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初中语文 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综述——初中语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案例1. 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音韵美、意象美和壮阔自然的意境美。

2. 评析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体会诗歌诗中有画、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 知人论世,体会王维人生及诗歌情感变化。

(二)教学目标反思1. 案例中的目标设置较为合理,但教师需注意——如何将目标知识点有序自然地落实于教学过程中。

2. 知人论世教学思考了解作者文字,走近作者内心,从而产生共鸣,这是诗歌整体解读探索的重要部分。

引导学生了解王维,教师先要熟知学情——八年级学生已学习王维的多首诗歌。

教师可引导学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了解了王维的少年才华,十七岁便得蒋仲舒“诗不深苦,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的评价。

《送元二使安西》千古送别诗道出了故友间的深厚情谊,“足传当时而名后世。

" 《鹿柴》是其修禅领悟到的一种光明幽深的象征性境界。

《鸟鸣涧》一动一静间,尽显王维的禅心禅趣,尽享风景的宁静幽美。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其隐居蓝天辋川,半官半隐。

诗中景情声色相映成趣,直至清幽高雅之境。

将以上作品对应王维少年成名,学成致仕,左迁边塞,归而参禅的经历。

学生既温故知新,又生动地理解了诗人生平,且不难意识到唯独还未学习王维仕途失意,被排挤出长安时期的作品。

而《使至塞上》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难点案例反复诵读,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二)重难点教学思考教师可以在明确本诗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主要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不要面面俱到,只需抓住关键点,设计系统合理的问题串,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框架和独特的解读能力。

三、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教学及解读(一)颈联教学案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这首诗最值得称道的两句话,也是学生争论的焦点。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1+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

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在边疆的孤独和寂寞。

(2)体会诗人借景抒情、含蓄表达情感的手法。

2、难点(1)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的妙处。

(2)领悟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边塞的壮丽景色。

(2)提问学生对边塞诗的了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使至塞上》。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重点突出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出使边塞的原因和心情。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语气和情感。

4、诗歌解读(1)逐句解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所展现的景象。

5、重点赏析(1)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让学生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分析“直”和“圆”这两个字的妙处,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准。

探讨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2)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变化,从孤独寂寞到豁达开阔。

6、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边疆的所见所感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让学生思考这首诗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7、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备课思路】1.立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征,以“画”字为课堂立骨。

2.以诗中“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主要意象为抓手,重点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由孤独、漂泊、失意、悲凉,因眼前辽阔的大漠“画"卷,进而变得开阔、豪迈、达观。

3.重点分析颈联,依旧从意象着手,随堂板书生成一副“画”。

4、最后引导学生人生起落沉浮是常态,拥有好的心态才能活出如“画"人生,成为课堂的落脚点。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把握韵律,做到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了解作者经历、诗歌写作背景;品析意象、感悟意境、疏通诗意、体会诗情。

3.把握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难点1.读准字音、把握韵律,做到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了解作者经历、诗歌写作背景;品析意象、感悟意境、疏通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他,是唐朝的诗人、画家、音乐家,也是公认的美男子。

我们从小学过他的许多名篇: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他借一颗小小的红豆抒发内心绵绵相思之情。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他借一轮皓月和一片幽幽簧竹吐露内心的孤独。

他是谁?——王维。

谁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王维。

二、作者介绍王维,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山水田园诗人。

字摩诘。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晚年作品中多含禅宗哲学思想,我们又称他为“诗佛”。

北宋苏轼曾称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好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传世佳作——《使至塞上》,来感受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诵读寻迹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2.指名展示读,读准节奏。

3.师生配合读(学生读一联中的前半部分,老师读后半部分),读出感情,读出你的理解。

四、品读寻美保留内心的初读感受,一起品析寻找美。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和作者王维。

分析并欣赏《使至塞上》的诗词意境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词背景介绍:《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风光和戍楼军人的生活。

诗词文本解析: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韵律等艺术特色。

诗词欣赏与讨论: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王维的背景和《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

文本解析: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韵律等艺术特色。

欣赏与讨论: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王维的背景和《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作业与测验: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课堂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反馈和解答。

作业与测验反馈:对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进行评分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改进之处。

小组讨论反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教材:《使至塞上》的原文和相关注释。

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文本和图像。

拓展材料:提供相关的边塞诗作品供学生拓展阅读。

4.2 教学材料诗词文本:准备《使至塞上》的打印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注释资料:提供相关的注释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背景。

讨论问题:准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本章节计划用2课时完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方法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体味法、知人论世法、对比法。

四、教学准备与课时安排运用多媒体课件一课时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先以李清照名字由来和《香菱学诗》片段导入,介绍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之后正式的文本解读分为五步品美,即“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异同现美”。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领悟到诗人对壮丽边塞风光和边疆将士的赞美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古文翻译练习。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老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析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

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课文和古文翻译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古文阅读能力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学习课文《使至塞上》,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2 第二周: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3 第三周:进行古文翻译练习,背诵课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5.4 第四周:组织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测试。

5.5 第五周:总结学习成果,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使至塞上》全文。

6.2 参考资料:关于王维的生平介绍、古文翻译参考书籍、相关图片和音乐素材。

6.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播放音乐,引起学生对边塞的兴趣,引入课文《使至塞上》。

7.2 学习课文:按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解析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人的情感。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通用12篇)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通用12篇)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当中加深对诗的理解,熟读成诵。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记忆名句,体会其中内涵。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二、作者及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三、擂台比赛教师范读自由读男女pk读全班pk 教师读四、赏析诗句:1.请大家先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描绘一下诗歌的主要内容由题目可看出:王维作为使节出使边塞。

2.你感受的或是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的?从那些诗句看出来的?请读出情感,并简要分析悲伤忧伤昂扬积极乐观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显失意情绪忧愁苦闷过居延:目的地之远特殊的地域欲问边:出使目的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蓬草,它成熟后枝叶干枯,跟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诗人自喻写出飘零之感,去国离乡与出塞的诗人此行相照应(正衬) 归雁—出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巢,适得其所,而此刻诗人却远离故土被排挤出朝廷(反衬)出作者对仕途的担忧以及离开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7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可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解释全诗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大漠落日的图片,并引出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此句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激昂的,雄壮的,沉郁的,惆怅的还是其它?2、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工大唐属国。

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

引导语:结合上述背景,王维的心情并不激昂豪迈,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无奈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全文大意,并画出诗中表示地名和官职的词。

2、教师PPT出示属国、居延、萧关、燕然的位置。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情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请结合具体文本回答。

(时间:春天—归雁入胡天;地点:车上—单车欲问边;目的地:属国—属国过居延。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追问:这些景物的作用一样么?(不一样。

征蓬、归雁:用于自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用于描写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

)3、分小组讨论:全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悲苦无奈的情感?(首联:单车,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孤单之感;“车”欲问边,而不是人欲问,展示了出塞并非本愿的无奈;颔联:征蓬,蓬草本是深恋着土地,不随意移动,然而茎叶绷断只能被迫地随风而走,自喻身不由己;归雁,从南边归来的燕子本应归去中土,却出现在胡天,自喻离群失伴,孤单而行,并且雁也是可以自由地回归中土,而自己却不能自由地回归,也体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颈联:孤烟,狼烟也只是势单力孤,落日虽壮美,却也近黄昏。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

(3)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唐代诗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边疆风光的壮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情的情感。

(2)体会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字词的内涵。

(2)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情景教学: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诗歌相关的课件,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诗歌的解析、作者简介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展示边疆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及唐代诗歌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2)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2)详细解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诗歌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感悟文章。

8. 板书设计《使至塞上》王维边疆风光壮美诗人情感爱国情怀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王维《使至塞上》的教案

王维《使至塞上》的教案

【篇一】王维《使至塞上》的教案使至塞上教案《使至塞上》教案冯济聪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流畅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见闻写成了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成了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学生自读这首诗注意字的读音单车(dān)候骑(jì)..三、学生了解作者及诗作背景王维,字摩法,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人称“诗佛”。

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25年(737年)春,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是被排挤出朝庭)。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四、学生再读这首诗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五、研读赏析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明确诗人经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过居延”,山高路远,像“征蓬”,又像“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写景中传达着难言的情感。

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萧关,见到了侦察兵,可将官还在前线。

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而诗歌却戛然而止。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诗人传神刻画了奇特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渴望。

(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3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诗中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3.2 古典诗词的欣赏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3.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的意境和主题。

4.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4.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4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使至塞上》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文。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5.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4 案例分析(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5.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边疆景色。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后续章节待补充。

六、课后作业6.1 背诵《使至塞上》。

6.2 收集其他描写边疆的诗篇,与《使至塞上》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6.3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和感悟。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王维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使至塞上》这首诗的背景。

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3.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三、内容讲解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意象。

2.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四、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3.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等。

2.讲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意境,感受大漠的壮美。

三、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美,如对仗、排比等。

2.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

3.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四、实践活动1.学生自选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进行鉴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鉴赏心得。

五、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二、诗歌拓展1.讲解与《使至塞上》相关的历史背景。

2.分析诗歌中的边塞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大漠的壮美。

3.介绍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如《登鹳雀楼》等。

三、诗歌创意写作1.学生根据《使至塞上》的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通过朗读和理解诗歌的内容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对古代边塞生活的了解较少,可能会对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产生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和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诗歌,了解古代边塞文化和诗人的创作背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边塞文化和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豁达情怀。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 讲授法:通过讲授介绍古代边塞文化和诗人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3. 探究法:通过探究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4.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古代边塞风光和诗人的创作背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5. 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诗歌的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和荒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3、帮助学生欣赏诗歌中的写景名句,体会其艺术魅力。

4、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体会其意境和艺术手法。

2、难点(1)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古代诗歌的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的诗人留下了他们的经典之作。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感受他在诗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和复杂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王维(701 年-761 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2、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三)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四)诗歌讲解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疆风光的热爱与赞美。

(2)体会作者对民族大团结和和平安详的向往。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诗文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文的美。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欣赏评价法:鼓励学生积极欣赏、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文内容,了解作者背景,整理相关资料和问题。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查找生僻词语的解释,初步理解诗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2)简介作者王维及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文,初步理解内容。

(2)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的解释问题。

3. 朗读感悟:(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探讨诗歌的主题。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欣赏评价:(1)鼓励学生积极欣赏、评价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

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3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它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现象,形象而又含蓄地书写纷繁复杂的思想感情。

我们要如何透过诗歌中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它的蕴含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品味恢宏壮观的唐边塞诗——《使至塞上》。

二、资料助读。

(课件展示)1.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初、盛唐时期多为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本诗为开元年间作者亲历所作。

2.简介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图景和歌咏田园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称“千古壮观"。

三、初读诗歌,讨论重点字词含义,扫清文字障碍。

1.配乐范读,给予学生规范指导: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选择意境雄浑情感开阔的古曲作为背景音乐,教师范读。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sh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yān)2.学生自由读,注重个体差异。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同学大声诵读,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以六人为一小组,学生在组内诵读时,可互相指导借鉴,并与前面所学两首唐诗对比异同,感受边塞诗的特点。

3.全班配乐齐读,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写作背景,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注意要求,并尝试在读中体悟本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大败吐蕃的战功,查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诗就是在出塞途中所作。

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

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

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王维在诗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体会其豁达的胸怀和爱国之情。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

分析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相联系,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提问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关于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使至塞上》。

简单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2、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请个别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3、理解诗意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可以小组讨论或向教师请教。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单车”“属国”“征蓬”“归雁”等重点字词的含义。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

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解诗题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
题目告诉作者此诗写于去往边塞的途中,是一首记行诗。

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出示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出示三步读诗法
读诗韵、感诗情、悟诗境
四、读诗韵
师范读,生个别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五、感诗意
1.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

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即作于赴边途中。

2.我来问
师:在诗中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需要我们帮你来解决?
(生质疑、对答)
(附:每联的讲解和翻译)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
飞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

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
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幻灯片出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
一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
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结合以上四个问题出示板书,板书另附)
(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六、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合作探究)
明确: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明确:
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
七、主旨归纳
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

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的以身许国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八、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首联苦闷、孤独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赞叹
尾联赞美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8.全班齐诵全诗。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