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二年级上册语文8 古诗二首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优秀课件(共92张PPT)
读 一读
pù bù
望庐山瀑布
[唐]王之涣
lú
yān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yáo
chuān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朗读指导
日 照//香 炉//生/紫 烟, 遥 看//瀑 布//挂/前 川。 飞 流//直 下//三 千/尺, 疑 是//银 河//落/九 天。
没有。“三千尺”是虚指,运用夸张 的手法,写出了瀑布水流飞驰、一泻 千里的壮观景象。
层次梳理
拓展延伸
古今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唐·徐凝《庐山瀑布》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唐·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
豁开青冥颠,泻出万丈泉。如裁一条素,白日悬秋天。
——唐·施肩吾《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飞流”表现出了瀑布喷涌飞泻的情景。
“直下”写出了山之险,水之急。
“疑”字体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2.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长吗?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④诗句中描写的景物有: 白日依山尽, 景色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感想 更上一层楼。
想要 欲 穷 千 里 目, 尽 看的很远很远 更 上 一 层 楼。
再
这两句写诗人所思。诗意是:要想看到很远很远 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思考
1.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山、黄河、海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描绘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到古诗的魅力,激发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历史典故等。
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读诗句,理解诗歌意象。
3. 诗歌意境体会:通过朗读、描绘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 诗歌韵律感受:通过朗读、吟诵,体验古诗的韵律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历史典故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
3.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象。
4. 诗歌意境体会:通过朗读、描绘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5. 诗歌韵律感受:通过朗读、吟诵,体验古诗的韵律美。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韵律,分享彼此的感受。
7. 总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魅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2. 诗歌背景介绍3. 诗歌内容解析4. 诗歌意境体会5. 诗歌韵律感受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描绘和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能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3. 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何?是否积极参与,相互交流?5.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上是《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教学提供参考。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优质课件
走近作者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 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 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 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 风光著称。
主要作品:《登鹳Βιβλιοθήκη 楼》《凉州词》。书写指导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不会 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所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谁能把这种景象完整地说出来?
傍晚的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落下去。
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所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你想象中的黄河是怎样的?
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所想
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看完、看尽 “千里目”就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目” 就是眼睛,这里是指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 (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 之一。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 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 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 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 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 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 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 鹳雀楼》。
通过这样的体验我们知道了: 只有站得_高___,才能看得_远___ 。
感情朗读,配乐诵读。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登 所见 鹳 雀 楼 所想
白日 黄河
壮阔,雄浑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积极 进取
融情于景 寓理于事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
知诗人
王之涣(688年-742年),盛唐时期著名
诗人,字季凌,汉族。豪放不羁,常击剑悲 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 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 《凉州词》等。
王之涣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 是浪漫主义诗人。
理解字词
白日:傍晚的太阳。 依:靠着,倚靠着。 尽:尽头,完了。 欲:想要。 穷:穷尽,全部。 千里目:目千里,看到千里之外。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8课《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看到课题你想说什么?
谁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干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登鹳雀楼? 鹳雀楼在什么地方?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 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 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 ,由于楼 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 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 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李白 lú zǐ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chǐ
飞流/直下/三千尺,
yí
疑是/银河/落九天。
知诗人
李白(701-762),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 大诗人。他的诗歌具有丰富 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 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豪 迈爽朗的风格。在我国古代 诗歌发展史上,李白达到了 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被人
理解诗意
•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 夕阳傍着远山渐渐沉下去,黄河 水向着大海奔流而去。你如果想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
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感悟情理
站得高,看得远。 高瞻远瞩。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背诵默写
上楼 楼层 依次 依依 上层 层次
望庐山瀑布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PPT课件
《望庐山瀑布》描 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2022/1/27
描写了 壮观的庐山 瀑布。
庐山瀑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是由三叠 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黄龙潭和秀峰瀑 布、王家坡双瀑和玉帘泉瀑布等组成的庐山瀑布群。 被誉为中国最秀丽的十大瀑布之一。瀑布岩石高而 险翘,人在下望瀑布,如抬头望天空云朵,如同仰 视兔耳岭风景。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紫烟:日光透过云雾, 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挂前川:瀑布看上去 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川:河流。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 峰升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瀑 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 一条白丝带挂在山前。
2022/1/27
飞流:形容瀑布流得 很快,像飞一样。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银河落九天。
2022/1/27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022/1/27
2022/1/27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 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 余篇。 主要作品:《蜀道难》、 《行路难》、《静夜思》、 《将进酒》等。
2022/1/27
pù bù lú
瀑布炉
yān yáo chuān
烟遥川
2022/1/27
炉
2022/1/27
川
2022/1/27
瀑
2022/1/27
遥
2022/1/27
烟
2022/1/27
布
2022/1/27
落
luò 落后 là 丢三落四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8课安排的是两⾸古诗,分别是唐朝诗⼈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李⽩写的《望庐⼭瀑布》。
两⾸古诗都⽤凝炼精妙的语⾔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然风光,意境深远,极具画⾯感。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8课《古诗⼆⾸》课⽂原⽂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依⼭尽,黄河⼊海流。
欲穷千⾥⽬,更上⼀层楼。
望庐⼭瀑布 【唐】李⽩ ⽇照⾹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8课《古诗⼆⾸》教案:登鹳雀楼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字。
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背诵课⽂。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字。
朗读、背诵课⽂。
课前准备 本课⽣字卡⽚,朗读课⽂录⾳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提⽰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河。
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肃、宁夏、内蒙古、陕西、⼭西、河南等省区,在⼭东流⼊渤海。
在黄河流过的⼭西永济县有⼀座的⾼楼,叫鹳雀楼。
(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千多年前的⼀个傍晚,诗⼈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冲毁,但是这⾸诗,却⼀直受到⼈们的喜爱。
⼆、范读课⽂ 三、⾃学课⽂。
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把课⽂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
四、检查⾃学情况 1.认读⽣字。
楼 ⼊ 穷 ⽬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
(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奔腾着,流向⼤海。
) 2.读诗句: ⽩⽇/依⼭/尽, 黄河/⼊海/流。
教师⽰范读出⼣阳⼣下、河⽔滔滔的情境,再学⽣反复练读。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古诗二首
8 古诗二首
指导书写“依”。
学写字
在竖中线右侧。 在竖中线左侧。 从竖中线起笔。
8 古诗二首
消失的意思。
学认字
白日依山尽
8 古诗二首
指导书写“尽”。
学写字
舒展。 在竖中线收笔。 在竖中线收笔。
8 古诗二首
语速缓慢。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作者远远看到夕阳依傍着 西山即将落下。
当他站在鹳雀楼上抬头望 去,黄河出现在他的眼前。
8 古诗二首
面对眼前的景象,诗人 心中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疑是银河落九天。
8 古诗二首
“九”在古代常常表示极多的含义, 我们以后还会学到“九霄云外、九 牛一毛”这样的成语,其中的“九”
都是很多的意思。
疑是银河落九天。
8 古诗二首
读了这两句诗,你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后第二题)
8 古诗二首
五言诗和七言诗诵读的时候的停顿不同。请 大家再根据停顿提示朗诵这首诗。
8 古诗二首
根据要求再读古诗。
①自由读古诗,结合认字表边读边画出这首 诗中的生字。
②借助拼音认一认这些字。
③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记住这些字。
8 古诗二首
学认字
炉烟
这两个字的意思 都与火有关,所 以都是火字旁。
8 古诗二首
8 古诗二首
课堂演练
一、轻松找朋友。
lóu qiónɡ yù
穷
欲楼
8 古诗二首
二、辨字组词。 楼(楼房 )依( 依靠 ) 搂(搂抱)衣( 衣服 )
8 古诗二首
第二课时
师生一起诵读《登鹳雀楼》。
8 古诗二首
互动课堂
齐读诗题,注意停顿。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古诗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活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两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部分生字词的理解;(2)古诗中画面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古诗;(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朗读古诗(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注意字音、节奏;(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3)指名读,检查学生朗读情况;(4)全班齐读。
3. 理解诗意(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字词;(3)学生复述诗意,教师点评。
4. 描述画面(1)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描绘画面。
5. 小组合作(1)学生分小组,讨论两首古诗的异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总结两首古诗的特点。
6.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点评,强调重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二首》2. 两首古诗的题目、作者、背景简介3. 古诗中的生字词及词义4. 两首古诗的异同点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古诗;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3. 搜集其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古诗二首》鲁迅《鹅》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课文讲解本课是一篇杂文,主要讲述北国的景色和历史文化。
文中描写的是冬天的北国,雪花纷飞,大河冰封,极尽寒冷之美。
同时,鲁迅还借用古人对于北国神话和历史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英雄和文化的赞美。
其中,《鹅》一篇描写了北国风光和历史名人,其中最后提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表达了对于历史的缅怀和对于现代时代的期待。
而《风》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描绘了他游历吴地时窗外的景色,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感受和景色的美丽。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北国风光和历史文化2.认识古诗和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3.学会欣赏诗歌,感受美的力量教学内容1.了解北国的风光和历史文化,让学生认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2.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其中的意义和用法3.练习欣赏古诗,感受美好的情感和思维教学步骤1.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北国的寒冷气息;–翻译一篇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2.学习《鹅》–读课文,指导学生了解北国的风光和历史文化;–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其中的意义和用法;–讲述历史名人,让学生认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3.学习《风》–读课文,指导学生理解唐诗中的含义;–与《鹅》作对比,让学生领悟古诗与现代社会的联系;–练习欣赏古诗,感受美好的情感和思维。
4.总结回顾–回顾整个课程,让学生再次体会北国的雪景和历史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思考古诗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结语《古诗二首》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北国的美丽和历史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对于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这种魔力。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件a、三上带刺的朋友
重难点解析
扎枣——高明
滚 来 滚 去 扎 枣 ?×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 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 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偷枣真高明啊!
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3 总结偷枣过程
偷枣用到的动词
爬、摇、归、打滚、 扎、驮、跑
概括偷枣过程
先“爬树摇枣”
然后“ 打滚扎枣”
再“跳树归枣” 最后“驮枣快跑”
写作手法
恰当地使用动词
动词,就是表示动作的词。恰当地使 用动词不但能准确地描绘人物或动物的
含义: 行动,而且能突出人物或动物的特点。
本文在写刺猬偷枣时就使用了大量的动 词,生动地表现 了刺猬偷枣的有趣和 高明。
写作手法
在使用动词时,要根据语言环境选择
运用:合上适发的出‘动啪词啪,’如的:响“雨声点”(一句中),在应玻用璃“
字词乐园
会认字
zǎo
枣 组词:枣树 枣红色 囫囵吞枣
chán
馋 组词:眼馋 馋嘴 眼馋肚饱
huǎn
缓 组词:缓慢 缓缓 刻不容缓
字词乐园
会认字
yà
讶 组词:惊讶
cè
测 组词:猜测 测量 神秘莫测
jiān
监 组词:监视 太监 监守自盗
字词乐园
会认字
yà
恍 组词:恍然大悟 恍惚
cè
悟 组词:恍然大悟 觉悟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曾被召 至长安,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谗毁,被 排挤出长安。 名言佳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 还复来。《将进酒》
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词语解释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共12张PPT)人教(部编版)
毕业八年的她被迫重返人才市场,但 彼时的 她与毕 业时相 比毫无 长进, 面试屡 屡碰壁 。
李尚龙曾说:环境影响下,公司面临 改革, 需要裁 员,高 学历出 身的她 赫然在 列。环 境影响 下,公 司面临 改革, 需要裁 员,高 学历出 身的她 赫然在 列。
彼时才发现,面临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自己 的体力 和脑力 都已经 拼不过 ,几年 来累积 下来的 阅历和 经验没 有转化 成核心 竞争力 。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优胜劣汰的世界里,你必须不断提升 自己的 价值。 一、放下大概就是这样,即使我们没在 一起, 我也会 好好的 ,谢谢 时间惊 艳了那 段有你 的记忆 ,也谢 谢现在 更努力 变好的 自己。
•
Hale Waihona Puke 二、抱歉啊,不能为你金戈铁马,也不 能许你 一世繁 华,不 过我能 给你一 个小家 ,里面 温了杯 暖茶。
•
十一、不相信下辈子,只想善待你今生 。因为 我不知 道,下 一辈子 是否还 能遇见 你,所 以我今 生才会 那么努 力把最 好的给 你。
•
十二、世上最好的缘,便是有个聊得来 的伴, 永远不 嫌你的 话多, 不厌其 烦且久 处不厌 ,永远 会陪在 身边, 念你冷 暖,且 懂你悲 欢。
•
十三、你相信吗,未来要和你共度一生 的那个 人,其 实在与 你相同 的时间 里,也 忍受着 同样的 独。那 个人一 定也怀 着满心 的期待 ,拥着 一腔孤 勇,穿 过茫茫 人海, 也要来 与你相 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欲登高望远,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 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
再读诗歌要求:
(1)再读诗歌,在文中勾画出表示动作的 词、表示颜色的词、表示数量的词。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登鹳雀楼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提示课题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的高楼,叫鹳雀楼。
(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三、自学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登鹳雀依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齐读)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8.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⑶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⑷更:再。
白日依山尽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
黄河入海流
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欲穷千里目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
更上一层楼
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阅读理解 古诗断句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时乐工制曲歌唱。 rì zhào xiāng lú shēng zǐ yān
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楼依尽
穷: 瀑
瀑布 更王:飞之瀑 涣“慷慨有大略,倜傥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有异才”。他尤善五言诗,以善于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山瀑布》。 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穷:
更:
飞流/ 直下/ 三千尺,
táng lǐ bái 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黄 河 入 海 流。
遥看是什么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尽(
) 依(
)
táng wáng zhī huàn
rì zhào xiāng lú shēng zǐ yān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从远处看
“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
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
流上。
说一说下瀑布
还像什么?
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ppt课件
通读诗歌,想象意境: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象,并把想象 中的画面画下来:
一轮红日伴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 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 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人联想到 时间的流逝,无际无穷,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 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 就必须不断地进取,最大限度的获取成就。
(唐)王之涣 终流入大海。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傍晚的太阳。
尽:完。这里指太阳靠着 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 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目千里
欲:想要。
更:再。 就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登上一层楼
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 上一层楼。
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 不凡的胸襟抱负,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向 上,做生活的强者!
层
我会写
lóu
楼
音序:L 部首:木 结构:左右
组词:城楼 钟楼 造句:我很喜欢这座大楼 的设计风格。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上横 短,“女”横长,托住上部。
yī
依
音序:Y 部首:亻 结构:左右
组词:依着 依靠 造句:小兰和奶奶相依 为命。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横宜长, 末笔捺宜舒展。
jìn
尽
音序:J 部首:尺 结构:上下
组词:依山尽 说不尽 造句:雷锋的故事说不尽。 书写指导:撇捺舒展,两点在
左下格。
huáng
黄
音序:H 部首:黄 结构:上中下
组词:黄河 金黄 造句:黄河是我们的母 亲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古诗二首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óu céng huǒlúshān chuān guàzài jìn tóu
二、填空。
1、“烟”字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
2、“照”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
除部首外
还有()画。
3.“楼”共()笔,第十一笔是(),部首是()。
三、选择带点字正确的解释。
1.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不相信②难于解难于断定的③猜忌
2.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3.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②将要③想要
四、课文整体梳理。
1.《望庐山瀑布》是()朝诗人()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时写的。
我还知道《》也是他写的。
2.《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朝著名诗人()。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
五、重点段落品析。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1.把诗句补充完整,写在横线上。
2.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诗句: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诗句:
3.这首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六、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
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参考答案
一、楼层火炉山川挂在尽头
二、1.y 火 2.z 灬9 3. 13 ㄑ木
三、1.② 2.① 3.③
四、1.唐李白庐山瀑布静夜思
2.唐王之涣景物情感
五、1.疑是银河落九天。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
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学习提示:
1、通过练习发现不足。
2、每一次练习就是你进步一次的行动,你需要不断进步。
3、做错的题目永远是最有价值的只有改正理解了错误的题目你才有进步。
4、学习不能保证你发财,但可以让你认识更多,视野开阔,拥有更多的选择。
5、心怀善念,你就会生活学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