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力学定义、理论与体内过程

合集下载

中药药动学研究(1)

中药药动学研究(1)
研究表明:小鼠静脉注射番泻苷40mg/kg无 泻下作用,而经口服则有100%写下效果。
药物大黄代谢
人和动物的肠道菌群对药物具有强大的代
谢能力,与肝脏相比,肠道菌群在药物代 谢类型及功能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 肝脏对药物兼有分解与合成反应两个 方面的功能,主要为药物的解毒作用;肠道 菌群几乎全为分解反应,往往使药物药效 及毒性增强。肠道菌群所进行的药物代谢 反应也是造成口服给药与胃肠外给药药物 代谢命运不同的主要因素之一。
• 作用机理
小肠吸收 结合型蒽苷 肝脏
未经小肠吸收
大肠 细菌酶 苷元 大肠 苷元
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层内神经丛 肠蠕动↑
致泻
大黄研究前景展望
大黄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已形成了从中药整体
出发研究药理效应药代动力学和从有效成分 角度进行药代动力学及化学单体药代动力学 研究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体系.在不久的将来, 更加精确的分析技术也将在大黄的药代动力 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至各器官、组织,并通过转运进入细胞间液、 组织及细胞器内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由于对
不同组织的亲和力有差异,在各组织中的浓 度并不一定相同,而只有分布到靶器官的药 物才能产生与治疗目的相关的药理效应。
三、 代谢
代谢指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化学转化。生物
转化总的结果是使药物活性讲解,极性升高, 有利排泄。
番泻苷真正泻下成分研究
(1)将番泻苷和各种可能的分解产物直接给
入盲肠,以代谢物大黄酸蒽醌德泻下作用最 强 (2)用氯霉素抑制肠道菌群后,对大黄酸蒽 醌泻下作用无影响,但番泻苷的泻下作用减 弱,减弱程度与大黄酸蒽醌生成量减少相一 致 (3)给予番泻苷后大黄酸蒽醌的检出部位与 番泻苷的作用部位一致

药理学—— 药动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 药动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药动学知识点归纳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简称ADME系统→与膜的转运有关。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是:被动转运中的简单扩散!Ⅰ、被动转运——简单扩散1.概念:指药物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以浓度梯度为动力。

2.特点:(1)不消耗能量。

(2)不需要载体。

(3)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4)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5)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3.影响简单扩散的药物理化性质(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1)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药物易扩散。

(2)溶解性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扩散。

(3)解离性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

离子障是指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4.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的影响:从公式可见,体液pH算数级的变化,会导致解离与不解离药物浓度差的指数级的变化,所以,pH值微小的变动将显著影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例题:一个pK 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为A.10%B.40%C.50%D.60%E.90%『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pH对弱酸性药物解离影响的公式为:10 pH-pKa=[解离型]/[非解离型],即解离度为10 7.4-8.4=10-1=0.1。

※总结:体液pH值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规律:◇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

◇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酸侧。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或“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例题:某弱酸性药物pK a=3.4,若已知胃液、血液和碱性尿液的pH 值分别是1.4、7.4和8.4。

问该药物在理论上达到平衡时,哪里的浓度高?A.碱性尿液>血液>胃液B.胃液>血液>碱性尿液C.血液>胃液>碱性尿液D.碱性尿液>胃液>血液E.血液>碱性尿液>胃液『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药代动力学及其参数基本概念

药代动力学及其参数基本概念

正常受试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单剂量给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二、试验设计
一般应选用高、中、低3个剂量组,根据人体 耐受性试验的结果 高剂量组的剂量一般应高于临床试验的治疗 剂量,但不应超过人体的最大耐受剂量 受试人数:每组8~12例
正常受试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单剂量给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三、 试验操作步骤
三种单剂量的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反映不同药物 剂量(小、中、大剂量)的吸收和消除动力学的 规律是线性或非线性动力学
正常受试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单剂量给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五、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线性或非线性动力学的判断标准举例:依立雄胺 (epristeride)的9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单剂量口服 5 mg、10 mg、20 mg爱普列特片剂进行药代动 力学研究结果如下(表8-2、表8-3)
或因与血浆蛋白结合力高,不易进入组织,其Vd 值常较小,约为0.15~0.3L/kg;与此相反,碱性 有机药物如苯丙胺、山莨菪碱等易被组织所摄取, 血中浓度较低,Vd值常超过体液总量(60kg的正 常人,体液约36L,即0.6L/kg)。例如,地高辛 的Vd达600L(10 L/kg),说明该药在深部组织大 量储存。
物效的 浓最 度临低 。床中最毒佳浓效度果,是(维C持SS)药min物大的于(药CS物S)m的ax最小低于有药
(六)负荷剂量(Loading dose,DL)
概念:临床上为了使药物尽快到达稳态 从而尽早发挥疗效,常常先给予一个较维持 剂量大的剂量使药物迅速达到稳态水平,然 后在预定的给药间隔时间给予维持剂量维持 稳态水平,这个在第一次使用的剂量称为负 荷剂量。
应用
3. 根据表观分布容积调整剂量 通常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与体表面积成正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CHale Waihona Puke 3非那西丁CH3CH3 H3C COOH H3C CH3 OH
CH3
COOH
布洛芬
OH OH O 2N HN O CHCl 2 H 2N
OH OH HN O CHCl 2
氯霉素
O N H C2H5 N N-乙酰基转移酶 C2H5 H3C O N H O N H C2H5 N C2H5
H2N
普鲁卡因胺
4. 排泄:
主要肾、胆汁和粪中排泄
1)肾排泄 排泄分数=尿中药物排泄量/给药剂量*100% 肾小球滤过(128 ml/min ): 血浆中游离药物 肾小管分泌(主动,载体) 丙磺舒+-内酰胺类药物 重吸收(解离度,尿pH) 肾排泄=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2)胆汁排泄 药物及代谢物从胆汁中排泄进入肠腔: 分子量大的药物或代谢结合产物(大于400) 肝肠循环: enterohepatic cycle
NH2 NH O O N S CH3 CH3 COOH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A. 代谢研究: 发现新药物 Diazepam Oxazepam
特菲那定(terfenadine): QT-延长不良反应: CYP3A4介导代谢,与红霉素、氟康唑等 CYP3A4抑制剂合用,心脏毒性(致死性). 菲索那定(fexofenadine)不经CYP3A4酶代谢, 心脏毒性作用明显降低
• 案例2. 特利霉素(Telithromycin)与维 拉帕米合用导致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一名76岁白人妇女, 接受180mg /天维拉 帕米治疗高血压,因急性窦性, 加服特利 霉素800mg/天, 2天后出现低血压(收缩 压: 50-60 mm Hg)和心动过缓(心率: 30 次/分)

药物代谢动力学 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药物代谢动力学 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药物代谢动力学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转化的速率和机制的科学领域。

它涉及到药物在体内转化的各个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对于合理使用药物、开发新药以及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和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被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来完成的,主要发生在肝脏中的细胞内。

药物代谢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相应代谢和非相应代谢。

相应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以一定比例被转化为代谢产物,而非相应代谢则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转化不受药物剂量的影响。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和代谢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药物的功效和副作用。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给药途径,提高药物的疗效。

此外,药物代谢动力学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导致药物的药效或毒性发生变化。

通过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我们可以预测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药物疗效的安全性。

总之,药物代谢动力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药物的合理使用、药物治疗以及药物研发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为临床使用和研究提供基础和指导。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1)引言:介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概念和背景,说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性并阐述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2)正文部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2.1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定义:详细解释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含义,与其他相关概念进行区分。

2.2 药物代谢过程:介绍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2.3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性:讨论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研发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包括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药效学的优化和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等。

药代动力学 如何进行pk曲线解读

药代动力学 如何进行pk曲线解读

药代动力学如何进行pk曲线解读药代动力学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与给药剂量之间的关系。

而pk 曲线则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规律,为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解读如何进行pk曲线的解读。

一、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1. 药物的吸收吸收是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内循环系统的过程,通常发生在消化道、皮肤或黏膜等部位。

吸收速度和程度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血浆浓度和作用效果。

2. 药物的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组织血流、细胞通透性以及蛋白结合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组织器官对药物的分布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3. 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作用,其中肝脏是最主要的代谢器官。

药物代谢可以降解药物分子,也可以使药物转化成更容易排泄的代谢产物。

4. 药物的排泄药物排泄通常通过肾脏、胆汁、呼吸和汗液等途径。

药物的半衰期可以反映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

二、pk曲线的解读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pk曲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血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通过对pk曲线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从而指导合理用药。

1. 解读pk曲线的基本方法通过测定药物在体内的血浆浓度,我们可以绘制出药物的pk曲线。

在解读pk曲线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峰浓度(Cmax):即药物在体内达到的最高血浆浓度,反映了药物的最大吸收速度和程度。

- 时间-浓度曲线(AUC):AUC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总曝露量,即药物的有效浓度与时间的累积关系。

- 半衰期(T1/2):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浓度下降50%所需的时间,可反映出药物的消失速度。

2. pk曲线解读的对应应用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pk曲线的解读,可以指导合理用药,包括药物的剂量选择、给药间隔的确定、个体化用药和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等。

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1 药物研发的重要性 (4)1.2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5)2.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6)2.1 研究方法介绍 (7)2.2 论文组织结构 (9)二、药代动力学基础概念与理论 (10)1. 药代动力学定义及研究内容 (11)1.1 药代动力学的概念 (13)1.2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15)2.1 药物的吸收 (16)2.2 药物的分布 (18)2.3 药物的代谢 (20)2.4 药物的排泄 (21)三、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22)1. 实验设计 (23)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24)1.2 给药方案的设计 (26)1.3 采样点的设置与样本处理 (26)2. 药学实验技术与方法应用 (28)一、内容概览药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研究方法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这些研究方法的应用对于理解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多种先进的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具体包括:血药浓度法: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计算出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生物利用度等参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口服和静脉注射给药的药物。

生理药物代动力学模型:基于解剖学和生理结构建立的药物体内动态模型,能够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提供更为精确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统计矩方法:通过对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进行拟合,计算出药物的吸收速率常数、达峰时间、半衰期等参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非线性药动学特征明显的药物。

生物效应法:通过观察药物对生物体的药理效应,间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药理作用与血药浓度无直接关系的药物。

模型模拟与实验验证:将建立的数学模型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不断优化模型的结构和参数,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药代动力学

临床药代动力学

• 1979年瑞典发现一批癫痫病人中,使用不同批号 苯妥英钠后,发生严重中毒。
原因:苯妥英钠的晶体颗粒大小差异甚大,造成生 物利用度从低于50%到高于98%。
• 卡托普利:进食服药,吸收减少,宜餐前1小时服用。 • 福善美:必须在每天第一次进食前至少半小时
清晨用一满杯白水送服
服药避免躺卧
• 有些药物和食物同服又能促进其吸收,如维生素B2、螺内 酯等。
• 原因:卡马西平为肝药酶诱导剂,西咪替丁为 肝药酶抑制剂,多潘立酮为CYP3A4强效抑制 剂,三者合用有待商榷.

✓药物原形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 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肾脏
消化道 肺脏 汗腺 乳汁
罗盖全说明书(部分)
• 【药代动力学】 a)活性成分的一般性质 吸收 骨化三醇在肠道内被迅速吸收。口服单剂本品0.25-1.0μg,3-6小时内达血药峰浓
在血液转动过程中,骨化三醇和其他维生素D代谢产物同特异血浆蛋白结合。 可以设想,外源性骨化三醇能通过母体血液进入到胎儿的血和乳汁中。 代谢 已鉴别出数种骨化三醇的代谢产物,各有不同的维生素D活性。1α,25-二羟-24氧代-维生素D3,1α,23,25-三羟-24-氧代-维生素D3,1α,24R,25-三羟基维生素 D3,1α,25R-二羟基维生素D3-26,23S-内酯,1α,25S-26-三羟维生素D3,1α,25-二 羟-23-氧代-维生素D3,1α,25R-26-三羟-23-氧代-维生素D3和1α-羟基-23-羧基-24,25 ,26,37-四去甲维生素D3。 排泄 血中骨化三醇的清除半衰期为3-6小时,但单剂量骨化三醇的药理学作用大约可持 续3-5天。骨化三醇被分泌进入胆汁并参与肝肠循环。健康志愿者静脉使用放谢标记的 骨化三醇后,24小时内,大约27%的放射活性在粪便中发现,大约7%的放射活性在尿 中发现。健康志愿者口服1μg放射标记的骨化三醇,24小时内大约10%的放射活性在 尿中发现。静脉使用放射标记的骨化三醇后第6天,尿中和粪便中平均累积排泄量分别 是16%和49%。 b)病人的特性 肾病综合征或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中,骨化三醇血药浓度降低,达峰时间延长。

药物代谢动力学复习资料

药物代谢动力学复习资料

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代谢(简称体内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物代谢和排泄过程合称药物消除。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与代谢过程,统称体内过程,又称药物处置。

常见药物跨膜转运的类型:1被动扩散:借助于在生物膜中的脂溶性顺浓度差实施药物跨膜转运。

特点:(1)顺浓度梯度转运,(2)药物跨膜转运无选择性,(3)药物跨膜转运无饱和现象,(4)药物跨膜转运无竞争性抑制作用。

2孔道转运:生物膜上有水通道或蛋白质分子孔道,一些物质包括水和某些电解质等可以通过这些孔道转运。

特点:该转运与药物分子结构,大小有关。

转运率取决于相应组织血流速率和生物膜性质。

3.特殊转运过程通常有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和受体介导的转运(异化扩散),主要包括载体及酶两种机制。

特点:逆浓度差,从低浓度到高浓度。

生物利用度:药物由给药部位到达血液循环中的相对量。

受过效应:口服给药,药物在到达体循环之前,经肠道,肠壁和肝脏的代谢分解,使进入体内的相对药量降低。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药物和剂型:药物制剂的释放速率和在胃肠中溶解速率影响药物吸收速率和程度2胃肠排空作用:碱性药物在胃中溶解,若延长胃排空时间则促进其吸收。

而酸性药物则相反。

3首过效应:对于首过效应大的药物,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较低,难以获得满意疗效。

4肠上皮的外排机制5疾病6药物相互作用:两个或以上的药物合用时,可通过以下途径影响药物吸收:(1)影响肠腔PH,改变药物离子化程度,(2)改变药物溶解度(3)影响胃肠蠕动或胃排空(4)形成复合物(5)影响药物在肠粘膜上皮细胞代谢或转运体功能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方法:平衡透析法和超滤法血脑屏障:血-脑及血-脑脊液构成的屏障,主要屏障是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的屏障。

影响药物通过训啊哦屏障的因素:1药物因素:a药物脂溶性b分子量大小2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1)渗透压改变(2)作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改变血脑屏障功能(3)电荷性改变(4)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5)炎症及其炎症介质促进血脑屏障开放肾药物排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肾小球滤过:多数药物以膜孔扩散的方式经肾小球滤过,只有游离药物才能滤过,滤液中药物浓度与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相等2肾小管主动分泌:一些有机酸化合物出肾小球滤过外,还有肾小管主动分泌参与,其肾清除率可能大于肾小球滤过率。

药物代谢动力学1

药物代谢动力学1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的依据,是该药在它的作用部位能否到达平安有效的浓度。

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受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而动态变化。

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局部。

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和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数:1、药物去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2、去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去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去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去除。

使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去除药物的总和。

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 d〕,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到达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即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体内过程即药物被吸收进入机体到最后被机体排出的全部历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其中吸收、分布和排泄属物理变化称为转运。

代谢属于化学变化亦称转化。

机体对药物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规律,特别是研究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1.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动力学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动力学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动力学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动力学是药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和代谢途径,可以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个体差异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指导合理用药和个体化治疗。

一、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动力学主要涉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下面将逐一探讨这些过程。

1. 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如口服、皮肤贴敷等)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效应。

吸收速度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给药剂型等因素影响。

2. 药物的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会通过血液被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

药物在组织间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血流量、血-脑屏障、血-胎盘屏障等,以及药物的脂溶性、离子性、蛋白结合率等。

3. 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经历代谢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

药物代谢主要分为两类反应:相对稳定的相位Ⅰ反应和相对不稳定的相位Ⅱ反应。

相位Ⅰ反应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使药物被激活或转化为更易排除的代谢产物。

相位Ⅱ反应主要是与内源物质(如谷胺酸、乙酰辅酶A等)结合,形成可溶性的代谢产物。

4. 药物的排泄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经过肾脏、胆汁等途径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通道,其中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是影响药物排泄的关键环节。

另外,胆汁、呼吸道、汗腺、乳腺等也是药物排泄的途径之一。

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排除和降解速率,以及药物代谢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代谢动力学参数。

1. 半衰期(T1/2)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一半的时间。

半衰期反映了药物在体内代谢、分布和排泄的速度。

较短的半衰期意味着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较快,较长的半衰期意味着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

2. 最大浓度(Cmax)和最小浓度(Cmin)最大浓度和最小浓度分别表示药物在给药后达到的最高和最低浓度。

比较药代动力学

比较药代动力学

比较药代动力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的科学,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表现和作用机制。

通过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到药代动力学参数,如生物利用度、分布容积、清除率等,从而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旨在比较不同药代动力学方法的优劣,探讨药代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并展望药代动力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框架进行介绍,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把握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对药代动力学的概念进行介绍,阐述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和应用。

接着,我们将探讨药代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情况。

最后,我们将总结药代动力学的重要性,比较不同药代动力学方法的优劣,并展望药代动力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逐步了解药代动力学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和前景。

这样的结构安排旨在系统地呈现药代动力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和学习路径。

1.3 目的:本文旨在比较药代动力学的不同方法和参数,以揭示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规律。

通过对药代动力学的概念、参数和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总结药代动力学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比较不同药代动力学方法的优劣,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指导,促进药物研发的进步和药物治疗效果的提高。

2.正文2.1 药代动力学概念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它旨在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动态过程,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药代动力学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经过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情况,这关系到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发生的位置。

药理学基础

药理学基础

药理学基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的科学,它涉及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药理学基础是医学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医学生物学和临床医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药理学基础。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分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是指药物分子中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和空间构型。

根据化合物中所含原子种类和数量不同,可以将药物分为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和生物制品三大类。

根据其作用机制不同,可以将药物分为激动剂、抑制剂、拮抗剂和替代剂四大类。

二、药效与剂量反应关系药效是指给定剂量下所产生作用的强度或程度,它通常与给定浓度或血浆浓度有关。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或减少给定剂量后所产生的效应变化情况。

通常情况下,随着给定剂量增加,效应也会随之增加,但是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效应增加的速度会逐渐减缓,直至达到最大效应。

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定的给药途径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过程。

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移动和分布到不同组织或器官的过程。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化酶降解和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四、受体理论与信号转导受体理论是指人体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部蛋白质结构上特异性结合某种化合物(如激素、神经递质、激动剂等)并引起相应生理反应的分子机制。

信号转导是指受体与激活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和信号传导过程。

五、常见剂型与给药途径常见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剂、注射剂、口服液体剂、外用药剂等。

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等。

六、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所发生的影响。

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有加强作用、拮抗作用和不良反应增强作用等。

七、毒理学基础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命体的有害效应及其机制的科学。

它涉及到毒素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以及对细胞和组织造成的损伤和影响。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即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另一方面研究药物在体内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 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3. 代谢:药物在体内被代谢酶转化为活性或非活性代谢产物的过程。

4.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肝脏、肠道等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对于合理用药、新药研发、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可以了解药物的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的毒性等信息,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同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临床药动学

临床药动学

第五章: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变化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药物在体内转运及代谢变化过程和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㈠吸收:吸收是指药物未经化学变化而进入血流的过程。

吸收速率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药物转运的类型、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药物脂溶性、解离度)、药物剂型、吸收部位的血流及药物浓度等。

⒈药物跨膜转运的类型(1)被动转运:是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对侧扩散渗透,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状态时即刻停止的一种转运。

其特点:不消耗能量;不须载体,不受饱和限速和竞争抑制的影响:无饱和性,当细胞膜两侧的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状态时转运停止。

被动转运的形式有三种:单纯扩散、过滤、易化扩散。

绝大多数药物经单纯扩散方式转运。

影响被动转运的因素有:分子大小、药物脂溶性高低、解离度的大小。

(2)主动转运:即逆浓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

其特点c消耗能量;需要载体,受饱和限速的影响,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⒉药物跨膜转运单纯扩散的规律。

绝大多数药物都是经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

而药物按其化学性质有分为两类:弱酸性药物和弱碱性药物。

两类药物在体液中都有解离现象,均以解离型和非解离型两种形式存在于体液中。

非解离型药物脂溶性高,容易通过单纯扩散进行跨膜转运;而解离型药物脂溶性低,不容易进行单纯扩散。

弱酸性和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体液的PH、各药自身的Pka。

Pka:是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溶液在50%解离是PH值。

每个药物都有其固定的Pka值。

转运规律:(1)弱酸性药物在酸性体液中解离度小;弱碱性药物在碱性体液中解离度小,因此容易跨膜进行单纯扩散。

所以弱酸性药物在胃粘膜吸收入血,弱碱性药物在肠粘膜吸收入血。

(2)细胞膜两侧PH不等时,弱酸类药物容易由较酸性一侧转运到较碱性一侧,弱碱类药物容易由较碱性一侧转运到较酸性一侧。

细胞外液PH=7.4,细胞内侧PH=7.0,细胞外液偏碱,所以弱酸性药物分布在细胞外液中的浓度较高。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生物转化
图 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统的主要组份
*示e 和 2H+来自NADH-黄素蛋白-细胞色素b5或来自NADPH-黄素蛋白
生物转化
肝药酶的特点: (1)专一性低:不仅可对许多脂溶性高的药物发挥 酶促作用,也能对一些内源性生理物质起酶促作 用。 (2)活性有限:数种药物合用后易达饱和,会发生 竞争抑制现象。 (3)个体差异很大,除先天性遗传性的差异外,生 理因素(年龄、营养状态、应激反应等)、病理 因素(肝脏疾病等)均可影响它的活性。 (4)可以受某些药物的诱导:活性增加(肝药酶诱 导)或活性减弱(肝药酶抑制剂)。
体内药量的时-量(效)关系
时-量(效)关系曲线
时-量(效)关系曲线
图 多次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后的时-量曲线
a.静脉注射;b.静脉注射(D/t1/2);c.静脉注射(2D/t1/2);d.静脉注射首次量2D、后D/t1/2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又称为下山转运,即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 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 特点: ① 不消耗能量不需载体 ② 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 ③ 受药物分子大小、脂溶性、极性等因素 的影响。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 状态时就停止转运。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一些基本 参数及其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排泄的时间过程。 房室模型: 用抽象的数学模型即房室模型来模拟机体,把机体 看作由许多房室构成的体系,将药物转运速度相似的都归为 同一房室,如:一室、二室、多室模型。 表观分布容积: 用来测定药物在体内的表观空间,是通过药 物在体内的总量(A)除以初始血药浓度(C0)计算出来的 参数(Vd)。 Vd = A(总药量)/C0(初始血药浓度) 生物利用度:服用某种药剂后,药剂中主药到达体循环的相对 量和相对速率。F 半衰期: 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t1/2),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 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代动力学名词解释

药代动力学名词解释

药代动力学名词解释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是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浓度和效应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对药代动力学相关名词的解释:1.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与药物浓度和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它是药代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等)进入体内的过程。

吸收速度和程度是影响药物整体药效的重要因素。

3.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不同组织和器官之间的传输、分布和积累过程。

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的分布差异会影响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

4.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转化的过程。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使药物易于被排泄和转化为活性或无活性代谢产物。

5.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将代谢或未代谢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乳汁等途径进行排泄。

6. 药物半衰期:药物半衰期是指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是评价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和给药频率的重要指标。

7.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在体内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

它是药代动力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8. 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口给药后进入循环系统的程度。

它能够反映药物吸收的效率和速度。

9. 最高浓度(Cmax):最高浓度是指药物在给药后在体内达到的最高浓度。

最高浓度通常与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给药途径有关。

10. 靶向药物浓度:靶向药物浓度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特定靶点的浓度。

靶向药物浓度与药物的给药剂量、吸收、分布和代谢等因素密切相关。

11. 药物作用持续时间:药物作用持续时间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决定了其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

12.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多种药物在体内相互影响,改变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的现象。

临床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

临床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

一房室模型示意图
Ka D
DD kel
D
一房室模型药时曲线(静脉给药)
C
logC
T
T
一房室模型的药时曲线(血管外给药 )
logC
T
2、二室模型
三、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一级药动学部分参数间的关系式 微分方程:dC/dt=-KCn 1.
静注时药-时半对数曲线由二段不同的直线构成的。 药代动力学的计算,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
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封闭系统:
药物进入机体后,仅在各个室间运转,不再从 机体排出和代谢转化者,称为“封闭系统”。
开放系统:
药物以不同速度,不同途径不可逆的从机体排 泄或转化着,称为开放系统。
1、一室模型
最简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假设静脉给药后,药物立即均匀地分布在可到达的体液 与组织中 机体组织内药量与血浆内药物分子瞬时取得平衡 实际上这种情况比较少
4. AUC0-t :不加上Cn/Ke ∞
c3 c4
C c2
c5
c1
c6
cn
T t1 t2 t3 t4 t5 来自6 tn计算AUC的其它方法:
积分法 求积仪 称量法
程序法
AUC=A/α+B/ β
三、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模拟分析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动态规律的较常用模型
将身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室 (compartment)
t1/20/K
可见 :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随C0 降低 而缩短,不是固定值。
零级动力学药-时曲线
• 药-时曲线
• 药-时半对数曲线
C log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
3.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Protein binding)
•可逆
•影响转运、无药理活性
•不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
•药物之间有竞争性
华法林:抗凝血药,99% 保泰松:抗炎、抗风湿,98%
简单扩散:绝大多数药物按此方式通过生物膜。
又称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主要与药物的 脂溶性与解离度有关。非极性、解离度小或脂溶性 强的药物容易通过。
大部分药物属于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解离度影响 他们的脂溶性。
解离度取决于药物的解离常数Ka及所处溶液的pH。
药物本身的特性
所处环境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ribution)、 代谢(metablism)和排泄(excretion):ADME
药物处置(disposition): A+D+M 消除(elimination):D+M 药物的体内过程直接影响到药物在其作用部位的
浓度和有效浓度维持的时间,从而决定药物作用 的发生、发展和消除; 药物的体内过程是药物发挥药理作用、产生治疗 效果的基础,是临床制定给药方案的依据。
Example: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
分布 distribution
药物从用血液向组织、细胞间液或细胞内液转运的 过程
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
1. 器官血流量 血流量: 肾 0.25 min;肌肉 40 min;2.8 d。 膜通透性: 硫苯妥钠
2. 组织细胞结合
碘→甲状腺, 硫喷妥钠→脂肪,四环素→骨骼, 地高辛→骨骼肌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特点:
顺膜两侧浓度差转运 高

不消耗能量
不需载体,无饱和性
各药间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被动转运包括: 滤过(filtration)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滤过(filtration):亲水性的膜孔,
4埃-40埃,水溶性药物借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通过亲 水孔道;
药物的体内过程 D
体循环
分布
A
吸收
游离型药
组织器官
Free
Bound
结合型药
代谢物
生物转化
M 消除
排泄
E
一、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trans-membrane transport)
跨膜转运可分为被动转运(passive 和 载体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药物总量
(分子型+离子型)
[A-]
100
101
胃液 pH=1.4
[HA] 1
[A-] 0.0001
1.0001
➢ 在膜两侧处于不同pH状态时,弱酸性药物被 动运转达平衡时,膜两侧浓度比的计算方法
例如某药pKa=3.4,血中pH=7.4,胃中pH=1.4,当该药物 在体内转运达平衡时,血与胃中的浓度比是多少?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侧解离型多,非解离型少,不易透过生物 膜。因此,弱酸性药物中毒时,碱化尿液有助药物的排出。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特点: 可逆浓度差转运 消耗能量 需载体,有饱和性 有竞争性抑制现象(例:丙磺舒与青霉素)
易化扩散 (facilited diffusion)
特点: 不需要能量,有饱和性 (例:葡萄糖进入
红细胞、维生素B12通过胃粘膜)。
主要影响药物通过细胞膜的因素
药代动力学定义、理论和体内过 程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 置和作用的科学。
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与概述 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口 服给药等)进入机体后,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 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 时”变化的动态规律。
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其它给药途径按吸收速度排序: 吸入→舌下→直肠→肌注→皮下→口服→皮肤
Route Onset
• IV (intravenous) …..………….…. immediate • SL(sublingual) ……….…………………1-3 min
• Transdermal ……….….…………….. 40-60 min
➢ 体液pH对药物被动转运的影响
弱酸类药物:
pKa:弱酸弱碱类药物在50%解离时的溶液的pH 值。
➢ 体液pH对弱碱类药物被动转运的影响
弱碱类药物:
➢ 膜两侧不同pH状态,弱酸弱碱类药物被动运转达平 衡时,膜两侧浓度比较:
例:某弱酸性药物 pKa=5.4
血浆 pH=7.4
分子型
[HA] 1
离子型
药物的脂溶性 膜面积与厚度 药物的浓度差 局部血流量
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吸收(absorption )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向血液循环中转运的过 程
血管内给药途径无吸收过程,血管外给药途径有吸收过程。
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
➢ 药物的理化性质:极性、解离度、脂溶性
➢ 给药途径 : 消化道给药(口腔、胃、直肠);
消化道外给药途径(肌内,皮下, 肺等)
(一)消化道吸收
口服给药 首关效应 First Pass Effect (elimination)
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在进入体循 环之前先通过门静脉入肝脏,经 过肠壁(异丙肾上腺索)和肝药 物代谢酶(普奈洛尔)代谢后进 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这种 作用称为首关效应。
有首关效应的药物不适合作缓(控) 释制剂。
1、口腔吸收:舌下 sublingual (SL) = under tongue 起效快,绝大部分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
避免首关效应: 脂溶性高的药物硝酸甘油:
2、胃吸收 pH值的影响,弱酸性药物易吸收,
弱碱性药物易造成胃内积存。
3、小肠及直肠吸收 per rectum
儿童、呕吐、昏迷时采用; 50%不经过肝脏;不规则、不完全、对黏膜有刺激 作用。
消化道外给药途径
皮内 intradermal (ID) 肌内 intramuscular (IM) 皮下 subcutaneous (SC or SQ) 静脉内 intravenous (IV) 皮肤 transdermal 吸入 Inhal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