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学案(全国适用)复习)+Word版含解析
2.17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案
![2.17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c0b455b90d6c85ed3ac633.png)
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案一、学习目标1.地质剖面图⇨地貌类型(山、谷)⇨形成原因(侵蚀、堆积等)2.地貌景观图⇨类型(流水、风力、海浪等)⇨形成原因(侵蚀、堆积等)3.区域图⇨空间定位⇨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流水、侵蚀或堆积、风力侵蚀或堆积等)二、课前检测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
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
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回答(1)~(2)题。
(1)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1~3月B.3~6月C.6~9月D.9~12月(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三、课内知识学习1.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如下图所示)②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③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外力地貌的应用①风向的判定②河流流向的判定【练习】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7~8题。
7.形成“蜂巢”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8.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解析:第7题,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弱,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图中岩石形成的是蜂巢状的孔洞,而冰川侵蚀地貌形成的是角峰和U形谷;图中所示岩石是花岗岩。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c23d88114a7302768e9939e3.png)
一、外力作用
1. 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和主要分布区的影响也有很大差
【重要提示】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3. 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bf5b7b0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b.png)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①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外力)②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即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构。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根据景观...判断地貌类型..图.或者示意图②能根据图文材料..。
..该地表形态的原因....判断形成....,以及地貌特征(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展示景观图、示意图,让学生根据其特征分析地貌类型。
②依据图文材料、地貌特征,以及描述该地貌形态成因的模式,比较准确的描述某种地表形态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由易到难的学习新知,复习旧知,学会循序渐进。
②.通过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事物是联系的,发展的。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地表形态及其原因分析三、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我校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内外力作用以及二者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能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专题2外力作用与地貌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专题2外力作用与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9a85d047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b.png)
专题2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总结】1.河曲地貌:根据河流的弯曲状况,判断凹岸凸岸(看岸勿看河),熟悉凹岸凸岸特点:(1)凹岸流速快,以侵蚀为主,河岸陡立;凸岸流速慢,以堆积为主,河岸平缓。
(2)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底层水流趋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
2.河流湖泊的顶托作用:顶托是指支流水流被干流高水位所阻,形成的壅水现象。
易发生顶托作用的地区:(1)支流汇入干流处:如黄河下游汇入的支流——沁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大清河等,因干流河床淤高,遇黄河涨水,支流来水就受到顶托。
(2)河流注入湖泊处:湖水水位增高,挡住流入的河水,使河水不易下泄。
(3)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的成因之一就是潮流的顶托作用。
3. 沟谷的发育过程:4.风力堆积地貌:(1)形成机理: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大或者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风力减弱,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等。
(2)地貌类型及分布:沙丘(垄)及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区及沙漠边缘,其次是沿河、沿湖及沿海地区。
(3)风向判断: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黄土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为风向。
如下图所示:【典例示范】【典例1】(2021•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
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
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 ℃,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
【典例2】2019年11月初,芬兰一处海岸边出现了数千颗“冰蛋”覆盖了30米长的海岸线(如图)。
这些“冰蛋”最小的如鸡蛋,最大的有足球那么大,而且它们还可以变得更大,最高可达3英尺。
摄影师马蒂拉说他是在一个寒冷多风的日子来到岛上的,而“寒冷多风”正是造成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条件。
二轮复习微专题学案: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轮复习微专题学案: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a57b16bbe1e650e52ea9984.png)
三明二中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之外力作用专题(2018、3)一、主干知识侵蚀与堆积:主要取决于风、流水、冰川的运动速度及量的多少。
如:流水速度越快、水量越大,则侵蚀作用强,反之则堆积作用强。
影响海岸线的进退的因素:气候变化、河流含沙量、流速、海水顶托作用、洋流、地壳运动、人类活动、海平面升降等。
二、典型试题分析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中纬度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完成1~2题1.图中靠近现代大河的地点最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2.图中甲处的海岸线自15世纪至现代,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A.海平面不断下降B.大河河口不断摆动C.红树林保护了海岸D.修建有护海大堤图为极冰融化后某岛屿海岸线的变化分析图。
读图,回答第3题。
3.该岛屿( )A.地势四周高、中部低B.①处较②处坡度小C.冰川侵蚀导致N处海岸线曲折D.河流短小,水能丰富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4~5题。
4.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A.甲B.乙C.丙D.丁5.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B.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C.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D.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沙漠地区的湖泊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图3为我国某湖泊周边环境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6. 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是( )A.草甸、半固定沙丘、移动沙丘B.移动沙丘、半固定沙丘、草甸C.移动沙丘、草甸、半固定沙丘D.草甸、移动沙丘、半固定沙丘7.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比拉大沙丘是欧洲最大的海岸沙丘,该沙丘全长 2700 米,宽 500 米,高 114 米,160年前只有 35米高,现在仍在不断增大。
读图完成8~9题。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45c88cc9b9f3f90f76c61be1.png)
一、外力作用
(一)主要形式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 发生的破坏作用。该作用破坏岩石,形成风化壳。 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该作用破 坏地表岩石,形成各种侵蚀地貌。 经风化和侵蚀作用破坏后的碎屑物质,在流水、风、冰川等的作用下,离 开原来位置的作用,是地表夷平的重要过程。 被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该作用形成各种沉积地貌。 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化学的作用变成坚固岩石的过程。该作 用形成各种沉积岩。
*5. 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判断正确的是 ( ) A. ①—a,②—b,③—c B. ①—b,②—a,③—c C. ①—c,②—b,③—a D. ①—c,②—a,③—b 6. 与河流位置 a、b、c 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 侵蚀,搬运,沉积 B. 侵蚀,沉积;搬运 C. 沉积,搬运,侵蚀 D. 搬运,沉积,侵蚀 下图为一组照片,读图回答 7~8 题。
5
3. 主要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 甲和乙 B. 乙和丁 C. 丙和丁 D. 甲和丙 *4. 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A. 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 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 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 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 a、b、c 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 5~6 题。
例题 1 (山东模拟)在内蒙克北大山地区首次发现一种花岗岩形成的石林景观,花岗 岩石林主要分布在海拔 1 700m 左右的一些山脊上,座座石峰,造型奇特,美不胜收,如下 图所示。当地蒙古语称此石林为“阿斯哈图”,即险峻的岩石之意。据此完成(1)~(2) 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5讲外力作用与地貌(二)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5讲外力作用与地貌(二)](https://img.taocdn.com/s3/m/26343d9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6.png)
第5讲外力作用与地貌(二) 导学案一、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2.学会运用外力作用原理分析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二、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河流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1)峡谷:一般分布在河流中上游地区,河床深且窄,一般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2)V”形河谷(上游):①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
②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3)河谷(下游):堆积作用强,呈宽而浅的槽形。
(4)河曲(地势平缓地区):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称为河曲。
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特别提醒】河流“凹凸”岸的判别2.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1)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形成机制: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地势突然趋于,河道变得→水流速度→搬运能力→洪积扇或冲积扇→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堆积物颗粒由变(2)河流中下游河漫滩平原: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形成机制:凹岸,凸岸→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或继续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地貌特点:地势平坦、宽广(3)河口地区(口或口)的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形成三角洲形成机制:入海处水下坡度,加上海水的作用,河水流速→泥沙堆积→三角洲地貌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状鸟嘴状:;扇形:;鸟趾状:;(4)冲积岛:河流泥沙堆积形成的岛屿,如长江入海口处的崇明岛【特别提醒】流水沉积作用的规律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密度的总是先沉积,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颗粒、密度的后沉积,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每日一题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含解析)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每日一题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c24a612b160b4e767fcfcf.png)
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高考频度:★★★★☆难易程度:★★★☆☆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
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有规律地排列,形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奇特景观。
读我国北疆地区魔鬼城分布图,完成1—3题。
1.形成雅丹地貌的地质作用是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风力搬运作用D.风力堆积作用2.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A.东西向B.南北向C.西北—东南向D.东北—西南向3.北疆地区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其形成原因是准噶尔盆地A.风力较小,搬运能力弱B.沙粒较大,风力搬运不动C.地势较低,地形起伏大D.降水较多,水源较丰富,植被覆盖较好【答案】1.B 2.C 3.D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1.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如下表所示。
3.变质作用原有岩石受内动力的影响,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二、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别,具体分析如下表:下图是某区域地质演变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三幅地质图反映的地质演变过程,按照发育早晚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B.甲、丙、乙C.丙、甲、乙D.乙、甲、丙2.丙图中B处地貌成因的判断,正确的是A.背斜成山B.向斜成谷C.向斜成山D.断块山【答案】1.D 2.C正确的是乙、甲、丙,所以D正确。
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貌为山地,因此构造地貌为向斜成山,所以C正确。
外力作用与地貌复习课件
![外力作用与地貌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f0be23f61fb7360a4c650b.png)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则是流水的搬运作用表现明显。 流水推动物体的力量和水的流速成正比。
外力作用 搬运
搬运作用
沙尘暴
黄河壶口瀑布 泥沙的搬运
流动的河
4、堆积作用Βιβλιοθήκη 定义: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堆积下来
1、影响因素:风速、水流速度降低或者冰川融化等
2、类型:流水堆积、风力堆积、海浪堆积和冰川堆积。
高三一轮复习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作用
The effect of external force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作用力量
Function force
流水、风 冰川、海浪、
生物等
能量来源
Energy sources
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和
重力作用
(2)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3分)
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 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 在此处堆积。(3分)
风蚀蘑菇的形成原因 : a.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 量较多,磨蚀强烈 b.岩性的差异,下部岩性较软,
上部岩性较硬.
流水侵蚀
讨什ab、、论么:外黄降力(1土水)作黄土集用土层下中高形原深在成千厚夏的沟,秋?万土流季壑水的质,侵黄疏多蚀土松暴作地用貌雨主要是在 (c2、)简植单推被测破黄坏土严地貌重是如何形成的?
海浪侵蚀地貌:海蚀柱、海蚀崖等
5、分布: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侵蚀为主;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为主;
外力作用 侵蚀
冰川侵蚀常见于中高纬和高山地区。
风力侵蚀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案设计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774bc0b852458fb770b56e0.png)
1/ 21 / 2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一、基础知识:1.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的分类:(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对地表影响:二、侵蚀作用、沉积作用:流水、风力(理解记忆)作用因素作用过程对地貌的影响流 水 作 用侵蚀冲刷河床,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破碎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沉积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逐渐沉积起来山区河流在山麓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下游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河口三角洲 风 力 作 用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岩荒漠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 堆积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谷A 、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B 、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C 、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 、呈“V ”型,适宜修建水 2、本次洪水A 、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B 、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C 、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D 、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规律总结】影响流水侵蚀作用的因素:三、沉积作用与地表形态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雅鲁藏布江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北起米林县南至墨脱县(左图),全长504.6千米,深6009米。
材料二:位于米林县东部的丹娘乡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河床上的江心沙洲和沙丘(右图),是该地较为独特的地貌景观。
对题目的分析 对文字材料:对图表材料:(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原因。
(2)丹娘乡境内的沙丘是我国湿润地区的沙丘之一,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7讲在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7讲在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c0e8058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3b.png)
第7讲在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内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成过程2.学会运用内外力作用原理分析地貌二、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地貌的形成:是在内力和外力下生成和发展的。
内力作用促使地表,增加;外力作用地表,地势高差;地貌类型成因背斜谷、向斜山岩层在挤压作用下形成背斜和向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产生裂隙,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内力作用下形成谷,河流携带泥沙在谷地而形成河流阶地在地壳垂直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作用形成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下图为发源于太行山的拒马河河流阶地图。
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1.图示多级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垂直下降,流水侵蚀B.地壳垂直上升,流水侵蚀C.地壳垂直下降,流水沉积D.地壳垂直上升,流水沉积2.图示地区地壳运动上升的次数最可能是()A.1次B.2次C.3次D.4次【对点精练】海平面基准线是海拔0 m的起算线。
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地海平面基准线以下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以下小题。
3.该地地质作用过程依次为()A.下沉沉积、岩浆侵入、抬升侵蚀、下沉沉积、断裂升降B.抬升侵蚀、断裂升降、岩浆侵入、下沉沉积、断裂升降C.岩浆侵入、下沉沉积、断裂升降、抬升侵蚀、下沉沉积D.下沉沉积、抬升侵蚀、断裂升降、岩浆侵入、下沉沉积4.对该区域地貌的推断,正确的是()A.甲地受风力侵蚀,地势低平B.乙地因断裂下陷,蓄水成湖C.丙地因岩浆活动,奇峰林立D.丁地断裂抬升,地势较高(二)特殊地貌景观及等高线判读1.火山口2.风蚀蘑菇3.岱崮地貌4.梯田5.新月形沙丘6.山前冲积扇【对点精练】环崖丹霞地貌以弧形环崖为特色,基岩由坚硬的红色砂岩和松软的页岩构成,其形成受地壳抬升和河流侵蚀的综合作用。
下图为环崖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5.地壳抬升前,该地()A.河道位置不易摆动迁移B.背斜构造使砂岩更趋坚硬C.页岩受侵蚀程度大于砂岩D.地表受外力作用趋于平缓6.地壳抬升后,砂岩和页岩的岩性差异导致河道()A.河曲发育B.定向侧移C.持续下切D.游移不定7.环崖是弧型主要是因为()A.砂岩与页岩之间不规则断裂而成B.页岩成环形崩塌形成C.前期曲流形态在砂岩中发育而成D.后期河流侧蚀砂岩形成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练习案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并确定地质构造。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案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案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eabaad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d.png)
第2课时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核心素养1.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不同区域外力作用的差异。
(区域认知) 2.通过模拟实验及相关资料,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综合思维)3.通过野外观察和生活经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地理实践力)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等。
(2)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趋于平缓。
2.风化作用(1)概念:指地表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2)类型:主要有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3)结果:使得地壳表层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状风化物。
3.侵蚀作用(1)概念:指地表岩石和土壤等物质受到自然作用力而发生松散、溶解和破坏,而且从原地搬运到他处的现象,是许多作用的总和。
(2)类型:主要有风力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冰川侵蚀作用和海水侵蚀作用。
(3)结果①风蚀作用塑造了各种各样的风蚀地貌。
②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流水地貌,如河谷、沟壑等。
③冰川侵蚀作用形成各种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等。
④在海水侵蚀的作用下,海岸带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等。
4.搬运作用(1)概念:指经风化、侵蚀的物质被风、河流、冰川、海浪等转移而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2)类型:主要有风力搬运作用、河流搬运作用和冰川搬运作用等。
5.沉积作用(1)概念:是指被搬运的物质由于搬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有规律地沉淀、堆积的现象。
(2)类型:主要有风力沉积作用、流水沉积作用和冰川沉积作用等。
(3)常见沉积地貌①风力沉积作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各种类型的沙丘。
②流水沉积作用:在河流中、下游往往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和冲积平原。
③冰川沉积作用:形成各种各样的冰川沉积地貌。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理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0f6cefdeff9aef8951e06b9.png)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流水和风的侵蚀作用,使学生明白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并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2.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3.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难点:据景观图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教学媒体:主要外力作用的景观图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景观图欣赏:张家界、桂林山水、沙漠、峡谷、壶口瀑布等(师)我们不得不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果只有内力作用,我们是否能看到如此赏心悦目的景观呢?(生)不能.除了内力作用外,他们还受到了流水、风等外力的作用。
(师)对,这些景观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那外力作用怎么来呢?它有哪些表现形式呢?【板书】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一)外力作用(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教师总结)外力作用中,风化、侵蚀使得裸露的整块岩石支离破碎,变成碎石、泥沙,为搬运提供了可能,搬运过程中由于载体速度变化发生沉积,年长日久这些沉积物又会固结成为岩石。
这样造成地表形态不停的发生变化.【过渡】外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呢?下面我们以陆地表面两种最常见、最普遍的外力-—流水和风力为例看看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板书】(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大家下大雨的时候应该注意过,雨水在空中的时候还是比较清澈的,但经过某块裸露的泥地之后,水流一般会变得浑浊,(附带图片显示)大家想这样几个问题:(1)水流为什么会变浑浊?(2)若水流速度加快或者变慢,流水中的泥沙大小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回答)雨水冲刷泥地会使一些泥沙随水流流动,水流速度越快,流水中大颗粒泥沙越多,当流水速度减慢的时候,一些泥沙会沉降下来。
【学海导航】高三地理第2轮总复习 专题4第10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貌课件
![【学海导航】高三地理第2轮总复习 专题4第10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560c1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a.png)
第十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貌
1
1.外力作用是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 、生物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作用。外力作用的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有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主要形式。
2.风化作用的因素有温度、水、生物。风 化作用的对象是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风化 作用的结果是使岩石崩解破碎,形成岩石碎块 或沙粒。风化作用的意义是风化作用产生的岩 石或碎块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 件。
7.高原、山区、平原聚落的分布与河流地貌有什 么关系?在分布上有什么特征?原因是什么?
例:(2011·全国新课标卷)下图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 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 程设施。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B )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 伸 D.P箭头指示北方
河谷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降水或冰雪融 水,沟谷流水下蚀、溯源侵蚀,形成“V”型河谷,甚至深及地 下水层。第二阶段: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 积,出现河湾。第三阶段:河湾侧蚀、河谷展宽、河谷内积 泥,河谷成熟呈“槽”型。
4.影响搬运作用的因素有:风、流水、冰川等 。搬运的对象是: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搬运的 作用是: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2)M、N间的堆积物来源于( C )
A.坡 B.河流 C.沟 D.原地
(3)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B ) 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 危害 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 铁路的危害 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 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
解析:第(1)题,该段铁路为青藏铁路,沿河流 走向,且是上坡,所以铁路不可能沿等高线布线; 地处青藏高原,虽然是河谷,冬季河流仍然结冰;C 、D选项中“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只是说“ 上坡段某处”在拉萨以北,并没有给出拉萨的位置 与北方位所在。
课件16:2.10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件16:2.10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5f0846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15.png)
4.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 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解析] 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 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A、B、C 错,图中显示, 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岩石坚硬程度不 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岩性坚硬,不易 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选 D。
[答案] D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 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5.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解析] 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的两个古河床沉积物显示乙地 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成时期不同,显 示其形成不是连续性的,排除 B、D。结合图示,该地貌是由于 地壳间歇性抬升,河床裸露接受沉积形成的。
C.阻塞晚
D.淤积量大
[解析] 唐克牧场牛轭湖进口段与出口段相比,进口段位于
上游,海拔较高,A 错。两处都是水流平缓,B 错。阻塞时间相
同,一处堵塞,水就不流动了,C 错。进口处河流泥沙含量大,
淤积量大,D 对。
[答案] D
[高考综合练] (2016·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 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 化。如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 1~3 题。
2.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 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 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 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新教材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变化.2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案中图版选择性必修一
![新教材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变化.2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案中图版选择性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920ee32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d.png)
第2课时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素养目标1.认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主要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区域认知)2.综合分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四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综合思维)3.遵循自然规律,保护地貌景观。
(人地协调观)4.做一些小实验,模拟外力作用的原理。
(地理实践力)知识导引一、风化作用1.概念:风化作用指地表岩石和矿物在________、大气、________和生物参与下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2.分类:风化作用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________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作用①概念:物理风化作用是由物理原因使岩石破碎、崩解的作用和过程。
它会使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物理性状发生显着变化。
②过程:a.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受________变化的影响,其表层和内部因受热不均而产生膨胀或收缩的程度不同,长期作用的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b.在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大的地区,岩石中的________不断冻融交替。
融化时,水分向深处渗透;冰冻时,体积膨胀,就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使其崩解、破碎。
(2)化学风化作用概念: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氧、________、水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发生________,使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结果:这些新物质有的被水________,随水流失,不被水溶解的物质残留在原地。
(3)生物风化作用①概念:生物风化作用是生物在生长、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的________过程。
②分类:生物风化作用分为生物物理风化作用和生物________风化作用。
a.生物物理风化:植物根系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等可以________岩石或使岩石破裂。
b.生物化学风化:动植物死亡后分解形成的________,低等藻类、菌类和苔藓类植物经过复杂的有机过程产生的酸性物质,都会使岩石分解,改变岩石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
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有规律地排列,形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奇特景观。
读我国北疆地区魔鬼城分布图,完成1—3题。
1.形成雅丹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
C.风力搬运作用D.风力堆积作用
2.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A.东西向B.南北向
C.西北—东南向D.东北—西南向
3.北疆地区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其形成原因是准噶尔盆地A.风力较小,搬运能力弱B.沙粒较大,风力搬运不动
C.地势较低,地形起伏大D.降水较多,水源较丰富,植被覆盖较好
【答案】1.B 2.C 3.D
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
动和垂直运动。
如下表所示。
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
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
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
变迁相互关系①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
3.变质作用
原有岩石受内动力的影响,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二、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别,具体分析如下表: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
(
河口)、冲积平原(河流中下
游)
颗粒大、密
度大的先
沉积,颗粒
小、密度小
的后沉积
(具有明显
的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
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
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
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
下图是某区域地质演变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三幅地质图反映的地质演变过程,按照发育早晚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B.甲、丙、乙
C.丙、甲、乙D.乙、甲、丙
2.丙图中B处地貌成因的判断,正确的是
A.背斜成山B.向斜成谷
C.向斜成山D.断块山
【答案】1.D 2.C
正确的是乙、甲、丙,所以D正确。
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貌为山地,因此构造地貌为向斜成山,所以C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