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与调控研究

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与调控研究

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与调控研究
细胞自噬是一种通过降解细胞内受损或多余的蛋白质和细胞器,以维持细胞内稳态的过程。

它的分子机制和调控涉及多个步骤和复杂的信号网络。

一、分子机制
1. 自噬泡的形成:自噬泡是由双层膜结构形成的,包括内层膜和外层膜。

内层膜通常是由溶酶体或内质网等细胞器的一部分形成的,而外层膜则是由细胞膜的一部分形成的。

2. 自噬泡与目标物的结合:自噬泡会识别并包裹细胞内受损或多余的蛋白质和细胞器。

这个过程需要一系列的蛋白复合物和信号分子的参与。

3. 自噬泡的成熟和降解:自噬泡在形成后,会逐渐成熟并降解其内容物。

这个过程需要一系列的酶和蛋白参与,包括溶酶体酶、自噬相关蛋白等。

二、调控
1. mTOR和AMPK途径:mTOR和AMPK是细胞自噬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

mTOR可以通过抑制自噬的起始阶段来调节自噬,而AMPK则可以通过激活自噬相关蛋白来促进自噬。

2. ULK1和Beclin-1:ULK1和Beclin-1是自噬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它们在自噬的起始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ULK1可以促进自噬相关蛋白的聚集,而Beclin-1则可以促进自噬泡的形成。

3. 营养和压力状态:细胞营养和压力状态也是影响自噬的重要因素。

在营养缺乏或应激条件下,细胞会启动自噬以适应环境变化。

总之,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和调控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多个步骤和信号网络的参与。

对这一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稳态维持机制,并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生物自噬过程的研究进展

生物自噬过程的研究进展

生物自噬过程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生物领域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而自噬作为一种细胞的自我调节和清理机制,近年来在生物学研究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一些生物自噬过程的研究进展。

一、自噬的基本概念自噬是细胞通过溶酶体(lysosome)或其他酶类体内受害物质的加速降解过程。

在某些情况下,细胞需要消耗内部蛋白质、脂质或其他细胞器来维持生存,所以会通过吞噬自身结构来获取能量或原料,这就是自噬。

自噬是由各种自噬体组成的复杂的生物学事件,包括细胞膜的扩张和内袋形成、囊泡完成后的融合、受噬物的降解和产生的废物物质的清除过程。

自噬的过程随时都在发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生物学过程,对生物体的生长、分化、应激反应和抵御病原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自噬受体的发现与研究自噬的过程有许多不同的启动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噬受体。

自噬受体是一种能识别细胞中垃圾蛋白并“捕捉”它们的复合物,然后将其转运到自噬小体中进行降解。

多年来,许多关于自噬受体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

最近的研究表明,自噬是通过ATG8家族成员和自噬受体融合在一起的。

这种自噬受体要求相应的ATG8家族成员参与组成,并依赖于膜融合来提供受噬物的限定。

三、自噬的重要生物学意义自噬的生物学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自噬在调控能量的平衡、细胞发育和生长、组织的分化和代谢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自噬还用于预防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并被用于治疗一系列疾病的药物研究。

四、自噬与疾病的关联自噬的功能异常通常会造成一定的生物学问题。

最近的研究表明,自噬与多种如炎症、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各类疾病有明显的关联。

例如,自噬和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自噬在扩大贡献侵蚀细胞的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沉着物的清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噬受体FAK在降解β-amyloid方面也具有重要功能,因此给予对自噬和自噬受体抑制的药物也会使β-amyloid沉积增多。

自噬研究指南第四版

自噬研究指南第四版

自噬研究指南第四版引言自噬作为一种维持细胞稳态的重要机制,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关注。

本文将介绍自噬的定义、调控机制、功能以及在疾病中的作用,希望能为自噬研究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自噬的定义自噬是一种细胞通过溶酶体降解细胞内垃圾和损伤的细胞器来维持细胞稳态的过程。

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进化机制,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

二、自噬的调控机制自噬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包括信号通路的激活、自噬体的形成和自噬体的降解等多个步骤。

目前已经发现了一系列关键蛋白质,如mTOR、ULK1和Beclin 1等,它们参与了自噬信号的传导和自噬体的形成。

三、自噬的功能自噬在维持细胞的能量代谢平衡、清除细胞内有害物质和维持细胞器的稳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自噬还参与了细胞凋亡、免疫应答和发育等生物学过程。

四、自噬在疾病中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自噬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自噬在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因此,深入了解自噬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五、自噬研究方法在自噬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印迹、荧光染色、转基因动物模型和基因敲除技术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揭示自噬的分子机制以及自噬在疾病中的作用。

六、自噬的前景自噬作为一个重要的细胞生物学过程,在疾病治疗和药物开发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通过干预自噬过程,可能可以开发出新的治疗策略,为各种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结论自噬是一种维持细胞稳态的重要机制,其调控机制复杂多样,功能广泛且多样化。

自噬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深入研究自噬的分子机制和功能对于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为自噬研究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参考,推动自噬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生物学中的细胞自噬研究

生物学中的细胞自噬研究

生物学中的细胞自噬研究细胞自噬是指细胞通过调节内部的分解机制来消化自身的部分成分。

生物学家发现,细胞自噬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细胞过程,能够掌控生物体内部的营养平衡,帮助生物体应对环境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细胞自噬的秘密,以及其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细胞自噬细胞自噬是细胞内部一种特殊的生物化学过程,其目的是将细胞中废物或老化组织进行分解和再利用。

细胞自噬通过吞噬、分解和重新利用完整或部分细胞成分的方式,来实现身体细胞内部新陈代谢的一种途径,从而解决细胞功能紊乱、蛋白质代谢及其他糖脂代谢相关的问题。

二、细胞自噬的种类虽然细胞自噬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但是细胞自噬还包括几个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取决于吞噬的目标物和桥梁分子的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微粒体自噬和内质网自噬。

三、细胞自噬的机制细胞自噬的具体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诱导、吞噬、成囊和降解。

诱导阶段是通过信号通路引发的,如:减少ATP浓度、增加钙离子浓度、蛋白质过剩以及肿瘤抑制因子的表达等,常常被认为是刺激细胞自噬产生的主要动力源。

吞噬阶段是细胞自噬的另一个关键步骤,此时细胞膜中一段膜质液滴器会包裹细胞内部的目标物,然后通过与细胞膜溶酶体的融合,将吞噬后的物质封装到成囊中。

成囊阶段是指吞噬的物质经过多次酶反应,转化为小颗粒,在细胞中暂时积累。

接着它们会被再次吸附和降解为小的分子,继续应用到新的蛋白质合成刺激过程中,从而实现循环利用。

降解是细胞自噬的最后一个环节,与上面提到的成囊、吞噬以及诱导阶段共同决定了细胞自噬的完整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虹吸运输机器将已经分解的废物从体内送出,最终实现细胞内新陈代谢的途径。

四、生物学中的细胞自噬研究细胞自噬是一个相对新颖的研究领域,但是自从1980年代开始,就引起了生物学家们的十分高度关注。

自噬的过程非常重要,不仅对哺乳动物和其他动物产生影响,也对真菌、植物、昆虫及其它微生物提供了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在癌症、失智症、心血管疾病等许多疾病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噬研究指南第四版

自噬研究指南第四版

自噬研究指南第四版摘要:一、自噬研究概述1.自噬的定义及作用2.自噬研究的意义和应用领域二、自噬研究方法1.细胞自噬实验方法2.动物模型建立与应用3.生物信息学分析与高通量技术三、自噬研究中的关键技术1.荧光显微镜观察自噬现象2.蛋白降解途径的检测与分析3.自噬相关基因与信号通路的研究四、自噬研究的伦理与法规1.实验动物的福利与伦理审查2.人类样本采集与使用的法律规定3.生物安全与实验室管理五、自噬研究的未来展望1.自噬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2.自噬研究在生物产业的发展前景3.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正文:自噬研究指南第四版,旨在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关于自噬研究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关键技术及伦理法规等方面的全面指导。

自噬作为一种细胞内的降解途径,对于细胞代谢、生长发育以及应对外部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自噬研究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一、自噬研究概述1.自噬的定义及作用自噬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降解途径,通过双层膜结构的自噬小体将细胞内的蛋白质、细胞器等有害物质包裹起来,并将其送入溶酶体进行降解。

这一过程有助于细胞清除有害物质,维持内环境稳定,同时还可以为细胞提供营养和合成原料。

2.自噬研究的意义和应用领域自噬研究对于揭示细胞代谢调控、生长发育、免疫应答等生物学过程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自噬有望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二、自噬研究方法1.细胞自噬实验方法细胞自噬实验方法包括:荧光显微镜观察自噬现象、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自噬相关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自噬通量的变化等。

2.动物模型建立与应用常用的自噬动物模型有:基因敲除鼠、基因过表达鼠、药物诱导的自噬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用于研究自噬在生长发育、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3.生物信息学分析与高通量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主要包括:基因表达谱、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数据的研究。

线粒体自噬研究套路

线粒体自噬研究套路

线粒体自噬研究套路线粒体自噬是指细胞通过自噬途径去降解和清除不再需要的线粒体的过程。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自我保护机制。

近年来线粒体自噬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展。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对线粒体自噬进行研究的套路。

第一步:诱导线粒体自噬要研究线粒体自噬,我们需要先诱导细胞进入线粒体自噬状态。

对于哺乳动物细胞,最常用的诱导剂是卡铵霉素(Carbonyl cyanidem-chlorophenyl hydrazone,CCCP)。

CCCP是一种线粒体膜电位抑制剂,可以导致线粒体驱逐电子传递链中的质子,从而破坏线粒体膜电位。

这会导致线粒体的自噬作用被激活。

第二步:检测线粒体自噬一旦成功诱导细胞进入线粒体自噬状态,我们需要对线粒体自噬进行检测。

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检测自噬体膜表面LC3-I到LC3-II的转化。

LC3是一个关键的自噬体膜标志蛋白。

LC3-I是未修饰的形式,而LC3-II是已修饰的膜结合形式。

通过Western blot等方法,可以检测不同浓度的CCCP作用下LC3-I到LC3-II的转化情况来确定线粒体自噬的程度。

第三步:检测线粒体活性除了检测线粒体自噬之外,我们还需要检测线粒体的活性。

这可以通过测量线粒体膜电位和ATP合成活性等判断。

线粒体膜电位和ATP 合成活性是线粒体功能的关键指标。

通过比较诱导线粒体自噬前后的这些指标,可以确定线粒体自噬对于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第四步:检测线粒体DNA线粒体DNA是线粒体维持其功能的关键基因组成部分。

通过测量线粒体DNA的完整性,可以了解线粒体自噬对于线粒体基因组的影响。

常用的方法是测量线粒体DNA剪切产物的水平来判断线粒体DNA的完整性。

总结:以上就是围绕线粒体自噬研究的一些套路。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线粒体自噬对于细胞功能和基因组的影响,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破解线粒体自噬这一细胞自我保护机制的内在机理。

自噬研究方法

自噬研究方法

MDC:取12 mg粉末溶于720 nl DMSO使其浓度为50 mmol/L,分装后-20冰箱保存。

临用前用MEM稀释到终浓度50 umol/L;Rapamycin:用MEM培养基配成终浓度为1 umol/L,现用现配;400ng/ml喹乙醇:称取4 mg喹乙醇,DMSO预溶(体积<0.1%)后加入10 ml MEM培养液至完全溶解,现用现配,避光保存;3-MA:首先用PBS溶解粉末,临用前加热至完全溶解后再加入MEM培养基至终浓度10mmol/L; PI3K抑制剂(3-MA,Wortmannin)可干扰或阻断自噬体的形成用RAPAMYCIN诱导自噬我也查过一部分文献,有用无血清的,也有用,一般培养基的,浓度从25nM到100nM都有,用的是50nM的雷帕霉素,加入一般的培养基中,目的是排除无血清所诱导出来的自噬。

文献说饥饿初期激活的是大分子自噬,在4-6小时活力达到最大,24h后以CMA途径为主Earle's balanced salts solution (EBSS) for 48 hsigma的EBSS,货号E2888,有碳酸氢钠,有酚红的,酚红到不是很必须,只是一个PH指示作用,好看些无血清诱导自噬:EBSS 诱导6个小时就可以了。

EBSS一定可以诱导出来,只是需要说明的是时间点的设置,因为从饥饿诱导开始半个小时就可能开始自噬了,一直到24小时都持续,所以应该设置不同的时间点观察这个作用。

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是,饥饿诱导的一个很大的弊端是细胞死亡,这也是我面临的问题,就是在细胞收养的时候蛋白浓度太小了。

24小时就很少了,更不要说48小时和72小时了Hank's诱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饥饿诱导,细胞培养到对数生长期后以Hank's替代常规完全培养基,3h后就可诱导出自噬。

我用Hank's诱导了3h后电镜观察有30%细胞都有自噬这种现象,但不如国外报道的高。

细胞自噬过程的实验探究与调控研究

细胞自噬过程的实验探究与调控研究

细胞自噬过程的实验探究与调控研究细胞自噬是一种细胞内的重要代谢过程,它在调控细胞内物质的降解与再利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和调控研究,逐渐揭示了细胞自噬的机制和调控方式,为疾病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细胞自噬的实验探究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使用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等实验手段,深入研究了细胞自噬的各个环节,从而揭示了其详细的分子机制。

例如,通过观察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和定位,科学家们发现自噬体的形成是细胞自噬过程的关键步骤之一。

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表明,自噬体的形成依赖于一系列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和相互作用。

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细胞自噬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除了实验探究,科学家们还通过调控研究,寻找调控细胞自噬的新途径和靶点。

一方面,他们通过基因敲除和过表达等技术手段,研究了一些关键基因在细胞自噬中的功能。

例如,科学家们发现ATG5基因的敲除会导致细胞自噬的显著下降,从而证明了ATG5在细胞自噬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科学家们还通过药物筛选等方法,寻找能够调控细胞自噬的化合物。

他们发现一些化合物能够显著促进或抑制细胞自噬的发生,这为开发新的药物治疗策略提供了候选物。

细胞自噬的实验探究和调控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细胞自噬的机制,还为疾病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细胞自噬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通过研究细胞自噬在这些疾病中的异常表达和功能改变,科学家们可以找到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通过调控细胞自噬的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此外,一些药物研发公司也已经开始开发针对细胞自噬的药物,以期望在疾病治疗中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细胞自噬的实验探究和调控研究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细胞自噬的机制和调控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的代谢过程,为疾病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生物学中细胞自噬的研究

生物学中细胞自噬的研究

生物学中细胞自噬的研究近年来,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是细胞自噬的发现与深入研究。

细胞自噬是指细胞通过消化自身分解产物来维持自身代谢平衡的一种细胞现象。

它的研究对于人类及动物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本文将围绕细胞自噬该领域展开深入探讨。

一、细胞自噬的发现细胞自噬的概念是由日本科学家吉野彰正于1992年提出的。

在细胞自噬之前,人们对于细胞分解嵌合体的理解还比较有限。

吉野彰正发现一种被人们忽视的细胞生理现象,通过将带病毒质粒的细胞置于药物处理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该细胞可以清除质粒并将质粒分子进行分解。

随后的研究显示,直到20世纪末期,由于方法和技术的限制,广大科研人员尚未有效地探究细胞自噬现象本质。

直到技术手段的提高,人们对细胞自噬的认识才被逐渐深化,到今天,细胞自噬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学研究方向。

二、细胞自噬与防止肿瘤的发生目前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和防止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细胞的舍去对人体是有益的,大量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某些细胞坏死,而这些细胞没有被清除,那么这样的坏死细胞会向身体里面释放出大量的各种细胞物质,这会引起身体内部的炎症,并需要大量的细胞来进行修复。

在肿瘤的形成过程中,肿瘤细胞究竟是如何获得巨大的生命力和代谢能力呢?研究表明,肿瘤细胞的代谢与自身病理的特点以及抗肿瘤属性有关。

正是在生命过程中,细胞对自身分泌进行调整的能力,使得其能够抵抗环境和被切断时的伤害。

细胞自噬相当于调节肿瘤细胞分泌所必需的氧、糖、氨基酸和脂质等目标分子,以维持肿瘤细胞生长和分裂。

三、细胞自噬与新陈代谢相关的疾病除肿瘤之外,细胞自噬还与其他与新陈代谢相关的疾病密切相关,如糖尿病、肥胖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感染等。

在这些疾病的发生中,细胞自噬参与了细胞凋亡过程和制定免疫应答机制,从而使得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更容易得到解释和理解。

四、细胞自噬对于肌肉延迟性损伤的修复作用在肌肉损伤的修复过程中,细胞自噬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自噬研究指南第四版

自噬研究指南第四版

自噬研究指南第四版第四版自噬研究指南自噬是一种细胞内的重要代谢过程,它可以清除垃圾蛋白质、细胞器以及损坏DNA等,以维持细胞的功能和稳态。

近年来,对自噬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深入理解该过程的机制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1. 自噬的检测方法自噬的监测是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镜下观察自噬体形成、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蛋白质水解活性等。

此外,近年来流行的指示性信号分子GFP-LC3和mCherry-GFP-LC3转染技术,也为自噬的实时监测提供了便利。

2. 自噬的调控自噬的调控涉及一系列的信号通路,包括mTOR通路、AMPK通路等。

研究表明,mTOR是一个关键的负调控分子,mTOR被抑制时,可以激活自噬的启动,并调控自噬的不同阶段。

此外,AMPK的激活也可以促进自噬的发生。

此外,一些细胞因子、热休克蛋白和ATP等也可以参与自噬的调控。

3. 自噬与相关疾病自噬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神经变性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等。

了解自噬的异常调控在疾病中的作用有助于发展新的治疗策略。

例如,通过调节自噬的发生和抑制特定信号通路,可以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4. 自噬的药物研发自噬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力已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开发针对自噬过程的药物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目前已有许多潜在的抑制剂和激活剂被发现,这些药物可用于疾病的治疗。

然而,目前对自噬的药物研发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优化药物的特性和疗效。

综上所述,随着对自噬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于自噬机制和调控方式的理解不断增加。

继续推动自噬研究,对于揭示细胞的代谢调控、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以及药物研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指南能为研究者提供有关自噬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方法的参考,并助力推动自噬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细胞自噬的研究方法

细胞自噬的研究方法

细胞自噬的研究方法一、本文概述细胞自噬是一种细胞内自我降解和再循环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细胞能够清除受损、老化或多余的细胞器及蛋白质,从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态。

近年来,随着对细胞自噬机制的深入研究,其在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了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细胞自噬的研究方法,包括细胞自噬的监测技术、诱导与抑制方法,以及研究细胞自噬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等。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为从事细胞自噬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细胞自噬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

二、细胞自噬的基本过程与机制细胞自噬是一种细胞内降解和回收细胞质组分和细胞器的重要过程,对维持细胞稳态和适应环境变化具有关键作用。

自噬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步骤,包括自噬体的形成、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以及自噬体内物质的降解。

自噬体的形成是自噬过程的起始阶段。

在这一阶段,细胞内的双层膜结构(称为吞噬泡或自噬泡)开始延伸并包裹待降解的细胞质组分或细胞器。

这一过程受到多种自噬相关基因(ATG)编码的蛋白质的调控。

一些关键的ATG蛋白,如ATG5和ATG12,参与自噬体膜的延伸和闭合。

接下来,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一个自噬溶酶体。

在这一步骤中,自噬体的外膜与溶酶体的膜融合,释放出自噬体内的物质进入溶酶体的酸性环境。

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这些水解酶能够降解自噬体内的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等有机物。

自噬体内物质的降解是自噬过程的最后阶段。

在自噬溶酶体中,水解酶将自噬体内的物质分解为小分子,如氨基酸、脂肪酸和单糖等。

这些小分子可以被细胞重新利用,以支持细胞的代谢活动和生长需求。

除了上述基本过程外,细胞自噬还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

例如,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是调控自噬的两个重要通路。

mTOR通路在营养充足时抑制自噬,而在营养不足时则促进自噬的发生。

AMPK通路则在能量不足时激活自噬,以提供能量来源。

鉴定细胞发生自噬的方法

鉴定细胞发生自噬的方法

鉴定细胞发生自噬的方法自噬(Autophagy)是指细胞破坏自身细胞内器官或者物质的一种自我降解机制,它不仅参与清除自身内部旧无用、损坏的器官或物质,还可以提供细胞必要的能量,在细胞增殖、分化和死亡等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很多疾病的发生或进展,都与自噬发生的失调有直接关系,所以有必要研究鉴定细胞发生自噬的方法。

鉴定细胞发生自噬的方法大体有三类:一是可视化鉴定;二是信号通路检测;三是其他生物学方法。

首先,可视化鉴定是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内物质吞噬变化的方法。

通过对比实验,可以得出细胞发生自噬所产生的可视化变化,从而鉴定该细胞是否发生了自噬。

一般常用的方法有荧光染色和免疫荧光定位法。

荧光染色是利用伴随自噬过程的蛋白质把具有荧光性质的碱基染色,再利用改变荧光强度的抗体或者小分子探针监测细胞内蛋白质变化的方法;免疫荧光定位是利用荧光标记抗体把自噬与其他发生机制分离开来,结合成像技术,直接地观察细胞内发生自噬,移动和分布的情况。

其次,信号通路检测是指利用多种基因表达方法检测与自噬相关的信号通路,以确定细胞是否发生了自噬变化。

常用的基因表达技术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是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技术,在组织或细胞样本中测定与自噬有关的基因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是质谱技术分析细胞内蛋白质组成和变化,从而检测细胞发生自噬的情况。

最后,还有一些其他生物学方法,如细胞模型实验和动物实验,可以用来鉴定细胞发生自噬的情况。

细胞模型实验是指利用细胞模型来模拟实际自噬过程,有助于发现和验证自噬的分子机制;而动物实验则是利用动物模型,观察动物模型细胞是否发生自噬,有助于研究自噬在疾病机理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鉴定细胞发生自噬的方法主要有可视化鉴定、信号通路检测以及其他生物学方法。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势,结合各种方法可以更好地研究自噬发生的机制,为自噬与疾病进行有效的防治奠定基础。

自噬的热点研究方法及步骤

自噬的热点研究方法及步骤

自噬的热点研究方法及步骤自噬作为时下的研究热点,有非常深远的研究意义。

一、自噬病毒工具1)GFP-LC3单荧光自噬指示病毒系统GFP-LC3病毒系统可高效感染目的细胞,表达GFP-LC3,感染感染后细胞可在荧光显微镜下实时观察自噬的整体水平;由于电镜耗时长,不利于监测(Monitoring)自噬形成。

我们利用LC3在自噬形成过程中发生聚集的现象开发出了GFP-LC3指示技术:无自噬时,GFP-LC3融合蛋白弥散在胞浆中;自噬形成时,GFP-LC3融合蛋白转位至自噬体膜,在荧光显微镜下形成多个明亮的绿色荧光斑点,一个斑点相当于一个自噬体,可以通过计数来评价自噬活性的高低。

汉恒生物已开发出高效的评价用GFP-LC3病毒载体,通过瞬时高效感染细胞,配合活细胞工作站成功评价自噬流。

2)mRFP-GFP-LC3双荧光自噬指示病毒系统表达mRFP-GFP-LC3 融合蛋白的病毒产品。

mRFP 用于标记及追踪LC3,GFP 的减弱可指示溶酶体与自噬小体的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即由于GFP 荧光蛋白对酸性敏感,当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GFP 荧光发生淬灭,此时只能检测到红色荧光。

已多种双荧光病毒系统提供,具体如下:a)mRFP-GFP-LC3腺病毒系统——可高效感染目的细胞,表达mRFP-GFP-LC3,感染后细胞可在荧光显微镜下实时观察自噬发生过程;b)mRFP-GFP-LC3慢病毒系统——可以稳定表达持续检测细胞的自噬流检测;c)mRFP-GFP-LC3腺相关病毒(AAV)系统——最有效的在体自噬流检测工具;二、自噬检测以及整体服务1)自噬检测服务常规自噬检测服务包括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自噬的水平,优惠提供自噬常规抗体LC3、p62以及beclin1等,我们的研究团队长期为客户提供自噬技术服务,有丰富的自噬研究经验,我们的优势是周期短,质量高;a)利用Western Blot检测LC3-II/I比值的变化以评价自噬形成。

自噬荧光研究方法及具体步骤

自噬荧光研究方法及具体步骤

自噬荧光研究方法及具体步骤自噬(Autophag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auto”(自我)与“phagein”(吞噬)的结合。

自噬发生在细胞内,是一个吞噬自身细胞质蛋白或细胞器,使其包被进入双层膜囊泡(自噬体),进而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的过程,自噬的意义在于实现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

在自噬过程中,自噬体的形成是关键,其直径平均500nm,囊泡内包裹胞质成分和某些细胞器如线粒体、内吞体、过氧化物酶体等。

与其他细胞器相比,自噬体的半衰期很短,只有8min 左右,说明自噬是细胞对于环境变化的有效反应。

细胞质中的线粒体等细胞器首先被囊泡所包被,这种囊泡主要来自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囊泡最终形成双层膜结构,即自噬体(autophagosome);自吞噬体与胞内体融合形成中间自体吞噬泡,最终自体吞噬泡的外膜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autolysosome),由溶酶体内的酶降解自体吞噬泡中的内容物和内膜。

自噬观察检测方法:1.透射电镜下直接观察自噬体Phagophore 的特征为:新月状或杯状,双层或多层膜;自噬体的特征为:双层或多层膜的液泡状结构,内含胞浆成分,如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等;自噬溶酶体的特征为:单层膜,胞浆成分已降解。

2.利用Western Blot 检测LC3-II/I 比值的变化以评价自噬形成自噬形成过程中,胞浆型LC3(LC3-I)会酶解掉一段多肽,转变为膜型LC3 (LC3-II)。

故而LC3-II/LC3-I 比值的大小可估计自噬水平的高低。

3.在荧光显微镜下采用GFP-LC3 融合蛋白来示踪自噬形成无自噬时,GFP-LC3 融合蛋白弥散在胞浆中;自噬形成时,GFP-LC3 融合蛋白转位至自噬体膜,在荧光显微镜下形成多个明亮的绿色荧光斑点,一个斑点相当于一个自噬体,可以通过计数来评价自噬活性的高低。

单荧光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外源表达系统在宿主细胞中过表达GFP-LC3B 融合蛋白。

线粒体自噬实验研究步骤

线粒体自噬实验研究步骤

线粒体自噬实验研究步骤一、实验准备1. 实验设备:显微镜、细胞培养箱、离心机、PCR仪、电泳设备等。

2. 实验试剂: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PBS缓冲液、线粒体自噬相关抗体、荧光标记二抗、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等。

二、细胞处理1. 细胞传代:将细胞从培养瓶中吹散,加入适量培养基,离心后重新悬浮于培养基中,接种到培养皿或培养瓶中,放入细胞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2. 细胞同步化: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需要对细胞进行同步化处理。

常用的方法包括饥饿法、血清法等。

3. 药物处理:根据实验设计,向细胞中加入相应的药物或抑制剂,处理一定时间后,收集细胞样本进行下一步实验。

三、样本制备1. 细胞爬片:将细胞接种到涂有抗凝剂的载玻片上,培养一定时间后进行固定。

2. 细胞染色:采用荧光染色或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对细胞进行标记和染色。

3. 制作切片:将染色后的细胞进行切片,制备成临时装片或石蜡切片。

四、显微观察1. 荧光显微镜观察: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染色标记的细胞样本,观察线粒体自噬的情况。

2. 倒置显微镜观察: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和形态变化。

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荧光信号和定位情况。

五、数据分析1. 图像分析: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对荧光显微镜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进行分析,测量线粒体自噬的相关参数,如自噬体数量、大小等。

2. 定量分析:采用定量PCR、Western blot等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

3. 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相关指标和参数,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六、结果解读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线粒体自噬在相关生理或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探讨其与疾病的关系,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七、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总结实验结论,评估实验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自噬研究

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自噬研究

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自噬研究第一章:引言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在维持生命活动的同时,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代谢过程。

其中,细胞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调节代谢的机制,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

细胞自噬是指细胞通过将细胞器、蛋白质等有害物质酶解来回收营养物质和细胞垃圾的过程,是维护细胞生存和稳态的重要机制之一。

细胞自噬现象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引发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对细胞自噬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阐明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第二章:细胞自噬的分类细胞自噬主要有三种类型:微型自噬、宏噬、自噬体形成途径。

微型自噬(microautophagy)是一种将细胞质膜运转的一部分内嵌到另一部分质膜中以形成袋状结构,通过细胞质的内外质膜区分隔的过程。

微型自噬是一种早期发现的自噬类型,但是由于其机制较为复杂,研究较少。

宏噬(macroautophagy)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自噬类型。

宏噬的大致过程包括:囊泡体的形成、与溶酶体的融合、垃圾物质的降解和利用等。

宏噬能够对各种垃圾物质进行降解,包括细胞器、蛋白质质和细胞外物质。

自噬体形成途径(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是由一种特殊蛋白分子Hsc70和蛋白酶LAMP-2a参与的一种高度特异的内质网膜制造起始物质的转运方式。

这种转运方式只针对特定的蛋白质。

第三章:细胞自噬分子机制细胞自噬的关键分子机制包括:ULK1复合物、 Beclin1复合物、ATG (自噬相关)基因、有效协同作用的磷酸乙酰肌醇信号通路等。

ULK1复合物是由ULK1(细胞自噬相关的丝裂原激酶样激酶)、ATG13和FIP200组成,其是启动宏噬期间必不可少的复合物。

ULK1复合物在受到某些刺激时,如减少的细胞氧化物水平或营养不良,会在某些位点上磷酸化,最终完成启动自噬体形成的过程。

Beclin1复合物是由Beclin1、VPS34、VPS15和ATG14L等亚基构成。

自噬及其研究方法

自噬及其研究方法

自噬及其研究方法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自噬(Autophagy)及其研究方法概述一、背景概念:目前根据发生过程分为三类:Macroautophagy,Microautophagy和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CMA), 大自噬(Macroautophagy)即我们说的自噬(autophagy);微自噬(Microautophagy):是指溶酶体主动、直接吞噬胞浆成分的一种方式;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 (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CMA):一些分子伴侣,如hsp70,能帮助未折叠蛋白转位入溶酶体。

通常说的自噬泛指Macroautophagy.自噬是细胞内的一种“自食(Self-eating)”的现象,凋亡是“自杀(Self-killing)”的现象,二者共用相同的刺激因素和调节蛋白,但是诱发阈值和门槛不同,如何转换和协调目前还不清楚. 自噬是指膜(目前来源还有争议,大部分表现为双层膜,有时多层或单层)包裹部分胞质和细胞内需降解的细胞器、蛋白质等形成自噬体(autophagosome),最后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autophagolysosome),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以实现细胞稳态和细胞器的更新。

自噬的步骤可以大概总结为下面四步:步骤1:细胞接受自噬诱导信号后,在胞浆的某处形成一个小的类似“脂质体”样的膜结构,然后不断扩张,但它并不呈球形,而是扁平的,就像一个由2层脂双层组成的碗,可在电镜下观察到,被称为Phagophore,是自噬发生的铁证之一。

步骤2:Phagophore不断延伸,将胞浆中的任何成分,包括细胞器,全部揽入“碗”中,然后“收口”,成为密闭的球状的autophagosome,即“自噬体”。

电镜下观察到自噬体是自噬发生的铁证之二。

自噬的慢病毒研究原理及方法步骤

自噬的慢病毒研究原理及方法步骤

一.技术简介自噬(Autophagy)是一种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通过溶酶体吞噬并降解部分自身组分的细胞内分解代谢途径。

自噬与多种生理功能有关, 在饥饿等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细胞通过自噬降解多余或异常的细胞内组分,为细胞的生存提供能量及原材料,促进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及对环境变化产生应答。

自噬异常与多种病理过程如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疾病、病原体感染等都有密切关系。

由于细胞自噬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自噬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由于自噬体膜形成过程中需要LC3 ,因此通过标记LC3可以识别自噬体。

LC3是酵母自噬关键蛋白ATG8在哺乳动物中的同源蛋白。

LC3 最初被分析鉴定为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MAP1LC3)O LC3 蛋白家族包括LC3A、B、C 和GABARAP 等亚家族,其中对于LC3B的硏究最为广泛。

到目前为止,LC3B被认为是细胞自噬信号通路最为关键的标志性蛋白。

LC3B是一个具有12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在蛋白合成后,被Atg4所酶切而失去了C端的22个氨基酸蛋白,从而暴露出C端的甘氨酸,人们把它命名为胞质形式的LC3B I。

在细胞自噬的过程中,其C端暴露的甘氨酸经过一个类似泛素化的过程,以ATG7为E1样激活酶(El-like activating enzyme),以ATG3 为E2样连接酶(E2-like conjugation enzyme),以Atgl2-Atg5-Atgl6 复合物为E3 样连接酶(E3-like ligase),在C端甘氨酸上共价连接上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而成为LC3B-PE 即LC3BII O与胞质定位的LC3B I不同z LC3B II定位于自噬体(autophagosome)的内膜和外膜上。

在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自噬体外膜上的LC3B II 被Atg4所酶切,而自噬体内膜上的LC3B II则被溶酶体内的蛋白酶所降解。

线粒体自噬研究方法

线粒体自噬研究方法

线粒体自噬研究方法
线粒体自噬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透射电镜技术(TEM):这是研究自噬发生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手段。

透射电镜可以观察到线粒体自噬体和线粒体自噬溶酶体的形成和结构特征,从而判断自噬是否发生。

2. 荧光显微镜技术:通过荧光标记的方法,可以观察线粒体自噬的动态过程,例如使用荧光探针标记技术对线粒体和自噬体进行共定位。

此外,还可以利用荧光基因标记技术对线粒体和自噬体进行共定位分析。

3. 免疫印迹技术(IB):通过检测线粒体蛋白的表达量变化,可以反映线粒体自噬的活性。

通常选取线粒体基质蛋白、线粒体膜蛋白等作为检测目标,以全面反映线粒体总量的变化。

4. 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 FC):这是一种单细胞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手段,可以通过定量检测线粒体荧光强度的变化来反映线粒体的损伤程度。

5. 分子生物学技术:例如通过基因敲除或转基因技术,研究特定基因对线粒体自噬的影响;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参与线粒体自噬的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细胞自噬机制研究及应用

细胞自噬机制研究及应用

细胞自噬机制研究及应用细胞自噬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生物学现象,其在细胞代谢、疾病发生发展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出发,探讨其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一、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自噬是细胞利用各种分解酶和酶体等形成“自噬体”来降解自身成分的一种生物学过程。

细胞自噬机制则是指这一过程发生时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

早在20世纪50年代,细胞自噬便已被观察到,但其机制一直未能被完全阐明。

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才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细胞自噬机制与ATP依赖性的系统、信号转导、细胞骨架和膜结构等方面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细胞自噬过程中有三个主要步骤:形成自噬体、自噬体运输和自噬体融合与酶解。

形成自噬体的步骤主要包括膜的原位组装、折叠及聚合等一系列过程。

运输步骤中,自噬体通过细胞内骨架和微管等结构运输到溶酶体降解区域,并利用酶体内的水解酶对其进行降解。

在自噬体的融合与酶解过程中,则涉及到多种蛋白质和囊泡的合成、进入和融合等复杂机制。

总体来说,细胞自噬机制的深入研究从分子层面揭示了细胞内噬菌体和DNA损伤的修复、凋亡、免疫应答等核心生物功能的调控机制。

此外,还通过模式动物研究揭示了自噬机制与神经系统、肿瘤、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关联。

二、细胞自噬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细胞自噬机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基因敲除、基因转导等方法,研究自噬相关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该方向的研究可为阐明自噬机制提供重要的分子生物学依据,同时也为开发新型治疗手段提供了理论基础。

例如,科学家们对自噬蛋白Atg5的敲除实验发现,该蛋白在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针对该蛋白的靶向治疗方法也正在不断被研究和开发。

二是利用细胞自噬机制探测和研究多种人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例如,在癌症研究领域,细胞自噬被认为是肿瘤抗菌药物耐受性的一种重要机制,因此,科学家正通过抑制自噬的方式,研究肿瘤细胞的逆转生长和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DC:取12 mg粉末溶于720 nl DMSO使其浓度为50 mmol/L,分装后-20冰箱保存。

临用前用MEM稀释到终浓度50 umol/L;
Rapamycin:用MEM培养基配成终浓度为1 umol/L,现用现配;
400ng/ml喹乙醇:称取4 mg喹乙醇,DMSO预溶(体积<0.1%)后加入10 ml MEM培养液至完全溶解,现用现配,避光保存;
3-MA:首先用PBS溶解粉末,临用前加热至完全溶解后再加入MEM培养基至终浓度10mmol/L; PI3K抑制剂(3-MA,Wortmannin)可干扰或阻断自噬体的形成
用RAPAMYCIN诱导自噬我也查过一部分文献,有用无血清的,也有用,一般培养基的,浓度从25nM到100nM都有,用的是50nM的雷帕霉素,加入一般的培养基中,目的是排除无血清所诱导出来的自噬。

文献说饥饿初期激活的是大分子自噬,在4-6小时活力达到最大,24h后以CMA途径为主Earle's balanced salts solution (EBSS) for 48 h
sigma的EBSS,货号E2888,有碳酸氢钠,有酚红的,酚红到不是很必须,只是一个PH指示作用,好看些
无血清诱导自噬:EBSS 诱导6个小时就可以了。

EBSS一定可以诱导出来,只是需要说明的是时间点的设置,因为从饥饿诱导开始半个小时就可能开始自噬了,一直到24小时都持续,所以应该设置不同的时间点观察这个作用。

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是,饥饿诱导的一个很大的弊端是细胞死亡,这也是我面临的问题,就是在细胞收养的时候蛋白浓度太小了。

24小时就很少了,更不要说48小时和72小时了
Hank's诱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饥饿诱导,细胞培养到对数生长期后以Hank's替代常规完全培养基,3h后就可诱导出自噬。

我用Hank's诱导了3h后电镜观察有30%细胞都有自噬这种现象,但不如国外报道的高。

sigma的氯喹的货号C6628。

用氯喹做自噬抑制剂,293T细胞50uM就可以。

1. 可以用双蒸水配制2. 配制后4度保存
不同的自噬抑制剂机制不同。

抑制的步骤也不同。

有的不能抑制lc3的剪切,但能抑制后续的步骤,Chloroquine抑制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过程,autophgy不能完成,所以lc3才会累积。

因此加了抑制剂lc3之后会比不加的要高。

氯喹能提高溶酶体中的pH值,使溶酶体中的酸性水解酶丧失活性,从而导致“自噬溶酶体”不能降解,因此,位于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膜上的LC3不能按时降解,表现为LC3荧光长时间的保留或WB中LC3条带变粗。

Z-VAD-FMK(caspase-3 抑制剂)抑制EV71感染所引起的细胞凋亡,观察细胞的自噬情况。

研究发现,抑制细胞凋亡能增加LC3-I转化为LC3-II以及p62的降解。

1. 雷帕霉素:作为以mTOR 为靶点最经典的诱导剂已经被广为应用,推荐工作浓度为1μmol-10μmol;
2. 氯喹:氯喹(Chloroquine)作为溶酶体的抑制剂,可以抑制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从而可以用来作为自噬以及自噬流的抑制剂用于实验研究,推荐使用浓度:10umol-50umol。

正常培养的细胞自噬活性很低,不适于观察,因此,必须对自噬进行人工干预和调节,经报道的
药物有:
自噬诱导剂
(1) Bredeldin A / Thapsigargin / Tunicamycin :模拟内质网应激
(2) Carbamazepine/ L-690,330/ Lithium Chloride(氯化锂):IMPase抑制剂(即Inositol monophosphatase,肌醇单磷酸酶)
(3) Earle's平衡盐溶液:制造饥饿
(4) N-Acetyl-D-sphingosine(C2-ceramide):Class I PI3K Pathway抑制剂
(5) Rapamycin:mTOR抑制剂
(6) Xestospongin B/C:IP3R阻滞剂
自噬抑制剂
(1) 3-Methyladenine(3-MA):(Class III PI3K)hVps34 抑制剂
(2) Bafilomycin A1:质子泵抑制剂
(3) Hydroxychloroquine(羟氯喹):Lysosomal lumen alkalizer(溶酶体腔碱化剂)
衣霉素(tunicamycin from Slreptomyces sp., TM). Sigma-Aldrich 公司产品,货号:T7765 ;溶于DMSO中配成储存液,使用时DMSO终体积浓度不超过1/1000。

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 Sigma-Aldrich 公司产品,货号:M9281;溶于灭菌超纯水制成储存液。

氯喹二磷酸盐(chloroquine diphosphate salt,CQ) sigma-Aldrich 公司产品,货号:C6628;溶于灭菌超纯水中制成存液。

雷帕霉素(rapamycin), 2.5mg/ml in DMSO, Sigma-Aldrich 公司产品,货号:R8781;
MDC染色焚光显微镜检测细胞自睡
单丹黄酰尸胺(Monodansylcadaverine,MDC)是一种突光染料,被用作自吞泡的示踪剂。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按常规方法消化后接种于6孔板,每孔接种1x106个细胞;
(2)细胞密度达到60%-70%时,弃去培养液,小心用PBS洗1遍,分别用含TG浓度为0、0.5、1 nM 的培养基及含Rapamycin (终浓度1 pM)的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
(3)弃上清PBS洗2遍,每孔加入含MDC(终浓度50 nM)的培养基于37 V、5% CCh的恒温培养箱中避光温育20 min;
(4)取出六孔板置于劳光显微镜下,Ih内观察细胞自唾发生情况并拍照。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自噬发生率
(1)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接种于6孔板,培养24h之后,分别用含TG浓度为0、1、2、4、8uM的培养基继续培养24h和0.5uM的TG作用不同时间(0、24、36、48、60h)后,取出
六孔板,将上清收集到4 ml的离心管中;
(2)每孔加入2ml含MDC(终浓度50nM)的MEM培养基,于37°C、5%0?的恒温培养箱中避光孵育30 min;
(3)将收集的上清2000rpm,离心5min;
(4)弃掉上清,每管加入500ul含MDC(终浓度50 uM)的MEM培养基,吹打混句,37 °C避光解育30 min;
(5)取出六孔板,PBS洗2次,0.25%的胰酶消化2min, 1 ml的PBS吹打混匀收集到1.5ml的离心管中,2000 rpm.离心5 min;
(6)弃掉上清,加1ml的PBS重悬,2000rpm,离心5 min;
(7)吸出800ul上清,剩余的200 ul吹打混勾;
(8)鮮育完的上清,2000rpm,离心5 min;
(9)弃掉上清,1ml的PBS吹打混勾收集到1.5 ml的离心管中,2000 rpm,离心5 min;
(10)重复步骤(6)和(7);
(11)将上述两个相同浓度或相同时间点的两管混勾,过300目铜网上机检测。

流式细胞
仪以488nm激发波长测定MDC染色的荧光强度。

LC3B WB: 1:2000
条件是15% SDS-PAGE, 正常跑胶至下沿0.5cm即可,200mA 湿转45min 正常0.45的PVDF,5%牛奶封闭1h,4C过夜摇动孵育,洗抗体3*5min即可
LC3B的Western-blot检测,配置的15%的分离胶,湿转250mA,60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