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

合集下载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绪论一.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 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 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二.是非判断题1、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

(错)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的一门学科。

(错)3、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理论。

(对)4、《运动生物化学的起源》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

(错)三.填空题1、运动时人体内三个主要的供能系统是___、___、____。

2、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是____。

3、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____。

1、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有氧代谢系统2、《运动生物化学概论》3、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四.单项选择题1. 运动生物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年代是()。

A. 1955年B. 1968年C. 1966年D. 1979年2. 运动生物化学是从下列那种学科发展起来的()。

A. 细胞学B. 遗传学C. 生物化学D. 化学3. 运动生物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

A. 研究运动对机体组成的影响B. 阐明激素作用机制C. 研究物质的代谢D. 营养的补充4. 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人体B. 植物体C. 生物体D. 微生物1、A2、C3、A4、A五.问答题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1 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2 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3 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一.名词解释1、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是生物体内物质不断地进行着的化学变化 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或分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酶 酶是由生物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和高度专一性的蛋白质。

运动与糖代谢

运动与糖代谢

第四节 乳酸与运动
• 一、运动时肌乳酸的生成机理 • 糖酵解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代谢方 式,正常条件下也有乳酸生成。 • 安静状态下,肌肉代谢率低,以氧化脂肪 酸为主,亦有低速乳酸生成。
运动时乳酸的生成
乳酸生成的多少取决于丙酮酸和NADH+H+ 的生成量和氧化量。
葡萄糖 细胞质 +
糖原 [ATP] [ADP]
• 在低强度运动中,降低肌糖原储量并不 一定伴随运动能力的下降。
• (二)无氧运动能力与肌糖原储量 短时间或间歇性极量运动时,一般 不会引起糖原耗竭或低血糖。但肌糖原 储量过低时,会抑制乳酸生成和降低无 氧代谢的能力。 对于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比 赛前足够的肌糖原储量是必要的。
第二节血糖与运动能力
2)糖酵解系统
ADP ATP CP Pi C AMP + 糖原 分解 糖酵解 乳酸
(二)亚极量运动时乳酸的生成
• 1、在运动开始时,由于局部性缺血引起 的暂旺供氧不足,导致乳酸生成量增加。 • 2、通过整体调节提高肌肉血液供应,需 花费数分钟时间。大约在运动5-10分钟获 得稳态氧耗速率后,糖酵解供能相应减 少,乳酸生成速率下降。
• 二、影响运动肌摄取和利用血糖的因素 (一)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在15%-90%最大摄氧量强度、持 续40分钟的运动中,随运动强度的增大, 肌肉吸收血糖量增多,肌肉血流量增加 促进肌肉摄取和利用血糖。
在60%、30%最大摄氧量强度、持续3- 4小时的运动中肌肉吸收血糖的高峰时间 之后,吸收血糖的速率逐渐下降。
• 长时间运动中,糖异生基质的成分和相对作 用不断变化: • (1)40分钟以内的运动,动用基质主要是乳酸 • (2)运动40分钟左右,生糖氨基酸的糖异生作 用可达最大值,其中以丙氨酸最为重要。葡 萄糖—丙氨酸循环成为肌肉-肝脏糖代谢的重 要桥梁; • (3)长时间运动后期,甘油异生作用的重要性 随脂肪供能的增强而加大,利用量可以增大 10倍。

习题-运动生物化学

习题-运动生物化学

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 运动生物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年代是()。

A. 1955年B. 1968年C. 1966年D. 1979年E1982年2. 运动生物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

A. 研究运动对机体组成的影响B. 阐明激素作用机制C. 研究物质的代谢D. 营养的补充E. 研究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3.酶促反应中决定反应特异性的是()A. 酶蛋白B. 辅基C. 辅酶D. 金属离子 E .变构剂4.酶促反应速度(V)达最大反应速度(Vm)的60%时,底物浓度[S]为()A. 1 KmB. 2 KmC. 1.5 KmD. 2.5 KmE. 3 Km5.下列哪个化学物质不属于运动人体的能源物质。

()A.葡萄糖B.维生素CC.氨基酸D.软脂酸E.糖原6.酶分子中将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基团是()A. 结合基团B. 催化基团C. 碱性基团D. 酸性基团E. 疏水基团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A. 低温可以使酶失活B. 催化的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C. 最适温度是酶的特征性常数D. 最适温度随反应的时间而有所变化E. 以上全对8.关于酶活性中心的叙述,哪项不正确()A. 酶与底物接触只限于酶分子上与酶活性密切有关的较小区域B. 必需基团可位于活性中心之内,也可位于活性中心之外C. 一般来说,总是多肽链的一级结构上相邻的几个氨基酸的残基相对集中,形成酶的活性中心D. 酶原激活实际上就是完整的活性中心形成的过程E. 当底物分子与酶分子相接触时,可引起酶活性中心的构象改变9.一种酶作用于多种底物,其天然底物的Km是()A. 与其他底物相同B. 最大C. 最小D. 居中E. 与Km相同10.某一酶促反应的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的80%时,Km等于()A. [S]B. 0.5 [S]C. 0.25 [S]D. 0.4 [S]E. 0.8 [S]11.缺乏可导致贫血的物质有()A. 维生素CB. 维生素DC. 维生素B1D. 尼克酸E. 维生素B1212.生物氧化是指()A. 生物体内的脱氢反应B. 生物体内释放电子的反应C. 营养物质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的过程D. 生物体内的脱氧反应E. 生物体内的加氧反应13. 生物氧化过程中CO2的生成方式是()A. 碳与氧直接结合产生B. 碳与氧间接结合产生C.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D. 由有机酸脱羧产生E. 以上均不对14.呼吸链中各种氧化还原对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最高的是()A. NAD+/NADH+H+B. FMN/FMNH2C. FAD/FADH2D. Cyt a Fe3+/Fe2+E. 1/2 O2/ H2O15.NADH氧化呼吸链中与磷酸化相偶联的部位有几个()A. 1B. 3C. 2D. 4E. 516.人体生理活动的直接能量供给者是()A. 葡萄糖B. 脂肪酸C. ATPD. ADPE. 乙酰CoA17.下列化合物中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是()A. 磷酸肌酸B. ADPC. UTPD. 琥珀酰CoA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8. 胞液中的NADH+H+经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几分子ATP()A. 1B. 1.5C. 2.5D. 4E. 519.下列化合物中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是()A. 磷酸肌酸B. ADPC. UTPD. 琥珀酰CoA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0. 胞液中的NADH+H+经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几分子ATP()A. 1B. 1.5C. 2.5D. 4E. 5二、多项选择题:1.酶原的激活在于()A. 形成酶的活性中心B. 除去酶的非蛋白质部分C. 暴露活性中心D. 酶原分子相互聚合E. 酶与辅酶结合2.酶促反应中决定酶特异性和反应类型的部分是()A. 底物B. 酶蛋白C. 辅基或辅酶D. 金属离子E.酶的活性中心3.必需基团()A. 与催化作用直接有关B. 与酶分子活性中心特定的空间结构有关C. 由必需氨基酸提供D. 仅存在于活性中心E. 与酶分子结合底物有关4.影响酶反应速度的因素是()A. 酶浓度B. PH值C. 抑制剂D. 激活剂E. 温度5.运动时血清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A.运动时间B.运动强度C.运动方式D.运动环境E.训练水平6.运动人体的物质代谢的主要特点()A.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整体性B.严格精细的代谢调控性C.运动过程不同阶段物质代谢的侧重性D.能量生成形式的同一性E.运动时营养物质分解代谢速度加快7.NADH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有哪些复合体()A. 复合体ⅠB. 复合体ⅠC. 复合体ⅠD. 复合体ⅠE. 复合体Ⅰ8.关于呼吸链的描述正确的是()A. 线粒体中存在两条呼吸链B. 两条呼吸链的汇合点是CoQC. 在两条呼吸链中最主要的是NADH氧化呼吸链D. 每对氢通过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生成1.5分子ATPE. 两条呼吸链的组成完全不同9.体内生成ATP的方式有()A. 底物水平磷酸化B. 氧化磷酸化C.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D. 丙酮酸羧化支路E. -磷酸甘油穿梭10.电子传递链中氧化磷酸化相偶联的部位是()A. NADH→CoQB. FAD→CoQC. CoQ→Cyt cD. Cyt c→Cyt aa3E. Cyt aa3→O2三、问答题:1.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有那些?各有何功能2.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3.什么是呼吸链?体内ATP如何生成?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所说的血糖指的是血液中的()A.果糖B.糖原C.葡萄糖D.6-磷酸葡萄糖E.乳糖2.维持大脑正常生理机能所需的能源物质主要来自()A.大脑的糖储备B.肌糖原C.肌肉中的葡萄糖D.血液中的葡萄糖E.肝糖原3.多糖在动物体内的储存形式有()A.肝糖原B.淀粉C.血糖D.糖脂E.糖蛋白4.一分子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可合成()ATPA.10B.12C.15D.20E.305.大强度运动持续30秒至90秒时,主要由()提供能量供运动肌收缩利用。

第二章 糖代谢与运动PPT课件

第二章 糖代谢与运动PPT课件
28
(一)代谢过程
1、代谢途径
1、葡萄糖 (糖原)
2、果糖-1,6-二磷酸
3、甘油醛-3-磷酸
4、丙酮酸
乳酸
果糖-1,6-二磷酸 2分子磷酸丙糖
丙酮酸
29
(1)葡萄糖 果糖-1,6-二磷酸
己糖激酶
反应不可逆
30
(2)果糖-1,6-二磷酸 2分子磷酸丙糖
31
(3)甘油醛-3-磷酸 丙酮酸
糖酵解过程中惟一的脱氢反应
碳酸(H2CO3 )水(H2O )
2、定义
OH
O ‖
—C—H或 -CHO
O ‖
—C—或CO-
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8
CHO H-C-OH HO-C-H H-4C-OH H-C-OH
CH2OH
葡萄糖
CH2OH C=O HO-CH H-C-OH H-C-OH CH2OH
果糖
CHO
血糖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源、是红细胞 的唯一能源、是运动肌的肌外燃料。
21
2、糖原
研究表明,糖原贮量(特别 是肌糖原)的增多,有助于 耐力性运动成绩的提高。
(1)肌糖原 含量:约为肌肉重量的1%-2%,总量约为350-400g,耐 力运动员可达2-3%。快肌纤维中含量较慢肌纤维中略多。 功能:高强度无氧运动时机体的重要能源,又是大强度有 氧运动时的主要能源。
单糖 :不能用水解方法再降解的最简单形式 的糖。
糖类化合物
寡糖(低聚糖):由2~10个分子单糖缩合 而成的糖。
多糖 :由多个单糖分子综合而成的高分子 有机物。
13
14
15
蔗糖
CH2OH
OH OH
OH

第二章第三节

第二章第三节

3.补糖的类型 需及时动用能量的时候补充葡萄糖,因其吸 收速度较快。 需增大体内糖原贮备量用果糖或者果葡混合 糖,因果糖可避免胰岛素反应,体内肝糖原 的量是葡萄糖的3.7倍。使用浓度控制在35克 /升。 耐力性需要大量补糖时,可使用低聚糖,其 渗透压低(为葡萄糖1/4),吸收也快。
養素的主要功能:
1.吸收速度 葡萄糖的吸收速率为100,半乳糖为110,果 糖为43,甘露糖为19。 2.甜度 以蔗糖为100,果糖175,葡萄糖75,半乳糖 33,麦芽糖33,乳糖16,淀粉的甜度最低,几 乎尝不到甜味。
二、营养功用
(一)供给热量 糖是人体主要的热源物质,也是运动员从 事运动训练和比赛的最佳能源物质。 (二)维持中枢神经机能 (三)维持脂肪正常代谢 (四)节约蛋白质作用 (五)保护肝脏 (六)构成机体的一些重要物质
四、糖与运动


运动员体内贮备的糖约500—600克,肌糖原占 350—400克,肝糖原100克,血糖约10克左右。 供长时间运动至力竭时间约为90—120分钟。 糖的补充过程中须避免产生胰岛素低血糖反应。 训练后即刻摄入果糖对恢复肝糖原的效果较好, 摄入葡萄糖与蔗糖使肌糖原贮备在24小时后保 持较高水平。
第三节 糖类与运动
一、分类与性质
(一)糖类的分类 1.单糖:单糖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3—6个碳原 子的糖。 2.双糖:由两个单糖分子缩合失去一分子水而 形成的化合物。双糖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必 须水解成单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3.多糖:多糖是由许多单糖分子缩合构成的大 分子化合物。
(二)糖类的一些性质
三、供给量与来源



我国目前一般人糖的供给量标准:占总热量 的50—70%。 摄入过少的糖易致体能不足,增加消耗体内 蛋白质;摄入过多的糖类会在体内转化为脂 肪。 摄入糖的种类以淀粉为主,在必要时辅以葡 萄糖、果糖、蔗糖等补充。 主食(大米、面制品等)是摄入糖类的主 要来源,淀粉是最经济的热源质。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第02章糖代谢与运动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第02章糖代谢与运动
糖氧化供能的效率
糖的氧化供能效率较高,能够以较高的速率 产生能量,为肌肉收缩和运动提供动力。
运动中糖的糖异生作用
1 2 3
糖异生的定义
糖异生是指由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 程,是运动时补充糖储备的重要途径。
糖异生的原料
糖异生的原料主要包括氨基酸、甘油和乳酸等, 这些物质在运动中大量产生并可作为糖异生的底 物。
体组织的结构物质之一。
02
双糖
双糖是由两个单糖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反应连接而成的糖类,常见的双糖
有蔗糖、麦芽糖和乳糖等。双糖在生物体内主要作为能量物质,同时也
有一些特殊的生物活性。
03
多糖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通过聚合反应连接而成的糖类,如淀粉、纤维素
和糖原等。多糖在生物体内主要作为能量物质和细胞结构物质,同时也
02
运动对糖代谢的影响
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01
运动时肌肉收缩,消耗大量能量,导致血糖升高。
02
运动后,肌肉摄取葡萄糖增多,血糖下降。
03
长时间运动后,肝糖原分解加速,血糖升高。
运动对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影响
运动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 素分泌增加,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
运动后,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 素分泌减少,促进糖原合成和葡萄糖 摄取。
先天性糖代谢障碍
某些先天性糖代谢障碍可能导致糖的利用和代谢异常,影响身体的 能量供应和运动能力。
05
运动中糖的补充与控制
运动前糖的补充
01
02
03
补充时间
运动前1-2小时,确保在 运动开始时糖原储备充足。
补充量
根据运动时间和强度,一 般补充300-500卡的易消 化的糖类食物。

02-糖代谢与运动

02-糖代谢与运动
有氧氧化总反应式:葡萄糖+6O2→6CO2+6H2O+能量(相当于32ATP)
有氧氧化——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
32ATP能量的来路分析: ◎ 葡萄糖→2丙酮酸: 产生2A、2N。 ◎ 2丙酮酸→2乙酰CoA: 产生2N。 ◎ 2乙酰CoA经TAC: 产生6N、2F、2G。 合计:10N、2F、2G、2A。 所以,总计产生32ATP能量。
运动生物化学
第02章 糖代谢与运动
教学目标
• 掌握糖的概念,葡萄糖的化学结构、人体内糖存在的形式 与储量、糖代谢不同化学途径与ATP合成的关系,糖代谢 及其产物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 了解糖的组成,分类和运动时的生物学功能。 • 熟悉 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糖原的合成和糖异生作用
的基本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 • 理解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糖代谢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三)运动中的乳酸代谢特点
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主要通过乳酸穿梭(P65)方式 氧化,途径有二: (1)在运动肌内,由快肌b进入快肌a或慢肌氧化。
(2)通过循环系统由运动肌 进入非运动肌、心肌氧化 。
运动中血乳酸浓度的变化规律
安静时血乳酸浓度约为1-2mmol/L。在递增强度的 运动中,血乳酸浓度先是缓慢上升,当运动强度达 到临界值时,血乳酸浓度开始急剧上升,此运动强 度称乳酸阈。 乳酸阈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乳酸阈所对应的血乳 酸浓度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其变动范围在1.47.5mmol/L之间,均值为4mmol/L。 乳酸阈是机体供能由有氧为主转为无氧为主的临界 点。
细胞膜外 细胞膜内
线粒体内膜内
糖异生作用
糖异生
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逆过程。
场所:肝(饥饿时肾、肌肉也 参与)。 限速酶(P60): (1)丙酮酸羧化酶 (2)丙酮酸P激酶 (3)F-1,6二P酯酶 (4)G-6P酯酶 意义(P61): (1)弥补体内糖量不足。 (2)通过HL(乳酸)循环 (P61,图2-3-1)消除运动肌 产生的HL。

运动与糖代谢ppt课件(共52张PPT)

 运动与糖代谢ppt课件(共52张PPT)
• 安静时肝葡萄糖释放 • 运动时肝葡萄糖的释放 • 耐力训练对肝糖原的影响
安静时肝葡萄糖释放
• 安静时肝糖原分解 • 正常进食后安静时,肝葡萄糖释放量较低,约为
0.8-1.1mmol/min,其中肝脏分解速率0.54 mmol/min葡萄糖〔占70%),其余由糖异生提 供,只能满足大脑和依靠糖酵解供能的组织需要 。 • 安静时糖异生作用 • 体内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和糖原的过程称为糖 异生。安静时,糖异生作用生成的葡萄糖只占肝 脏输出葡萄糖总量的25-30%。糖异生的底物有乳 酸、丙酮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
• 血浆胰高血糖素和儿茶酚氨浓度上升幅度减少; • 细胞内cAMP生成数量有所下降。
• 耐力训练对糖异生作用的影响 • 耐力训练对糖异生的影响不明显,但在适中强度运动中,
耐力训练可使糖异生速率稍有上升。其原因并非糖异生 过程的代谢能力增强,而是训练改善了运动时血流分配, 使肝血流量增大,流经肝脏的糖异生基质增多。
• 环境温度的变化影响人体的代谢速率和对代谢底物的选择。热天 运动使肌糖原分解供能增多,寒冷时人体利用脂肪供能增多。
• 在氧分压较低的高原进行运动时,供氧不足造成糖酵解供能的 比例增多,肌糖原消耗加快,乳酸生成明显增多。
• 在赛场噪声刺激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和血液粘性增大, 供给骨骼肌的氧减少,而使糖酵解供能的比例增多,肌糖 原消耗加快。
而在低糖原的肌肉内,对肌外能源的依赖性较 Felig等,1975)
糖是运动时唯一能无氧代谢合成ATP的细胞燃料。 超过90%最大摄氧量运动时,主要是动用Ⅱb型肌纤维内糖原。
高,血糖供能可高达46%左右。 运动强度增大,肌糖原动员速率相应增大。
以中、低等强度运动时,动用I型和Ⅱa 型肌纤维内糖原。 第三节 肝脏释放葡萄糖与运动能力 乳酸生成主要在骨骼肌,但其消除可在骨骼肌、心肌和肝脏。

201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体育综合考试科目命题考试大纲

201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体育综合考试科目命题考试大纲

201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体育综合考试科目命题考试大纲第一篇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释义(二)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四)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二运动训练概述(一)运动训练释义(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概述(一)运动训练学释义(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四)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一)竞技能力释义(二)竞技能力的构成(三)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四)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一)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三)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三)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区别对待原则(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一)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二)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三)运动训练手段概述(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重复训练法(二)间歇训练法(三)持续训练法(四)变换训练法(五)循环训练法(六)比赛训练法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运动员体能的构成(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最大力量的训练(三)快速力量的训练(四)爆发力的训练(五)相对力量的训练(六)力量耐力的训练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三)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三)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一) 运动技术释义(二) 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一) 直观法与语言法(二) 完整法与分解法(三) 想象法与表象法(四) 减难法与加难法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 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 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 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 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 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一) 竞技战术的定义(二) 竞技战术的构成(三) 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一) 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二) 程序训练法(三) 模拟训练法(四) 实战法三战术方案的制订(一) 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二) 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一) 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二) 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三) 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一) 意念训练法(二) 诱导训练法(三) 模拟训练法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一) 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二) 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三) 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四) 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五) 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四运动智能概述(一) 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二) 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三) 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一)运动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三)运动训练计划分类二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四)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五)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六)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七)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八)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三年度训练计划(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四周训练计划(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五课计划与组织(一) 训练课的种类(二) 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三) 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四) 训练课的结构(五) 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章运动队伍管理一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二教练员与运动员(一)教练员(二)运动员本篇参考书目1.田麦久主编 运动训练学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二篇学校体育学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一、学校体育发展简况(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发展(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四、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二)学校体育的功能(三)学校体育的目标第二章体育课程一、体育课程的含义(一)体育课程的概念(二)体育课程的特性二、体育课程的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目标(二)体育课程的内容三、体育课程的实施(一)课程实施的取向(二)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四、体育课程的评价(一)对学生的评价(二)对教师的评价(三)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五、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一)历史经验(二)改革趋势第三章体育教学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二)体育教学的特点二、体育教学构成要素(一)构成要素(二)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之间的关系三、体育教学目标(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三)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四、体育教学过程(一)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四)体育教学原则五、体育教学方法(一)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三)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五)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六、体育教学计划(一)体育教学计划的概念与构成(二)学年教学计划(三)学期教学计划(四)单元教学计划(五)课时计划七、体育教学实施(一)体育教学常规(二)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运用(三)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第四章课余体育一、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一)课余体育的地位(二)课余体育的特点二、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一)课余体育的功能(二)课余体育的价值三、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一)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二)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第五章学校体育管理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二)学校体育管理机构与职能二、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与原则(一)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二)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三、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四、学校体育管理法律法规(一)学校体育管理相关法律(二)学校体育管理相关行政法规(三)中央相关文件第六章体育教师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二)体育教师的作用二、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三、体育教师的条件与职责(一)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二)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本篇参考书目1.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五)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 运动生理学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 运动生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运动与糖代谢

运动与糖代谢

运动营养学概念概述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人体需要特别的营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运动”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科学有效的为运动的人体补充合理的营养,使运动的目标得以实现,是运动营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运动营养学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当今竞技体育的竞争日趋激烈,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仅受训练、遗传、健康状态、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营养也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意识逐渐加强,由此给运动营养学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为使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并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对运动营养学的研究与应用做一系统的阐述是有必要的。

运动营养学是研究运动员的营养需要,利用营养因素来提高运动能力,促进体力恢复和预防疾病的一门科学。

运动营养学是营养学的一个分支,是营养学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所以有人将运动营养学视为应用营养学或特殊营养学。

营养是指人体从外部环境摄取、消化、吸收与利用食物和养料的综合过程。

运动营养学研究运动员在不同训练和比赛情况下的营养需要、营养因素与机体功能、运动能力、体力适应以及防治运动性疾病的关系,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员选材学、病理学、临床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化学、中医养生学、烹饪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确良联系。

合理营养有助于提高运动能力和促进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合理营养支持运动训练,是运动员保持良好健康和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对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体力适应、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和伤病防治均有良好的效果。

合理营养为运动员提供适宜的能量;合理营养有助于剧烈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合理营养可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或减轻其程度;合理营养有利于解决运动训练中的一些特殊医学问题(不同体育项目、不同环境、不同年龄期的特殊医学要求);合理的营养可保障肌纤维中能源物质(糖原)的水平稳定,减少运动性创伤的发生率。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库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库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绪论一.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化学二.是非判断题1、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

f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的一门学科。

f3、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理论。

t4、《运动生物化学的起源》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

f三.填空题1、运动时人体内三个主要的供能系统是_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有氧代谢系统2、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是《运动生物化学概论》____。

3、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_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___。

四.单项选择题1. 运动生物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年代是(a )。

A. 1955年B. 1968年C. 1966年D. 1979年2. 运动生物化学是从下列那种学科发展起来的(c )。

A. 细胞学B. 遗传学C. 生物化学D. 化学3. 运动生物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a )。

A. 研究运动对机体组成的影响B. 阐明激素作用机制C. 研究物质的代谢D. 营养的补充4. 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A. 人体B. 植物体C. 生物体D. 微生物五.问答题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1)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2)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3)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2.试述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40-50年代有较大发展,尤其是该时期前苏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于1955年出版了第一本运动生物化学的专著《运动生物化学概论》,初步建立了运动生物化学的学科体系,到60年代,该学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至今,运动生物化学已经成为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学科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临床生化检验-第二章 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练习题

临床生化检验-第二章 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练习题

第二章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一、A11、下列代谢过程不能直接补充血糖的是A、肝糖原分解B、肌糖原分解C、食物糖类的消化吸收D、糖异生作用E、肾小球的重吸收作用2、胰岛素的作用不包括A、促进糖的氧化B、促进糖变脂肪C、抑制糖异生D、抑制血糖进入肌肉、脂肪组织细胞内E、促进肝葡萄糖激酶的活性3、以下关于血红蛋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正常成人体内约有97%的血红蛋白是HbAB、HbA由α2β2组成C、成人体内血红蛋白还可由HbA2组成D、HbF主要在胎儿期合成E、HbF在成人体内可占1%4、6-磷酸葡萄糖转变成6-磷酸葡萄糖酸伴有A、FMN的还原B、NADH的氧化C、NAD+的还原D、NADPH的氧化E、NADP+的还原5、关于糖化蛋白(GHb)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糖尿病病情控制后GHb浓度缓慢下降,此时血糖虽然正确,但有可能GHb仍较高B、GHb形成多少取决于血糖浓度和作用时间C、GHb可作为糖尿病长期监控的指标D、用于早期糖尿病的诊断E、GHb测定可作为判断预后,研究糖尿病血管合并症与血糖控制关系的指标6、判断低血糖症的血糖浓度是A、<2.78mmol/LB、<300mmol/LC、<3.3mmol/LD、<4.0mmol/LE、<5.0mmol/L7、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可反映多少时间前的血糖平均水平A、1~2周B、3~4周C、5~6周D、6~8周E、20周以后8、下列关于阴离子间隙的叙述错误的是A、阴离子间隙是指细胞外液阳离子总数与阴离子总数之差B、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阴离子间隙升高C、肾衰竭尿毒症时阴离子间隙升高D、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阴离子间隙降低E、临床上利用血清主要阴、阳离子的测定值即可算出AG值9、胰岛细胞瘤时可出现下列何种临床情况A、血脂明显上升B、血脂明显下降C、胰岛素和C肽明显降低D、血糖明显降低E、血糖明显上升10、糖化血清蛋白可反映糖尿病人多长时间前的血糖平均水平A、1~2天B、2~3周C、5~6周D、6~10周E、2~3个月11、糖尿病重要的代谢变化之一是A、肌糖原合成增加B、肌肉蛋白分解增加C、肝糖原分解增加D、肝合成胆固醇减少E、脂肪合成增加12、反应糖尿病肾脏病变的指标是A、血胰岛素测定B、糖化蛋白测定C、尿微量白蛋白测定D、葡萄糖胰岛素钳夹技术E、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13、糖尿病导致白内障是由于A、葡萄糖大量进入晶体,山梨醇与果糖在晶体内积蓄B、山梨醇脱氢酶活性降低C、醛糖还原酶缺乏D、葡萄糖在晶体内大量氧化分解E、葡萄糖在晶体内转变成为脂肪14、在红细胞代谢中,NADPH产生的途径为A、糖酵解途径B、磷酸戊糖旁路途径C、2,3-DPG支路途径D、Touster通路代谢途径E、有氧氧化15、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是A、尿微量清蛋白B、β2微球蛋白C、本-周蛋白D、α1微球蛋白E、尿补体C316、下列关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的叙述错误的是A、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B、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C、各种原因引起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是诱因D、血酮体>5mmol/LE、表现为广泛的功能紊乱17、空腹血糖浓度在6~7mmol/L,又有糖尿病症状时宜做A、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测定B、尿糖测定C、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测定D、糖耐量试验(OGTT)E、C肽测定18、胰岛素对代谢的作用是A、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B、促进糖原分解,抑制糖异生C、抑制糖原分解,促进糖异生D、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E、促进糖的有氧氧化,加速糖的利用19、反应性低血糖中最常见的是A、内分泌性低血糖B、药物性低血糖C、肝源性低血糖D、特发性餐后(功能性)低血糖E、空腹低血糖20、胰岛素发挥作用的第一步是A、促进葡萄糖利用吸收B、与靶细胞表面特殊蛋白受体结合C、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D、抑制糖异生E、促进糖原合成21、肝脏内糖代谢的主要形式与作用为A、进行糖酵解B、对抗糖异生C、提供合成的原料D、分解戊糖磷酸E、有氧氧化以供应能量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糖异生的关键酶之一为葡萄糖-6-磷酸酶,而肌肉缺乏此酶而不能将肌糖原异生为葡萄糖。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设计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设计

XX 学院教学大纲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2013级专接本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任课教师:XXX2014年2月24日至2014年6月29日XX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代码:108011106S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总学时:36学分:2适用专业:体育教育先修课程: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体育科学学科之一,也是体育科学中应用基础性的学科。

本门学科是应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运动时机体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能量转变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与变化,并应用这些规律为运动实践服务的一门科学。

2.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运动生物化学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熟悉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人体的生物化学变化特点,能应用运动生物化学的理论方法指导训练和体育锻炼,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体育教育专业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3.课程任务:使学生明确运动生物化学的学科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节规律,并学会应用理论指导运动实践活动,为增强体质、提高竞技运动能力提供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部分绪论1.教学内容:一、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与任务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展望三、学习运动生物化学的意义与方法2.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发展、现状及展望;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动态观,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生命、看待运动人体。

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1.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一、组成人体的化学物质二、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第二节物质代谢的催化剂——酶一、概述二、酶催化反应的特点三、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四、运动与酶适应五、运动与血清酶第三节运动时物质代谢一、糖代谢二、脂质代谢三、蛋白质代谢四、水代谢五、无机盐代谢六、维生素代谢第四节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谢一、腺苷三磷酸——ATP二、生物氧化2.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酶催化反应的特点、运动中生物氧化过程及ATP的合成;熟悉运动中机体物质代谢的基本知识;理解运动引起人体物质组成及酶的适应性变化。

运动生物化学整合

运动生物化学整合

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第一章名词解释:1.糖酵解:指在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中一系列酶催化最终生成乳酸的过程。

2.同工酶:人体内有一类酶,他们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其生物学性质有所不同,这类酶称为同工酶3.呼吸链: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是通过呼吸链完成的。

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4.氧化磷酸化:将代谢物脱下来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随ADP 磷酸化合成ATP 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第一节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一、组成运动人体的化学物质➢都是由糖、脂质、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核酸、水、无机盐7大类物质组成的。

(一)人体物质组成的含量和功能水占体重的60% ~70%,主要构成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糖占人体干重的2%,主要以肝糖原、肌糖原和血糖的形式存在。

脂类占人体干重的30% ~40%,一般来说,男子的脂肪含量低于女子,运动员的脂肪含量低于普通人。

蛋白质占人体干重的54%,是人体主要的结构和功能物质,人体一.切基本生命活动都与蛋白质有关。

运动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特别是肌肉的收缩蛋白。

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占细胞干重的5% ~ 15%。

无机盐占体重的4% ~5%,可根据其在体内的量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它既可作为结构物质,如骨骼,也可与蛋白质相结合,形成具有特殊功能的蛋白质。

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低,具有参与体内辅酶的构成、调节代谢等功能。

①能促进钙、磷吸收的是维生素D能合成视紫红质的是维生素A能抗强氧化作用的是维生素E ②正常成年人每24小时的最低尿量是500ml③生物氧化的意义在于:逐渐释放能量以持续利用、合成ATP、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1.运动时,人体内物质的化学反应加快,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及比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

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

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第一节糖概述糖类物质是多羟基(2个或以上)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在化学上,由于其由碳、氢、氧元素构成,在化学式的表现上类似于“碳”与“水”聚合,故又称之为碳水化合物。

糖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营养,经人体吸收之后马上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以供人体能量。

主要分为单糖和双糖。

糖类物质是多羟基醛或酮,据此可分为醛糖和酮糖。

最简单的糖类就是丙糖(甘油醛和二羟丙酮)由于绝大多数的糖类化合物都可以用通式Cn (H2O)n表示糖的分类1.单糖(monosaccharide):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

常见单糖有葡萄糖(CH2OH-CHOH-CHOH-CHOH-CHOH-CHO果糖(CH2OH-CHOH-CHOH-CHOH-CO-CH2OH)、核糖(CH2OH-CHOH-CHOH-CHOH-CHO)和脱氧核糖(CH2OH-CHOH-CHOH-CH2-CHO)2.低聚糖,又称寡糖(disaccharide):由2~10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

具有营养意义的低聚糖是双糖,也较为普遍。

常见双糖有①蔗糖,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中,尤以甘蔗和甜菜中含量最高,故名。

蔗糖分子是一个葡萄糖分子和一个果糖分子缩合而成。

②麦芽糖,又称饴糖,甜度约为蔗糖的一半。

麦芽糖分子由两个葡萄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

③乳糖,因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乳汁中而得名。

乳糖分子由一个葡萄糖分子和一个半乳糖分子结合而成。

3.多糖(polysaccharide):由几百个乃至几万个单糖分子缩合生成,通式为(C6H10O5)n,最重要的是淀粉与纤维素。

均一性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半纤维素、几丁质(壳多糖);不均一性多糖:糖胺多糖类(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等)。

4.结合糖(复合糖,糖缀合物,glycoconjugate):糖脂、糖蛋白(蛋白聚糖)、糖-核苷酸等。

5.糖的衍生物:糖醇、糖酸、糖胺、糖苷eshiwei其化学式为C6H12O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酮酸激酶
反应不可逆 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 ATP
(4)乳酸的生成
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还原为乳酸,有氧则进入线粒体氧化。
来自甘油醛-3-磷酸脱氢
糖酵解代谢过程
血葡萄糖
ATP
ADP
1.6--二磷酸果糖
PFK
6--磷酸果糖
ADP ATP
2(3--磷酸甘油醛)
肌糖原
NAD NADH+H+
2ADP
2(1.3-- 二磷酸甘油酸)
三、糖的生物学功能
(一)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
人体内糖以 游离态(运输形 式)和化合态 (储存形式)两 种状态存在,总 量约500克,运 动员可达550750克。血糖是 运输形式,糖原 是储存形式。
储存形式: 糖原(肌糖原、
肝糖原)
肌糖原 300- 400g
肝糖原 75- 100g
运输形式 血糖 6g
2、定义
OH
O ‖
—C—H或 -CHO
O ‖
—C—或CO-
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CHO H-C-OH HO-C-H H-4C-OH H-C-OH
CH2OH
葡萄糖
CH2OH C=O HO-CH H-C-OH H-C-OH CH2OH
果糖
CHO
H-C-OH HO-C-H HO-4CH
H-C-OH CH2OH 半乳糖
葡萄糖
结构特点:多羟基醛
果糖
结构特点:多羟基酮
(二)糖的化学组成
糖类物质主要由碳(C)、氢(H)、 氧(O)三种元素组成,其中氢与氧原 子之比与水相同,也就是2:1,故多数 糖可用通式Cn(H2O)n表示。
(二)糖的分类
单糖 :不能用水解方法再降解的最简单形式 的糖。
功能:对维持血糖浓度的正常水平有重要作用。
(二)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
1、提供机体所需能量
糖是人体的基本供能物质,正常生理活动中60~ 70%的能量来自糖氧化。
(1)血糖是安静和运动时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 源
(2)肌糖原是短时间、大强度间歇运动和长时间 持续运动的主要能源。
(二)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糖代谢的底物:糖原和血糖。 根据代谢时氧气的参与情况, 糖代谢可分为:一、糖无氧氧化(糖酵解)
二、糖有氧氧化 三、磷酸戊糖途径
一、糖的无氧酵解 概念:糖在氧气供应不足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
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ADP ATP
无氧
• 反应部位:细胞液
(一)代谢过程
2、对脂肪代谢具有调节作用 3、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 4、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
作业
一、判断题 1、糖类物质就是碳水化合物。 2、运动饮料中常配入4~8(10)个葡萄糖单位的低聚糖,以有 利于糖的利用和水分的吸收。 3、脑组织糖原储量很少,正常大脑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 要来自血浆游离脂肪酸。 4、肌糖原可以大量分解成葡萄糖释放进入血液维持血糖稳定。
低聚糖饮料:
目前,在运动饮料中常配入4~8(10)个葡萄 糖单位的低聚糖,以增加葡萄糖的浓度,又可降 低渗透压,有利于糖的利用和水分的吸收。具有 延迟长时间运动疲劳发生和加速运动后糖储备恢 复的良好效果。
糖原
糖原又称动 物淀粉,结构上与支 链淀粉相似,由几百 至几千个葡萄糖连接 而成;以颗粒形式广 泛存在于人体、动物 体内,肝脏和肌肉内 的储存量尤为丰富。
一、糖的概述
糖类作物
葡萄糖
水果中富含果糖
纤维素
一、糖质的概念和化学组成
(一)糖质的概念
一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或通过水 解可以产生多羟基醛或酮的物质。
1、元素组成 C(碳),H(氢),O(氧)
鼠李糖及岩藻糖(C6H12O5)、脱氧核糖(C5H10O4) 甲醛(CH2O)、乳酸(C3H6O3)、乙酸(C2H4O2) 碳酸(H2CO3 )水(H2O )
(1)肌糖原 含量:约为肌肉重量的1%-2%,总量约为350-400g,耐 力运动员可达2-3%。快肌纤维中含量较慢肌纤维中略多。 功能:高强度无氧运动时机体的重要能源,又是大强度有 氧运动时的主要能源。
(2)肝糖原 含量:占肝重的5%,总量约为75-100g,受饮食糖量影响 较大(15-80g/kg肝组织)。
第二章 糖代谢与运动
教学目标
1、掌握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 能、糖代谢不同途径与ATP合成的关系、糖代谢及其产物 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2、了解糖的概念、组成、分类; 3、熟悉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糖异生作用的基本代谢过 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 4、理解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糖代谢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1、代谢途径
1、葡萄糖 (糖原)
2、果糖-1,6-二磷酸
3、甘油醛-3-磷酸
4、丙酮酸
乳酸
果糖-1,6-二磷酸 2分子磷酸丙糖
丙酮酸
(1)葡萄糖 果糖-1,6-二磷酸
己糖激酶
反应不可逆
(2)果糖-1,6-二磷酸 2分子磷酸丙糖
(3)甘油醛-3-磷酸 丙酮酸
糖酵解过程中惟一的脱氢反应
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 ATP (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1.血糖
(1)概念:血液中的葡萄糖。 (2)空腹血糖浓度
较为恒定,大约为4.4-6.6mmol/L,(80-120 mg/dL), 总量约为6g。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血糖浓度与常人无异。 (3)功能
血糖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源、是红细胞 的唯一能源、是运动肌的肌外燃料。
2、糖原
研究表明,糖原贮量(特别 是肌糖原)的增多,有助于 耐力性运动成绩的提高。
2ATP 3- 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
LDH
乳酸
2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2ADP
糖酵解过程可净合成多少分子ATP?
2、ATP的生成数量
血葡萄糖 糖原(1葡萄糖单位)
2乳酸 + 2ATP 2乳酸 + 3ATP
ATP的生成数量
反应
ATP
G
G-6-P
F-6-P
F-1,6-BP
甘油酸-1,3-二磷酸
丙酮酸
烯醇丙酮酸磷酸
糖类化合物
寡糖(低聚糖):由2~10个分子单糖缩合 而成的糖。
多糖 :由多个单糖分子综合而成的高分子 有机物。
蔗糖
CH2OH
OH OH
OH
CH2OH OH
O OH
CH2OH
1分子葡萄糖+1分子果糖
1分子葡萄糖+1分子半乳糖
CH2OH OH
OH
CH2OH OH
O OH
OH
OH
乳糖

寡糖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丙酮酸
1分子葡萄糖净生成ATP数
-1 -1 +1×2 +1×2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