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孩子 共同成长 (2)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听孩子共同成长

在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在五大板块之一的“社会”板块中指出: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幼儿的自我概念(即如何看待自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首要任务。在随后的教育建议中,《指南》明确指出应“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指南》提出,在使用时应遵循“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原则,因此针对“如何满足幼儿自尊的需要”这一话题除了走尊重幼儿的科学道路之外,别无他途。

在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的需要和孩子的生理需要的安全需要等同属于人的缺失需要。对于幼儿来说,我们比较关注孩子的“生理需求”,给孩子吃饱穿暖,让孩子保持舒适,这样孩子才能舒畅;渐渐长大,我们需要满足孩子“安全的需要”,要扩大孩子的舒适圈,让宝宝感觉自己处于非常安全的环境中;随后,家长需要和孩子之间建立非常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孩子置身于爱的情境中,满足孩子“情感的需求”。对于幼儿,我们觉得满足这三个层次的需要就足够了,其实下一个更高级的需要——尊重需要的满足同样非常重要。在马斯洛的解释中,这是一种和生理需要并列的缺失需要。

根据心理学的解释,自尊是个体自己的价值的感受,也就是说一个人对自己的重要性的感知。教育心理学家古柏史密斯在其《自尊心的养成》一书,提出了养成自尊心的三个先决条件,即重要感、成就感和力量感,这三个维度的提出对于满足幼儿自尊的需要非常有启发。

1、重要感——过犹不及

重要感简单是一个人对自己是否重要的感受。社会学领域中有一个研究结论非常有趣,在一个家庭里,老二往往是最不受待见的,从统计结果看,不但老二命运多舛,而且就连犯罪率都高于老大和老幺。为何如此?原因很简单,老大是长子自然地位不可撼动,而老幺是幼子,会赢得更多的宠爱,于是尴尬的老二就自认为是无足轻重的哪一个,因而无论在哪里都将自己放置在边缘人的地位,参与意识淡薄,如此不仅难以获得成功,距离终极的幸福也很遥远。

现代孩子几乎感受不到这种“不及”的重要感了,当独一代遭遇独二代,那种“七个爱一个”的局面易于使孩子产生一种“霸王心态”,“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等不良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过剩的重要感还造成了当今孩子的无法承受之重,可以想见带着这种心理步入社会的孩子自然会处处碰壁。于是为了获得一直以来享受的高度关注,当今社会群体中出现了丧失底线的不良竞争,同情心衰微,归咎于他人,甚至不惜践踏他人生命权,现代社会的很多社会问题根源也许就在这里:谨记过犹不及。

2、力量感——允许做事

早在两百多年前曾国藩就曾经说过,看一个家庭的孩子有没有出息,就看三条,看这家孩子几点钟起床;看这家孩子是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已做,看这家孩子是不是读圣贤书?他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看成是孩子是否成人的三大标准之一,这对于国人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因为我们中国人太爱孩子,同时也太不会爱孩子了。

据报载,有一个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老师们发现这个小孩拿不住笔,笔拿了就掉,无法抓握,无奈之下,老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家长自己压根儿都没发现问题的存在,检查的结果,把医生、家长和老师全部吓了一跳,这个6岁的孩子的肌肉从来没有被锻炼过!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他生出来以后,他没有需要用过他的手指肌肉,一直都是被照顾,而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模式中,使得他原先在母腹中就具有的肌肉运动能力现在都退化了!

令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

力量感就是对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的感知,如何让孩子获得力量感,非做事不可。

当你冲过去扶起摔倒的孩子的时候,你剥夺了孩子自己练习爬起来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可以让他学会爬起动作、发展平衡能力、建构危机意识;

当你帮孩子剥去果皮的时候,你剥夺了孩子体验力量和能力的机会,孩子也失去了习得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相辅而生的机会;

当你代替孩子画出完美直线的时候,孩子永远看到的都是完型,而不是未完成的线条,你剥夺了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成长的机会。

因此,当孩子脱离母腹时,他就变成一个独立个体,世界逐渐向他徐徐展开,在这副生动唯美的世界图景之前,让他自己动手吧,因为只有切己体验才能昭示存在之价值。

3、成就感——鼓励为主

成就感就是一个人完成一件事情后,对自己所产生的事情产生的一种愉快的感觉。《指南》指出: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们感受经过努力取得的成就感。

由于幼儿力量不足,常常需要家长帮助降低难度帮助孩子实现成就感。如宝宝想扫地,但是他拿不动大扫把,这个时候他会生气,会丢掉扫把,与此同时产生一种“无力感”,此时家长一定要介入,跟他讲明情况,即由于你太小,而不能拿起扫把,而不是你没有力量,等你长大了自然就可以拿得动啦!然后再去找一个小扫把让他感受,如果家里没有现成的就去买。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如果扫把比较小,他同样可以完成,如此不仅不会使孩子的成就感受挫,也会使宝宝学会正确的归因。

自尊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当孩子开始对嘲笑中所隐含的负面因素是有所抵触,开始因为你的夸奖而喜形于色,这些都是孩子自尊的需要萌发的象征,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时间节点,并且在育儿中不

遗余力的满足孩子自尊的需要,这不仅关涉到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更有助于孩子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