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课时作业15:2.1.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测试题
课时2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读“我国荒漠化土地类型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完成第1~2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产生的
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
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2.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有( )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⑤地表水缺乏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非洲的萨赫勒地带(下图)是世界上最贫瘠的地区之一。作为半干旱草原地区,萨赫勒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特别是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大片圈租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原本不多的可耕地越来越少。据此完成3~4题。
3.在萨赫勒地区大片圈地租地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可能是( )
A.土壤污染 B.水土流失
C.湿地萎缩 D.土地沙化
4.当地采取收获后留茬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该措施的目的是( )
①减小风的侵蚀力②增加土壤肥力③保持土壤水分④减轻流水冲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据此完成第6~8题。
6.在一年中,塔里木河的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7.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人类生产活动范围沿河流迁移的总趋势是( )
A.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
B.从上中游向下游方向迁移
C.往返迁移
D.向两侧迁移
8.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属优等牧草。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逐步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结合下图完成9~11题。
9.下列不属于我国的典型荒漠草原景观分布地区的是( )
A.内蒙古东部
B.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C.柴达木盆地
D.新疆
10.图中信息反映出荒漠草原荒漠化明显的表现是( )
A.短花针茅的丛幅越来越大
B.短花针茅的大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C.短花针茅的小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D.短花针茅的中丛丛幅所占比例保持稳定
1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B.过度开垦
C.过度樵采
D.过度放牧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三种方案(下表)。完成第12-13题。
农业用地构成(%)
12.
A.A方案环境效益最好
B.B方案3~8年内的收入最高
C.C方案经济效益年年最佳
D.C方案更有利于当地农业的持续发展
13.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江汉平原
C.四川盆地
D.两广丘陵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
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参考答案★——
1-5:BBDAD
6-13:CADAC DAD
14.(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