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 第三章 创造性思维形式与方法

自然辩证法 第三章 创造性思维形式与方法
(8)他在爱迪生公司之外也乱放炸弹, 显然有F.P自己也不知道的理由存在, 这表明他有心理创伤,形成了反权威情 绪,乱放炸弹就是在反抗社会权威。
(9)他常年持续不断乱放炸弹,证明 他一直独身,没有人用友谊或爱情来愈 合其心理创伤。
(10)他虽无友谊,却重体面,一定是 一个衣冠楚楚的人
(11)为了制造炸弹,他宁愿独居而不住 公寓,以便隐藏和不妨碍邻居。
爱因斯坦说:“……组合作用似乎 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如何培养发散思维
(1)拓宽思维的广度 (2)扩大观察范围 (3)破除思维障碍(思维定势) (4)培养群体协作精神
热身练习——脑筋急转弯
发散思维练习1
两个圆、两条直线和两个三角形,可 以组成各种有意义的图案。
答案:
比如:从具体形象出发,可组成 “人脸”;
可从抽象角度考虑,组成等式: △○=○△;
可以把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组成 “△|○○|△”,表示两山(具体) 相距一定距离(抽象)等。
发散思维练习2
请你写出所能想到的带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 构的字,写得越多越好。
答案
“土”在右方,如灶、肚、杜等:“土”在左方, 如址、墟、增等:“土”在下方,如尘、塑、堂等:
5.创造性思维是发散式与收敛式思 维的统一
发散式思维divergent thinking,是指 从同一探索对象出发,思维向不同 方向发散,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 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 多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办 法。
发散式思维模式
所谓“一题多解”、“一事多写”、 “一物多用”等。
这种思考既无一定的方向也无 一定的范围,允许对问题进行 标新立异的思考,在方向上可 以“海阔天空”、“异想天 开”,从已知的领域去探索未 知的境界。这是一种开放性的 思维,也可以理解为是从所给 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一来 源中产生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 输出。

自然辩证法-第3章-科学的本质.

自然辩证法-第3章-科学的本质.

米洛斯男青年立像, C550BC,大理石,C214cm 古风时期受埃及造型程式 影响,正面直立,姿态生硬, 表情千篇一律,称“古风的微 笑”
阿波罗像,又名比雷埃夫斯 男子像,550-525BC,青铜
古风时期男子雕像多为墓前
雕刻品,或为死者本人,或为死 者而立。因神人同形同性,故一 般称阿波罗像 多取站立姿势。双目下视, 两臂前伸,似有接物之意。姿态 已从直立僵化中有所突破
相互关联性思维——两事物或事件的因果关系来自
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事实。着力区别必然和偶然。
3.5.2 理论与经验 是否允许超自然解释。概念是否有明确的经验指称 或与经验相联系。
是否具备可检验性即可证伪性。其具体要求是可重
复性、可预测性。
3.5.3 理性与信仰
教条、形上预设或公理是否至高无上。
有无可错性。文本和应用是否停滞保守、长期不变。
信仰是否必须言说。
是否关心竞争理论与其他学科的背景知识和进展;是
否极度重视违背科学常识、定论之处。 信与效的因果关系。
3.5.4 逻辑与数学 是否具备逻辑的系统性 是否关心逻辑和数学的进展。
3.5.5 主体间性
是否局限于个体体验,是否既可意会又可言传。
是否人人平等。
研究过程和手段是否公开。
3.5.6 理论的目的 是否包含价值因素。 是否仅仅出于实用目的,如人生问题。 是否靠未来灾难等维系信仰,恫吓信众。 文献对象主要是同行还是普通民众。
刮汗污的运动员,330BC,205cm,头身比为1∶8
列西普斯,Lysippos,370-310BC
掷铁饼者 米隆 C450BC 大理石 高152cm 希腊艺术进入古典时期。
线条变得柔和,并富于表情
赫格索墓碑浮雕,大理石, 149×95cm,410-400BC 罗丹:“……上面没有什么东 西能令人想到死亡。已故女子尚在 人间,好象还和人们一起生活。她

自然辩证法第3章-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自然辩证法第3章-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研究的对象不同:人工自然物,天然自然物 活动的性质不同:实践活动,认识活动 追求的目标不同:追求效益,追求真理 成果的形式不同:新产品,新知识 评价的标准不同:获利程度,求真程度 更新的速度不同:更新很快,更新很慢 作用的形式不同:直接生产力 一般或间接生产力
但把技术视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
并进而认为技术与伦理、政治无涉的技术中性 论虽然符合直观,并反映了一定的事实,但却 并不全面,技术更具有价值负载性的特性。技 术是不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 它是负载价值的。首先,技术不只是解决问题 的手段,而且也是伦理、政治与文化价值的体 现。技术不仅体现了技术判断而且也体现了更 广泛的社会价值和那些设计和使用它的人的利 益。 如终止妊娠技术、试管婴儿技术、克隆技术 宗教信仰
对技术的这种相对自主性的夸大是技术决定论等思 潮的根源。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一种独立的或 自主的力量,是依照自身的逻辑规律发展并以此塑 造社会、影响社会发展的。持这种观点者很多,如 法国学者埃吕尔、美国学者奥格本、德国学者海德 格尔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马尔库塞(H. Marcuse) 等。技术决定论可以依照对技术决定自然、人类社 会发展的决定程度划分为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 定论。硬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绝对自主独立的, 是自然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软技术 决定论认为,技术是相对自主和独立并受社会影响 的,它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从一开始, 技术决定论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的确,人并 不是完全泯灭在技术之中。
现代的“技术”——物质手段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能够代替人类劳动的机器 被制造出来了。以前单靠经验、技能不能办到的 事,现在由于机器的工作而能够容易地办到了。 机器作为一种劳动手段,扩大了人的体力,仿佛 延长了人体的四肢器官,补充和强化了人的技能、 技巧。由此,机器,包括它的初级形式——工具, 在人类劳动活动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给人们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在使用“技术”一词的时候, 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把机器和工具等物质手段包括 进去,认为技术是劳动手段的总和, 是人类活动 手段的总和,是所有劳动手段和工艺的总和。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人与自然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人与自然
• 1. 我该不该使用化肥农药? • 如果我是一个农民,将有两种选择,或者 使用或者不。 • 周围的人也同样有两种可能。 • 对于我来说,使用化肥农药是有利的,而 对环境的影响似乎微乎其微,所以不管周 围人使用或不使用。
• 2.公用地悲剧
• 一个古老的英国村庄,有一片向所有牧 民开放的牧场。 • 每个人计算的结果都是增加放牧牛羊的 收益会高于自己所付出的成本,因而会 尽可能地增加牧牛羊的数量。 • 当牧牛羊的数量超过草地的承受能力时, 过度放牧就会导致草地逐渐枯萎耗尽, 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牛羊均饿死,同时, 牧场也不复存在。
• 生态文明包括以下内容: • 1.文化价值理念上,对自然价值的全面认识; • 2.生产方式上,运用生态技术,改变传统的生 产方式; • 3.生活方式,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 4.决策和政策上,生态观念渗透在决策的过程 中。
•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
•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 环境宣言》
• 1.结合自己的观察谈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 2.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否冲突? • 3.我们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
可再生资源---水土、生物、森林 不可再生资源---煤、油、矿物
三、环境污染Biblioteka •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污染对象 • 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污染机制
四、由生态危机引发的争论
• 悲观主义: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 • 乐观主义: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 博弈结果:
甲沉默(合作) 甲认罪(背叛)
乙沉默(合作) 二人同服刑半年 甲即时获释;乙 服刑10年
乙认罪(背叛) 甲服刑10年;乙 二人同服刑2年 即时获释
• 六、行动起来 • 1962年Rachel 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 。卡森在本书中详细阐述了杀虫剂尤其是 滴滴涕(DDT)对野生生物的危害,尤其 是造成鸟类灭绝的主要元凶。 • 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 ,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 ,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 联合国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 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 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自然辩证法:第3章 近代自然科学与机械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第3章 近代自然科学与机械自然观

伽利略和地上力学的诞生
伽利略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
自制望远镜(1609年) 为纪念他首先用望远镜 观察星空这一壮举,2009年 为国际天文年。 发现木星的4颗卫星 发现太阳黑子 定出太阳自转周期 伽利略望远镜
伽利略
木星卫星
在力学方面的贡献:提出落体定律和惯性运动概念
勇敢地否定了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划分为“天然运 动”和“被迫运动”,而是抓住了运动基本特征 量——速度和加速度,把运动分为“匀速”和 “变速”。 用思想实验和斜面实验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重 物下落快”的错误观点,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布鲁诺:坚持真理的烈士
• 《论原因、本原与 太一》、《论无限 的宇宙和多世界》 • 宇宙无限的思想, 太阳系之外还有无 限多个世界,太阳 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宇宙没有中心
开普勒:天上的立法者
行星运动第一定律(椭圆定律): 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轨道是 椭圆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焦点上
行星运动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联接行星和太阳的直线在相等的 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我之所以 能比别人看得远 些,是因为我站在 巨人们的肩上。 ——牛顿
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认为我不过是像一 个在海边玩耍的孩童,不时为找到比常见的更光滑 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欣喜,而展现在我面前的 是全然未被发现的浩瀚的真理海洋
近代化学的前驱:炼金术

其目标是通过化学方 法将一些基本金属转 变为黄金,制造万灵 药及制备长生不老药。
牛顿的经典力学
主要成就 (1)光学:太阳光的光谱、反射式望远镜 (2)数学: 微积分 (3)物理: 万有引力 力学三大定律 (4)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我把这部著作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 原理》,因为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 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 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

自然辩证法第03章

自然辩证法第03章

撒哈拉沙漠:它东西长约5600公里,南北宽约2000公里,总 面积约920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非洲面积的1/3。目前正 以每月0.8公里的速度向南推移,而有的地方最高的速度竟然 高达3.2公里。

全球性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五大问题:人口、资源、能源、粮食和环境, 而事实上,这五大问题实质上都是生态失衡问题,广 义上都属于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现代环境 问题引起所谓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最为严重的问题包 括: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突发性环境污染 事故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已超越了国界 而成为各国无法回避的共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要 求各国采取共同的行动。
资源问题
森林资源锐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有 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了一半。 森林被喻之为地球之肺。它的 急剧减少会导致严重的生态危 机。如:

绿洲沦为沙漠 水土大量流失 干旱缺水严重 洪涝灾害频繁 物种纷纷灭绝 温室效应加剧
资源问题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地球上生物约有300万-1000万种以上, 但至今有案可查的仅150万种。 在目前的生物种系中,至少有一半以 上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现在每年在非洲热 带雨林中还能发现200多种新植物。由于 人类的活动,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已由19世 纪的55亿公顷减少到现在不足28亿公顷, 每年减少面积约为2000万公顷,其中1100 公顷是热带雨林。无数的动植物在人类还 没认识它们之前就随着原始森林的砍伐、 污染、围湖填海等原因提前从地球上消失 了。
自然灾害频繁
气候专家研究认为:在不久的未来,地球上的洪 水、暴雨、旱灾、森林大火、致命热浪等极端的 气候变化,将日趋频繁且愈演愈烈。 流行性传染病会大量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预估,未来25年内,全球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第三章: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本章内容: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征三、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四、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五、可持续发展理论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自然的“奴隶”——自然的“主人”——自然的“朋友”1、浑然一体的原始同一关系人对自然敬畏、依顺和屈从,自然对人类是神秘莫测的,人类受自然界神秘力量的驱使和压迫。

2、人类支配、征服自然树立起人是自然主人的信念,自然变成人类征服的对象。

3、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是天人和谐的关系,“人在自然之内,自然也在人之内”。

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自然界也因为人的活动而发生了改变,打上人类的烙印。

表明:人对自然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在实践中使这种受动与能动的关系得到统一。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征(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1、自然界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征(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1、自然界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三、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一)现实根源——生态危机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而引起的生态条件恶化所导致的不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现象,概括为“生态失衡”1、人口激增、膨胀 6、酸雨现象严重2、温室效应 7、森林破坏3、厄尔尼诺现象 8、生物多样性减少4、臭氧层空洞 9、自然资源问题5、土地荒漠化三、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二)科学基础——生态科学Science of survival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概念1935年,英国科学家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概念1953年,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的《生态学基础》问世四、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3章自然界的演化图景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3章自然界的演化图景
第三章 自然界的演化图景
自然界的演化图景
1
所谓自然图景,就以自然科学的认识为基础所 形成的对自然界演化方式的系统概括。
自然科学 自然图景 自然观
通常以四大演化,即天体的演化、地球的演 化、生物的演化和人类的演化,概括自然界的演 化图景。
自然界的演化图景
2
第一节 宇宙的演化
什么是宇宙,它有没有起源和终结?这个被 思考了几千年的古老问题,仍然是今天宇宙学 研究的前沿课题。在我国的战国时代,尸佼把 宇宙定义为时间和空间,他说:“四方上下曰 宇,往古来今曰宙”。至今看来,这个定义仍 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1894-1966)
自然界的演化图景
12
换言之,只要我们承认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我 们就必须对宇宙做出这样的预言:
宇宙或者在膨胀,或者在收缩,其速度正 比于距离。
这可能是科学史上一桩最大的预言了。一方面,这 一预言的范围大到涉及整个天文学的空间,另一方面, 这一预言打破了一种非常悠久的传统观念——宇宙是 静态的。
自然界的演化图景
25
轻元素的起源
自然界的演化图景
26
天文观测表明,无论在宇宙中哪个角落,无论在恒 星、星际物质中,氦与氢的质量比大体都为1:4,此 外,氘、氚、锂、铍、硼等轻元素,尽管数量小得多, 但它们的丰度(即与氢的比例)也具有类似的普适性。 这对热大爆炸模型无疑又是一个有力的支持。
自然界的演化图景
自然界的演化图景
8
(1879-1955)
1917年,爱因斯坦在“根据 广义相对论对宇宙所作的考查” 一文中,提出了静态有限无边 的宇宙模型。这是现代宇宙学 的第一个理论模型,由此,揭 开了现代宇宙学发展的序幕。
自然界的演化图景

第三章自然辩证法课件

第三章自然辩证法课件

2.人类对自然界具有反作用 人类对自然界具有反作用 第一,人类能够认识自然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 逐渐第了解自然的性质、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 自然界就成为人类的认识对象,并被人类的认识所活化。 第二,人类能够改造自然界。人能够通过制造工具,有目 的、有计划地进行生产活动,从而改变自然界的面貌。 人类之所以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是以人与人之间的 社会关系作为前提的。 马克思所说:“只有在社会中,自然 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 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还说:“人作为自然存在 物,而且作为具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又“具有自然力、 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关于人类能否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观点 关于能否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有两种观点:悲观 论观点,以意大利的经济学家佩切伊为代表;乐观论,以美 国的西蒙为代表。 佩切伊为代表的悲观论认为,人类的生存必然会破坏自 然界的平衡,当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无法协调的地步,科 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极限,人类将面临资源耗尽,污染继续 扩大以及粮食生产终止等可悲的图景。总之,人类的前途是 渺茫的。1972年米都斯等17人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一书, 提出了著名的“零增长”理论。 西蒙为代表的乐观论,在其《没有增长的极限》一书中, 严厉地抨击了罗马俱乐部研究问题的方法 。提出人类资源不 可能穷尽、生态环境会日益好转、粮食的未来前景不必悲观、 人口将在未来达到平衡的结论。1976年美国的卡恩出版了 《今后200年,美国和世界的蓝图》一书,提出了“大过渡” 理论。

⒉工业文明的全球性生态问题 ⑴ 人口问题 在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生态问题中,最大的挑战 来自人类自身。威胁人类改善生活条件的粮食不足、 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都与人口迅速增长有着 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问题是最基 本的全球问题。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 人的寿命普遍延长,因而世界人口迅速增长。据统计,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人口增加一倍约需7万年。公元元 年,全世界人口约2.5亿;到1600年增加了一倍,达5 亿;到1830年又增加了一倍,达10亿;到1930年又增 加了一倍,达20亿;到1975年,全世界人口已超过40 亿。总之,人口翻番的周期越来越短。如果照此下去, 世界总有一天就发生饥荒,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等。
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02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和能源危机等。
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03
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我们需要采取可持续发展
的方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人类的需求,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 式。
和谐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科学技术的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发展, 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解决新的问题。
3
科学技术的现代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 要力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自然界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正面影响
01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福利,如医疗技术、
古代自然哲学家的观点
古代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关于自然界 和宇宙的理论和观点,如泰勒斯的“ 水是万物的本原”、亚里士多德的“ 四元素说”等。
近代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的背景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开始对自然界进行更加系统和 深入的研究。
科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如哥白尼的日心 说、牛顿的经典力学等。
现代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现代自然辩证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类 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02 自然界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三章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三章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现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本章阐述了马克思、思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纠t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马克思、思格斯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思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届、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宜接地是自然存在曲。

””入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⑨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恩倍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o其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

“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而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

自然辩证法ppt(3章)

自然辩证法ppt(3章)

11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1.科学事实
1)科学事实及其类型
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个别 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 述和判断。 如:遗传的基础是核糖核酸,DNA
逻辑形式:单称命题。 科学事实分为事实Ⅰ和事实Ⅱ。
12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⑵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桥梁
⑶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媒介
⑷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26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一、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
4.科学理论
1)科学理论及其结构和类型 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性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27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9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2.科学定律
3)科学定律的作用
⑴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⑵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科学概念的形成可以通过经验定律的提出或 发现来完成,科学定律也是明确科学概念的一 种有效手段;科学概念和科学定律是科学理论 构成的基础。
⑶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20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4.科学理论
1)科学理论及其结构和类型
科学理论(scientific theory):经过实验检 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由科学概念、 原理以及由这些概念、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 论(具体的规律和预见)组成。
28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4.科学理论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

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地发展: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关系地演化⏹人类地发展经历了从消极被动适应自然到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地过程. ⏹蒙昧时代:自然是神秘地主宰;⏹古代希腊:凭借理性能够认识自然;⏹近代时期:自然界充满理性秩序;⏹伽利略:自然地真理存在于数学之中;⏹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现代成了:我消费故我在.三种理论:宿命论、征服论与和谐论:⏹宿命论:以消极适应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地受动性;⏹征服论:以无节制地开发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地能动性;⏹和谐论: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特征,强调人地受动性与能动性地统一.2、两种主义: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对待人与自然地关系,还存在:⏹悲观主义态度:认为最终自然界要惩罚人类,而人类地一切改造自然地活动都是无济于事地;乐观主义态度:认为人对自然界地改造是有积极意义地,可以让自然界按照人类地目地和需要向它地有利于它自身演化地方向发展.b5E2RGbCAP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地生态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地基本观点.⏹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地基本特征.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地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地前提与基础.⏹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地基础⏹ 4、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地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地重要途径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地前提与基础⏹ 人是自然界地产物:发生学角度⏹ 人是自然界地一部分,人存在于自然界之中⏹ 人类地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为生存必须劳动,人通过劳动创造环境⏹人类应依靠积极地、能动地实践活动实现“环境地改变和人地活动地一致性”⏹“既然人地性格是由环境造成地,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地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地基础自然生产力:“不需要代价地……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地”,气候、水分、土壤、森林、矿藏等;生活资料地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地自然富源p1EanqFDPw社会生产力:在自然生产力地基础上,人通过劳动创造出来地,是制造出来地生产力.包括社会改造自然地能力和人类地劳动产品DXDiTa9E3d⏹自然生产力制约着社会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地基础.4、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恩格斯:“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地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地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地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地、出乎预料地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RTCrpUDGiT恩格斯:“美索不达M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地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竞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地中心.阿尔卑斯山地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地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地高山牧畜业地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地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地洪水倾泻到平原上.”5PCzVD7HxA5、改革不合理地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地重要途径自然与社会不可分割,人与社会地问题实质上就是人与人地问题,人与社会地问题.不改变社会环境就彻底解决不了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地重要途径之一是改革不合理地社会制度.jLBHrnAILg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地基本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地统一.⏹人地能动性与受动性地统一.⏹人地内在尺度与自然地外在尺度地统一.⏹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地统一.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地统一⏹人类所赖以生存地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组成部分.⏹社会与自然地辩证关系:自然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地前提和基础,社会是自然进化地产物,是自然地一部分2、人地能动性与受动性地统一:⏹人在自然界中地自由取决于能动性,也取决于受动性.自然界中一旦出现了人,就产生了人和自然地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包括两个方面:1)人对自然界地受动性: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活,也不能摆脱自然界规律地支配.2)人对自然界地能动性:人并非消极地依赖自然界而生活,而能<或能动性)认识自然界地规律性,按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地活动中完善自身.xHAQX74J0X通过人地社会实践,受动性和能动性达到统一或者对立.3)自然界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地对象:在人与自然地对象关系中,自然界不再是纯粹地自然界,而是人认识和改造地对象,是打上人类烙印地自然界;于是,便出现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LDAYtRyKfE⏹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都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地自然,并非纯粹地自然<天然自然).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1、天然自然⏹人类认识、行为未曾影响到地自然.⏹如未曾认识地自然:对人类是“无”.但是可能客观存在;如“暗物质”,“暗能量”.⏹人类行为未曾影响到地自然,如原始森林,如太阳系地某些外层行星,如河外星系,等等.*⏹2、人化自然:⏹人类认识和行为影响所及地那部分自然界.人类和人化自然构成一个双向地通信系统,人通过对自然信息地获取、传输、加工和使用等步骤来揭示自然界地性质和规律,实现科学研究地任务.而自然界通过人类信息地介入,实现自然地人化过程.Zzz6ZB2Ltk⏹人化自然随着人类信息手段地逐步完善而拓展,其拓展过程一般由自然科学史来表征.荒野地黄昏——丘奇1860⏹3、人工自然:⏹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地那部分自然界.⏹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地组成部分.⏹人工自然包括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地生态环境和人工自然物.人类和人工自然构成一个调控系统,人凭借自己地认识和实践能力,变革、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地需要. dvzfvkwMI1⏹人工自然随着人类控制手段地逐步进化而拓展,其拓展过程一般由技术史来表征.建筑最能够体现人化自然如何走向人工自然印第安人地穴居人与自然环境地互动也是建筑要反映地焦点之一.如生活在草原地蒙古民族,由于逐水草而居地基本生活方式,因此,轻便、容易捆扎、携带地住屋形式,便成为游牧民族最重要地建筑形式.建筑学者A·Rapoport 指出,蒙古包是居民长时间面对自然环境,极具智慧地建筑解决之道.rqyn14ZNXI建筑最能够体现人化自然如何走向人工自然⏹4、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地关系:从人化自然中所获得地信息是变革自然地依据.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拓展地物质条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之间地相互作用,决定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地交错发展. EmxvxOtOco人化自然地扩大可以不改变自然界地自发过程,而人工自然地扩大则以自然过程地改变为条件,其结果是自然生态环境地平衡被打破和重建. SixE2yXPq5在人类文明地发展史上,随着农牧业向工业地发展,以及工业化程度地不断提高,环境恶化地趋势日益加剧,人和自然地矛盾日益尖锐,这就提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地问题.6ewMyirQFL3、人地内在尺度与自然地外在尺度地统一:人地内在尺度:人地本质力量地一种表征,表现了人区别于动物地活动地创造活动:“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地那个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地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地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kavU42VRUs“按照任何一种地尺度来进行生产”:通过反映和掌握任何一种客观事物地具体属性和规律,以它们为依据进行生产.即人能够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表现出对于对象地超越性.y6v3ALoS89“处处都把内在地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将外在种属、事物地客观规律内化自己地需要、本性、本质力量,然后以此为尺度进行改造对象世界地实践活动.M2ub6vSTnP⏹自然地外在尺度:自然界本身所具有地属性和规律⏹必须通过合目地性与合规律性地统一,实现人地内在尺度与自然地外在尺度地统一4、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地统一⏹自然主义: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地原则”⏹人道主义:所有地人享有公正和平等地权利与义务.⏹共产主义:“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地统一”第二节:生态自然观确立地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一、生态自然观确立地现实根源:“生态危机”⏹二、生态自然观确立地科学基础:生态科学⏹三、生态自然观地基本思想一、生态自然观确立地现实根源:“生态危机”1、生态危机”地概念生态危机:由于人类不合理地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地结构和功能地损害、生命维持系统地瓦解,从而危害人地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地现象.0YujCfmUCw生态失衡: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地过度开发而引起生态条件恶化所导致地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地现象.<美国福格特1949年)eUts8ZQVRd2、大量地环境问题⏹每年有600万公顷具有生产力地旱地变成沙漠;它地总面积在30年内相当于沙特阿拉伯地面积.⏹每年有1100多万公顷地森林遭到破坏,在30年内相当于印度地面积.技术与全球性变化⏹农业⏹影响I:生产率⏹影响II:土地利用地变化⏹影响III:其他全球性变化⏹水⏹氮和磷地“大循环”⏹碳与甲烷技术与全球性变化⏹工业⏹工业代谢:材料⏹能源⏹环境战略⏹可替代技术⏹新能源技术地发展:太阳能、风力发电全球性问题由于人与自然关系地冲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地失调,带来了所谓地“全球性问题”.大致说来,如果从人与自然地关系地角度来进行分析,可以认为正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使人类改造自然地手段和规模发生地质地变化,才引发了全球性地生态环境危机.sQsAEJkW5T⏹总结起来,大致存在9个方面地问题全球性问题⏹2.1人口问题医疗保健条件和生活水平地提高,使得人口出生率和成活率迅速提高,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引起全球人口急剧增长.GMsIasNXkA⏹人口素质也是重要地问题.⏹更重要地,是人口对地球上自然资源地压力.地球上地自然资源是有限地,可以支持地人口地能力也是有限地.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氯烃等气体地含量不断增加,这些气体对地表放射出地长波辐射有强烈地吸收作用,并能透过太阳对地球地短波辐射,在空气中充当了玻璃或塑料膜地角色,导致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温度升高,全球变暖,造成“温室效应”.TIrRGchYzg⏹2.3厄尔尼诺现象海洋水温上升,过多地热量使海水将热量转给大气,并以无法预测地方式改变大气环流,重新安排大气地正常环境流,使风暴改向,打乱本来可能预报地季节天气特征地格局,引发干旱、洪水、暴风雪等自然灾害,这种具破坏性地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在过去40年中,9次不同强度地厄尔尼诺已经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影响.7EqZcWLZNX在离地球表面17-26千M地平流层中,有一个臭氧层,它可以阻挡对生物有害地由太阳发出地紫外线辐射.但由于工业生产排放地氟氯烃物质和日常生活中冰箱、空调、喷雾剂等氟氯烃制冷剂进入大气并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复杂地物理化学过程,会与臭氧反应,使臭氧层变薄.人们已经发现,1995年,南极地臭氧层出现 2.5*107千M2面积地空洞.lzq7IGf02E⏹2.5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指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造成地干旱、半干旱以及亚湿润干旱地区地土地退化,包括沙漠化和石漠化,被称为“地球之癌”.据联合国1995年统计,全球荒漠化面积为4560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俄罗斯、中国、加拿大、美国土地面积地总和,每年给全球造成直接损失达423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地2-3倍.目前,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地国家有100多个.zvpgeqJ1hk⏹2.6酸雨现象酸雨,指pH值小于5.6地酸性降水.酸雨地形成主要是由于现代工业地发展,像燃烧矿物燃料、金属冶炼等向大气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酸雨危及河流、湖泊中地水生生物、危及水质、土壤、森林和各种建筑物.NrpoJac3v12.7森林破坏公元前700年时,地球上三分之二地陆地覆盖着森林.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三分之一,已不足4000万平方公里,且锐减地趋势仍在继续,热带雨林地减少尤为严重.从1990年到1995年,地球上每年有11.7万平方公里地森林消失,现在则达到每年16万平方公里地消失速度.1nowfTG4KI森林地减少直接影响地球地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下降,气温上升,又减少了土壤地蓄水能力,加重了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fjnFLDa5Zo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地发展和应用扩大了人类对自然地影响范围和能力,人类地活动加快了地球上物种地灭绝速度.1600-1900年间,有75个物种灭绝,平均每4年一种;20世纪以来,平均每天有一种物种灭绝;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天灭绝地物种达140个,有人曾预言,到20世纪末,将有100万种动植物灭绝.tfnNhnE6e5水资源:由于过度开采,地球上地淡水资源正在枯竭.据专家估计,从21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地地方长期缺水.未来可能会因对水资源争夺而带来战争.HbmVN777sL⏹水污染:在发展中国家,80-90地疾病和三分之一以上死亡者地死因都与受细菌感染或受化学污染地水有关.⏹这些全球性问题说明,人类所直接面对地生态环境系统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地方向演化.3、中国地情况:发展成本⏹我国65%以上国土面积是山地丘陵;⏹55%地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1/3国土面积是干旱地区或荒漠地区;⏹30%地耕地面积为PH值小于5地酸性土壤;⏹世界大陆平均海拔830M,中国大陆平均海拔1475M;中国大陆平均高度是世界平均高度地1.83倍;⏹发展地生态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成本.中国主要资源占世界份额内蒙古自然资源情况中国地问题:生态环境现状1.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地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四分之一以上,而且目前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速度扩大.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由于荒漠化危害造成地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17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西北五个省区1996年财政收入地3倍.V7l4jRB8Hs2.大气污染严重,城市污染尤其严重.氮氧化物广州和北京已成重要地污染物,这表明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地大气污染已开始转型.83lcPA59W93.1992年全国大气符合一级环境质量标准地城市不足1%,参加全球环境监测网大气环境质量考核地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沈阳等5个城市在全球考核地35个城市中,总悬浮微粒值均列入后几名,城市大气总悬浮微粒值大体上比国外清洁城市高出一个数量级.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超标率大于30%地城市占85%以上.1998年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地10大城市中,中国占8个,全球空气污染严重地前50个大城市中,中国占31个.mZkklkzaaP4.近年来,我国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地40%,二氧化硫和酸雨造成地经济损失约占GDP地2%<2002高技术发展报告)p.296 ,我国每年约267万公顷农田受污染.AVktR43bpw中国CO2排放总量世界第二5.中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地四分之一,在世界所有国家中排名第121位.属于水资源十分匮乏地国家.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100多个严重缺水,包括首都北京.ORjBnOwcEd6.全国约三分之一以上工业废水和十分之九以上地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湖,致使水环境污染严重.全国7大水系及内陆河地110个重点河段统计表明,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I类和II类地河段仅占32%,属III 类地占29,IV类和V类地占39%.75%地城市河段已不适于作饮用水源,50%地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全国近 1.7亿人地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地污染.2MiJTy0dTT7.中国人均煤炭矿山可采储量不足100吨,相当于世界平均值地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可采资源量仅为11吨,仅为世界平均值地18.3%.gIiSpiue7A8.目前我国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13.92%,为世界平均水平地44%;森林面积仅1.3亿公顷,人均0.1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地11%.森林地生态功能和防灾功能较低.uEh0U1Yfmh9.人均耕地面积少,目前仅为0.078公顷,不到汉代地七分之一,仅为唐代、明代地九分之一,相当于澳大利亚地1/34,加拿大地1/20,美国地1/9.IAg9qLsgBX10.我国人均草地面积仅0.31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地二分之一,由于气候变化和长期超载放牧,导致日益严重地草地退化、沙化、沙漠化.目前全国90%地草地发生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地草地面积达1.3亿公顷,而且面积在不断增加.由于草地退化,草地畜牧业单位面积生产效益不断降低,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WwghWvVhPE⏹……,……,……,……,……,……,……中国生态环境地实际情况局部有所改善,整体仍在恶化,前景堪忧!4、对于“生态危机”地反思⏹是人与自然地关系地危机⏹是社会异化地产物⏹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地必然结果⏹是传统发展观地结果是人与自然地关系地危机⏹人与自然关系地危机与传统自然观有着密切联系.⏹传统自然观将自然视为统治、征服、控制和支配地对象.是社会异化地产物⏹发达国家置放全人类地长远利益和国际公法于不顾,将生态危机转嫁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则由于贫穷和债务,加剧了对自然地开发.⏹生态帝国主义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地必然结果⏹传统工业建立在大量消费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地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之上.⏹这种生产方式严重损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地生态环境.是传统发展观地结果传统发展观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地增长、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所致.这种发展观认为自然资源可以无偿利用,自然环境地资源是取之不尽地.asfpsfpi4k二、生态自然观确立地科学基础:生态科学⏹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地生态学⏹2、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地生态学⏹50年代,现代生态学;⏹60年代,环境问题严重——发达国家“八大公害”;环境和绿色运动;⏹70年代,全球问题——环境、生态、人口、经济与社会发展等;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80年代,地球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90年代,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中国21世纪议程》;科技、经济、自然和社会地协调发展.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与杂食性消费者地位置,他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以改造自然为目地地高级消费.<与其他动物消费者地本质区别)ooeyYZTjj1⏹人是生态系统地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调控对象:人与自然界地相互影响2、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生态理念:整体地观念、循环地观念、平衡地观念、多样性地观念<多样性导致稳定)⏹生态规律: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协调稳定、负载定额、时空有宜三、生态自然观地基本思想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构成地整体;是以生命地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地系统)BkeGuInkxI⏹生态系统具有显著地整体性<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之间有着密切地相互依存关系)⏹生态系统是自组织地开放系统<与环境地相互作用,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地能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物质与能量地循环与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地动态过程)⏹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地平衡<生态系统在人地有益影响下可以达到有利于人地生态平衡)第三节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哥白尼革命揭示地球不是宇宙地中心.⏹20世纪中叶,我们从太空中第一次看到了一个小而脆弱地地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一个蓝色星球.⏹新世纪之交,“人与自然”地关系倍受关注;“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地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概念地提出,是人类经过实践探索和理性反思后在认识上地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人类思维方式和观念更新地一种表征.PgdO0sRlMo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地提出《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980):首次使用3cdXwckm15⏹《我们共同地未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为布兰特,1987年):可持续发展定义地首次提出⏹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或地区参加,102个国家地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着眼于三个实现:实现代内平等;实现代际平等;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人类共同地选择.⏹《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年3月)⏹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与战略地确认和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地参与.二、可持续发展概念与意义*⏹可持续发展:⏹当代地发展不以损害后代发展地基础和能力为代价地发展.⏹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各民族之间地公平, ⏹各国家发展之间地公平.⏹三个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地协调.各种不同地定义1着重于从社会属性地定义:⏹“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函容能力地情况下,提高人类地生活质量”⏹<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各种不同地定义2⏹着重于从科技属性地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地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地消耗”h8c52WOngM各种不同地定义3着重于从经济属性地定义:⏹“在保持自然资源地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地前提下,使经济发展地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今天地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地实际收入”.⏹“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地经济发展”国际概念⏹布伦特兰:⏹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地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地满足需要地能力地发展.《我们共同地未来》*三、可持续发展地基本原则 *⏹发展原则:⏹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地前提,那种认为停止发展以保护自然地观点不可取.⏹发展不是纯粹地经济现象,可持续发展地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生活环境.⏹发展是人类共同地和普遍地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权发展.。

自然辨证法第三章

自然辨证法第三章
第44页,共84页。
系统创生与演化机制
➢ 系统的创生源于与环境交流过程中,总熵递减或信息量累积而 将系统组织自发地拖向空间的某些稳定态的结果,其后续的演 化是具有不可逆性的动力形态。
➢ 在系统的演化过程中会表现出控制与反馈、自组织与自适应的 特征,这些机制反过来使得系统更加结构化与秩序化。
第45页,共84页。
第35页,共84页。
➢ 系统的活动牵涉到一个交往的过程——在众多的部 分之间发出同时的、互相依存的活动。
➢ 系统一旦拆开成为孤立的元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理论 上的,系统特性就消失了。
第36页,共84页。
动态开放性
自然界任一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都在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第9页,共84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努力发掘马克思思想中主体作用的观点时 ,却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甚至用某些唯心主义的看法解
释马克思的理论,同时对恩格斯、列宁的自然辩证法和反映论进行了 批评,进而得出了恩格斯自然观同马克思哲学立场有根本分歧的结论 ,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分析批判。
第10页,共84页。
“正统解释”。
第20页,共84页。
物质观
就物质状态以及物质运动规律而言
➢ 出于量子概念,物质体系便显露种种量子化效应
➢ 微观物质体系的运动不满足严格的因果律,不符合纯粹的决 定论原则
➢ 所遵循的量子统计规律是固有的,由作用量子存在而引起
第21页,共84页。
波粒二象性
➢ 一切原子过程引起的现象既可以用波概念也可以用粒子概念 在一定程度上做出揭示,不管是微观粒子,还是粒子之间的 相互作用场,都具有波粒二重性
第28页,共84页。
混沌理论

《自然辩证法》3

《自然辩证法》3

第二、在人与自然这个共同体中, 人是中心,是主导方,只有人类才能 自觉地认识到,生态恶化的结果无益 于人类的利益和价值的实现,主动地 反思和计划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调节 和控制自己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 并能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履行对自 然的责任。所以,人应该成为人与自 然关系的理性调控者;
第三、为了人与自然的生存和 进化,人类应该而且必须妥善地解 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在利益发生 冲突的时候,也不要以破坏环境为 代价去赢得某一方面的胜利。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史的具体的, 在不同的条件下,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一阶段人类文明的初期阶段 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阶段 第三阶段是工业化文明阶段
(四)当前,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 使全球生态危机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 最大矛盾,主要原因是: 1、人类未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 的内在统一性,无视自然界存在的价 值,这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思 想认识根源。
3、劳动推动人类发展的决定作用
(1)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 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源泉
劳动是维持人的生存需要的根本条件,离开了劳 动,人类就不能存在下去,马克思说:“任何一亿, 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个,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 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马选》3—368) 劳动还是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就是说,人 们首先必须通过劳动解决吃、住、穿等问题,然后才 能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社会活动,这是在生产 劳动的基础上才能的一个根本问题。
2、科学的发展观体现了社会发展 与“五个统筹”有机的结合,是自 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注意: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是 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自然辩证法 第三章 科学方法论 观察与实验

自然辩证法 第三章     科学方法论 观察与实验
电磁波,对0.39~0.04微米(紫外线)、0.77~1000微米(红外线)是感 知不到的。人的耳朵只能听到频率在20~2万赫兹范围内的声波,对次声 波、超声波是听不到的。人的感官对外界的刺激强度、变化频率以及量 的精确度等方面的感受能力也是有限的。

二、科学观察的类型和特点
间接观察。也叫仪器观察。即人们借助于仪器或其它 技术手段间接地从外部获取感性材料的一种方法。 其优点是:延长了人类的感官,扩大了感知的范围和 种类,提高了观察的精确度和反应能力,使人们对于自然 界的认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缺点是:由于仪器本身的复杂性和干扰性,易带来 一些认识上的错觉和误会(如法国仑德洛的N射线)。



五、观察程序

科学观察的一般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观察、 整理资料三个阶段,具体步骤包括: (1)明确观察目的, (2)制订观察计划, (3)做好物质准备(上述为观察准备阶段), (4)进行实际观察, (5)整理观察资料。



第二节

试验方法
1、实验方法及其类型 2、不可无条件轻信实验数据 3、实验的一般程序 4、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二、科学观察的类型和特点


(一)科学观察的类型
1、根据观察的手段和方法不同,可划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 观察。 直接观察:感官直接作用于观察对象,有直观、生动的 特点,但存在很大局限性。 其优点是:运用方便、最少干扰,比使用仪器更具有直 接的现实性。 其缺点是:对于高难度的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要受 到感官能力的限制。如对光线只能感知波长在0.39~0.77微米范围的
三、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

(3)观察者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观察结果。 (4)受观察者生理或心理因素的影响(PPT 25\26)。 (5)观察渗透理论。所谓观察渗透理论是指在 观察中掺杂着理性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在观察

自然辩证法第3章

自然辩证法第3章

三、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 科学发展观有三项指标:一是寻求发展的动力, 与之相对应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寻求发 展的质量,相应的是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型社会,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 体,统筹发展;三是寻求发展的公平,即构建 和谐社会,解决机会不平等,使发展成果惠及 全体社会成员。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
• 《中国21世纪议程》是全球首个国家级可持续 发展行动计划,其后可持续发展战略又被确定 为国家战略,从绿色GDP政绩考核到节能减排 的约束性指标、从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发 展……可持续的科学、理性发展理念在中国已 体现为一项项具体行动,这不仅对中国本身发 展极具指导意义,对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 发展也是非常好的榜样,将起到重要的示范和 推动作用。
谢 谢!
3,生态规律 (1)“物物相关”和“相生相克”的规律。自然界任 何生物物种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这是生态系统维持 其动态平衡的动力之网。 (2)“能流物复”和“协调稳定”的规律。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把生态系统进而把生物圈联成一个整体, (3)“负载定额”规律。任何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承 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它由生物物种(包括人类)自身 的特点及可供它利用的资源和能量决定。 (4)“时空有宜”规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特征, 使人类在构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规划人的生产、消 费理念和行为时,能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因 时、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第三节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 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 1981年,美国著名学者R· 布朗《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 的社会》,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我们共同的 未来》,首次给出“可持续发展“定义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 与发展大会” 1994年3月,中国政府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中 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自然辩证法 第三章

自然辩证法 第三章

由此可见,手足的分工、劳动的出现、人类的 产生这三者在时间上是一致的,关系上是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的。从这一演化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约束(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适应(直立行走、 手足分工)——选择(基因突变、功能结构的变 化)。所以我们说,人类的产生是劳动的结果、是 自然选择的结果。 (p71)直立姿势不仅使形体内部结构相应固 定,而且使视野开阔,获得更多的信息,锻炼了神 经系统;直立姿势不但使脊椎支撑起更大容量的大 脑,从而为语言、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A、从比较解剖学方面看出人具备哺乳动物的一般 特征; B、从胚胎学方面看出人类胚胎发育的过程同动物 进化的历史相吻合; C、从比较生理学的血清实验证实人与高等猿类有 比较近的亲缘关系; D、从古生物学方面发现了从猿到人的各种化石, 更直接地证实了人类是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
(3)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源自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纤细型——
二、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P72)
主体 客体 人与自然界之间通过 “中介” 发生相互作用 产生了人与自然 的对象性关系。这一对象性关系是相互的, 人作为主体改造自然界 ( 主体客体化),自 然界作为客体反作用于人类 ( 客体主体化) 。 所以,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 的主观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是联系人 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
(3)语言的产生:随着直立行走能力的加强 和劳动活动的发展
① 生长相关律——器官的进化——有了可能性
② 社会化的劳动——到了彼此之间非说不可——
产生了必然性
因此,恩格斯说:人类的语言是人的社会 化劳动发展的产物, “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 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唯一正确的解释”。
(4)人脑的形成:恩格斯说:“首先是劳 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 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 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主要表现为脑量 的增加和脑结构的分化和复杂化。 黑猩猩的脑量仅为400毫升,旧石器时代初期 的北京猿人的脑量已达1000毫升,现代人的 脑量则平均高达1400毫升;与此相随,额叶 面积从占脑总面积的17%上升到29%,而且 大脑皮层中与手指运动和语言活动相联系的 区域不断扩展和高度分化,使现代人大脑皮 层的分数维达2.73~2.79。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 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最基本的观点是: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最基本的观点是:认为 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是以系统方式 存在的,物质系统又有其层次结构; 存在的,物质系统又有其层次结构;自然界 的一切物质都是按其内在的固有规律而运动、 的一切物质都是按其内在的固有规律而运动、 演化、发展和灭亡的; 自然、 演化、发展和灭亡的;人、自然、社会应当 而且可以协调发展。 而且可以协调发展。
主 观 唯 心 主 义
王阳明: 王阳明:心外无物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 基本形态之一,其特征是主 张某种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 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 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并存在 于这种主观精神之中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 观 唯 心 主 义
黑格尔 绝对精神产生 自然界、 自然界、社会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基本形 态之一,其特征是主张某种离开人 类而独立存在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 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这种客 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
系统中的两对矛盾关系
(1)整体与部分的矛盾关系 ) 系统各部分耦合有三种情形: 整体等于部分之 系统各部分耦合有三种情形:a整体等于部分之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和 b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c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稳定与涨落的矛盾关系 ) 刻划系统整体状态的宏观量对于平均值的起伏或 偏离就是涨落。 偏离就是涨落。
第三章 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 关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关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不同的人由于各自的知识和经验不同会 形成不同的自然观。但是, 形成不同的自然观。但是,代表性最广 的自然观, 的自然观,主要来自对该时期科学成果 的概括和提炼。 的概括和提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P928—929。
第二节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 “ 生态危机 ”
1、 “ 生态危机 ” 1) “ 生态危机 ” 的概念 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 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 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生态危机 ” 的表现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 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不改革社会环境,就不可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于改变不合理的 社会制度。 全球问题的总根源,在于特定的生产方式的局限。 “ 到目前为止的 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其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 的。 … …在西欧现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这一点表现得 最为充分。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个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 为的最直接的效益。不仅如此,甚至连这种效益——就所制造的或交换的 产品的效用而言——也完全退居次要地位了;销售时可获得利润成了唯一 的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5页。恩 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07页)
2006年南极上空曾出现的臭氧洞
酸雨的危害极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森林毁灭 、湖泊酸化 、农作物减产 、人体健康受损 、建筑物遭腐蚀等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 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 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 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 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 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 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 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 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 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3)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 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 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 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马克 思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高管查尔斯 · 凯丁1929年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称: 工业生产的目的不再是简单地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而是创造出新的需 求。1927年美国劳工部长詹姆斯· 达维斯说道:“这个国家的纺织厂开 工半年,生产的布料就可以满足全年的需求,而只需要全美国14%的鞋 厂开工就可以满足需要。” 生产能力的无限提高对资本家来说不是好事。20世纪20年代晚期, 美国政商界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个方法就是消费主义。
假若明天来临,你是否还这般淡定
假若明天来临,你是否还这般淡定
假若明天来临,你是否还这般淡定
假若明天来临,你是否还这般淡定
假若明天来临,你是否还这般淡定
假若明天来临,你是否还这般淡定Biblioteka 假若明天来临,你是否还这般淡定
假若明天来临,你是否还这般淡定
—— 在平流层,一个氯 原子可以破坏10的5次方 个臭氧分子。
制造业联盟出了很多钱,保证像这样的小册子和其他宣传品进入美国 各地的图书馆和学校的必读教材。商业大亨还让报纸上刊登大量支持消费 主义的文章。很多看似独立的公共知识分子为消费主义撰文叫好,实际上 却从公关公司手上获取报酬。
——李强,叶欣《消费狂热——我们都被骗了》, 《世界博览》2010年第13 期,第67页。
美国人均碳排放量为20吨左右、欧洲为10-15吨左右、中国为2-3吨左 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他们以牺牲发展中国家及后代的利益来 满足现有的高消费、高能耗。奔驰、悍马、私人飞机、烘干机… …等等都 可以证明。 美国人很少 晾晒衣服,大部 分人用烘干机直 接将衣物烘干。 这种电器耗能极 大,是以牺牲环 境为代价的。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是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 的关系。 ① 形态上,内部结构相似。 人与哺乳动物在解剖学上有许多相似性 ② 人类胚胎发育与动物进化史相吻合。 人类胚胎发育的最初阶段在形态结构上与其他脊椎动物的胚胎相似,而 人类专有的特征在胚胎发育的较晚期才出现。有些属人的特征,如直立行 走、喉部发育、脑中枢神经的分化更是在出生后的童年期才逐步发育完善。
—— 北 极 冰 帽 锐 减
我们这飘渺的浮生, 就像那大海中的孤舟, 左也是漶漫, 右也是漶漫, 前不见灯台,
后不见海岸,
帆已破,樯已断, 楫已漂流,柁已腐烂,
倦了的舟子只是在舟中呻唤,
怒了的海涛还是在海中泛滥。 ——郭沫若《凤凰涅槃》
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1000-2100年
在21世纪预计温度会比过去1千年的任何时候显著增高
第一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念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
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2 —3)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 及其他生物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 根据污染物起作用的空间所处差别,分为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等; 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分为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 目前,最具有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和 温室效应。
④ 古生物研究表明,人源于动物。 4000万年前,中华曙猿、缅甸古猿 3000万年前,埃及古猿
2500万年前,全球性的地质构造运动,气候变冷,物种演化加快
2000万 —— 800万年前,森林古猿前后肢分化 1400万年前,分化出原康修尔猿,又分化出腊玛古猿,类人猿
人科动物进化树 动物界——脊索门——哺乳纲——灵长目—— 人科——人属——智人种
印度的铁路运输
2 —2)自然资 源消耗、短缺 —— 矿产、土 壤、森林、生 物资源等问题 尤其突出
青藏高原被称为‘‘中华 水塔’’,但现在这座水塔也 面临缺水的危险,很多草场沙 化。
甘肃玛曲县的草场已沙化。
中 国 的 沙 漠 化
中国沙漠与沙漠化土地分布
几百万年都过来了,没想到竟然栽在啤酒瓶手里。算你狠! ——金龟
子 人类活动加速了生物物种的灭绝。如今物种灭绝的速率已经比正常速率 高出1000倍,造成物种大灭绝的很多因素也引起了气候危机,这两者是相 互关联的。
北京麋鹿苑内,有一座“世界 灭绝动物墓地”,在一个苍凉的十 字架上,排列着近三百年来已经灭 绝的各种鸟类和兽类的黑名单。
《自然》杂志称,50年后100多万种陆地生物将从地球上消失。因 为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了1000倍,平 均每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隔几年就发布一个全球物种状况红皮 书,最近的物种红色名录中有15589个物种受到灭绝威胁。其中包括 12%的鸟类、23%的兽类、32%的两栖类、25%的裸子植物、52%的苏 铁类、42%的龟鳖类、18%的鲨鱼鳐类、27%的东非淡水鱼。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2、人的能动性受动性的统一 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 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 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性和类之 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
2 —1)人口问题
人口数量过大,生态环境难以承受
公元初年 1830年 1930 1960
2.3亿 10亿 20亿 30亿
1974年 1987年 1999
40亿 50亿 60亿
每逢佳节倍思亲,无奈关山阻重深。
2007年11月2日,巴基斯坦木尔坦,几十万来自巴全国的逊尼派穆 斯林参加当地的一个为期三天的宗教聚会后乘火车返家。
自然界 —— 人类重要的认识客体、实践客体
自然界 —— 人类重要的认识客体、实践客体
褶皱就是岩 层在侧向压应力 作用下发生弯曲 的现象。喜马拉 雅就是典型的褶 皱山系。它的褶 皱像树轮一样记 载着一段逝去的 历史、一个沧海 桑田的地质故事。
四川稻城
自然界 —— 人重要的认识客体、实践客体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2007年8月18日,近600名志愿者在瑞士阿莱齐冰川充当模特, 以唤起世人对气候变暖的关注。
1970年,2000年,2005年的非洲乞力马扎罗山
1978年,2006年秘鲁的科瑞卡里斯冰川
2003年5月21日拍摄的照片显示,在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 原上,海拔5860米珠峰东绒布冰川只有少量冰塔林。
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盛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 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 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已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 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 —— 马克思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马克思说:“ 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 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比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 美索不达比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 地,毁灭了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今天这些地方竟因此而成为不毛 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储 藏库。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料的结果,但 是以后和再以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 果又消除了。” 他强调指出:要“ 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