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证都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药物配伍均用寒温并用,功补兼施.异: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误下后脾胃伤,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生姜泻心汤——心下痞满.干意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为特点,内有水饮,兼食滞,重用生姜温阳化饮.甘草泻心汤----多次误下,痞利俱甚,中阳受损,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用甘草温补中阳2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证侯.病机有何不同?二方煎服法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侯心下痞,伴口渴心烦,小便赤,舌红,苔黄.病机邪热郁于中焦.煎服法:将大黄.黄连用煮沸的水浸泡三到五分钟,取其汁分再服.临床意义:意在取其气之轻扬,不欲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无形之热而不在泻有形之邪.附子泻心汤证侯:心下痞闷不适,伴身热.口渴.心烦.尿赤.脉数,复有恶寒,汗出,卫阳不足之证.病机:邪热郁于中焦(热痞)兼表阳虚.煎服法:附子别煮取汁,三黄(黄芩.黄连.大黄)用煮沸之水浸泡三.五分钟,取两者汁混合分服.临床意义:三黄沸水浸泡取汁,取其气之轻扬以泄热消痞,炮附子另煎去汁,则辛热醇厚之性,尽收其中, 以利温经复阳.同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病机寒热错杂于中,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兼水食内停中虚更甚证候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呕吐较重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痞利较甚,兼干噫食臭)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痞利最重)治法辛开苦降,和胃消痞降逆宣散水气和中补虚,消痞止利方药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重用半夏降逆止呕重用生姜宣散水饮,同时减少干姜的用量重用炙甘草,以补虚和中22.论述黄连汤证的病机.主证.治法.方义.方中为何使用桂枝?病机上热下寒,升降失调.主证胸中有热而气逆,所以欲呕吐;腹中有寒邪而气滞,所以腹中痛.本证热者自热,寒者自寒,格拒不交,治法清上温下,和胃降逆方用黄连汤.方义黄连清在上之热,干姜温在下之寒,二药相伍辛开苦降为主药. 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和中, 半夏降逆和胃止呕. 桂枝辛温散寒,宣通上下之阳气,使寒热得调,则疾病自愈.23.五苓散主治何证?其主证.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五苓散主治太阳蓄水证. 小便不利太阳表邪循经入腑,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水液内停,;口渴喜饮水蓄于内,阳气不能化气升津;微热.脉浮或浮数表证不除,正邪相争,烦躁不眠,口渴欲饮汗出过多,伤及胃中津液水入即吐蓄水重证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外散风寒.方药:五苓散方用猪苓.茯苓.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白术健脾气,助脾运湿;桂枝通阳化气行水,兼解表. 本方用作散剂,取其发散之意,服药期多饮暖水以助药力.24.试述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证的主症.病机.治法.方药如何?它与五苓散证有何不同?主症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下利,小便不利等.病机少阴阴虚,水热互结.治法滋阴清热,淡渗利水.治法猪苓汤. 方中阿胶滋阴润燥,化濕清热利水不伤阴,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共为养阴润燥,清热利水.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的主要区别,1.症候性质的不同,猪苓汤证性质属热,阴液不足;五苓散证性质属寒,阳气不足.2.病变部位的不同,猪苓汤证是里证,五苓散证是表里同病3.临床表现上,猪苓汤证有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下利等;五苓散证可见脉浮身有微热,甚则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4,治法上,清热育阴利水;化气行水,兼解表.5.用药上,除共用茯苓.猪苓.泽泻外,猪苓汤用阿胶滋阴,滑石清热;五苓散用白术健脾,桂枝通阳化气解表.25.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的证治异同?相同都属下焦水停证,病机均有气化不利,水饮内停,证候表现均有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特点,治法上均以利水为主,均用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不同猪苓汤证是阳明病下后,津伤而邪热未去,水热互结于下焦,其证性质属热,阴液不足.其脉浮发热是里热,口渴为津伤.水蓄,且有不恶寒.舌红少苔等见症.治宜清热利水育阴,方中用化濕.阿胶清热滋阴,而不用温热的桂枝.白术.五苓散证是太阳表邪未解,随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水寒互结于下焦,其证性质属寒,里无热邪.其脉浮发热是表证;口渴是水蓄而津不上承,且伴有恶寒.舌苔白等表证.治宜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方中用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兼以解表.26.真武汤和附子汤如何区别运用?同:均为少阴阳虚,水湿为患.均用茯苓.白术.附子.芍药.异:真武汤—病机水湿泛滥(变动不居)主症头眩,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腹痛,自下利,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浮肿,小便不利治法温阳化气,以散水饮方药附术半量,重用生姜以温散水饮,不用人参附子汤—病机寒湿凝滞,经脉不利主症背恶寒,手足冷,身体骨节疼痛治法温补元气,以祛寒湿方药倍用术附,去姜加人参以温补阳气27.真武汤证与五苓散证如何鉴别.相同均属下焦水气为患.不同真武汤少阴水脏阳虚,不能制水,水邪泛滥而成,其证以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为主,兼见阳虚寒盛之象,治当温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之法,五苓散.28.猪苓汤证与真武汤证如何鉴别?相同均属水气为患, 均有咳.呕.下利.小便不利之症.不同:猪苓汤证少阴阴虚有热,水气不化,水热烦扰, 兼有心烦不得眠.小便短赤不利.舌质偏红而少津,治宜育阴清热利水.真武汤证少阴阳虚寒盛,水气不化,水寒浸渍, 兼有腹痛.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而色白.舌淡苔滑等, 治宜温阳化气利水.29.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有头眩,如何鉴别?鉴别点在于:苓桂术甘汤证是由于邪在太阳,治当汗解,而反用吐下之法,损伤脾胃之阳,脾运失职,水饮内停,而阳虚不能升清于上,则清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起则头眩;真武汤证是由于太阳病汗不如法,表证虽解,而少阴阳气大伤,肾阳亦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滥上下内外, 若清阳不升,清窍反被上逆之水气所蒙,故头眩.两证均为水气为病,都可致头眩,但一病在脾,一病在肾.脾虚水停常伴见心下逆满,气上冲心,不思饮食,脉沉紧,肾阳虚水泛则常伴有畏寒肢冷,心悸等, 治疗上前者温阳健脾,用苓桂术甘汤;后者温肾利水,用真武汤.30.何谓坏病?其治疗原则是什么坏病即变证,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一原则的内涵就是辨证论治.31.何为水逆证,其产生的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外散风寒.方药:五苓散方用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32.试述如何治疗蓄血证(蓄血证可用哪三方进行治疗,三者如何鉴别?).蓄血证可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治疗.三者都可治疗蓄血证,但病情有轻重之分,病势有缓急之异,鉴别:桃核承气汤证为邪热与瘀血初结,血结不坚不深,病证尚浅,主证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且有“血自下,下者愈”的转归.当表证已解,血不自下,治以泻下瘀热.方药桃核承气汤. 方中桃仁活血化瘀;桂枝通经活血,以助桃仁;大黄清泻热邪,去瘀生新;芒硝软坚散结;炙甘草调和诸药.抵当汤证为邪热与瘀血久结,血结较深,病势较急,病情较重,主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脉沉而微或沉结,治以破瘀泄热.方药:抵当汤. 方中大黄泻热逐瘀;桃仁活血化瘀以滑利;水蛭.虻虫破瘀积恶血.抵当丸证为瘀热内结,病势较缓,主证仅见少腹满,小便自利.治以泻热逐瘀,峻药缓图方药:抵当丸.药物组成与抵当汤完全相同,水蛭.虻虫用量减少,桃仁用量加重,改汤剂为丸剂,并以水煮丸,使攻逐瘀血力量缓和,药力轻缓而绵长.33.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相同均为太阳表邪不解,随经入里.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不同点: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智方面的主证, 如其人如狂或其人发狂,因邪结于气分,不关气分,故小便多自利.两者的鉴别要点: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34.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如何区别使用?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但用量与剂型却不同,故主治证也不同.抵当汤用量大且为汤剂, 药力峻猛,取效迅速,用于治疗蓄血之重证且病势较急,临床可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 身黄,脉沉结或沉微.抵当丸方中水蛭.虻虫.用量减少三分之一,且改汤剂为丸剂,使攻逐瘀血力量缓和,用于治疗蓄血重证,但病势较缓者.35.大.小结胸证:1.小结胸证病变范围比较局限,“正在心下”,仅限于胃脘部;大结胸证则从胸膈到心下甚至波及少腹2小结胸证“按之则痛”;大结胸证痛而拒按.3小结胸证为痰热互结;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4小结胸证宜清热化痰散结,方用小陷胸汤;大结胸证宜邪热逐水开结,方用大陷胸汤.36.如何区分结胸证与痞证?相同两者病变部位相近,均以心下为主.但两者病机.主证.治法等却大不相同.不同结胸证病机寒邪或热邪与有形痰水结于心下胸胁,病性属实.主证以心下胸胁硬满疼痛为特点,治以攻逐破结.痞证病机无形之邪气壅塞于心下,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气机壅塞而成病性或热或寒或寒热错杂,或实或虚实互见.主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不硬不痛为证候特点.治以和胃消痞为主37.葛根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的证治有何异同相同皆有下利之症.不同:葛根汤证表证突出,病机太阳表邪,内迫大肠证候特点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因里无热邪,故见舌淡,溲清,排泄物臭秽不甚,无肛门灼热等症状.治用葛根汤,解表升阳止利.葛根芩连汤证里证突出,病机表邪内陷,热迫肠腑,证候特点发热.喘而汗出口苦.苔黄.溲赤.肛门灼热.利下臭秽等里热见证,治用葛根芩连汤,清热解表止利.38.何谓阳明病外证?其病机如何?阳明病外证,即阳明里热实证反映于外的证候,表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里热炽盛,蒸腾于外,则见身热;里热蒸腾,迫津外泄,则见汗自出;表邪已解,故不恶寒;里热亢盛,故反恶热.此皆阳明里实证之外候,为阳明热证与实证所共有,也是阳明病的辨证要点.39.阳明热证.实证:病机:津伤燥化,阳明热实.阳明热证之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阳明实证之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焦燥,脉洪大滑数或沉实而大40.试从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的组方配伍.功用的异同,阐述三方所主治证候的区别.相同均用大黄, 均有攻下热实的作用,主治阳明腑实证, 症见发热或潮热,心烦,腹胀满,大便难等.不同调胃承气汤组方配伍大黄配以大剂芒硝,辅以甘草,具有良好的通便泻热作用,且泻下而不伤肠胃,适用于阳明腑实燥热重而结聚较轻的证候,症见蒸蒸发热,心烦较重,兼有腹胀满,大便硬等.大承气汤组方配伍大黄配芒硝,并合以厚朴配枳实,全方具有通便泻热,攻积导滞的作用,适用于阳明热重,肠胃结聚亦重,症见潮热,心烦讝语,腹胀满痛,大便闭结等.小承气汤组方配伍大黄配以小剂量的厚朴.枳实,全方虽有泻下导滞的作用,但力量较轻,适用于阳明腑实轻证,症见微热,或潮热,微烦,大便硬等41.比较三承气汤的病机.主症.治法与方药组成调胃承气汤病机里热但不甚实,虽有结滞,大便常未至坚硬者主症如实热在胃,心烦者胃气不和谵语者,胃实燥热腹胀满者,蒸蒸发热者,治法泻热和胃方药组成方用大黄泻热开结推陈致新,重用芒硝意在泻热,炙甘草甘平和中,顾护胃气.小承气汤病机里热不甚但也成实,大便硬未至潮热者主症大便硬而微烦,谵语,下后大便复硬而少者治法泻热通便,行气导滞.方药组成方用大黄泻热去实推陈致新以荡涤肠胃,厚朴行气陈满,枳实行气破结.大承气汤病机热甚而实,大便硬,发潮热者,或燥屎已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