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合集下载

【最新名师精品】中华书局初中历史七上《第7课 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PPT课件 (4).ppt

【最新名师精品】中华书局初中历史七上《第7课 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PPT课件 (4).ppt
——《韩非子》
1你能说出商鞅变法的作用是什么吗?
2想一想: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顺应了当时生产发展的要求, 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 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 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生 铁农具 产 力 牛耕 提 高 兴修水利
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至迟春秋末年已使用, 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
D
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几年后,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喜获丰收,政府
免除了他的徭役
C.接着,他用卖粮食得来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
成了小地主
D.四十五岁后,他卖掉了所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
奖励,后来成为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志的是
C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 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 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3.通过变法,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的是 A
A.秦
B.齐
4.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
C.楚
D.燕
C
A.商周 B.春秋时
C.战国时期 D.秦朝
5.都江堰属于 A.防洪工程
D
B.灌溉工程
战国时期,秦蜀郡太守李冰 在岷江中游修都江堰
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公田
私田
生产关系大变革
奴隶
农民
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奴隶主
地主
二牛抬杠 试一试,你肯定能行!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C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标

中华版历史(七年级-上)_目录

中华版历史(七年级-上)_目录

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
第3课中华文明之祖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夏商周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第5课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第7课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
第8课春秋战国的文化
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
第9课秦始皇建立国民族的统一国.
第10课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王朝的建.
第11课汉武帝的“大一统”
第12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第13课秦汉的科学技术
第14课秦汉的文化艺术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15课三国鼎立
第16课两晋与南朝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
第18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第 1 页。

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PPT课件

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PPT课件

耒耜
青铜铲
石器
铁农具
铁农具的使 用
出现: 春秋时期
扩大: 战国时期
生产力水平提 高
1)铁制农具的优越性。比如:石器、木器、 骨器等虽然廉价,但硬度不够,不耐用;青 铜虽硬,但比较脆,容易断;而铁器质地坚 硬,并且很锋利,特别适合制造农具。 2)当时的冶铁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 量铁器。
铁农具为什么
一、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各国为了富国强兵 进行改革,著名的改革有 魏国李悝的改革 的改革和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楚国吴起的改革 的改革。影响最大的是秦 国______ 秦孝公 支持下的 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核心内容) 二、铁器牛耕 铁口犁 ”的使用,使土地利 3、战国时期时期,铁制农具迅速推广。“ 战国 农作物产量 提高。 牛耕 用率和 时期, 进一步的推广,推动了农 业生产的发展。 三、都江堰 4、战国时期,秦国太守 李冰 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 。使___________ 成都平原 成为“天府之国 ”。 四、秦统一六国 5、秦王 嬴政 于公元前 公元前230年发动了吞并六国的战争。到公元 前 221 年灭掉了最后一个诸侯国 齐国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 中央集权 制度的封建国家。 族的、
6月5日,汶川地震后的四川都江堰“鱼嘴”出 现裂缝,石碑被地震损毁。
6月5日,四川都江堰景区被地震损毁的著名古 建筑“二王庙”。二王庙是都江堰市的标志性景 点,为祭祀李冰父子而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的历史。
四、秦统一六国
• 人物:秦王嬴政 • 时间:公元前230—公元 前221年
• 顺序:韩、赵、魏、楚、 燕、齐
第七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备课素材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备课素材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备课素材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秦国也不得不实行变法。

内容:可将商鞅变法的内容与西周的井田制、分封制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在制度上的废旧立新之处及其对秦国壮大的作用。

意义:通过内容的具体分析,可从国力增强、制度变革两个方面归纳意义。

一是使秦国行政高效和国富兵强,成为最为强盛的诸侯国,从而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国力基础;二是在秦国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各国也通过变法废除旧制度,逐步建立起新制度。

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除了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还有两大主观因素。

一是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二是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改革措施得当。

可补充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指出他讲求诚信、取信于民;可结合教材“材料研读”,引导学生得出,他不畏强权,严格执法。

在此可渗透价值观教育。

1.亲历体验学习法。

通过分别使用石器、骨器、青铜器和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模拟使用某种工具的情景,体验各种工具的优劣,从而得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是我国生产工具的巨大变革,它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同时得出: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2.图文结合学习法。

通过教材中的图片,结合文字介绍,可以加深相关知识的理解。

如通过观察《都江堰示意图》,了解这座防洪、灌溉、水运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一片沃野,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3.课本剧表演学习法。

通过搜集整理与商鞅变法相关的资料,找有兴趣参与的学生分饰改革派、守旧派和国君,整理和把握各角色的心理、语言,上台表演一幕《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历史剧。

通过表演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及商鞅为变法而进行的斗争,从而体会商鞅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成语导入在古代,我国有个改革家在推行变法前,担心人们不相信,就在城南门竖了一根木头,还下令:如果有人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中华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中华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中华书局版课后练习二十八第1题【单选题】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 )A、牛耕B、灌溉C、施肥D、选种【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古书赞扬某项水利工程时写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大运河C、灵渠D、江南河【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华阳国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 这是古人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赞美( )A、都江堰B、郑国渠C、大运河D、灵渠【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

如图所示图片与文字体现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的是( )A、是都江堰.它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B、体现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C、是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早的青铜器D、总结中国农业和药物学的成就【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商鞅变法的效果最为显著。

商鞅变法的措施对下列哪几类人有奖励( )①书读得好的人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③仗打得好的人④生意做得好的人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的演进B、生产工具的进步C、耕作技术的发展D、古代纹饰的演进【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主张是( )A、“兼爱”“非攻”B、“民贵”“君轻”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法治”【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10题【问答题】请阅读下列史实,回答问题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第7课_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七年级-上-中华版解析)

第7课_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七年级-上-中华版解析)

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及意义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等情况。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秦统一六国及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商鞅变法,认识到变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三、教材要点解析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和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农业生产的进步,又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水患,造福了人民,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4、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进行改革。

主要有: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大。

5、公元前356 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推行了变法。

6、商鞅制定的新法,符合社会发展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在秦国产生了很大的效益与影响,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取得了巨大成功。

7、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得到改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公元前230 年,秦王嬴政用了10年时间,先后灭了韩、魏、楚、燕、赵、齐,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混战局面。

9、公元前221 年,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四、同步练习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A.铁农具B.牛耕C.选种D.治虫害3、春秋后期,推动社会大变革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B.铁农具的使用C.社会的动乱D.水利工程的兴修4、战国时期是()A.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B.奴隶制的鼎盛时期C.封建制的确立时期D.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时期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A.生产力的发展B.力图称雄天下的C.周王室日渐衰微D.阶级斗争的尖锐6、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秦国君主是()A.秦穆公B.秦孝公C.秦始皇D.秦惠王7、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普通人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A.多生产粮食布帛B.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奖赏C.大量开垦荒地D.当兵建立军功8、和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教案 中华书局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教案 中华书局版

《课标》要求:(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商鞅变法前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状况。

(2)熟悉军功爵制,什伍制,县制,奖励耕织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成效和影响。

(2)体会商鞅在变法过程中的作用(3)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解释商鞅变法的原因,认识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商鞅虽死,新法犹存”的原因,以及讨论商鞅为人处世方式对改革的影响形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内容和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其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作用。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在春秋时代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较大的进步。

这些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私田大量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关系逐步确立,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由一个边陲小国一跃成为地域辽阔的秦帝国,其中的奥秘何在?本课就学习这个内容。

一、变法的背景(为什么要变法)1、客观上:战国初期,秦国落后;(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2、主观上: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3、商鞅的变法宣传及改革精神4、指导思想:法家理论5、人才方面:商鞅入秦并积极宣传变法二、商鞅变法的内容1、变法的准备(1)与守旧派论战。

(2)取信于民,树立威信。

2、变法的内容(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容意义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设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度;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编制什伍组织兵源得到了可靠的保证废除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政治实行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罚思想文化焚烧诗书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三、评价:1.历史作用:①不但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7课。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了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以及思想文化的繁荣。

通过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历史的演变和社会发展的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古代历史的了解有一定的积累。

但是,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对于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掌握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2.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各国变法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重点阐述各国变法的意义和作用。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的特点。

6.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含反思、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含反思、说课稿)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材分析: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

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征。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标准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战国战国七雄;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的修筑。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商鞅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

难点:商鞅变法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商鞅徙木赏金教师:同学们知道“徙木赏金”的故事吗?战国时期的商鞅用“徙木赏金”的办法,提高了威信,为他变法做好了准备。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战国七雄:教师:战国七雄是怎么来得?展示:战国地图,找出七国的地理位置,都城名称和今地名,齐不是春秋时的姜氏齐国,而是田氏齐国,晋则被韩、赵、魏取代。

然后找出记忆规律:(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原。

)教师: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国家?(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学生:齐、楚、秦、燕、赵、魏、韩。

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教师:战国七雄如何形成?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能发现什么吗?学生: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稍后齐国田氏取代姜氏国君,建立田氏齐国,号称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

教师: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富强的国家发动战争,因而战争更加频繁,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战役。

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些?(看书找出)教师:经过兼并战争,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_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分层作业)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_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分层作业)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基础巩固】1.“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的制度由来已久。

这种制度开始于()A.西周B.春秋C.战国D.夏朝【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在政治上有关于建立县制的措施,这是秦国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国商鞅变法属于战国时期,C项正确。

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没有“县”这一行政区划,A项错误;同样,春秋时期实行的也是分封制,B项错误;夏朝是西周之前的朝代,没有分封制,也没有实行县制,D项错误。

故选C。

2.战国初期,瓜分晋国的三家是()A.齐、楚、秦B.韩、赵、魏C.齐、楚、燕D.楚、赵、韩【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它们与原有的齐、楚、秦、燕并称“战国七雄”。

所以“三家分晋”中的三家是韩、赵、魏,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项。

3.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考察战国七雄,位置最南的是()A.燕B.齐C.楚D.秦【答案】C【解析】燕在北京,齐在山东;楚在湖北;秦在陕西。

最南的是楚,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选C项。

4.《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下列选项中与这一景象的出现相关的是()A.李冰—都江堰B.李冰—大运河C.李冰—灵渠D.李冰—长城【答案】A【解析】都江堰修筑前,岷江水患不断,成都平原旱涝无常。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

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A项正确;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修建,排除B项;灵渠是秦朝时期开凿,排除C项;长城是秦朝时期修建,排除D项。

故选A项。

5.《秦律通论》中提道: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战果如下表。

对此战果的形成起着极大推动作用的是()A.商鞅变法B.吴起变法C.孝文帝改革D.戊戌变法【答案】A【解析】分析图表信息,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秦军全胜58次”,在所参与的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比例很高,说明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大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案(附学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案(附学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展示改革开放深圳的变化得出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都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石制工具、磨制骨工具和铜制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自主预习】利用材料引入知识(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

此外,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著名的都江堰师出示李冰的幻灯片及民言提出问题: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必背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

必背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

必背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遗址在云南省元谋县(位于长江流域)。

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北京人遗址在北京周口店,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还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3.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4.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会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的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山顶洞人,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1.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在长江流域,距今约七千年,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居住着干栏式房屋,开始定居。

挖掘水井,会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遗址在黄河流域,距今约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耕种,种植粟,蔬菜。

饲养猪、狗等,用骨箭头、渔叉、渔钩等打猎、捕鱼,居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

制作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3.大汶口氏族村落在黄河下游,距今约5000—4000年,属于父系氏族文化。

从随葬品贫富差异可以说明当时已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已处于阶级社会的边缘。

第3课中华文明之祖1.距今约四五千年,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形成以后华夏族;被尊称为"人文初祖"的是黄帝。

黄帝的贡献有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舟车。

2.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

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尧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舜年老时,用禅让的办法,推举治水有功的禹担任首领。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梳理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梳理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梳理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晋被瓜分成韩、赵、魏。

2、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3、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变法.4、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5、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6、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也反映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一、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春秋时期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几乎完全崩溃.形成:晋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大的诸侯国共有十几个,较强的有七个.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诸侯国关系:强大的诸侯国不在“尊王攘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之间经常战争.战国时期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七雄之间的实力此消彼长,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国,对其它六国造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土地增多,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诸侯国变法目的: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成效最大的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

秦国领导人:秦孝公.变法主持者:商鞅.变法内容:商鞅变法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时间:公元前256年。

主持修建者:蜀郡太守李冰。

两大系统工程:渠首和灌溉网。

渠首三大主体工程:鱼嘴: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排洪,内江灌溉.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开凿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渠道,灌溉农田。

飞沙堰:是分水堤坝和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堤坝,用于洪水期排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A)
课堂练习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 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天下谓之“天府”也’”。 —— 《史记》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反映了 我国人民的智慧,2200多年来, 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 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在中国和 世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第24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战国兼并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二、商鞅变法
请同学们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阶层,谈一谈 商鞅变法给你们造成的影响。
动 脑 筋
地主
士兵
农民
旧贵族
二、商鞅变法
《史记》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 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 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燕 赵 秦 魏 韩 齐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主要战役
时期 主要 战役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交战 国家
魏、齐
魏、齐 秦、赵
典故
围魏救赵
减灶计 纸上谈兵
影响
战 国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无力抵 御秦军的进攻

救命啊!!!

桂陵

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燕 赵
齐 齐

秦 韩 楚
马陵 桂陵
分别说一说鱼嘴、宝瓶口、飞沙堰有什么特点、作用?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都江堰是正确处理 了三个主体工程即鱼嘴 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 宝瓶口引水口的关系, 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 补,巧妙配合,浑然一 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 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 分沙、泄洪排沙、引水 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 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人教版初一历史第七课商鞅变法

人教版初一历史第七课商鞅变法

徒木立信
商鞅变法前法令已经完备, 但没有公布 商鞅变法之初,
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 之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 宣布能将此木徙置北门者赐 10金。百姓纷纷议论“搬动 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 人们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 令,将赏金加至50金。有人 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门, 即赏50金,以表示不欺骗。 于是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 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 象。
商 鞅 变 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前
目的:为使秦国国富兵强
支持者:秦孝公
政治方面—削弱贵族的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一、制定20级爵位,下自公士上至彻候为20级身份,从这时起,立有军功的人, 由国家赐给相应的爵位和田地、奴婢等。没有军功的人,即使是贵族出身, 也不授给爵位。
二、实行中央集权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县令(长)由国君任免,行政权直属 于国君,申不害为相,厉行法治,强调 国君的权力。
• 2、齐国: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 • 3、赵国:赵烈侯任用公仲连为相,选贤任能,提倡节检
,巩固了赵国政权。 • 4、燕国:燕王任用子之进行改革。 • 5、魏国:李悝改革(书上勾划) • 6、楚国:吴起改革(书上勾划) • 7、秦国:商鞅变法(书上勾划)
铁农具的使用 出现:春秋时期 扩大:战国时期
生产力 水平提高
想一想
铁农具为什么 能较快推广 ?
使用:春秋末年
牛耕的使用
推广:战国时期
农业发展史 上的一次革 命
位置: 岷江中游,今四川都江堰市
修建时间: 战国时期
主持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作用:
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 成为“天府之国”
内 容 经济方面—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Party text
封建制度的确立
❖ 时间:战国时期
封建制度 逐步确立 ❖ 途径:各国通过变法,
起来。 地主阶级 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
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 成为社会主要 统治。
矛盾
❖ 结果:我国
封建社会
形成了。
Party text
三、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 1、修建者: 李冰(秦国) 2、修建时期: 战国时期 3、作用: 防洪灌溉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A
A.当兵立军功 C.合法经商致富
B.不隐瞒犯法行为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原因是( ) A.秦国“连横”策略的实施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C.实行商鞅变法 D.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C
5.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 A.土地私有 B.奖励耕织 C.奖励战功 D.推行县制
Party text
【巩固练习】
1.铁制工具和牛耕开始使用是在( C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2.商鞅变法成攻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百姓的欢迎 C.个人才能卓越 D.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D

Party text
3.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 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Party text
第7课 商鞅变法 与秦统一六国
Party text
一、商鞅变法
意义: 确立了封建制度,使秦国国富兵强
,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Party text
讨论与思考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 鞅被车裂而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 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及意义,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各国的改革变法,推动了各国社会大发展。

初步认识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和时代进步的需要。

(2)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3)同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商鞅、李冰和赢政这些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4)理解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及其相关制度的建立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农具、牛耕产生发展情况的讨论研究过程,或是通过对先秦以来农业生产工具沿革情况的研究过程,以及通过对商鞅变法的了解、研究过程,帮助学生感知人类生产进步与社会变革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初步掌握归纳、比较、臵疑等基本的学习方法及具有初步判断、推理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个性与习惯,逐步掌握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商鞅、李冰、赢政等历史人物的学习,了解他们的胸怀大志、不畏艰险、立志改革、勇于拼搏的精神。

(2)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认真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先人从我做起的态度。

(3)通过探究“商鞅虽死,新法犹存”的原因,以及讨论商鞅为人处世方式对改革的影响形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正确价值观。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2)秦统一六国教学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课时:1个课时四、教学过程1.课前引导同学们,通过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出现了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的现象,那么在经济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最终又导致什么结果? 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这些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私田大量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关系逐步确立,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由一个边陲小国一跃成为地域辽阔的秦帝国,其中的奥秘何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一、商鞅变法(一)变法的背景(为什么要变法)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

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1、客观上:战国初期,秦国落后;(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2、主观上: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3、商鞅的变法宣传及改革精神4、指导思想:法家理论5、人才方面:商鞅入秦并积极宣传变法(二)、商鞅变法的内容1、变法的准备(1)与守旧派论战。

(2)取信于民,树立威信。

2、变法的内容(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设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度;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编制什伍组织兵源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2)经济:废除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

(3)政治:实行县制,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罚,强化了中央集权(4)思想文化: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

(三)商鞅变法评价(1)历史作用①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②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③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只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性:①迷信刑罚,片面夸大暴力的作用,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②商鞅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2000余年的封建社会所遵循,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③焚烧史书,蔑视文化,造成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巨大破坏,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都产生了长远而又恶劣的影响。

(3)为什么“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它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秦孝公死去后,守旧派贵族杀害了商鞅,但商鞅制定的新法已在秦国产生了很大的效益与影响,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因此商鞅死后,他的主张及法令没有被废除,而是继续得以贯彻执行,并成为后来秦国变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的主要原因。

所以“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

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①、改革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但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要取得胜利。

②、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力学习。

商鞅不向旧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直至献出自己生命的大无畏勇敢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二、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1)铁农具将这一目分为两个部分,在“铁农具的使用推广”这一小目下,可设臵这样一些问题:①中国境内大约在什么时候开始制造和使用铁器?其依据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文后思考回答。

)②想一想:图中的各种农具都有些什么用途?它们与今天的铁农具有何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或幻灯演示《战国铁农具文物图》,也可直接观看教材中《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然后提问组织讨论。

)③《战国铁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多媒体或幻灯演示教材《分布图》,然后提问,组织学生归纳。

)(2)牛耕在“牛耕的使用推广”这一小目下,可设臵这样一些问题:①牛耕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耕田的?牛耕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展开想像,进行讨论。

)以上几道题均需学生开动脑筋,作一定的分析、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

如回答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力争得出共同的认识。

如出现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可要求学生课后继续探讨。

刀耕火种(火耕)2.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意义在这一目下可设臵这样一个问题: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有何重大意义?这一问可组织学生拓宽、拓深教材内容来回答,教师作必要的分析。

农作物产量与耕作的质量、效率有了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

三、科学技术首先指导学生看《二王庙图》,朗读二王庙大殿联,并提出问题:二王庙是为纪念谁而修建的?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学生很快就被这个问题所吸引,他们探究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找到答案:是为纪念李冰父子而修建的,因为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由此导入第一个内容:1.都江堰按重点难点分析讲解都江堰的修建为什么能够起到防洪灌溉的作用以及都江堰的巨大作用。

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第一层次培养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都江堰的概况;第二层次通过对教材中《都江堰示意图》及辅助材料的学习,了解都江堰为什么能够起到防洪灌溉的作用,培养学生识图、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

第三层次通过分析都江堰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现今的价值,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

特别指出这一工程的修建没有破坏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四、秦统一六国(一)背景:1.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 .2.频繁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数痛苦,能统一全国,是各族人民的急切愿望 .3.在军事上,赢政制定了“分化瓦解各个出破”的正确战略,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二)经过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韩国最先灭掉,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

三年后,秦国俘虏了韩王,灭掉了韩国。

然后秦国攻打赵国,俘虏了赵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县),称代王。

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赵最后灭亡。

在秦王二十年,王翦领兵攻燕。

在易水西面秦兵打败了燕、代联军。

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

燕王向辽东方向出逃。

后来,燕王只得杀死了曾经派荆轲刺杀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秦军求和。

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国最后的一个王——喜被俘获,燕国也被灭了。

同时,魏国也被秦军灭掉。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国的秦军因为兵力太少,被楚军打败。

秦王又派老将王翦出征,并听从他的建议,给了六十万重兵,结果,王翦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拿下了楚国。

最后灭掉的是齐国。

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国一样。

因此,齐国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

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国都被灭掉后,齐国这才派兵准备抵御秦国,并和秦国断交,但为时已晚。

秦国大将王贲在最终灭掉燕国后,领兵大举南下,一战俘获了齐王。

至此,秦灭六国,十年统一了中国。

重点要求学生记住:一个人物:嬴政(注意“嬴”字的写法);一个时间:公元前221年.(三)秦统一六国的原因1,商鞅变法后秦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2,军功制的实施使秦军士气旺盛3,秦国的军队战斗方式完善成熟,战斗力强大4,秦国的宏观战略思想正确:远交近攻5,优越的地理条件位臵,拥雍州之地,据崤函之固6,秦始皇知人善用敢用,秦国各种优秀人才层出不穷。

7,秦统一符合人民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意愿,顺应了历史潮流。

(四)历史意义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的意义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铁器与牛耕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完工,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人民。

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百年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七、作业布臵:1、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A 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B 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C 各国的社会变革D 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2、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3、下列关于商鞅实行的军功爵制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A、提高军队的战斗力B、杜绝贵族晋爵的机会C、打击了贵族的特权D、确立地主的政治优势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触动当时社会最深刻的措施是()A、军功爵制B、什伍制度C、废除井田D、建立县制5、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①顺应历史潮流②商鞅不畏强权,执法如山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6、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 统一度量衡B 奖励军功C 奖励生产D 推行县制7、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和赋税,最好的办法应该是()A、当兵立军功B、不隐瞒犯法行为C、合理经商致富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8、假如你生活在公元前350年的关中地区,在你身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是()A.你在战争中立功,得到几十亩土地的赏赐B.几年后,由于你辛勤耕种这些土地,粮食丰收了,政府免除了你的徭役C.后来,你用卖粮的钱添臵了几十亩土地,成为小地主D.四十岁后,你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9、夏令营的老师带领同学们再现了西周时期成千上百奴隶在一起耕作和战国时期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生产的场景,这种耕作方式变化的原因是:()A、磨制石器代替打制石器B、青铜器代替石器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D、奴隶获得了自由10、我国铁制农具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是在:()A 商朝B 西周C 春秋D 战国11、战国时期,我国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是指:()A 集体耕种B 个体劳动C 铁器的使用D 两牛牵犁的使用1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13、在中国古代,土地是主要的社会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