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当前国情论我国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新中 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新中 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新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新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当我们回首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无疑是其中最为关键、影响最为深远的决策之一。

它犹如一道明亮的曙光,照亮了中国前行的道路,为国家的繁荣与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那么,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呢?首先,改革开放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上世纪70 年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而当时的中国却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艰难前行。

经济增长缓慢,技术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若要跟上世界的步伐,就必须打破封闭,积极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改革开放为中国打开了与世界交流合作的大门,使我们能够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

其次,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举措。

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逐渐显现,束缚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通过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激发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劳动者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努力工作,创造更多的价值。

市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

再者,改革开放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

在封闭的环境中,人们的思想相对保守,缺乏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人们开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

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了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

改革开放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过去,中国的产业结构单一,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服务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如今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结合当前国情论我国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结合当前国情论我国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20世纪七十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的。

当时国内证据混乱,经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国际上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为资本主义制度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一历史的结论不可动摇。

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告诉人们,绝不是只要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的基本矛盾就已经解决,生产关系就时时处处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从此乘上了顺风船,可以无忧无虑地驶到胜利的彼岸。

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要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党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党,一个坚持彻底唯物主义的党。

正是基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思考和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基于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汲取,我们党创造性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让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起来、兴旺起来;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正是在这样一条康庄大道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空前壮丽的篇章,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为社会主义赢得了光荣与骄傲。

改革开放历史必然演讲稿

改革开放历史必然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改革开放历史必然的选择》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经从过去那个现代化的“迟到国”变为现代化的“实践中心”,从当年经济面临崩溃的“欠发展国家”,成长为“最有活力的新兴经济体”,民族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

以世界坐标审视,过去中国是跟跑者,而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实验室”“让全世界仰望的‘北极星’”。

“改革”这个耳熟能详的词汇,被提到了更高层面、赋予了更多内涵、注入了更大动能。

一系列重大举措,再次激发了社会的改革热情,坚定着人们对国家未来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没有改革,反腐就不会完全彻底;没有改革,作风就难以根本转变;没有改革,发展就没有持久动力。

经济危机以来,我们对未来充满种种焦虑。

从客观层面来讲,好改革的都改革完成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

从主观方面来看,精神懈怠病、改革疲劳症在一定范围蔓延,折射出一些人的畏难情绪。

在这个意义上,如何继续推进改革,不仅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场关乎中国信心的重大工程,还是一场对执政能力的直接检验。

今天的改革,不只为了应对挑战,更是为了把握机遇;不只为了短期目标,更是为了图之长远;不只是时代要求,更是历史责任。

在经济新常态下谋划改革,在政治新生态中推进改革,激发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涵养的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之源。

“质量不是100分,就是0分”。

一颗螺丝的松动,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事故;一个环节的纰漏,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应该是公共部门施政的追求,更应成为改革决策者的责任和担当。

改革全面深化的过程,也是改革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回望即将过去的2017年,民法总则、共有产权房、租购同权、国家公园、湖长制、环保税……这些让人们印象深刻的词汇,记录下一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的足迹。

全面取消国内手机长途和漫游通话费,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营改增试点成果依法确定和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基本完成,放权让利的改革主题更加清晰。

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论据

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论据

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论据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当代社会中,全球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共同现象。

这使得各个国家、各个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改革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首先,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各种问题和矛盾也必然产生。

通过改革,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矛盾,推动社会朝着更加进步的方向发展。

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市场经济改革、政府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

这些改革使得我国走上了一条受益全民的发展道路。

其次,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环境和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如果不进行改革,就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也无法适应新的发展环境。

例如,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零售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只有进行改革,才能找到新的发展模式,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同样,教育也是如此。

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当今时代已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通过改革来提供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方式。

第三,改革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关键。

通过改革,可以激发出社会中的各种活力和创造力。

这是因为改革可以打破旧有的束缚和限制,释放出人们的创造潜力。

例如,技术创新大大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而这些技术创新往往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

同样,经济体制改革也释放了企业家精神和市场活力,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因此,改革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也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最后,改革是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种问题和挑战也变得全球性。

如果不进行改革,就无法参与到全球的竞争中去,也无法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例如,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关注,各个国家都需要通过改革来应对这个问题,推动绿色发展。

同样,全球贸易也需要进行改革,以应对国际经济发展的需求。

因此,改革是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试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试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试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作者:李义平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年第01期【摘要】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传统计划经济是低效的,它诱发了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为世人所瞩目的成就。

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将通过正确的政策调整和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得到有效解决。

【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但这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更高层次的问题,是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才能解决的问题。

低效的传统计划经济逼迫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倒退没有出路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传统计划经济是低效的,它诱发了改革。

这是因为:首先,经济运行中潜在的规律与人们认识这种规律的能力之间存在差距。

事实证明,相对于给定的条件,人们(包括计划者)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当人们按照自以为认识了的规律去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时候,会受到远未认识的、潜在的规律的惩罚。

而市场经济的成功则在于政府只管自己的事,把日常的经济运行交给市场去解决,让当事人直接决定干什么和怎么干。

亚当·斯密曾经指出:“关于可以把资本用在什么种类的国内产业上面,其生产才能有最大价值这一问题,每一个人处在他当时的地位,显然能判断得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

”正因为市场经济让当事人自己去判断,而且“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才更贴近于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从而才更有效率。

其次,社会经济运行的组织成本问题。

组织成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收集和传递成本,二是社会动员成本。

计划经济下的信息收集成本一是时滞,二是失真。

时滞的原因在于纵向传递且层次太多,使得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信息在漫长的传递中丧失生气。

而所谓失真则是由于计划经济特有的从属关系,使得取悦于上级成为并不鲜见的行为选择,报喜不报忧成了相对普遍的现象。

相比之下,市场经济下的信息是横向传递,因而很少存在这样的问题,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要掌握了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就可以决定自己的行动。

(完整word版)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完整word版)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学院:会计学院班级:会计电算化一班学号:1141130104姓名:孟洋旭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引言:自从和建国以来,没有什么能像改革开放那样如此彻底地改变着中国。

如果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味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么改革开放则真正表明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走起来,跑起来了.虽然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但它仍然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笔.三十年改革,三十年风雨探索,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喜悦收获,三十年光辉历程。

三十年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其中蕴藏着哪些深刻的启示,这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总结。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存在着其必然性。

首先,改革开放是根除历史遗留的需要。

封建经济、殖民地的影响在人们思想中的遗留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明清至民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封建经济理念;外国入侵掠夺、军阀混战蹂躏的动荡经济环境;明中期以后,东南沿海遭受倭寇骚扰、荷兰入侵;晚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举入侵,瓜分中国;民国时期,帝国主义支持各派军阀,为争夺地盘而长时间混战,导致民不聊生。

这些导致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封闭性、排外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进行过土地革命,实施过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实行了计划经济,完成了三大改造,并且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思想中的历史遗留是漫长的历史渗透、历史凝结的结果,是根深蒂固的东西。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使改革开放成为历史的必然。

其次,改革开放是抹平历史遗憾的需要.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也恶化了,中国的开放再一次受到了影响。

当然,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骨气,美国越仇视、越封锁;苏联越蔑视、越拆台,中国越要发展。

面临国际上的险恶斗争,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探索、奋进。

这更加大了国家的封闭程度。

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必然性:从国内情况来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改革开放成为人心所向。

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高速发展,而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

改革开放的可行性: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潮流,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中国争取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环境是可能的,这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外部条件。

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带来的飞跃式的变化: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进出口贸易总额都飞跃上升至世界第二;人均收入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上等收入国家;人民进入了小康社会,教育普及至高等教育入学率进入大众化阶段。

与此同时,各项政治制度日益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事业生机蓬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面对环境约束加剧的严峻形势,确立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和基本国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结合实际自建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欣欣向荣、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经济总量跃居中国大中城市第四位,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一个罕见奇迹。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1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1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鲜明地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这段精辟的论断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

同时也是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作出的高度肯定。

30 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 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事实雄辩的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改革开放, 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因此, 改革开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独特。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偶然的, 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

经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我国面临十分困难和被动的局面,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新技术革命,不仅使资本主义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对整个世界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加快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调整,以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为标志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达到空前程度,由此带来了国际政治关系的显著变化,国际竞争方式和手段由军事政治逐步转向经济科技领域,凸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以综合国力竞争为目标的变革浪潮。

正是在这一复杂历史进程中,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敏锐地观测到世界形势变化,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这一影响世界的历史进程。

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正逢其时,从而使中国抓住了机遇,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30 年来,实现了四大跨越,解决了四大问题:一是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基本矛盾的认识问题。

明确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主要矛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了工作重心的重大转移,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浅析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走自己的路地客观必然性

浅析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走自己的路地客观必然性

浅析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走自己路的客观必然性摘要民族的解放以及国家的独立和发展需要有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所谓适合国情是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的考虑并加以综合,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加以调整和完善。

也就是说要意识到它具有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要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

纵观我国近现代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走出了符合自身国情的特色道路,有其客观必然性。

关键字国情实践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就是党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取得民族解放的奋斗历史,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国自身实际相结合并加以修订的过程。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等,每一步的成功虽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仍旧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国家和民族带来的革新和希望。

在这个过程中,每走一步,我们的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

现对其客观必然性做出如下分析:一、中国基本国情(一)历史渊源从最初的开眼看世界,到企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维新变法,再到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的渴望建立民主共和制的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不能中国领导革命走向成功,退出历史革命舞台。

而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更是没有任何基础的天方夜谭。

旧民主主义革命必然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人阶级具有天然的优越性,直接和生产力相联系,拥有广大的人民群众基础,受压迫和剥削,革命意识比较强。

历史使命自然而然向无产阶级转移,革命道路向社会主义转移,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革命道路。

(二)经济和阶级基础近代史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经济命脉受各国列强把控,弱肉强食,资金外流,没有资本积累的条件和过程,没赶上工业革命的末班车,更没有工业可言,经济基础相当薄弱。

但“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还是为当时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促使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产生,而后的实业救国使大量的企业如春笋般出现,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体系有了雏形。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范文最新推荐------------------------------------------------------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认为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也就是说,不管你们左中右派怎么吵闹争辩,中国搞改革开放是必然的,这是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简单说,无论1949年中国选择何种道路,到了1978年都得“改革开放”,这个历史过程不会因为左中右派谁嗓门大而改变。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实事求是派”。

一方面,按照六十年前共产党已经选择的那条道路走,我们发现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已经成为现实,这个历史是不可能倒回去的。

所以按着左派的那一套治理国家,30年后“改革开放”出现了。

另一方面,如果六十年前选择另外一条道路走-------例如按照李*、高*全、皇*平等人设想的道路来------到1978年会怎么样?结论是,到时候仍然要“改革开放”!30年后“改革开放”依然要出现!这样看来,无论1949年共产党选择怎样的道路,反正30年后的1978年总是要“改革开放”的,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么?现在来证明。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要证明,即便1949年就开始搞1978年时候的“摸着石头过河”,过了三十年还是得“改革开放”。

那么1949年就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会是怎么样的景象呢?比如农业,那就是分田单干,从1949年一直单干到1978年;比如工业,那就是挖掘“比较优势”,搞初级加工组装;比如教育,那就是产业化,收1 / 8费跟市场经济接轨;比如外贸,那就是“市场换技术”,全力引进外资........上述设想,全都是参照现实生活已经发生的来的,毫无夸大。

那么按照上面李*、高*全、皇*平设想的道路实践三十年,到了1978年,中国必然要选择“改革开放”!必然要“杀出一条血路”来!看农业,单干三十年,农田基础水利设施肯定连影子都没有,目前起码还有前三十年人民公社时期的遗产可以凑合一下,如果前三十年就是单干,农民现在连望天收都做不到。

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面临着经济停滞、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等严重问题,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同时,国际形势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改革开放成为了人心所向,也是必然的选择。

改革开放的可行性得到了外部条件的支持。

在70年代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世界的潮流,中国争取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环境是可能的。

这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外部条件。

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XXX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在30多年的实践中,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总额都飞跃上升至世界第二。

人均收入也从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上等收入国家,人民进入了小康社会,教育普及至高等教育入学率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各项政治制度日益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事业生机蓬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面对环境约束加剧的严峻形势,确立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和基本国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自建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已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经济总量位居中国大中城市第四位。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改革开放,可以快速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

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

论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与伟大成果

论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与伟大成果

论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与伟大成果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决议,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历史背景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改革是必由之路,具体有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两个影响。

国内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严重挫折和损失。

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落后就要挨打。

”为了防止近代屈辱史的再次发生,改革是必须的。

理论基础和必然性1978年,由邓小平同志领导的关于真理问题标准的大讨论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彻底推翻了“两个凡是”思想,确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为全面开启改革开放解除了思想上的阻力,同时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的极端重要性。

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邓小平文选》)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准确把握住了我国的国情,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系的形成确立了基础。

1984年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承认了个体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必要性,是之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的一个开端。

而且,又有毛泽东和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正确认识,明确我国当时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改革开放,追平和赶超国外先进国家生产力成为了我国的工作主要着力点。

历史进程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具体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农村改革: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地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首先开始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改革,解决了九亿农民的吃饭问题,也就使得中国的民心稳定了下来,对国内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为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论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论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论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090711323 柴忠【摘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现象。

在开放的问题上过去之所以紧迫感不强,没有全方位展开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程度不高,对资本主义以及它同社会主义的关系在认识上不全面,国际环境不利,以及我国缺少对外开放的传统等,这些都由于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而改变了。

深刻的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有利于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有利于改革开放实施过程的科学性,有利于在执行改革开放政策时保持良好的心态。

【关键词】改革开放必然性我国对内实行经济、政治体制以及文化管理体制等全方位改革和对外实行开放已经30年了。

这30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革故鼎新、开拓创新的30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的30年,是人民群众总体来说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30年。

现在,我们站在30年后的今天,回顾所走过的道路,也许对这一重大事件的相关问题诸如性质、意义等认识得更加清楚和明确。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对其历史必然性的认识。

(一)先谈改革的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在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任何时代的生产力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时生产关系就要变革了,生产关系相对于社会上层建筑来说又称为经济基础,当经济基础需要变更或者已经部分变更时又与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

这就需要对上层建筑进行变革。

这一基本矛盾的理论是解释一切改革和革命,一句话是解释一切社会变革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科学的理论。

但要说明改革的必然性光从理论上做这样概括地阐述是很不够的,只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才能达到对事物的正确理解,从而对该事物做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我们所说的现在意义上的改革开始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论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论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论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摘要:改革开放是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项根本方针,它是决定中国未来如何发展的重要选择。

为了探究它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应该根据此方针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必然性,以及它对目前的影响两方面来分析。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必然性重大意义一、论改革开放的必然性1978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肯定是一个值得牢记的年份,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关注点集中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确立了要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而邓小平同志就在这一年中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政策,即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实事求是的改革开放的政策。

那么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否是符合历史进程的呢?它是否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呢?我想这就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是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改革开放是否符合当时的国情并且对之前的问题做出了创造性地改变和进步;另一方面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改革开放是否是当时的中国应当做出的最好战略。

首先,对于国内,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难免是磕磕绊绊的。

党在初期阶段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更快地发展经济上面,从而导致了不切实际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运动。

现在想来,每次放假回家,爷爷总是会和我说:“多吃点啊!现在生活好了,那个时候虽然是“大锅饭”,可是能吃饱真是特别难啊。

”可见,当时中国照搬苏联却没考虑国内实情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愚蠢的,它并没有能够保障到国民的温饱,反而一味地埋头向前冲,而最终自然是没有好的结果。

然而,此经济制度反映出来的却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问题,当时偏“左”的指导思想让中国走上了文化大革命的道路,而文革背后反映出的正是当时存在的最核心问题——错误地认识了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矛盾的着眼点。

党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作为了着眼点,而由此导致产生了上文所提到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发展经济的口号。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急需要一项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能够拨乱反正实事求是的政策,而改革开放正是通过对内的改革来发展生产力,让中国重新走上不断进步的道路。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认为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也就是说,不管你们左中右派怎么吵闹争辩,中国搞改革开放是必然的,这是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简单说,无论1949年中国选择何种道路,到了1978年都得“改革开放”,这个历史过程不会因为左中右派谁嗓门大而改变。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实事求是派”。

一方面,按照六十年前共产党已经选择的那条道路走,我们发现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已经成为现实,这个历史是不可能倒回去的。

所以按着左派的那一套治理国家,30年后“改革开放”出现了。

另一方面,如果六十年前选择另外一条道路走__例如按照李*、高*全、皇*平等人设想的道路来__到1978年会怎么样?结论是,到时候仍然要“改革开放”!30年后“改革开放”依然要出现!这样看来,无论1949年共产党选择怎样的道路,反正30年后的1978年总是要“改革开放”的,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么?现在来证明。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要证明,即便1949年就开始搞1978年时候的“摸着石头过河”,过了三十年还是得“改革开放”。

那么1949年就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会是怎么样的景象呢?比如农业,那就是分田单干,从1949年一直单干到1978年;比如工业,那就是挖掘“比较优势”,搞初级加工组装;比如教育,那就是产业化,收费跟市场经济接轨;比如外贸,那就是“市场换技术”,全力引进外资.上述设想,全都是参照现实生活已经发生的来的,毫无夸大。

那么按照上面李*、高*全、皇*平设想的道路实践三十年,到了1978年,中国必然要选择“改革开放”!必然要“杀出一条血路”来!看农业,单干三十年,农田基础水利设施肯定连影子都没有,目前起码还有前三十年人民公社时期的遗产可以凑合一下,如果前三十年就是单干,农民现在连望天收都做不到。

不“改革开放”行吗,不“杀出一条血路”行吗?!看工业,如果前三十年都是开发“比较优势”,那么到了1978年,中国在大多数工业门类上都会是空白,两弹一星更不用指望,13亿人口的国家只能组装几个玩具、生产几条裤子。

改革开放是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是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首先,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

随着实践的发展,它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不发达到发达、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在根本上是适应的,但也有不适应的地方。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不适应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从实践上来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获得新生。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回顾历史可以看出,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们曾经在相当程度上照搬了苏联模式,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特别是当年“左”的错误的逐步发展,直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

而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度拉大,社会主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使我们清楚地发现了体制上的弊端,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认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正如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指出的:“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开放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从此党和国家满怀信心地重新踏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用历史和世界的眼光来看,30年前启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30年后的今天,改革开放仍然是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是30年前必然要开启、而今更难以倒退的伟大历史进程。

其次,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如果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算起,改革开放则是中国近100年来的第三次革命。

论中国改革开放的条件及其历史必然性

论中国改革开放的条件及其历史必然性

论中国改革开放的条件及其历史必然性作者:张茂枝伍锋来源:《理论导刊》2008年第06期[摘要]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运动和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样存在着思想理论、社会实践、政治制度、民心指向、历史文化、国际环境和人才资源等诸多的条件。

在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中目的改革开放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条件;历史必然性[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6-0055-05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运动和发展。

这个条件,就是同特定事物相关联并制约其存在性质、发展轨迹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离开这个依据,事物就会消亡。

这些条件本身的是否充分与必要,直接影响着事物产生、运动、发展乃至消亡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作为我们党开启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不是凭空所为,而是有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这些条件的客观存在,使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生、发展具有了历史的必然性。

一、思想理论条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的实践要靠伟大的理论来指导。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没有教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具体做法,但却给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启改革开放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思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不相容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利益。

论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论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论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论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0 柴忠【摘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现象。

在开放的问题上过去之所以紧迫感不强,没有全方位展开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程度不高,对资本主义以及它同社会主义的关系在认识上不全面,国际环境不利,以及我国缺少对外开放的传统等,这些都由于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而改变了。

深刻的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有利于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有利于改革开放实施过程的科学性,有利于在执行改革开放政策时保持良好的心态。

【关键词】改革开放必然性我国对内实行经济、政治体制以及文化管理体制等全方位改革和对外实行开放已经30年了。

这30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革故鼎新、开拓创新的30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的30年,是人民群众总体来说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的30年。

现在,我们站在30年后的今天,回顾所走过的道路,也许对这一重大事件的相关问题诸如性质、意义等认识得更加清楚和明确。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对其历史必然性的认识。

(一)先谈改革的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在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任何时代的生产力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时生产关系就要变革了,生产关系相对于社会上层建筑来说又称为经济基础,当经济基础需要变更或者已经部分变更时又与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

这就需要对上层建筑进行变革。

这一基本矛盾的理论是解释一切改革和革命,一句话是解释一切社会变革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科学的理论。

但要说明改革的必然性光从理论上做这样概括地阐述是很不够的,只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才能达到对事物的正确理解,从而对该事物做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于是他率先提出要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国以来我们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重大变革,也探索了许多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

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是我国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择。

改革开放为我们国家带来了许多的变化,我们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了富有强大的国家,人民从此过上了幸福安康好的日子。

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来看,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国家顺应历史的潮流,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奋勇前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起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打倒“四人帮”以后我们国家才省悟到,原来世界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样。

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世界的真面目,感受到自己的落后。

所以在那时给了中国重新选择的机会,摆在中国人面前有好几条道路,比如回到50年代,所谓计划经济的年代;第二条路是学苏联的改革,因为苏联的改革当年还是走在中国前面;还有人说学南斯拉夫、匈牙利,匈牙利在社会主义国家走得最远,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早就提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或者说是向商品经济转变想法。

当时,国家派出很多学者到国外访问,但是转了一圈,感觉还是要走自己的路。

影响我们最大的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而是亚洲四小龙。

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国家领导人认识到中国要迅速摆脱贫困、贫穷必须对外开放,这恰巧是亚洲四小龙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经验。

所以在选择对外开放、选择改革的时候,亚洲四小龙模式对我们的影响最大。

我国经济改革之路吸收了苏联、东欧的经验,也吸收了亚洲四小龙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20世纪七十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的。

当时国内证据混乱,经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国际上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为资本主义制度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一历史的结论不可动摇。

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告诉人们,绝不是只要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的基本矛盾就已经解决,生产关系就时时处处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从此乘上了顺风船,可以无忧无虑地驶到胜利的彼岸。

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要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党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党,一个坚持彻底唯物主义的党。

正是基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思考和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基于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汲取,我们党创造性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让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起来、兴旺起来;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正是在这样一条康庄大道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空前壮丽的篇章,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为社会主义赢得了光荣与骄傲。

中国人民正在走向富裕。

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978—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上升到246619亿元,增长了66倍多;全国财政收入由1132亿元上升到51322亿元,增长了44倍多。

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位。

国家外汇储备由近1.7亿美元上升到近1.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978—2007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长到4140元。

反映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5%、67.7%降至2007年的36.3%和43.1%。

党的十六大庄严宣布:中国人民的生活在总体上已经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这是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跨越的重要里程碑。

社会主义正在走向兴旺。

经济建设上,让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方式,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得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空前发挥。

政治建设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正在稳步实施;人权事业不断发展,公民的各项权益得到有力保障;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海外炎黄子孙心向祖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司法效率不断提高,稳定和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正在健康发展。

文化建设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日益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就斐然,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

社会建设上,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就业渠道丰富多样,就业规模日益扩大;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快,社会管理逐步完善。

放眼社会主义的中国,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一切都在变,天翻地覆地变!可以自豪地说,从近代以来,从来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伟岸的身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光明和希望。

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就是对30年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集中检阅。

没有30年来党的先进性的不断增强,没有30年来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空前迸发,没有30年来社会主义制度的日益完善,没有30年来奠定的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要取得这样的胜利、创造这样的奇迹,是不可想象的。

2008年,天安门广场上“中国加油”的惊天动地的呐喊,正在催升中国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

抚今追昔,我们的心中禁不住翻腾起历史的风雨,迸发出理性思考的火花。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降,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贫穷落后、屈辱苦难中挣扎……从那时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就一直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夙愿。

曙光在1949年出现。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百折不回,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共和国。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提出要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强调要以苏联为戒,从中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强调要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在这些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在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的共同奋斗中,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探索,我们党带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没有这些前提和基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业就无从谈起。

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诞生的毛泽东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又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但是,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在取得成就和经验的同时也发生了曲折,走了弯路。

面对10年“文革”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超人的政治胆略和巨大的理论勇气,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毅然决然地作出了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历史性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发出的震撼中国、震撼世界的号召,至今仍然回响在我们的耳畔。

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

没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开创这一伟大事业和伟大道路的伟大实践中诞生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和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奋斗。

在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和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出新的境界的。

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继续与时俱进,就没有改革开放新境界的开创,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加光明的前景。

在开创这一新境界的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它的诞生,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惟一正确的光明大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践毋庸置疑地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改革开放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诞生和发展的丰沃土壤。

伟大的改革开放,英明的战略抉择!她的巨大历史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大地上继续生意盎然地展现。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

从30年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历史经验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

什么叫解放思想?就是要自觉地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认识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更加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