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杜甫唐诗鉴赏

合集下载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八年级语文上册
本诗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对停顿
读出情感
野望
王绩
ɡāo
Xǐ y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hu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wēi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点它开始朗读
地名 傍晚
徘徊
归依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走近作者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 代诗人。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 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 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 大江南北。 严羽 评 价 到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据说李白游黄 鹤楼也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理解标题
野 望
指原野 向远处看
眺望 原野
标题作用:点明诗歌描写的主要内容——原野的景色。 交代写作对象,简洁明了。
➢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
树树皆秋色,
静态
萧瑟

山山唯落晖。
远景
静谧

牧人驱犊返,
动态
温馨

猎马带禽归。
近景
孤寂

诗人举目四望,在落日的余晖中,所见景物越发显得萧瑟。猎人、牧马 归家,充满温馨气氛。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构成了一幅 美好的山野秋晚图。
2.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 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3.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 勃勃的特点。

杜甫《野望》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野望》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野望》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 [1] ,南浦清江万里桥 [2] 。

海内风尘诸弟隔 [3] ,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 [4] ,未有涓埃答圣朝 [5] 。

跨马出郊时极目 [6] ,不堪人事日萧条 [7] 。

【注释】[1]西山:在成都西,因终年积雪,一名雪岭、雪山,即今四川西北部之岷山。

三城:指松州(今四川松潘)、维州(今四川理县西)、保州(今理县新保关西北)。

因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戍守。

野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野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野望原文翻译及赏析野望原文翻译及赏析野望原文翻译及赏析1早春野望唐代:王勃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译文及注释「译文」江面上空旷无比,春潮泛起白色波涛,一波高过一波。

山峰挺拔峭立,晨光中,山上处处一片青绿。

我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极目远望,看见江边红花绿树掩映着亭子,好一派美好春光。

「注释」①旷:空阔。

②潮:定时涨落的波涛,早晨的叫潮,晚上的叫汐。

③岫(xiù):山峰。

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有“云无心而出岫”之句。

④边亭:报警的烽火台,晋张景阳《杂诗十首》有“长镑鸣鞘中,烽火列边亭”。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王勃被斥出沛王府之后,高宗乾封年间(666~667年)客居巴蜀时。

此种遭遇,羁旅之中,最易引发感伤情绪,而在此诗中,却表现为明快。

赏析此诗描写了初春的山景水色,表现游子淡淡的思乡之情。

一句写水,初春气暖,冰融水流,河床空旷宽阔了,是横写。

二句写山,青山苍翠,一片碧绿,是纵写。

前两句诗描写“江旷”、“山长”之景,雄浑阔大,气象万千,为诗歌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后两句诗突出“他乡”二字,在天长地阔的春光中,诗人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面对,此情此景类似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三、四句进一步写远望,特意点出“他乡”,后边才有了驿道“长亭”以及柳和花。

春天往往是家人思念外出之人的时节,也是游子思乡的最甚时节,何况又在早晨。

诗写得含蓄美妙,情景交融。

此诗与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相似:“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杜甫漂泊他乡,望着眼前迷人的春景,思乡之情越发强烈,不禁发出春将归去,而人无归期的感叹。

同样的感慨也出现在王勃的诗中,不同的是王勃比较含蓄,他只是客观地、不动声色地描写春潮、青岫、花树、边亭,但身在他乡的羁客面对此景时的慨叹,表现十分明显。

因此杜甫的感叹也是王勃诗中的潜台词。

[2] [4]这首小诗没有细致的动态描写,诗人只是纵目远望,以描写远景的方式描写春光。

《野望》古诗词鉴赏

《野望》古诗词鉴赏

《野望》古诗词鉴赏《野望》古诗词鉴赏1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分类标签:唐诗三百首【解释】:三城:在成都西部,指当时的松(今四川省松潘县)、维(今四川省理县西)、保(今四川省理县新保关西北)三洲。

【简析】:诗人出城野望,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潜藏在下面的却是海内风尘。

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译文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解释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2、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3、戍:防守。

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4、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5、清江:指锦江。

6、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蜀汉费?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写望。

7、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8、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评析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

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

“三城”,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此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南浦,南郊外水滨。

清江,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家国和个人的感怀。

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杜甫四弟:颖、观、丰、占。

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

杜甫的诗词

杜甫的诗词

杜甫的诗词杜甫的诗词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词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

那什么样的诗词才是好的诗词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杜甫的诗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的诗词1《春日忆李白》原文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春日忆李白》鉴赏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杜甫《野望》翻译与赏析

杜甫《野望》翻译与赏析

杜甫《野望》翻译与赏析杜甫《野望》翻译与赏析野望杜甫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注释⑴迢遰(dì):即迢递,遥远貌。

曾(céng)阴:重叠的阴云。

曾,层。

⑵兼:连着。

天净:天空明净。

⑶迥(jiǒng):远。

⑷归何晚:为何回得晚。

⑸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这两句写秋日的景色——树上的黄叶已很稀疏,经风更加纷纷落下;太阳在远处的山后西沉,大地显得萧疏、沉冥。

枝枯叶脱,山高日落,景象萧疏,沉冥昏暗,此秋日傍晚之景象。

诗句寓诗人羁旅愁苦之心境。

参考译文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远处隐隐约约荡起层云。

水天相接空中一片明净,一座孤城呈现云雾深深。

秋风吹起枯叶更快脱落,眺望远山太阳刚刚下沉。

孤独的白鹤为何回得晚,要知道昏鸦早已宿满林。

赏析《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气氛,融入作者深沉的哀痛之感,含蓄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

这首诗云“远水孤城”,当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在秦州所作。

这首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

第一句是总写清秋时节的“望”。

望秋天景色清旷无极,这就很好的'表现“远水天净”。

接下来是写景。

写云,云是如何,是遥远的,重叠的。

如此的云就表现了此时的天气是不错的。

然后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虽仍是远景但逼近了一些。

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

这样一写,就由首联的不错天气转进了一些悲凉的气氛。

但作者不仅写这么一点点悲凉。

“叶稀风更落”,就是“风起,叶稀更落”,由颔联转向近景,并深入的画出了悲凉,第六句写落日,再变成了远景: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

这里,秋天的凉意更有力量的射出。

最后一联,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

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课型:新授课课时:2—1授课日期:
课题: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课型:新授课课时:2—2授课日期:
课题: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唐诗三百首之七言律诗鉴赏

唐诗三百首之七言律诗鉴赏

【导语】七⾔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由⼋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联,共四联,分⾸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下⾯是⽆忧考分享的唐诗三百⾸之七⾔律诗鉴赏。

欢迎阅读参考!1.唐诗三百⾸之七⾔律诗鉴赏 望⽉有感 ⽩居易〔唐代〕 ⾃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处。

因望⽉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兄、於潜七兄、乌江⼗五兄,兼⽰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园寥落⼲⼽后,⾻⾁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应垂泪,⼀夜乡⼼五处同。

译⽂ ⾃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在⼀处。

因为看到⽉亮⽽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

战乱过后⽥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同胞流落离散。

顾影⾃怜好像离群的旅雁,⾏踪不定酷似⽆根的秋蓬。

同看明⽉,分散的亲⼈都会伤⼼落泪,⼀夜思乡⼼情五地相同。

鉴赏 这是⼀⾸感情浓郁的抒情诗。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倾诉⾃⼰⾝受的离乱之苦。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离散这⼀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活。

接着诗⼈再以“雁”、“蓬”作⽐:⼿⾜离散各在⼀⽅,犹如那分飞千⾥的孤雁,只能吊影⾃怜;辞别故乡流离四⽅,⼜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去,飘转⽆定。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到⽩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存,⾻⾁兄弟们为了⽣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

“⽥园寥落⼲⼽后,⾻⾁流离道路中。

”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

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地荒芜,杂草丛⽣,⾻⾁亲⼈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

七律唐诗赏析汇总

七律唐诗赏析汇总

七律唐诗赏析汇总七律唐诗赏析汇总 第⼀篇:《七⾔律诗鉴赏》 【七⾔律诗鉴赏】《黄鹤楼》[崔颢] 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注】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桥武昌桥头黄鹤矶上,背靠蛇⼭,俯瞰长江。

昔⼈:传说中的仙⼈。

其说有⼆:⼀说三国时蜀⼈费⽂跨鹤登仙,曾在黄鹤楼上憩息;⼀说仙⼈⼦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

这句⼀作“昔⼈已乘⽩云去”。

晴川:指⽩⽇照耀下的汉江。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夹⾓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长江中,后渐被江⽔冲没。

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因称其洲为鹦鹉洲。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引⼊远古,⼜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然景⾊交融在⼀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

这⾸诗历来为⼈所推崇,被列为唐⼈七律之⾸。

《⾏经华阴》[崔颢] 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掌上⾬初晴。

河⼭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

【注】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

三峰:指华⼭的芙蓉、⽟⼥、明星三峰。

仙⼈掌:指华⼭仙⼈掌峰。

汉武帝曾登此峰,筑巨灵祠。

秦关:指函⾕关,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

【简析】这⾸诗对仗⼯整,结构严谨,但似有雕凿的痕迹。

《望蓟门》[祖咏] 燕台⼀去客⼼惊,笳⿎喧喧汉将营。

万⾥寒光⽣积雪,三边曙⾊动危旌。

沙场峰⽕侵胡⽉,海畔云⼭拥蓟城。

少⼩虽⾮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投笔吏:指汉⼈班超。

【简析】在⼤雪中来到边防要塞,⼜值边疆峰⽕正浓,诗⼈不禁⼼潮澎湃。

其景⾊和⽓势都不俗。

《九⽇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崔曙] 汉⽂皇帝有⾼台,此⽇登临曙⾊开。

三晋云⼭皆北向,⼆陵风⾬⾃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怀。

【注】三晋: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单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单语文八年级上册

《野望》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 ,号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2、文学常识填空:诗歌从形式上可分为 (又称“古风”)、 (又称“格律诗”“近体诗”)。

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和的通称。

律诗每首八句,有 (五字)、 (七字)。

分为:首联(一、二句)、 (三、四句)、 (五、六句)、尾联(七、八句), 、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今体诗、、、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任务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1、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结合注释,读懂内容,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任务二:研读诗意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出诗人“望”的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3、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任务三:名句鉴赏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课后检测下列对本首诗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描写了残阳尽染的萧败秋景,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C.颈联运用浓墨重彩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黄鹤楼》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识记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并背诵这首诗。

2.我能积累优美的诗句,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崔颢(?754), (今河南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并提。

《野老》杜甫唐诗鉴赏

《野老》杜甫唐诗鉴赏

《野老》杜甫唐诗鉴赏【作品介绍】《野老》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杜甫经过长年颠沛流离之后,总算得到了一个憩息之处,在成都西郊草堂定居,这使他聊感欣慰。

然而国家残破、生民涂炭的现实,却时时在撞击他的心灵,使他无法宁静。

这首诗就揭示了他内心这种微妙深刻的感情波动。

【原文】野老野老(1)篱前(2)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3)。

渔人网集澄潭(4)下,贾客(5)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6),片云何意傍琴台(7)。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释】(1)野老:杜甫自称。

(2)篱前:竹篱前边,有的版本作篱边。

(3)逐江开:浣花溪自西而东流。

(4)澄潭:指百花潭。

(5)贾(gǔ)客:商人。

(6)剑阁:指剑门关,今四川省剑阁县境内。

(7)琴台:汉司马相如弹琴的地方,在成都浣花溪北。

【白话译文】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我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歪歪斜斜的却自然而然的正好迎着大江。

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种渔民们正欢快的下网捕鱼呢,连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

我想到那返回故里的路途,然而剑门失守,不尽归路断绝,整个局势都是那样危急,使人忧念日深,可我这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却滞留蜀中。

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的吐蕃又在虎视眈眈,蜀中也隐伏战乱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墙头传来的画角声,凄切悲凉。

【创作背景】《野老》写于(上元元年)760年,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对生活还是聊感欣慰,但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使他无法宁静,于是写下这首诗。

【赏析】首联,概括写草堂周围环境,文笔简单随心,开头“野老”二字,是诗人自称。

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

“柴门”一句妙在写得毫不费力。

这个柴门好像是随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这里拐了个弯,诗人就迎江安个门,方位不正也无所谓,一切任其自然。

颔联,写草堂之外人的活动和江村的景色,笔触悠闲疏淡,诗句好像信手拈来一样。

野望王绩中的名句及赏析

野望王绩中的名句及赏析

野望王绩中的名句及赏析1.诗《野望》中的名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所有的树木都在秋天,只有落日照耀着山峦:层层树木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许多山峦都被落日的余晖所覆盖。

3.王吉在东高远处看到的是“树皆秋,山皆日落”。

这两句话似乎非常常见,没有人会理解诗人所说的话。

可细观之,方觉气象之浩然,棵棵树木都是一色,那便是“秋色”。

何谓秋色,它是树叶凋零,由充满生命意象的绿叶转瞬而成萧瑟凄凉的黄叶,小风袭来,一阵阵地从树上飘落,纷纷扬扬回归大地反哺母体。

自然界的秋天景色美丽而凄凉。

生活的匆匆忙忙不仅是一片树林,人们也无法避免。

大自然的秋天对他来说是一种心理暗示,但他仍然站在那里看着它。

这不是一种内心挣扎和悔恨的表达吗?他的雄心壮志尚未实现,但岁月不等人。

现在他看到了秋天和秋天的光明。

一个“皆”字,一个“唯”字,描绘的是秋色之深,落辉之广。

独自站望观景,自身的渺小与自然的辽阔不言而喻。

但这也显示了他的骄傲和高贵。

即使在秋天,落日的光芒也环绕着它,但我的心依旧,我永远不会违背我的心的坚持。

虽然这一切都是生命终结的悲哀,但他看到的仍然是一个王国的浩瀚和无限。

(唐)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习大异其趣.全诗洗尽铅华,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写情性为主.“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故而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可是,身临其境的王绩,他的感受远不能象田园诗人那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有人评曰:“读《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正深得本诗的主旨.本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诗中所蕴含的不尽之意,更使人们长久地咀嚼、回味.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为唐诗及后代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先路.(我觉得这篇赏析不错,应该能解决你的问题.这首诗的重点句应该是尾联.)。

第13课 唐诗五首(备作业)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原卷版

第13课  唐诗五首(备作业)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原卷版

第13课唐诗五首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填空题(1)文学常识填空。

①《野望》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野望”的意思是。

②《黄鹤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黄鹤楼和、合称“江南三大名楼。

③《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字,有“诗佛”之称,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合称“王孟”。

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与合称“李杜”。

⑤《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字,晚年称,与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②夕阳西下,芳草萋.()萎,我看见牧童赶着牛犊.()回家了。

③飘飞的蓬.()草飞过堤.()坝,落在岸达的树上。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东皋薄.暮望()②徙倚..欲何依()③长歌怀采薇..()④使.至塞上()⑤单车欲问.边()⑥长河..落日圆()⑦仍怜.故乡水()⑧几处早莺争暖树..()(4)古诗默写。

①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②《野望》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

③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

④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

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⑤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⑥《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⑦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⑧《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

(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⑨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初中语文2024中考复习羁旅行役主题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共十五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初中语文2024中考复习羁旅行役主题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共十五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羁旅行役主题诗歌鉴赏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古诗鉴赏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唐代宗永泰元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

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市区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②危樯:高耸的桅杆。

③星垂:星星低垂。

④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等景物,营造了一种的意境。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极为传神,为后人传诵,《茧斋诗谈》评价这两句“气象极佳,极失意事,看他气不萎靡,此是骨力定”。

请你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对这一联做简要赏析。

二、古诗文阅读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闻雁韦应物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早寒江上有怀》首联捕捉了典型季节性的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北风呼啸,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渲染出________的气氛。

其中,两首诗歌都有“雁”这一意象,《闻雁》中“雁”引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乡泪客中尽”一句中的“尽”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三、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题至第2题。

春中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②,荷锄觇③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④,惆怅远行客。

【注】①鸠(jiū):斑鸠。

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

③觇(chān):探测,查看。

④临觞(sh1.诗人在前六句诗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春天景象?2.请结合具体诗句,简析诗中表达的感情。

四、诗歌鉴赏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缺月挂疏桐,漏断②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男儿有泪不轻弹——析杜甫诗歌中的“泪”意象

男儿有泪不轻弹——析杜甫诗歌中的“泪”意象

男儿有泪不轻弹——析杜甫诗歌中的“泪”意象高艳杜甫诗中“泪”这个意象使用非常频繁。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哀江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别房太尉墓》:“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野望》:“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曲江三章章五句》:“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咏怀古迹》:“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泪是可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的情感》一文称杜甫为“情圣”[1]。

与其说杜甫是情圣,不如说它是“泪圣”。

因为他对国家、对民众、对亲人、对朋友之“泪”,无往而不笃实淳厚,诚可谓千古一人。

情至深处,泪水滂沱。

面对战乱的国家,诗人洒下社稷之泪;感慨未酬的壮志,诗人洒下英雄之泪;思念离散的亲人,诗人洒下儿女之泪;叹息穷苦的百姓,诗人抛洒黎元之泪。

伤心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高兴则“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泪水看似轻弹,但实则重似泰山。

从其“泪”中,读者能够清晰地窥见到伟大诗人忧国忧民的真性情,同时也能体会到他貌似柔弱的阳刚与坚韧,细腻中的宽容与豪情,平凡中的博爱与伟大。

一、长太息以掩涕——忧国忧民泪读杜甫的诗,但觉满纸是泪,读之令人怆然而涕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山河之泪,实际上是作者的眼泪。

诗人望见山川草木而感触,花溅泪,鸟惊心,水东流,青山哭,这实乃诗人内心的深悲巨痛。

从诗人自我之泪到百姓之泪到山河之泪,读者可以看到诗人所在的大唐王朝已经日渐衰微,大唐的百姓已经苦不堪言,而诗人杜甫更是为国家变乱、百姓遭难、自己的颠簸而哭。

《哀江头》:“少陵野老呑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滿尘,欲往城南望城北。

野望杜甫赏析

野望杜甫赏析

野望杜甫赏析
张维山《野望》赏析
一、背景介绍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的一首解放思想,为有志青年们振臂高
歌的诗篇,略带愤懑之调,将晚唐诗人思想观念的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主题内容
此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描绘出一副广阔、幽静的野趣图景,表达出
极力摆脱高墙、抛开尘俗、追求青春与梦想的热情,将杜甫对清静野
景的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诗歌精神
诗歌中杜甫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描绘出一副广阔的野望图景,凸显出
人生的困苦与自由的野心:让征战、抗争。

他辩护以清廉著称的士子,表达出道德至上,誓把混乱的政治和世俗,抹去千堆尘,勇往直前的
野心。

四、结语
杜甫的诗歌中注入了无尽的情感,描绘出精神激发的璀璨星河,让我们跟着诗句的情调,追随最崇高的理想,把璀璨的希望写入每一行。

在真情与梦想相转,去见勇敢的未来!。

“西山白雪三城戍”——杜甫《野望》诗旨及首句异文再考

“西山白雪三城戍”——杜甫《野望》诗旨及首句异文再考

关于《野望》诗问题的重新提出杜甫被称为“诗圣”,也被梁启超称为“情圣”,他关心世上疮痍,同情民生疾苦,也亲近自然山水,喜欢登高望远。

诗中咏物抒怀,也常用同样的题目。

如题为《望岳》的诗就写了3次,分别写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

他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成都草堂茅屋被称为《野亭》,还有《野老》《野人送朱樱》等诗,以《野望》为题的诗更多达5首,其中3首是作于四川。

第一首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在青城山作《野望因过常少仙》:野桥齐度马,秋望转悠哉。

竹覆青城合,江从灌口来。

入村樵径引,尝果栗皱开。

落尽高天日,幽人未遣回。

另一首为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十一月在射洪拜访陈子昂故居所作《野望》: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第三首便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野望》诗,宝应元年(762),或说上元二年(761)杜甫于成都草堂所作,诗云: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西山白雪三城戍”——杜甫《野望》诗旨及首句异文再考 文/徐希平(西南民族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四川省杜甫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人事日萧条。

诗人从落成不久的草堂四维野望,西山锦江尽收眼底,进而联想到兄弟失散、天涯相隔,自己迟暮多病,未能报效国家,表达出深沉的家国忧思。

此诗历来为人传诵、广为流播,被选入《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等多种普及性选本,可见其影响。

其首联尤其有名,“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可与其著名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比美,西岭雪山与锦江舟桥相对,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一联著名诗句中,“三城戍”一词,最初曾有几种不同的异文。

杜诗集大成注的仇兆鳌《杜诗详注》卷10于“西山白雪三城戍”之“城”字下注以小字:“一作奇、一作年。

”再于诗后注云:“《唐氏注》西山,在成都府西,一名雪岭。

唐诗赏析-杜甫《江亭》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唐诗赏析-杜甫《江亭》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杜甫《江亭》原文|翻译|古诗鉴赏'《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暮春,时杜甫居成都草堂。

此诗表面上悠闲恬适,实际则是一片焦灼苦闷。

情理兼容,意趣盎然。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江亭的相关介绍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杜甫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舒服仰卧在暖暖的江亭里,吟诵着《野望》这首诗。

江水缓缓流动,和我的心一样不去与世间竞争。

云在天上飘动,和我的意识一样悠闲自在。

寂静孤单的春天将进入晚春,然而我却悲伤忧愁,万物兴盛,显出万物的自私。

江东依旧在进行艰苦的战争,我每一次回首都因为对国家的忧愁而皱眉。

⑴坦腹:舒身仰卧,坦露胸腹。

《晋书·王羲之传》:“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此正佳婿也!’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⑵野望:指作者于上元二年(761)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⑶寂寂:犹悄悄,谓春将悄然归去。

⑷欣欣:繁盛貌。

⑸“江东”二句:一作“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这首诗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和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区别却是明显的。

晚春的季节,天气已经变暖,诗人杜甫离开成都草堂,来到郊外,舒服仰卧在江边的亭子,吟诵着《野望》这首诗。

《野望》和《江亭》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从表面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像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诗人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

“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诗人的闲适心情完全没有两样。

仇兆鳌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注》)是从这方面理解的,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

拿王维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来对比,王维是本来心中宁静,从静中看出了流水、暮禽都有如向他表示欢迎、依恋之意;而杜甫这一联则从静中得出相反的感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望》杜甫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人出城野望,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潜藏在下面的却是海内风尘。

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原文】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⑴,南浦清江万里桥⑵。

海内风尘诸弟隔⑶,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⑷,未有涓埃答圣朝⑸。

跨马出郊时极目⑹,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城,一作“年”,一作“奇”。

戍:防守。

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
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写望。

⑶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

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⑷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供,付托。

⑸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⑹日:一作“自”。

【白话译文】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

这首诗作于定居草堂的第二年(上元二年,761)。

【赏析】
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

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

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

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

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

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

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

“人事”,人世间
的事。

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这是结句用意所在。

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

“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

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

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

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

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

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

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
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