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理论学派

合集下载

孔茨 西方管理理论11学派

孔茨 西方管理理论11学派

1980年孔茨又指出西方的管理理论已经发展到11个学派:经验案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数学(管理科学)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权变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管理过程或管理职能)学派。

1、经验案例学派:代表人物:戴尔主要观点: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其基本立足点是比较。

反对管理学中的“普遍原则”,戴尔认为,那种试图建立起管理学普遍原理的著作忽视了具体各别的实际情况,严重脱离了实际,他不认为管理是科学,而强调管理是一门艺术。

2、人际关系学派:代表人物:梅奥主要观点:①工人是“社会人”。

人是独特的社会结构,只有使自己完全投入集体中,才能实现彻底的自由。

所以必须从人的社会和心理方面来合理组织和治理,以保持稳定和协调。

②企业中既存在正式组织,又存在“非正式组织”。

他认为,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其行动标准,而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行动标准。

因此,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既有利又有弊。

对于治理人员来说,要充分熟悉到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重在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搞好平衡,以便使治理人员之间、工人与工人之间、治理人员与工人之间相互协作,保持良好的气氛,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工人的士气。

梅奥认为,生产率的升降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即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协作精神;而士气的高低则取决于工人对社会因素非凡是人群关系的满足程度。

满足度越高,士气也越高,生产效率也越高。

3、群体行为学派:代表人物:麦格雷戈主要观点:麦格雷戈是承继了梅奥传统而又有创造性发展的后起之秀。

如果说,人际关系学派以心理学为基础,那么群体行为学派则以社会学为基础。

所以,群体行为学派更偏重于组织,也更接近于管理。

二者的重合,主要表现在社会心理学方面。

组织行为学的迅猛发展,显示了群体行为学派对管理的贡献4、社会协作系统学派:巴纳德-西蒙理论”这个学派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关于协作系统的创见。

企业经济管理 11学派

企业经济管理 11学派
管理理论丛林的出现
著名管理学家孔茨(HKoontz)在1980年将管理 划分为11个学派,即: ①管理过程学派 ②人际关系学派 ③群体行为学派 ④经验学派 ⑤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⑥社会技术系统 ⑦系统学派 ⑧决策理论学派 ⑨管理科学派 ⑩权变学派 ⑾经理角色派
(一)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 1、代表人物 创始人:法约尔 战后代表人物:孔茨 《管理学》 2、理论要点 (1)管理是一个过程 (2)管理过程由五大职能构成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 (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 管理过程学派主张按照管理职能建立一个作为研究管理问 题的概念框架。
五、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经理主义学派,主 张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的经验,通过总结 实际管理中,特别是大企业管理中成功的 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向经理们提出适用的 建议。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比较多,背景 也比较多样化。主要有美国管理学家彼 得德鲁克、欧内斯特戴尔、威廉纽曼, 美国高级经理人员,曾长期担任美国通用 汽车公司总经理和董事长的艾尔弗雷德斯 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和长期领导 者亨利福特等 。
2. 关于决策过程中的信息问题 3. 关于决策的准则和标准 4. 关于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决策理论学派提出决策的方法是:收集 情报——拟订计划——选定计划方案—— 对选定的方案进行评价。这一方法论已经 成为现代管理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思想 方法之一。
(四)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1、代表人物 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代表作:《组织与管理》 2、理论要点 (1)把企业等各种组织作为一种开放系统来看待。 (2)企业是由各种子系统组成的整体。 目标与价值子系统 技术子系统 社会心理子系统 结构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 (3)企业必须坚持系统观点

语言学流派 系统 功能学派

语言学流派   系统 功能学派

语言学流派系统功能学派语言学流派系统功能学派语言学,流派,功能学派,系统系统功能学派的兴起,与整个语言学的功能主义思潮有关。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指的是当代语言学界与形式主义相对峙的一种学术思潮。

它旨在通过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应实现的功能来描写和解释各种语言的音系的、语法的和语义的语言学特征。

在这个学术思潮中,有几个主要的学派影响比较大,它们是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

布拉格学派一直是语言学界公认的一个功能主义学派,它所说的功能主要包括语言在交际行为中的功能、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以及从功能观点看语言在不同层次方面的问题。

伦敦学派的兴起稍为晚一点,由英国语言学家弗思教授开创,后来由他的学生韩礼德(M.A.K.Halliday)教授继承和发展,形成现在人们称之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学派。

韩礼德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发表了很多著述,建立起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体系,成为语言学中一个独树一帜的的学派。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的语言学家门每年举行一次系统理论讨论会。

第一届至第八届在英国召开。

随着影响的扩展和队伍的扩大,1982年第九届年会在加拿大召开,这标志着该学派的理论已具有国际影响。

1985年美国密执安大学举办第十二届年会,由于到美国是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堡垒,所以在美国举行这样的大会具有深远意义。

到今天,功能主义已经与形式主义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两大思潮。

系统功能语法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个部分,但这不是两种语法的简单总和,而是一种完整的语言理论框架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系统语法或系统语法学着重说明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底层关系,它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又称"意义潜势"。

语言作为符号的一种,在表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语义时,必然要在语言的各个语义功能部分进行相应的选择。

管理理论的丛林

管理理论的丛林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之父
“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
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 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 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 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 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 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 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 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 司的不同而变化。”
观点4
(4)人们通常容易受骗,易受人煽动。
人性假设理论:Y理论
观点1
(1)一般人天生并不是好逸恶劳的。 (2)外来的控制与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 工作的唯一方法,甚至可以说它不是最好的方法。相反,如果让人 们参与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则有利于实现自我指挥和控制。 (3)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人是能主动承担责任的,不愿负 责、缺乏雄心壮志并不是人的天性。 观点2 Y 理 论


第一类因素是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 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 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这些积极感情和个人过去的 成就,被人认可以及担负过的责任有关,它们的基 础在于工作环境中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成就。 第二类因素是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 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因 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 关。
社会协作系统学派:巴纳德

切斯特· 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1886-1961):系统组织理论 创始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出生于 美国一个贫穷的家庭 。

切斯特· 巴纳德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 学派的创始人。他在人群组织这一复杂问题上 的贡献和影响,比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任何 人都更为重要。著作如:《经理人员的职能》 (1938年),《组织与管理》(1848)。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发展历程: 第一个阶段,是一般系统论与系统工程理论各自独立发展的阶段。 (1)一般系统论的发展。一般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 立的。 贝塔朗菲指出生命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由多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 机的整体。由此他先建立了一种机体系统论。1948年将这种机体系统论发展成 了“一般系统论” 的思想。 (2) 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在进行电话网络的设计中使用了一 种方法,把每一项工程的进程划分为规划、研究、发展、发展期间研究和通用工 程五个阶段,4O年代,他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系统工程。 1957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古德和麦克霍尔台著了《系统工程学》 综合论述了 运筹学方法及其一些具体分支。 1962年,霍尔写了《系统工程方法论》,把系统工程看作一个过程,一种解决 问题的程序。并提出了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模型,的。
(3)社会系统工程,包括经济系统工程、管理科学、领导科学.军事系统工程、 企业系统工程等等。
(4)文化系统工程,包括科学研究与发展系统工程.教育系统工程、人才学、文 化发展学等等。 (5)综合系统工程,包括环境科学、城市发展系统工程、国家发展工程、未来学、 国际发展战略工程\空间科学系统工程等。
代表人物: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雷蒙特·卡斯特(Fremont E. Kast,1926-), 他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教授。1963年,卡斯特与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A. Johnson)、詹姆斯·罗森茨韦格(James E. Rosenzweig)共同写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 书,这本书借助风靡当时的系统论,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系统管理的观点,成为他创立系统 管理理论的奠基之作。1970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格又合作出版了《组织与管理—系统方 法与权变方法》一书,由此建立了系统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同时也奠定了他们在系统管 理学派中的地位。此后,系统管理理论曾经一度风靡管理学界。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1产生背景西方的系统管理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开始于管理的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

在20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

此后,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

追根溯源,系统管理理论的发展同一般系统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后,企业组织规模扩大化,机构复杂化,以往只侧重于某一个方面(或生产技术过程管理,或人际关系管理,或一般组织结构问题管理)的管理难以实现组织效率的提高。

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急需解决,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系统理论学派应运而生。

2代表人物及其贡献2.1一般系统理论2.1.1一般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路德维格·冯·贝塔朗菲(Bertalanffy,Ludwig von,1901-1972)奥地利籍的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贝塔朗菲,于1937年在芝加哥大学德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最早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的概念。

1945年以后,他陆续发表文章和著作,介绍一般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

1950年,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开放系统理论》的文章,阐述了一般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1954年,美国成立“一般系统学会:,并出版《一般系统年鉴》。

1968年,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中把“系统“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动态的开放系统的理论。

2.1.2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维纳少年时是一位天才的神童,他11岁上大学,学数学,但喜爱物理、无线电、生物和哲学,14岁考进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动物学,后又去学哲学,18岁时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数理逻辑博士学位。

(完整版)11个管理学派

(完整版)11个管理学派

十一个管理学派概述:管理世界在不断发生变化,每天都有新的管理问题和管理理论出现,对管理的本质的认识会直接决定一个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并影响其管理效果。

哈罗德•孔茨是当代最著名的管理学家之一,他把管理提升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将管理定义为“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机能”。

哈罗德•孔茨在1980年5卷2号《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此时的管理学主要学派已经达到十一个,即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

孔茨的这篇文章,和他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般被看作对管理学体系较全面的概括。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是孔茨在完成《管理理论的丛林》的19年后,观察异彩纷呈的管理学派,指出了更加繁荣茂盛的“管理丛林”。

细细品味“管理理论的丛林”,慢慢体会名家流派的经典思想,绝对是一种能够带来满足感与成就感的心灵享受。

一、管理过程学派1、代表人物:⑴.法约尔。

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⑵。

詹姆斯•穆尼;美国高级管理人员和管理学家。

其主要著作是《组织原理》⑶.拉尔夫•戴维斯,美国管理学家和一些大公司的顾问。

1916年在科内尔大学获机械工程学位。

他比较强调管理哲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管理哲学才能为企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

其主要著作有《工厂组织和管理原则》《采购和储存》《组织和系统中的一些基本考虑》《企业组织和作业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原理》《高层管理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管理哲学》等。

⑷.哈罗德•孔茨;美国管理学家,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早年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以后在美欧各国讲授管理学,并在美国、荷兰、日本等国的大公司中任咨询工作,曾担任美国管理学会会长,以后在美国加利福利亚管理研究院任管理学的名誉教授.2、发展过程: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

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

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

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一、概述社会系统学派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管理,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进而把企业组织中人们的相互关系看成是一种协作系统。

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的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伯雷托(1848~1923)和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女学者福莱特。

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

1938年,他发表了《经理人的职能》一书,在这本著作中,他对组织和管理理论的—系列基本问题都提出了与传统组织和管理理论完全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

由于他把各类组织都作为协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后人把由他开创的管理理论体系称作社会系统学派。

二、主要观点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组织是一个是由个人组成的协作系统,个人只有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下,同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

二、权利接受理论。

巴纳德认为,权利不是来自自上而下的行政授予,而是要看下级是否接受。

管理人员的权限取决于指挥下属的命令是否为下属所接受,如果命令不被服从,权限也就不存在了。

三、诱因和贡献平衡论。

如果要求成员对组织做出贡献,那么组织必须对他们提供适当的刺激以满足其个人的需要。

巴纳德提出“诱因”方案,而“诱因”方案的维持是指采用各种报酬奖励的方式来鼓励组织成员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他们的贡献。

诱因不仅包括物质因素(金钱等),还包括社会因素(威望、权利、参与管理等)只有使诱因和贡献取得的某种程度的平衡,才能使组织中的成员有必要的合作意愿,组织的目标才能实现。

因此,诱因和贡献的平衡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四、信息交流原则。

巴纳德认为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信息交流;作贡献的意愿;共同的目的。

即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这些人们愿意做出贡献;实现一个共同目的。

巴纳德列出了几个必须遵守的原则:①信息的沟通渠道要被组织成员所了解;②每个组织成员要有一个正式的信息沟通线路;③必须依照正式的路线沟通信息,不要在沟通过程中跳过某些层次,以免产生矛盾和误解;④信息沟通的路线必须尽可能直接而便捷;⑤作为信息沟通中心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称职;⑥组织工作期间信息沟通的路线不能中断;⑦每一信息沟通都必须具有权威性。

名词解释系统理论学派

名词解释系统理论学派

名词解释系统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是现代管理学派中的一种,它强调将组织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改进管理过程。

系统理论学派的核心思想是把组织看作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整体,这些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系统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统一性原则: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整体,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应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追求组织的整体目标。

整个组织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是系统运行的关键。

2. 辩证原理:系统理论相信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存在着相互矛盾和冲突的两面性。

在组织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需求,这些矛盾和冲突需要通过相互调和和平衡来解决。

3. 源泉原理:系统理论认为组织的行为和结果不仅仅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外部环境给予组织能源和信息,组织需要适应和响应环境的变化,不断从环境中汲取新的资源。

4. 目标原则: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存在的。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组织可以指导和调整各个部分的行为,使其协调一致地朝向目标前进。

系统理论学派对于组织管理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综合的分析框架,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组织内部的互动关系和外部的影响因素,从而制定出更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

此外,系统理论还强调组织的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能力,使得组织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系统理论学派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系统理论过于强调整体性,有时会忽略了个体的差异和个体行为对系统的影响。

其次,系统理论对于组织的变革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如何实现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问题给予的关注不够。

总体来说,系统理论学派对于理解和改善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管理者识别和解决组织中的问题,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人类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从管理实践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则是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回顾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管理先驱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所作的贡献,以及管理活动的演变和历史,这对每个学习管理学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管理学形成后又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编辑本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

早期的一些著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大都散见于埃及、中国、希腊、罗马和意大利等国的史籍和许多宗教文献之中。

[编辑本段]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学开始逐步形成。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大卫·李嘉图(1772—1823)等.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国富论》。

亚当·斯密发现,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从事某种专项操作,便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推动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技术进步,可以减少工种的变换,有利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提出了分工理论。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金融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者和完成者,1817年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出版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系统理论学派

系统理论学派

系统理论学派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开始于管理的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

在本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地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

此后,管理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

但是,应用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一种管理理论并形成为一个学派,则是本世纪60年代的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从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要求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

以往的管理理论都只侧重于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它们或者侧重于生产技术过程的管理,或者侧重于人际关系,或者侧重一般的组织结构问题,为了解决组织整体的效率问题,系统理论学派于是产生了。

在企业管理中,系统理论学派亦称系统学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

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

这一理论是弗理蒙特?卡斯特(F?E?Kast)、罗森茨威克(J?E?Rosenzing)和约翰逊(R?A?Johnson)等美国管理学家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弗理蒙特?卡斯特是美国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他于1963年与约翰逊和罗森茨威克三人合写了《系统理论和管理》,1970年与罗森茨威克两人合写了《组织与管理——一种系统学说》中,这两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系统管理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

11个管理学派

11个管理学派

企业管理的十一个学派范光华力学0801 20080868一·古典学派(管理过程学派)1概述:管理过程学派,又叫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

当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主要致力于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

2主要代表人物:事实上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法约尔就是这个学派的开山鼻祖。

这一理论是在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这个学派后来经美国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等人的发扬光大,成为现代管理理论学丛林中的一个主流学派。

3主要观点:管理就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

他们把管理看作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

应该分析这一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一些基础性的原理,并由此形成一种管理理论。

有了管理理论,就可以通过研究,通过对原理的实验,通过传授管理过程中包含的基本原则,改进管理的实践。

4管理过程学派主要特点: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将管理理论同管理人员所执行的管理职能,也就是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

他们认为,无论组织的性质多么不同(如经济组织、政府组织、宗教组织和军事组织等),组织所处的环境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职能却是相同的,管理活动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职能逐步展开和实现的过程。

因此,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的职能作为研究的对象,他们先把管理的工作划分为若干职能,然后对这些职能进行研究,阐明每项职能的性质、特点和重要性,论述实现这些职能的原则和方法。

管理过程学派认为,应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把管理工作的主要方面加以理论概括并有助于建立起系统的管理理论,用以指导管理的实践。

管理过程学派主要贡献一、相对于其他学派而言,它是最为系统的学派。

他们首先从确定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入手,并将此作为他们理论的核心结构。

5管理过程学派确定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为训练管理人员提供了基础。

把管理的任务和非管理的任务(如财务、生产以及市场交易)加以明显地区分,能使经理集中于经理人员的基本工作上。

组织行为的主要学派

组织行为的主要学派

组织行为的主要学派:1、古典学派——通常被认为涵盖“科学管理”的内容。

2、人际关系学派——重点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学派。

3、系统学派——涵盖“权变理论”。

泰罗(美):1、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科学管理之父”。

2主张:一些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

3、他曾经进行过搬运生铁和铁产改造方面的试验。

4、1895年发表《计件工资制》;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5、从实质上说,科学管理是任何公司或企业中工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同事、雇主态度方面的一种彻底的革命。

6、列宁对泰罗的科学管理作了全面的评论:“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7、组织机构上管理控制原理。

8、提出决策“最优标准”。

吉尔布雷斯夫妇(美):1、科学管理运动的倡导者。

2、莉莲-吉尔布雷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妇女,“管理学的第一夫人”。

3、使用拍电影的方法,把工人的操作动作分解为17个基本动作,“动作的基本元素”。

4、吉尔布雷斯夫妇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

5、弗兰克-吉尔布雷斯(重视工作效率):《动作研究》、《应用动作研究》;莉莲-吉尔布雷斯(重视劳动者心理作用):《管理心理学》;人合著《疲劳研究》、《时间研究》。

亨利-甘特(美):1、科学管理的倡导者之一。

2、贡献:a.创制了“甘特图”;b.提出“劳动报酬奖金制”;c.指出“在所有的管理问题中,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d.认为企业应将重点放在“服务”上。

3、主要著作:《劳动、工资与利润》、《工业领导》、《工作的组织》。

亨利-福特(美):1、福特汽车公司创建人,流水线大量生产管理技术的倡导者。

2、福特主义:将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到工厂管理,使用单目标机械工具和装配作业线进行生产的一种理论。

3、于1914年开始在工人中实行“利润分享计划”。

系统管理学派的基本内容 -回复

系统管理学派的基本内容 -回复

系统管理学派的基本内容-回复什么是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是一种管理理论和方法,强调企业或组织是一个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系统。

它关注整体性和系统性,认为企业内部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关系,同时也与外部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系统管理学派通过对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性进行研究和分析,致力于优化和改善组织运作。

系统管理学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思维:系统管理学派强调思考和分析问题时要从整体和系统角度出发,而不仅仅是关注单个部分。

它强调整体观念和整合思维,认为组织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互动关系。

因此,系统管理学派倡导管理者在解决问题时要考虑到整个系统的平衡和协调。

2. 系统分析:系统管理学派注重对系统的分析和评估。

通过对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找出系统的关键要素和关键驱动因素。

同时,它也关注系统的结构和关系,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互动方式。

通过深入的系统分析,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组织的运作机制和规律。

3. 系统设计:系统管理学派提出在组织设计和运作中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它强调组织的各个部分要有明确的定位和角色,各个环节要有协调和衔接的机制。

在设计组织结构时,系统管理学派认为要遵循系统的原则,使得整个系统能够高效运作。

4. 系统优化:系统管理学派关注如何优化和改进组织运作。

它强调通过对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性进行分析,找出系统内部的问题和瓶颈,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通过优化系统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5. 系统控制: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的运作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

它强调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进行监控和评估。

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和改进组织的运作。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控制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有效的控制,才能使组织实现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系统管理学派注重整体和系统性,通过系统思维、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优化和系统控制等手段,帮助管理者理解和把握组织的运作机制,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

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

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一、概述社会系统学派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管理,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进而把企业组织中人们的相互关系看成是一种协作系统。

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的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伯雷托(1848~1923)和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女学者福莱特。

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

1938年,他发表了《经理人的职能》一书,在这本著作中,他对组织和管理理论的—系列基本问题都提出了与传统组织和管理理论完全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

由于他把各类组织都作为协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后人把由他开创的管理理论体系称作社会系统学派。

二、主要观点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组织是一个是由个人组成的协作系统,个人只有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下,同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

二、权利接受理论。

巴纳德认为,权利不是来自自上而下的行政授予,而是要看下级是否接受。

管理人员的权限取决于指挥下属的命令是否为下属所接受,如果命令不被服从,权限也就不存在了。

三、诱因和贡献平衡论。

如果要求成员对组织做出贡献,那么组织必须对他们提供适当的刺激以满足其个人的需要。

巴纳德提出“诱因”方案,而“诱因”方案的维持是指采用各种报酬奖励的方式来鼓励组织成员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他们的贡献。

诱因不仅包括物质因素(金钱等),还包括社会因素(威望、权利、参与管理等)只有使诱因和贡献取得的某种程度的平衡,才能使组织中的成员有必要的合作意愿,组织的目标才能实现。

因此,诱因和贡献的平衡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四、信息交流原则。

巴纳德认为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信息交流;作贡献的意愿;共同的目的。

即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这些人们愿意做出贡献;实现一个共同目的。

巴纳德列出了几个必须遵守的原则:①信息的沟通渠道要被组织成员所了解;②每个组织成员要有一个正式的信息沟通线路;③必须依照正式的路线沟通信息,不要在沟通过程中跳过某些层次,以免产生矛盾和误解;④信息沟通的路线必须尽可能直接而便捷;⑤作为信息沟通中心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称职;⑥组织工作期间信息沟通的路线不能中断;⑦每一信息沟通都必须具有权威性。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汇总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汇总

哈洛德·孔茨在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19年后又发展《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他对管理流派进行分类,指出管理已由6个学派发展形成了11个学派。

《管理思想史》第十章主要讲述了以下八部分内容:一、关于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又称为经营管理学派、管理职能学派,是历史悠久并有巨大影响力的一种管理理论。

管理学者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管理过程理论渊源于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

法约尔提出管理的五种职能,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诸因素来协调有关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关于社会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的形成以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的现代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标志。

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和库尔特·科弗卡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等。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由于他在研究组织和管理性质及理论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曾经得到过7个名誉博士学位。

巴纳德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三、关于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是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管理决策问题,形成了关于决策和决策方法的完整理论体系。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1.赫伯特·西蒙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将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一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确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系统理论学派

系统理论学派

• 其次,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 的整体效率。企业领导人有了系统观点,就更易于在企业 各部门的需要和企业整体的需要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使 得企业的管理人员不至于因为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 职能而忽略了企业的总目标。
• 系统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组织,系统理论是通过对组织的研 究来分析管理行为,虽然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系统理论 对组织的构成因素的分析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其理论并 未能提出具体的管理行为和管理职能,只是笼统的提出一 些原理和观点,初学者在实践中会无所适从。因此,与其 他管理理论相比较,它在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上的研究显 得不足,许多人只是把它看作解决管理理论的一种崭新的 方法,而不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
系统理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 在企业管理中,系统理论学派亦称系统学派,是指将企业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的一种管理学派。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 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 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 析。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系统理论学派
理学院-应用化学1002
1、系统理论学派的产生 2、系统理论学派的创始人 3、理论观点 4.管理理念
系统理论学派的产生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 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从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 ,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要求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 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 。以往的管理理论都只侧重于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它们或 者侧重于生产技术过程的管理,或者侧重于人际关系,或 者侧重一般的组织结构问题,为了解决组织整体的效率问 题,系统理论 首先,系统理论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体现 了管理哲学的改变。它使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对组织 的各个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得到了更清楚的了解。同时,它也使人们注意到任何社会 组织都具有开放系统的性质,从而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分析 组织的内部因素,解决组织内部因素的相互关系问题,还 必须了解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注意解决组织与外部环境 的相互关系问题,为人们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组织的管理 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思路和方法。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1产生背景西方的系统管理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开始于管理的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

在20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

此后,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

追根溯源,系统管理理论的发展同一般系统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后,企业组织规模扩大化,机构复杂化,以往只侧重于某一个方面(或生产技术过程管理,或人际关系管理,或一般组织结构问题管理)的管理难以实现组织效率的提高。

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急需解决,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系统理论学派应运而生。

2代表人物及其贡献2.1一般系统理论2.1.1一般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路德维格·冯·贝塔朗菲(Bertalanffy,Ludwig von,1901-1972)奥地利籍的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贝塔朗菲,于1937年在芝加哥大学德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最早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的概念。

1945年以后,他陆续发表文章和著作,介绍一般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

1950年,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开放系统理论》的文章,阐述了一般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1954年,美国成立“一般系统学会:,并出版《一般系统年鉴》。

1968年,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中把“系统“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动态的开放系统的理论。

2.1.2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维纳少年时是一位天才的神童,他11岁上大学,学数学,但喜爱物理、无线电、生物和哲学,14岁考进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动物学,后又去学哲学,18岁时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数理逻辑博士学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理论学派
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开始于管理的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

在本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地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

此后,管理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

但是,应用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一种管理理论并形成为一个学派,则是本世纪60年代的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从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要求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

以往的管理理论都只侧重于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它们或者侧重于生产技术过程的管理,或者侧重于人际关系,或者侧重一般的组织结构问题,为了解决组织整体的效率问题,系统理论学派于是产生了。

在企业管理中,系统理论学派亦称系统学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

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

这一理论是弗理蒙特?卡斯特(F?E?Kast)、罗森茨威克(J?E?Rosenzing)和约翰逊(R?A?Johnson)等美国管理学家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弗理蒙特?卡斯特是美国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他于1963年与约翰逊和罗森茨威克三人合写了《系统理论和管理》,1970年与罗森茨威克两人合写了《组织与管理——一种系统学说》中,这两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系统管理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一、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

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

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二、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

管理人员需力求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

同时,企业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三、如果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

运用系统观点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对系统学派的评价:
首先,系统理论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体现了管理哲学的改变。

它使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对组织的各个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更清楚的了解。

同时,它也使人们注意到任何社会组织都具有开放系统的性质,从而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分析组织的内部因素,解决组织内部因素的相互关系问题,还必须了解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注意解决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为人们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组织的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

企业领导人有了系统观点,就更易于在企业各部门的需要和企业整体的需要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不至于因为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而忽略了企业的总目标。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指出,现代组织和管理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条件,系统管理理论企图用系统
的一般原理和模式来解决如此复杂的现实问题是难以奏效的。

他们认为,系统方法过于抽象,实用价值不大。

结果,使曾经风行一时的“系统热”渐渐地冷落下去。

就连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在他们的后期著作《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中,也把系统管理理论同权变管理理论结合起来。

系统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组织,系统理论是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虽然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系统理论对组织的构成因素的分析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其理论并未能提出具体的管理行为和管理职能,只是笼统的提出一些原理和观点,初学者在实践中会无所适从。

因此,与其他管理理论相比较,它在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上的研究显得不足,许多人只是把它看作解决管理理论的一种崭新的方法,而不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