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ppt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件:《中庸》节选
![高中语文课件:《中庸》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507ac51ca45177232f60a2c2.png)
(2)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 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 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理,遵 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3)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4)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5)“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 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 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 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 切实去做。
(6)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7)果能此道矣:果然能用这个方法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你主动查阅过吗?
本文分别节选自《中庸》哪几章?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 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 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 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 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七.课文注释(一)
(1)天命之谓性:天,自然界。命,令。性,指 人性。意为:人性皆自然所赋予。
(2)率性之谓道:率,循。道,路,引申为人们 必须遵循生命准则。意指,人道当遵循人性之自然。
(3)修道之谓教:修,修养,品节。教,教化。 意为,人能修人道以教化于人。
(4)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警戒谨慎。睹,看 见。意为:君子对于做人的道理,虽不目睹,也要 警惕谨慎。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 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 是天人合一。
(3)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4)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5)“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 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 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 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 切实去做。
(6)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7)果能此道矣:果然能用这个方法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你主动查阅过吗?
本文分别节选自《中庸》哪几章?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 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 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 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 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七.课文注释(一)
(1)天命之谓性:天,自然界。命,令。性,指 人性。意为:人性皆自然所赋予。
(2)率性之谓道:率,循。道,路,引申为人们 必须遵循生命准则。意指,人道当遵循人性之自然。
(3)修道之谓教:修,修养,品节。教,教化。 意为,人能修人道以教化于人。
(4)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警戒谨慎。睹,看 见。意为:君子对于做人的道理,虽不目睹,也要 警惕谨慎。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 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 是天人合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庸》节选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庸》节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231103f0740be1e650e9a68.png)
——《管子·修权》
赏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能精心地培育人才,巧妙如 神地使用人才,那么,从事大业就能得心应手。百年大计,教 育为本。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 是中华民族腾飞必经的门径。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培养人才 也是不容易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主旨归纳
本文介绍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 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文章教育人们 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 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 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 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有些东西不学 (也就罢了),(但只要)学了就要掌握,如果还不能学会,那就 不要放弃;要么不询问,询问了而没有听明白就不要停止询问; 要么不思虑,思虑了而未能彻底明白,就不停止思虑;要么不 辨析,辨析了仍不明晰那就不中止辨析;要么不去履行,履行 了但不够笃实,那么就不停止履行。别人一遍就行了,我(即 使)做它一百遍也要做好;别人用十倍的工夫就能成功,我用 一千倍的工夫。果真能够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那么即 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 得刚强。
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 有关案件的事实
四、文言句式 1.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3.恐惧乎其所不闻 4.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5.诚者,天之道也
___判__断__句_ 介词结__构__后__置__句 介词结__构__后__置__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中庸》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e515cac0d0d233d4b14e69cc.png)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什么是“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即不偏不 倚;“庸”,即平常。就是要求不偏不倚地模范地遵守社会规则和自然 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庸之道的理论 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 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中庸 之道”的特点:“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 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 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 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在《中庸》的体系中,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人性的完善,是人的道 德的延伸和扩张。教育的最高目标和理想,从内容来说,就是人的 道德的实现过程,而从理论过程来说,又回到了本体的规定:“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它的指向并不是人在天地万物之外去作为,去改造、 塑造天地自然的形象,而是人作为具有完善的本性,即具有天地之 性的一员在天地万物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其根 本意义在于肯定客观世界的自在性与主体存在的目的性的统一,从 而肯定经由个体修养而达到主观精神的高扬,肯定人的至上和永恒 的价值。
《中庸》节选上课用
![《中庸》节选上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a43d023bed630b1c59eeb5e9.png)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9
2016/3/28
⑤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 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 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参考译文⑤ 孔子说:“好学不倦就接
2016/3/28
近于智慧了。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义了。 懂得耻辱,就接近于勇敢了。懂得了好学、 力行、知耻三件事,那么就知道修养自身 的方法了。知道了修养自身的方法,就知 道治理百姓的方法。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 法,就知道治理天下的方法了。”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20
三达德
2016/3/28
儒家把“好学近乎知”,“力 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并提, 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 种阐发。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 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 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 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 品质。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21
2016/3/28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9
柳下惠
慎独君子柳下惠
柳下惠,原姓展,名获,战国时期人。 柳下惠曾做过鲁国大夫,还做过掌管监狱的小 官。据说,柳下惠做官期间,为官清正,执政严谨,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了。但 是由于他生性耿直,不愿攀附富贵,所以后来弃官 归隐,居于柳下,也就是现在的濮阳县的柳坉,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一 个寒夜,柳下惠宿于敦门,那晚,凌冽的寒风刺人 肌骨。柳下惠穿着衣服拥在被窝,还感觉寒气逼人。 柳下惠心里想,不知道这样的冬夜,有没有无家可 回的人,想想各国征战不休,生灵涂炭,柳下惠不 禁辗转难眠。正是这时,忽然传来敲门声。 2016/3/28 10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2016331涟源市行知中学龙堂文12内容解析1引入道不可片刻离开2提出君子应慎独什么是道什么是性遵循本性做事天赋禀性特质遵循本性做事天赋禀性特质怎么慎独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怎么慎独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3什么是中庸中和2提出君子应慎独为什么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一也是必由之路
2016/3/28
⑤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 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 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参考译文⑤ 孔子说:“好学不倦就接
2016/3/28
近于智慧了。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义了。 懂得耻辱,就接近于勇敢了。懂得了好学、 力行、知耻三件事,那么就知道修养自身 的方法了。知道了修养自身的方法,就知 道治理百姓的方法。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 法,就知道治理天下的方法了。”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20
三达德
2016/3/28
儒家把“好学近乎知”,“力 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并提, 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 种阐发。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 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 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 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 品质。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21
2016/3/28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9
柳下惠
慎独君子柳下惠
柳下惠,原姓展,名获,战国时期人。 柳下惠曾做过鲁国大夫,还做过掌管监狱的小 官。据说,柳下惠做官期间,为官清正,执政严谨,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了。但 是由于他生性耿直,不愿攀附富贵,所以后来弃官 归隐,居于柳下,也就是现在的濮阳县的柳坉,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一 个寒夜,柳下惠宿于敦门,那晚,凌冽的寒风刺人 肌骨。柳下惠穿着衣服拥在被窝,还感觉寒气逼人。 柳下惠心里想,不知道这样的冬夜,有没有无家可 回的人,想想各国征战不休,生灵涂炭,柳下惠不 禁辗转难眠。正是这时,忽然传来敲门声。 2016/3/28 10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2016331涟源市行知中学龙堂文12内容解析1引入道不可片刻离开2提出君子应慎独什么是道什么是性遵循本性做事天赋禀性特质遵循本性做事天赋禀性特质怎么慎独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怎么慎独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3什么是中庸中和2提出君子应慎独为什么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一也是必由之路
中庸节选
![中庸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abddd82f5727a5e9856a61a7.png)
20
为什么很难达到中庸的状态?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奉行中庸之 道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 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孔子的学生颛孙师,字子张; 商,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
不走极端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峣峣(yáo)者易缺,皎皎者易污”。 峣峣:高直貌
(2)三达德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 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 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 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 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 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 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 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5/10/28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 和兄长都还在嘛,怎么能闻风而动?冉有也问孔 子: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当然!听到了, 就去做。公西华说,先前阿由(子路)问先生, 听到了,就去做吗?先生说,父亲和兄长都还在, 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做。现在阿求(冉有)也问先 生“闻斯行诸”,先生却说,既然听到了,当然 就该去做。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答案,还截然相 反,我实在想不通,因此斗胆向先生请教。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 “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 “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 “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 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 繁育了。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 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 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 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 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 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 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之道(教学课件)
![中庸之道(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5edb2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4.png)
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 间寻找平衡,制定可持续发展 的政策。
教育体制
教育机构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学 生综合素质之间找到平衡,提 供全面的教育。
中庸之道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 帮助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 指导个人实现全面的发展 • 解决复杂问题和冲突
局限
•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妥协和模糊 • 需要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中灵活运用 • 对个体的道德和品德要求较高
中庸之道(教学课件)ppt
中庸之道是一种追求平衡和和谐的哲学思想,通过寻找中间道路来引导人们 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的定义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通过恰当的方式和度来处理各种 对立面,以达到和谐、稳定和发展的目的。
中庸之道的意义
中庸之道的意义在于指导人们寻找平衡,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观念和行为,以 达到和谐、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结论
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且实用的思想方法,可以引导个人和社会寻找平衡和和 谐,实现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中庸之道的应用领域
领导力
中庸之道可以引导领导者在管理团队和决策过程中寻找平衡,平衡各种需求和利益。
个人发展
中庸之道可以指导个人在事业发展和生活中找到平衡,追求健康、成功和幸福。
家庭关系
中庸之道可以应用于家庭关系,帮助家庭成员建立和谐、稳定和健康的亲密关系。
中庸之道的实际案例
企业管理
国家政策
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员 工福利和公司利润之间的平衡。
中庸思想的核心思想
1 平衡
2 中立
中庸思想强调平衡,追求在各种对立概念 之间找到中间的道路,避免过度和不足。
中庸思想鼓励保持中立立场,不偏袒一方, 以公正的态度面对各种情况和冲突。
中庸节选ppt课件
![中庸节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1f1922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0.png)
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 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 学他一千次。假如真能照这样子去做,即 使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 也会变得坚强。
19
第十九页,共35页。
实现中庸之道的原那么是什么?
做到真诚,至诚尽性,“固执之〞 为什么?
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那么“不勉 而中,不思而得,沉着中道〞。
不学那么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 止;不去请教那么已,既然请教,不到彻底明白 绝不终止;不去考虑那么已,既然考虑了,不想 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区分那么已,既然区 分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那么已, 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18
第十八页,共35页。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 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怎样才能做到至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不放弃
笨鸟勤飞
20
第二十页,共35页。
四、写法探究
?大学?和?中庸?中采用了很多递进 阐述的方法,如?大学?中说:“知止而 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中庸?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 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21
第二十一页,共35页。
五、深化拓展
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 理论等无原那么地调和在一起。根本 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 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 分是非,不要斗争。〔?新华词典?〕
22
第二十二页,共35页。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推行的原因,我知道 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 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 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无 能的人根本做不到。没有谁每天不要吃喝,但 却很少有人可以真正品味滋味。〞
19
第十九页,共35页。
实现中庸之道的原那么是什么?
做到真诚,至诚尽性,“固执之〞 为什么?
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那么“不勉 而中,不思而得,沉着中道〞。
不学那么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 止;不去请教那么已,既然请教,不到彻底明白 绝不终止;不去考虑那么已,既然考虑了,不想 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区分那么已,既然区 分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那么已, 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18
第十八页,共35页。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 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怎样才能做到至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不放弃
笨鸟勤飞
20
第二十页,共35页。
四、写法探究
?大学?和?中庸?中采用了很多递进 阐述的方法,如?大学?中说:“知止而 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中庸?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 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21
第二十一页,共35页。
五、深化拓展
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 理论等无原那么地调和在一起。根本 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 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 分是非,不要斗争。〔?新华词典?〕
22
第二十二页,共35页。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推行的原因,我知道 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 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 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无 能的人根本做不到。没有谁每天不要吃喝,但 却很少有人可以真正品味滋味。〞
中庸之道 PPT
![中庸之道 PPT](https://img.taocdn.com/s3/m/b49ded8f02020740bf1e9b4b.png)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
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 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 的。
问:本章指出行“中庸”的前提是什么?
要点:合乎礼。
探究:“礼”的运用是要达到“和为贵”,你怎样来 理解“和为贵”?
要点: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 “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 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不可为和 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 节制。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 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 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 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 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 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 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具体表现:中德、中行、 中礼、中和。
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 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 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 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 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 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 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问:孔子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与中庸 之道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五年高考》P198)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也。”
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 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 的。
问:本章指出行“中庸”的前提是什么?
要点:合乎礼。
探究:“礼”的运用是要达到“和为贵”,你怎样来 理解“和为贵”?
要点: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 “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 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不可为和 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 节制。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 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 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 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 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 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 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具体表现:中德、中行、 中礼、中和。
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 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 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 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 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 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 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问:孔子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与中庸 之道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五年高考》P198)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也。”
中庸节选ppt4 人教课标版
![中庸节选ppt4 人教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7fe466fb28ea81c758f5788a.png)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 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 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说:“君子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 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 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常常守 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 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 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 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加强自身修养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 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 敬重大臣遇事就不会糊涂;体恤群臣,士人们 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 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 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 畏了。
二、初步理解
中庸论道,主要在“慎独”上下 功夫。“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 子慎其独也。”这句话揭示了这样一 种情况:一些与“道”相背离的细微 的萌芽在隐蔽不为人所见的时候,人 们自己已经知道了,而有道德有修养 的人在这时候就非常谨慎,要阻遏这 种萌芽的发展,以免使自己越来越偏 离正道。
三、文本研读Βιβλιοθήκη 坚守道理原则 助词无实义 使真诚、诚恳 努力 符合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 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 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 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真诚是上天赋予人的道理,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 天生真诚的人,不努力就能做到,不用思考 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 的人是圣人。让自己变得真诚的人,选择至善 的道德,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 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中庸》节选PPT课件
![《中庸》节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5d342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4.png)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中庸》理论基础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七.课文注释(七)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诚者,天下道也:朱熹注云:”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言天道通行,四季昼夜,无一减差,最为诚实。可参见教材P37注18
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理,遵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3
2
1
4
1
“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切实去做。
2
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中庸》理论基础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七.课文注释(七)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诚者,天下道也:朱熹注云:”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言天道通行,四季昼夜,无一减差,最为诚实。可参见教材P37注18
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理,遵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3
2
1
4
1
“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切实去做。
2
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庸》(节选)教学课件
![《中庸》(节选)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a27b2beff9aef8941e06c7.png)
研读中庸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
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
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 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 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 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 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初识中庸
《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致是指, 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道合一 鬼神与圣人合一 天性与人性合一
内外合一 理性与情感合一
研读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 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人 中推广就是教。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因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此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不敢疏忽,在大家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慌惧怕,不敢怠惰。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 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 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 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 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研读中庸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 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 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 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 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 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 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 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 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 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 柔必强。
中庸之道PPT课件
![中庸之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7c4a1afe4733687e21aabc.png)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 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 中庸的思想。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 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 “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 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 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 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 去思考、行事。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 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同学 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 课《中庸之道》。
唐代有个文学家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圆 滑,人称“苏模棱”。他对人传授其处世经, 叫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 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8)【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好好 先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11.16、13.21章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子张 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 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三、章节梳理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 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 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 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 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 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 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 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 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 “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 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 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 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 去思考、行事。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 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同学 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 课《中庸之道》。
唐代有个文学家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圆 滑,人称“苏模棱”。他对人传授其处世经, 叫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 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8)【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好好 先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11.16、13.21章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子张 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 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三、章节梳理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 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 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 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 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 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 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 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