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习题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〇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
回顾历史,探究原因
联系工业革命的成果,想一想,为什么近代的 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提示: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 等方面找原因。
二、头脑中的变化
街 头 阅 报
新的文化生活方式
《定军山》是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 影片。 1905年由北京的丰泰照相 馆摄制。这部影片内容取材于东汉 末年刘备的大将黄忠在定军山斩曹 操大将夏侯渊的故事。由著名京剧 演员谭鑫培主演老家黄忠。这部影 片的放映轰动了北京。这部电影放 映表明中国电影事业从此开始了。
辩证看历史
说一说,新型交通工具给以人 力车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带来 哪些冲击。你是如何看待这种 冲击的?
通讯方式的转变
转变
驿站和民间信局
清末台湾率先,民国 时期,国国时期的接线员
1882年,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家 电话局。到了20世纪30年代,拨 打号码的自动电话才逐渐代替了 人工接线电话。根据英文的译音, 人们称电话为“德律风”。
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与溥仪离婚的报道
从材料中,我们能感受到近代中国妇女在什么方面的变化?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买卖婚姻——自由婚姻
近代中国妇女从“包办”婚姻到“自由”婚姻的 变化,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
妇女地位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家庭中、体现 在男女双方的地位上,更体现在社会地位上,她 们开始走出家庭,走进社会,在教育、新闻、工 商、政治等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上海电影院
走进场景,感受历史
图片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后人们在社会习 俗方面出现了哪些变化?
婚姻观的变化
1918年6月,《新青年》刊登了挪威著名戏剧家易不生的剧 作《玩偶之家》。在剧中,女主人公娜拉为寻找自主的人 格,摆脱痛苦的婚姻家庭而出走,成为觉醒了的青年仿效 的榜样。当时青年为摆脱大家的束缚和不如意的婚姻,纷 纷效法“娜拉”式的出走,一时成为风潮。
《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练习1(北师大版八年级上)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巩固题1.照相术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传人中国。
下边照片上的是,照相走人清朝的宫廷生活是在。
2.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C.《风云儿女》 D.《马路天使》3.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掉辫子,这件事说明 ( )A.义务为人剪辫成为军警中流行的新时尚B.在革除陋习时,民国政府还需采取强制措施C.部分军警采用粗暴手段对待群众D.是否留辫应听其自愿,强行剪辫有损民主4.中国20世纪20、30年代比较普遍的称呼是( )A.老爷 B.先生C.同志 D.君5.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可能被称呼为 ( )A.老爷 B.大人C.先生 D.陛下6.清末民初,在中国一些大城市里,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是 ( )A.西服 B.中山装C.长袍马褂 D.休闲装7.中山服和西服取代翎顶礼服成为官员的礼服,始于( )A.鸦片战争后B.甲午中日战争后C.《辛丑条约》签订后D.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8.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是( )A.丝绸服饰 B.唐装和长袍C.满族服装 D.中山装和旗袍强化提高题9.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政府职员之间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
这体现了( )A.资产阶级追求享乐的思想B.资产阶级的等级观念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D.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10.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 ( )①女子可以不缠足②照相、看电影③男子剪辫子、留短发④使用洗衣机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11.长期在中国流行的跪拜礼在辛亥革命后被废止,主要是因为这种礼仪 ( )A.复杂繁琐 B.野蛮粗暴C.有损人格 D.与西方差别太大12.填表: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
课外延伸题13.清朝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这种发式起于哪个少数民族 ( )A.汉族 B.满族C.维吾尔族 D.藏族14.1917年,张勋拥溥仪复辟帝制的时候,在北京出现了戴假辫子的人,这些人是 ( ) A.孝敬父母的人B.下层群众C.清朝的遗老、遗少D.满族人1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 ) A.男子剪辫子B.取消“大人”的称谓C.废除跪拜礼D.女子停止缠足16.中山装刚设计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浙江省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夏操安王小鹏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以及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2.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生活的状况。
3.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感受科学的重要性;尝试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悟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2.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2.采用史料教学法。
以史料为依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巧设悬念导入新课1.呈现材料:洋伞、洋车、洋纱、洋布、洋火、洋油、洋碱这些名称你有听说过吗?知道是什么东西吗?2.思考:这些平常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师:让我们要把目光转向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1.预计有个别如洋碱,应该不知道,通过猜测引发兴趣2.回顾工业革命,能初步说出中国同期落后了1.通过认知生活中常见物件的名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阅读课本,寻找这个时期的中国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人们的物质生活(交通、通讯)1.展示: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场景1仔细观察,有哪几种交通工具?你还知道哪些?它们的故乡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能够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迁?2.展示: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场景2说一说,新型交通工具给以人力车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带来哪些进行阅读了解概况1.学生仔细读图,能够指出复习工业革命相关内容2.生通过比较能容易得出新型交通工具逐步会取代人力交通工具3.通过图片认知邮政的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1.指导学生读图方法,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在史料解读中串联历史知识,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3.图片展示能够更加直观地说明邮政的历史和走进场景感受历史冲击3.图文展示:清末台湾率先创办近代邮政,民国时期,国家邮政的专营权得到强化4.布置阅读课文P21资料2,讲述电话、电报等普及率逐步提高。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 1918年《新青年》刊登了剧作《玩偶之家》,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为摆脱痛苦的婚娴家庭而出走,成了当时许多男女青年效仿的榜样。
娜拉式的出走一时成为风潮。
这反映了进入20世纪的中国社会()A . 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B . 老百姓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 . 科学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D . 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考点】2. (2分)晚清时期,各大中城市出现了西式的“番菜馆”“面包房”和“咖啡馆”,不少中国餐馆也开始经营西餐。
天津《大公报》也说,“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这些现象说明这一时期()A . 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西洋化B . 中国人崇尚外洋衣食C . 物质生活丰富奢侈D . 东西方物质文化交相混杂【考点】3. (2分)新中国成立前,南京人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 . 购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本、字典B .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C . 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重大的事件D . 乘坐地铁出行【考点】4. (2分)“五十年代看阳光,七十年代看墙上(钟表),八十年代看手上(手表),九十年代看腰上(手机)”的现象主要反映了()A .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B . 时间观念的增强C . 通讯手段的进步D . 消费观念的变化【考点】5. (2分)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A . 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B .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 . 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 . 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考点】6. (2分)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不断涌现。
下表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礼节叩头鞠躬、握手称呼大人、老爷先生、君、同志A . 大众传媒的发展B . 社会习俗的变化C . 教育观念的更新D . 娱乐方式的丰富【考点】7. (2分)近代中国新式邮政、电信实业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包括()A . 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B . 促进了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C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 . 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考点】8. (2分) (2015九上·萧山期中)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第四课 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电子 .do
金华五中 李小龙
第四课 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
主题 生活 中的 变化 内容 范例 目标 轮船、火车、电车、 物质生活 轮船、火车、电车、 从近代中国 电报、 电报、电话 社会生活的 变化感受人 看电影、 文化生活 看电影、读报纸 类文明发展 的趋势。 的趋势。感 社会习俗 剪辫子、放足 剪辫子、 科学思想 废除科举制度、建立 受科学技术 废除科举制度、 给社会生活 近代教育制度 带来的影响 民主观念 自由平等 妇女地位 夫妻平等、妇女走向 夫妻平等、 社会
光明的根据地
中国人 民站起 来了
解放战化
第五课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
主题 中华 民族 到了 最危 险的 时候 全民 族的 抗战 内容 日本帝 国主义 制造侵 华事件 范例(历史事件) 范例(历史事件) 目标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感受国破 南京大屠杀、731部队 部队、 南京大屠杀、731部队、 家亡的苦 三光政策、 三光政策、日本教科书 痛与中国 人民反抗 事件 外敌入侵 的不屈不 挠的精神, 挠的精神, 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东北人民 激发民族 抗日、 抗日、西安事变 情感与反 抗精神, 抗精神, 明确学习 中国军民抗战(游击战、 中国军民抗战(游击战、 历史的重 台儿庄战役)、 )、国际友 台儿庄战役)、国际友 要性 人支持抗战、 人支持抗战、日本投降
抗日民 族统一 战线形 成 抗日战 争取得 胜利
第六课 新中国的诞生
主题 两种命 运的决 战 内容 黑暗的国统区 范例(历史事件) 范例(历史事件) 独裁专政、 独裁专政、少数官 僚掌握大量财富、 僚掌握大量财富、 物价飞涨 民主选举制度、大 民主选举制度、 生产运动、 生产运动、争取和 平赴重庆谈判 三大战役、渡江战 三大战役、 役 政治协商会议、 政治协商会议、开 国大典 目标 体会中 国共产 党的领 导、走 社会主 义道路 是中国 人民的 历史选 择。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定)
缠足起源之迷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 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一些学者经研究指 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 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 蛮》一词,咏叹缠足。 古语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 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孩五六岁时 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较易收效, 目标是将小脚缠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 正”七个要诀的小脚。在大人软硬兼施下,尤其是 “不缠足,将来嫁不出去”的威胁,使得女孩子纷 纷缠足。缠足主要有试缠、试紧、裹瘦(裹脚头)、 裹弯(裹脚面)、保养等几个步骤。
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 与溥仪离婚的有关报道
3.妇女地位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丈夫觉得应该尊敬妻子,夫妻双
方应该平等相待。 妇女开始觉醒,奋力挣脱几千年来陈规陋习 套在身上的枷锁,争取个人应有的权利。 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在教育、新 闻、工商、政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清末,科举考试被废除。
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对外政策 等方面找原因。
二、头脑中的变化
读报纸、看电影。
街 头 阅 报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办报国家之一,为什么课文把读 报当作新的 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2、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怎样安排你的一天?
思想观念的变化
民国以后:
男子-- 剪掉辫子。 妇女-- 缠足越来越少。
从近代 中国社 会生活 文化生活:看电影、听音乐、看演出、读报 的变化 感受人 新型通信工具的出现:新式邮政、电信实业 类文明 发展的 趋势、 文化生活的变化:看报纸、看电影、拍照片等 感受科 新的生活方式 学技术 给社会 思想观念的变化:称呼、婚姻、妇女地位 生活带 教育体系的变化:科举制度废除,现代教育 来的影 响 制度逐渐建立。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了解中国古代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了解“驱除鞑虏”出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明白清末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五族共和”取代“驱除鞑虏”的历史背景,明确民族观念的转变与中华民族形成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驱除鞑虏”走向“五族共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上节课讲的“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有哪些变化?2、如何体会社会生活的变化?学生畅所欲言,然后转入新课。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一)感受“多元一体”1、民族交融你知道我们学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他们有什么变化?鲜卑:孝文帝改革以后,逐渐融入其他民族。
匈奴:一部分被汉族消灭,部分融入各民族中,部分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2、归纳:多元走向一体(二)、探究“驱除鞑虏”甲午战争(1894-1895)(民族危机空前,亡国灭种)保国保种(1898)康有为在1898年成立了保国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905)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要求学生看书P24 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然后回答:(1)、想一想: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人民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险,(全民族人民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敌入侵)(2)回顾一下,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但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3)、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三)、走向“五族共和”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他们的民族观念有什么转变?要求学生看书P25资料1和资料2(阐释何谓小民族主义,何谓大民族主义,提倡后者)(明确区分“种族革命”与“民族革命”,表达了“五族共和”的转变,强调中华民族一体。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答案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16分)乡情陈德才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
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
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
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
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
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
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
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
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④(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
对故乡的爱,是(丙),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
其实,甚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
海外华裔和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
新课标答案历史9上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 #,$&#-$&#.$(#/$&!"$%!#$%!!$*
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辛 亥 革 命 !$南 京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约 法 *)$)民 报 *+$#/#! 年 # 月 # 日 ,$*-$%.$&/$&#"$%##$(#!$*#'$%#)$*#+$(#,$%#-$&#.$*#/$% !"$%!#$*
"
新课标学习方法指导丛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一课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 #,$*#-$(#.$%#/$%!"$%!#$%!!$(!'$*!)$&!+$%
部分参考答案 !
!!$!#"溥 仪 (嬴 政 !秦 始 皇 "(清 朝 $ !!"孙 中 山 (辛 亥 革 命 (武 昌 起 义 !'"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 两 千 多 年 的 君 主 专 制 政 体#建 立 了 亚 洲 第 一 个 共 和 制国家$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使 民 主 共 和 观念深入人心$ !!"中 国 同 盟 会 (&民 权 '指 创 立 民 国 #&民 生 '指 平 均 地 权 $ !'"材 料 二 所 指 革 命 目 标 是 通 过 材 料 一 所 指 辛 亥 革 命 实 现 的 $ !)$!#"变 化 +民 主 %平 等 意 识 增 强 $ 原 因 +辛 亥 革 命 $ !!"观点+不对(理由+辛亥革命没 有 完 成 反 帝 反 封 建 的 任 务#没 有 改 变 中 国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的 性 质 $ !或 +对 (辛 亥 革 命 推 翻 了 清 朝 统 治 #结 束 了 两 千 多 年 的 封 建 帝 制 #使 民 主 共 和 的 观 念 深 入 人 心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七、八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对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已经从简单的记忆逐步转变为理解和分析,他们能够通过史料来推断和解释历史现象。
8. 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学生需要了解近代城市与乡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和变化。
9. 女性地位的变动:学生需要了解近代女性地位的变化,包括教育、工作、家庭等方面的权益。
10. 社会生活的国际化:学生需要了解近代社会生活国际化的趋势,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国际交流的增加等。
这些知识点可以通过查阅教材、辅助教学材料、历史文献等途径进行梳理和整合。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以清单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拓展。通过知识点梳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这一章节的内容,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和体验这些历史变迁。
课堂
1.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 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 测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小测试或练习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1924
中国第一辆汽车 1901年,官拜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为了 讨好慈禧,用1万两白银购进一辆第二代奔 驰牌小轿车作为慈禧六十大寿的贡礼送给了 慈禧太后。此车设计新颖、工艺精湛。慈禧 一生享尽了富贵,却从没有见过这种先进的 洋玩意儿,看后心中大喜。可是她第一次乘 坐汽车去颐和园游览时,汽车驶出紫禁城后, 她突然发现,原来的马车夫孙富龄成了现在 的汽车司机,他不仅坐着,而且还坐在自己 前面,立即责令他跪着开车。慈禧的话谁敢 不从?司机只好跪着驾驶,但手不能代替脚 踩油门和刹车,路上险些酿成惊天大祸,这 可吓坏了当时的王公大臣,他们纷纷下跪乞 求慈禧不要冒险。无奈,慈禧中途又换上她 的十六抬大轿。
中国 古代素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毁伤的说 法。而剃(脑门上大部分)发留辫则是满族人的 习俗。在1645年清廷入主中原之后,剃发留辫成 为是否认同满族贵族统治的重要标志,下令“叫 官民尽皆剃头”,否则“杀无赦”,还有“一个 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 这种连坐法法令。 对于汉族人而言就有“留头不留发”和“留发不 留头”这种非此即彼的生死抉择,因此说这种习 俗的形成本身就包含有征服和被征服的含义。但 随后出现的剪发辫的行为既有向西方社会风俗靠 拢的含义,也有表示与清政府决裂的意义,并成 为近代习俗改革中最具革命性的行动。
辫子的“去”与“留”关系重大
缠足起源之迷 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 宋。古语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 女缠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孩五 六岁时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较 易收效,目标是将小脚缠成符合“瘦、小、尖、 弯、香、软、正”七个要诀的小脚。在大人软硬 兼施下,尤其是“不缠足,将来嫁不出去”的威 胁,使得女孩子纷纷缠足。 孙中山临时政府颁布“劝禁缠足文”,得到 人们的响应。但是仍然收效甚微,直到抗日战争 时期,乡间缠足还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可见,城市中流行的新风气并不能很快在农村得 到响应,有时甚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使农村 观念得到更新、改造。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历史与社会 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练习题-教学文档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练习题一、单选题1.某班举行“中国社会生活变迁”讨论会,主持人出示了一组图片,请你判断其属于哪一时期()轮船××局《定军山》剧照剪辫子A. 近代化探索时期B.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C. 新中国成立初期D. 改革开放新时期2.下列日常物品的称呼能让人感受到近代外来文化对中国影响的有( )①三明治②巧克力③巴士④火车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3.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
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A. 称“老爷”B. 行握手礼C. 缠足D. 穿翎顶补服4.(2019•吉林)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A. 《申报》B. 《中外纪闻》C. 《民报》D. 《新青年》5.(2019•成都)民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 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B. 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C. 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D. 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6.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不断涌现。
下表反映的是()A. 大众传媒的发展B. 社会习俗的变化C. 教育观念的更新D. 娱乐方式的丰富7.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8.192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在北京的男主人打电话。
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①“大人,您何时回来”②“先生,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④“先生,夫人请您换一件中山装”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9.20世纪初的社会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发式上,男子剪掉了长辫;在称谓上,由称“老爷”、“大人”改为称“先生”、“君”;在服饰上,由长袍、马褂改为西服、中山装。
2020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2020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20.(1)1945年10月24日成立联合国。
宗旨是:为了维护人类的持久和平,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2)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存有霸权主义、局部战争等。
联合国应该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促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第二课开辟新的发展道路1.十九工业化2.罗斯福民主3.《国民公约》4.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5.B6.A7.D8.B9.B 10.D 11.A 12.B 13.B14.(1)沙皇政权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忽视了国内的革命力量的发展;国内经济出现危机,矛盾激化,人民强烈要求*沙皇的统治。
(2)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但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5.胡佛的经济政策是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生产是企业的事,政府不干预经济;罗斯福的经济政策是全面增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16.B 17.A 18.C19.(1)轻视工业和贸易,对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关心。
(2)1922年,土耳其在凯末尔的领导下,与侵略者展开武装斗争,赶走了外国侵略者,获得了独立。
20.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规定最低工资和工时的标准;承认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和雇主集体谈判;以工代赈,解决失业问题。
第三课民族复兴的新道路1.自由、平等、博爱2.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3.十月革命4.1921、7 上海(嘉兴)共产主义5.*列强消灭军阀实现全国统一6.A7.B8.B9.A 10.D 11.A 12.B13. 1926年红军长征贺胜桥战役1927年北伐战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35年秋收起义遵义会议14.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联系: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15.革命道路: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代表人物:毛泽东。
16.(A);(ABCD);(E) 17.A 18.B 19.D20.(1)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浙江省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1.3.1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件人教版
4.中国最早采用新的邮政方式是在( ) A.清朝中期 B. 清朝末期 C.民国初期 D. 新中国初期
5.中国第一家电话公司开办于( ) A.1870年 B.1880年 C.1882年 D.1905年
6.“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 真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面天涯连一线。” 上述诗句反映的是( )的使用 A.火车 B.电报 C.轮船 D.飞机 7.19世纪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 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这主要源于( ) A.启蒙运动的发展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报刊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选自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 (1)阅读课文P21和下图 (民国时期报刊)回答: 报纸何时传入中国?出现 于什么地方? 鸦片战争后 通商口岸
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文化娱乐方式:“第 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 如同身历其境、亲眼见的一样,不妨时常看看。” 问:该文化娱乐方式是什么?
(1)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能 够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迁? 促进了信息的交流 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促进了城何看待这些冲击?
人力车业生意萧条,逐渐被公 共汽车替代;
先进文明必然取代落后文明。
英国邮票 “黑便士”
大清邮政 “龙票”
1876年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第一次听到火车的汽笛声。 参加通车典礼的记者在《申报》上说:“火车为华人素未 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 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 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根据材料 说说当时中国人对火车有哪些反应?为什么? 好奇或疑惧 人们接受新事物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生 活
中 的 民主观念:自由平等
变
学技术 给社会 生活带
化 妇女地位:夫妻平等、妇女走向社会
来的影
响
思考:
1.当时学生的学习内容同过去和现在各有什么 不同?
○与过去相比,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 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 ○与现在相比,那时的课程设置还是 比较少,并且比较单一的。
思考:
2.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 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 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由于受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 当时还出现了不少手工技术方面的课 程。
20世纪前期,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发展变化:
形成了从沿海、内河到远洋的完整体系。
思考: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 化?
交通方面--
坐轮船或火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传递信息方面-- 清末开始采用,
民国时期,逐渐 发展起来。
开始使用电报、电话。
驿站和民间信局 转变 邮政方式
“德律风”--电话
问题: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电话。
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在教育、新闻、 工商、政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生 物质生活:轮船、火车、电车、电报、电话 从近代
பைடு நூலகம்悄活
中国社
然 转 变
中 的 变 化
文化生活:看电影、听音乐、看演出、读报 社会习俗:剪辫子、放足
会生活 的变化 感受人 类文明
的
发展的
社 会
头 脑
趋势、 科学思想:废除科举制度、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感受科
1、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 卡通片等。
〇想一想,我国古代有那么多世界领先的发明,为 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对外政策 等方面找原因。
〖2021年整理〗《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材习题答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材习题答案
动脑筋
1.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答:伴以朗读、伴以录音机或伴以留声机配音。
2.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答:小女孩说的对,广告夸张不符合事实,所以是骗人的。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该思考题实际上是在问为什么我国在古代科技发明领先于西方,而到了近代西方的科技发明却领先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原因。
小男孩和小女孩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都不完全。
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有封建制度的原因,在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乃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科学技术没能拓展自己发展的空间。
从教育制度上看,八股取士的科举鼓励士人考举人、考进士、考状元,埋头故纸堆,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不注意发明制造,缺乏对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把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结合起来。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古代是农业文明发展先进的国家,其科技发明属封建社会的农业文明,而近代的科技发明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其科技发明成果能转化为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日益丰富着近代工业社会的物质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习题
一、选择题
1、有线电报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人用来传达生意信息
B.使人们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C.记者用来发送新闻报道
D.亲朋好友用它来传递亲情
2、要准备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林则徐在虎门硝烟时的留影
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
D.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的合影
3、近代中国人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书籍B.电影C.电话D.报纸
4、下列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
B.电影和报纸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发行
C.照相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D.传统的社会习俗很难再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5、19世纪相继传入中国的两种交通工具是()
A.轮船汽车B.火车飞机C.汽车飞机D.轮船火车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清朝建立后,中国的男性都要蓄发留辫。
民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剪辫”的浪潮,以示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材料二:民国时期,国人既保留传统的长衫马褂,也日渐改穿西服,而“中山装”则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男子服装。
材料三:不少年青人,极力打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桎梏,追求自由恋爱。
年青妇女不再沉默,
纷纷向传统礼教作出挑战,甚至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至于残害妇女的缠足陋习,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也日渐势微。
(1)上组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对你有何启示?
7、“要想富,先修路。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结合上述现代谚语,分析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传入中国后,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请举例说明。
8、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 B D B D
二、非选择题
6、(1)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甚至微不足道,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7、便利:如出行更便捷、促进了商品流通、信息传播更快等;举例略。
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