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5古诗两首_题西林壁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成片的云雾啊!遮挡 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 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 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 景,你会……?
你能用“我站在______ 看到________”说一句 话吗? 我站在远处______, 站在近处______, 站在高处______,
站在低处______,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 绵起伏的山岭;从正 面看,庐山是峭拔挺 立山峰。从远处、近 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 的姿态。
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 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 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 富有理趣。
同学们觉得诗理和诗境那个更重要?
1知诗人,解题意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成岭 侧 成峰, 远近 高低 各 不同。 不识 庐山 真 面 目, (轻读) 只缘 身在 此 山 中。 (强调)
同桌互相讨论, 交流。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 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 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 局部。
因为诗人的观察地点 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 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们 联系学过的课文《画杨桃》, 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 各不相同的道理。
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 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 山的全貌了。
岭
峰
远
近
高
低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知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苏轼
谁能说出苏轼是什 么朝代的什么人?
北宋 杰出的 诗人、艺术家。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画家。他的诗、 文、书、画都很专精,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 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 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著有《东坡全集》。
轻轻读,慢慢读—— 从这首古诗中,你读 懂了什么?知道了什 么? 把你不懂得地方勾画 出来。
横远 不只 看近 识缘 成高 庐身 岭低 山在 侧各 真此 成不 面山 峰同 目中
【再读古诗,体悟诗意】
题:书、写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身: 自己 此:这
横远 不只 看近 识缘 成高 庐身 岭低 山在 侧各 真此 成不 面山 峰同 目中
3想意境,悟诗情
横
侧
诗人在庐山漫游,觉 得峰回路转,目不暇 接。横着看,山峦起 伏,连绵不断;从侧
面看,奇峰陡峭;
远
【这里是庐山...】
烟云 远眺庐山
【这里也是庐山...】
一山独峙,群峰峥嵘
【这里还是庐山...】 锦绣谷
近
高
观音听琵琶
皇冠峰
低
龙虎山
锦绣谷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 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 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 一。
苏轼:地球人都知道的诗词!
感怀于历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思念弟弟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怀念妻子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东坡肉~
题西林壁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 的全景全貌真面目呢?
欣赏了刚才几组 庐山的图片,同学 们认为庐山怎样?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 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 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 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 嶂;所见的形状、姿态 各不相同。
诗中哪句话揭示 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 话说说对它的理解 吗?
山雄奇壮观、千姿 百态景象的赞美。
人生哲理:要想对 某个事物有全面的、 符合实际的认识, 就必须站在客观的 立场上。
二.观察与发现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苏轼。 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想象诗中的美景,体会 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题意 2释诗句,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写在西林寺的 墙壁上。
【题壁诗】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 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然大增,开始 形成一种风气。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 有百数十家,其中以寒山、崔颢等最为著名。宋代题 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处多所题 咏,叫人目不暇接。唐宋时期,尤其是唐代,题壁成 风诗歌创作臻于极盛。因为当时雕版印刷印刷能力很 有限,还有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题壁”就成为
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 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 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诗人站在庐山的 正面,只能看到它的 正面,而山是不是只 有一个面呢?
所以无论诗人从什 么角度看庐山,都只 能看到庐山的一个— —部分,只因为自己 在庐山之中。
主要内容: 作者抓住庐山姿
态谈游山感受。
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庐
一 种“发表”诗作的最佳方式。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பைடு நூலகம்
作 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见而读之,就可
西林寺
公元377年,由开山祖师慧永法师创建,迄 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
西林寺与东林寺均依庐山而立,相距不过 百丈,景观各有千秋。
北宋大师人苏轼曾有《题西林壁》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 传颂千古,也使西林寺声名远播。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 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 “三苏”。他在诗、词散文 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做 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豪 放。著有《东坡全集》。他 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 是他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 极高,
2释诗句,明诗意
注解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 庐北麓。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
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 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 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 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 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 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