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公开课-(完整版)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件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件

2023-11-06contents •课程引入•课文解读•主题探讨•拓展学习•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目录01课程引入古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文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思维能力学习古文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古文学习需要理解古代思想、文化、历史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03古文学习的意义与价值0201背景介绍: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点及文化背景南北朝时期01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分为南朝和北朝两个阶段,其文学特点和文化背景各有不同。

文学特点02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点包括诗歌、骈文、小说等多种形式,其中以诗歌最为盛行。

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注重辞藻华丽、音韵优美,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文化背景03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受到佛教、道教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道家学者、医药学家、画家、书法家等,被誉为“山中宰相”,在文学、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陶弘景陶弘景的文学成就包括诗歌、骈文等多种形式,其作品以辞藻华丽、意境深远而著名。

《答谢中书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尘世生活的厌倦。

创作成就作者介绍:陶弘景及其创作成就02课文解读文章结构本文以“答谢中书书”为题,通过描述山川景色和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向往。

总体上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

文本内容解析主要内容第一层是对自然景观的总体描述,第二层是对山川景色的具体描述,第三层是总结全文,表达作者的感受和心情。

表达方式本文主要采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同时,作者也运用了一些抒情和议论的元素,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本文涉及一些生字,如“答”、“谢”、“中”、“书”等,需要学生掌握其读音和书写。

《答谢中书书》语文文言文课件

《答谢中书书》语文文言文课件

环节三 化境——交互设计
3.查阅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知人论世,体会《与朱元思书》 中作者吴均寄寓其中的情怀,小组合作设计“回信”游客留言板。
如果你是谢中书/朱元思…… ——“回信”留言板 敬爱的吴均兄:
(思路提示:(1)可以对“山川之美,古 来共谈”“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似乎矛盾 的说法进行回应。(2)对朱元思书信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环节三 化境——交互设计
1.以作者视角小组内朗读书信,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利用重音、 语速、语调突出文章主旨情感,据此设计出AI作者朗读脚本。
示例
作者作品
节奏声韵
音色语气语速语调
设计理由
陶弘景《答谢中 四字短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五读出节奏:本文多四字短语,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
环节二 入境——场景设计
细读本文,提炼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的相同之处,设计奇山异水馆动 态场景拍摄脚本。
示例
观察方法和写作手
具体场景

以动写静
山树轩邈;五色交辉
拍摄与后期制作脚本
以行船视角,选择高耸之态的山 与树,拍摄不断后移的连绵的山 与树,后期增加山和树蔓延,石 壁上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动画, 突出动感。
【斜杠青年】陶弘景,当过诸王的侍读, 做过将军,后辞官隐居,游历山水,寻访 道经,研究炼丹。其人善书画,通医术。 到了梁朝,梁武帝仰慕其声名才学,屡请 不出。面对梁武帝的不解,陶弘景以“白 云”为喻,表明归隐心迹。于是乎,梁武 帝每逢大事辄前往山咨询。
斜杠青年与青年才俊的忘年交
文学常识:山水小品是散文品种之一,短小灵活,简 练隽永,可议论抒情,随性抒写自己感兴趣的所见所闻, 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

答谢中书书
作者简介 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时期的思想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 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山水小品名作 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 篇短文写自然景物, 篇短文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 1、一句一景,一景一意 、一句一景, • 2、从不同的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 • 3、时间上:早晚结合: 、时间上:早晚结合: • 4、描写方法上: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 、描写方法上:动静结合(形体、 面)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古来共谈

2、山川之美,美在何处啊? 、山川之美,美在何处啊?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仰视 俯视 平视

青林翠竹
四 季 常 景 朝 夕 变 景
晓雾将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 一、文中有 山 山水相映之美。 有水 : 山水相映之美。 五色交辉, • 二、 青 林 翠 竹,两岸石壁 两岸石壁 :色彩配合之美 常景,而四时的常景之中, 三、前文写了 四时 常景,而四时的常景之中, 又不同: 每天 早晚 又不同:早晚变化之美 四、高峰为 静 ,流水为 动 ,林青竹翠为 静 晓雾将歇、 五色交辉为 动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为 静 ,猿鸟乱鸣为 动 :动静相衬之美

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11《答谢中书书》说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11《答谢中书书》说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11《答谢中书书》说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标题导入老师:"山水之美,自古濡染文人笔墨。

当面对壮美的山川景色时,历经时光沉淀,已经成为无数文人雅士倾心感怀的题材。

他们或描绘山水之雄奇,或沉浸于山水之间,表达心灵深处的豁达和憧憬。

就如同杜甫在《望岳》中写道:“愿闻此事天下无”,展现了诗人毫不畏惧困境,敢于攀登,俯瞰世界的雄心壮志。

而南朝梁陶弘景以灵动的笔墨,绘就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山水画卷。

今天,我们将一同踏入《答谢中书书》,感受这首如山水般流动的诗篇。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题目《答谢中书书》。

1.在阅读这个题目时,应当如何停顿呢?答/谢中书/书2.对于这个题目,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理解方式呢?答是回复谢中书的意思;谢中书是特定的人名;书即书信,是一种实用性的文体;这是一封回应给谢中书的书信。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在这篇《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通过怎样的文字描写表达了山水之美呢?学生1:他用形象生动的词语描绘了高耸入云的山峰,清澈见底的溪流,五彩斑斓的石壁,还有四季常绿的青林和翠竹。

老师:你的回答较为全面,涵盖了文章中多个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对文中描写手法的理解。

老师:在陶弘景的描述中,有哪些词语或句子突出展现了奇特之处呢?学生2:他用“高峰入云”形容山峰直插云霄,感觉很壮观,好像山峰有生命一样。

老师:你的回答突出了“高峰入云"这个词组的形象描写,表达了对景物生动性的认识。

老师:在文中提到的“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两句,描绘了山川的怎样的状态?学生3:夕日欲颓应该是傍晚太阳下山的时候,山川进入了一个即将结束的状态。

老师:你的理解了“夕日欲颓"表达了一天即将结束,山川进入安静状态。

老师:陶弘景在描写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给大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学生4:他用了比喻,比如“高峰入云”,让人感觉山峰像是直插云霄的巨人。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获奖课件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获奖课件

3、利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 流水三重风物旳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体现一年之美,呈 现出一派绚烂辉煌旳气象景象旳对偶句 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体 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旳对偶句 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同学们,学过《三峡》,我们无不为 三峡旳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 我们伟大旳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 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旳写景小品文 《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 南旳山水真是一幅清丽旳山水画,是一首 流动旳山水诗呢!
山水小品
陶弘景

即书信,古人旳书信又叫“尺 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 文体,多记事陈情。
描绘了秀美旳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 仰视 竭力描写山之 清流见底。 俯瞰 高,水之净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平远
呈现出绚烂辉煌 旳气象,万物勃
青林翠竹, 高远 发旳生命力。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听觉 视觉
朝夕变化 生物旳活动, 为画面增添了 灵动感,传达 了生命气息。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 盾锋利,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 从自然美中谋求精神上旳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 表白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旳 抚慰。
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上课资料)优质课一等奖上课课件

答谢中书书(上课资料)优质课一等奖上课课件

作业:
1、熟读成诵 2、选择其中的一句或几句写景 文字,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连缀成文。
高峰如云 ,清流见底 。
行到
,坐看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猿鸟皆鸣,沉鳞俱跃。
奇丽的 景色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南北朝时期,国家政 局动荡,社会黑暗,矛 盾尖锐,不少文人选择 遁迹山林,陶弘景也是 其中一员。
可是“国家每有吉 凶征讨之事,无不前以 咨询,月中常有数信, 时人谓之‘山中宰 相’。”
以谢中书的身份给陶弘 景的《答谢中书书》写一封 回信,文言文中书书
书信
陶弘景
文中那句话直接诉说了陶弘景对 山川之美的“情语”? 神仙居住于其
中的美好世界
实是欲界之仙都。
是欲界之仙都。
实——是欲界之仙都 —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公开课课件:《答谢中书书》公开课课件28张共28页文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公开课课件:《答谢中书书》公开课课件28张共28页文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公开课课件: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课件28张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交 通,鸡 犬相闻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答谢中书书教案-公开课

答谢中书书教案-公开课
(提示:同桌间讨论)
7写景部分小结:写景的短短四句话中,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皆备。作者用简练的四字句,向我们展示了如此美妙的一个自然世界,实在了不得。
8那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适当的背景介绍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读(师指正字音)
2教师范读
1文中句子大部分是四字句,四字句怎么划分?两两停顿
2最后两个句子怎么划分?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注意刚才指正的问题,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也是理解文意、品味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不仅能掌握文章的字词及停顿,同时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
11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
明确:意境优美
结构缜密
语言凝练
12.齐读课文
说美这一环节设计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基于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差,因此在研读写景部分之后才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有方向可依,有话可说。
五、结束语
今天我们随着陶弘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他为谢徵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相信同学们也会为我们祖国拥有这般大好河山二感到骄傲,想想我们自身,我们的家乡文祠四周环绕着什么?山、树林。我们生长在大山的环抱之中,相信等你们长大了,会走出这里,到大城市中去,大城市恐怕很难再见到这些好山好水了,恐怕很难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了,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这种自然生活环境,山也好,水也好、我们应该热爱周遭这片美丽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2024版《答谢中书书》公开课课件

2024版《答谢中书书》公开课课件
现实意义
尽管现代通讯方式已经取代了传统书信,但书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情感表达方式仍然具有 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和了解古代书信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 底蕴,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05 互动环节与课堂 实践
学生朗读表演
学生自愿报名,选择文中一段进行朗读表演。 表演前,学生需对所选段落进行理解和分析,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和语音语调。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信 中描绘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 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文学手法赏析 文章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如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俯仰 结合、白描、以动衬静等,使山川景物形象鲜明,栩栩如 生。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 热爱和向往,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适的意境。
该文以描写自然景物 为主,表达了作者对 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作者及时代背景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 想家、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
他生于江东名门,自幼聪慧好学, 博览群书,尤爱读道家典籍。
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 追求隐逸生活,陶弘景便是其中
的代表人物之一。
文学价值与影响
01
02
03
04
需要在今后的Biblioteka 习中多加注意和练习。延伸阅读及研究方向
相关文学作品阅读
文学手法深入研究
可以阅读更多古代书信体散文,如《与朱元 思书》、《与顾章书》等,感受古代文人的 情感交流和文学风采。
可以对本文中涉及的文学手法进行深入研究, 了解其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和发展。
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了解
自然山水与文学关系探讨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

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可谓尺幅能容千里。

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

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二、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作者)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全面ppt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全面ppt
者。
三.解词译文
最强大脑—看谁反应快
句1: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词:1.川:河 2.之 结构助词的 3.谈:谈论(赞赏)
译:山河的美丽是自古 以来文 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句点击2输:入正高文 峰/入云,
清流/见底。 词:1.入:进入
2.见: 看见
3.底:底部
译: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 清澈的河流可以看见底部。
一封信里赏山水
游山川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今天, 让我们一起打开时光宝盒,随着一封千年古信穿越时光共游祖国山川。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第一课时
东丰庄学校 王山山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文言句型,句子翻译能够正确 朗读并背诵文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文章,疏通文意,了解本文以动 衬静,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追求美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时 之景 静
朝夕 之景 动
写景 抒怀
1.总结—练习题:比一比
• 1.文中有( )和( ):山水相映之美。 2.( )林( )竹;两岸石壁( ):色彩配合之美。 3.前文写了( )常景,而四时的常景之中,每天( )又不同:早晚变化之美 。 4.高峰为( ),流水为( ),林清竹翠为( ),五色交辉为( ),夕日 欲• 颓1.,明沉确鳞:竞(跃山为)((水)):动静相衬之美。
句6: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词: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的鱼。
译: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 (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 相跳出水面。
句7:实是/欲界 之仙都。
词:欲界之仙都: 人间仙境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八下《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八下《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怡然自得。
一、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都
消散
tuí
坠落 指人间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潜游在水中的鱼
yù 自康乐以来,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欣界赏,或指天堂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小结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 动的山水诗。写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 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 你积累一点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再 见!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内 容,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 析人物形象。 3、体会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 理。
自学指导(一)
看图复述课文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复述 清楚。
☺ 同学们,大家练练身手, 背书开始啦!
五、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都
3、晓雾将( 歇 ),猿鸟乱鸣; 消散

《答谢中书书》示范课教学课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答谢中书书》示范课教学课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趣味导入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首尾部分起到什么作用?
语 言 美结 构 美
合作探究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你能选择一个角度,说说文章意境美体现在哪里?
合作探究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及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全文释义
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合作探究
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文章之美。
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
合作探究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首尾呼应 结构分明
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具体写景的句子了吗?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趣味导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月落乌啼霜满天
趣味导入
春江水暖鸭先知
映日荷花别样红
趣味导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趣味导入
好山,好水,好画,好诗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 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 “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只有短短68个字的文言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 示来集体背诵课文!
答谢中书书
总引1句
写景2-6句
抒怀7句
山川句 四季常景 日变景 欲界之仙都
仰视:高峰如云 晓雾句
俯视:清流见底 夕日句
平视:两岸句
• 1、抓住景物的特征;
• 2、按照一定的顺序;
•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 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陶弘景
南朝人,字通明, 号华阳隐居。丹阳 秣陵人,去官隐居 茅山,人称“山中 宰相”。有《陶隐 居集》。本文是六 朝山水小品名作。
本文与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可称双璧,同为六朝山水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 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 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 安慰。
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答谢中书书
答复,

回复 谢征,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是古代的一种应用 性文体,可以记事、抒情,也可以写 景、议论,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答谢中书书》本文是作者给 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 者写景的名篇。
山川之美,古来 共 美景 一起。
勃 勃
四时俱备。
的 晓雾将歇,
山 川 景 色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听觉 视觉
猿鸟鸣叫 鱼儿跳跃

静景 动景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 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 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 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 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 静的结合等。
一、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
“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

“美”点明全文中心。
二、分写 具体描绘了秀美

的山川景色。
三、抒情、议论。以感叹总括全 总
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
描 绘 了
高峰入云, 仰视 山高 清流见底。 俯瞰 水净
秀 美 生 机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平远
石壁五彩斑斓 林木青翠
谈。 赞叹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色 交辉。
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四季。 都。存在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 消散。 此起彼伏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猴 和小鸟此起彼伏的叫声;
夕日欲颓, 沉鳞
竞 跃。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争相。跳出水面。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指人间 指仙境。 南朝的谢灵运
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的人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 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 种奇丽景色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