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思维方式有哪些特征(最新)

合集下载

马哲毛中特史纲思修知识点总结思修与法律

马哲毛中特史纲思修知识点总结思修与法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二)理想的实现:(1)立志当高远;(2)立志做大事;(3)立志须躬行。

(三)(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四)为理想而献身,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五)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七)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八)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4)爱自己的国家。

(九)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通过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

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之国家的发展而发展。

在阶级社会,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

(十)爱国主义包括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

(十一)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十二)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4)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十三)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

(十四)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主要是对生活在祖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光是大陆公民,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

(十五)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十六)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爱国主义是核心,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

简述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简述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简述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学研究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体系性:法律思维方式是以法律这一特殊的规范体系为基础的,法律思维不是零散的、随意的思考,而是在法律体系框架下进行的有序思维。

法律思维方式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要求将问题放置在法律的整体框架中进行分析和判断。

2.强调逻辑性:法律思维方式是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它要求通过客观的事实、规则和法理来推导出合理的结论。

逻辑思维在法律思维方式中是重要的工具,能够帮助理清问题的思路,剖析问题的实质,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遵循法律规则:法律思维方式要求按照法律规则和原则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

它注重依法解决问题,通过研究法律法规、判例和学说等,发现法律框架下的解决路径,确保决策结果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4.基于事实和证据:法律思维方式强调以客观的事实和证据为基础,通过对事实的分析和评估来确定法律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

它要求从具体的案件事实出发,通过独立、客观、公正地查明事实,准确把握案件的关键点,以此为基础进行推理和判断。

5.注重权益平衡:法律思维方式考虑到社会各方利益和权利的平衡。

它强调保护个人权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尊重法律中的正义原则,力求在实践中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6.探索法律的灵活性:法律思维方式认识到法律的灵活性和发展性,注重针对具体问题找到适当、灵活的解决方案。

它在维护具体法律规则和原则的同时,也关注法律的变通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寻求法律的和进步。

7.强调案例分析:法律思维方式重视案例分析,通过研究和分析判例,总结经验和法律逻辑。

它注重在实践中通过具体案例反思法律规则、原则和逻辑的适用性和合理性,并通过借鉴判例的理解和应用,解决类似问题。

8.注重伦理和道德:法律思维方式关注伦理和道德问题,强调法律决策的公正、公平,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它要求法律人员在进行法律思考和决策时,要考虑到道德标准和人类社会的公共利益。

【电大】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电大】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资料选择1. 大学生应当树立的新的学习理念是(ABCD )A.自主学习B.全面学习C.创新学习D.终身学习2. 养成优良学风,应在(ABCD )上下工夫?A.勤奋B.严谨C.求实D.创新3. 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应当是(ABCD )A.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B.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C.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D.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4.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主要包括(ABCD )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A.理论创新B.制度创新C.科技创新D.文化创新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其中(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和理论基础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D.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内容包括(BCD )?A.发展智力和能力,构建合理的智能结构 B.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本职,艰苦奋斗C.拥护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D.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勇挑重担,建功立业 E.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关于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中,正确的说法有(ABCE )?A、竞争需要借助合作才更有可能成功,合作增强了竞争的能力B、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C、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合作愈好,竞争中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D、在现代社会中,无论竞争还是合作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物质利益E、合作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缺乏活力3.人生的幸福需要心理健康,事业的成功需要心理健康,现代社会生活更需要心理健康。

现代人要有健康的心理,应加强心理修养。

加强心理修养的主要途径有:(ABCDE )?A、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学会自我调节B、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C、合理调控情绪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E、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4. 全国劳动模范徐虎说过:“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这句话的意思是,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奉献,只有有奉献才能有索取。

法律思维与法治思维

法律思维与法治思维

法律思维和法治思维的联系与区别一、何谓思维?人类将自己对情感信息的处理过程,称之为:思维。

思维分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

《辞海》对思维的定义也有三:(1)思考;(2)理性认识或者理性认识的过程;(3)相对于存在而言,指意识、精神。

对思维进行类型化的考量,可作出不同的分类:按照思维的发展趋向,思维可以分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按照思维的构成机制可以分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按照思维的对象和方式可以分为法律思维、政治思维、伦理思维、经济思维等。

思维是主体对信息进行的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判别、排列、分类、变相、转形、整合、表达等。

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思维主体主要指人,思维客体指主体思维的对象,包括人自己。

自然界的动物如狗、猫等,也具备思维能力,但还不够高级;人工智能产品如机器人、电脑等,无论多么完善,都是人脑的产物,同样不具备思维能力。

它的特征主要有三点:第一、概括性。

概括性是说它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内在解释。

第二、间接性。

间接性是说它能够间接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或状态。

第三、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说明它是在新问题产生的过程中得出的重要且具有重大意义的总结。

二、什么是法律思维?对于什么是法律思维,在学界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分歧。

有点学者认为法律思维是法律职业者根据现行法规范进行思考、判断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一种思维定势,是受法律意识、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所影响的一种认识与实践法律的思维方式。

有学者认为法律思维是按照法律的逻辑(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

也有学者认为法律思维是主体在对规范(法律)与事实的认识和和构建过程中利用法律解释、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等具体法律方法得出法律结果的思维过程。

[法治思维的五大特点含义和基本内容]法治思维的四个特点

[法治思维的五大特点含义和基本内容]法治思维的四个特点

[法治思维的五大特点含义和基本内容]法治思维的四个特点法治思维的五大特点含义和基本内容法治思维的五大特点含义和基本内容法治思维,是当前我国研究生亟需培养的思维能力,它是一种合法性、正义性、程序性和权利义务性思维,法治思维的特点有哪些呢下面是的法治思维的五大特点资料,欢迎阅读。

治思维具有五个特点法治思维的特点1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

规则具有确定性、可预期、可执行等特点,是人们对事物理性期待的体现。

规则思维的逻辑起点是:既定的规则告诉人们哪些可为(权利)、哪些不可为(义务),以及如何行为(程序);人们的行为后果是可预期的。

对政法机关来说,维护社会稳定,首先要严守规则,维护规则的稳定,否则就会破坏人们的预期,理性就变成感性、心安就变成恐惧、有序就变成无序。

法治思维的特点2法治思维是权利义务思维。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关键要素,是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

法治思维的实质就是从权利和义务角度观察、分析、处理问题,通过权利和义务的运行,实现法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惩罚功能。

法治思维的特点3法治思维是程序性思维。

程序的基本含义: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同等关注;三是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监督中行使;四是执法司法者不能从当事人那里牟利,否则会出现偏私。

程序的本质是一种形式合理性、可实践的理性。

借助程序这个“形式性操作杠杆”,就把利益的博弈和价值衡量转化为在法治规程上表达的诉求,人情、关系、偏见、恣意才会被消除,相应纠纷和问题最后都会在法治轨道上得以解决。

法治思维的特点4法治思维是权衡思维。

法治作为定纷止争的实践理性,突出特征在于对各种价值和正当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维必然体现着权衡利弊、瞻前顾后、兼顾各方的思维特征。

它所要求的是,看问题、作决策,要依法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尽可能把事情考虑得更周全,把方案设计得更缜密,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法治思维的特点5法治思维是建设性思维。

社会主义法律思维

社会主义法律思维

社会主义法律思维
(1)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
的习惯与取向。

(2)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一是讲法律。

二是讲证据。

三是讲程序。

四是讲法理。

(3) 培育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①自学法律科学知识。

自学和掌控基本的法律科学知识,就是培育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

②掌控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形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

③参予法律课堂教学。

瓦解具体内容的法律生活和法律课堂教学,不可能将培养法律思维
方式。

提示: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的事实。

首先,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
收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其次,证据要具有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

最后,证据要具有关联性,即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

考试的时候每一分都很关键,掌控重点,打牢基础,尽量备考妥当!。

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与特征

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与特征

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与特征
首先,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逻辑思维方式。

法律是一门科学,它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

法律思维方式注重理性分析和推理,要求严密论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

在法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准确地把握法律规则和原则,运用逻辑推理,确保逻辑严谨,避免非理性的因素干扰。

其次,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综合思维方式。

法律领域的问题往往是复杂多样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法律思维方式强调将各种法律规则、原则和法理融合起来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法律规定进行推理和判断。

在法律思维方式中,要考虑到不同法律规则的关系,权衡各种利益和权益的冲突,形成一个相对综合的解决方案。

再次,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历史感思维方式。

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法律思维方式要充分考虑法律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要注重研究法律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学说,了解法律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法律的精神和原则,为解决当代法律问题提供参考。

此外,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具体问题与抽象原则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在处理具体案例时,需要将抽象的法律原则和规则与具体的事实相结合。

法律思维方式强调从具体的事实出发,将抽象的法律原则具体化,具体的事实与法律原则相互作用,形成对具体案例的判断和决策。

最后,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正义追求的思维方式。

法律是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工具,法律思维方式强调通过法律的力量解决社会问题,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法律思维方式要求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时,要根据法律的目的和价值取向,始终以实现公正为出发点和归宿。

法治思维篇

法治思维篇

法治思维篇:何为法治思维?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因此,法治思维需以法治概念为前设。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至今,于法治概念之认知尽管不完全一致,但对其核心内涵包括精神、实体、形式等层面诸要件已经有基本共识存在。

就中国当下而言,经过30多年砥砺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识也已基本具备。

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维命题的前提。

法治思维是一个文化范畴。

广义的法治文化包含了精神、制度乃至物质等不同方面,而法治思维则属于精神方面的文化要素。

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

一是法治意识和观念的层面,这是最低最基本的层面。

全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法治意识、观念,才能够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

对于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权利意识,又要有自觉遵守法律的义务观念;对于领导干部而言,除了相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则要有法治的权力观,以及带头守法、维护宪法与法律的权威的职责意识。

二是法治思维和理念的层面,表现在法治意识和观念上升到思维、理念的层面,对制度建构和具体实践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法治的价值与态度层面,表现在人们的内心价值观和态度上对于法治的内在认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内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层面。

由此可见,法治思维是在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运用法治思维则是对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层面的要求。

法治思维与学术界常讲的法律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都是根据法律的思考,以法律规范为逻辑基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

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二。

其一在于法治思维蕴含着价值意义上的思考判断,即在法律思维中必须贯穿以人为本或者人权的基本价值标准。

二是法律思维往往更侧重于强调一种职业化的思维方式,为法律职业者所掌握运用,而法治思维更侧重于强调一种治国理政的思维方式,是为执政者或者公权力的执掌者掌握运用的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有什么特征

法律思维方式有什么特征

法律思维方式有什么特征1.逻辑性: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逻辑思维方式,追求合理性和严谨性。

它要求通过逻辑推理和证据支持来得出结论,避免主观意识和情感因素的干扰,以达到客观公正的判断。

2.综合性:法律思维方式需要综合各种因素、利益和价值观进行思考。

它考虑到法律制度的整体性和相互关系,需要权衡各种利益,找到平衡和统一的解决方案。

3.演绎性:法律思维方式注重从一般原则推演出具体结论。

它通过对法律规则、案例和先例的分析和归纳,得出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的法律原则和规则。

4.预见性:法律思维方式需要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和问题,并提前对其进行预测和规划。

它需要考虑到法律的长期效果和社会的变化趋势,以制定出符合时代要求和发展需要的法律制度。

5.原则性:法律思维方式注重原则性的约束和指导。

它要求依法行事,遵循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以保证公正和公平。

6.确定性:法律思维方式具有明确性和确定性。

它通过法律规则和程序来界定权力和义务,为各方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南和解决争议的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追求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争议,减少主观判断和武断决定的可能性。

7.稳定性:法律思维方式追求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它鼓励依法行事和依法解决争议,以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8.实用性:法律思维方式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它关注实践和实用的问题,以解决社会和个人的实际纠纷和冲突。

9.公共性:法律思维方式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

它以国家法律制度为基础,追求公共权益和社会福祉,关注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和影响。

10.专业性: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专业思维方式,它需要具备法学知识和法律技能。

它对法律学科的概念、理论和实践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以上是法律思维方式的一些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法学领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有什么特征

法律思维方式有什么特征

法律思维方式有什么特征1.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方式的核心是法律意识,即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依法办事的意识。

法律意识是法律思维的基础,它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首先考虑法律的规定和要求。

2.逻辑思维:法律思维方式借助逻辑思维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逻辑思维要求思考的全面性、一致性和连贯性,从而形成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3.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方式离不开对法律的知识和理解。

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思维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基础,只有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才能做到理性判断。

4.形式严谨:法律思维方式要求思维过程的形式严谨,不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它要求借助具体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则来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判断。

5.敏锐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敏感性:法律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具备敏锐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敏感性,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并分析具有法律意义的问题。

通过法律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做出合理、合法的决策和行为。

6.问题导向: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它注重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和解决来实现法律的目标和要求。

7.综合性:法律思维方式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法律理论和方法,结合具体问题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思维分析和问题解决。

它需要考虑法律原则、法律规定、法律精神等多方面的因素。

8.双重逻辑:法律思维方式要求同时运用规范逻辑和实证逻辑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规范逻辑是运用法律规定和原则进行推理和判断,而实证逻辑则是根据事实和证据进行推理和判断。

9.利益平衡:法律思维方式注重法律的公平和正义,要求在处理问题时综合考虑各方利益,通过权衡和平衡来达到合理的结果和解决方案。

10.反思性:法律思维方式鼓励持续学习和思考,注重对自身思维方式的反思和改进。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法律思维能力,更好地运用法律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关于法律人思维的特点

关于法律人思维的特点

关于法律人思维的特点首先,法律职业思维有一个基本要素。

我们用这个要素来进行大脑活动。

这个要素就是我们的行话,即法言法语。

法言法语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来自于法律的规定,如刑法中的术语:犯罪、过失、未遂、中止等。

第二是当你在法庭上发现法定术语不够用,不够彻底深入地分析案情的时候会常引用的一些原理。

法律职业的第二个特征是程序优先的思维原理。

假如学校拨下来10万元作为奖学金。

我就要制定一个品学兼优的评比规则。

然而这个品学兼优的实体规则是模糊而抽象的。

于是,我通过自己的解释,徇私舞弊地将10万元给了我一个战友的儿子和一个亲戚的女儿。

终于大家发现了。

于是校长革去了我的职务,换上了刘向文老师(众笑)。

刘老师马上宣布我的实体规则无效,又制定了一条程序规则:1、全班50名同学有平等申请奖学金的权利。

2、第二周内班委公开讨论,如有争议,被争议之人在全班公开讨论表决通过。

于是奖学金在第三周顺利发放。

虽然有一两个同学说他应该得奖学金,但他们认可了这个程序,所以也就等于认可了结果的公正性。

大家都知道我在讲结果的正当性问题。

支持法官审判结果正当性的依据主要有:1、法律事实。

2、法律规则及其解释。

3、对说服当事人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的程序。

以上是法律思维的第二个特征:程序优先原理。

第三个特征是:所有法律人的思维与大众思维有很大的区别。

即法律思维是向过去看的,而非向未来。

向未来看是大众思维的模式。

例如股民炒股,行政市长拆除违规建筑,改善市容环境,甚至政治家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等,都是预见未来的。

而只有法律思维是向过去看的。

原因有两点:1、法律人手中的一切案件都是过去发生的。

2、法律人办案的法律依据即法律规范都是过去制定的。

所以法律人不期望社会有过多的变革,法律人判案的思维基点是过去,他们的思维具有保守性。

第四个特征是法律职业思维时时出于两种事物的矛盾之中:1、法律范畴中的逻辑。

2、伦理道德范畴中的情理。

即情与法的矛盾之中。

这对矛盾困扰着法律人几千年,而且也将继续下去。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纳税 赡养父母 消防员救火 警察制止犯罪 ………
必须做
杀人 放火 抢劫 ………
结婚 改名字 ………
不能做
可以做或可以 选择不做
2、法律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
D:\汤\[今日说法]就为一分钱(2009.12.21)
案例思考:以下大学生的行为合法吗?给我们的启示是什 么?
A
某大学生甲,在宿舍丢失现金500元,因怀 疑是宿 舍同学所偷,于是心想:别人偷我的,我也偷别人 的,反正这笔钱要想办法弄回来。于是趁宿舍另一 同学抽屉没锁之机,盗取500元,结果被发现。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天之骄子令人痛心
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马加爵死刑,剥夺 政治权利终身。
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殷兆辉故意杀人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 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北外女生刺死同学案一审判决 罗卡娜死刑。
长春警方破获吉林省的大学生网络卖淫案中组织并参与卖淫的莫某(系 长春市某大学计算机系学生)被拘留。
大学生杨某借 了600元钱给老乡田 某,说好了一个月后 归还,但田某到期后 不仅不还钱,还多次 找借口推托。杨某十 分气愤,于是径直到 其宿舍将他的电脑搬 走,说是抵债。
某大学生一男生宿舍,多次遭到 窃贼的光顾,令同学们深恶痛绝,便设 下埋伏,以期抓获小偷,功夫不负有心 人,小偷终于被同学擒获,为解心头之 恨,同学们你一拳,我一脚,对着小偷 一阵猛打,致使小偷上医院治伤花去医 药费共计1000多元,小偷为此告到法院, 要求打人的学生赔偿损失。
2、民法商法
我国目前尚无一部较完整的民法典, 而 是以《民法通则》为核心法律, 辅之以其他 单行民事法律 。 《物权法》 《专利法》 《合同法》 《商标法》 《婚姻法》 《继承法》 《公司法》 《保险法》 《票据法》 《证券法》

法律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法律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法律思维的特点是什么法律思维是法律职业者的特定从业思维方式,是法律人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维方式。

今天为大家带来了法律思维的特点,一起来看看吧!法律思维的特点1、法律思维是主体认知客体的一种方法。

法律思维的主体是指法律职业者,主要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客体是指法律规范和客观现实。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世界就分为主体和客体两部分。

主体和客体相分而结成认识关系②,认识的方法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思维。

法律是人类思维创造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性,徒法不能自行,法律理论为法律介入社会生活提供了依据,法律思维则为法律与人类社会生活的互动提供了方法。

2、法律思维是主体从现象到本质以达至法律真实为最低标准的一个思考过程。

进入法律视野的客观事实经常呈现纷繁杂陈、杂乱无章的现象。

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法律思维作为理性的思考方式,需要对大量的现象进行分析加工,“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

这种感性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

”③这种飞跃本身就是思考的结果。

但是,由于法律思维的对象一般都是发生过的事实,法律职业者只能根据符合程序要件的当事人的主张和举证,以及依照法定程序收集的信息和证据进行分析判断。

只能达到程序要求的法律真实,而不可能完全再现客观真实。

因此,法律思维虽然是主体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但这种思考以达至法律真实为标准,即所谓的合法性优于客观性④。

3、法律思维以法律职业者的法律知识和经验阅历为前提。

与法律职业者相关联的不仅是法律规范整体,还涉及到具体的事实构成。

法律思维不可能凭空产生,其必然以对事物的“先见”为前提。

所谓“先见”是指个人在评价事物时所必备的平台,其先前的生活阅历、知识等构成理解倾向的基础因素,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⑤。

法律职业者运用法律思维,必须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底蕴,否则思考法律问题就会没有依据和方向;同时,法律职业者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否则就无法认识事实构成。

法制思维的特征

法制思维的特征

法制思维的特征法制思维的特征在现代社会中,法制思维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

它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行为。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法制思维的特征。

一、尊重法律和法律权威法制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法律和法律权威。

法律是社会行为的规则,是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法律的权威性是由国家授予的,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约束力。

法制思维的人们尊重法律和法律权威,遵守法律规定,积极配合法律机构的工作,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生产生活的安宁。

二、守法自觉,法律意识强烈法制思维的人们对守法自觉,法律意识强烈。

他们认为守法是维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

守法不仅是社会责任,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法制思维的人们不仅尊重法律和法律权威,更关注自身的守法自觉,对于自己与他人的行为都能有清晰的界限和区分,遵守法律的规定。

三、有正义感,依法维护权益法制思维的人们有正义感,能够依法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正义感是一种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的关键因素。

法制思维的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合法权益,更重视身边人的权益,如配偶、家人、朋友、同事等。

他们有能力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不公和不义的行为。

四、自觉接受法律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法制思维的人们自觉接受法律教育,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法律教育是一种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法制思维的人们注重自身的法律知识储备和学习,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定,提高自身的法律技能和知识,更好地做好守法自觉和维护权益的工作。

五、注重法律精神,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法制思维的人们注重法律精神,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法律精神包括公正、公平、合法、规范等,是法律意识的体现。

法制思维的人们注重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和认识,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以法律精神引领社会正义和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综上所述,法制思维是在法律范畴内行动和思考的基本逻辑和思维方式,其特征在于尊重法律和法律权威,守法自觉,有正义感,自觉接受法律教育,注重法律精神,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一、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因此,法治思维需以法治概念为前设。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至今,于法治概念之认知尽管不完全一致,但对其核心内涵包括精神、实体、形式等层面诸要件已经有基本共识存在。

就中国当下而言,经过30多年砥砺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识也已基本具备。

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维命题的前提。

二、法治方式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简单地说,法治方式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法治方式与法治思维是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维实际作用于人的行为的外在表现。

可以说,法治思维影响和决定着法治方式。

法治方式与原来人们常用的法律手段一词,在意义上相近。

但,手段一词过于工具化,而方式则是更恰当更中性的描述。

一、法治思维四个层次法治思维在不同问题和领域的运用包含了不同的层次。

概括而言,法治思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认知判断层次,即运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行认识并得出初步判断的层次。

人们可以根据法律对社会中的一些行为或现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断,例如饮酒驾车是违法行为。

这种层次的法治思维,是普通社会成员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备的。

二是逻辑推理层次,即运用法治原则、规范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并得出结论乃至解决办法的层次。

法律职业者的思维多为这一层次。

这一层次的思维是以通过法律解决个案为主要特征。

三是综合决策层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认知判断、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性衡量,并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决策。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法治思维更多地体现在这一层次上。

四是建构制度层次,即在前面三个层次的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抽象,从而能够通过建构或改革法律制度对更宏观的问题提出长远的解决方案。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是什么方式和特点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是什么方式和特点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是什么方式和特点1.逻辑性:法律思维方式以逻辑为基础,注重推理和分析。

法律从业者需要将复杂的事实、条文和判例进行梳理与归纳,以确保其论证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严谨性:法律思维方式要求严格的论证和批判性思维。

法律从业者必须遵循法律的条文、法规和判例,并审视其适用性和合理性,以确保法律推理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双重性:法律思维方式需要同时考虑抽象和具体的因素。

法律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考虑法律规范、事实背景和公共利益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权衡和判断。

4.分类性:法律思维方式强调将法律问题分类和细化,以便于分析和解决。

法律从业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法律类别、法律关系和法律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法律原则和方法来应对。

5.创造性:法律思维方式鼓励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方法。

面对复杂的法律问题,法律从业者需要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6.文理交融:法律思维方式强调将法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法律从业者需要结合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

7.社会性:法律思维方式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法律从业者需要从社会权利和利益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方利益,提供符合公共利益的解决方案。

8.趋向规则:法律思维方式倾向于以法律规则为基础进行思考。

法律从业者需要运用法律规则和原则来解决问题,并辅以具体案例和法律权威的引用。

9.反思性:法律思维方式要求反思过程和对立观点的考量。

法律从业者需要审视自己的理论观点和判断,并对可能的对立观点和法律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法律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性、严谨性、双重性、分类性、创造性、文理交融、社会性、趋向规则和反思性等特点和方式。

它是法律从业者对法律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的一种方法论,助力于更好地运用法律知识和原则,提供合理和公正的解决方案。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一、逻辑严密性二、客观性法律思维方式要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对待问题。

法律是一种规范性的制度,它的目标是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秩序。

因此,法律思维方式强调客观性,即遵循事实,不受个人情感或偏见的影响。

法学家和法律从业者必须依据客观事实和证据来分析和判断,而不是主观臆断或个人意见。

他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和立场中寻找公正的解决方案,尊重法治原则和法律规则。

三、综合性法律思维方式在处理问题时强调综合性。

法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众多的法律规则、原则和案例。

因此,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法学家和法律从业者必须采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将不同的法律规则和原则进行整合和协调。

他们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因素和权衡不同的利益,寻找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综合性思维有助于解决复杂和矛盾的法律问题,使法律制度更加完善和健全。

四、讲究正义和公平法律思维方式强调正义和公平的原则。

法律是一种公正性的制度,其目标是维护公平和正义。

因此,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法学家和法律从业者必须尊重正义和公平的原则。

他们需要从公众的利益出发,考虑到不同群体和个体的权益,并作出符合公平原则的判断和决策。

正义和公平是法律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它们指导着法律思维方式的发展和应用。

五、注重实践和实证法律思维方式注重实践和实证。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其目标是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法学家和法律从业者必须注重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他们需要基于实际情况和实际证据,进行事实调查和案例分析,根据实证的结果做出判断和决策。

实践和实证能够有效地增强法律思维方式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法律制度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综上所述,法律思维方式具有逻辑严密性、客观性、综合性、正义和公平性、实践和实证的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法律思维方式能够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提供准确、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案,保障社会的秩序和公众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思维方式有哪些特征
1 、法律思维是主体认知客体的一种方法。

法律思维的主体是指法律职业者,主要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客体是指法律规范和客观现实。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世界就分为主体和客体两部分。

主体和客体相分而结成认识关系,认识的方法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思维。

法律是人类思维创造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性,徒法不能自行,法律理论为法律介入社会生活提供了依据,法律思维则为法律与人类社会生活的互动提供了方法。

2 、法律思维是主体从现象到本质以达至法律真实为最低标准的一个思考过程。

进入法律视野的客观事实经常呈现纷繁杂陈、杂乱无章的现象。

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法律思维作为理性的思考方式,需要对大量的现象进行分析加工,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

这种感性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

这种飞跃本身就是思考的结果。

但是,由于法律思维的对象一般都是发生过的事实,法律职业者只能根据符合程序要件的当事人的主张和举证,以及依照法定程序收集的信息和证据进行分析判断。

只能达到程序要求的法律真实,而不可能完全再现客观真实。

因此,法律思维虽然是主体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但这种思考以达至法律真实为标准,即所谓的合法性优于客观性。

3 、法律思维以法律职业者的法律知识和经验阅历为前提。

与法律职业者相关联的不仅是法律规范整体,还涉及到具体的事实构成。

法律思维不可能凭空产生,其必然以对事物的先见为前提。

所谓先见是指个人在评价事物时所必备的平台,其先前的生活阅历、知识等构成理解倾向的基础因素,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

法律职业者运用法律思维,必须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底蕴,否则思考法律问题就会没有依据和方向;同时,法律职业者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否则就无法认识事实构成。

因此,只有具备了法律知识与先见这两个前提,法律思维才可能发生。

4 、法律思维以法律规范和客观事实为思考质料。

法律思维的逻辑起点是进入法律视野的自然事实或者说案件,这些自然事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行为、动机等等。

法律思维通过法律规范要求,区分出自然事实和法律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区分出法律事实的性质。

法律思
维的过程就是将法律研究和事实研究结合起来的过程,法律规范和客观事实则是这个思考过程的质料。

用简图可以表示为:自然事实初步法律研究法律事实及其性质法律事实和证据研究深入法律研究裁判事实。

5 、法律思维以法治理念为价值指引,以定分止争为目的。

如前所述,法律思维是一种法律方法,其既是实现法治的条件也是法治自身的固有要求。

关于法律思维以法治理念为价值指引的问题,将在下文论述。

多数情况下,法律思维表现为一个判断过程,以得出结论并给出理由为结果,其现实意义就是定分止争,即案件的审结。

定分是对争执问题是与非的判断,止争是在判断的基础上据法裁断,给出法律结论和理由。

在此,法律的目的与法律思维的结果形成了契合。

法律思维的方式
(1)法律思维必须以权利义务的分析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线索;
(2)形式合理性优先于实质合理性;
(3)程序公正优先于实体公正;
(4)普遍正义优先于个案正义;
(5)理由优先于结论;
(6)合法性优于客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