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比较系统、深入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和方法,熟知中外历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深入了解当代中外史学的现状,了解中外史学思潮的发展潮流,正确认识当代史学思潮、史学流派的倾向。对于中国传统史学的精髓,应有深入体认。具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研究当代世界和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确立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毕业后能够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有关基础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也能承担政策和理论研究以及宣传、文教、出版等方面的实际工作。

二、学习年限

三年,要求至少修满35学分。

三、研究方向

1.唯物史观与中国当代史学。

2.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研究。

3.传统史学与传统文化。

四、教学实践

本专业研究生主要在本学院“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或与本专业有关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学中从事教学实践,由研究生导师或有关主讲教师负责指导。最后由指导教师作出考核评价。

五、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

本专业研究生必须经常关注国内外重大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事件及其动态、进程,参加有关的时事、政治以及文化研讨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历史运动,写出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论文或调研分析报告。研究生不定期参加校、院、所举行的学术活动。读硕期间须在正式学术刊物发表一篇以上学术论文。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的实绩,逐年记入学籍档案。研究生必须完成规定任务,才能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六、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研究方向:1.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史学2.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研究3.传统史学与传统文化

学制:三年

课程编号:110301课程名称:史学理论与方法

总课时:54学分:3

开课单位:社会发展学院开课学期:Ⅰ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系统掌握有关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建构起相应的知识结构,并引导学生介入若干重要史学理论与方法论问题的讨论,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提升其科研能力。

教学内容:

一、20世纪中西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比较;

二、史学理论及方法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三、史学理论与方法论体系探讨;

四、有关史学理论若干重要范畴的讨论;

五、当前史学理论主要研究课题及走向分析。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2.姜义华:《史学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3.(美)伊格尔斯:《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华夏出版社1989年译本;

4.(英)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译本;

5.陈启能:《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团结出版社1993年出版;

6.侯且岸:《当代中国的“显学”:中国现代史学理论与思想新论》,人民出版社

2000年出版;

7.何兆武:《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编号:110302课程名称:中国史学史

总课时:54学分:3

开课单位:社会发展学院开课学期:Ⅰ

教学要求:

系统全面了解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掌握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总结中国史学的特点及精神本质。

教学内容:

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任务和范围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开端——先秦

三、中国古代史学的成长——秦汉

四、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

五、中国古代史学的继续发展——隋唐

六、中国古代史学的繁荣——宋元

七、中国古代史学的嬗变——明清

八、近代史学与中国史学的近代化

九、马克思主义史学与新中国史学的重新建构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刘节:《中国史学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

3.吴泽等:《中国近代史学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

4.张岂之:《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5.蒋俊:《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齐鲁书社1995年出版;

6.胡逢祥等:《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出版;

7.杨翼骧等:《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8.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

9.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

10.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课程编号:110303课程名称:西方史学史导论

总课时:54学分:3

开课单位:社会发展学院开课学期:Ⅱ

教学要求:

本课程讨论西方史学史的发展过程,把握西方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阶段及其规律性,着重分析西方史学思想和历史文化的演变,探讨当代西方形形色色史学理论的历史成因及其文化内涵。

教学内容:

一、西方史学史的研究取向和意义;

二、西方史学的传统及其影响;

三、西方史学的发展演变;

四、中西方史学的异同。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古奇:《十九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上、下),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3.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4.郭圣铭:《西方史学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罗凤礼:《现代西方史学思潮评析》,中央编译社1996年版;

8.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课程编号:110304课程名称:历史文献学

总课时:54学分:3

开课单位:社会发展学院开课学期:Ⅰ

教学要求:

本课程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研究生进一步了解和使用中国历史文献的能力,为从事历史学研究以及古籍整理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一、文献基本概念:1、文献、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2、历史文献与中国传统文化;

3、时代发展与历史文献;

4、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

二、历史文献学史:1、先秦两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2、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3、两宋元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4、清: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鼎盛时期。5、近现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6、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现状与前景。

三、历史文献学专题研究:1、目录学;2、传注学;3、校勘学;4、版本学;5、辨伪学;、辑佚学;7、史源学;8、编纂学;9、藏书史;10、相关学科与相关文献。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杨燕起、高国抗:《中国历史文献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2.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3.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1982年出版;

4.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5.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年版;

6.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课程编号:110305课程名称: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

总课时:36学分:2

开课单位:社会发展学院开课学期:Ⅱ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准确而系统地掌握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确立科学的历史观,把握唯物史观在20世纪末的新发展。

教学内容:

主要研讨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基本指导理论,在历史研究中具有怎样的科学指导价值;在世界历史进程发生巨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它在阐释历史运动的终极原因和根本规律、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性、必然性和偶然性、一般性和特殊性……等问题上,取得了什么进展,出现了哪些困惑,遇到了哪些诘难和挑战;怎样消解困惑,排除诘难,回应挑战;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历史事实提出的新问题,吸取社会科学的新成果,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科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黎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版1981年版;

3.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5.吴泽:《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Theories of History,ed.by Patrick Gardiner,London,1959

课程编号:110307课程名称:西方史学名著选读

总课时:36学分:2

开课单位:社会发展学院开课学期:Ⅲ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系统把握西方史学发展史的同时,熟知各历史时期站主导地位的史学著作,深入掌握不同史学著作的写作风格和史学思想。

教学内容:

研读《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帝之城》、《历史哲学》、《历史学的理

论与实际》、《历史的观念》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张文杰等:《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译本;

2.田汝康等:《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译本;

3.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

译本;

4.张文杰等:《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历史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5.郭小凌:《克丽奥的童年——古典西方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课程编号:110309课程名称:中国史学思想专题

总课时:36学分:2

开课单位:社会发展学院开课学期:Ⅲ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系统把握中国史学发展史的同时,对影响中国史学思想形成的各种思潮进行研究,了解中国史学的本质与特点。

教学内容:

1、《周易》与中国史学思想

2、《春秋》与中国史学思想

3、两汉经学与史学

4、魏晋玄学与史学

5、宋明理学与史学

6、清代汉宋之学与史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吴怀祺:《宋代史学思想史》,黄山书社1992年版;

3.吴怀祺主编,林晓平、汪高鑫、庞天佑、何晓涛、吴海兰、牛润珍、吴怀祺、周少川、向燕南、王记录、陈鹏鸣、洪认清著:《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十卷本),黄山书社2002年版;

4.何根海、汪高鑫:《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王记录:《钱大昕的史学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吴怀祺:《易学与史学》,中国书店2004年版

课程编号:110312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

总课时:36学分:2

开课单位:社会发展学院开课学期:Ⅲ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为今后从事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一、在中国古代的民族方面,介绍各主要民族的形成过程、分布地区、社会生活、历史贡献以及迁徙流动等情况;

二、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方面,介绍农业生产、纺织工艺、建筑艺术和交通工具等;

三、在古代典籍和思想方面,介绍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书籍制度和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儒学;

四、在古代制度方面,介绍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丧葬制度、官制、选举及科举制度、礼仪制度、货币制度等;

五、在古代器物方面,介绍礼器、兵器和日用器物等;

六、在古代礼俗方面,介绍礼仪制度、宗教、民间神道、民间禁忌、民间节日等;

七、在古代地理学方面,介绍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历代行政区划沿革;

八、在古代艺术方面,介绍陶瓷、髹漆、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

九、在古代科学技术方面,介绍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天文历法及度量衡制度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3.陈登原:《中国文化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许结:《中国文化史》,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史学理论书单

《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参考书目 《史通笺注》,(唐)刘知几著;张振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 《文史通义校注》,(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上海:商务,1922年) 《历史是什么?》爱德华·霍列特·卡尔(Carr,E.H.)著;吴柱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商务印书观1986年 《历史的观念》柯林武德:,何兆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李振宏,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张广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 《史学导论》姜义华、赵吉惠、瞿林东、马雪萍,陕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的兴起》,柯文著,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年 《近九十年史学理论要籍提要》刘泽华主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计量史学方法导论》Floud,R.,王小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计量史学基础——理论与方法》霍俊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利科(Ricoeur,Paul)著;王建华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西方历史哲学导论》韩震,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历史学家的技艺》布洛赫著,张和声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彭卫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西方史学史》郭小凌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西方史学思想导论》陈勇、罗通秀编着,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 《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杨豫、胡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十七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试题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十七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试题 9.【加试题】(2013浙江文综,13,4分)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答案 D 本题考查甲骨文及史学研究方法。从题干材料可知,文献材料同样真实可信,A错;某些历史记载也是比较客观的,B错;多项历史记载相互印证,不通过考古也可形成定论,C错;D符合题意。 10.【加试题】(2012浙江文综,15,4分)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答案 D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古代文学作品可以佐证历史,但也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考证,故D项表述最为科学。李白的诗同样可以用来佐证历史,故认为“其诗不足为信”过于武断,A项表述不尽合理。我们并不能因为历史人物著名与否而认定其意见是否具有权威性,故B项表述不合理。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中国早已有之,并不是外国学者开创的,故C项中“耳目一新”表述错误。 17.【加试题】(2013课标Ⅱ,24,4分)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答案 B 由材料信息可知,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文献记录都带有主观色彩,A项表述过于绝对。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文献中有对黄帝的赞誉,可见,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故B项正确。C项在题干中不能得到体现。D项表述过于绝对。 18.(2013四川文综,11,4分) 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与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的’中国了”。他强调的是( ) 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C.中国历史中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 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由题干材料“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与地点”可知,作者强调的是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与态度,故本题选D。 1 / 1

史学理论与方法参考阅读书目

史学理论与方法参考阅读书目 1、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 2、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人民出版社1981年。 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译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4.[英]格鲁内尔:《历史哲学》(中译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5.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6 张尚仁:《社会历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1992年。 7、韩震:《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北师大出版社2003年。 8、庄国雄等:《历史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9、[美]威廉?德雷:《历史哲学》(中译本)三联书店1988年。 10.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 11.佘树声:《历史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2.田汝康、金重远编选:《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3.张文杰等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4、葛懋春、姜义华主编:《历史比较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 15.葛懋春、姜义华主编:《历史计量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1987年。16.[美]雷蒙德?格鲁:《比较历史研究概论》(中译本)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2 年1期。 17.[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18.[苏]茹科夫:《历史方法论大纲》(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19.[波]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20.[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21.[莫]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22.[法]勒高夫:《新史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23.[美]詹姆斯?哈威?鲁滨孙:《新史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24.[美]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25.[美]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26.[美]伊格尔斯:《历史研究国际手册》(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27.[英]卡?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28.[美]唐纳德?凯利:《多面的历史》(中译本)三联书店2003年。29.[英]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30.[美]乔伊斯?阿普尔比等:《历史的真相》(中译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31.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32.李幼蒸:《历史符号学》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33.蒋大椿:《史学方法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34.蒋大椿:《唯物史观与史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35.蒋大椿:《史学探渊》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 36.[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7.[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8.[法] 迪拉里:《历史学家思想和方法》(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9.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0.严建强、王渊明:《西方历史哲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史学理论参考书目》

史学理论经典书目 [中文书目] 1.〔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2.〔唐〕刘知几,《史通》 3.〔汉〕司马迁,《史记》 4.杜维运,《中国史学史》(二)(台北:三民,1998) 5.杜维运,《中国史学史》(一)(台北:三民,1993) 6.周佳荣,《中国史学名著概说》(台北:唐山,1989) 7.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一)(台北:三民,1973) 8.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二)(台北:三民,1973) 9.麦劲生,《近代史学与史学方法》(台北:五南,2000) 10.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台北:巨流,2000) 11.杨豫、胡成,《历史学的思想与方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2.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台北:三民书局,1999增订新版) 13.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4.于沛主编,《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8) 15.王旭东,《史学理论与方法》(合肥:安徽人民初版社,1998)

16.周梁楷等,《史学导论》(台北:国立空中大学,1995) 17.周梁楷,《历史学的思维》(台北:正中,1993) 18.姜义华,《史学概论》(台北:水牛,1992) 19.甲凯,《史学通论》(台北:台湾学生,1985) 20.王尔敏,《史学方法》(台北:东华书局,1977) 21.李家祺,《历史纂述的方法》(台北:台湾商务,1970) 22.姚永朴,《史学研究法》(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 2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商务,1922) 2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上海:商务,1933) 25.李思纯译,《史学原论》(上海:商务,1968) 26.何炳松,《历史研究法》(上海:商务,1927) 27.何炳松,《通史新义》(上海:商务,1928) 28.卫聚贤,《历史统计学》(上海:商务,1934) 29.李则纲,《史学通论》(上海:商务,1935) 30.杨鸿烈,《历史研究法》(长沙:商务,1939) 31.蔡尚思,《中国历史新研究法》(昆明:中华,1940) 32.吴泽,《中国历史研究法》(重庆:峨嵋,1942) 33.吕思勉,《历史研究法》(台北:华世,1974) 34.陆懋德,《史学方法大纲》(台北:独立,1945) 35.许冠三,《史学与史学方法》(香港:自由,1958) 36.许冠三编译,《历史哲学与历史解释》(初版未详;台北有环宇刊 本)

新文化史流派全

寸有所长而尺有所短:新文化史述评 2013-07-30 10:34来源:《史学理论研究》查看评论 一 在西方,新文化史研究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80、90年代。 “新文化史”研究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在西方史学界出现了。新文化史经典之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E.P.汤普森著)在1963年问世,《夜间的战斗》(卡洛?金兹堡著)也在1966年出版。70年代较有名的作品,包括拉杜里的《蒙塔尤》(1975年)、卡洛?金兹堡的《奶酪与蠕虫》(1976年)、彼得?伯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间的文化和社会》(1972年)和《现代早期欧洲的大众文化》(1978年),等等。如果把那些本身不属于新文化史研究,但对后来新文化史研究的发展影响很大的作品也算上,那么,在60和70年代,重要的著作还应包括米歇尔?福柯的一系列著作和海登?怀特的《元史学》(1973年)。之所以出现新文化史研究,从史学内部来说,是对以前研究历史的方法的反动,尤其是针对新社会史的研究方法的不满;而从更广泛的学术背景来说,历史学家对文化的兴趣,也可以被看成是对60、70年代西方学术界的“文化转向”的一种反应。那时,性别研究、后殖民研究、记忆研究、影视和广告研究、同性恋研究、多元文化研究等研究在“文化研究”的名义下兴盛,在某种程度上,一切都被看成是文化,而文化也影响了一切[1]。文化研究在史学中的表现就是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可见,在西方的新社会史研究如日中天的年代,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新文化史的史学活动已经开始涌动。70年代末,感觉敏锐的一些史家,如劳伦斯?斯通,已察觉到了史学中正形成一股叙事史复兴的潜流[2]。 到80、90年代,新文化史研究流行的趋势已不可避免,相关的成果大量问世。由于这方面的作品数量很多,这里无法一一列举。不过,我引用一些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文化史的发展势头。本世纪初,加州大学教授约翰?R.霍尔在加州数字图书馆上检索了包含“文化史”这一术语的书名,他发现,这类著作的数量在1970-1979年为62部,1980-1989年增至99部,1990-1999年则达到181部,2000-2001年的18个月内,以文化史为标题的著作有25部。而相关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由于文化所涉及的面是如此的广泛,以致任何一个领域几乎都有新文化史研究的作品,正如彼得?伯克所说,“每样东西都有它自己的文化史,包括睡梦、食品、情感、旅行、记忆、姿态、幽默、考试等等”[3]。1989年,美国历史学家林?亨特主编了一本名为《新文化史》的论文集[4],该书问世以后,这类以大众文化为取向的历史研究就被汇聚在“新文化史”的旗帜之下了[5]。 新文化史研究的凯歌高凑到90年代的中后期,那时,一些人开始觉察到新文化史研究中的问题。1999年,由林?亨特和维多利亚?E.鲍纳尔主编的又一本论文集《超越文化转向》[6]问世,这本书就是90年代中一些重要的新文化史学家在一次名为“在文化转向时研究文化:历史学和社会学”学术讨论会上提交的论文汇集。在这本文集中,学者们反思了新文化史,对新文化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甚至对“文化”概念本身,重新进行了检讨,并提出了在文化研究中要把社会的因素找回来,以及如何把文化的分析模式和社会的分析模式结合起来的问题。 自《超越文化转向》问世以来,十多年过去,新文化史研究依然是历史学者感兴趣的领域。但是,以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为依托、在80、90年代处于霸权地位的那种文化史高潮在西方已经过去,当年的激情已经消退。换句话说,以“解构”为目的的新文化史研究

专业解析-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60101)隶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 一、专业介绍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南开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01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古-1840) 02中国近现代史学史(1840-2000) 03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 04外国史学史 2、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系统、深入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外各种主要史学理论、中外史学史具有较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外史学遗产,正确评析当代史学思潮和史学流派,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前沿动态有较深的认识,能够运用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和较高的写作能力,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研究视域开阔,理论基础坚实的,具有创造性研究的能力。 3、专业特色 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这两大领域之间,它以史学理论为研究重

点,兼及史学史(侧重于研究近现代西方史学和历史哲学流派的历史);在史学理论领域,以广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为重点,而不局限于狭义的史学理论;而且坚持把理论探讨与实证的史学研究相结合。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注:以南开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 5、课程设置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设置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文化解释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国现当代史学研究、西方史学史研究、历史学研究方法等。 6、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二级学科 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 二、推荐院校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全国招生的较强单位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四川大学、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等。 三、就业前景 从历史学研究生整体就业范围来看,毕业生的择业面不是很广。

09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解析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2011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人文传媒学院院(系、部)历史学专业级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期中试卷 姓名:学号:成绩: 一、名词解释 《论六家要指》 今古文《尚书》 《竹书纪年》 《后汉书》 《山海经》 二、简答题 1、梁启超在1902年《新史学》中指出旧史学有“四弊”是指什么? 2、春秋战国时期“国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材料分析 章学诚曾论述中国历史著作之体裁与思想的发展脉络,说:“《尚书》一变而为左氏之《春秋》,《尚书》无成法而左氏有定例,以纬经也。左氏一变而为史迁之纪传,左氏依年月而迁书分类例,以搜逸也。迁书一变而为班氏之断代,迁书通变化,而班书守绳墨,以示包括也。就形貌而言,迁书远异左氏,而班史近同迁盖左氏体直,自为编年之祖,而马班曲备,皆为纪传之祖也。推精微而言,则迁书之去左氏也近,而班史之去迁书也。盖迁书体圆用神,多得《尚书》之遗,班氏体方用智,多得《官礼》之意也。”(《文史通义·书教下》) 请问章学城所讲“就形貌而言,迁书远异左氏,而班史近同迁书;盖左氏体直,自为编年之祖,而马班曲备,皆为纪传之祖也。推精微而

言,则迁书之去左氏也近,而班史之去迁书也”一名话是何意? 四、问答题 请说明《史记》一书的主要特点。 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2011 —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 人文传媒学院历史系院(系、部)历史学专业 09 级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A卷 《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A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史德” 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还没有穷尽治史的道理,具有“三才”,还要求具备“史德”。“史德”的内容是个难以确定的问题。因为各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不同,对道德的要求也不同一样。章学诚认为“史德”就是“著述者之心术”。 2、裴松之(372—451)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刘宋初官中书侍郎,奉命作《三国志注》,元嘉六年(429)奏上。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陈寿的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但又指出它“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所引用的书达一百四十余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今天已经亡佚的。对于三国时代历史的研究,裴注的重要性不下于陈寿本书。 3、《华阳国志》 中国现存最早而又基本完整的一部地方志书。作者是东晋著名史学家常璩(约公元二九一-三六一)。《华阳国志》成书于公元355年之前,记载了中国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之远古典籍、神话、传说、沿革、地理、风土及人物史事。其时间则从上古直到东晋初年,即所谓“肇自开辟,终乎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全书共十余万字,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十七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试题-精装版

教学资料范本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十七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试题-精装版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精选】20xx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十七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试题

9.【加试题】(20xx浙江文综,13,4分)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答案 D 本题考查甲骨文及史学研究方法.从题干材料可知,文献材料同样真实可信,A错;某些历史记载也是比较客观的,B错;多项历史记载相互印证,不通过考古也可形成定论,C错;D符合题意. 10.【加试题】(20xx浙江文综,15,4分)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答案 D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古代文学作品可以佐证历史,但也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考证,故D项表述最为科学.李白的诗同样可以用来佐证历史,故认为“其诗不足为信”过于武断,A项表述不尽合理.我们并不能因为历史人物著名与否而认定其意见是否具有权威性,故B项表述不合理.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中国早已有之,并不是外国学者开创的,故C项中“耳目一新”表述错误. 17.【加试题】(20xx课标Ⅱ,24,4分)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答案 B 由材料信息可知,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文献记录都带有主观色彩,A项表述过于绝对.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文献中有对黄帝的赞誉,可见,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故B项正确.C 项在题干中不能得到体现.D项表述过于绝对. 18.(20xx四川文综,11,4分) 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与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的’中国了”.他强调的是( ) 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C.中国历史中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 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历史学理论》参考书目

辽宁大学历史学专业2010级任课教师:耿元骊《历史学理论》参考书目 说明: 1)以中文书为主,有多种版本则著录较新出版且版本较好者 2)分类以该书的主体分类,个别书跨多个主题,但是只放入某个主题之下。 3)论文未列入。 一、历史、历史学、史学史 【书名】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作者】(英)彼得·伯克著 【出版商】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01 【书名】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 【作者】(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Georg G. Iggers)著;何兆武译 【出版商】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08 【书名】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 【作者】陈启能主编 【出版商】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书名】历史学是什么 【作者】葛剑雄,周筱贇著 【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08 【书名】历史学基础文献选读 【作者】包伟民选编 【出版商】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书名】为历史学辩护 【作者】(法)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著;张和声,程郁译 【出版商】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书名】历史与历史学 【作者】何兆武著 【出版商】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

【书名】中国世界历史学30年:1978-2008 【作者】于沛,周荣耀主编 【出版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10 【书名】西方历史学经典名著选读 【作者】王宪明选编/导读 【出版商】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07 【书名】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全3册 【作者】《中华大典》委员会编纂委员会【出版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书名】历史研究 【作者】(英)汤因比(Toynbec,A.J.)著【出版商】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01 【书名】《历史研究》导读 【作者】(英)汤因比原著 【出版商】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04 【书名】历史之源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英汉对照 【作者】(英)约翰·H.阿诺德(John H. Arnold)著【出版商】南京市:译林出版社, 2008 【书名】历史是什么? 【作者】(英)E.H.卡尔著 【出版商】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2007.06 【书名】史学导论 【作者】姜义华等著 【出版商】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书名】论“历史是什么?”从卡尔和艾尔顿到罗蒂与怀特 【作者】(英)基思·詹金斯著 【出版商】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2007 【书名】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 【作者】(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刘永华译 【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二、史学理论与历史哲学 【书名】史学理论读本 【作者】刘北成,陈新编 【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书名】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作者】(德)康德著;何兆武译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比较系统、深入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和方法,熟知中外历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深入了解当代中外史学的现状,了解中外史学思潮的发展潮流,正确认识当代史学思潮、史学流派的倾向。对于中国传统史学的精髓,应有深入体认。具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研究当代世界和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确立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毕业后能够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有关基础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也能承担政策和理论研究以及宣传、文教、出版等方面的实际工作。 二、学习年限 三年,要求至少修满35学分。 三、研究方向 1.唯物史观与中国当代史学。 2.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研究。 3.传统史学与传统文化。 四、教学实践 本专业研究生主要在本学院“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或与本专业有关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学中从事教学实践,由研究生导师或有关主讲教师负责指导。最后由指导教师作出考核评价。 五、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 本专业研究生必须经常关注国内外重大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事件及其动态、进程,参加有关的时事、政治以及文化研讨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历史运动,写出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论文或调研分析报告。研究生不定期参加校、院、所举行的学术活动。读硕期间须在正式学术刊物发表一篇以上学术论文。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的实绩,逐年记入学籍档案。研究生必须完成规定任务,才能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六、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大历史与历史研究

大历史与历史研究 2016-05-03 14:43:36 《史学理论研究》刘耀辉 “大历史”(big history)是历史研究与教学的一个新领域,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它显得很陌生。①大历史这个词是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的创造。②1991年,克里斯蒂安在美刊《世界历史》上发表了《为“大历史”辩护》一文。他在文中指出,历史研究的适当范围是整个世界,合适的时间段是所有时间,也就是说,史学家应当准备从各种不同的时间规模(甚至整个宇宙的时段,即大约100亿年到200亿年)去探究过去。这种探究就是他所说的“大历史”。③ 后来,加州州立大学圣马科斯分校的亚历山大·默德荣格(Alexander Moddejonge)对“大历史”做出了更详细的界定,这一定义也得到克里斯蒂安的肯定。默德荣格指出,从表面上来说,大历史就是从最大可能的时段(宇宙的时段)对整个过去做出连贯一致的研究。它依据年代顺序对时间(现在被认为长达137亿年)做出叙述,并且使用了大量最新的跨学科的知识:从宇宙学、地质学、生物学到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科学以及传统的历史研究。大历史主要以引力来解释它的主要组织模式:即复杂事物的各种特性。复杂事物是宇宙时间表上的某种新事物,与此前的事物相比,它更稀少、更脆弱,也控制更多的能量流(energy flows)。这些复杂结构的出现,是由于引力将各种要素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形式(引力将氢和氦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最早的恒星,社会引力把人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最早的城市)。每一次当复杂性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故事,大历史的规模也变得更加紧凑。大历史的规模从宇宙和恒星形成(太阳系)的层面,缩小到行星的层面(地球的形成、复杂的化学反应、生命以及多分子有机物的出现),再到人类的历史(人类的进化、“集体知识”以及驯养的出现、人类在所有大陆的定居),再到世界史(国家的出现),最后是全球史(持续的“现代革命”)。弄清楚不同规模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很重要,这也是大历史谋求内在一致性时面临的挑战。④ 在克里斯蒂安之后,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斯皮尔(Fred Spier)可以说是大历史最有力的倡导者。⑤悉尼麦考瑞大学的马妮·休斯-沃灵顿(Marnie Hughes-Warrington)指出,随着克里斯蒂安和弗雷德·斯皮尔的作品的问世,“大历史”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出一种史学外形。⑥在斯皮尔看来,“大历史”是一种探究历史的新方法,是一个新兴领域,它把人类史置于宇宙史框架中来进行考察。它探讨宇宙起源、星系的出现和演化、太阳系的形成、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早期人类的兴起,最后在这种大背景下考察人类的历史。除了讲述万物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历史还让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在短期内知晓科学知识。斯皮尔指出,大历史以对能量和复杂系统的研究为基础,通过过去十多年的理论发展,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目供参考学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史学史》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 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刘节:《中国史学史稿》 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 4、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 6、张孟伦:《中国史学史》(第1、2、3册) 7、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 8、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版。 9、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0、曹家齐《顿挫中的嬗变——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北苑出版社2000年。 11、周文玖,《史学史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2、张越编,《史学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专著: 新史学九十年,许冠三,岳麓书社,2003年。 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张剑平,学苑出版社,2003年。 马金科等:《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二十世纪后半期史学主潮,王学典,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王学典,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巴勒克拉夫,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5、后现代与历史学,王晴佳、古伟瀛,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当代中国史学,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罗志田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史学史资料(新)

一、填空题 1、后人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认为是《二十四史》中的代表性著作,充分肯定了《三国志》在史学上的地位。《三国志》只有纪,传而无典志,这个缺憾只有留待后人弥补了(P99) 2、《五代史志》综叙梁、陈、齐、周、隋五朝典章制度,与“五代史”纪传相配合。《五代史志》是自《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以来最重要的史志著作。(P117) 3、《通典》在内容上和体裁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制度分门立目。《通典》以分门囊括制度,以会通贯穿古今,以论议指陈得失,开拓了历史撰述的新领域,奠定了中国典制体史书发展的宏伟基础。(P135) 4、宋元时期历史文献学贡献较大的,要推郑樵和朱熹。《通志》中的《艺文略》、《校雠略》、《金石略》、《图谱略》,四略集中反映出郑樵历史文献学的成就。《通志》把《志》改称为《略》,一共是20《略》。《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是郑樵学术的总汇。(P177 P196) 5、钱大昕考证法,主要是三点:一是取证,二是比较,三是专题考索。(P275) 6、1902年,梁启超撰成长篇论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鲜明地贯彻了进化观和因果论的理论指导,体现出与以往学者全然不同的研究风格。堪称是“新史学”理论在研究实践中的第一个硕果。 7.魏源著有《圣武记》、《海国图志》《道光洋艘征抚记》《元史新编》、《古微堂集》、《诗古微》《书古微》、《老子本义》、《古微堂诗集》。 8,在《新史学》发表稍后,夏曾佑撰成《中国古代史》,它的产生是“新史学”思潮在通史撰著上取得的重要成果。 9、陈寅恪提出史料学的“通识”,是近代新考证学史料学观点的重要特点。“民族文化之史”是陈寅恪先生自己提出来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论述稿》是他两部著名的史论。 10、龚自珍针对乾隆以来“号为治经则道尊,治史则道拙”的观点。提出“尊史”说。 11、《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的史学著作,其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记载了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242年历史。 12、《汉纪》是东汉的荀悦,根据《汉书》编纂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共有30卷。 13、《左传》记事的下限鲁哀公二十七年,是编年体的史书。 14、《通典》200卷,分九门,记载了历代典章制度,其记事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有的记载至德宗贞元年间。 15、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中共为24部“正史”的内容做考证。 16、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所考证的史事自《史记》下至《五代史》,其中包含《旧唐书》、《旧五代史》十九史之所记。 陈寿——《三国志》;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范晔——《后汉书》 李延寿——《南史》、《北史》;沈约——《宋书》;常璩——《华阳国志》;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徵——《隋书》;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顾炎武——《日知录》;崔述——《考信录》;王夫之——《宋论》;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陈垣——《史讳举例》;姚莹——《康輶纪行》 王韬——《法国志略》;徐继畲——《瀛环志略》;魏源——《道光洋艘寇海记》; 二、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庞卓恒 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庞卓恒版-部分名词解释汇编 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科学: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4.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在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诸流派。 5.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2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这是它的基本贡献。除此之外,客观主义史学家们积极倡导和运用的史料考证方法继承和发展了自瓦拉以来到博学时代的史料考证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客观主义史学最大的“失”就在于这些史学家消极地放弃了他们主观上企图放弃、而事实上又不可能完全放弃的这种对“过去”的解释,对历史发展的规律避而不谈,结果反而放弃了对本应可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的争取。 6.实证主义史学:在历史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心理分析,关注历史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历史当作一个客观的有机整体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出隐藏在历史活动背后的规律等等,这些都是在实证主义史学家身上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7.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之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可以和生物有机体相比拟,社会与其成员的关系有如生物个体与其细胞的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斯宾塞这种观点无可厚非。然而,他把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概念引进社会学,就未免有些牵强;至于他把生存竞争作为社会发展的规律,则完全混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差异。与斯宾塞同时代的赫胥黎,在其《天演论》中,根据自然界“食物链”现象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现象。社会达尔文主义有其学术价值,不能完全否定。 8.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9.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其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后来的正史亦都是断代史,现在,可以泛指对某一历史时期历史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10.世界史,指其研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 11.国别史,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称国别史,如,英国史、法国史、日本史和中国史等的学科及有关史书。 12.地区史,指只涉及到世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科和书著。如,非洲史、拉丁美洲史、东南亚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 13.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区、乡等)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著。如,东北史、西藏史、台湾史、北京史等的研究及书著。 14.目录学:目是指篇名或书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目录有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之分。群书目录是目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目录学就是研究图书目录工作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15.版本学: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在古籍研究中尤显突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16.校勘:又称校订,更通俗的说法叫校对。是指用古书的原本或定本及有关资料进行核对,比较文字篇章的异同,订正其错误。即主要看其文字是否有脱、衍、讹、倒等情况。古代又称校勘为“校雠”。 17.辨伪学: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就会遇到有一部分古文献存在问题,或书名古而内容不甚古,或书与作者不一致等,因之产生了“辨伪学”。辨伪,即辨别古书的真伪。 18.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

史学理论与方法

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否则研究者只能是在黑暗中摸索最后误入歧途。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过去的人或事,而作为学习者和研究者的现代人又不是这个历史过程的参与者,我们无法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历史的发生和发展,只能借助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来尽量客观公正的展现历史的本来面目。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对于历史学得学习和研究尤为重要。学习朱本源先生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不仅使我们系统的了解了历史学理论,各个史学流派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和对历史研究所做出的贡献,最为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指出了研究历史的宝贵的方法,对历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研究历史。 历史学得研究首先要清楚历史的本质是什么。对历史学的认识决定了研究者如何来研究历史。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文世界的历史,它的工作不仅仅是考订史实,更重要的是要解答史实背后的人文动机,也就是人类的精神生活。正如何兆武先生所言“历史学研究的,乃是从外在的史实考订深入到人类的内心深处,即人类的精神生活和人文动机”。但是,历史人物的人文面貌经过历史学家的重建就不可能是其本来精神面貌的原状了,而只能是历史学得再创造。历史意义也只能是读者通过历史学家的再创建所赋予的那种意义。历史即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历史的两重性在于它是客观规律和主观创造二者的合力。历史的两重性源于人的两重性。人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既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又受到社会规律的支配。但是人又是自由的,他以自由的主体进行创造和抉择。因此,历史学也具有科学和人文两重性。历史学得对象是组成群体的个体,是具体的人。历史学得结论也不应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而要深入到具体的个性中。历史首先是人文史,它一方面固然要服从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但是同时它又是人文动机作用的结果。历史研究的要害是对人文精神的研究。对历史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对史料的研究,但是史料并不是史实,我们的历史并不是由所谓的客观事实直接给定的,而是通过我们的思想认识和我们的意识所折射出来的。历史学有更多的自由创作的成分,这是历史学得性质所决定的。 任何一个历史编纂学家的著作的精神实质,或是研究史学史,都必须要探讨历史的理论和方法论。美国史的研究是众多历史研究的一个方向,它具有历史研究的一般特点,但又具有自身特殊的特性。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历史,它的起步晚,但是发展很快。在两三百年之间由一个殖民地发展为一个超级大国。中国近代遭受到西方的殖民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研究美国历史可以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而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也为美国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方法和指导。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我们研究美国史的很好的工具。下面我将从几个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