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恶心理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道德厌恶研究综述

道德厌恶研究综述
青年 与社会
2 0 1 4 年1 2 f ] 中 第3 5 期总 第5 8 1 期
道德厌恶研究综述
徐 丹
长沙 4 1 0 0 0 0) (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 摘
要】 进 化心理 学的观 点认 为生理厌恶具有疾病 防御 功能 ,而道德厌 恶是在 生理厌 恶的基础 上进化而 来的。文章综
生 理 厌 恶 的想 法 。 另一个研 究给被试 呈现带有词语描述的生理厌恶 图片或
道德违规 图片。其 中 ,道德 违规 图片不涉及生理厌恶刺激 的 描述 。要求被试用李 克特量 表 自我报告厌恶 、愤怒 和其他情 绪 。结果显示 ,道 德违 规图片诱 发了几乎 同等强烈 的愤 怒和 厌 恶情绪 。生 理厌恶 图片和道德违 规 图片诱 发 的厌 恶类似 , 诱 发的愤怒却更少 。这个结果表 明道德刺激通 常诱 发的是复 杂的混合 的消极情 绪 ,生理厌恶体验却更加单一 。 G u t i e r r e z 等人 的研 究要 求被试对涉及生理厌 恶道德违规 行为 和纯粹道德 违规行为 进行 “ 厌 恶” 、“ 恶心 ” 、“ 呕吐 的 / 胃部不适 的”连续 自我报告 。结果 发现 ,纯粹 道德违规 同时 诱发 了厌恶和愤怒 。涉及生 理厌 恶的道德违规 比纯粹道德违 规诱发 的厌恶更强烈 ,因为涉及 生理厌恶的违规行为 同时包 含 了道德违规和生理厌恶刺激 。 ( 二 )厌恶 的 内隐测量 。现在 ,许 多研 究人员 开始使 用 内隐表达方式来测量道德厌恶 。这种类型 的研究几乎一致 的 支持纯粹 道德 违规诱发厌恶 的观点 。 种方 法 是 填 空 ,这 些 字母 可 以拼写 成 厌 恶词 ( 如 : s t 1 可以拼成 s t i n k 或者 s t i n g 或者清洁相关的词语 ( 如 : s 一 P可 以拼写成 S O A P或 s l i p o J o n e s 等人研究表明 ,被试 阅 读违规场景 比阅读 中性场景 时填写 出更 多的厌恶和清洁相关 词。 z h o n g 的研究表 明 , 被试 回忆 自己做 过的道德违规事件后 , 会更多 的填写 出与清 洁相关 的单词。在这些实验 中,道德刺 激都不涉及 生理厌恶 提示 ,结 果表明启动道德可 以激活厌 恶 和清洁相关概念 。 另一种 内隐测量 方法是对清 洁和个人 卫生用 品的选择 。 它的基 本原理是厌恶可 以激 活清洁 的欲望 。J o n e s 的研究 中 , 相 比阅读中性情景 ,阅读违规情景 的被试更 多的选择 肥皂或 者杀菌剂 。同样 ,Z h o n g 的研究 中 ,相 比回忆 中性事 件 ,回 忆道德违规事件 的被试更 多的选择杀 菌剂 ; 相 比抄写亲社会 故事 ,抄写道德违规故事 的被试更愿 意选择肥皂和牙膏等清

青春期心理辅导解读青少年的自我厌恶情绪

青春期心理辅导解读青少年的自我厌恶情绪

青春期心理辅导解读青少年的自我厌恶情绪青春期心理辅导:解读青少年的自我厌恶情绪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阶段,许多青少年在这个时期会经历自我厌恶情绪。

自我厌恶指的是对自己的否定、自卑和对自己身体、能力以及性格的不满。

了解并有效应对青少年的自我厌恶情绪对于心理辅导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自我厌恶的原因、影响以及一些帮助青少年克服自我厌恶情绪的方法。

一、自我厌恶的原因青少年自我厌恶情绪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首先,身体形象是青少年自我厌恶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感到不满意,可能出现对体重、外貌或身高的过度关注,觉得自己与他人相比有所不足。

其次,社交环境也会对青少年的自我厌恶情绪产生影响。

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他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相比更“完美”的他人,从而产生对自身不足的感觉。

最后,心理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自我厌恶的原因之一。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能力、智力或个性特点感到不满意,产生自我厌恶情绪。

二、自我厌恶的影响自我厌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自我厌恶情绪容易导致自尊心下降。

青少年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难以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降低了自尊心。

其次,自我厌恶可能导致情绪问题的出现。

对自己的厌恶感使得青少年易产生情绪低落、抑郁等心理问题。

同时,自我厌恶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社交能力,因为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各种任务。

三、帮助青少年克服自我厌恶的方法1.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通过积极的自我认知,帮助青少年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鼓励他们制定并实现个人目标,培养对自己的自信心,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2. 提供支持和理解青少年需要得到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和理解。

家长、教师以及心理辅导员应尽可能理解他们的感受,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3. 培养身体积极形象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身体观念,培养身体积极形象。

鼓励他们参与体育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高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度和自信心。

解读心理学研究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厌恶感

解读心理学研究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厌恶感

解读心理学研究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厌恶感厌恶感是一种情绪反应,当我们遇到令人不快、令人反感的事物或情境时,我们往往会产生厌恶感。

这种情绪反应在人类中普遍存在,但为什么会产生厌恶感,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解读心理学研究,探讨厌恶感的产生原因和心理机制。

1. 遗传与进化角度从遗传与进化的角度来看,厌恶感可能与我们的生存和繁衍有关。

在进化的长期过程中,人类通过感知和避免可能对生存造成威胁的事物,提高自己的适应性。

这种对可能具有有害性的对象或环境的厌恶感,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潜在的风险和危害,保护自己和后代的安全。

2.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学认为,厌恶感也可以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

当我们面对某些触动我们不愉快情绪或价值观的事物时,厌恶感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

通过产生厌恶感,我们可以将自己与那些令我们反感的事物保持距离,避免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3. 社会认同与文化影响厌恶感也可能与社会认同和文化影响相关。

我们的行为和情感往往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某些事物或情境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被普遍视为令人厌恶,这种社会共识形成了一种价值观的基础。

我们通过社会认同和文化传承,接受了这种价值观,并在自己的行为和情感中表现出厌恶感。

4. 基础情绪反应心理学研究认为,厌恶感可能是一种基础情绪反应。

不同于复杂的情绪表达,厌恶感是一种相对简单、本能的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反应可能基于我们的感官信息处理和神经系统的活动机制,让我们迅速对一些特定的刺激作出负面的情绪反应。

5. 学习与条件反射厌恶感也可能与我们的学习和条件反射有关。

在我们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我们通过学习和观察他人的反应来对事物表达喜爱或厌恶的情感。

在一些情况下,我们通过负面的经验或条件刺激,将特定的事物与不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厌恶的情感。

综上所述,心理学研究揭示了厌恶感产生的多重原因和心理机制。

从遗传与进化、心理防御机制、社会认同与文化影响、基础情绪反应以及学习与条件反射等角度来看,厌恶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解释和理解。

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综述

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综述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策略的成效
3、鼓励小王参加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4、帮助小王建立与老师、同学和家人的良好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策略的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王的学习状态明显好转。他逐渐恢复了学习的信心 和兴趣,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应对策略的有效性。
(3)学习方法不当:部分学生未能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 容易产生厌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重要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学生厌学。
2、外部因素
(2)学校环境:学校教育理念、教师教学风格等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单调、沉闷的学习环境可能导致学生厌学。
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综述
目录
01 一、厌学心理产生的 原因
03 三、解决对策与建议
02
二、厌学心理的表现 及影响
04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厌学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学生厌学是指学生对学 校学习活动产生消极、懈怠、甚至抵触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回避、退 缩,并导致学业成绩下滑,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本次演示将从以下 几个方面对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进行综述。
2、外部因素
(3)社会因素: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对成绩的过度等都可能加大学生的压力, 导致其厌学。
二、厌学心理的表现及影响
1、厌学心理的表现
1、厌学心理的表现
(1)情绪低落:学生对学习活动失去兴趣,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极。 (2)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和动力,上课不专心,作业应付。
1、厌学心理的表现
方法指导:应对学生厌学情绪的 策略
1、放松心情,调节压力

厌学心理研究的综述报告

厌学心理研究的综述报告

在1979- 2010年间, 有大量的有关学生厌学 问题的研究, 就研究文献看以理论分析类文 献占所掌握的285篇文献的83%, 实证研究 占17%。 可见, 理论研究占据主导地位, 而且这 些研究在研究对象及内容、研究角度和研 究方法上各具特点。
(1)研究对象及内容的特点 在收集到的研究文献中, 以中小学、职 业学校、高职高专为现状
厌学现象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并 不鲜见的社会现象。 据了解, 2007年3月以来,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 与心理咨询热线接到的电话中, 90%以上是关于厌 学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 组织的全国中小学生大型调查表明, 小学生有8. 4% 喜欢学习, 初中生为10. 7%, 高中生为4. 3% 。 从上述的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我们的学 生严重受到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厌学情绪的困扰。
二、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1)从众多调查研究资料可以了解到, 在已有 厌学问题的研究中, 主要研究了厌学的行为表现, 厌学产生的原因, 厌学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尤 其关注个体的学生的身心发展。 (2)从研究的视角来看, 以往的研究侧重于分析 学生个体的研究。
(3)在对厌学原因的研究中, 对导致厌学 的社会因素的分析研究方面还不够深入, 泛泛而谈的居多。 (4)对存在的问题的解决也主要表现在 对中小学厌学问题的研究角度仅仅停留于 心理学上的分析与解决, 就整个厌学问题 进行笼统的分析, 而且也不够细致深入。
(3)研究方法的特点 定性研究在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只有少 数的论文涉及到了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 从研究方法上, 可以看出, 在对厌学问题的 研究中, 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 并有少数研究 使用了问卷调查法。因此, 这方面的研究还有 待丰富。
举例说明:《关于初中生厌学的调查报告》 周国韬等在 《关于初中生厌学的调查报告》 中, 采用了问卷调查法, 就初中生的分化问题进 行了调查, 并从现象上看, 分化只是一部分学生 在学习上的落伍, 但究其根本, 学生厌学是造成 学习分化的主要原因。 其研究的目的即为: 了解初中生厌学的分布 与主要原因, 以防止分化。

厌恶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发展研究

厌恶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发展研究

厌恶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发展研究导言:道德判断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基础,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厌恶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厌恶情绪在道德判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变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厌恶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发展研究,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厌恶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1.1 厌恶的定义与特征厌恶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常伴随着恶心和想要远离的欲望。

人们通常在面对恶臭、污秽和道德背离行为等时出现厌恶情绪。

1.2 厌恶情绪对道德判断的作用研究发现,厌恶情绪可以影响道德判断的过程和结果。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倾向于避免恶心和不干净的事物,因此在厌恶情绪的影响下,个体更容易对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否认和谴责。

二、厌恶情绪对个体的影响2.1 道德敏感性的提高厌恶情绪可以增强个体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

研究发现,面对引起厌恶情绪的刺激,人们更加重视道德标准,并将其作为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道德判断的偏见然而,厌恶情绪也容易导致道德判断的偏见。

在厌恶情绪的驱使下,个体可能过度强调一些细节,而忽视整体情境和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做出不完全公正的道德判断。

三、厌恶情绪对社会的影响3.1 道德偏好的塑造厌恶情绪的存在可以塑造社会对道德问题的偏好。

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往往受到共享的厌恶情绪的影响,并引导人们按照这些偏好行事。

3.2 道德行为的促进研究表明,厌恶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道德行为。

厌恶情绪引发的道德愤怒可以激励个体采取积极行动,追求道德正义,并对道德违背者进行惩罚。

四、对的思考4.1 方法探索目前,厌恶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大多通过实验手段进行研究,未来可以结合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等神经科学方法,深入揭示厌恶情绪对道德判断的神经机制。

4.2 个体差异的考虑人们在面对厌恶情绪时的反应会有所不同,个体的道德感受和行为也有差异。

未来的研究可以在考虑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厌恶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厌恶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发展研究

厌恶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发展研究

厌恶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发展研究一、概要研究方法:阐述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

研究结果:呈现研究发现,包括厌恶情绪如何影响道德判断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可能的机制和原因。

讨论与反思: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指出可能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以及厌恶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总结全文,强调厌恶情绪对道德判断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展望。

二、文献综述厌恶情绪与道德判断的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厌恶情绪可能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

当个体处于厌恶情绪状态时,他们可能会更加关注道德规范和道德责任,从而做出更加严格的道德判断。

一些研究发现,厌恶情绪可能会导致个体在面对不道德行为时产生更强烈的负面情感反应,并因此更加反对这些行为。

厌恶情绪与道德判断的认知过程:厌恶情绪可能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认知过程。

厌恶情绪可能会导致个体更加关注道德行为的负面特征,而忽略其正面特征。

这种偏向可能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一些研究发现,厌恶情绪可能会导致个体在评估道德行为时更加关注行为的负面影响,而忽视其积极影响。

厌恶情绪与道德判断的社会文化因素:厌恶情绪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还可能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可能会对厌恶情绪的表达和处理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

一些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在面对厌恶情绪时可能会采取不同的道德判断策略。

情绪调节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情绪调节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手段来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实现目标。

情绪调节可能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通过情绪调节策略来降低厌恶情绪可能会影响个体对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判断。

厌恶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厌恶情绪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认知过程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并考虑情绪调节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种现象。

厌恶心理研究综述

厌恶心理研究综述

厌恶心理研究综述苟勇摘要:厌恶是人类六种情绪之一,可能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情绪。

然而,厌恶和其他情绪相比又有些奇特,厌恶具有高度的文化烙印和强烈遗传特性。

本文通过对厌恶基本概念的认识,分析了厌恶心理研究的现状,并对厌恶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的最新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厌恶习得性脑岛厌恶是什么?厌恶是一种情绪,也是最神秘的一种情绪。

厌恶来自于习得性,并最终成为我们关于自身脆弱和有限的生命的独有认识。

任何触发厌恶的事物,从各种物质、人体结构,再到我们世界观被粉碎,都可以引发我们的厌恶。

所有厌恶都会引起回避,但特定的、转瞬即逝的厌恶感是不能被制约的。

厌恶可以是明显的、内在的和简单的,或者是抽象的、哲学的和复杂的。

﹝1﹞1厌恶的定义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厌恶(disgust)是远古人类在疾病、资源缺乏等适应性压力下,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进化心理机制。

也有学者认为,厌恶是一种内脏情绪,有特定的面部表情,生理体验和行为倾向。

厌恶是有同情心和文明的人的副产品,厌恶具有高度的文化烙印和鲜明的个体特征,厌恶也具有强烈的遗传性,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家庭的厌恶对象可能代代相传。

2研究现状2.1厌恶的研究方法2.1.1观察法。

观察法为行为假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例如,通过观察2~3岁儿童群体对厌恶的人或物的反应,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区分儿童厌恶情绪表现方式。

观察被试者的日常行为和饮食习惯,记录厌恶对象名称。

分析出厌恶的事物往往没有普遍性,但是每个事物可以划分成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基本无素,每个元素都构成了厌恶情绪的一个层面。

2.1.2实验法。

厌恶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厌恶量表研究和厌恶认知干预的研究。

厌恶量表由心理学家(Jonathan Haidt)在读博士期间开发的,它被应用于实验及临床测验,量表中可以回答你的忍耐恶心事物程度。

同时也可以让你知道哪些具体的事物,对被试者有多大“杀伤力”。

厌恶的认知干预研究主要是确定精确描述各影响因素与厌恶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法则,该方法旨在确定影响厌恶各因素间的内在关系。

大脑中的厌恶解析厌恶情绪的神经回路

大脑中的厌恶解析厌恶情绪的神经回路

大脑中的厌恶解析厌恶情绪的神经回路大脑中的厌恶解析:厌恶情绪的神经回路大脑是人体中最为神奇、复杂的器官之一。

它担负着控制我们的思维、情感、行为和感官等各个方面的重要职责。

情绪作为大脑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其中,厌恶作为一种负面情绪,是我们大脑中的一种基本反应模式。

本文将揭示大脑中厌恶情绪的神经回路,探究其神秘面纱。

一、厌恶的定义与特征厌恶,作为人类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指的是对于某物、某种情境或某种行为的强烈反感和抵触。

它常常伴随着生理上的不适感,如作呕、恶心,以及心理上的拒绝和回避等。

厌恶情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对于某种食物的讨厌、对于嗅到的恶臭气味的反感等。

二、厌恶情绪的神经回路1. 大脑结构厌恶情绪的产生与调控离不开大脑的多个结构,如扣带回、背外侧纵隔核和颌下回等。

这些结构的相互连接和协作,构成了调控厌恶情绪的神经回路。

2. 扣带回扣带回是一个在大脑皮层和下丘脑之间连接的结构,并且与情绪、记忆和决策等的处理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扣带回在厌恶情绪的产生和调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大脑接收到对于厌恶刺激的信息时,扣带回被激活,并与下丘脑相互通信,进而引发相关的行为和生理反应。

3. 背外侧纵隔核背外侧纵隔核是扣带回的一个重要的投射区域,它与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密切相关。

实验研究发现,当动物或人类暴露在厌恶刺激下时,背外侧纵隔核被激活,进而引发诸如恶心、呕吐等生理反应。

4. 颌下回颌下回是一个在大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区域,它与情绪和记忆有着密切的关联。

研究发现,颌下回在厌恶情绪的形成和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受到厌恶刺激时,颌下回被激活,进而引发相关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5. 神经递质与厌恶情绪在厌恶情绪的神经回路中,多种神经递质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参与了奖赏和惩罚的处理,从而在厌恶情绪的产生和调控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调节厌恶情绪的方法1. 认知重构我们可以通过对厌恶情境的认知重构来调节和缓解厌恶情绪。

厌恶人类是什么心理

厌恶人类是什么心理

厌恶人类是什么心理1. 厌恶人类的心理本质:1. 厌恶人类的心理本质:厌恶人类的心理本质主要是恐惧、憎恶、反感、厌恶和仇恨。

它们都是对人类行为的反应,是人们对他人的抗拒和不满的表现。

这种心理是由于人们对某些行为的不满,或者是对某些行为的恐惧和憎恶,而产生的。

它们可以是对别人的攻击性行为,也可以是对自己的负面情绪。

2. 厌恶人类的心理动机厌恶人类的心理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有些人可能是因为他们曾经遭受过某种形式的伤害,从而对人类怀有深深的敌意。

另一些人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人类的行为感到厌恶,认为人类是没有道德的。

还有一些人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类有时会做出不可原谅的事情,从而对人类产生厌恶。

此外,有些人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类有时会做出不理智的事情,从而对人类产生厌恶。

有时,人们可能会因为他们认为人类有时会做出自私的事情,而产生厌恶。

有时,人们也可能会因为他们认为人类有时会做出虚伪的事情,而产生厌恶。

总的来说,厌恶人类的心理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由于伤害、不道德、不可原谅、不理智、自私或虚伪等原因。

3. 厌恶人类的心理表现厌恶人类的心理表现包括:1. 表达抗拒:对人类的行为或者态度表达出抗拒,表现为不接受、拒绝或者反对。

2. 表现出憎恶:对人类的行为或者态度表现出憎恶,表现为厌恶、反感或者讨厌。

3. 表达蔑视:对人类的行为或者态度表达出蔑视,表现为轻视、藐视或者嘲笑。

4. 表现出怨恨:对人类的行为或者态度表现出怨恨,表现为抱怨、抱怨或者憎恨。

5. 表达愤怒:对人类的行为或者态度表达出愤怒,表现为怒斥、指责或者抨击。

4. 厌恶人类的心理影响厌恶人类的心理影响可能会对个人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个人可能会感到孤独和隔离,因为他们不愿意与其他人接触。

此外,他们可能会拒绝参加社交活动,以及拒绝与他人交流。

这种厌恶也可能会影响个人的情绪,使他们感到抑郁、焦虑和恐惧。

此外,这种情绪可能会导致个人变得暴躁和攻击性,从而影响与他人的关系。

心理学视角下的恐惧与厌恶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心理学视角下的恐惧与厌恶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心理学视角下的恐惧与厌恶进化心理学的解释心理学视角下的恐惧与厌恶:进化心理学的解释恐惧和厌恶是人类情绪体验中常见的两种情感,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恐惧和厌恶可以通过进化心理学的解释得到更好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视角下恐惧和厌恶的内涵、进化学的原因以及其在人类生存中的功能。

一、恐惧的心理学视角恐惧是一种自然的、原始的情绪体验,它在人类生活中起到了保护作用。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恐惧是人类祖先在面对潜在危险和威胁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环境中,面对捕食者、自然灾害和其他威胁。

恐惧使他们能够通过产生应激反应来更好地应对这些威胁。

恐惧的体验通常伴随着身体的生理反应,比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和出汗等。

这些身体反应是进化过程中的产物,它们帮助我们准备应对威胁的情况。

例如,当我们感到恐惧时,心跳加快可以增加血液供应到肌肉,以便我们更好地逃离危险。

此外,恐惧还与大脑中的杏仁核有关,这是一个与情绪处理和威胁应对密切相关的区域。

二、厌恶的心理学视角厌恶是一种对某种刺激感到强烈反感的情绪体验。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厌恶是人们对于可能有害的物质或情境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在我们的进化历史中,人类祖先生活在一个资源匮乏和环境不稳定的环境中。

因此,他们需要对潜在的有害物质或食物进行快速识别和避免。

例如,人们对于有毒、腐烂或感染的食物常常感到厌恶,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

通过感觉到恶臭、呕吐感或味觉上的厌恶,我们可以更好地避免摄入有害物质,保护自己的健康。

此外,厌恶还与大脑中的嗅觉系统有关,这表明我们通过嗅觉系统来对潜在的有害物质作出负向的反应。

三、恐惧和厌恶的功能恐惧和厌恶作为进化心理学的产物,在人类生存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恐惧和厌恶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识别和回避潜在的威胁和危险。

当我们感到恐惧或厌恶时,我们会注意到与之相关的刺激,并且采取适当的行动来减少潜在的伤害或危险。

厌恶疗法的原理

厌恶疗法的原理

厌恶疗法的原理
厌恶疗法是一种心理疗法,其原理是通过引发患者的厌恶或恐惧情绪,以改变其对特定物体、情境或行为的认知和情绪反应。

该疗法基于以下假设:当患者能够将其负面情绪与特定刺激物或行为联系起来时,他们将倾向于避免或拒绝与之相关的事物。

因此,通过引发厌恶或恐惧情绪,患者可以逐渐减少对有害、有害或病态行为的依赖。

在厌恶疗法中,治疗师通常会使用暴露疗法的技术,以让患者直面其恐惧或厌恶的刺激物。

这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比如让患者亲自参与与其恐惧相关的活动,或观察他人进行该活动。

另外,治疗师还可以使用想象暴露的技术,让患者通过想象与恐惧相关的情境来面对自己的恐惧。

厌恶疗法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改变对特定刺激物或行为的消极情绪和认知,以降低其对这些刺激物的恐惧或厌恶程度。

通过反复暴露于恐惧或厌恶的刺激物,患者逐渐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和情绪反应,以应对与之相关的情境。

值得注意的是,厌恶疗法需要在专业心理咨询师或临床心理学家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此外,治疗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和方法。

道德厌恶研究综述

道德厌恶研究综述

道德厌恶研究综述作者:徐丹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5期【摘要】进化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生理厌恶具有疾病防御功能,而道德厌恶是在生理厌恶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

文章综合分析道德厌恶的生理反应,行为表现,发现即使是不涉及生理厌恶刺激的纯粹道德违规也可以唤起厌恶。

【关键词】生理厌恶;道德厌恶;道德违规一、厌恶的起源和发展厌恶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一般分为生理厌恶和道德厌恶。

生理厌恶指个体由于变质食品、排泄物、昆虫、细菌等引起的一种反感体验。

道德厌恶指人们在人际互动中,个体对不道德语言、行为和违反社会规范的人的一种反感体验。

目前,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厌恶起源于人类对寄生虫、细菌等有害生物的警示和防御,具有疾病避免功能。

例如,许多生理厌恶刺激源是潜在的疾病媒介物(腐烂的有机物)或者对身体健康造成其他不良影响的行为(乱伦)。

不过,厌恶和疾病的关系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外,即违反社会和道德规范的不道德事件也能引起厌恶。

Haidt认为道德厌恶是在生理厌恶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

一些学者认为只有涉及生理厌恶刺激的道德违规才能唤起厌恶。

而纯粹的道德违规却不能唤起厌恶。

为此,本文查阅关于“厌恶”和“道德”的文章,从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两个方面考察是否有证据证明道德违规唤起了厌恶。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不涉及生理厌恶刺激的“纯粹”道德违规是否会诱发厌恶体验。

二、功能性神经影像研究证据近年来,道德和情绪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开始受到关注。

本文考察个体在道德违规条件下是否会出现和厌恶情绪体验一致的神经激活。

Schaich 等人使用句子刺激,要求被试评定厌恶等级,结果表明不道德刺激比乱伦和病原体刺激诱发的厌恶更少,比中性条件诱发的厌恶更多。

评定不道德等级,结果表明乱伦和不道德刺激的不道德程度相同。

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期间,分析检验病原体条件,乱伦条件和不道德条件的共同激活,发现有大面积区域的重叠,包括类似Moll 等人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前额区,以及杏仁核、前扣带回、基底神经节和颞区。

行为厌恶疗法实验报告

行为厌恶疗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行为厌恶疗法是一种通过将不愉快的刺激与不良行为相结合,使个体对不良行为产生厌恶情绪,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目的的心理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关注度的提高,行为厌恶疗法在临床心理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探讨行为厌恶疗法在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中的效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行为厌恶疗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探讨行为厌恶疗法在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中的效果。

3. 为临床心理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中学40名网络成瘾青少年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2-18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分组:将40名青少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

3. 实验材料:网络成瘾问卷、厌恶刺激器、电脑、网络等。

4.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两组青少年进行网络成瘾问卷调查,了解其网络成瘾程度。

(2)实验组采用行为厌恶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辅导方法。

(3)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在每次上网前使用厌恶刺激器,当青少年出现网络成瘾行为时,厌恶刺激器会发出声音或震动,提醒青少年停止网络成瘾行为。

(4)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辅导方法,包括心理咨询、家庭教育和同伴支持等。

(5)实验结束后,对两组青少年进行网络成瘾问卷调查,了解其网络成瘾程度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1. 实验前,两组青少年网络成瘾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

2. 实验结束后,实验组网络成瘾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实验组青少年在实验过程中,对厌恶刺激器的使用较为配合,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网络成瘾行为。

4. 实验组青少年在实验结束后,对网络成瘾行为的认识有所提高,自觉减少网络使用时间。

五、实验讨论1. 行为厌恶疗法在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中具有显著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行为厌恶疗法能够有效降低青少年网络成瘾程度,提高其对网络成瘾行为的认识。

2. 厌恶刺激器的使用有助于青少年控制自己的网络成瘾行为。

心理学揭秘为什么我们会有恐惧和厌恶

心理学揭秘为什么我们会有恐惧和厌恶

心理学揭秘为什么我们会有恐惧和厌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恐惧和厌恶的情绪。

无论是害怕蜘蛛、恐惧高空、厌恶浓烟的气味,这些情绪反应看似简单,实则有着深层次的心理学原因。

了解这些原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这些情绪。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揭秘为什么我们会有恐惧和厌恶的情绪。

一、基因与进化的角度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称为“进化心理学”,它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心理过程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恐惧和厌恶情绪的存在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

1. 恐惧:恐惧可以被视为一种对潜在危险的快速反应机制。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那些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识别并逃避潜在危险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

因此,恐惧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一种强化机制,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潜在的威胁。

2. 厌恶: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厌恶情绪可以被视为一种身体对潜在有害物质的防御机制。

人类的祖先在寻找食物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有毒或腐烂的物质。

那些能够准确地识别并避免这些有害物质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

因此,厌恶情绪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帮助我们避免接触到潜在的有害物质。

二、经验与学习的角度除了基因和进化的角度之外,我们的恐惧和厌恶情绪还受到经验和学习的影响。

我们通过个人经历和环境刺激来学习和形成这些情绪。

1. 恐惧:恐惧是一种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情绪。

当我们在特定情境下遇到某种威胁或不愉快的事件时,我们的大脑会将这种情境和情绪联系起来,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境时,我们就会感受到类似的恐惧情绪。

例如,如果我们曾经被蜜蜂蛰过,那么下次看到蜜蜂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恐惧,因为我们的大脑会将蜜蜂和被蛰的痛苦经历联系起来。

2. 厌恶:厌恶情绪也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

当我们在某种特定的环境或情况下遭遇到恶心或不愉快的刺激,我们的大脑会将这种刺激与厌恶情绪联系在一起。

这种条件反射学习使我们能够避免再次接触到类似的刺激,从而保护自己。

厌恶心理(一)

厌恶心理(一)

厌恶心理(一)
作者 / 李箐编辑 / 乐天心晴app编辑
厌恶心理(一)
有讨厌的东西,不都是坏事儿。

说起厌恶感,你肯定不陌生,这几乎是每个人都体验过的一种情绪。

厌恶心理有程度和种类之分:
强烈的厌恶,是指听到就难受、看见就想吐;
轻微的反应,是指不太喜欢看见某个人、不喜欢某种味道。

于厌恶的人和事,有时会选择远离、回避,有时也会选择攻击。

看起来,厌恶心理似乎是一种消极的情绪。

毕竟,惧怕一个人,说明你有弱点;讨厌一个人,说明你有偏见。

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厌恶的心理活动,就会发现它也不都是一件坏事儿。

心理学理论认为,回避和厌恶本身,往往可以产生自身防卫的效果,它说明人在一定条件下的行为,是经过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盲目所为。

如果没有厌恶感,会发生什么情况?
关注我,下个视频告诉你。

厌恶疗法综述

厌恶疗法综述

厌恶疗法摘要:心理疗法是康复方法之一。

用心理学方法,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因素,对患者进行训练、教育和治疗,用以减轻或消除身体症状,改善心理精神状态,适应家庭、社会和工作环境。

包括:心理咨询、支持性心理治疗、领悟治疗或说理治疗、信念治疗、放松治疗、行为治疗、集体治疗等。

而一些常用的临床行为治疗主要是基于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发展而来,旨在解决个体的酒精依赖、吸烟成瘾、强迫观念、焦虑症、恐惧症、高血压、偏头痛等伴有明显生理症状的行为,如厌恶疗法、系统脱敏法、冲击疗法、生物反馈疗法。

其中有一种临床行为疗法暗合了古代的“以毒攻毒”的思想,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早有运用。

它就是厌恶疗法。

本文欲以多种常见案例作为参考研究案例,对其进行了具体剖析和归纳,并根据一些文献探讨厌恶疗法的实际应用范围和效果,然后对厌恶疗法进行全面的陈述,加以分类总结.。

关键词:厌恶疗法内隐致敏法心理疗法行为治疗法1厌恶疗法的含义与历史厌恶疗法是一种较常用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做法为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达到使患者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它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即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

厌恶疗法的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好。

这一疗法也是行为治疗中最早和最广泛地被应用的方法之一,而且从资料看,也确实是源远流长,由来已久。

厌恶疗法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虽然历史不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早有运用。

例如,在我国农村,古来就有采用延长哺乳期避孕的情况,儿童到6、7岁时还未断奶,造成不良习惯。

等到要断奶时,想用说服的办法禁断儿童这种不良行为很困难。

民间采用的断奶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在乳头上涂些黄连一类的苦味剂,儿童在吸吮1、2次后,就不敢再提吮乳要求。

另一种办法是在乳房上涂难看的颜色,使儿童望而生畏,此后连吮奶的尝试都不敢再有。

这两种断奶方法就是利用了我们现在所讲的厌恶疗法。

厌恶:不断发展和演变着的情绪

厌恶:不断发展和演变着的情绪

厌恶:不断发展和演变着的情绪鲁玲雅引言:厌恶是人的基本情绪之一。

我们对于厌恶的兴趣和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幅度上升。

目前为止,我们对于厌恶的定义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

对于厌恶的功能,学术界一致认为厌恶能够刺激个体避免接触致病生物体。

然而,对于与避免病原体无关的行为诱发的厌恶具有何种功能,依然众说纷纭。

本文介绍了三种厌恶类型:病原体厌恶、性厌恶和道德厌恶,并对各个厌恶系统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行了描述,促进我们对于厌恶这一情绪的认识。

1定义1879年,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将厌恶定义为任何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的真实接触或是想像某种刺激诱发的恶心反感的感觉。

Angyal(1941)将厌恶定义为对人类和动物的废弃物,如对大小便的特殊反应,厌恶的强度取决于和这些废物的接近程度,越接近厌恶感越强,其中嘴是最敏感的部位。

Miller(1997)在回顾了众多的西方文化和历史研究之后认为,厌恶产生于与食物相关的情绪,他认为触觉和嗅觉和厌恶是最相近的,味觉是最近才和厌恶联系在一起的。

所有这些定义都把焦点集中在嘴和真实的或者可以想象的摄入物比如通过嘴吃入不干净的东西,通过伤口感染疾病,通过鼻子吸入病菌等上面。

Rozin等人提出厌恶是讨厌与有攻击性的、令人不愉悦的、反感的刺激相结合。

这些刺激是污染物,会使本来可以接受的食物受到污染。

除了食物的摄入这个关注点以外,另一些研究将厌恶的焦点扩展到社会精神领域。

Mary Douglas在她的关于纯洁与威胁的人类学经典研究中将肮脏和污染与违背我们己经接受的规则相关联。

尽管厌恶没有形成统一定义,但可以看出,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厌恶具有广泛的诱发物。

Rozin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北美,腐烂变质的食物、特定的动物(蟑螂、老鼠等)、人体排泄物、不符合文化规范的性行为、死亡包括与之相关的东西如尸体、棺材、陌生人以及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都可以诱发厌恶情绪,并且这些厌恶诱发物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不因种族或文化的分别而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厌恶心理研究综述苟勇摘要:厌恶是人类六种情绪之一,可能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情绪。

然而,厌恶和其他情绪相比又有些奇特,厌恶具有高度的文化烙印和强烈遗传特性。

本文通过对厌恶基本概念的认识,分析了厌恶心理研究的现状,并对厌恶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的最新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厌恶习得性脑岛厌恶是什么?厌恶是一种情绪,也是最神秘的一种情绪。

厌恶来自于习得性,并最终成为我们关于自身脆弱和有限的生命的独有认识。

任何触发厌恶的事物,从各种物质、人体结构,再到我们世界观被粉碎,都可以引发我们的厌恶。

所有厌恶都会引起回避,但特定的、转瞬即逝的厌恶感是不能被制约的。

厌恶可以是明显的、内在的和简单的,或者是抽象的、哲学的和复杂的。

﹝1﹞1厌恶的定义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厌恶(disgust)是远古人类在疾病、资源缺乏等适应性压力下,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进化心理机制。

也有学者认为,厌恶是一种内脏情绪,有特定的面部表情,生理体验和行为倾向。

厌恶是有同情心和文明的人的副产品,厌恶具有高度的文化烙印和鲜明的个体特征,厌恶也具有强烈的遗传性,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家庭的厌恶对象可能代代相传。

2研究现状2.1厌恶的研究方法2.1.1观察法。

观察法为行为假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例如,通过观察2~3岁儿童群体对厌恶的人或物的反应,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区分儿童厌恶情绪表现方式。

观察被试者的日常行为和饮食习惯,记录厌恶对象名称。

分析出厌恶的事物往往没有普遍性,但是每个事物可以划分成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基本无素,每个元素都构成了厌恶情绪的一个层面。

2.1.2实验法。

厌恶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厌恶量表研究和厌恶认知干预的研究。

厌恶量表由心理学家(Jonathan Haidt)在读博士期间开发的,它被应用于实验及临床测验,量表中可以回答你的忍耐恶心事物程度。

同时也可以让你知道哪些具体的事物,对被试者有多大“杀伤力”。

厌恶的认知干预研究主要是确定精确描述各影响因素与厌恶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法则,该方法旨在确定影响厌恶各因素间的内在关系。

2.2厌恶心理的影响因素研究不同学者对引起厌恶心理的因素有不同看法,角度也是多方面的,大体上认为厌恶从一种简单的机制进化而来,它帮助我们避免吞咽毒药,警告我们远离一些危害。

厌恶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情感。

它取决于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和在社会群体中理解互惠的重要性,同样地,我们对于疾病感到厌恶并回避它,因为这会有损我们的健康。

2.2.1厌恶心理受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厌恶作为一种基本情绪,大多数时候被研究者忽略。

然而,很多研究都暗示厌恶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这一情绪在临床病理如恐惧症、厌食症和强迫症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除此之外,人们的群体态度对厌恶也会影响。

受家庭及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们对身体相关的排泄物感到厌恶,儿童会被灌输粪便是人体排出的最脏的排泄物这个概念。

这种思想上教育不仅是外显的口口相传,而且还会通过一些日常行为将其牢固地内化进儿童的思想。

社会文化、习俗、历史条件等对厌恶起主导作用,使厌恶现象出现扩大化现象。

不同人的厌恶反应方式是与所处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有关。

特定的文化形成特定的厌恶情景,不同的文化导致不同的厌恶心理和行为方式。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的文化习俗影响着人们判断的对象,当认识的情景与自身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厌恶就可能产生。

2.2.2厌恶受习得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婴儿在三岁才有厌恶的表现,五岁时才能理解母亲脸上厌恶的表情,在那之前,儿童很可能把这种厌恶理解为对他们的愤怒。

最近的一个心理学研究显示,儿童到九岁的时候才能辩认出厌恶的面孔表情;14%的概率能说明儿童是因为遇到恶心的事情才流露出厌恶的表情,其他时候他们都倾向于将厌恶表情描述成愤怒。

幼儿时期对厌恶的钝感可能是一种适应性的表现,因为在不干净的环境中,这样的钝感有助于免疫系统。

传统的育儿方法赞成让小孩在室内或者到室外摸爬滚打,实际上对孩子长大后的整体健康有好处。

要习得厌恶这个多方面的情绪体,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大脑的发育程度是否足以对能引起厌恶感的刺激物进行深入的加工和理解。

儿童的厌恶感在三岁左右开始发展,是因为独自上厕所。

三岁之前,许多儿童会用手去抓甚至尝自己的粪便,但是通过家庭的如厕训练之后,加上心理能力的发展,儿童的理解力得到提升,能够在不同场合下初步分辨出别人的愤怒与厌恶,儿童由此开始说“真恶心”。

但是对人类兽性及死亡的厌恶,需要在儿童中后期才能得到理解,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厌恶,则需要等到青少年时期。

人们对厌恶的理解力与体验力是随着心智能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2.3厌恶受大脑机制的影响研究者发现,亨廷顿舞蹈症患者不能够识别厌恶情绪,主要是大脑基底神经节退化。

基底神经节,由大脑底部四个相互联结的区域组成的结构,除了负责控制动作机能外,还与人的动机与情绪,特别是厌恶情绪有关,当给健康的人注射抑制基底神经节活动的药物时,正常人同样会丧失识别厌恶表情的能力,但是识别恐惧、高兴、悲伤以及惊讶面孔的能力不会受到影响。

而另外一个与厌恶情绪有关脑区,便是脑岛,脑岛是一个向内凹陷的,并且被额叶、颞叶以及顶叶覆盖的大脑结构。

由于脑岛看上去你是一个独立其他脑叶的区域,因此脑岛一度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脑叶,但是现在,大多数研究者将脑岛视为颞叶的一部分。

脑岛是厌恶情绪加工的一个重要脑区,无论是厌恶面孔,还是肮脏食物的图片,或者令人恶心的气味都会激活这一区域。

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人的自我放纵、感官快感以及成瘾行为,此外脑岛除了驱动人们享乐外,脑成像显示,在人们观看肮脏的厕所图片,想象厌恶的表情时,脑岛也会表现出剧烈的活动。

3厌恶的研究展望3.1厌恶在理论的建构和检验上面:成功的科学理论能够对实证知识进行概括,通过提出可检验的假设,对研究进行引导并且能通过严格的检验,因此对厌恶心理的定义、与其他情绪情感的区别等等基本问题需要取得一定的突破。

虽然我们已经开始研究有关厌恶的种种问题,但对于厌恶的基本理论却没有统一的认可,基本概念的界定也不清楚。

厌恶到底是什么?厌恶为什么会引起回避,但特定、转瞬即逝的厌恶感又可能被制约。

除此以外,愤怒和厌恶作为两种不同的情绪,在测评和研究中经常联系起来,多项对于愤怒和厌恶区别的研究都表明,诸如损人利己这样导致伤害或者不公正不道德的行为,引发的究竟是愤怒还是厌恶,尚不能明确界定。

实际上愤怒相比于由内而发的厌恶更准确描述与身体无关的感受,虽然这两者确有区分,但是由于心理内部的功能机制仍未解开,我们也因而不能清楚地指出厌恶和愤怒的影响因素和心理作用机制有何区别,而这些影响因素分别对于厌恶和愤怒的影响程度是怎样的,还不够明确。

3.2厌恶在研究方法方面:现有的研究及其相关研究是以观察法和实验法为主,由于厌恶心理的本身特点,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家庭观念的影响,从而很难揭示厌恶心理的实质。

因此,未来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增加对实验法的重视,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或干预实验,同时综合运用问卷法、投射法、个案法等,更加科学客观地研究厌恶。

3.3厌恶的分类方面:关于厌恶的分类目前研究者还有不同观点。

大体上从生理厌恶和道德厌恶上来区分,厌恶作为人类六大情绪之一,操纵者个体心灵和身体的各个方面,从进化论的视角研究厌恶分类,应把重心放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从不同时段、不同纬度来区分厌恶形成类型。

二是应结合累积的实验数据,不断修改和完善关于厌恶的分类依据,进而提高有关理论的信效度。

3.4厌恶的研究对象方面:已有的厌恶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或是成人,对老人、青少年和儿童的研究较少,因此,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扩大研究对象范围,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厌恶心理发展的过程、特点及其影响作用,不断促进厌恶心理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徐学俊.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及操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7-58.[2]约翰·肖内西,(张明译).心理学研究方法[M]. 北京:人民邮电版社,2010:79-81[3] Rachel Herz著,(刘潇楠译).这太恶心了-揭开厌恶心理的奥秘[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30-45[4]彭晓哲,周晓林.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4):488-496。

[5]蒋重清,杨丽珠.情绪启动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2):314.317.[6]谭永红,丛中,鲁晓华.中文厌恶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96.699.[7]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18. 705-710.[8]张卓业.厌恶的起源及其泛化:进化的观点[J].社会心理科学2010 (03).[9」张卓业.道德厌恶与生理厌恶的关系:关于厌恶泛化的进化假设的实验检验[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0] Rosenberg EL. Levels of analysis and theorganization of affect[J].Rev Gen Psychol,1998,2(3):247-270.[11]Schaller M.Parasites,behavioral defenses,andthe social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cultures are evoked.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6,17(2):96- 101. [12]Panksepp J. Affective neuroscience: The foundations ofhuman and animal emotions. London,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48.[13]R ozin P. Towards a psychology of food andeating: Frommotivation to module to model tomarker, morality, meaning, and metaphor.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6,5(1):18- 24.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DisgustAbstract:Disgust is one of the six kinds of human emotions, may be the basic emotions of human different from other animals. However, disgust and compared to other emotions and some strange, disgust with high cultural brand and strong genetic trait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basic concepts of hate, hate the status quo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s analyzed, and the aversion to study possible problems and the latest progress are reviewed.Key words: disgust practise insul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