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与消费社会化(一)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转型:一种特殊类型的纵向运行,一般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
社会结构: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即社会系统的静态构成状况。
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最为整体的、系统的特征,是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成果。
人的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社会互动:社会主体之间为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通过社会互动或交往,自我得以形成,个体的需要得以满足,社会得以持续运行。
社会角色: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
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群体: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的存在,不仅个人自己能够意识到,而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
也就是说,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认同以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
社会制度: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
社会分层: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转型时期家庭消费伦理分析
费社会 财富 。 还有 一类 家庭奢 侈消 费,则对 社会造 成负 面影响 ,如
2 0 年 “ . ”胡 斌 杭 州 飙 车 交 通 肇 事 案 。该 案 持 续 成 为 09 57
有些 人仍然在 解决 生存 的层 面上进 行消 费 ,主 要 以实用 、
舆 论焦 点 ,对 肇事者 , 网民、媒 体一片 喊打喊 杀、要求 严
走 出 “ 神 哺 乳 期 ” , 不 能 为 社 会 创 造 任 何 价 值 , 只 能 消 精
次上把它与娱乐、心理 、生活方式等紧密相连 。今 日的消费 相对 于改 革开放 前来说 , 已经 大为 繁荣 ,消费 者的主 体性
日益 突 出 , 存 在 着 消 费 形 式 的 多 形 态 性 : 一 方 面 , 表 现 在
社 会 转 型 时期 家 庭 淌 费 伦 理 分 析
■文 / 海 涛 姚
在 中 国 传 统 社 会 中 , 儒 家 消 费 伦 理 一 直 是 指 导 人 们 消 费 的 道 德 规 范 , 在 家 庭 消 费 伦 理 上 也 形 成 了等 级 有 别 的 伦 理 规 范 、 重 义 轻 利 的道 德 原 则 以及 知 足 常 乐 的节 俭 美 德 等
一
硬性 消费 为主 ;另一 方面 ,表现在 一些人 身上 已经 出现 了
“ 耀 性 消 费 ” , 盲 目、 攀 比 伴 随着 所 谓 “ 性 化 ”迅 速 炫 个 成 长 。 人 们 发 现 在 一 些 所 谓 “ 面 ” 的消 费 过 后 , 并 没 有 体
系 列 道 德 理 念 和 评 价 标 准 。 这 些 消 费理 念 为 当 时 家 庭 生
自 己 的 能 耐 , 为 了 显 示 自 己 的 社 会 地 位 , 热 衷 于 “ 子 工 面 夫 ” 。 壮 年 人 啃 老 在 这 方 面 表 现 尤 为 突 出 : 一 是 他 们 认 为
消费者社会化研究综述
经贸论坛133消费者社会化研究综述胡 海 徐荣玲 南京师范大学摘要:社会化是个体形成自己的行为、观念、习惯的过程。
消费者社会化是消费者形成自己的品牌认知、品牌行为、品牌观念、品牌选择、品牌忠诚等的过程,即消费者社会化是形成企业品牌资产的重要来源。
因此,国内外研究对于“消费者社会化”这一主题青睐有加。
家庭被认为是消费者社会化的起点,模仿、强化、社会互动被认为是社会化的主要方式,形成自身的社会观、消费观、金钱观被认为是消费者社会化的最终目的和效果。
关键词:消费者社会化;概念;影响因素;结果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3-0133-01一、消费者社会化的概念消费者社会化起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后来经Ward(1974)发展首次正式定义消费者社会化的概念。
Roedder、Didow 和Calder(1978)尝试归纳消费者社会化的正式理论基础,提出了社会化理论的分析框架,主要包含三个维度:过程导向(即消费者自愿或被动接受、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等等)、内容导向(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掌握的与市场相关的消费知识、技巧和观念等等)和目标导向(个体期望等等)。
二、消费者社会化的影响因素Brim(1966)提出影响消费者社会化的因素包括消费者社会化过程中涉及的任何组织或个人,他们通过与个体建立联系,对其行为进行褒贬来施加影响。
Bandura(1969)在研究中指出模仿、强化和社会互动是消费者社会化的三种核心学习方式。
Miller 和Glass(1989)认为父母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在孩子成人之后一直延续。
王敏(2006)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模仿使得他们在基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偏好上有较高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同辈群体也会影响个体的社会化。
Elizabeth(2002)认为寻求专家性和生活方式的自我认同是同辈群体间影响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化问题有哪些?
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化问题法学二班林传辉学号:200911201235摘要;自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其标志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促进了社会的加速转型,伴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必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尤其是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然而,社会转型加速过程中结构的滞后性使社会结构处于相对失衡状态,而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化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化所有制体制结构价值观冲突差距1.当前社会转型中各类问题产生的背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出现了一派新气象,各类社会因素都出在转型的快车道之上。
时至今日,“社会转型”已成为描述和解释中国改革以来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理论范式。
中国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体制变革的狭隘领域,它已汇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道融入了世界范围内的“后发”国家的社会转型潮流之中,是一场全面、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变革。
它不仅是一场经济领域的变革,而且是一场全社会、全民族思想、文化、政治、心理等各方面的“革命”。
社会转型从政治文化领域找到突破口的,一方面,原有的结构性失衡现象继续存在,另一方面,又产生了新的结构性失衡现象。
中等收入者阶层是社会中最稳定的力量。
由温饱户构成的准中等收入者阶层是社会的次稳定力量。
而贫困户等低收入者阶层,则是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
高收入者中的暴发户,其非法致富手段、炫耀性消费、贿赂与斗富行为等,往往会导致低收入者的心理失衡或扭曲,还会使掌握一定权力的某些人经不起诱惑而滋生腐败现象,从而带来某些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就在此中情况下各类社会化问题逐步映入了人们的眼帘。
2.当前转型中的各类主要问题分述我国目前已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答案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在于,论证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一历史理论不过是把人们的思想从神圣的天国拉回到粗糙的尘世,使种种抽象的思辨和神秘的理论归于平常,归于生活。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实践性马克思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地批判了唯心主义对社会历史的主观臆断,认为人们对社会人士的视野应该“从天国回到人间”,聚焦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认识的出发点应当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它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主体和客体相结合的维度去考察对象。
“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
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
第二,主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名词解释期末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第一章导论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整体出发,通过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结构和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2、社会学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规范功能3、马克思对社会学的贡献:马克思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学概念,但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将社会学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体现在毛泽东思想上,比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1、实证主义(孔德斯宾塞迪尔卡姆)的基本观点:经验是科学的唯一来源,只有经过经验验证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知识,未经验证的只是假设;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纯客观的,因此社会学的首要原则和任务就是客观描述事实揭示真相;人的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因此分析人的行为要了解外部因素,探求人的意识是没有意义的。
2、反实证主义(韦伯)的基本观点:反实证主义也称人本主义社会学。
强调区分自然客体与社会现象,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强调社会参与者的主体性、意识性、能动性,反对把人作为非人格的客观实体的物化现象;注重运用价值关联,主张对社会事实与价值判断、理论与实践进行分别处理。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实践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阶级分析理论、实事求是的观点第三章社会1、社会唯实论的观点: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外在于个人而存在,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2、社会唯名论的观点:社会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名称,个人是真实存在的,社会是个人行动的产物和互动的形式。
3、对两种观点的评价:首先,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看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区别;社会唯实论承认社会的独立性,但忽略了个人对社会的依懒性,认为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
社会唯名论否认社会的存在,用个人的存在排斥社会的存在。
社会化网络是如何影响消费者购物决策的?
而对企业来说,强关系网络,实际却是最不可控的。
这是因为,企业几乎无法介入到强关系中去施加影响。
对相当多的企业来说,强关系网络,是很大的一块肥肉,但他们都几乎只能望洋兴叹。
如,QQ中,有非常多的强关系,但对企业来说,这仍然是无法识别和操控的,也就时说,强关系多数是封闭圈,直接的外力,尤其是基于市场关系的外力,是无法介入的。
但在强关系网络中(如FB、QQ )广而告之(圈子之上的广告),还是相当有效的。
二.来自弱关系的影响力弱关系网络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1. 权威和内行的影响力社交网络或社会化电商中,权威和内行(意见领袖或达人)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
虽然,从关系角度,人们与权威或内行大多是弱关系,但另一方面,从信息角度,他们所发布的信息(EGC,区别于UGC),经常被认为是稀缺的、专业的,或者超过常人的判断力的,这导致消费者对他们的信任度增加。
一个社交网络或社会化电商网站中,是需要权威和内行的,一定数量的权威或内行的存在,是衡量一个网站平台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
权威和内行,无疑是网络中的中心节点,它对整个网络结构,有巨大的支撑作用。
另一方面,它也是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而信息的传播,无疑是前述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前提。
而对企业来说,在权威和内行这一层面,相比强关系网络,其已经开始具有一定的介入能力和可操控性。
这是因为,权威和内行的影响力是呈开放性的,其影响力来自信息的价值而不是来自社交关系。
之前的博客,我们多次提及市场关系几乎无法介入到社交关系,但有价值的信息,则不存在这个先天障碍。
因此,企业介入和操控权威或内行而实施影响力是屡见不鲜的。
这里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介入和操控仍需要是隐性的,如果企业与权威或内行的利益关联被曝光,则消费者会仍然认为,这是一种市场关系的欺诈,这时,即使是权威和内行,其影响力也会大大下降。
2.普通用户的影响力单个的普通用户,或少数几个普通用户,实际是无法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力的。
6.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意义
1. 社会化使人们熟悉各种符号及其 意义和用法; 2. 社会化使人们的心智趋向成熟; 独生子女的心理年龄,老年痴呆症 (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社会心理因素, 如独居) 3. 社会化使人们能完成角色扮演。
4
一、“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Charles Coo ley, 1864—1929)提出,费孝通提出的 “我看人看我”与之相似。
1
一、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人们获得人格、学习社会和群体方 式的社会互动过程,简单地讲,就是人们由 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 小讨论:从小到大你都接受了哪些社会化?
2
二、社会化的类型
初级社会化:儿童期,涉及语言、规范、 社会关系,等等 预期社会化:青年期,指向未来角色 发展社会化:成年期,学习新的文化 逆向社会化:晚辈向长辈传文化 再社会化:多发生于封闭的组织中,如传 销组织、邪教、监狱、军队
7
对以上两种理论的批评
两种理论对社会现实的想象比我们今 天所真正面对的现实要简单得多,都没有 看到多元化社会对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影响。
8
语言能力:人类的语言是一套复杂的符号体 系,一般包括了形、声、意三个要素。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是最先强调语言在 社会化及自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学者 思维能力:人类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了的抽 象思维能力。人类能脱离具象进行抽象思维, 并能传播信息、积累信息,因此能够认识自 己的历史和未来。
11
技能社会化:社会生活基本技能包括生活 自理技能、谋生技能、沟通技能等。 政治社会化:学习政治文化、树立政治立 场、培养政治参与能力。 行为规范社会化: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社 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是最重要的角 色之一,社会对两性各有期待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名词解释期末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名词解释期末《社会学》概论知识点第一章导论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整体出发,通过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结构和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2、社会学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规范功能3、xx对社会学的贡献:马克思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学概念,但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将社会学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体现在毛泽东思想上,比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1、实证主义(孔德斯宾塞迪尔卡姆)的基本观点:经验是科学的唯一来源,只有经过经验验证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知识,未经验证的只是假设;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纯客观的,因此社会学的首要原则和任务就是客观描述事实揭示真相;人的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因此分析人的行为要了解外部因素,探求人的意识是没有意义的。
2、反实证主义(韦伯)的基本观点:反实证主义也称人本主义社会学。
强调区分自然客体与社会现象,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强调社会参与者的主体性、意识性、能动性,反对把人作为非人格的客观实体的物化现象;注重运用价值关联,主张对社会事实与价值判断、理论与实践进行分别处理。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实践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阶级分析理论、实事求是的观点第三章社会1、社会唯实论的观点: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外在于个人而存在,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2、社会唯名论的观点:社会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名称,个人是真实存在的,社会是个人行动的产物和互动的形式。
3、对两种观点的评价:首先,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看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区别;社会唯实论承认社会的独立性,但忽略了个人对社会的依懒性,认为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
互联网营销中的社会化营销
互联网营销中的社会化营销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发展,互联网营销这一概念也随之兴起,并成为了企业升级转型、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而在互联网营销的各种手段和策略中,社会化营销无疑是一种备受青睐的新型营销模式。
本文将从社会化营销的定义、特点及营销案例等方面进行解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借鉴。
一、什么是社会化营销社会化营销(Social Marketing)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营销的一个新型模式。
与传统的广告宣传不同,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上的社交媒体平台,将品牌或产品推荐给用户,通过用户分享、传播等方式进行品牌或产品的宣传推广。
相比较传统的广告宣传,社会化营销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强调用户互动与参与:社会化营销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实现了品牌与用户的互动,借助用户互动的方式增强了营销效果。
2、重视口碑营销与用户评价:这种模式注重口碑营销,即借助用户的分享、转发等行为进行传播,通过用户评价等反馈,获取品牌或产品质量的实时反馈。
3、强调平台的社交属性:社会化营销的模式非常注重平台的社交属性,即不仅是”做营销“而是要做好社交交互,注重双向互动。
二、社会化营销的特点1、降低传播成本:社交媒体平台免费、便捷、更新快,官方能够利用用户的转发和分享来提升营销效果,进而降低传播成本。
2、提供精准用户定位: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和严格的用户标签体系,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实现更精准的用户定位与营销,有效地提升品牌曝光和品牌口碑。
3、提升用户参与度:社会化营销强调用户互动与参与,借助用户互动的方式增强了营销策略的有效性,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和品牌的认知度。
4、促进用户忠诚度: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企业可以与粉丝建立密切的互动,提供更具人性化的服务,促进用户忠诚度并增加品牌影响力。
三、社会化营销运用案例1、红牛营销案例:红牛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社会化营销案例,其广告系统展示了品牌正能量的震撼感,而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红牛将品牌塑造成一种运动、刺激和冒险的形象,制定了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营销策略。
消费与社会责任:一个关于利益与道德的二元对立困境及其出路探究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第94-103页消费与社会责任:一个关于利益与道德的二元对立困境及其出路探究吴金海摘要:现代消费领域中出现的关于利益与道德之间的二元对立困境,反映了现代消费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对消费的一种经济主义偏见。
消费是涉及商品化和去商品化过程的复杂社会活动,始终是利益与道德的结合体。
企业、消费者和国家作为消费道德性的三大来源,在社会责任消费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相应的作用。
西方社会中基于市场原理驱动并聚焦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互动响应的社会责任消费发展模式,因其内含自相矛盾的一面而容易被“商业主义”收编而事与愿违。
基于此,关注国家在推动社会责任消费中的作用,对于具有“强国家”传统的我国而言,不失为值得期待的另一种可能性。
关键词:社会责任消费;消费社会;利益;道德;国家DOI: 10.19836/ki.37-1100/c.2024.02.009一、研究背景与问题自中国社会步入消费社会化进程以来,消费需求的扩大日益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稳定繁荣发展的体系性要求。
而在这一要求下日趋扩大的消费规模却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各种严峻的问题和挑战——环境破坏、能源短缺以及消费社会化未能惠及的一部分弱势群体等。
在当今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这些问题和挑战无疑需要广大消费者通过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去应对并加以缓解。
因此,有关社会责任消费及其发展的议题就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
所谓社会责任消费,是指“个人将其消费对环境及多种社会问题带来的影响纳入获取、使用和处置产品的决策之中,并使用购买权力实现对社会问题关注的消费行为”①。
虽然至今为止陆续出现了有关社会责任消费的多种概念提法,其中“伦理消费”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但其所指涉的内涵大同小异②。
显而易见的是,社会责任消费作为一种消费,它无疑具有市场面向和需要利益的驱动,但作为一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消费,它同时又被要求具有利他性道德面向和需要道德力量的驱动③。
论社会转型与消费社会化
费 策 略。此 种消 费策 略 有利 于扩 大 内
年 ,中 国奢 侈 品消 费 的人 群 将 达到 2 需 、启 动 国 内市 场 ,有利 于 消费 需求
.
5亿人 。难 怪有 学者 在 《 济学 家 》 的提 前满 足 ,以提高生 活质量 。但 是 , 经 消 费预 算过 度失 衡却 会 导致 诸多 不 良
维普资讯
社 会转 型 与消 费 失 范
自改 革 开 放 以 来
制 的羁 绊 会人
”
.
中 国社 会 经 历 了
一
系列 的 转 型
。
在 经 济体制 上
,
,
我 们 告 别 了 传统计 划 经 济 体
“
.
走 上 了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道 路 ; 在 社 会 组 织 形式 上
对 于 中 国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消 费 领 域 的转 型
,
国外 学 者 也 给 予 了 关 注
。
。
正 如 美 国 学 者戴 慧 思 所 言
,
中 国社 会 发生 了
乃 至 享受 型 消 费
“
第二
同时
次革 命
” ,
即 消 费革 命
I J
在 这 场 消 费革命 中
。
,
我 们 完成 了 从 生 活 必 需 品 时
,
一
起 的过 程
。
在这
一
过程 中
,
,
西 方 发 达 国 家为 了 打 开 中 国 的 消 费 品 市场
往 往 借 助 于 其 强 大 的 经 济实 力 以 及 大众媒介 的 帮 助 由于 急 剧 的 社 会变 迁 及 其 相 伴 随 的文 化 失 序
基于SICAS模型的企业社会化营销模式探索
社 会 化 营销 是 指 利 用社 会 化 媒体 核 心属 性 而开 展 的 营销 活 知 到用 户的体 验评 论和 需 求有着 重 要意 义。 lt rs & l ea t e ( 生 兴 趣 一互动 ) n ee t n rci t v 产 :品牌 与 用 户 形 动 。社 会 化 营销 的核 心是 利 用社 会化 平 台 的用 户好 友 关系 网络 , 与用 户 对话 让 用 户 关注 品牌 ,并 利 用好 友关 系 网络 发 起 高质 量 成 互动 不仅 仅 在 于触 点 的多 少 ,更 在 于互 动 的 方 式 、话 题 、 内
l 相 关 概 念界 定
11 社会 化媒 体 社 会 化 媒体 是 一 种 基 于用 户 关 系 网络 ,给 予用 户 极 大参 与 心 ,真 实用 户 的熟人 关 系网络 是社 会化 媒体 的人 际关 系本质 。 1 社 会化 营销 2
改 变 ,用 户 的消 费 决 策过 程 也 随 之 发生 变 化 ,与 新 生态 对 应 的
为最具 消费 影响 力 的原 因。
2 从 AI MA 模 型 到 AIAS模 型 D S
C n e t& C mmu i t n 建 立 连 接 一交 互 沟 通 ) 这 o nc o nc i ( ao : 意 味 着 在 C W MA S( o n c— p n W e — bl A p O L C n e t O e — b Mo i — p — e
o ai — o i 的缩 写 )的新 型 互联 网 服务 架 构 基础 上 ,整 合 o a 网络 时代 ,用户 消 费模 式 随 着 互联 网与 用 户行 为轨 迹 的 变 L c t n S c l C互联 化不 断完 善 ,经历 了由 AIMA IA D 、AS S到 SC S模型 的转 变。 IA 与共 享不 同广告 系统 、广 告 系统与 内容 、移 动互联 网和 P AI DMA ( t nin—lt rs Ate t o ne e t—De i — Me r — t n : 网、企 业 运 营商 务 平 台和 W e 、A p ,建立 品 牌 与用 户 之 间 sr e moy Aci o b p等 是消 费 者 行 为 学领 域 很成 熟 的理 论模 型 之 一 ,由美 国 广告 学 家 ES 刘 易 斯 在 1 9 8 8年 提 出。 该 理 论认 为 ,消 费 者 从接 触 信 息
第五章社会化
本我包含无意识记忆和生理的、心理的冲 动,尤其是性冲动。自我在超我和本我之间 扮演一个中介角色,大多数情况下处于无意 识之中。超我大致相当于米德的客我,即对 从社会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内化。
人的社会化(人的修养)能达的境界
互动
人的全面发展,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的 现代化”
强制性社会化
(四) 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正向社会化: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
递与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 知识等。 现代社会,反向社会化比较普遍。
二、社会化的过程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童年与社会》 艾里克森把自我的发展分为八个心理阶段,
它随着我们一生的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而变化。
➢ 过程 榜样—奖励组:看电影,情景相同,小孩玩后,其母 看见大加赞赏并一起玩;榜样—批评组:看电影,情景相同 ,小孩玩后,其母看见后批评;控制组:不看电影。然后让 儿童单独呆在房间里十五分钟。
➢ 结果 第一组不顾禁令去玩,平均克制80秒;第二组平均克 制7分钟,有的15分钟;第三组平均克制了5分钟。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 (2)自主与怀疑(儿童早期) (3)主动与内疚(学龄前)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期)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春期) (6)亲密与孤独(青年时期) (7)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中年期) (8)完美与绝望(老年期)
2 其它 (略)
社会化过程启示:要根据不同年龄 阶段社会化的不同要求,采取对应 的措施,这样一来才能提高社会化 实效。
于当官带来的责任重大、牺牲自我等丝毫不反感,反而把它作
为人生的重大目标。
……………………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I S M 133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郑家娜(莆田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系,福建 莆田 351100)摘 要: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现象对大学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文章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政治社会化;大学生;对策作者简介:郑家娜,莆田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133-2社会化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共同关心的课题。
社会化过程历经人的一生,对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期。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稳定,在知识与能力上获得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伦理道德观念得以进一步内化,并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大学阶段的社会化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通过教育、学习、实践等活动所经历的社会化环节,在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努力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价值观,完成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化。
大学生的社会化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人生观社会化、法律社会化、知识技能社会化等等。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与社会互动的过程。
从社会方面讲,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统治阶级主导的政治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大学生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
从大学生个体方面讲,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又是大学生学习政治文化、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
大学生个体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了解政治信息、获得政治知识、内化政治观念、产生政治情感和态度,从而形成政治人格。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二)后发现代化的特点
? 第一,与早发型现代化相比,后发型现代化具有明 显的人为色彩。
? 第二,与早发型现代化的创新不同,后发型现代化 的主要手段是采借。
? 第三,后发现代化具有明显的“一揽子”解决的特 点。 试图在同一时间里将早发型现代化在不同阶段 上分别加以解决的问题“一揽子解决”,以此来实 现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或社会的全面发展
后发劣势
? (3)社会的价值体系容易出现紊乱的情形
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情形造成了多种不 同的社会生活板块。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板块基础之上,社会 成员的价值取向必然很不相同,致使社会的价值体系出现程 度不同的紊乱情状。
? (4)容易形成相对较高的社会期望值
表现为:在经济层面上,人们往往热衷于经济的高速甚 至是超高速增长,期望国家在短时期内就能够迅速富强;在 政治层面上,许多社会成员期望通过实施改革的一揽子方案 和措施,使民主化尽快实现;在社会生活层面上,社会成员 容易过早地注重高消费的问题,希冀日常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2、高度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
? (1)社会机体中的差异成分日益增多,社会 机体的内部结构趋于复杂化。
? (2)分化后的各种子单元的相对自主性逐渐 形成。
? (3)社会机体的整合性大为提高。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分析
? 3、城市化 就一般情况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 城市化程度 的
如何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 现代化的程度 如何。 ? 4、世俗化
其一,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 定向的作用。 其二,使中国现代化更具有了一种 不可逆转 的势 头。 其三,使中国的发展 指标体系 趋于全面和合理。 受世俗化等实际问题的影响,中国的发展指标体系 如今也把 社会性的内容 充实了进去 。
社会转型中艺术集聚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特征
—008—社会转型中艺术集聚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特征荣洁=">(1.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晋中030801;2.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13)摘要:艺术集聚作为艺术生产的规模性丛集,与社会转型具有一定的历史同构性。
以宋代年画生产、明清画派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艺术区为代表,中国艺术集聚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不同历史时期,基于观念形态、生产驱动、物理空间三重维度表现出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演进特征。
具体而言,总体星现出“文化传统——物质效用----自我实现"的观念形态变迁,"家生产----驱动--------多重构"的生产驱动转型,以及"在性集聚----动性地域集聚一一文化空间的聚焦型集聚”的物理空间演进趋向,出艺术集聚作为艺术及其行为的文化空间表征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构作用。
:艺术集聚;社会转型;空间再造;艺术生产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21)01-0008-07国际DOI编码:10.15958/ki.gdxbysb.2021.02.002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之一,艺术属于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用以表达符号及意义。
这种对符号和意义的诠释作用于人的精神需求,其产生和发展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并借助于政治、道德、法律、哲学等“中间环节”反作用于社会生活J1〕可见,艺术及其行为并非孤立存在的,它始终置身于一个由市场语言和非市场语言共同建构的多元文化生态之中。
作为艺术及其行为的文化空间表征,艺术集聚表现为艺术生产的规模性丛集。
依循艺术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密切关联性,艺术集聚的形成与变迁同样处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权力机制所构建的综合场域之中,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社会形态变革必然促进艺术集聚的历史演进与形态变迁。
社会转型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渐进性的演变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推动了社会结构、经济体制、社会形态的整体转化从而引发的社会质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转型与消费社会化(一)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型。
伴随着急剧的社会变迁,诸多的消费失范问题也随之产生。
消费失范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的风气,而且也无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只有将适度消费、和谐消费以及消费发展这三大原则内化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并且在日常的消费实践中一以贯之,才不愧为耐用消费品时代的合格消费者。
也只有培养出合格的消费者,我们的和谐消费社会才大有希望。
关键词:社会转型;消费失范;消费社会化
一、社会转型与消费失范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型。
在经济体制上,我们告别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羁绊,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在社会组织形式上,我们完成了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在经济发展状况上,我们从一个普遍贫困的社会过渡到一个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社会;在价值观念上,我们从“越穷越革命”的观念转变为“谁富谁光荣”。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消费领域从物质匮乏型社会向初步富裕型社会的转变。
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消费领域的转型,国外学者也给予了关注。
正如美国学者戴慧思所言,中国社会发生了“第二次革命”,即消费革命。
在这场消费革命中,我们完成了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到耐用消费品时代(即现在的小康时代)的转变。
在耐用消费品时代,生存型消费让位于发展型乃至享受型消费。
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以集体为取向的消费也让位于个人为取向的消费。
个人在消费行为上有更多的选择,其消费自由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
应当说,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仅提高了消费品的数量、质量,而且也扩大了消费品的性质、范围。
我们正从一个生产主导型的社会向消费主导型的社会过渡,消费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方面,社会转型有利于消费环境的好转;另一方面,消费环境的好转又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良性转型。
当然,社会转型对消费的影响却还有另一面。
众所周知,中国的转型是一个将自身的发展与世界的进步融合在一起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打开中国的消费品市场,往往借助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大众媒介的帮助,不断将消费主义的理念输入中国。
而此时,由于急剧的社会变迁及其相伴随的文化失序,中国传统消费观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与搁置;相反,其阴暗面却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显现了出来。
这样,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与传统落后消费观念的双重夹击下,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被空前激发。
但是,通过正常的制度化手段又无法满足这些被激起的欲望,此时消费失范就成为某些个人和群体的选择。
应当说,不管是从深度、广度还是危害度上来讲,消费失范对社会的反功能尤炽。
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1.奢侈性消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股奢侈性消费的风潮席卷全国。
不仅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的西部城市如太原、贵阳、西安等也加入奢侈性消费的行列。
据高盛公司的经济学家估计,中国的奢侈品市场现在的价值约为20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额的3%。
中国品牌协会的秘书长杨清山估计,到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人群将达到2.5亿人。
难怪有学者在《经济学家》上撰文,将中国称为“奢侈性的新型帝国”。
从群体特征上来看,从事奢侈性消费的一部分是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鼓舞下成长起来的“新富群体”(很大一部分带有暴发户的性质);一部分是对消费特别敏感的部分中产阶级和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是部分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
应当说,不论是挥霍国家公款的部分国家机关公务人员,还是部分中产阶级、学生群体和“新富群体”,他们的奢侈性消费行为一方面毒化了社会空气、滋长了败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不利于人与人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离轨消费
可以说,奢侈性消费的重要特征在于其奢侈性、浪费性,一般还不涉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的问题;但离轨性消费则大不相同,它是在国家法律、法规之外进行的违法消费活动。
像吸毒、嫖娼、公款消费、假冒伪劣商品消费等都属于具有离轨消费特征的消费陋习。
部分消费者为了支撑他们的消费陋习,不惜采用偷盗、抢劫等犯罪手法;部分商家为了迎合他们的需要、牟取暴利,大肆制造假冒伪劣商品。
从一定程度上讲,离轨消费危害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而且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对于离轨消费行为,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
3.过度超前消费
近年来“啃老族”、“月光族”、“新贫族”、“负翁”等称谓频频见诸报端。
其实,上述称谓只是对超前消费一族的形象称呼。
超前消费观是一种“花今天的钱,办明天的事”的消费策略。
此种消费策略有利于扩大内需、启动国内市场,有利于消费需求的提前满足,以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消费预算过度失衡却会导致诸多不良后果。
首先,那些过分超前的消费者(一般以收入居于中上游的年轻人群体为多)会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陷入“赚钱——还债——再赚钱——再还更多的债”的怪圈当中。
从长远来看,这又不利于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其次,过度超前消费者的父母为了为子女支付高额的费用,往往将自己日后用于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费用提前支出,而这又不利于他们晚年的生活保障。
消费失范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的风气,而且也无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而,必须对消费者进行再社会化以便其确立新的消费观念。
而新的消费观念的诞生却有赖于对传统消费观念的再发掘与再利用。
二、中国传统消费观及其现代利用
一部人类的历史,从一定程度上讲可以说是一部消费史。
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然的消费者:消费的历程从我们出生开始,直到死亡。
中国五千年悠久的社会历史中蕴藏着丰富的消费思想,对这些理念进行一番清理,取其精义、去其糟粕对于我们摆脱消费失范的困扰,建立一个和谐的消费社会将会大有裨益。
概括起来,中国传统的消费观主要有:
1.等级消费观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的基本线条。
这种社会等级秩序不仅存在于社会的政治秩序中,而且也存在于消费实践中。
孔子就主张按差别进行消费,绝不允许“僭越违礼”;荀子也要求“节用以礼,消费等差”;管子主张:“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财……虽有贤身贵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虽有富家多资,无其禄不敢用其财。
”
按这种消费逻辑,封建贵族可以“吹笙鼓瑟以塞其耳,雕琢刻镂以塞其目,五味芬芳以塞其口”,豪华奢侈不为过,而老百姓则“夏不宛喝,冬不冻害”,维持基本生存即可。
可见,这种以“礼”导欲的方法,只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消费需求,而对普通大众来说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奴役。
2.“崇俭抑奢”消费观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学者主张“崇奢”,但“去奢从俭”一直是中国传统消费观的主流,中国历来以节俭为美德。
从诸葛亮《戒子书》中讲“非淡薄无以明志”,到一千多年后司马光的“戒子书”——《训俭示康》,一直都是在谆谆教导后辈要厉行节约。
为了将节俭的意识灌输到社会中去,统治阶级倾向于将消费问题与社会伦理道德捆在一起。
“节俭为善,奢侈为恶”就成为封建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消费伦理而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由此,在消费观上,主张节俭、反对浪费就成为传统经济伦理文化中基本的主题。
应当说,在传统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消费品尚处于短缺阶段,节俭而非奢侈的消费能够保证生活必需品的最低供给,从而保证封建社会中劳动力的生存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秩序。
3.“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消费观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这句话最早出自《礼记·王制》,意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衡量收入以决定支出。
中国人向来信奉“无债一身轻”,在日常消费实践中也尽量避免出现“寅吃
卯粮”的局面。
这种谨慎的消费观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相关联的。
一方面,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的产出率较低,经不起也没有过多的可支配收入可供消费;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经济极为脆弱,易受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老百姓必须手有余财以备不时之需。
因而,为了应付将来的不确定因素、降低风险,必须将收入留存起来而不是随意挥霍。
4.从众消费观
中国人在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与消费方式上喜欢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敢太过张扬。
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物资条件无法满足人们在消费上体现个性;另外,也是由中国社会的消费生态决定的,“枪打出头鸟”,任何在消费上与大众相距甚远的行为都会受到传统道德的谴责。
因此,在消费行为上,传统中国人大都采取了随大流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