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_巴洛克音乐——巴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洛克音乐——巴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按照巴赫创作的三个时期详细感受和学习巴赫的音乐,总结巴赫的创作风格,巩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
掌握复调音乐与十二平均律两个音乐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感受、体验、比较、探究等多样性活动,提高学生对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鉴赏辨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感受巴洛克音乐的宗教性、复杂性,体会巴洛克音乐独特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掌握巴赫音乐的总体风格,继而巩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
2、掌握复调音乐、十二平均律的概念。
3、通过聆听、感受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总体风格。
三、教学策略
1、现代化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相关音、视频,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感受体验。
2、鉴赏作品、解释音乐概念的时候,通过亲身示范,带动学生参与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接受的过程中轻松掌握知识,同时印象深刻。
3、启发学生通过探究、分析、比较,体验等方法,潜移默化的获取并掌握新知识。
四、教学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课前复习回顾巴洛克音乐第一课时的内容,回忆这个时期音乐的一般特点,提前进入巴洛克音乐时期的氛围,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教师的教学准备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分配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布置好学生的探究内容,搜集整理并制作好课堂所需的多媒体课件,音视频素材等。
五、教学用具:
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钢琴、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概况,请大家一起快速的回顾:这个时期音乐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带领学生通过关键词记忆来巩固巴洛克音乐特点,PPT同步呈现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回顾巴洛克音乐时期的第一课时,可以很快进入到这个时期的音乐氛围,当学生复习了巴洛克音乐的一般特点后,再去了解巴赫的音乐风格,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另外对于引荐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巴赫,也是非常自然和流畅的设计。
师:到了巴洛克晚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无论是音乐特点还是音乐形式都逐渐趋向成熟。
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人,他将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总结归纳到自己的作品中,继承了巴洛克光辉古老的传统,同时又为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被人们尊称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而他的去世也标志着巴洛克音乐时期的终结,这个人就是巴赫。
(二)教授新课
生平简介
师:巴赫出生在德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音乐世家,自幼跟随父亲、兄长学习音乐,常抄写和改编前辈作曲家的作品,通过这个方式学习作曲,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
巴赫酷爱音乐创作,他的作品数量有上千首之多,在这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几乎涉及到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而他的创作也大都由他一生中三个重要职位决定的,根据这一点,江巴赫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设计意图}:
对巴赫的一生先做简短介绍,使学生在学习初期对巴赫建立印象,生平简介后意在引出对于这节课的授课思路和角度,即以巴赫一生的三个职位为依据的三个重要创作时期为构架,将知识点穿插其中。
1、魏玛时期
师:在巴赫23岁那年,他得到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职位,即担任魏玛宫廷教堂的管风琴师。
管风琴师巴赫最擅长的乐器,他在那里写了很多他最好的管风琴作品。
很快,巴赫就成为了德国最有名的管风琴师,并且他在管风琴上的即兴演奏成为了当时的传奇。
而他最初的创作就是从即兴演奏开始的。
在他为自己最钟爱的乐器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一类重要的形式——托卡塔与赋格。
【以《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为例介绍这两个体裁】
(1)托卡塔
师:这个词来自意大利文,原意是“碰触”,是一种快速的触键技巧的乐曲,它的音乐风格自由奔放,热情激昂,带有狂想的色彩。
正如巴赫所说,他写托卡塔的目的在于使演奏者通过弹奏活动手指,起到热身的作用。
完整欣赏《d小调托卡塔》,体会它的风格,尤其是速度上的特点【结合PPT放视频】
学生通过聆听能轻松扑捉到速度整体偏快,但是中间穿插多处慢速
钢琴示范,重点处分析:
开头引子,慢速下行旋律,饱满有力。
紧接着出现了音响宏大的和弦,为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
【示范,学生再次聆听体会】
接下来自由的快速跑动,强弱对比明显,随即又是一串响亮的和弦。
而主题部分又恢复快速,带有明显的戏剧性的成分。
【示范,让学生将文字的描述和聆听到的乐句相结合,更容易理解】
{设计意图}:
介绍托卡塔这个体裁,意在让学生掌握它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选取了巴赫最有代表性的《d小调托卡塔》,让学生先完整听完,利用第一印象先把握它的整体风格,这里选取了最好扑捉的速度要素,由易到难,带领学生逐渐深入。
之后教师亲自钢琴示范,对于其中的关键乐句做细致的鉴赏,学生通过现场聆听再次体会和感受音乐特点,加深理解。
(2)赋格
师:托卡塔主题结束后,赋格的主题在高声部出现了。
什么是赋格?这个词来自拉丁语,是“逃走,追逐”的意思。
一种多声部音乐。
通常以一个主旋律为基础,在一个声部陈述完后,然后“走开”,接下来在其他声部依次加以模仿。
表现赋格的形式多样,可以是一个合唱队或唱诗班,可以是一个乐队,甚至是一种可以
演奏多声部的乐器。
比如管风琴。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管风琴至少有两个手键盘和一个脚键盘组成,而且每组键盘的音色各有不同,特别适合演奏这种多线条的音乐,而且耳朵能够很容易听出每个线条是如何进行的。
仍然以《d 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为例,感受赋格的特点。
【先要了解这首赋格曲的主旋律是什么?钢琴示范多次,学生现场聆听记忆,并带着这个记忆聆听接下来的选段,数出这个主旋律以不同的形式先后出现几次。
】师:通过聆听,耳朵更容易去扑捉,主旋律以不同的音高和时间相继进入,相互交织缠绕并向前发展,通过这种“潜逃后追”的形式,是音乐有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音响效果。
20世纪初,德国艺术家约瑟夫.艾伯斯曾以《赋格》为题创作了一副作品,我国当代画家翁己化也以其为题出了一套画集【PPT呈现两位画家的作品,让学生用直观的方式加深理解】
都是抽象作品,和音乐中的“赋格”不谋而合。
画面中的线条,不管是平行交织,还是横竖交错,都表现了丰富的层次感,从每一条线条的流动,仿佛可以听见音乐的旋律在不停的涌动,交织,展开,并且伴随着温暖、和谐的回味。
{设计意图}:
在介绍赋格这种体裁时,语言的解释虽不难理解但难以深化,所以设计了一个较有挑战性提问环节,即先让学生现场去记忆主旋律,并带着这个记忆有目的的聆听选段,数出主旋律出现的次数,这样一来,学生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的去欣赏接下来的这段音乐,也更能体会这种体裁的风格和特点。
师:赋格在巴赫的笔下经过巩固和发展,成为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音乐体裁,同时也是典型的复调音乐。
【教学重点: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
】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可以区分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是相对于主调音乐而言的,如何区分这两个概念?
这里设计了两个方案,一个是播放微课程《节奏》让学生回顾高一的音乐基本要素的知识。
本节课采取了现场带领学生回顾的方法,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师:节奏分两个构成——音的长短和音的强弱。
简谱中长音怎么表示?击掌一次,
用叉号表示,记作一拍。
两拍在叉号后面加短横线,一条短横线表示增加一拍,以此类推。
短音怎么表示?叉号下面加短横线,一条短横线表示减少一半,以此类推。
这是音的长短。
音的强弱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拍,如何击拍?空中竖直方向均匀画英文字母“V”,记作一拍。
可分为手落下的前半拍和手抬起的后半拍。
接下来可以击打音值组合了【黑板书写,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随机写出几个音值组合,考察学生掌握程度】
【PPT中完整的节奏学生即可轻松击打,为接下来的互动奠定基础】
音乐互动:二声部和声训练
教师与学生一个声部,视频中的美国当代音乐大师BOBBY一个声部,全班参与完成。
通过这个互动,学生能够很容易的用两个线条表示自己的声部和BOBBY的声部,也能清晰的分出这两个声部的主次。
所以这种音乐就是典型的主调音乐。
师:【进一步解释】顾名思义,在这种音乐中,只有一条主要的曲调(主调),它是独立完整的,横向发展的,其他声部作为伴奏,支撑和衬托主旋律,更注重纵向的和声效果。
复调音乐就不难理解了,即这种音乐中有多条曲调(复调),每一条都具有独立的意义,彼此相互对比补充,注重横向发展。
【PPT用图示直观展示】,接下来,同样聆听一个二声部音乐,看看两个声部单独的特点,合在一处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与BOBBY合作完成,学生聆听体会】
{设计意图}:
理解并区分主、复调音乐是本节课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主要通过了一种对比的手法让学生从根本理解这两个概念,继而在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来加深印象,并能在今后的音乐鉴赏中学会运用。
师:教师演唱的部分来自法国作曲家古诺的《圣母颂》,是根据BOBBY演唱的旋律创作的,BOBBY演唱的部分取自巴赫第二时期的一套作品集的第一首前奏曲。
这套作品集是《平均律钢琴曲集》。
2、科藤时期
【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十二平均律】
师:巴赫创作这套曲集的根据是一个重要的律制——十二平均律【PPT展示钢琴一个八度内的键盘】,以此为例,解释概念。
音乐中有七个音:dol,re,mi,fa,sol,la,si。
和钢琴键盘对应,音音之间的关系,只有mi,fa是真
正意义的相邻,关系是最小音程关系半音,其他看似相邻的白键都是全音关系,需要加入黑键将其对半分开,在这个八度音域里就平均分成了相等的十二份。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是分别以这十二个音作为大调和小调的主音创作了一首前奏曲和赋格。
此时巴赫离开魏玛,来到科滕的原因也很单纯,他有了家庭,是4个孩子的父亲,为了使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应聘了科滕宫廷乐长一职,并成功获得了这份工作。
从此巴赫的创作方向发生了变化,以前是为教堂创作宗教音乐,这时主要为了教学或者宫廷、家庭娱乐创作世俗性音乐。
其中有首作品不得不提:《G弦上的咏叹调》。
巴赫少有的一首主调音乐。
旋律优美,富有诗意。
来自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播放视频,学生完整欣赏】
师:音乐宁静,古朴,纯洁,仿佛置身于典雅的教堂氛围,这些特点在巴赫所有作品中都能感受到。
因为巴赫的家乡是信奉路德教的地区,巴赫作为一名虔诚的教徒,他认为自己创作音乐的首要目的就是荣耀上帝。
这个观点在他晚年的创作中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表达。
{设计意图}:巴赫的第二个时期,在设计上重点是解释十二平均律这个概念,同样用直观的方式,通俗的语言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
选取《G弦上的咏叹调》有两个原因,第一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通俗作品,如今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它的身影,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也能体会到与巴赫第一时期作品风格的差别。
第二就是可让学生通过聆听巩固主调音乐的知识。
3、莱比锡时期
师:巴赫在科滕生活了六年后,前往莱比锡,在那里度过了他最后的也是最辉煌的27年。
作为莱比锡音乐学院的音乐指导,大部分的精力又投入到宗教音乐的创作上来。
而此时的他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
比如两部代表作品《马太受难乐》和《约翰受难乐》,都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详细的表现了耶稣受难的整个过程。
学生课下可选取片段结合圣经描述,感受巴赫晚年音乐的深刻内涵。
{设计意图}:简介巴赫晚年的创作方向,代表作品,意在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设想在课下结合课堂内容去进一步感受巴赫作品的深刻内涵,体会到音乐深层次的意义以及巴赫的伟大。
总结巴赫创作风格:
在巴赫一生的创作中,虽然没有创新,却对音乐前辈所建立的那些东西进行了很好的精炼和提高。
他的音乐始终渗透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以及那不可抑制的乐观与活力。
同时,作为一个德国人,巴赫将自己民族优良的传统和精神通过音乐表达出来,比如虽复杂却严谨的构架,赋予理性的音乐气质,这些也正是巴赫音乐的灵魂所在。
4、巴赫复兴
师:尽管如此,巴赫在世时,他的作品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即使去世后,他的音乐也在他的学生和亲友这种小范围内流传,直到1829年,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在柏林成功指挥上演了巴赫的《马太受难乐》,这个事件就标志着巴赫复兴运动的开始,从此,巴赫的名字又回归到了人们的视线中,人们也开始大量演奏和研究巴赫的作品,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愈发的感受到巴赫的音乐不仅是巴洛克时期的宝贵财富,,更是后来整个欧洲音乐发展和进步取之不尽的伟大源泉。
{设计意图}:三个重要时期展现了巴赫较完整的人生,用总结性的话语来归纳巴赫的创作风格,本节课得到了很好的提炼和整合。
而对于巴赫复兴的介绍也再次强调了巴赫在欧洲音乐史的地位。
(三)拓展延伸
师:最后,以一个巴赫作品的串烧结束今天的课程。
这个作品以无伴奏合唱的形式来表现,并且用《d小调托卡塔》贯穿始末,中间以巴赫其他的代表作品串联,同时,歌词诙谐幽默,仿佛再现了巴赫创作《d小调赋格》的心路历程。
【播放视频,学生完整欣赏】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选取这首作品起到了很好的总结整合的作用。
首先,作品的主题在课上给学生单独详细鉴赏过,学生非常熟悉,而课上欣赏的其他作品,在这段音乐里也相继出现,学生有共鸣,最重要的是在介绍作品时,特别强调了歌词,学生在观看时就会有意识的注意歌词,高中生的英文能力对于理解歌词毫无难处。
这也是知识的一个大融合的过程,学生乐于去接受。
而音乐编排的幽默效果也让课堂氛围直到最后都轻松愉悦。
(四)总结性的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对巴赫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这些知识对于同学们今后西方音乐的鉴赏将会大有益处。
《巴洛克音乐——巴赫》学情分析
如今可以获取音乐的途径广泛了,但是大部分的高中生音乐欣赏面还是比较狭窄的,学生们爱听的音乐主要是流行音乐,对于古典音乐,特别是西方专业音乐知识了解不多,也缺乏一定的兴趣。
所以为了能将课程内容更好的传授给学生,需要结合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音乐素养,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通过这样的环节,加深学生对于巴洛克音乐风格的整体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兴趣,并结合自己喜爱的音乐,通过对比,找到共性与差异,拉近与巴洛克音乐的距离,使学生通过感受体验巴洛克音乐的艺术魅力,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
《巴洛克音乐——巴赫》课堂效果分析
一、导入环节
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首先使学生在回顾和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的同时,提前进入到巴洛克音乐时期的氛围中,为后来巴赫音乐风格的体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一步巩固了巴洛克音乐的一般特点,在鉴赏巴赫的音乐时,学生会很自然的在聆听的过程中去寻找这些特点的影子,加深了学生对这个时期音乐的灵敏度。
二、新课环节
1、魏玛时期
介绍托卡塔音乐体裁的部分,这个设计环节,学生在整体聆听时,对于音乐速度的把握能够很轻松的感受出来,接下来,现场聆听具体的乐句时,通过文字的描述和所听到的音响相结合,更容易去理解和掌握这种体裁的风格和特点。
介绍赋格音乐体裁的部分,这个设计环节,是让学生先现场记忆主旋律,并且带着这个记忆聆听选段,试着数出主旋律出现的次数。
对于这种有挑战的问题,学生一般兴趣高涨,往往在调动了他们的情绪后,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另外,这里还展示了两位画家的同名作品,用更直观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理解并区分主、复调音乐是本节课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主要通过了一种对比的手法让学生从根本理解这两个概念,继而在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来加深印象,并能在今后的音乐鉴赏中学会运用。
在实际的课堂上,这个环节还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主调音乐环节,全班的音乐互动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高潮,学生参与性很积极主动。
接下来教师展示环节,学生也能比较专注的去聆听对比,比较难理解的两个概念性的知识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轻松掌握。
2、科藤时期
巴赫的第二个时期,在设计上重点是解释十二平均律这个概念,同样用直观的方式,通俗的语言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
选取《G弦上的咏叹调》有两个原因,第一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通俗作品,如今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它的身影,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也能体会到与巴赫第一时期作品风格的差别。
第二就是可让学生通过聆听巩固主调音乐的知识。
在实际授课时,学生有了前面较好的音乐知识的基础,在理解十二平均律的概念时,很容易就领悟了,另外,学生在聆听《G弦上的咏叹调》时,熟悉的曲调引起了共鸣,音乐表达的情绪也能有更好的体会。
3、莱比锡时期
这个时期在设计时,特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作为课下延伸的引导,简介巴赫晚年的创作方向,代表作品,意在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设想在课下结合课堂内容去进一步感受巴赫作品的深刻内涵,体会到音乐深层次的意义以及巴赫的伟大。
学生在接受任务时,有了前面知识的衔接和铺垫,也更乐意去尝试和挑战。
同时由于对巴赫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也好奇他晚年作品在风格和内容上如何深化和升华的。
4、拓展环节
这个环节选取这首作品起到了很好的总结整合的作用。
首先,作品的主题在课上给学生单独详细鉴赏过,学生非常熟悉,而课上欣赏的其他作品,在这段音乐里也相继出现,学生有共鸣,最重要的是在介绍作品时,特别强调了歌词,学生在观看时就会有意识的注意歌词,高中生的英文能力对于理解歌词毫无难处。
这也是知识的一个大融合的过程,学生乐于去接受。
而音乐编排的幽默效果也让课堂氛围直到最后都轻松愉悦。
《巴洛克音乐——巴赫》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七单元中的内容。
教材的原标题是《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并且以巴赫的代表作《马太受难乐》为主要教学内容。
按照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根据实际可优化组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同时也考虑到自本单元开始,教材的顺序是按照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顺序来编排,所以将这个单元分成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概况,这其中包括这个时期的主要风格,音乐形式,重要的作曲家及代表作等;而第二课时则重点介绍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巴赫。
所以本节课就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另外,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记住巴赫并理解他的作品,本节课并没有以《马太受难乐》作为主要的鉴赏内容,毕竟作品的长度和深度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故选择了巴赫的一生,即从他这一生中三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入手,带领学生了解巴赫,理解他的创作风格,并将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的两个知识点——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
十二平均律融合其中。
《巴洛克音乐——巴赫》评测练习
1、聆听下面一段音乐,这是一首主调音乐还是一首复调音乐?(《卡农》复调音
乐)
2、聆听下面一段音乐,这是一首主调音乐还是一首复调音乐?(海顿《小夜曲》
主调音乐)
3、聆听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中的赋格部分,主旋律以不同的形式一共
出现了几次?
《巴洛克音乐——巴赫》课后反思
整节课完整流畅,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练。
课上,教学活动顺利的开展,学生能够专注的感受体验,同时教学时间也把握合理,使得整堂课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现将反思的几点内容记录如下:
首先,优选教学内容是这节课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
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原标题是《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教学内容也以《马太受难乐》为主,但是这首作品篇幅庞大,内容是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较沉重压抑,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可能因为不能理解巴赫创作意图而缺乏对作品的兴趣。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一些相关知识的分支也较多较杂,所以将这个单元分成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重点介绍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概况,包括巴洛克一词的由来,这个时期重要的音乐形式,体裁,作曲家及代表作等,意在通过这些介绍总结巴洛克音乐的一般特点,这些对进一步学习巴赫有很重要的作用。
本堂课则是这个单元的第二课时,经过第一课时的铺垫,学生在理解音乐风格,或是遇到重要的专业名词时也不会觉得陌生,同时课上也不用耗时去单独解释。
另外单独将巴赫作为一个课时来讲,可以有多种思路,本节课的切入点和授课角度是以巴赫一生中三个重要的职位作为节点来相互衔接,并且将知识点穿插其中。
对于音乐的选择上,既选取了巴赫最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和体裁,也囊括了他最为人所知的作品,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巴洛克时期的距离,使学生对巴洛克音乐产生了亲近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是本节课顺利完成教学的保证。
音乐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学习者对音乐的感受、感悟和音乐对学习者的感染、感化过程。
从这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