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语文课上做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与加强环保教育相结合,既是可行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我们分析和运用现行教材,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了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一、分析课本,挖掘环保素材
小学语文课文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即使在新增的科普类文章中也有直接或者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不过教材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太阳》、《只有一个地球》、《桂林山水》、《草原》、《鹿和狼的故事》,这些文章具有显性,明眼人一看就可以信手拈来,直接将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挂上钩”,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知识的教育,根本没有画蛇添足之嫌。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通过向学生呈现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大量流失,森林资源枯竭,耕地面积锐减,大量野生动物被捕杀而血流成河,生活垃圾肆意排放而堆积成山……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画面以及惊人的数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醒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鹿和狼的故事》表明了“鹿——狼——森林”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告诉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维护生态平衡,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加倍惩罚。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过去“见蛇不打三分罪”的谚语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已经失去其正确性,我们要自觉地参与到保护珍稀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行列中。
而有些教材是隐性的,蕴含在课文中的环保内容像埋在地下的宝藏有待于挖掘。但教师只要动脑筋分析,移花接木,同样能使教材间接地为环保教育服务。
比如众所周知的《景阳冈》是从古典名著《水浒传》中节选出来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似乎与环保教育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只要处理得当,同样是一篇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在处理完这篇教材后,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前不久,某山区兄弟俩打死了一只金钱豹,结果双双被捕入狱。其父为其鸣不平,上诉说:“历史上武松打虎成了英雄,而我的儿子打死豹子反倒成了‘阶下囚’。这事太不公平了。”我们要求学生展开“公平与不公平”的讨论,后来统一了意见:此一时,彼一时,古时候武松打虎为民除害当然是英雄壮举,而现在国家三令五申要求保护珍稀动物,兄弟俩则视法律为儿戏,理当绳之以法,这是罪有应得。其父亲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个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出现的大是大非问题,通过这篇古典小说的一学一议,就迎刃而解了。
二、利用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上我们要注重语文课的特点,抓住重点字词进行渗透。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们抓住六个字不放,即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抓住这六个字就是抓准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突出特色。因为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美不胜收,所以陈毅元帅游览之后发出了“宁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的感慨,可见“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名不虚传!
前不久,我们游过桂林,山水之美确实令人流连往返,但觉得现在漓江的水也并不那么清,山也不那么秀,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一语中的:那准是污染太严重了。教师接着说:如果不抓紧治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也会毁于一旦,中外游人将会乘兴而来、扫兴而归。这样
一来,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这六个字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中,
同时绝非杞人忧天的环保教育也会像春雨一样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渗透在学生心头,挥之不去。
我在教学《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文时,始终抓住关键词,渗透环保教育。美丽可爱的
小村庄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使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
如何理解“过度”?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师生共同联系上下文分析品味:“村子里住着
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
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着重指导理解:
两个“谁”连用表示没有例外,表明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
随便,这是森林遭到过度砍伐的一个前提——没有人管。“一棵一棵”,表示的是不确切数目,突出了人们没有将砍树当作一回事,砍了很多。“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一年年,一代代”,说明砍了很长时间。
两个“不断”说明对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三个“变成”连用构成了排比句,非常强烈地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个句子表面上写人们用树木作柴烧,却深刻地表达出了对人们的错误行为的一种遗憾和谴责。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这是多么低效的一种利用方式,又是多么轻易的一种破坏方式呀!“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
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里的“一切”,指的是人们通过砍伐树木所获得的
所有的物品。“什么”,这里不是用来提问,而是用以“任指”随便的一个什么东西、物品,突
出乱砍滥伐树木所引发的惨重后果,同时也衬托出灾害的无情。人类如果不珍惜热爱自然,
自然会对人类进行残酷的惩罚。另外,文中三处提到了“锋利的斧头”,它是有用意的。“锋利
的斧头”代表着人们对树木森林无情的、残酷的破坏和短视的利用,甚至可以说是那些无知的人们的一种象征。“锋利的”,更突出地表明了破坏的残酷﹑无情,切身体会环境破坏给人们
带来的巨大伤害,从而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作为教师要分析和运用好教材,对能与环保教育相结合的教材
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对不能与环保教育相结合的教材也不能牵强附会、节外生枝。正
确的态度是从实际出发,因课制宜,做到文道结合、水乳交融,这样既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
练任务,又进行了生动形象的环保教育,做到了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