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自转 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教案13篇
![《地球自转》教案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9a25c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a.png)
《地球自转》教案13篇《地球自转》教案1【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悬导入法。
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问题】(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
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
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师生共同总结】(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19984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d.png)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的演示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运动。
2. 讲解地球自转的特点:周期为一天,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3. 提问: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呢?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昼夜交替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交替。
2. 讲解地方时的概念: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会经历不同的时间段,产生地方时差。
3.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会有差异吗?四、课堂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
2. 学生汇报演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出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的现象。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的短文,简要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和实践,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课堂讲解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讲解中,对于地方时的讲解较为简单,今后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初一地球的自转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初一地球的自转](https://img.taocdn.com/s3/m/efb2f9d45ef7ba0d4a733b59.png)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王英姿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动力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自然现象。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分析现象的能力;(2)通过亲自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3)通过知识的迁移,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进行社会调查。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利用演示活动,培养学习的兴趣;(2)了解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二、教学基本思路1.主要通过学生活动,掌握知识目标。
2.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3.学习过程:引入[问题1] 为什么我们有白天和黑夜之分?教师小结:地球是不透明的,总有一半的地方是太阳照不到的[问题2]是地转还是天转?学生回答:是地球转。
[问题3]为什么我们不感到地球的转动?教师小结:参照物的不同(举例:坐车)活动1。
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并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问题4]地球有哪些运动方式?教师小结: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自转和公转活动2。
请同学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师小结:地球自转的方向活动3。
观察地球自转,讨论你们看到什么现象?教师小结: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更替活动4。
连续自转,观察(1)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时间差异;(2)当中国是白天,哪些国家是夜晚?(3)日本和中国谁先看到日出?教师小结:地球自转产生了各地时间的差异。
活动5。
教材P10“活动3”教师小结:地球自转的周期在课堂提问中的激励性评价(案例《地球的自转》)[环节一]学生已从课本的韪中知道地球是运动的,因此再问地球是否在动这个个问题则显得多余。
于是我的问题直接进入并不断深入,主要要问题设计:“地球有哪几种运动方式?”“它是怎么自转的?”“既然地球在转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问题1.地球有哪几种运动方式?两种”有的同学答到,可见他对小学的知识学得还不错,但若此时就肯定他的回答,那么其它同学则不需要思考,同时为了解其它同学的想法,我又再问:“好,有同学说了自己的意见,其它同学呢?”。
初中地理_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a964fcf561252d381eb6e20.png)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对静态地球和九大行星绕日运动的初步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由此体验太阳东升西落和昼夜更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
2、学生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了解了有关地球的常识,但在建立空间运动概念上还处于朦胧想象阶段。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具备建立两个参照物空间思维能力,要使学生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就要运用生活中所观察的现象和具体模型来演示和说明。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让学生能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旋转中心。
②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时各地的昼夜现象,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区别,说出地球自转的周期。
③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时间差异。
2、过程与方法利用模型进行实验建立地球运动的抽象的空间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发现生活中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明确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合作探究、演示法六、教学用具学案、多媒体、PPT、地球仪、五角星、笑脸贴图、方向贴图、手电筒七、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教师引导:同学们,张开你们的双手,用你的左手拍你的右手,掌声送给你自己。
学生活动:拍手。
教师:相信你们自己可以用双手转动整个地球。
【课堂导入】Flash动画展示:太阳鸟标志的太阳升落图教师:请同学们结合常识来看这幅图片,我们知道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什么方向落下?学生:东边,西边。
教师:我们看到的太阳是东升西落。
那么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PPT展示: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幕式图片教师: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幕式于当地时间8月5日19点55分举行,而身在中国的我们想看直播就要在8月6日7点,为什么同一时刻,一个是晚上,一个是白天?为什么同一个时刻不同地方时间不同呢?学生:自转(公转)教师:刚才同学提到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是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到底答案到底是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学习地球的自转。
初中地理 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 地球的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e9627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6.png)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演示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谜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引发学生思考,地球自转是什么意思。
二、新课教学1. 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的现象。
2.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的演示1. 教师操作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学生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四、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为黑夜。
地球自转使得昼夜不断交替。
2.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五、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其他现象。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六、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
2. 撰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演示、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能过于紧张,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调整时间安排,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https://img.taocdn.com/s3/m/20b87c4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b.png)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独特星球,它的运动方式包括自转和公转。
了解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初中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文,我们将详细介绍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1. 自转: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一圈需要24小时,这个运动被称为自转。
地轴是垂直穿过北极点和南极点的虚拟轴线,地球绕着这个轴线旋转。
由于自转造成了白天与黑夜、日出与日落的交替。
(a)白天与黑夜:当你站在地面上时,会看到太阳冉冉升起和渐渐下山。
这正是因为地球不断自转所引起的现象。
当你所处位置正好在太阳光照射范围内,你会经历白天;当你离开那个范围,就会进入黑夜。
(b)日出与日落:日出发生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之际,在此之后日光会逐渐覆盖地球的各个部分。
日落则是太阳从地平线下降时,天空将逐渐变暗。
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因地点和季节而异,这是因为自转速度在不同纬度有所不同。
2.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地球除了自转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运动叫做公转。
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次公转周期约为365天5小时48分钟46秒,我们通常称之为一年。
这个运动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a)季节交替: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而非圆形,使得离太阳更近(近日点)的时候极端温暖,远离太阳(远日点)时寒冷。
这就是造成四季交替的原因。
当北半球朝向太阳时,它会经历更多的光照和热量,这是北半球的夏天;而当南半球朝向太阳时,则是南半球的夏天。
(b)昼长夜短与昼短夜长: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不同纬度上白天和黑夜长度的差异。
在靠近北极或南极的地区,由于地球倾斜角度的影响,夏季白天会很长而晚上很短;在冬季则正好相反。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意义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a)时间计算:我们的日历是根据地球的公转周期来制定的。
了解自转和公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计算时间、安排生活和活动。
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
![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8e23639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b.png)
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实验材料(如蜡烛、乒乓球、铁丝等)3. 挂图或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设置疑问:毛主席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句写错了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教师活动: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和周期(一天)。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验证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
(2)地方时:地球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如东早西晚。
三、课堂实验1. 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教师活动: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过程,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地方时的实验:教师活动:设置实验情景,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时间差异。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理解地方时的概念。
四、课堂小结1. 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五、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示意图。
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和地方时的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实验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产生的现象以及其实际应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e9097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8e.png)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1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同学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培育同学的试验力量〔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试验〕、推理力量和想像力量〔依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通过熟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同学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预备:1、分组试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提问:〔1〕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3〕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4〕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2、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学习新课:1、指导同学熟悉地球的自转〔1〕讲解并描述: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看,始终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
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看和深化思索,熟悉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识的现象: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假如看船上的物体能发觉吗?为什么?〔3〕讲解:当我们伴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
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同时,通过观看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推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状况。
初中地理与地球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与地球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b51c37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a0.png)
初中地理与地球自转教案1. 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2. 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3. 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运动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4.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3.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使学生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2.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3. 讲解法:教师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现象;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
2. 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
3. 演示地球自转运动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的过程,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
4. 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并解释这些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5. 讲解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讲解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定义、特点,使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现象。
七、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2. 观察并记录当地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现象,探讨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现象,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运动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b7fb620af45b307e871971c.png)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中的基本的运动规律2、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实,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4、用实例解释区时和日界线,并运用此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5、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简单计算时区差、时间、日期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传的运动规律2、简单计算时区差、时间、日期的能力教学过程导入:为什么白天和黑夜总是交替出现的?为什么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落呢?一、地球的自转1、说明昼夜交替的现象2、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说明在不同的方位看地球。
其自转的方向是不同的二、时间的差异1、地球自西向东转——太阳东升西落——东边的地点日出早——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是有差异的。
2、地球上时间差异的规律地球每天自转一周,一天24个小时转过360,每小时经过15,每分钟转1地球上时间东早西晚,经度每差15,地方相差1小时举例说明——欧洲的足球联赛三、区时和日界线1、区时的概念强调:东面的时区区时早,而西面的时区区时晚例1:北京(东八区)12点东京(东九区)伦敦(0时区)纽约(西五区)例2:假设一架飞机自北京沿40N纬线上空向东作环球飞行,机上人员为了使自己的手表上的时间与途径地时间(区时)一致向东每跨越一个时区需要将手边拨快,还是拨慢一个小时?飞回北京要拨几个小时?3、日界线:避免日期的混乱(1)、日界线并不等于180经线,而是一条折线(2)、日界线是新的一天的起始线,同时又是一天的介绍线(3)、日界线两侧的东、西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
与时刻早晚不同的是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的日期早一天(4)、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退一天,反之,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进一天总结: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地球的自转,加深了对地球自转方向、周期等特点的认识,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他们对我们的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实际上,地球的两种运动是同时运行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下一课要探讨地球的另一种形式—地球的公转。
初中地理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64c36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8.png)
初中地理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3.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地球自转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意义。
2.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并通过地球仪演示这些现象。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地球自转的实例,如日出日落、时差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进行解释。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个现象。
2. 完成PPT上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实例的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究地球自转的奥秘。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教案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20fb7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15.png)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教案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初中地球自转优秀教案
![初中地球自转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84ea5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7.png)
初中地球自转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方向的理解。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的自转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阐述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5分钟)1. 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使得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
2. 时间差异:地球不同地区经历昼夜的时间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作息时间、旅行等。
2. 讨论地球自转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如航海、探险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自转方向和周期。
2. 收集有关地球自转在人类历史中的应用实例,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实例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注重知识点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作业布置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https://img.taocdn.com/s3/m/5a3d3ebe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3.png)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特征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中心轴线旋转的运动,而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行的两个基本运动,也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概念。
1. 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绕自身中心轴线从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地球向赤道两侧略为鼓起,形成了地球的赤道膨胀和极圈压缩现象。
地球每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称为地球的自转周期,通常约为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不仅使得地球上的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也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文现象。
自转带来了昼夜交替,使得地球上的生物有规律的活动时间。
同时,地球的自转还导致了离心力的存在,形成了地球的地理现象,如大陆风系、赤道气候等。
2. 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进行公转运动,形成了太阳系。
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地球的公转轨道并不是圆形,而是近似一个椭圆,其离心率约为0.0167。
地球的公转轨道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起着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轨道离心率的存在,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也有所不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在公转过程中,地球的南北半球交替接受到太阳直射的区域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了季节的交替。
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生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天文、地理到气候,都受到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1. 影响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地球的自转给地球带来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当地球的某一部分转到太阳照射的区域时,就是白昼;而当这一部分转到太阳没有照射的区域时,就是黑夜。
昼夜交替对生物活动、气温和植物生长都有很大的影响。
2. 形成地球上的风系和气候地球的自转对大气运动起着重要作用,形成了地球上的风系。
由于地球赤道部分转速较快,高纬度部分转速较慢,造成了大气的流动,形成了赤道气候和温带气候。
地球的自转初一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初一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29835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2.png)
地球的自转初一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速度和方向;2.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如昼夜交替、日出日落等;3.掌握地球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自然现象。
二、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和速度;2.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三、教学难点1.地球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让学生观察日夜交替和日出日落的变化,引出地球自转的概念;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生活有哪些影响?2. 讲解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一次自转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一天”;2.地球自转的速度:地球每小时约自转约15度,每分自转约0.25度;3.地球自转的方向:由西向东。
3. 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总有一半处于日照状态,另一半则处于黑暗状态,因此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日出日落:日出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日落是太阳落下到地平线下方;3.时区概念: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的时间不同,为了方便起见,人们规定地球上的划分为24个时区。
4. 地球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地球时间: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该经线上的子午线时起,逐小时累加的时间,我们称之为地球时间;2.计算方法:如果东经的地方比本初子午线的时间早,那么他们的地方时间要减去他们与本初子午线距离的一半所用的时间;如果西经的地方比本初子午线的时间慢,那么他们的地方时间要加上他们与本初子午线距离的一半所用的时间。
5. 拓展与应用1.与环境污染有关的自然现象;2.如何利用地球自转测算时差。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和方向,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掌握地球时间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自然现象。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bf5a2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5.png)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3. 掌握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方向。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
教学准备:1. 地球自转的课件或视频。
2. 地球仪。
3. 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运动。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5分钟)1.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称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称为黑夜。
地球自转使得白昼和黑夜不断交替。
2.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以纽约、北京和伦敦为例,解释它们之间的时间差异。
2. 分析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作息时间、交通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思维导图。
2. 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画、讲解和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踊跃,对地球自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时间差异的教学中,部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解释。
下一节课,可以结合地球公转的教学,进一步巩固地球自转的知识。
初中 地球的自转备课教案
![初中 地球的自转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7a757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40.png)
初中地球的自转备课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利用地球仪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树立学生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地轴和纬线。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3)学生回答: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4)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地球的自转,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探究地球自转的奥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师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周期是多长?(3)学生回答: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24小时)。
3. 合作交流(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
4. 地球仪操作(1)教师讲解地球仪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分布。
(2)学生操作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3)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解释一下昼夜交替的原因吗?(4)学生回答: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阳光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阳光照亮的半球为黑夜。
5. 拓展延伸(1)教师提问:地球自转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2)学生回答:地球自转使我们产生了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现象,方便我们安排生产、生活。
七年级地理《地球自转》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4e811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8.png)
七年级地理《地球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模型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及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特点。
2.探究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和速度(每小时约1667千米)。
3.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区差异和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
4.实验活动:模拟地球自转准备地球仪、灯光、模型等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5.小组讨论:地球自转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影响,并分享讨论成果。
讲解地球自转对地球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意义。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8.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结合教材,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并简要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辅段1.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现象,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
2.灯光:模拟太阳光线,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
3.模型:展示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3.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程度。
初中地球自转逐字稿教案
![初中地球自转逐字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e557a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40.png)
教案:初中地球自转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 理解地球自转对现象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 地球自转对现象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自转示意图;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的运动;2.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通过地球自转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对现象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2.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撰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对现象的影响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示意图和PPT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影响。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地球自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此外,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地球的自转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Earth's rota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地球的自转
学习目标
1.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重、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假设法、提问法。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如果地球变慢或变快,即周期变长或变短,将会发生上面变化?
2、完成地图册6页第二题
3、中秋节,当我们在杭州西湖欣赏三潭印月的夜景时,
美国纽约却是艳阳高照。
你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三、解疑释疑,拓展升华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
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地球的基本参数:
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
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公转时间: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 1011 米
表面温度: t = - 30 ~+45
自转周期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周期1恒星年
黄赤交角23度27分
地球海洋面积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80.465公里
地幔深度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3482.525公里
表面积510067866平方公里
我的疑问:
老师解答: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