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发展研究摘要: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研究生培养机制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现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影响因素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本文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11.028
1 引言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高素质人才创造力的竞争。研究生作为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承担者和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已经被赋予了越来越重的责任。创新能力高低已成为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项指标。
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不仅是国家科技发展综合素质提升的依托力量,也是国家未来创新发展的精英。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应注重培养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学习国外先进的新型管理体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高质量的研究生素质培养要求改革现有培养制度中不利于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方面,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持续健康发展。[1]
2 现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受师资等各方面原因影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也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困难。[2]本文对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2.1 研究生创新意识的缺乏
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形成基于对各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然而,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其前提是培养创新意识。研究生应当具有的创新意识是多方面的,发现问题必须有敏锐洞察力,而不只是简单重复和接受前人的研究结果。很多高校研究生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研究讨论,习惯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理论知识,缺乏质疑、探求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3]
2.2 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欠缺
创新思维是人的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创新思维是个体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方法和理论的一种综合性思维能力。人只有具有创新思维,才能进行创造性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过去为定向”的特征。在这种传统文化模式下浸润的中国研究生,必然思维稳固、缺乏新奇探索性。目前我国高校依然采用陈旧僵化的培养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4]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
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2.3 研究生创新成果不足
研究生创新能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等学术科研成果。但纵观目前我国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的成果,其数量(sci 检索)和质量(被引用次数)与国际高水平研究大学相差甚远。很少有研究生可以对论文课题做出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严重不足。
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改革对培养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构建以创新潜质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机制
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富有牺牲精神的人才,但其弊端却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目前研究生招生制度仍存在不利于创新型人才选拔的缺点,但令人欣喜的是,各高校坚持改革以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研究生复试着重考核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综合能力的重要检测手段,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考核有利于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5]
3.2 构建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
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不容轻视。导师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者、指导者、合作者和推进者,强化导师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责任,同时就需要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过程
中赋予导师更多的权利。[4]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质和较高水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应注重启迪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人才。[5]
3.3 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研究生评价机制
目前各高校的各种评优制度依然采取“成绩第一、品德第二”两大指标,却极少明确提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校厚此薄彼的导向性作用下,教师、学生相应地把获取知识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适当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融入到制定各种评优、奖励制度中去,使之成为优秀人才的一种素质特征,从而起到导向性的引领作用。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得以增强,各种创新活动的举办更会增强其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就随之大批涌现。
4 总结与展望
研究生是推动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对现行研究生教育中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创新是长期实践与积累的结果。因此,为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获得长远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化和细化,以完善相关研究,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
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霍晶,葛岩.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40-42.
[2]吴道友,张菊,章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与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科研,2009,(9):21-24.
[3]曹健等.关于建构研究生教育全面激励机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4,(3).
[4]雷兵,魏立安.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自我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85-86.
[5]江晓玲,李建栋等.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之浅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56-57.
作者简介:李巧玲(1988-),女,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山东聊城252000
李继宏(1963-),男,山东阳谷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山东聊城2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