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的重难点突破
九年级物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重难点突破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重难点突破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由“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和“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两部分内容构成。
从知识点上讲,要用到电路、电流、电压和电阻等概念;从技能上讲要涉及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本节课涉及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从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学中除了对结论性知识要求牢固掌握外,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整个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实质。
所以,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来设计和完成实验是重点,也是难点。
同时利用图象的方法来找关系也是一个难点。
二、重难点突破1.运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来设计和完成实验突破建议:学生要掌握控制变量的物理方法,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合理的设问,引导学生正确设计实验,增加思维密度,在设问中逐步完善实验方案。
比如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可以提问:①电流、电压如何测量,需要什么仪器?②如何改变电阻两端电压?通过这些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说出实验中可能用到的实验器材,并总结出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压是最方便的,因为不需要改接电路,且电压可以连续的改变。
再比如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可以提问:①如何改变电阻呢?②如何控制电压不变呢?通过实验,发现当把定值电阻更换后,若不调节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是会发生变化的,所以也需要调节滑动变阻器才可以保证不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教师在学生完成实验后可稍加总结:在这两次实验中,实验电路图是相同的,但是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不尽相同,在第一次实验中,是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在第二次实验中,是控制不同的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总的来说,通过滑动变阻器可以调节电阻两端的电压。
2.利用图象法进行数据分析突破建议:学生在利用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加减乘除来找规律时不太容易,那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有没有更简便直观的方法来找数量关系,学生可能会联想到数学函数知识,将数据描在坐标系中,然后用平滑的线将点连起来就能很形象地体现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
9“光的反射和折射综合”-2024年中考物理重难点突破及题型归类总复习
9.“光的反射和折射综合”重难点突破及题型归类一、光的反射进阶题型1.看见物体的原理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直接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注意:人眼不会发光,人眼看见物体,光线箭头射入人眼。
题型2.反射定律与探究实验一、反射定律1.入射角与反射角都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如图所示,入射角为60°。
注意:∠AOP不是入射角,∠AON才是入射角!2.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不能反)3.垂直入射:原路返回,反射角=入射角=0°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1.实验装置①平面镜水平放置,纸木瓜要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除了纸板和平面镜外,还需要的仪器是激光笔、直尺和笔、量角器。
②硬纸板的主要作用是显示光路,最好选择白色粗糙的硬纸板。
可以反射所有色光↲↳漫反射③从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2.实验分析①要想探究两角关系:你需要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得到的结论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②多次测量的原因是:避免实验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不能说减小误差)。
③将右侧纸板向前或向后转动,纸板上不能观察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④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BO射到0点,光沿着OA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⑤翻折纸板后,反射光线仍然存在,如果不允许折回纸板,该如何显示出此时的反射光?答:在空气中喷洒烟雾。
题型3.镜面反射与漫反射1.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照射到光滑的表面后,会被平行地反射出来、例如:玻被璃幕墙、黑板反光。
特点:要么闪耀,要么看不见。
2.漫反射:一平行光照射到粗糙的表面后,会被向着四面八方反射出来,例如:纸、衣服、电影幕布,黑板上的字。
特点:各个方向都能看到物体。
注意:二者都遭循光的反射定律。
3.经典题目:月下踩水问题不管人迎着月光走,还是背着月光走,地面都发生漫反射,亮度不变。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10.“凸透镜成像实验”重难点突破及题型归类
10.“凸透镜成像实验”重难点突破及题型归类实验考点1.高度问题1.实验前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调整到同一高度,即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应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正中央。
2.如果燃烧过程中蜡烛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偏高,若想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则应:将蜡烛向上移动或将透镜向下移动或将光屏向上移动。
技巧:物像跷跷板,高低都相反。
实验考点2.测焦距方法1.平行光测焦距突破口:最小最亮的光斑例1.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
即焦点所在位置注意:刻度尺要估读!方法2.二倍焦距法测焦距突破口:图像特殊点u=υ=2f例2.如图所示,小明根据实验记录,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与实像到凸透镜的距离υ之间的关系,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5 cm。
特殊点P:u=υ=2f=10cm∴f=5cm注意:记得÷2方法3.解不等式确定焦距范围突破口:根据题目信息,列出u 或υ与f 之间的关系,解不等式。
关键信息通常是:1. u 、υ大小关系; 2.成像特点。
不等式结果取值原则:同大取大,同小取小。
例3.如图所示,当光屏、透镜以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该凸透镜的焦距: 8cm <f <10cm 。
解析:由图可知,u =20cm ,υ=16cm ,u >υ根据u 、υ大小关系可确定此题属于凸透镜成像规律:联立①②③得:8cm <f <10cm例4.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 处移到距凸透镜18cm 处的过程中,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 9cm <f <12cm 。
解析: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f <u <2f联立①②③④,①和③“同小取小”,②和④“同大取大”,于是得:9cm <f <12cm 实验考点3.透镜遮挡问题结论:透镜被遮挡一部分后,成像特点是:仍成完整的像,但像会变暗。
物理课堂中重难点突破技巧
物理课堂中重难点突破技巧在物理课堂中,以下是一些突破重难点的技巧:
1. 合理组织学习时间: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将时间分配给各个章节和概念,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学习和复习。
2. 系统性学习:物理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学科,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
因此,建议按照系统的顺序学习,逐步扩展和深入理解。
确保对基础概念的理解牢固,再逐渐深入到更复杂的内容。
3. 强化问题解决能力:物理学习不仅仅要理解概念,还需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做习题,尝试不同类型的物理问题,并学会应用所学的概念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 注重实验与观察:物理是实验科学,通过实验和观察可以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积极参与实验课程,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5. 寻求帮助和讨论:如果遇到困难或者对某些概念不够明确,主动向老师、同学或者其他资源寻求帮助。
参加讨论小组或
学习小组,与同学共同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和分享学习经验。
6. 多种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除了课本和教师提供的教材,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学术论文、视频教程等多种学习资源来辅助理解和巩固知识。
7. 反复复习和总结:物理是需要反复练习和巩固的科目。
定期进行复习,整理笔记,总结重点和难点,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光的反射》重难点突破
《光的反射》重难点突破一、教学内容分析光在遇到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一般不再沿直线传播,而是会发生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是光传播的基本规律之一,是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基础,光的反射规律在实际中应用广泛,并且光的反射规律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是学生在物理课中遇到的第一个探究角度关系的实验,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实验方法的契机。
在本节内容中要让同学们了解光的反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知道与光的反射有关的几个专用术语,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进而认识光的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最后进行光学应用的拓展。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如何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并能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二、重难点突破1.光的反射定律突破建议:光反射时的规律的探究活动要做好探究的计划,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明确每个探究步骤的主要活动内容。
探究前,应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光源、平面镜、由一块白硬纸板组成的光屏,并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按课本图4.2-2和4.2-3做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可先演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让学生看清楚。
让学生使入射光线分别以30°、45°、60°的入射角射向平面镜,记录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
这些记录的事实,是总结光的反射规律的重要基础。
然后让学生量出每次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与法线ON的夹角,记录在事先画好的表格中。
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探究的结果。
本探究的结果比较容易获得,探究过程比较好把握。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参与水平和科学态度方面的表现,对探究活动中认真积极的学生给予鼓励。
课本图4.2-5表现了光反射时光路的可逆性,最好做一下有关的实验,让学生看看现象,可以由教师演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实验。
光路可逆性的应用十分广泛,应尽量结合生活实际来介绍。
比如一位同学拿一块平面镜,通过平面镜看到了老师的眼睛,那么老师一定能通过平面镜看到这位同学的眼睛。
初中物理重难点归纳总结及方法技巧
初中物理重难点归纳总结及方法技巧初中物理是一门很重要但也较为复杂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重难点。
下面是初中物理的重难点归纳总结以及应对方法和技巧。
一、力和运动1.力的概念和性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学生需要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方向和大小等。
应对方法和技巧:通过实验和观察力的效果,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
2.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需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应对方法和技巧: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应对方法和技巧:运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通过实验观察物体的加速度和作用力的关系。
4.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相互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应对方法和技巧:通过实验观察物体之间的力和反力,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
二、压力1.压力的概念和计算: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学生需要理解压力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应对方法和技巧:通过实验观察不同面积下的压力变化,掌握压力的计算方法。
2.空气压力:空气由于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压力。
应对方法和技巧:通过实验观察、模拟和计算,理解空气压力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三、能量1.动能和势能:物体具有动能和势能,学生需要理解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概念。
应对方法和技巧:通过实验和计算,观察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过程,掌握能量的计算方法。
2.功和功率:功是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
应对方法和技巧:通过实验观察和计算,理解功和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四、光学1.光的反射和折射:光在反射和折射过程中会发生方向的改变。
应对方法和技巧: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理解光的传播规律。
2.凸透镜和凹透镜:学生需要理解透镜的成像原理和性质。
应对方法和技巧: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和计算方法。
3.光的色散:光经过棱镜等物质后会发生色散现象。
应对方法和技巧: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理解光的色散原理和作用。
专题45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解析版)—2023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重难点突破
专题45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一、实验思路在一维碰撞中,测出相碰的两物体的质量m 1、m 2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v 1、v 2、v 1′、v 2′,算出碰撞前的动量p =m 1v 1+m 2v 2及碰撞后的动量p ′=m 1v 1′+m 2v 2′,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相等。
二、三种实验方案方案一利用气垫导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滑块质量。
2.安装:正确安装好气垫导轨,如图所示。
3.实验:接通电源,利用配套的光电计时装置测出两滑块各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①改变滑块质量;②改变滑块的初速度大小和方向)。
4.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5.数据处理(1)滑块速度:v =ΔxΔt,式中Δx 为滑块挡光片的宽度(仪器说明书上给出,也可直接测量),Δt 为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滑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的时间。
(2)表达式:m 1v 1+m 2v 2=m 1v 1′+m 2v 2′。
方案二利用长木板上两车碰撞完成一维碰撞实验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车的质量。
2.安装: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光滑长木板的一端,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的后面,在两小车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如图所示。
3.实验:接通电源,让小车A 运动,小车B 静止,两车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中,把两小车连接成一个整体运动。
4.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5.数据处理(1)速度的测量:v =ΔxΔt,式中Δx 是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可用刻度尺测量,Δt 为小车经过Δx 的时间,可由打点间隔算出。
(2)表达式:m 1v 1+m 2v 2=m 1v 1′+m 2v 2′。
方案三利用等长摆球完成一维碰撞实验1.测质量和直径:用天平测出小球的质量m 1、m 2,用游标卡尺测出小球的直径d 。
2.安装:如图,把小球用等长悬线悬挂起来,并用刻度尺测量悬线长度l 。
3.实验:一个小球静止,拉起另一个小球,放下时它们相碰。
4.测角度:用量角器测量小球被拉起的角度和碰撞后两小球摆起的角度。
牛顿第一定律重难点突破方案
《牛顿第一定律》重难点突破方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之所以认为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
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
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
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一、问题引入: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请学生思考原因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通过实验演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
(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
(鼓励学生发表看法,)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
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呢?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
(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理想实验-----探究过程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生活体验)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三:小球在水平面上会如何运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想达到原来的高度,所以就一直运动下去。
问题四:通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每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并由几个学生进行归纳。
高中物理难点突破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难点突破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 突破学生对于物理难点的困惑和难以理解的问题;
2. 引导学生建立起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围绕以下物理难点展开教学:
1. 牛顿力学中的惯性力和离心力;
2. 光学中的光的折射和反射;
3. 热学中的热传导、热膨胀和比热容等内容。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
兴趣。
2. 理论讲解:通过示意图、实验演示等方式讲解相关物理知识点,重点突出难点和易错点。
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4. 实践操作:设计实验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或科技创新活动,拓展知识面和提高学习兴趣。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易错点,引导学生反思和提升。
教学评估:
1. 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或自主学习任务,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测验评价:定期进行小测验或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物理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
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
学习方式和帮助。
九年级物理《电流的测量》重难点突破
《电流的测量》重难点突破一、教学内容分析电流的概念在前面几节的学习中都有涉及,但还是比较抽象的,因为电看不见摸不着,无从下手,不知怎么去研究它。
电流经过用电器时,用电器就工作。
而用电器的工作状态又会发生变化,课本中是通过观察比较“同一个小灯泡接在不同的电路中,明暗不同,是因为流过小灯泡的电流的强弱不同”,从而引出电流强弱的概念的。
通过电流表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测量工具的使用,并将不易研究的电流转化为客观的数值,那么电流的概念就更具体点了。
同时,让学生对电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为后面的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分为两大块,一个是电流的强弱,一个是电流的测量。
认识电流有强弱之分是本节的重点之一。
在画电路图和连接实物电路时正确接入电流表是这节的重点内容,正确读出电流表示数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教学的难点是把电流表正确地连入电路。
二、重难点突破1.认识到电流有强弱之分突破建议: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学习无从下手,突破难点时就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来学习新的知识。
具体可以将小灯泡的电流路径和水轮机水流路径作一个对比,让学生知道水轮机转动时因为水轮机有水流通过它,同样小灯泡发光就是因为有电流通过它。
经过水轮机的水流越大,水轮机转动得越快,同样经过小灯泡的电流越大,小灯泡就越亮。
如此类比,化无形为有形,利用水流的常识来理解电流,就显得轻松许多。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入手,让学生观察到具体的电学实验现象,让学生对电流的大小形成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再去学习其他有关电流的知识。
2.在画电路图和连接实物电路时正确接入电流表并正确读数突破建议:通过前面电流概念的建立,初步认识到电流有大小之分,紧接着就可以学习测量电流大小的工具──电流表。
在学习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时,给每一位学生都发放一个实验室用的电流表,学生对比着实物,教师讲解的可以更清楚透彻。
在学习测量工具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弹簧测力计、温度计、刻度尺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总结学习测量工具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需要关注测量工具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以及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初中物理教学中重难点解析与应对策略分享
初中物理教学中重难点解析与应对策略分享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重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也有可能是难于掌握的实验操作等。
本文将对几个常见的重难点问题进行解析,并分享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一、机械振动的周期与频率概念机械振动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很多学生对于周期和频率的概念容易混淆。
周期是指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用秒表示;频率则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用赫兹表示。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采用实例引导的方式进行讲解。
比如,可以以钟摆作为例子,通过观察钟摆摆动的规律,让学生体会周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周期和频率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光的折射现象的解析光的折射现象是初中物理中的难点之一,学生往往容易在理解折射定律时出现困惑。
折射定律是指光线从一媒质斜射入另一媒质时,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为了解析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首先从实际中的例子入手,比如将一根直棍放入水中观察变形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折射现象的原理。
随后,教师可以引入光的折射定律,并通过示意图和公式的展示进行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静电的形成与性质静电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学生往往对静电的形成机制和性质理解困难。
静电是指物体由于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电的现象。
为了解析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引导的方式进行讲解。
比如,可以利用摩擦实验演示静电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的性质。
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实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静电的应用,如静电对环境的影响、静电的防止等,提高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兴趣与理解。
四、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电压的关系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内容,但学生常常容易混淆电流的大小与电压的关系。
初中物理重难点
初中物理重难点物理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科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物理研究过程中,有些内容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
以下是初中物理研究中的一些重难点:1. 力和运动在力和运动这一章节中,学生常常难以理解力的概念和计算。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但它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些抽象。
学生需要理解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研究如何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电和磁电和磁是初中物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研究静电、电流和磁力时可能会感到困惑。
这些概念需要学生理解电荷的属性、电流的方向和磁力的产生机制。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示意图来帮助他们理解电和磁的相关概念。
3. 声音和光声音和光是初中物理研究中的另外两个重要内容。
学生常常遇到声音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等问题。
他们需要理解声音是如何通过媒质传播,以及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4. 能量转换能量转换是初中物理研究中的难点之一。
学生需要理解能量的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他们需要研究如何计算机械能和热能的转换,以及物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能量变化。
5. 物质的构成和性质在研究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时,学生常常遇到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他们需要理解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以及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此外,学生还需要研究化学元素的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初中物理研究中的重难点不仅仅限于上述内容,还有其他章节和知识点。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和练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此外,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物理实验和竞赛,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参考书目:-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程》-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难点突破指南》以上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一些重难点,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难点与解决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难点与解决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点。
这些难点可能涉及到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操作的掌握以及解题思路的培养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分析常见的难点,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一、理论知识的理解难点1.1 摩擦力和压力的概念理解困难对于初中生来说,摩擦力和压力这两个概念可能比较抽象。
他们往往无法清楚地理解摩擦力是由于物体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阻力,也无法理解压力是由于物体对接触面施加的力而产生的。
解决方法: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比如,让学生想象自己推动一个重物时感受到的阻力,或者想象自己站在尖锐的物体上时感受到的疼痛。
通过这些实际的感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摩擦力和压力的概念。
1.2 动能和势能的区分困难初中生往往会混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他们可能无法清楚地理解动能是由于物体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而势能是由于物体的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解决方法:可以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比如,让学生观察一个弹簧被压缩起来的情况,让他们思考弹簧被压缩时具有的势能,而当弹簧释放时具有的动能。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区别。
二、实验操作的掌握难点2.1 实验步骤的顺序理解困难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遇到实验步骤的顺序理解困难。
他们可能会忽略某个步骤,或者将步骤的顺序搞错。
解决方法:可以通过实验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步骤的顺序。
老师可以进行实验演示,同时详细解释每个步骤的目的和顺序。
在演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从而加深对实验步骤的理解。
2.2 实验数据的处理困难学生在实验中往往会遇到实验数据的处理困难。
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来表示实验数据,也不知道如何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解决方法:可以通过实验报告的写作来帮助学生处理实验数据。
在实验报告中,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呈现实验数据,并要求他们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同时,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和如何进行数据的分析。
八年级物理(上)重难点突破1:控制变量法
八年级物理上重难点专题突破1-----控制变量法阅读提升:1、控制变量法: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
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
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初中物理实验大多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 受到导体电阻R 和它两端电压U 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 与电阻R 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 不变;在研究电流I 与电压U 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 不变;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探究声音产生的因素、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比热容概念的引入等。
2、转换法: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不好直接认识它,我们常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看的见、摸的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
如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认识电流大小,根据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来认识磁场等。
3、等效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
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压力等。
4、类比法:在认识一些物理概念时,我们常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类比,以帮助我们理解它。
如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
认识电压时,用水压进行类比,用水流(压)类比电流(压);用水波类比声波。
5、建立理想模型法:在研究磁体的磁场时,引入“磁感线”的概念、表示模型(如太阳系模型);理论模型(如理想气体模型);想象模型(如电场线、磁感线等力线的模型);数学模型(如空间点阵模型)。
控制变量法专题训练例题1:小敏、小颖和小青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时间有规律。
于是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提出下列猜想,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小颖猜想: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小青猜想:可能由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离开中心的最大距离)决定。
多措并举突破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重难点
多措并举突破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重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八年级物理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要让学生能全面系统的掌握该规律,并能够熟练的应用,难度较大。
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5种解决方法,以激发兴趣为主,实验分析为基础,让学生手脑并用,适当拓展内容,加深认识,从而化解难点,提高该节内容的课堂教学质量。
标签:口诀;特殊光线;动态模型苏科版物理教材4.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八年级物理的教学重点、难点,对于大多数八年级学生而言,物理学到此处明显的感到难度增加,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减。
显然,突破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教学难点,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突破和化解该难点。
一、口诀法简单易记的口诀有助于学生对欣喜的记忆和深加工,有利于学生能快速的对知识点进行存储和内化,并且省时高效。
笔者对该规律总结为以下几句口诀:“一倍焦距定虚实,二倍焦距定大小,实像总是倒立的,像儿跟着物体跑”。
具体地说:“一倍焦距定虚实”是说一倍焦距是实相和虚像的分界点;当物距小于焦距(uf)时成实像,即焦点是凸透镜成虚像或实像的分界点。
“二倍焦距定大小”是说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f2f)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即二倍焦距处是凸透镜成放大像或缩小像的分界处。
“实像总是倒立的”,即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口诀使学生琅琅上口,记得住,学的好。
当然,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还有其他许多口诀。
如:“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像镜异侧,虚像镜同侧;实像能用光屏接,虚像光屏接不着。
”等等。
二、作图法学习光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再课堂上通过作图讲解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有助于学生从感性的角度认识凸透镜成像规律,无需死记硬背,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
三条特殊光线如下圖所示:对于凸透镜成像时,物体可能处于的5个位置:u>2f;u=2f;2f>u>f;u=f;u<f,只要设定好焦点和物体位置,任意作出两条特殊光线,即可用作图法得出成像规律。
《焦耳定律》重难点突破
《焦耳定律》重难点突破高垚骏(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新田中学)提供一、教学内容分析焦耳定律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定律之一,它是对前面电功、电能理解的提升。
本节通过实例认识电流的热效应,结合实例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猜想,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实验得出电热的大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得出它们的定性的关系,具体的定量关系就是焦耳定律。
利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电热在实际中的利用和防止。
本节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并确定研究方法及实验操作中各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难点是对焦耳定律的理解及焦耳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重难点突破1.通过实验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实验操作中各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突破建议: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生活中的电热器,知道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就是电流的热效应。
以生活中使用电炉时,电炉丝热的发红而导线却不怎么热的现象引入影响电热大小的因素,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冲动,从而提出问题,经历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几个环节来得出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实验中利用了转换法,把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转换成气体的热胀冷缩的大小,要注意在实验前调整两管中液柱的高度相平。
实验中也可以利用加热液体升高的温度来比较。
在实验中先从电热与电阻的关系入手,因为这个更接近生活实际,并且在设计实验时方法也比较简单,利用串联的方法就可以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等。
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时,要控制电阻大小相等,改变电阻中的电流,在同一个电路中设计出来是一个难点。
可以从前面的并联分电流的思路出发,给学生适当的提示。
本实验利用两个电路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利用两个相同的电阻丝,在不同的电路中,电流不相同。
通过实验研究只能得出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定性关系,无法得出定量关系,它是大量的准确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
2024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重难点大总结
2024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重难点大总结一、凸透镜成像规律1.规律列表2.成像原理图三、显微镜和望远镜四、提醒强调1.凸透镜成实像知识要点①物距大,物体比像大,υ物>υ像②像距大,像比物体大,υ像>υ物③物距小,物体比像小,υ物<υ像④像距小,像比物体小,υ像<υ物2.凸透镜物像间移动规律——物像同侧移动(物体向左移动,像距着向左移动;物体向右移动,像跟着向右移动)物像之间的距离和:u +υ≥4f3.凸透镜焦距越小,会聚能力越强;焦距越大,会聚能力越弱。
4.同一次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像距变大像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五、重难点突破题型1.利用物距、相距判断成像原理,确定焦距范围例1.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6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可以是7cmB.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换用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将光屏向右移动再次出现清晰的像C.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D.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例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固定位置如图,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6cmB.将凸透镜向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仍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C.将蜡烛和光屏分别远离凸透镜适当距离,可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D.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近视镜,仍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需将蜡烛向右移动例3.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υ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当u=5cm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题型2.变换焦距后,为了成清晰像,如何移动物体、透镜、光屏例1.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6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未画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实验突破教学重难点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的手段再现某种物理现象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得出概念,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建立和总结出来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实验可以使推导过程再现,而且实验比较直观,既生动又有趣.所以做实验会收到比语言描述更好的效果.加强实验,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还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加深对物理概念、公式、定律的理解.那么,做好实验,对学生突破难点、重点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学实践证明做好实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实验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a、可以帮助克服学前概念的干扰;
物理中的许多现象尽管在日常生活中、生产劳动中屡见不鲜,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发展和认识上尚存在局限性,常常根据粗浅的生活经验取得一些错误的观念,造成对建立正确的概念的障碍,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例如,针对有的同学认为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有的同学认为重的物体就下沉,轻的物体就上浮.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物理现象的本质.例如,(1)将体积相同的木块A和铁块B浸没在水中,松开手,让学生观察出何种现象.实验结果:A上浮,B下沉.既然体积相同,那么浮力就相同,为什么会出现A上浮B 下沉的结果呢?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从而了解真相.虽然实验非常简单,但可以形象直观的克服学前概念的干扰,并且有助于在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
b、实验帮助学生改抽象为直观
在物理中有许多定律和公式非常抽象,难以理解.这样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很大困难.会打消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但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同时通过实验提高对物理的兴趣.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对于不受外力时静止的物体会保持静止状态比较容易理解,但后者就比较难于理解,也很抽象.而我们让一个小球从斜面的同一个高度上滑下,分别在粗布、毛巾、玻璃板上滑行,比较分析推理,此问题便迎刃而解.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加深了理解.
c、实验帮助学生克服对有些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物理概念与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是有差别的,甚至是错误的,有同学认为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下降快;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质量大;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等等.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实验就能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只有克服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才能理解应用问题.
d、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对重、难点的恐惧心理.
有些章节老师在讲课时就告诉学生是重点或是难点,有些学生就产生恐惧心理.现在的孩子一旦有了恐惧心理则就紧张,听课效率下降,从而无法去理解相关的概念、规律.但用实验的方法来讲解这样的问题,就会活跃课堂气氛,孩子也就自然变的轻松,听课效率自然就会提高.2、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
紧紧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许多物理概念、规律因为太抽象,而又无法用实验完全演示,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只凭教师的描述与讲解,往往花大气力效果还并不明显.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展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场景,又能设置一些教学悬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晶体熔化一课时,在实验经常不准确但效果并不明显,使学生对熔化的条件与特点,这一难点通常比较困难.我们利用flash或者
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同样也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学会为此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3、注重生活及实际的应用,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并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几点:
讲究方法、注意实用
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物理知识的才能.老师讲课
时要注意方法的实用性,举例的实用性,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速度这一章节时,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我们联系到体育课中的跑步,比较谁快谁慢就说谁的速度怎么样,那么很自然速度就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怎样来定义速度呢!我们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来比较,那么速度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这样例举学生身边接触过的例子,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有什么难点也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