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发展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发展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28e5c3b10661ed9ad51f3ab.png)
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发展研究作者:李巧玲李继宏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1期摘要: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研究生培养机制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现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影响因素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本文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机制改革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1.0281 引言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高素质人才创造力的竞争。
研究生作为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承担者和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已经被赋予了越来越重的责任。
创新能力高低已成为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项指标。
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不仅是国家科技发展综合素质提升的依托力量,也是国家未来创新发展的精英。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应注重培养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学习国外先进的新型管理体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高质量的研究生素质培养要求改革现有培养制度中不利于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方面,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现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目前受师资等各方面原因影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也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困难。
[2]本文对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因素分析如下:2.1 研究生创新意识的缺乏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其形成基于对各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
然而,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其前提是培养创新意识。
研究生应当具有的创新意识是多方面的,发现问题必须有敏锐洞察力,而不只是简单重复和接受前人的研究结果。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89ba6c84028915f804dc2ae.png)
层次监 督管理体制
所谓 严 格 管理 , 是 进 一步 健 全 完善 研 究 生培 养管 就 理 体制 , 严字 当头 , 敢于 管理 。 这要求研 究 生培 养单位 、 研
主要 负责 研究 生实践 创 新能 力培 养、 文实 践部 分指导 等 论
工作 。 在提 供 实践 机 会 的同时 , 校外 导 师还 会就 工作 中的
问题 给 予研 究生 及 时 的具体 指导 , 帮助 学生 适应 岗位 、 总 结经 验, 真正做 到学 以致用 , 有所学 , 用 师生形成一 个互利 共荣 的创 新团队 , 与实 践单位一 起构建 创新平 台。
方面 的潜力 和创造 力。
一
、
构 建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体 系
() 建教 师教 学质量 综 合 评 价 体 系 根据 学 科 专业 1构
特点 、 教学 大纲 要求 , 教师的 教学 方法 、 学手段 、 堂 对 教 课
三 、在理顺层次 管理的基础上创造 团结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组织 、 学效 果 、 力 培 养等 各 个方面 进行 量 化评 分 , 教 能 对
参 考 文献 :
【】 良. 1 顾海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发展战略研究 的几个 问题【 . J 中 】 国高等教 育,0 4 (3:0 6 . 20 , ) - 1 2 6 [】 2张微 , 张喜梅 . 国产 学研合 作教育 的特 点与启 示[]中国 美 J. 冶金教育 ,0 4 () 0 3 . 20, : - 2 3 3 【】 3李阿利 . 研究 生导师有效激励机制 的系统思考[]学位 与研 J. 究生教育 ,0 5 (0 :4 8 2 0 ,1)2 -2 .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771d6d64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b.png)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经验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日益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传统的知识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创新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
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象,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拥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研究生作为科研的主力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质量和转化效率。
只有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研究生才能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3. 促进产业的创新发展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研究生作为未来的科技领军人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产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研究生才能在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 课程设置的创新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需要对研究生课程进行创新,加强对创新理念、方法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可以引入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科研和创业奠定基础。
2. 导师团队的建设与培养导师团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
优秀的导师团队不仅能够传授学术知识,更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需要加强导师团队的建设与培养工作,注重导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科研和实践活动。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012c15bb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3c.png)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一、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个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式传统、学科交叉不足等。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对硕士研究生课程进行改革,构建更加符合创新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
1. 硕士研究生课程目标与定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他们应当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硕士研究生课程的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科研和实践中具有所见所得、见机行事的能力。
2. 课程结构设计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重视课程的结构设计。
在课程的结构设计中,应该充分融入创新教育的理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结构应当体现专业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相结合的特点,注重学术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还应该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加创新实践的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课程内容设置4.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还需要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还需要注重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机制改革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机制改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7c25710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8.png)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机制改革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前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机制改革成为了迫切的需要。
需要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模式。
传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注重理论研究,导致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
需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可以引入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还可以寻求产学研合作,将研究生培养与行业需求结合起来,使培养出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需要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机制。
目前,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如导师制度过于僵化、培养方式单一等。
需要改革导师制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的能力和素质。
还可以探索引入团队培养模式,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精神。
还可以推行评估和监控制度,建立完善的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确保培养出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所需的能力和素质。
还需要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指导。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指导,引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趋势,提供相关的就业指导和资源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并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机制改革是当今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fac6c05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d.png)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和个人必备的重要素质。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许多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和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本文将以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为主题,探讨如何构建这样的课程体系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需要明确培养目标。
创新能力包括创造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三个方面,因此课程体系应该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展开。
具体而言,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如创意思维、问题解决等,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行动的能力。
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需要注重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不能仅仅通过理论课程来培养,更需要在实践中得以锤炼和提高。
课程体系应充分融入实践教学的元素,如实验教学、项目实践、企业实习等。
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的方式,学生能够真正地接触到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还需要注重跨学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创新往往需要跨学科的融合和综合能力的运用。
课程体系应该尽可能地突破学科边界,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课程体系还应该引入一些通识教育的内容,如人文教育、社会科学等,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高校应该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设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高校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项目,还可以到企业进行实习,亲身感受创新实践的过程,学习企业的创新经验和方法。
通过这种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需要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实践教学,注重跨学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658648d1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e6.png)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引言近年来,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为了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其现状及影响机制。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1. 缺乏创新意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很多学生将关注点过于集中在论文发表和升学压力上,缺乏创新意识。
他们只是在尝试理解和应用前人的成果,而没有能够深入思考如何为学科做出更大的贡献。
2. 学科竞争压力目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激烈的学科竞争压力。
很多学生过于追求瞬时的成绩,导致他们放弃自主思考和创新的机会。
相反,他们更关注于快速完成要求,而不是真正理解并改进问题。
3. 系统性培养不足在现有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不够系统化。
很多研究生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只能获得基本的专业技能,而对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缺乏清晰的指导。
二、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机制1. 教育体制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不足、科研导师的指导方式过于单一、评价体系偏重论文数量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2. 学科文化一些学科推崇“重量级”的学术成果,而忽视基础性和创新性研究的价值。
这种学科文化影响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使得他们更注重成果的产出而非科研过程的创新。
3. 学生自身因素部分研究生对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自信,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这些因素会阻碍他们主动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培养创新能力。
三、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策略1. 完善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体系应注重平衡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论的培养。
加强科研导师的培养,引入多元化的指导方式,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
2. 建立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减少学科的唯论文论量偏见。
支持并鼓励学生从事基础的和创新性的研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基于创新能力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内涵的当代表述
![基于创新能力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内涵的当代表述](https://img.taocdn.com/s3/m/77d98786cc22bcd126ff0c39.png)
、
研 究 生 培 养 机 制 及 其 相 关 概
就是 关 于培养 活 动 的 机 制 , 是使 培养 活动 得 以运
转而 采取 的工 作方 式 。
部门、 场( 市 主要 是 用人 单位 ) 培养 单 位 ( 要 是 、 主
高校 ) 。这 些 要 素 或 者说 主 体 , 研 究 生 培 养 过 对 程都 能构 成 影 响 。如 国家研 究 生 教 育 管 理部 门 、 省市 研究 生教 育 管 理 部 门 , 通过 职能 性 导 向如 行
种 类 型 的创 新 活动过 程 中 , 借个性 品质 的支持 , 凭
利 用 已有知 识 和经验 , 新颖 而 独特 地解 决 问题 , 生
发 出有 价 值 的新 思 想 、 方 法 和 新 成 果 的 能 力 ” 新
J
。
研 究生 培养 机制 改 革 , 往往 以培 养 环 节 改革 为 重
摘 要 : 究生创 新 能力 的培养 , 经 济产业 发展 从投 资驱 动 、 素 驱 动 向创 新 驱 动 的转 变在 大 研 是 要
学研究生培养上的本质反映 , 因而与之对应的研 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建立更显得 急迫 。本 文就 此主题 展 开论述 , 旨在促 进地 方 高校研 究生创 新 能力培 养机 制 的形成 。 关键词 : 创新 能力; 地方高校 ; 究生 ; 研 培养机制 内涵; 当代表述 中图分 类号 : 6 0 G4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 4 0 ( 0 2 0 . 1 10 1 0 —3 3 2 1 ) 2 0 2 . 6
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96f657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b.png)
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引言高校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也面临着改革与创新的需求。
本文将分析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一些已经进行的改革和实践研究,以期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改进提供有益借鉴。
1. 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传统教育观念固化、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学术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一方面,某些高校仍然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往往没有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缺乏实践经验。
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中包括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研究生招生机制的问题以及高校资源限制等。
传统教育观念的固化使得高校倾向于将研究生培养为理论家而不太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研究生招生机制导致一些非理科专业的学生报考研究生并没有真正的研究兴趣和能力。
高校资源有限也限制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创新尝试。
3. 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针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改革是必然的选择。
首先,改革的前提是为了培养合符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其次,面对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以提高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
4. 改革与实践研究案例分析近年来,一些高校和教育部门已经积极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研究,探索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例如,“导师制”、“企业协同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模式的引入和实践。
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为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4.1 “导师制”传统的研究生导师制度强调导师在科学研究上的指导作用,但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不足。
一些高校开始引入“导师制”改革,强调导师不仅要对学生的科学研究进行指导,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2 “企业协同培养”部分高校与企业合作,致力于培养“工程师型”和“企业家型”的研究生。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6a63f4a336c1eb91a375ddb.png)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 ,传授
学生知识尤其是新知识 ,仍然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 的一个基本任务 。但传授知识本身不再是首要或唯
一
的任务 ,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应该成为高等教育 的主要 目标。其次 ,在教育功能上 ,应 由强调 “ 个
作者 单 位 :4 0 3 重 庆市 重庆 大学研 究 生 院培养 办 00 0
2 评价体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适应 - 4 学生评价作为教育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直接体现教育价值观 、人才观 、质量观,对受 教育者的行为具有重要的 导向作用。 目前高校对学
生普遍采用的是 “ 综合素质评价” 。这种评价体系, 过于看重结果而淡化过程 ,过于看重知识吸纳而忽
视能 力形 成 ,过 于看 重学 业发 展 而忽视 健全 人格 塑 造 ,“ 忽视 了不 同层 次学 生 的相 对 发展 , 忽视 了对 学
一
学模式中长期担任教学活动的教师 ,就如何培养创
新型人才 , 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是一个
生创新能力培养 ,是研究生教育战线共同的重要任
新 的挑 战,这需要经历一个转型期。 目前高校师资
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状况不容乐观 ,“ l 工程”和 2l “8 95工程”学校之外 的其他高校的状况更令人担
体社会化”向 “ 个体社会化”与 “ 个体个性化”协
承庆高教
21 0 1 9月韬 2 4卷第 3l J } j
调发展的方向转变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高等教育 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按照社会主义价值观 “ 个体 社会化”培养学生 的同时 ,还应当充分包容 、尊重 学 生 的个性 发展 … 。
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 ,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中心 ,教 与学 的方法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中心 。在 固有 的教育 教学 中,学生 “ 只作顺向辩护 ,不能逆向反思 ;只 能静态复制 ,不能动态生成 ;只能被动适应 ,不能 主动建构” 因而 , 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 。 难 能力的人才。近年来 的教育教学改革 中,守成性教 育和教学有所改变 , 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 中穿插 了 些探究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 、导学式教学等新教 学方法 ,但历史沿袭下来 的守成教育和教学仍 占比
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99aa9edb80eb6294dd886cc4.png)
须 在 跨 大 类 学 科 领 域 中筛 选 , 以促 进 学科 交 叉 。 “8” 9 5 高校 优 质 生 源 通 常 具 有 非 常 厚 实 的 知 识 、
经验 基础 , 为研 究 生 在 今 后 学 习研 究 中展 开 想 这
更重 要 , 因为 知识 是有 限 的 , 想象 力概 括世 界 的 而
一
切 , 动进 步 , 且 是 知 识 进 化 的 源 泉 。 亚 里 推 并 ”
士多德精辟地指出 :想象力是发现 、 “ 发明等一切 创造 活动 的 源 泉 。 想 象 力 形 成 的 主要 条 件 有 强 ” 烈 的好奇 心 、 坚强 的信 念 和 永 不 满 足 的求 知 欲 以
及广 博 的 知 识 等 。铲 除 以 往 以入 学 考试 ( 试 、 初
来源 多元 化 、 能力 多样 化 。
要 的作用 。复 试着 重考 核研 究生 分析 问题 与解 决
第 1 卷第3 0 期
2 1 年 9月 0 1
浙 江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U N LO H J N NV R I FT C N L G ( O ILS IN E O R A F EI G U IE S Y O E H O O Y S C CE C ) Z A T A
定 题 目的模 拟科 研 项 目申请 书或 根据 导 师给 出 的
研究课 题 , 完成 一 份 30 0 0字 的 综 述 , 内容 包 括 国 内外 研究 现状 和 问题 的解决 方 案设想 等 。这 种考
核突 破单 纯 书面 知识 学 习 , 对研 究 生视 野 以及 综
间优秀学生的交流 , 推动优质生源交叉融合 , 为创 新 人 才培 养奠 定结 构 基 础 。南 京 大 学 出 台 “ 才 英 计划 ” 2 1 ,0 0年起 每年从 首批 “ 8 ” 9 5 工程 高校 的 国 家级 教学 、 研 和人 才 培 养 基 地 中选 拔 2 0名 以 科 0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讨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4ce4ee2c192e45361066f5d7.png)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讨摘要: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
本文从分析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入手,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并对该机制的完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受传统人才培养机制的影响很深,而传统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而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尚未健全,从招生、培养到毕业各环节,从生源、导师到管理人员各方面,既缺少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更缺乏严谨较真的科研作风。
因此严重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7]。
与发达国家多样化的培养模式相比,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各类研究生培养标准整齐划一,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往往口径过窄,不能体现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
大部分同学忽视了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不是只为了毕业、拿学位,而是通过脚踏实地的从事科研工作来培养各方面尤其是科研创新方面的能力,毕业只是能力达到标准、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在这样的培养机制下,研究生的知识面狭窄,缺乏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机会,限制了其研究视野,最终妨碍了创新能力的提高[8-14]。
研究生培养机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是很大。
为适应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需要,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激发学科、导师和研究生的内在积极性,形成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的培养机制和奖助机制已势在必行。
1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改革的总体目标确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逐步形成国家财政拨款、学校专项投入、研究生缴纳学费和研究生导师提供资助经费等研究生教育多元投入机制,合理配置研究生教育资源,优化研究生奖助体系,从而吸引优质生源,改善导师与研究生数量比,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导师负责原则。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b359342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2f.png)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引言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一大批在各领域中具有专门知识和高级科研能力的人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校纷纷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现实需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重要性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改革与创新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个重要需求,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其次,改革与创新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偏重于理论研究,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研究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改革与创新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愈发重要。
而改革与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也能够使高校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实际的人才。
存在的问题虽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上存在滞后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时代要求脱节,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次,一些高校的改革与创新不够深入。
虽然一些高校开始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是改革的力度不够,创新的内容也比较单一。
再次,一些高校在改革中缺乏统筹规划。
一些高校进行改革和创新时,可能仅仅关注一方面的问题,忽视了整体性的规划和协调。
这样就容易导致改革过程中的不协调和问题的出现。
现实需求当前社会对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现实需求。
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现状与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780c62a5901020207409c49.png)
的普通高等学校 , 是我 国高等教育体 系的重要组 成 部分 , 已形 成 省 属 国家 “ l 程 ” 点建 设 现 2 1工 重 高水平大学、 省部共建 ” “ 高校 、 地方性 直属高校 三大类型 、 层次结构。学历结构分为博士研究生 和硕士研究生 , 学位设计包括学术型博士学位、 硕
第 1gg4 0 . 期 21 年 1 0 2月 1
浙 江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社会 科 学版 ) J U N LO H J N NV R IYO E H O O Y S CA CE C ) O R A FZ EI GU IE S FT C N L G (O ILSIN E A T
Vo . 0 No 4 11 . De .2 1 c 0l
文 章编号 :0 6 4 0 (0 1 0 —4 10 10 — 3 3 2 1 )4 0 4 —6
基 于创 新 能 力 提 升 的地 方 高 校 研究 生 培 养 机 制 的现状 与 问题
薛 蓉
( 浙江工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 江 杭州 3 0 3 ) 浙 10 2
数 为 10 4 3人 , 中超过 30 其 00人 的有 2所 。研究
、
地 方 高校 研 究 生培 养 机 制 的
现 状
( ) 化 办学结 构和 提高 规模效 益 一 优 地方 高校 的层 次 、 型 和 学科 专 业 结 构 渐 趋 类 合理优化。地方高校是由地方行政部 I¥拨经费 '' -J J
② 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师 资处专题调研组 :浙江省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和对策思考》 《 。
・
4 2・ 4
浙 江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版) 社
第l 0卷 ຫໍສະໝຸດ ( ) 二 改革招 生选拔 制度
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5de7b0476c66137ee06193d.png)
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摘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
在分析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经验,从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完善以及研究生能力评价方面探索研究生教学改革,推行创新教育,提高中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264-02一、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自 1978 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体上中国培养的研究生基础扎实、能力较强,但创新性不够,动手能力较弱。
中国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研究生创新意识不足。
中国的研究生培养,主要由课程培养和导师培养两部分内容构成。
在课程培养阶段主要以已有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教师和教材为主,以课堂教授为主要教学方法来传授科学知识;在论文阶段采用导师制模式,通过让研究生参与到课题工作中来锻炼和培养学生。
而考试和考察则多以笔试为主。
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基础扎实,实干能力较强,但因为在培养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缺乏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不能有效地启迪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更多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导致普遍存在研究生创新意识不足。
2.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
中国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使得研究生忽略学术积累的重要性,继而降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艰苦而长期的过程,而研究生的学制相对并不长,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与毕业、评优等培养管理行为相结合,会导致学生不愿意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创新上,转而选择容易出成果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缺乏创新的论文,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具体在研究过程中,中国研究生的研究选题基本都是围绕导师课题进行,其好处在于研究的风险小、经费有保证,挑战性也相对较小,完成难度相对不大,然而这就导致学生在选题上思考不够,无形中减少了对自身选题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ae61930902020740be1e9b49.png)
突出国家重点学科 、 省级重点学科 、 优势学科创新
平 台 、 色 学科 以及 校 企 共建 特 色 学科 , 为 研 特 作
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的突破点。此外 , 地方高校应 该大力推进跨学科招生。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高
( ) 展优 势学 科 吸引优质 生源 二 发
要体现地方高校 的独特性 。因此 , 需要在研究生 招生制度、 政产学研合作 、 导师队伍建设 、 教学质 量、 财政投人、 奖励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
一
、
改 革现 行 招 生 制 度 , 大 地 方 ’ 扩
・
高校选 拔优质研究生 的 自主权
生 源 , 获得 国家 自然科 学 奖 、 如 国家技 术 发 明奖 、 国家科学 技术 进步奖 等 “ 国字 号 ” 果 , 成 以及 在 国 际上享有 很高 影响 因子 的高水 平论文 , 在 N t— 如 au
e 、c n e等 国 际 顶 尖 级 期 刊 上 发 表 的 论 文 , r Si c e 充
名研究生。再次 , 实施优质生源培育计划。地方 高 校对具 有创 新潜 质 的推 免 生 实行 精 细 化 、 性 个 化指导 , 使他们在完成本科论文的同时尽快地与 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对接起来 , 合理安排先修部分 研究 生课 程 , 研 究生暑 期学 校 , 他们 提前进 开设 使
入研 究生 的角 色 。
提升的地方高校研 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举措 。 关 键词 : 创新 能 力 ; 方高校 ; 究生培 养机 制 地 研
中图分 类号 :6 9 G 4 文献标 识码 : A 招 生总指 标 范 围内可 以允 许 这些 导 师 自主招 收 1
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新与改革
![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新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1e63cbc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6.png)
案例一
案例三
案例二
某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项 目
国际合作项目实施
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
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未来展望
未来,研究生培养体系将朝着更加国际化、 专业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结合人供更好的保障。
●07
第7章 结尾
欢迎提问交流
在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新与改革中,我们始终致力 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欢迎大家就本章内容提 出问题和交流想法。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 研究生创新能力
产学研结合程度低,创新 创业氛围不足
●02
第二章 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新方向
课程设置创新
研究生课程设置需要更灵活,更新内容,开 设跨学科课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导师制度创新
导师指导方法的创 新
导师激励机制的创 新
导师队伍建设的创 新
个性化辅导方式
成果奖励机制
发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机制体制的改革
研究生管理体制的 调整
研究生管理信息化 建设
研究生培养评估机 制的建立
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提升管理效率
提高培养质量
资源配置的改革
资源配置是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 之一。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增加研究生培养 经费,完善研究生培养设施,可以为研究生 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促进其全面发
培养学术创新人才
●04
第四章 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美国研究生培养体系
美国研究生教育概 况
美国研究生就业情 况
美国研究生培养模 式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 程
研究生毕业就业方向和竞 争态势
学术导师制度与研究生培 养
欧洲研究生培养体系
欧洲研究生教育注重跨学科研究和实践经验 的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全球化背景下的综合 能力。欧洲研究生培养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发 展和领导力培养,注重国际交流与多元文化 融合。欧洲研究生国际合作广泛,助力学生
硕士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硕士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a67d2dc84254b35eefd3473.png)
合 的协 作 能力 , 为今 后 的实 际工作 奠定 了基 础 。 4 . 有 助 于研 究 生 发现 自己的 兴趣 点 , 为 毕 业 论 文 的 写作 和择业 就业 提供 参考 。科研 和创 新 的突破 点 需要 在 不断 的探 索和 实践 中才 能发 现 , 是不 断积 累 的艰 苦过 程 , 研究 生在 学期 间跟 随导 师和 团队进 行科 研和 创新 的过 程 中, 能够 发现 自己的兴 趣所 在和 能力 大小 , 能 够深 入考 察 自己的科 研和创 新 实力 .发现 科研 和创 新 的知识 点 和探 究点 , 从 而 为 自己的毕 业论 文提 供素 材和 积 累资料 。 同时 通过 实践 过程 , 发 现 自己的人生 方 向和职业 兴 趣 , 为将 来 的就 业择 业 打好坚 实 的基础 。 5 . 有助 于 培养 符合 社会 需 求 的研 究 人 才 。创 新是 民 族发 展不 竭 的动力 , 科 研是 创新 的前 提 , 社会 发展 需 要有 科研 和创 新 能力 的人才 , 提 升研 究 生科研 创新 能力 , 保 证 研究 生培 养质 量 。 推 动研究 生教 育改 革 和创新 发展 , 是培 养 国家建 设 和社会 发展 的研 究 型人才 的必 然需 要 。 二、 当前硕 士研 究生科 研 和创新 存在 的 问题 1 . 研究 生科 研 和创新 动力 不足 。由于研 究生 的扩 招 , 有 的高 校研 究生 的各 项管理 : [作 流 于形式 ,对研 究 生要 求 不严 。 研 究生 自我 要求 放松 , 认 识不 到科 研创 新对 自我 发 展和 学业 提升 的意 义 ,部 分研 究生 没有 科研 动 力和创 新 意识 ,得 过且 过 ,有 的研 究生 存在 混文 凭拿 学 历 的思 想 。 基 本是 保 住 及格 即 可 , 对 科研 和 创新 没 有 兴趣 , 不 投 入精力 , 自觉无 所 谓 , 与己无 关 。 2 . 研 究生 科 研 和创新 能 力薄 弱 。 由于没 有 系统 的培 养计划 、 自我要 求 的放 松和学 校管 理 的流 于形式 , 部分研 究生 没有科 研 和创新 的 目标 , 能力 薄 弱 , 达不 到 国家对硕 士研 究生科 研 和创新 方 面的相 关要 求 。 3 .研 究生 科研 和 创新 的学 术 氛 围和各 项 制度 欠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发展研究摘要: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研究生培养机制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现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影响因素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本文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11.028
1 引言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高素质人才创造力的竞争。
研究生作为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承担者和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已经被赋予了越来越重的责任。
创新能力高低已成为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项指标。
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不仅是国家科技发展综合素质提升的依托力量,也是国家未来创新发展的精英。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应注重培养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学习国外先进的新型管理体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高质量的研究生素质培养要求改革现有培养制度中不利于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方面,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持续健康发展。
[1]
2 现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受师资等各方面原因影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也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困难。
[2]本文对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2.1 研究生创新意识的缺乏
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其形成基于对各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
然而,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其前提是培养创新意识。
研究生应当具有的创新意识是多方面的,发现问题必须有敏锐洞察力,而不只是简单重复和接受前人的研究结果。
很多高校研究生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研究讨论,习惯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理论知识,缺乏质疑、探求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
2.2 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欠缺
创新思维是人的创造力发挥的前提。
创新思维是个体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方法和理论的一种综合性思维能力。
人只有具有创新思维,才能进行创造性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过去为定向”的特征。
在这种传统文化模式下浸润的中国研究生,必然思维稳固、缺乏新奇探索性。
目前我国高校依然采用陈旧僵化的培养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4]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
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2.3 研究生创新成果不足
研究生创新能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等学术科研成果。
但纵观目前我国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的成果,其数量(sci 检索)和质量(被引用次数)与国际高水平研究大学相差甚远。
很少有研究生可以对论文课题做出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严重不足。
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改革对培养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构建以创新潜质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机制
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富有牺牲精神的人才,但其弊端却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目前研究生招生制度仍存在不利于创新型人才选拔的缺点,但令人欣喜的是,各高校坚持改革以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研究生复试着重考核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综合能力的重要检测手段,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考核有利于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
[5]
3.2 构建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
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不容轻视。
导师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者、指导者、合作者和推进者,强化导师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责任,同时就需要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过程
中赋予导师更多的权利。
[4]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质和较高水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应注重启迪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人才。
[5]
3.3 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研究生评价机制
目前各高校的各种评优制度依然采取“成绩第一、品德第二”两大指标,却极少明确提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高校厚此薄彼的导向性作用下,教师、学生相应地把获取知识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创造能力的培养。
因此,学校应适当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融入到制定各种评优、奖励制度中去,使之成为优秀人才的一种素质特征,从而起到导向性的引领作用。
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得以增强,各种创新活动的举办更会增强其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就随之大批涌现。
4 总结与展望
研究生是推动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题。
本文对现行研究生教育中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创新是长期实践与积累的结果。
因此,为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获得长远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化和细化,以完善相关研究,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
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霍晶,葛岩.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40-42.
[2]吴道友,张菊,章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与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科研,2009,(9):21-24.
[3]曹健等.关于建构研究生教育全面激励机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4,(3).
[4]雷兵,魏立安.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自我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85-86.
[5]江晓玲,李建栋等.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之浅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56-57.
作者简介:李巧玲(1988-),女,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山东聊城252000
李继宏(1963-),男,山东阳谷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山东聊城2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