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4.2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4、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方法步骤
① 镜检计数室:
在加样前,先对计数板的计数室进 行镜检。若有污物,则需清洗,吹干 后才能进行计数。
② 加样品:
将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 盖玻片,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滴于盖 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缓缓渗入,一次性充满计 数室,防止产生气泡,充入细胞悬液的量以不超过 计数室台面与盖玻片之间的矩形边缘为宜。多余培 养液可用滤纸吸去。
随机取样,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如何计数?
血球计数板
1、血球计数板的结构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 微生物数量的仪器,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 特制玻片制成的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 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 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
大方格
中 方 格
小 方 格
例1
2×108
例2 检测员将1 mL水样稀释10倍后,用抽样检测的 方法检测每毫升蓝藻的数量;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 纸吸去多余液体。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 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
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 中格80个小格内共有蓝藻n个,则上述水样中约有 5 蓝藻 5n×10 个/mL。
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下,这样使酵母菌分 布均匀,防止酵母凝聚沉淀,提高计数的 代表性和准确性,求得的培养液中的酵母 菌数量误差小。
②.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 论说明怎样设计;如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不需要。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的自身对照
第1天
第4天
第6天
第 7天
③.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需要。尽量减少误差。对每个样品计数三 次,取其平均值。
4.2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5)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2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 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 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 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 (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6)当遇到位于大格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计数大方 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的酵母细胞(或只计数下方和左 方线上的酵母细胞). (7)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按下列公式计 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浓度等都能影响酵母菌数量。调查酵母菌的数量 时,可采用抽样检测法;不可用普通载玻片,应用 血细胞计数板。
(3)设计实验: A组为实验组,装培养液10 mL,酵母菌母液0.1mL, 环境温度28℃。 B组装培养液10 mL,酵母菌母液0.1mL,环境温度 5℃,与A组形成温度条件对照。 C组不装培养液,只装无菌水10mL,酵母菌母液 0.1mL,环境温度28℃,与A组形成营养条件对照。
室条件下,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可以观察酵母菌种群数 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取相邻两边及顶角计数。
2、步骤
l 培养液配制: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
(葡萄糖20g,1000 mL水),分装到5个锥形瓶中 (200mL/锥形瓶) l 灭菌: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将培养液和取样、计 数时所用的滴管分别灭菌。贴标签。
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 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Ⅰ 10 10 Ⅱ 5 5 ) Ⅲ 10 5 Ⅳ 数(103个)
Ⅰ
10 10
Ⅱ
5 5
Ⅲ
10 5
Ⅳ
5 10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可能影响酵母种群数量增长的限制因素:除了温度、养分外,生 活空间、种群密度等也须考虑。
4)那么,酸碱度等因素会不会影响酵母种群数量增长?
再见
血球计数板的分区与分格
25(中格)×16(小格)
16 (中格)×25 (小格)
• 血球计数板的分区与分格
*
*
#
#
*
*
• 例一
• 1大格=Βιβλιοθήκη 6中格•=16 X 25小格
•
=400小格
#
#
#
例二 1大格=25中格
=25 X 16小格 =400小格
高倍镜下的中方格 中方格的边界是双线,计数时以内线为边界
血球计数板计数
计数方法
思考:
#
#
1、设每个中方格中的细
菌数分别是:A1,A2,
A3,A4,稀释倍数为:
B,则样品中细胞数/ml是
多少?
#
#
1立方毫米=1毫升
(A1+A2+A3+A4)/4*16*10*1000*B
• 一个大方格有25个中方
#
# 格的计数板为例进行计算:
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
A,菌液稀释倍数为B,
C组不装培养液,只装无菌水10mL,酵母菌母液0.1mL,环境温度28℃ ,与A组形成营养条件对照。
3. 实验操作
(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配制 材料:用天平称取 马铃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大烧杯量 取1000 mL水。 (2)灭菌 (3)接种 (4)培养 将 A、C试管置于 28℃的恒温箱中培养。将 B试管置 于5℃的恒温箱中培养。 (5)计数 每次每组按序号取一支试管。每次取样前要试管振荡 摇匀用滴管吸取1滴培养液滴在已盖在血球计数板网格上的盖玻 片的边缘,待培养液自行渗入并充满网格后,再放在显微镜下进 行细胞计数,如记数时发现,细胞数较多,不易分辨,吸取的样 液应当稀释。方法是:将9 mL无菌水移入1支干净的试管里,然 后立即将1mL培养液移入试管里并充分混匀,使原培养液被稀释 10倍。再依照刚才方法进行取样记数。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教案讲义: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目标] 1.学会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目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总结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2.实验原理: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
3.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4.作出假设: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一开始呈“J”形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改变,酵母菌数量呈“S”形增长。
5.实验设计(1)变量分析:自变量为时间;因变量为酵母菌数量;无关变量为培养液的体积等。
(2)怎样对酵母菌进行计数?①方法:抽样检测法。
②用具:试管、滴管、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
③步骤: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显微镜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
6.实施计划: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估算出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N0),在此之后连续观察7天,分别记录下这7天的数值。
判断正误(1)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监测酵母菌数量()(2)应先向计数室滴加样液,再盖盖玻片()(3)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开始计数()答案(1)√(2)×(3)√任务一:如何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资料1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
它由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
中间的平台较宽,它的中间被一个短横槽隔为两半,每个半边上刻有一个方格网(如图A)。
每个方格网上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计数用。
1.计数室的长和宽各为1 mm,深度为0.1 mm,容积为0.1 mm3。
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另一种是大方格分为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25个小方格。
实验13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实验13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核心知识回顾1、实验原理(1)用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曲线增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的方法。
2、实验设计(1)变量分析: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培养液的体积等。
(2)步骤:先将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吸去多余的培养液→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显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
3、结果分析(1)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型曲线增长模型。
(2)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
4、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①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减小误差。
③本实验(“需要”或“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或“不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小误差,应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④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培养液重新计数。
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
⑥若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每个计数室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将样液稀释100倍后计数,发现计数室四个角及中央共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2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个/mL。
⑦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一定时间内酵母菌活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但实际上显微镜直接计数的是总的菌体(包括死菌和活菌),可以通过染色法区别活细胞与死细胞。
活的酵母菌将呈色,死的酵母菌将呈色,然后分别计数,算出两者比例,从而进一步换算出总菌体数中的活菌数。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探究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连续7天的观察,探究变化规律,进而统计数据,建构数学模型,绘制变化曲线。
1.提出问题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酵母菌生长的条件及种群数量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探究的问题。
例如,在不同温度(以及通氧、通CO2等)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何(条件创设能够寻求宁夏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帮助)?不同培养液(如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何?等等。
2.作出假设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作出假设可以使科学研究更有针对性,而不是盲目搜集资料进行研究。
作出假设需要立足于已有知识,当更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假设,但同时,教师应提出“合理提出假设”的要求,要围绕问题,根据预期结果作出符合逻辑的假设。
3.讨论探究思路这是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本课时重点突破。
通过探讨能使学生明白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在具体操作时做到心中有数。
4.制定计划本实验时间较长(7天),因此事前一定要做好周密的计划,定程序、定时间、定人员。
5.实施计划学生分小组,按计划中确定的工作流程,课后认真操作,做好实验记录。
6.分析结构,得出结论将记录的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讨论分析实验的结果及假设是否一致。
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让小组交流展示。
二、实验内容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中的一个探究活动。
教材编排顺序上一是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J”和“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三是探究实验。
在学习“种群的增长方式”之后安排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得具体的数据,并尝试根据数据建构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从而了解在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3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考实验对接]
(2009· 广东高考)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 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 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 因素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受营养条件、空间、pH、温
[多维思考]
(1)实验中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测得 的是什么数目? 提示:细胞总数。 (2) 实验中初始阶段,酵母菌进行哪种呼吸方 式? 提示:有氧呼吸。
↓
(5)绘图分析: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 数量变化规律。
三、基本技Leabharlann 要求(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 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 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 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 减小误差。 (3)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6)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使获得的数据更准确。
一、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 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 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
二、实验流程 ↓ ↓
(2)震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3)观察并计数: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混合均匀并培养, 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 ↓ 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 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 (4)重复(2)、(3)步骤:连续观察7天,统计数目。
实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试验探究: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试验 完毕试验 分析成果,得出结论
一)提出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怎样 随时间变化旳?
二)作出假设:
开始呈“J”型增长;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 数量趋于稳定,呈“S”型增长。最终,酵母 菌旳数量会越来越少。
三)设计并完毕试验:
16×25型: 即大方格内分为
16中格,每一中格 又分为25小格
不论计数室是哪一种构造,其每一大方格都是
由16×25=25×16=400个小方格构成。
25×16型: 即大方格内分为
25中格,每一中格 又分为16小格。
计数:
16×25型: 一般取四角旳四个中方
格(100个小方格)计数
25×16型: 一般计数四个角和中央
问题3:需要做反复试验吗?
要反复,取得平均值。(也可分组试验)
问题4:怎样记录结果?登记表怎样设计?
问题5:假如一种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 以计数,应采用怎样旳措施?
摇匀试管取1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几倍 后,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问题6:对于有压在小方格界线上旳酵母菌 应该怎样计数?
相邻两边及顶角
(1)试验材料:
酵母菌菌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 试管,血细胞计数板,滴管,显微镜
(2)试验原理:
①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有氧条件下能产生 较多CO2,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少许旳CO2。 ②在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 然界中,酵母菌呈“S”型增长。
③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旳措施。
酵母菌总数有 2×108 个。
问题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 提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何?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实验(公开课)
25×16型: 即大方格内分为 25中格,每一中格 又分为16小格。
2、计数
16×25型: 一般取四角的 四个中方格(100 个小方格)计数 25×16型: 一般计数四个角 和中央的五个中方 格(80个小方格) 的细胞数。
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方法步骤
① 镜检计数室: 在加样前,先对计数板的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 则需清洗,吹干后才能进行计数。 ② 加样品: 将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盖玻 片,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让培养液自行缓缓渗入,一次性充满计数室,防止产生 气泡,充入细胞悬液的量以不超过计数室台面与盖玻片 之间的矩形边缘为宜。多余培养液可用滤纸吸去。 ③ 计数: 稍待片刻(约5min),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 室底部后,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先在低倍镜下找 到计数室所在位置后,再转换高倍镜观察、计数并记录。
问题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
建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 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
误差。
问题2: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 请讨论对照组应怎样设计和操作;如果不 需要,请说明理由。
不需要,本实验旨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在 一定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只要分组实验, 获得平均数值即可。
2×108ຫໍສະໝຸດ 例2 检测员将1 mL水样稀释10倍后,用抽样 检测的方法检测每毫升蓝藻的数量;将盖玻片 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 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已知 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 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
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中格80个 小格内共有蓝藻n个,则上述水样中约有蓝藻 5n×105 个/mL。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3.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注意: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
仪器介绍:血细胞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血细胞计数板是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
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
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
方格网上刻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其中共有400个小格,供微生物计数用。
这一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体积为0.1mm3。
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以计数酵母菌为例(1)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2)将血细胞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3)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捎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细胞计数室内.(4)计数;五点取样法3.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每个小格酵母菌数目×400×104×稀释倍数注释:培养的时间不同取样酵母菌的稀释倍数是不同的。
2.方法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按计划中确定的工作流程认真操作,做好实验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记录的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备课素材:“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中的平行重复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的平行重复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现象,由于其偶然性无法进行反复观察。
而在科学实验中,人们可以使研究现象重复出现,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比较,最终得出可重复的实验结论。
在精密度较高的医药学领域,重复原则被细分为3层含义:重复实验、重复取样和重复测量。
2019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材设置了一个问题“要做重复实验吗?为什么?”:一些老教师和同学认为不需做重复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目的在于:研究酵母菌在实验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与已知结论的验证实验相比,探究实验的结果未知,重复原则在后者中显得更加必要。
该探究实验的步骤如下:首先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例如A组~G 组),每组学生在相同培养条件下,扩培初始浓度相同的样品(酵母菌),并通过抽样检测法,统计不同时间点(0d~7d)的样品种群密度(表1),完成实验后,得到相应数据。
以A组为例,在初始时间点(0d)统计酵母菌种群密度为A-0,依次类推,得到一组数据(A-0A-1A-2……A-7)并绘制成酵母菌生长曲线,那么该曲线能够代表多组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吗?这明显是不够严谨的,由于操作过程中存在各种人为因素的误差,结果会对实验产生难以避免的偶然性影响,所以仅参考一次独立实验过程所得出的结论缺乏可信度。
而可重复性原则可以减少这一类误差,从而提高实验结论的准确度。
以1d为例,A组~G组均独立完成对酵母菊种群密度的统计,得到一组数据(A-1B-1C-1……G-1),求得平均值作为1d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均一1)。
相比单次独立实验所得到的数据(A-1),由多次独立重复实验得出的均值(均-1)更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
依次统计不同时间点,得到一组平均值(均-0均-1均-2……均-7),绘制生长曲线。
该曲线体现了可重复性原则,所得结论更科学严谨。
与可重复性原则不同,并不是所有科学实验都需要遵循平行重复原则。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实验目的: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来研究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通过使用血球计数板掌握单细胞生物的计数方法。
二、实验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三、实验材料:酵母菌菌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
四、实验用具:无菌水,试管,棉塞,恒温培养箱,显微镜,无菌滴管,无菌移液管,小烧杯或小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纱布、滤纸、镊子、盖玻片。
五、方法步骤: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5℃下培养7天。
5、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六、实验结论: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
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一、实验目的: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3、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
二、实验原理:1、高等植物的分生组织有丝分裂较旺盛。
2、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变化不同,可用高倍显微镜根据各个时期内染色体的变化情况,识别该细胞处于那个时期。
(完整版)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检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2)尝试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2.能力目标掌握使用血球计数板测定酵母菌数量的方法。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二、教学设计思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既是一个显微观察实验,也是一个探究实验,实验过程涉及微生物培养法、抽样检测法、显微观察法以及模型构建法等技能方面的训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但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具有多方面培养价值的实验。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实验技能的指导。
三、教学策略学情分析:在学习本实验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但仍有四个问题值得注意:(1)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但对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不了解;(2)对实验观察有一定的了解,但持续观察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3)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数学模型建构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情况分析:由于教师是初登讲台的新老师,没有多少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突发状况。
基于学情分析与教师情况分析,本节课采取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两个:一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了解并熟悉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二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及师生的有效互动,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血球计数板检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四、教学重难点1.若浓度过高会造成观察到的小方格内酵母菌数目太多。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小方格内适宜的细胞数为3~5个。
数目太多很难清点,往往导致结果不准确,此时要对培养液作适当稀释,计算出原浓度溶液中细胞的数目。
学生知道要稀释,但不知道稀释多少倍、如何稀释。
指导学生先大概数出酵母菌数目,据此确定稀释倍数。
例如小方格中大约有35个细胞,就进行l 0倍的稀释:用移液管取1 m L原液到试管中,加入9 m L的无菌水。
最后进行相关计算时,要用计数的细胞数乘以稀释倍数得到原液中相应的细胞数。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通常遵循以下模式:
1. 潜伏期(lag phase):在初始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较少,适应环境需要一定时间来进行繁殖和适应。
在此阶段,种群数量增长缓慢,菌落较小。
2. 指数期(exponential phase):一旦酵母菌种群适应了环境条件,其数量开始迅速增加。
在指数期中,种群数量
以指数速度增长,每个细胞通过二分裂产生新的子细胞。
此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
3. 平台期(stationary phase):当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
耗尽或有害物质积累到一定水平时,酵母菌种群数量不再
继续增加。
在平台期中,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新生细
胞数量等于死亡细胞数量。
4. 降解期(death phase):当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完全
耗尽,或者有害物质浓度过高时,酵母菌种群开始寿命减少,死亡细胞数量超过新生细胞数量。
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直到完全消失。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pH值、温度和氧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酵母菌株和培养条
件也会导致种群数量变化的差异。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指在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产生大量的子孙。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的数量会迅速增加,直到达到一个平衡点。
2. 酵母菌是以营养物质为基础,通过进行代谢活动来生存和繁殖的。
在培养液中,酵母菌首先会利用培养液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如糖类来进行呼吸作用,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这个过程被称为酵母菌的生长阶段,菌落数量会迅速增加。
3. 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加,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会逐渐被消耗殆尽。
当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时,酵母菌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进入代谢减慢阶段。
这个过程被称为酵母菌的平衡阶段,菌落数量会停止增加,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
4. 在酵母菌的平衡阶段中,菌落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死亡率和出生率。
死亡率是指酵母菌死亡的速率,可能由于竞争资源、环境压力或外界干扰引起。
出生率是指新酵母菌子代的产生速率,可以通过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来实现。
5. 如果酵母菌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那么酵母菌数量就会减少,进入菌落数量下降的阶段。
相反,如果酵母菌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那么酵母菌数量就会增加,进入菌落数量增加的阶段。
6. 此外,酵母菌的数量变化还会受到培养液中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
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酵母菌的生长速率和代谢活动,从而影响菌落数量的变化趋势。
7. 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进行。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在培养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酵母菌,并在一段时间内定期取样,使用细胞计数法或培养基平板计数法来测定菌落数量。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从而了解酵母菌的生长规律和影响因素。
8. 总结起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酵母菌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死亡率和出生率、环境因素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研究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行为,对于工业发酵、食品加工和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4天
第 6天
死亡
第7天
酵母菌种群个体数量变化
酵母菌数量/万个·mL-1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1
2
3
4
5
6
7
时间/d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将试管 震荡几次,目的是什么?
目的: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分布均匀,以保证 估算准确,减少误差
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
探究:
回顾思考:
1、酵母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是: 出芽生殖 2、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是:
兼性厌氧(可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酵母菌的培养条件要注意那些问题?
比如要用适宜的温度培养,调节好PH值,溶氧 量的控制等。
1、实验原理 (1)酵母菌属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无氧时二氧化碳和酒精 (2)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 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变化规律。
血球计数板 •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 生物的一种仪器。 • 计数时,常采用样方法。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 生物的一种仪器。 • 计数时,常采用样方法。
大方格:2mm×2mm×0.1mm (25×16规格) 中方格:5×5个 小方格:4×4个(共400个)
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 盖盖玻片
• 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 待菌体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显微镜下计数 • 计算:1mL菌液的数量=
(A/5×25×10000×B=5000A·B(五个方格中总菌数 为A,稀释倍数为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好风光好风光恢复供货才
探究
实验11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目的要求]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3、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
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二、猜想假设
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
三、设计实验
?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
?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
?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
?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探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
(2mm×2mm×0.1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___________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______________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_____________?下培养7天。
三、现象观察
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
察7天。
菌数时间
4(2.5×10个) (天) 起始 1 2 3 4 5 6 7 组别
甲
乙
丙
… … … … … … … … …
平均四、实验结论
、根据表格平均值作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7天中的变化曲线。
1
4) 菌数(2.5×10
8
6
4
2
时间(天)
1 2 3 4 5 6 7
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
五、实验评价
用你所在小组的记录数值所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与平均值作出的曲线相比相似程度怎样,试作出解释。
[误区警示]
1、操作过程中要建立“有菌”的观念,不能随意谈笑。
2、以防培养液带上杂菌与酵母菌形成__________关系,抑制酵母菌培养。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将试管__________几次,以便使酵母菌均匀分布,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3、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____________两边上的菌体数,另两边不计数。
[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
1、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
2、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说明怎样设计;如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二、探究创新
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作出推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在一普通的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有关坐标图中不正确的是( )
酒精浓度酵母菌溶液葡萄糖溶液溶液的PH值
0 时间 0 时间 0 时间 0 时间
A B C D
2、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是( )
A. 高压使细菌DNA变性
B. 高压使细菌蛋白质凝固变性
C. 高温汤死细菌
D. 高温使细菌DNA变性
3、利用酵母菌酿酒时,从开始便向发酵罐内通氧气,其结果是( )
A. 酵母菌大量死亡,酒精减产
B. 酵母菌数量不变,酒精产量不变
C. 酵母菌数量增多,不产生酒精
D. 酵母菌数量增多,不产生酒精
4、一种新的物种进入菜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 先呈“S”型增长,后呈“J”型增长
B. 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
C. 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
D. 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5、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
说法是( )
A. “S”型增长曲线表示个种群数量的食物的关系
B. 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6、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种
群
个
体
数
量
时间时间时间时间
A B C D 二、填空题
7、生态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反复实验,得出如图所示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
种群数量(个)
400
300
200
100
t/d
(1)大草履虫所处的实验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增长不可能按照
__________曲线增长。
(2)在有限环境中,随着___________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____________斗争加剧,这就会使大草履虫的出生率
____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_,从而使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率
_____________。
(3)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__________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
探究
实验11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答案
[方案设计]
二、猜想假设
S
[实验过程]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2、高压蒸汽
3、血球计数板
4、25?
三、现象观察
(根据实际实险数据作答)
四、实验结论
1、(根据实际实验数据作出曲线)
2、S
五、实验评价
相似但不重合。
各实验小组在用血球计数板抽样检测时,由于酵母菌不均匀分布在各小方格中,计数小方格的酵母菌密度与培养液中的密度不一致,而全班各组的平均值与培养液密度较接近,所以小组曲线不能与各组平均值曲线重合。
[误区警示]
2、竞争,振荡
3、同侧相邻
[问题探究]
1、摇匀试管取1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几倍后,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所得数值乘以“n×
42.5×10”,即为1ml酵母菌原液中酵母菌个数。
2、不需要。
本实验目的旨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数值,求得准确即可。
二、探究创新
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有影响
实验设计:
1、取两支相同试管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菌个数,做好记录。
4、将两试管分别送进4?的冰箱冷藏箱和25?的恒温箱,培养7天。
5、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试管,用血球计数板分别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B
2、B
3、D
4、A
5、B
6、B 二、填空题
7(1)“J”型 (2)种群;种内;降低;增高;下降
(3)375;“S”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