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全面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研究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全过程,包 括实验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等 方面。
本指导原则重点强调实验设计的技术要求、数据处理的方法 和结果分析的规范,旨在为研究者提供系统的技术指导和建 议。
02
研究方法与技术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02
明确了不同动物模型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药物研究 提供了科学依据。
03
揭示了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之间的关系,为药物的药效学研 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研究结果的应用前景
为新药研发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药代动力学 研究方法和思路,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和效 率。
为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提供更加全面、 准确的数据支持,为药物审评和审批提供重要 的参考依据。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 究技术指导原则》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研究方法与技术 • 数据分析与解释 • 研究的限制与不确定性 • 研究结论与应用
01
引言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 程,为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2
指导新药的临床研究,为制定给药方案和剂量 提供参考。
要点二
数据清洗和预处理
在数据处理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 和预处理,以消除异常值、缺失值和 重复数据等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要点三
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
根据实验设计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 的数据分析方法,如拟合非线性模型 、线性回归分析等。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与解释
01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定 义和计算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等1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等1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5.03.18•【文号】国食药监注[2005]106号•【施行日期】2005.03.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等1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5]10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促进我国药品的研究开发,指导药物研究单位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开展药品研究工作,我局自2003年5月开始正式启动了化学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起草和修订工作。
指导原则的修订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为依据,以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为指导思想,充分借鉴了ICH等技术指导原则。
目前我局已制定了化学药物稳定性等16个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见附件),现予发布,请参照执行。
附件:1.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略)2.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备和结构确证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略)3.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略)4.化学药物制剂研究基本技术指导原则(略)5.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略)6.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略)7.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略)8.化学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略)9.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略)10.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略)11.化学药物急性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略)12.化学药物长期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略)13.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略)14.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略)15.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略)16.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五年三月十八日。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5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
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
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
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试验目的明确;(二)试验设计合理;(三)分析方法可靠;(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一)总体要求1. 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
药物非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药物非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药物的研发过程中,非临床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为临床试验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为了确保非临床研究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各国纷纷制定了药物非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些指导原则,旨在提高药物研发的质量和安全性。
一、非临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药物非临床研究是药物研发的必经之路。
其目的在于评估药物的毒性、疗效和药代动力学特征等,为临床试验提供依据。
非临床研究主要通过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来进行,包括动物实验和体外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
这些研究结果能够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安全性,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二、非临床研究的伦理和合规要求在进行非临床研究时,必须遵循伦理和合规要求,确保研究过程符合科学道德和法律规定。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符合伦理审查要求:所有的非临床研究项目都需要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确保研究的合法性和伦理性。
2. 动物保护:动物实验需要符合相关的道德规范和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确保动物福利和权益不受伤害。
3. 设计合理的试验:非临床研究的试验设计应充分考虑科学原则和合理性,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三、非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在进行非临床研究时,有一些基本的原则需要遵循,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1. 样本选择和数量的合理性:非临床研究的样本选择应具有代表性,样本数量也要足够大,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
2. 研究设计合理:非临床研究的设计应该符合科学原则,遵循研究的目的和实际需求,严格遵循研究计划和操作规程。
3. 数据分析与解读:非临床研究的数据分析应该科学合理,并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读,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四、非临床研究的报告和审评完成非临床研究后,需要撰写完整的研究报告,并提交给相关的药物监管部门进行审评。
在报告中,应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2. 方法:详细描述研究的设计、样本选择、操作步骤和数据收集等。
3. 结果:清晰准确地呈现研究结果,可以使用图表和统计分析进行展示。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案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5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
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
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
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试验目的明确;(二)试验设计合理;(三)分析方法可靠;(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一)总体要求1. 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
(完整版)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5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
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
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
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试验目的明确;(二)试验设计合理;(三)分析方法可靠;(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一)总体要求1. 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nmpa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nmpa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针对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非临床阶段进行的重要研究工作之一。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规范和指导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工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发布了《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1.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研究。
需要重点关注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特性,如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药物的药效学参数等。
还需要对药物的代谢途径、排泄途径、体内分布等进行深入研究,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有效的参考。
2. 研究设计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研究设计应当科学合理,确保能够获取可靠的数据。
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还需要考虑药物的给药途径、剂量选择、采样时点等因素,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 试验操作药代动力学研究过程中的试验操作应当规范严谨。
需要严格按照研究方案执行,遵循实验室操作规程,确保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
在各个环节中应当严格控制实验条件,避免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还需要定期对实验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4. 数据分析药代动力学研究数据的分析应当科学准确。
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研究结果的解释。
还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对药物的代谢特性和体内行为进行深入探讨,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5. 结果表达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的表达应当清晰准确。
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方法,选择合适的数据表达方式,确保结果的可读性和易于理解。
同时需要标注实验条件、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等关键信息,以便他人对研究结果进行复制和验证。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对规范药代动力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
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
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
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试验目的明确;(二)试验设计合理;(三)分析方法可靠;(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一)总体要求1. 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
《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是药物非临床评价的重要依据,其指导原则的严格执行对于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1. 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的目的和必要性作为药品开发和注册的前期阶段,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对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非常重要。
同时,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也为临床前药效研究奠定了基础,是药品上市前必须要完成的一项工作。
2. 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的基本流程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流程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药效学研究和药物毒理研究。
其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主要是对药物在体内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进行评价,药物安全性评价主要是对药物毒副作用进行评价,药物药效学研究主要是对药物的生物相互作用和活性进行评价,药物毒理研究主要是对药物产生毒性的相关机制和影响进行评价。
以上评价评估必须够实验动物或离体实验,通过严格的实验流程进行,以确保测试结果准确可信。
3. 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内容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包括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药效学研究、药物毒理研究等方面的指导。
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设计要求:实验方案应结合药物性质、客观条件和实验目的进行设计,并注重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质量控制以及实验设备的保持和校准。
2)质量控制要求:包括动物的选择、检疫、封闭式环境下的饲养环境、手术操作、采样、样品贮存等方面的质量控制。
3)数据收集和分析要求: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的数据收集和分析需要以科学方法为基础,把握数据质量、验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以便公正地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结果的解读和使用:每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结论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有扎实的科学基础和严谨的分析准则。
对于药物的理解和预测,它们是极为宝贵的资料。
总之,《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指导要求十分严格,要求药物生产企业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实验研究。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 指导原则》英文版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Guiding Principles for Nonclinical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f Drugs)是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的指导原则,旨在规范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该指导原则适用于化学药品、生物药品和放射性药物等各类药物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并对研究的设计、实施和结果解释提出了具体要求。
本指导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保障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该指导原则的英文版进行全文翻译,并进行逐段解读和分析,以期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指导原则提供帮助。
一、目的和背景(Purpose and Background)1.1 目的(Purpose)本部分介绍了本指导原则的发布目的,主要是为了规范和指导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1.2 背景(Background)本部分介绍了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背景,包括对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二、一般考虑事项(General Considerations)2.1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目标和意义(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Pharmacokinetic Studies)本部分阐明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目标和意义,指导研究人员正确理解和运用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结果和数据。
2.2 药物和代谢产物的检测和分析(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Drugs and Metabolites)本部分针对药物和代谢产物的检测和分析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方法。
2.3 动物和组织标本的采集和处理(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of Animal and Tissue Samples)本部分介绍了动物和组织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的技术要求和方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H】G P T 5-1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二○○五年三月目 录一、概述 (1)二、基本原则 (2)三、试验设计 (2)(一)总体要求 (2)(二)生物样本的药物测定方法 (3)(三)研究项目 (4)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9)五、结果与评价 (9)六、常见问题与处理思路 (10)七、参考文献 (13)八、附录(生物样品的分析方法) (15)九、著者 (21)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动物体内、外和人体外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特点。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物或活性代谢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在临床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研究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药物研究开发机构进行化学药品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而不是新药申报的条框要求。
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药物分析方法、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处理思路进行了分析。
二、基本原则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试验目的明确(二)试验设计合理(三)分析方法可靠(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试验设计(一)总体要求1、受试物应提供受试物的名称、剂型、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5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就是通过体外与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与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就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与质量的重要依据。
在药效学与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就是药效与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就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
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与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就是供中药、天然药物与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
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她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与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试验目的明确;(二)试验设计合理;(三)分析方法可靠;(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一)总体要求1、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与/或上市样品质量与安全性的样品。
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评价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科学,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研究设计、实验技术等方面,对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进行阐述。
一、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1.评价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为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型选择提供依据。
2.确定药物的分布情况: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药物在血浆、组织和器官中的浓度分布,为药物的药效和毒性评价提供依据。
3.考察药物的代谢过程: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为评价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提供依据。
4.研究药物的排泄特点: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排泄规律和途径,为调整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提供依据。
二、药代动力学研究设计1.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根据药物的临床用途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2.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研究目的,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包括给药剂量、给药途径、采血时间点等内容,保证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制备标准品和内标:制备药物的标准品和内标,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采集样品并分析浓度:在给药后采集血浆、组织和排泄物等样品,通过分析药物的浓度变化,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
5.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确定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药物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三、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1.药物分析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技术,用于分析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和代谢产物。
2.放射性标记技术: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追踪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分布情况,为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3.药物渗透技术:通过模拟体液和生物膜,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和吸收速度,为药物剂型设计提供依据。
4.细胞培养技术:通过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药物的细胞摄取、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毒性评价提供依据。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针对新药物在人体外的代谢、转运、分布和排泄等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的一种技术。
这种研究是在动物模型或体外实验条件下进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从而指导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
1. 研究设计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点是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药物的性质、预期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场景,从而确定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在研究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药物的给药途径、剂量选择、给药频率、研究动物的选择、样本采集时机等。
2. 分析方法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
这包括对样本的采集、保存、处理和分析方法的确定。
对于药物代谢产物的检测和鉴定、药物浓度的测定、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以及药物的排泄等动力学参数的计算都需要建立可靠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3. 数据解读在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时,对研究结果的解读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需要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解释研究数据,根据数据结果推断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动力学特性和药效学特征,为后续的临床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4. 质量控制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
这包括研究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样本采集和处理的标准化、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保证等。
只有质量合格的研究数据才能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从个人角度来看,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药物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这种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为药物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能够为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药物剂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在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时,我们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技术指导原则,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总结回顾起来,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是为了规范和指导这方面研究工作,从而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nmpa-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nmpa-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用于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以及药物的药效学和毒性学特性。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药物临床试验的设计和药物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的指导原则,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设计和实施这些研究,以及如何解读和应用研究结果。
文章将从技术概述、指导原则和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份实用的指导手册。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引导读者进入主题。
2. 正文部分:详细阐述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的概述、技术指导原则和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3. 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并提出结论性的观点。
4. 参考文献:列出本文所引用的文献资料,方便读者进一步查阅相关内容。
本文的结构清晰,内容全面,通过逐步展开的方式,使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的相关知识,并了解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案例。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
通过对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的概述和指导原则进行详细阐述,以及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全面、系统的指导,促进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进程的顺利进行。
通过本文的阐述,使读者对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在实际研究中更加准确地应用相关技术。
2.正文2.1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概述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是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和技术,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目的是评估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包括了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2.兽用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指导原则

兽用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指导原则一、概述(一)定义与目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指通过实验动物(有时还有靶动物)体内、外及靶动物体外的试验,获取基本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从而阐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与特点。
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受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等影响。
理化性质包括解离常数、脂溶性、溶解性、粒度、晶型和稳定性(如在胃肠道)等。
剂型因素包括制剂、制备工艺、给药途径等。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是药物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新药研究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
药物或其代谢物的体内、外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参数,能帮助确定剂量、定量阐明药物的作用(药效或毒性)及机理、认识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是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能帮助选择剂型、评价制剂的特点和质量,是药剂学的基本数据;能为临床研究方案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必要信息,是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前提与基础;能揭示药物代谢及动力学参数的种属差异,是兽药残留及动物源食品安全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非临床药代动力学各项研究内容的试验设计和要求。
研究者应根据临床需要,结合药物和制剂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制订出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分析方法(一)分析方法选择合适、可靠的分析方法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关键。
全血、血浆、血清、尿、粪、各种组织等样品的取样量少,药物浓度低,内源性物质(如无机盐、脂质、蛋白质、代谢物以及其他药物)干扰大,个体差异明显,影响样品中活性成分含量的测定。
因此,必须根据被测物的结构、性质、浓度范围和样品介质等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分析方法。
生物样品中药物测定法有色谱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色谱-质谱联用法,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免疫学法,如酶免疫分析法,荧光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微生物学法。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H】G P T5-1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〇〇四年三月一日目录一、概述⋅⋅⋅⋅⋅⋅⋅⋅⋅⋅⋅⋅⋅⋅⋅⋅⋅⋅⋅⋅⋅⋅⋅⋅⋅⋅⋅⋅⋅⋅⋅⋅⋅⋅⋅⋅⋅⋅⋅⋅⋅⋅⋅⋅⋅⋅⋅⋅⋅⋅⋅⋅⋅⋅⋅⋅⋅⋅⋅⋅⋅⋅⋅⋅⋅⋅⋅⋅⋅⋅⋅⋅⋅⋅⋅⋅⋅⋅⋅⋅⋅⋅⋅⋅⋅⋅⋅⋅⋅⋅⋅⋅⋅⋅⋅⋅⋅⋅⋅⋅ 2二、基本原则⋅⋅⋅⋅⋅⋅⋅⋅⋅⋅⋅⋅⋅⋅⋅⋅⋅⋅⋅⋅⋅⋅⋅⋅⋅⋅⋅⋅⋅⋅⋅⋅⋅⋅⋅⋅⋅⋅⋅⋅⋅⋅⋅⋅⋅⋅⋅⋅⋅⋅⋅⋅⋅⋅⋅⋅⋅⋅⋅⋅⋅⋅⋅⋅⋅⋅⋅⋅⋅⋅⋅⋅⋅⋅⋅⋅⋅⋅⋅⋅⋅⋅⋅⋅⋅⋅⋅⋅⋅⋅⋅⋅⋅⋅2三、试验设计⋅⋅⋅⋅⋅⋅⋅⋅⋅⋅⋅⋅⋅⋅⋅⋅⋅⋅⋅⋅⋅⋅⋅⋅⋅⋅⋅⋅⋅⋅⋅⋅⋅⋅⋅⋅⋅⋅⋅⋅⋅⋅⋅⋅⋅⋅⋅⋅⋅⋅⋅⋅⋅⋅⋅⋅⋅⋅⋅⋅⋅⋅⋅⋅⋅⋅⋅⋅⋅⋅⋅⋅⋅⋅⋅⋅⋅⋅⋅⋅⋅⋅⋅⋅⋅⋅⋅⋅⋅⋅⋅⋅⋅3 (一)、总体要求⋅⋅⋅⋅⋅⋅⋅⋅⋅⋅⋅⋅⋅⋅⋅⋅⋅⋅⋅⋅⋅⋅⋅⋅⋅⋅⋅⋅⋅⋅⋅⋅⋅⋅⋅⋅⋅⋅⋅⋅⋅⋅⋅⋅⋅⋅⋅⋅⋅⋅⋅⋅⋅⋅⋅⋅⋅⋅⋅⋅⋅⋅⋅⋅⋅⋅⋅⋅⋅⋅⋅⋅⋅⋅⋅⋅⋅⋅⋅⋅⋅⋅⋅⋅⋅⋅⋅3 (二)、生物样本的药物测定方法⋅⋅⋅⋅⋅⋅⋅⋅⋅⋅⋅⋅⋅⋅⋅⋅⋅⋅⋅⋅⋅⋅⋅⋅⋅⋅⋅⋅⋅⋅⋅⋅⋅⋅⋅⋅⋅⋅⋅⋅⋅⋅⋅⋅⋅⋅⋅⋅⋅⋅⋅⋅⋅⋅⋅⋅⋅⋅⋅⋅4 (三)、具体研究项目⋅⋅⋅⋅⋅⋅⋅⋅⋅⋅⋅⋅⋅⋅⋅⋅⋅⋅⋅⋅⋅⋅⋅⋅⋅⋅⋅⋅⋅⋅⋅⋅⋅⋅⋅⋅⋅⋅⋅⋅⋅⋅⋅⋅⋅⋅⋅⋅⋅⋅⋅⋅⋅⋅⋅⋅⋅⋅⋅⋅⋅⋅⋅⋅⋅⋅⋅⋅⋅⋅⋅⋅⋅⋅⋅⋅⋅⋅5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52、药物的吸收⋅⋅⋅⋅⋅⋅⋅⋅⋅⋅⋅⋅⋅⋅⋅⋅⋅⋅⋅⋅⋅⋅⋅⋅⋅⋅⋅⋅⋅⋅⋅⋅⋅⋅⋅⋅⋅⋅⋅⋅⋅⋅⋅⋅⋅⋅⋅⋅⋅⋅⋅⋅⋅⋅⋅⋅⋅⋅⋅⋅⋅⋅⋅⋅⋅⋅⋅⋅⋅⋅⋅⋅⋅⋅⋅⋅⋅⋅73、药物的分布⋅⋅⋅⋅⋅⋅⋅⋅⋅⋅⋅⋅⋅⋅⋅⋅⋅⋅⋅⋅⋅⋅⋅⋅⋅⋅⋅⋅⋅⋅⋅⋅⋅⋅⋅⋅⋅⋅⋅⋅⋅⋅⋅⋅⋅⋅⋅⋅⋅⋅⋅⋅⋅⋅⋅⋅⋅⋅⋅⋅⋅⋅⋅⋅⋅⋅⋅⋅⋅⋅⋅⋅⋅⋅⋅⋅⋅⋅74、药物的排泄⋅⋅⋅⋅⋅⋅⋅⋅⋅⋅⋅⋅⋅⋅⋅⋅⋅⋅⋅⋅⋅⋅⋅⋅⋅⋅⋅⋅⋅⋅⋅⋅⋅⋅⋅⋅⋅⋅⋅⋅⋅⋅⋅⋅⋅⋅⋅⋅⋅⋅⋅⋅⋅⋅⋅⋅⋅⋅⋅⋅⋅⋅⋅⋅⋅⋅⋅⋅⋅⋅⋅⋅⋅⋅⋅⋅⋅⋅85、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96、代谢转化试验⋅⋅⋅⋅⋅⋅⋅⋅⋅⋅⋅⋅⋅⋅⋅⋅⋅⋅⋅⋅⋅⋅⋅⋅⋅⋅⋅⋅⋅⋅⋅⋅⋅⋅⋅⋅⋅⋅⋅⋅⋅⋅⋅⋅⋅⋅⋅⋅⋅⋅⋅⋅⋅⋅⋅⋅⋅⋅⋅⋅⋅⋅⋅⋅⋅⋅⋅⋅⋅⋅⋅⋅⋅⋅107、对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10四、数据处理与分析⋅⋅⋅⋅⋅⋅⋅⋅⋅⋅⋅⋅⋅⋅⋅⋅⋅⋅⋅⋅⋅⋅⋅⋅⋅⋅⋅⋅⋅⋅⋅⋅⋅⋅⋅⋅⋅⋅⋅⋅⋅⋅⋅⋅⋅⋅⋅⋅⋅⋅⋅⋅⋅⋅⋅⋅⋅⋅⋅⋅⋅⋅⋅⋅⋅⋅⋅⋅⋅⋅⋅⋅⋅⋅⋅⋅⋅⋅⋅⋅11五、结果与评价⋅⋅⋅⋅⋅⋅⋅⋅⋅⋅⋅⋅⋅⋅⋅⋅⋅⋅⋅⋅⋅⋅⋅⋅⋅⋅⋅⋅⋅⋅⋅⋅⋅⋅⋅⋅⋅⋅⋅⋅⋅⋅⋅⋅⋅⋅⋅⋅⋅⋅⋅⋅⋅⋅⋅⋅⋅⋅⋅⋅⋅⋅⋅⋅⋅⋅⋅⋅⋅⋅⋅⋅⋅⋅⋅⋅⋅⋅⋅⋅⋅⋅⋅⋅⋅⋅⋅11六、常见问题与处理思路⋅⋅⋅⋅⋅⋅⋅⋅⋅⋅⋅⋅⋅⋅⋅⋅⋅⋅⋅⋅⋅⋅⋅⋅⋅⋅⋅⋅⋅⋅⋅⋅⋅⋅⋅⋅⋅⋅⋅⋅⋅⋅⋅⋅⋅⋅⋅⋅⋅⋅⋅⋅⋅⋅⋅⋅⋅⋅⋅⋅⋅⋅⋅⋅⋅⋅⋅⋅⋅⋅⋅⋅11七、参考文献⋅⋅⋅⋅⋅⋅⋅⋅⋅⋅⋅⋅⋅⋅⋅⋅⋅⋅⋅⋅⋅⋅⋅⋅⋅⋅⋅⋅⋅⋅⋅⋅⋅⋅⋅⋅⋅⋅⋅⋅⋅⋅⋅⋅⋅⋅⋅⋅⋅⋅⋅⋅⋅⋅⋅⋅⋅⋅⋅⋅⋅⋅⋅⋅⋅⋅⋅⋅⋅⋅⋅⋅⋅⋅⋅⋅⋅⋅⋅⋅⋅⋅⋅⋅⋅⋅⋅⋅⋅⋅⋅⋅15八、附录(生物样品的分析方法)⋅⋅⋅⋅⋅⋅⋅⋅⋅⋅⋅⋅⋅⋅⋅⋅⋅⋅⋅⋅⋅⋅⋅⋅⋅⋅⋅⋅⋅⋅⋅⋅⋅⋅⋅⋅⋅⋅⋅⋅⋅⋅⋅⋅⋅⋅⋅⋅⋅⋅⋅⋅⋅⋅⋅⋅⋅⋅⋅⋅16九、起草说明⋅⋅⋅⋅⋅⋅⋅⋅⋅⋅⋅⋅⋅⋅⋅⋅⋅⋅⋅⋅⋅⋅⋅⋅⋅⋅⋅⋅⋅⋅⋅⋅⋅⋅⋅⋅⋅⋅⋅⋅⋅⋅⋅⋅⋅⋅⋅⋅⋅⋅⋅⋅⋅⋅⋅⋅⋅⋅⋅⋅⋅⋅⋅⋅⋅⋅⋅⋅⋅⋅⋅⋅⋅⋅⋅⋅⋅⋅⋅⋅⋅⋅⋅⋅⋅⋅⋅⋅⋅⋅⋅⋅22十、著者⋅⋅⋅⋅⋅⋅⋅⋅⋅⋅⋅⋅⋅⋅⋅⋅⋅⋅⋅⋅⋅⋅⋅⋅⋅⋅⋅⋅⋅⋅⋅⋅⋅⋅⋅⋅⋅⋅⋅⋅⋅⋅⋅⋅⋅⋅⋅⋅⋅⋅⋅⋅⋅⋅⋅⋅⋅⋅⋅⋅⋅⋅⋅⋅⋅⋅⋅⋅⋅⋅⋅⋅⋅⋅⋅⋅⋅⋅⋅⋅⋅⋅⋅⋅⋅⋅⋅⋅⋅⋅⋅⋅⋅⋅⋅⋅⋅⋅⋅25一、概述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处置的药理学分支学科,重点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主要环节。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是获知受试物在毒性试验中不同剂量水平下的全身暴露程度和持续时间,预测受试物在人体暴露时的潜在风险(注释1)。
毒代动力学是非临床毒性试验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研究重点是解释毒性试验结果和预测人体安全性,而不是简单描述受试物的基本动力学参数特征。
毒代动力学研究在安全性评价中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一)阐述毒性试验中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及其与毒性反应的剂量和时间关系;评价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在不同动物种属、性别、年龄、机体状态(如妊娠状态)的毒性反应;评价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选择和用药方案的合理性。
(二)提高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预测价值。
依据暴露量来评价受试物蓄积引起的靶部位毒性(如肝脏或肾脏毒性),有助于为后续安全性评价提供量化的安全性信息。
(三)综合药效及其暴露量和毒性及其暴露信息来指导人体试验设计,如起始剂量、安全范围评价等,并根据暴露程度来指导临床安全监测。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生物制品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可参考本指导原则(注释2)。
二、基本原则毒代动力学研究需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注释3)。
毒代动力学试验通常伴随毒性试验进行,常被称为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
开展研究时可在所有动物或有代表性的亚组或卫星组动物中进行,以获得相应的毒代动力学数据(注释4)。
三、基本内容(一)暴露量评估毒代动力学试验的基本目的是评估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量,常通过适当数量的动物和剂量组来开展研究。
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所用动物数量应保证能获得足够的毒代动力学数据。
由于毒性试验中通常采用两种性别动物,暴露测定也应包括两种性别的动物。
选择单性别动物时应说明理由(注释5)。
暴露评估应考虑以下因素(注释6):血浆蛋白质结合、组织摄取、受体性质和代谢特征的种属差异、代谢物的药理活性、免疫原性和毒理学作用。
在血浆药物浓度相对较低时,特殊的组织或器官也可能会有较高水平的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原则编号:【H】G P T 5-1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二○○五年三月目 录一、概述 (1)二、基本原则 (2)三、试验设计 (2)(一)总体要求 (2)(二)生物样本的药物测定方法 (3)(三)研究项目 (4)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9)五、结果与评价 (9)六、常见问题与处理思路 (10)七、参考文献 (13)八、附录(生物样品的分析方法) (15)九、著者 (21)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动物体内、外和人体外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特点。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物或活性代谢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在临床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研究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药物研究开发机构进行化学药品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而不是新药申报的条框要求。
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药物分析方法、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处理思路进行了分析。
二、基本原则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试验目的明确(二)试验设计合理(三)分析方法可靠(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试验设计(一)总体要求1、受试物应提供受试物的名称、剂型、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使用的受试物及剂型应尽量与药效学或毒理学研究的一致,并附研制单位的质检报告。
2、试验动物一般采用成年和健康的动物。
常用动物有小鼠、大鼠、兔、豚鼠、犬、小型猪和猴等。
动物选择的一般原则如下:2.1 首选动物:尽可能与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一致。
2.2 尽量在清醒状态下试验,动力学研究最好从同一动物多次采样。
2.3 创新性的药物应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其中一种为啮齿类动物;另一种为非啮齿类动物(如犬、小型猪或猴等)。
其他药物,可选用一种动物,建议首选非啮齿类动物。
2.4 经口给药不宜选用兔等食草类动物。
3、剂量选择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应设置至少三个剂量组,其高剂量最好接近最大耐受剂量,中、小剂量根据动物有效剂量的上下限范围选取。
主要考察在所试剂量范围内,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是属于线性还是非线性,以利于解释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发现,并为新药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提供信息。
4、给药途径所用的给药途径和方式,应尽可能与临床用药一致。
(二)生物样品的药物分析方法生物样品的药物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放射性核素标记法、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方法。
应根据受试物的性质,选择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测定方法。
色谱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和色谱-质谱联用法(如LC-MS,LC-MS/MS,GC-MS,GC-MS/MS方法)。
在需要同时测定生物样品中多种化合物的情况下,LC-MS/MS和GC-MS/MS联用法在特异性、灵敏度和分析速度方面有更多的优点。
对于前体药物或有活性(药效学或毒理学活性)代谢产物的药物,建立方法时应考虑能同时测定原形药和代谢物,以考察物质平衡(Mass Balance),阐明药物在体内的转归。
在这方面,放射性核素标记法和色谱-质谱联用法具有明显优点。
应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法测定血药浓度可配合色谱法,以保证良好的检测特异性。
如某些药物难以用上述的检测方法,可选用免疫学或生物学方法,但要保证其可靠性。
放射免疫法和酶标免疫法具有一定特异性,灵敏度高,但原形药与其代谢产物或内源性物质常有交叉反应,需提供证据说明其特异性。
生物学方法(如微生物法)常能反映药效学本质,但一般特异性较差,应尽可能用特异性高的方法(如色谱法)进行平行检查。
生物样品测定的关键是方法学的确证(Validation)。
方法学确证是整个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础。
所有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都依赖于生物样品的测定,只有可靠的方法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
通过准确度、精密度、特异性、灵敏度、重现性、稳定性等研究建立了测定方法,得到了标准曲线后,在检测过程中还应进行方法学质控,制备随行标准曲线并对质控样品进行测定,以确保检测方法的可靠性。
本指导原则提供了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见附录),研究时可根据药物特点及分析方法的具体类型进行选择。
(三)研究项目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1.1 受试动物数:以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每个采样点不少于5个数据为限计算所需动物数。
最好从同一动物个体多次取样。
如由多只动物的数据共同构成一条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应相应增加动物数,以反映个体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建议受试动物采用雌雄各半,如发现动力学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应增加动物数以便认识受试物的药代动力学的性别差异。
对于单一性别用药,可选择与临床用药一致的性别。
1.2 采样点:采样点的确定对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有重大影响,若采样点过少或选择不当,得到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可能与药物在体内的真实情况产生较大差异。
给药前需要采血作为空白样品。
为获得给药后的一个完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采样时间点的设计应兼顾药物的吸收相、平衡相(峰浓度附近)和消除相。
一般在吸收相至少需要2~3个采样点,对于吸收快的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应尽量避免第一个点是峰浓度(Cmax);在Cmax附近至少需要3个采样点;消除相需要4~6个采样点。
整个采样时间至少应持续到3~5个半衰期,或持续到血药浓度为Cmax的1/10~1/20。
为保证最佳采样点,建议在正式试验前,选择2~3只动物进行预试验,然后根据预试验的结果,审核并修正原设计的采样点。
1.3 口服给药:一般在给药前应禁食12小时以上,以排除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另外在试验中应注意根据具体情况统一给药后禁食时间,以避免由此带来的数据波动及食物的影响。
1.4 药代动力学参数:根据试验中测得的各受试动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求得受试物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静脉注射给药,应提供t1/2(消除半衰期)、Vd(表观分布容积)、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CL (清除率)等参数值;血管外给药,除提供上述参数外, 尚应提供Cmax和Tmax(达峰时间)等参数,以反映药物吸收的规律。
另外,提供统计矩参数,如: MRT(平均滞留时间)、AUC(0-t)和AUC(0-∞)等,对于描述药物药代动力学特征也是有意义的。
1.5 应提供的数据1.5.1 单次给药各个(和各组)受试动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及曲线和其平均值、标准差及曲线。
各个(和各组)受试动物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平均值、标准差。
对受试物单次给药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讨论和评价。
1.5.2 多次给药各个(和各组)受试动物首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及曲线和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各个(和各组)受试动物的3次稳态谷浓度数据及平均值、标准差。
各个(和各组)受试动物血药浓度达稳态后末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和曲线,及其平均值、标准差和曲线。
比较首次与末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和有关参数。
各个(和各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及标准差。
2、吸收对于经口给药的新药,应进行整体动物试验,尽可能同时进行血管内给药的试验,提供绝对生物利用度。
如有必要,可进行在体或离体肠道吸收试验以阐述药物吸收特性。
对于其他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及某些改变剂型的药物,应根据立题目的,尽可能提供绝对生物利用度。
3、分布选用大鼠或小鼠做组织分布试验较为方便。
选择一个剂量(一般以有效剂量为宜)给药后,至少测定药物在心、肝、脾、肺、肾、胃肠道、生殖腺、脑、体脂、骨骼肌等组织的浓度,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主要分布组织。
特别注意药物浓度高、蓄积时间长的组织和器官,以及在药效或毒性靶器官的分布(如对造血系统有影响的药物,应考察在骨髓的分布)。
参考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变化趋势,选择至少3个时间点分别代表吸收相、平衡相和消除相的药物分布。
若某组织的药物浓度较高,应增加观测点,进一步研究该组织中药物消除的情况。
每个时间点,至少应有5个动物的数据。
进行组织分布试验,必须注意取样的代表性和一致性。
同位素标记物的组织分布试验,应提供标记药物的放化纯度、标记率(比活性)、标记位置、给药剂量等参数;提供放射性测定所采用的详细方法,如分析仪器、本底计数、计数效率、校正因子、样品制备过程等;提供采用放射性示踪生物学试验的详细过程,以及在生物样品测定时对放射性衰变所进行的校正方程等。
尽可能提供给药后不同时相的整体放射自显影图像。
4、排泄4.1 尿和粪的药物排泄:一般采用小鼠或大鼠,将动物放入代谢笼内,选定一个有效剂量给药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分段收集尿或粪的全部样品,测定药物浓度。
粪样品凉干后称重(不同动物粪便干湿不同),按一定比例制成匀浆,记录总体积,取部分样品进行药物含量测定。
计算药物经此途径排泄的速率及排泄量,直至收集到的样品测定不到药物为止。
每个时间点至少有5只动物的试验数据。
应采取给药前尿及粪样,并参考预试验的结果,设计给药后收集样品的时间点,包括药物从尿或粪中开始排泄、排泄高峰及排泄基本结束的全过程。
4.2 胆汁排泄:一般用大鼠在乙醚麻醉下作胆管插管引流,待动物清醒后给药,并以合适的时间间隔分段收集胆汁,进行药物测定。
4.3 记录药物自粪、尿、胆汁排出的速度及总排出量(占总给药量的百分比),提供物质平衡的数据。
5、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研究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试验可采用多种方法,如平衡透析法、超过滤法、分配平衡法、凝胶过滤法、光谱法等。
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及试验室条件,可选择使用一种方法进行至少3个浓度(包括有效浓度)的血浆蛋白结合试验,每个浓度至少重复试验三次,以了解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是否有浓度依赖性。
一般情况下,只有游离型药物才能通过脂膜向组织扩散,被肾小管滤过或被肝脏代谢,因此药物与蛋白的结合会明显影响药物分布与消除的动力学过程,并降低药物在靶部位的作用强度。
建议根据药理毒理研究所采用的动物种属,进行动物与人血浆蛋白结合率比较试验,以预测和解释动物与人在药效和毒性反应方面的相关性。
对蛋白结合率高于90%以上的药物,建议开展体外药物竞争结合试验,即选择临床上有可能合并使用的高蛋白结合率药物,考察对所研究药物蛋白结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