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边边场
土家族人文历史
土家族人文历史张家界是一个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地区;总人口160.12万人中少数民族人口111.79万人,其中,土家族97.87万人、白族10.98万人、苗族2.78万人。
土家族土家族,通俗的解释,就是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古代称“巴人”。
据有关史料记载,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边界,一直居住在长江、湘西宗教文化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
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
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
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
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张家界少数民族节日土家三过年:土家人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
“过赶年”的晚上,寨中空场燃起篝火,土家人围着篝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
“六月年”是因土家人历史一次重要的迁移,完成迁移的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土家人在这天宰牛祭神,慢慢形成过“六月年”的习俗。
“十月年”是土家人在迁移后为迎接新家园第一个丰收季节而进行的,十月初一,土家人组织起庆祝活动,互相拜年,共庆“十月年”。
哭嫁歌《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
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
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到姑娘的声音哭嘶哑为止。
《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一人哭唱”即姑娘哭泣诉自己的命运、哭唱祖宗、父母的养育恩情、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的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
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浅议湘西苗族传统婚姻伦理
浅议湘西苗族传统婚姻伦理作者:杨黎红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12期本文为吉首大学校级科学研究项目(编号:Jd12017)阶段性研究成果【摘要】湘西苗族通过婚前伦理教育、缔结伦理教育、存续伦理教育、离婚与再婚伦理教育等维度,使民族传统婚姻伦理教育得到了有效实施与积极传承,对维系湘西苗族的家庭稳定、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湘西苗族;伦理教育;婚前伦理;缔结伦理;存续伦理;离婚与再婚伦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湘西苗族由于其特别的地理环境及特殊的历史背景,缔造了其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婚姻伦理,它们主要包括:婚前伦理、缔结伦理、存续伦理、离婚与再婚伦理等。
通过上述婚姻伦理的宣传教育与有效传承,对湘西苗族的家庭稳定、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婚前伦理:崇尚自由恋爱在湘西,苗族青年男女恋爱是开放自由的。
苗族青年男女在婚前一般都是以一种以歌传情、以歌择偶的自由社交活动,苗族称之为“跳月”或“跳花”来进行的。
一般男孩到了十七、八岁,女孩到了十六、七岁,便有了物色对象,择偶恋爱的心机。
到了恋爱的年龄父母不但不会阻止自己的子女恋爱,相反还主动担任自己子女的恋爱“教师”,教他(她)们怎样去恋爱。
譬如《中华风物志·湖南志》载:“湘西苗族,每逢佳节良宵,有跳月之风,童男处女,纷至森林山巅,唱歌跳舞,此唱彼和,虽不相识,可相约订婚。
”清代陆次平《洞溪阡志》载:“跳月者,乃春月而跳舞求偶也。
”“其父母各率子女,择佳地而为跳月之令。
父母群处平原之上,子与子左,女与女右,分别于荫之下,原之上,相宴乐,……是时也,有男近女而女去之者,有女近男而男去之者,有数女竞争一男而男不知所择者,有数男竞争一女而女不知所避者,有相近复相舍,有相舍仍相盼者。
……彼负而去矣,渡涧越溪,选幽而合,解锦带而互系焉。
相携以还于跳月之所。
各随父母以还,而后议聘。
”苗族这种不禁男女交往的良好风气,不只在古代盛行,直到今天,在某些地区还完好地保存。
墨戎苗寨
历史沿革
墨戎苗寨大约五千多年以前,生活在长江与黄河中下游一带广大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向北扩张,与东进和南 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 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徒,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 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银饰银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普遍
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在远古的迁徙过程中,苗族人逐步认识到了银子的神奇功效,银子具有物理许性质上 的消炎杀菌的作用,慢慢的苗族人就喜爱上了银饰品,认为佩戴它可以除病消灾。具体的有银冠、银珈、项圈、 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项圈由小到大多达七圈为一套,重二千余克。造型或呈四棱突 起,绕如螺旋,或偏圆,平面上錾出各种花纹图案。项圈是苗家姑娘恋爱、结婚必备之物。牙签一般由数根薄而 透明的牙签和四到八条银链、小银铃组成,每条银链又由数十个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小银环连缀而成。每个零件又 编、錾、刻出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鸾凤交颈、双凤朝阳、并蒂桃等,以祝愿幸福吉祥;鲤鱼跳龙门、梅花满场等 表达好愿;针筒、猴子喜
巫傩绝技湘西苗族延续至今的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形式,直接反映了巫教的宗教内涵。苗族人从大迁徙开始 到定居湘西,长期生活在民族斗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民族的生死存亡时刻威胁着他们,人仇鬼恨交织在一 起,听不见天神的福音,得不到天子的恩赐,他们除了崇拜祖先、信仰民族鬼魂外,就只有继续信仰万物有灵了, 他们把一切的自然物都想象成有感觉、有意志、有思维的生命体,能像人那样进行有意识、有感情的活动,具有 人一样的社会关系,使自然人格化,与人平等相处,使人们得到一种精神安慰。墨戎一带的巫术,就是这种信仰 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 。
2013年,湘西古丈墨戎苗寨四方鼓队在全国鼓舞邀请赛中喜获铜奖。
苗族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介绍
篝火晚会
篝火晚会节目单:
1、序:《火》;2、舞蹈:《沸腾的苗山》;3、敬酒歌:《祝您健康长寿》;4、群舞: 《打糍粑》;5、绝技:《呷火》;6、苗服展示:《靓起来》;7、来宾参与:《试苗 装》;8、民间舞蹈:《赶尸》;9、苗语演唱:《北京的金山上》;10、文茶灯:《闹 春》;11、绝技:《上刀梯》;12、溜包:《花落谁家》;13、花鼓:《长城颂歌》; 14、民俗系列婚嫁:《哭嫁》、《湘女萧萧》、《猜新娘》、《筛新娘》;15、民族团 圆舞:《踩花鞋》 里面包含了婚假习俗,巫傩文化和苗族的歌舞。
苗族民族艺术和民族活动
民间艺术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创造蓝白相间的永恒 印染离不开靛蓝
花版制作与图案雕刻
一件蓝花布印染质量的优劣,最大限度取决于先期的花纹 图案的绘制和雕刻。制作花版时,匠师选用色质优良的皮纸, 用浆糊装裱成5层厚的模版,晒干后再在模版上涂上一层光油, 光油晾干后,即成较为坚硬的模型花版。花版图案雕刻是极其 复杂而又细致的工艺程序,首先要设计好各种花纹图案,然后 把设计好的花纹图案绘制在模型花版上面。在模型花版上面绘 制的各种花纹图案都是流传在民间最喜爱的传统图案纹样,一 洗,才能将布上残留蓝靛与原来刷在布面上的甜浆洗净,呈现 出古朴典雅的白色花纹图案。洗净后的布料必须立即晾干。为 此,在染匠铺的平坝里,常常竖立有一排排高高的木架,一匹 匹的布料挂在芽于苗族社会早期的巫术图腾活动之中,产生于汉代,成熟于 唐代,丰富于明清两代,发展于现当代。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银 饰成为族群的识别符号。银饰作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 地凝聚在一起;作为婚姻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 作为巫术器物,它又从心理上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 银饰已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植根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 由于苗族在国内外散居很广,其银饰的品种也纷繁多样,主要有:银 冠、银角、银梳、银耳环、银耳柱、银耳缀、银项圈、银项链、银亚 领、银手镯、银戒指、银脚环等等。其锻制技艺也是苗族民间独有的 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 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 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苗族银饰具有丰富多彩的文 化内涵,从品种、图案设计、花纹构建到制作组装都有很高的文化品 位。
传奇吕洞山
传奇吕洞山有位饱学之士曾吟出“岿然高岭扫蛮烟,万仞山寻吕洞前”的诗句来形容吕洞山,被保靖人收进了《保靖县志》的诗辑里;著名作家谭谈在雄奇的吕洞山前,也挥笔题写“神秘的传奇”。
这些,牵引着我走进那传奇的吕洞山,走进那神秘的百里苗乡。
吕洞山,位于湘西保靖县东南部一条东西向的山脉上,前拉花垣左扯吉首,三地交界,尽收眼底。
主峰有一大一小两个天眼,并列穿通石崖,呈一个半倒的“吕”字,吕洞山因此而得名。
不过,这不是苗族人的称呼,苗语称吕洞山为“苟剖”(即先祖父山)。
吕洞山依偎着另一座比它还高的山,苗语称其为“苟娘”(即先祖母山)。
这两座山口称“阿公山”、“阿婆山”。
由此而来,吕洞山是苗族的“圣山”。
吕洞山,高昂雄峻,冠绝群山。
登峰纵览,峰峦、山岭、壑谷、深涧,错落跌宕,起伏连绵,顺眼铺开,连绵无尽,直接云边。
雄奇的吕洞山,是天地间一盆峰峻瀑壮、云飞霞流的绝美盆景。
神话、传说在苗族人的话里歌里,就像家常便饭一样。
吕洞山的神话、传说,在苗族人的茶余饭后的话里歌里,聊着唱着就飞了出来。
相传很久以前,苗区有两名男子因爱情纠葛发生了一场残酷的决斗。
吉洞和吉舍是苗区两个英勇健壮的汉子,莲姑和玲翠是苗区两个青春美丽的姑娘。
莲姑喜欢吉洞,玲翠喜欢吉舍。
然而,吉洞和吉舍都喜欢莲姑。
情迷心窍的吉舍为得到莲姑,约吉洞决斗。
决斗场上,刀光剑影,三天三夜难分胜负。
看不能取胜,吉舍诈败佯逃,吉洞不知是计,紧追不舍。
吉舍悄悄掏出两支箭,一个鹞子翻身,朝吉洞面门射去,吉洞望箭飞至,叫声不好,飞刀削去。
结果,吉洞头穿两箭,血流不止,吉舍脖中飞刀,头抛远方。
莲姑、玲翠悲天恸地,茫然无助地奔到心上人身边。
莲姑唤来坐骑鸵鸟,将奄奄一息的吉洞驮走。
吉洞躺在莲姑的怀里死去,化为吕洞山,头上的两个洞就是吉舍射穿的两箭。
莲姑看到心上人死了,不吃不喝抱着吉洞,化作阿婆山,她的泪流成了夯沙河。
鸵鸟看到主人死去,昂着头久久悲鸣,在阿婆山下化成雄伟的鸵鸟峰。
玲翠朝着吉舍头飞的方向追去,半路伤心而死,化成玲翠山(位于吉首市己略乡境内),泪水变成了己略河。
构建湘西地区武陵蚩尤大峡谷文化旅游圈的调查与思考
“ 蚩尤没后 ,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像以威天
帝挂 “ 蚩 尤旗 ”平 战事 稳社 稷 看 ,扯 的是 “ 武 ”字
考 ,发现湘西州花垣县排料乡金龙村及其周边苗族 下 。 天下威谓蚩尤不死 , 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 从 黄 故提出了 “ 构建武陵蚩尤大峡谷文化旅游圈 ,建设 旗 ,足见 蚩尤 影 响力 之 大 ,被 黄帝 征服 的蚩尤后 裔 湘西新 的乡村旅游生态长廊”的思路 ,供有关部门 被称为 “ 黎民” , 未被征服者散居各地成为 “ 百姓” 。 决 策参 考 。 从秦始皇登基 自称 “ 天子”前封蚩尤为战神和刘邦
构建 湘西地 区武陵蚩尤大 峡谷 文化旅游 圈的调查与 思考
高英伦
【 花垣县 民族 中学 ,湖南 花垣 4 1 6 4 0 0 )
摘 要 :在厘清武陵与武陵 山、蚩尤 山的 关系以及 武陵与蚩 尤以及 武陵蚩尤大峡谷 的关 系的基础上 ,通过 实
地考察 ,界 定 了武陵蚩尤大峡谷 的狭义与广 义的位 置范围 ,分析 了其 作为旅 游文化的资源禀赋 ,并提 出了构建 湘
西 地 区武 陵 蚩 尤 大峡 谷 文化 旅 游 圈 的设 想及 其 相 关 对 策 。
关键词 :构建 ;武 陵;蚩 尤大峡谷 ;文化旅 游 圈 中图分类号 :F 5 9 2 .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 1 3 3 2( 2 0 1 3)0 6 — 0 0 3 1 — 0 6
— —
形成的中山峡谷地貌 。域内山峰陡峻险要 ,大小峡 海 、吞竹筷 、吃火炭、踩铧 口、咬铧 口拉车、火烧 谷彼此相连 ,远近山崖奇形怪状 ,地下暗河发育若 金刚等 ) 、苗族 民间体育活动 ( 蚩尤拳 、苗族棍术 、 隐若现 ,有众多 尚未开发的隐秘洞穴群 ,瀑布溪涧 牯牛戏、骑高脚马打架等 ) 、 苗族工艺、学苗画 、 苗 点缀 ,植被茂密 ,原生态 自然风光引人人胜 。山势 族剪纸、学苗鼓 、吹芦笙、吹唢呐、推磨 、荡秋千 、 跌宕 , 危岩耸立 , 峰林重叠 , 形成许多断崖 、 石壁 、 碾米 、舂米 、木叶情歌 、苗家做客 、拦 门对歌 、敬 峰林 、石柱 、瀑布 、原始森林。溪河交错 ,涧崖密 酒 、歌舞会 、苗族鼓舞 、火把送客 。苗族特色美食 布 ,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冬冷夏凉 ,动植 有苗家酒 、 桃花虫 、螺丝鱼 、 腊 肉、酸肉、酸腌鱼 、 物资源丰富。 特别是举世无双的 “ 武陵——蚩尤陵” 酸汤鱼 、酸菜、糍粑 、糯米饭 、油炸粑粑 、苗族灌 天然 陵墓 ,独具 神韵 的金 龙 云海 ,充 满 阳刚之气 的 肠粑 、苗家三蒸 、苗家竹筒鸡杂 、苗家野菜等。
湖南湘西文化手抄报内容
苗族“六月六”歌会“六月六”是苗族祭祀祖先的节日。
泛腊耳山苗区(铜仁、松桃、凤凰、花垣、秀山等地)有苗族青年天灵射杀皇帝的传说,皇帝查知刺客是苗疆的天灵,天灵被害,据说被害这天是六月六日。
于是,每逢此日,苗胞便云集将军山下,吹哨呐、唱苗歌、跳鼓舞,祭奠先烈,祈祷吉祥,祈祷未来和希望。
清晨,赶歌会的群众已成群结队,在山头、溪边、公路两旁攒动,许多身穿对襟开衫、头缠花黑条巾,手拿带钓小花布伞的年青小伙子,在一群群盛装俏丽的苗家姑娘中穿来游去。
如果男方看中女方,就用小花伞去钩对方手、腰,小小的花布伞成了沟通情愫的工具了,如果姑娘看中小伙,就频频传送秋波,使眼色。
苗族花鼓苗族花鼓源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苗族花鼓,它是一种慢鼓,鼓声雄壮浑厚。
据收集,凤凰苗族花鼓的套路就有一百多种。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
每逢春节或苗族盛大节日,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到坪场进行鼓舞表演赛。
鼓舞是湘西苗族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它不但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还表达男女爱情及审美情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苗族求爱方式赶边边场苗族的“边边场”风俗,奇异精巧,别具风味。
苗族男青年,一旦长到十八九岁,就开始了谈情说爱,他们利用走亲访友的方式多方与姑娘接触,初步掌握了一些情况后,就可以进一步的试探。
试探的方式是利用赶场的机会主动去找姑娘,多是在地角场边,或者在行走的路途中,进行试探活动,故曰赶“边边场”。
试探的方式是奇巧的,男的与姑娘见面后,就以向姑娘讨东西的方式来试探姑娘愿不愿意相交。
比如在赶场的途中讨糖、讨果子,在山上相见讨菜、讨水。
一旦讨东西成功了,说明姑娘愿意和你相交。
苗家花带苗家花带,织花带,是苗家姑娘最盛行最喜爱的一种习俗。
在苗家,从女儿长到七八岁起,母亲就要教她做针线活,待到十岁左右就教她学织花带,如果母亲技艺不高,还要请寨子里花带技术最高的妇女来教。
湘西地区民俗文化在高速公路景观中的应用
旅游经济当代旅Tourism Today 人类在走向更高文明的过程中,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同物资资源同样重要。
已是人类代代相传的珍贵遗产。
高速公路本身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人文景观,同周围的景物共同构成一个四维的景观环境,它既有形、声、光、色等使用方面的物质环境,也有历史遗产、社会生活、视觉感受、场所特征、形象符号等精神方面的文化环境。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应研究如何保护延续这种环境,使之能很好的被利用欣赏。
目前,中国高速公路迅猛发展,虽然建设过程中也进行了景观环境设计,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仅仅囿于以粗浅的绿色覆盖裸露的工程缺陷。
往往是路修通了,资源开发了,经济发展了,地方特色却丢失了。
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设计出文化亲和力与艺术感染力并存的生态廊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民俗的概念及类型民俗是民间广泛稳定传袭并流传至今、具有一定形式、表现在人们行为上、口头语言上、心理上的文化事物及现象[1];或者简言之,是作为民众精神察赋的组成部分的一切事物[2]。
民俗是一个地区流行于民间社会生活中的延续性的“活的”本质文化,它与记载于文献、书籍中以及由建筑艺术和日常用品等的外在形式所表现的“固化”表层文化一起,组成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整体。
民俗文化是地方特色创作的源泉,是旅游公路景观设计的素材宝库。
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并将其运用到旅游公路景观设计中,可提升品味,创作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风景线。
深邃的文化内涵让具有经久不衰艺术魅力的环境与人产生深层次的情感沟通。
民俗是一种区域性极明显、渗透性极强、涵盖面极广、内容极为丰富的人文现象。
民俗范围的划分可以综合为六大类型[3]:信仰民俗、社会民俗、生活民俗、经济民俗、民间故事歌谣、游艺体育及消闲民俗。
表1民俗文化分类2.湘西民俗2.1湘西民俗湘西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赶秋节、吊脚楼、西兰卡普,苗家的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久负盛名。
土家刺绣、苗家蜡染堪称一绝。
湘西与黔东南地区苗族舞蹈动律比较研究
湘西与黔东南地区苗族舞蹈动律比较研究作者:何阳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2期【摘要】苗族曾经历漫长的迁徙,尽管湘西地区和贵州的黔东南地区都有苗族的存在,但由于地域、人文、审美的差异产生了风格动律完全不同的苗族舞蹈。
舞蹈动律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以苗族舞蹈动律为切入点,对湘西和黔东南地区的苗族舞蹈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更好地推动湘西苗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苗族;湘西;黔东南;舞蹈动律;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110-02苗族人民常年生活的地区以山地居多,曾经历过漫长的迁徙,分散在各个地域,主要以云南、贵州、湖南为主。
不同地域产生了不一样的苗族文化,斯图尔德在对文化的解释中更强调环境对社会文化系统的关系,并提出了“文化即适应”这一观点[1]。
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人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为了适应环境人类会进行相应的文化创造,其中包括舞蹈,“舞蹈艺术是一切首先在人类个人之中表现自身的艺术源泉。
”[2]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所以民间舞蹈多是以反映人类生产生活为主要切入点。
“地理生态环境决定了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技术,各民族也会对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行适应。
由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独特动作,会逐渐地化为舞蹈动作。
”[3]而苗族又是一个分散的小聚居民族,本身的支系分化和地域的阻隔,使其处在不一样的文化环境中,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就会产生带有地方性知识的人文习俗和舞蹈文化,这也就解釋了为何湘西和黔东南虽同属苗族却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舞蹈风格特点。
一、湘西苗族和黔东南苗族舞蹈动律概述(一)湘西苗族舞蹈动律。
湘西苗族舞蹈的主要动律是摆,基本体态以舞蹈中的二点方向为准,双手扶胯,左脚靠着右脚在前虚点地,身体拧回一点方向,旁腰上下摆动,腮随动,手上也可做“女子梳头”动作,带有一种湘西女儿家的娇羞含蓄的状态;有原地正部位颤膝带动手臂划圆;还有双手自然垂至两侧,腰发力,转动身体,手臂随之甩动,类似苗鼓里的回身击鼓;苗鼓中常见的插秧、播种,纺纱也被提炼出来与鼓分离发展成为单一的舞蹈动作。
边城介绍
/humhis/zoujinxiangxi/ classpage/video/20100125/100844.shtml /v/b/1020090 07-1891053514.html
边城旅游开发相关
拉拉渡是边城镇和洪安镇间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只要这边一声吆喝,
那边的老船夫就会将船缓缓地拉过来。 洪安不仅是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休闲胜地,由于地理
位置重要,更是成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挥师挺进大西南时,洪安也是入川的第一站。 而今,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的纪念碑,耸立在洪安镇信合宾馆前的广场上。
(4)民间赛事。龙舟赛、荡秋千、八人秋、踩高脚马、舞龙、舞狮子、鼓舞。
端午
●
赛龙舟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 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 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
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
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 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
突激烈时,他们便相约到岛上械斗或决斗,三方官府则概不过问。 久而久之,该岛成了远近闻名的“三不管”岛。
穿过街道到了拉拉渡的码头,码头在石崖之下,崖上 有沈从文题写的“边城”二字的摩崖石刻。对面就是重庆 秀山县的洪安镇,对岸的码头的正中树立着一座似碉堡的 两层高的六角小楼。那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四川人民
情故事之中。
中国边城小说碑林
中国边城小说碑林是由李铎等 当代全国百名知名书法家将7万余
字的《边城》分段写成,并由10
0个工匠分刻在100块巨石上, 是小说的再现,又是精美书法的展
示。 碑林的牌坊,由全国书协主席
中国历史名城凤凰古城历史景观变迁 --------《城市历史景观建议书》
课程论文题目中国历史名城凤凰古城历史景观变迁--------《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作者范立杨所属学院专业年级2011级文化产业管理指导教师职称写作时间2014年6月目录摘要 (1)关键字 (1)一、凤凰古城历史景观的现状分析 (1)(一)古城历史景观 (2)(二)现状分析 (3)二、结合《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就凤凰古城历史景观进行保护与开发4 (一)《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相关简介 (4)(二)凤凰古城历史景观进行具体的保护与开发 (5)1、城区的整体性合理规划:可持续发展(景观法) (5)2、控制人口数量,尊重历史景观 (6)3、坚持文化多样性,重塑历史景观 (6)4、管理古城要坚持的原则:整体原真性、开放可变性、弹性和安全性、可持续性65、历史景观的保护不但要保存其外形,更要贵其内神 (7)三、当今世界历史景观面临的挑战与障碍 (7)(一)、城市化与全球化 (7)(二)、城市发展正在改变许多历史城区的本质 (7)(三)、城市环境的变化 (7)(四)、突发灾害和武装冲突 (7)四、一般政策及应对策略(借鉴参考) (7)五、结语 (8)参考文献 (8)中国历史名城凤凰古城历史景观变迁--------《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摘要:在全球范围下的城市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城市为了发展经济,其历史景观正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近年来, 教科文组织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一直在讨论如何应对上述挑战, 制定相应的国际准则, 以更好地保护历史的城市景观。
2005 年10 月, 教科文组织在《维也纳备忘录》的基础上通过了《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宣言》。
2007 年10 月, 教科文组织大会听取了世界遗产中心关于制定《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的进展情况。
于2011 年11 月10 日通过了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本《建议书》,建议书不仅补充和更新现有的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准则文件, 其侧重点在于考虑当代建筑融入城市历史景观中的需要。
婚礼三部曲
苗族婚礼三步曲百科内容来自于: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小家庭,男性长者为家长,弟兄长大结婚后使可分家,父母年老由助子供养。
婚姻有父母包办和自由恋爱两种形式。
简介苗族婚俗包办婚姻通常女大男小,一般在姑娘有几岁时,由男方父母送与幼女一套衣裙等即为议定终身,此种情况,双方多有亲戚关系,待姑娘长大正式结婚时,男方要付一定银钱作身价,娘家要以一头牛或一日猪作妆窗,以供姑娘到男家饲养。
自由婚姻各地苗族所采用的形式不一。
彝良、永善一带苗族保有青年男女"批若"(类似公房)的自由恋爱习惯;楚雄部分苗族中保有"姑娘房";昭通部分苗族保有"逛花房"和"踩月亮";金乎一带苗族保有"游方"(类似贵州苗族的"摇马郎")。
无论何种形式,青年男女一般都通过对唱山歌选择配偶。
其选择方法是:倘若某一小伙子看中某一小姑娘,小伙子便撑一小花伞覆罩小姑娘,开始,小伙子首先主动唱上两调求爱山歌,如果小姑娘也有情意,便以山歌对答,反之则以无言对答或躲开小伞表示拒绝,然后备求相爱。
苗族婚俗求爱山歌多半是随编随唱,歌词内容视对方追求深度而不断变化。
开始一般以相互询问对方家乡风土人情人手,进而询问对方姓名年龄和家庭情况,再以挑逗口吻试探对方是否已有情人,经过一定了解,双方转为对白,如此由浅入深,数日即见分晓。
双方如果情投意合,男方即要求父母求媒成亲。
如有男女愿意缔结婚姻,但父母不许者,则女随男奔,男匿女于其亲戚家,然后使媒人告知父母。
婚前,男子要赠与女子颈圈或其他银制饰物,女子套于颈上的颈圈越多,父母越觉光彩。
抢婚苗族结婚形式除通常所流行的男家迎娶、女家陪送之外,在昭通的"花苗"、马关的"红苗"、麻栗坡的"白苗"、金平的"黑苗"以及楚雄部分地区的苗族中,不同程度地保有抢婚习俗。
湘西苗族唢呐的曲牌分类、用乐场景与演艺生存
湘西苗族唢呐的曲牌分类、用乐场景与演艺生存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戴甜摘要:湘西苗族唢呐传承方式与大多数民族艺术一样,以口传心授为主。
在长期的师徒传承与民俗活动场景实践中,苗族唢呐艺人凝练出一套完整的传承体系,积累了丰富的苗族唢呐曲牌。
曲牌名称和曲牌的分类反映出苗族同胞对不同场景的认知逻辑,艺人选取恰当的曲牌运用于对应的场景中。
置身于湘西苗家人的用乐场景中,与唢呐艺人主体进行深入交流和对话,是探索湘西苗族唢呐音乐内在规律、了解湘西苗家人赋予唢呐何种意义及感知湘西苗族民族意蕴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湘西苗族苗族唢呐用乐场景演艺生存湘西苗族唢呐是湘西地区苗族同胞日常庆典、婚嫁民俗常用的器乐演奏形式,又称“对子唢呐”。
“对子唢呐”是对其演奏形式的精准概括,即二人齐奏,可带有简易和声。
苗族唢呐的习得过程以口传心授为主,包括师父教授和用乐场景实践。
苗族唢呐曲牌丰富,变化万千,天分高的唢呐学徒在学会师父教授的必学“唢呐种”之外,还可以根据苗族唢呐的即兴演奏规律加以创编。
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取决于是否被族群认可、是否被族群社会生活需要。
在不同的民俗活动中,唢呐艺人选取对应的曲牌,也为民俗场景增添了氛围感。
苗族唢呐形制与汉族唢呐大体相似,但于细节处有所不同。
一、湘西苗族唢呐曲牌的特征(一)曲牌蕴藏丰富据《苗族实地调查报告》(1986)记载“曲子不下数千余种”,①据宋运超《湘西苗族唢呐浅说》(1988)考据,因艺人不肯轻易透露个人所会的曲牌数量,只能结合各地调查情况推断,应该有数百首之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南卷》(1996)收集的苗族唢呐传统曲牌有40首,单吹曲牌8首,苗族竹唢呐练习曲牌14首;②内部资料《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南卷·永顺县资料本》记载收集的苗族唢呐曲牌44首;③数次赴湘西苗族唢呐区域进行田野调查,单次搜集曲牌10—30个不等。
因为种种原因,非遗文化消失的现实是不可忽视的,故现存苗族唢呐曲牌的数量远不能与石启贵先生所说的数千余种相比。
论边城中的湘西风情
论边城中的湘西风情论《边城》中的湘西风情摘要:《边城》是沈从⽂的代表作,作品主要是以30年代湘西的社会为背景,以茶洞渡⼝为描述对象,以⽼船⼯和外甥⼥翠翠的⽣活经历为主线,把湘西朴实的民风及独特环境中那种⼈性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条清澈见底的茶洞河畔的渡⼝中,住着⼀个年过花甲的⽼船⼯和他的外孙⼥,他们任分吹⾬打,长年替他⼈摆渡,过着⼭⾥⼈宁静的⽣活。
朴素的⼈性美、淳朴的民风,那湘西的社会百态,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和对⼈性美的思考。
关键词:湘西风情,《边城》,艺术风格⼀、中国现代⽂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边城沈从⽂是中国现代⽂学史上具有⼀定影响⼒的作家之⼀。
他出⽣在荒僻但风景如画、富有传奇⾊彩的湘西凤凰县,对民间的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
⼤的⼀湘西为题材的⼩说在现代乡⼟⼩说中别具⼀格,独具风骚。
他带着浪漫的牧歌情调到湘西世界中寻找⽥园诗,以抒情的笔制将湘西⼈织⼊梦幻的风景画沈从⽂的主要⽂学贡献是⽤⼩说与散⽂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
这与他特殊的⾝世经历,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活体验相关,也与他⾃⼰的“⾓⾊认知”上的困扰相关。
沈从⽂⽣于湖南凤凰县,地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所。
湘西秀丽的⾃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给他带来特殊的⽓质,使他既富于多彩的幻想,⼜有着在长期的历史中积淀的沉痛隐忧。
沈从⽂出⽣于⾏伍世家,14岁⾼⼩毕业后从军,随军队辗转流徙于三省边境与长达千⾥的沅⽔流域,谙熟这⼀带⼈民的爱恶哀乐的鲜明⽣活样式和淳朴的乡俗民风,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形成了对民间世俗⽣活特殊敏感的⽣活情趣。
以后接触了“五四”新⽂学,1923年只⾝离开湘西来到北京,同年秋报考燕京⼤学,未被录取。
他是以“城市边缘⼈”的⾝份,靠⾃⼰的艰苦奋⽃和出⾊的才华,打进⽂坛,“挤”进城市的上层⽂明社会的。
所以他可能很⾃负,⼜始终有⼀种⾃卑。
这对于他的创作题材的选择和艺术视点的形成,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苗族结婚文化礼仪
苗族结婚文化礼仪苗族是贵州多民族里的其中一个,那么你们知道苗族的结婚礼仪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苗族结婚礼仪,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结婚习俗一、关于“许婚”。
串对子:是苗族青年男女双方恋爱谈婚的一种方式,每年初一至初五,苗族要过“花山节”,苗族青年男女串花山相互对唱,跳舞,找到对象的叫做串“对子”,花山节的最终一天,串好的“对子”私自定下终身,各自回家告知自己的父母。
提亲:小伙子将自己找好的对象的事说给父母后,由男方请媒人在三日或七日后前往女方家提亲。
定婚:媒人提着相应物品做见面礼去女方家,与女方父母就双方结婚事宜达成全都后,确定结婚日子,一般不直出半年。
结婚:婚期确定后,女方自己预备嫁妆等待出嫁。
二、关于“拉婚”。
“拉婚”又叫“抢婚”,“拖姑娘”或“抢妹子”,这种强拉硬要的婚俗,与现代文明的社会不相适应,渐渐被淘汰。
苗族男青年路头路脑遇到苗族姑娘,若是姑娘被看上,无论姑娘是否情愿,小伙子可以把姑娘抢回自己的家中,请媒人在三天至七天前往姑娘家提亲,定婚期吃喜酒即成,姑娘从被抢之日就是小伙子的媳妇了。
三、关于“认婚”。
苗族山寨,哪家生孩子,全村都知道,生儿子的父亲或母亲在邻居家生孩子时跑到人家门外,若邻居家是“生姑娘”就大声说“”我家儿子认着啦!”从今这两个孩子就等于算认了婚约,小姑娘在娘家长到三岁,就被男方接到自家养起来,与男孩一起长大,直到十八岁,双方结婚,办喜酒,送“礼银”认亲。
四、关于“说婚”。
纳雍县境内的苗族婚俗,“说婚”较为普遍,“说婚”比其“拉婚”、“认婚”较为繁锁简单,包括提亲、订准、给婚、结婚四个过程。
提亲:苗族青年经“花山”、“赶街”、开会、上山、下田等社交活动相互熟悉,进而相恋,一旦恋爱成熟变禀吸父母,由男家请媒人陪小伙子的叔叔携酒往女家说亲。
如女有有意,当即饮酒表示“可”,并约来媒人共同商讨礼银、婚期、嫁妆等,礼银包括身价银、奶水钱、屎尿布、酒、肉等。
订准:假如女方家情愿与男方结亲,按说亲时商讨的日期,就会由男方家出酒送猪到女方家,由女方家请客吃饭,完成吃“订准”,也就是订婚。
湘西苗族传统婚俗及其和谐婚姻家庭构建价值
湘西苗族传统婚俗及其和谐婚姻家庭构建价值吴桂鸿【摘要】The Miao nation in western Hunan has many marriage customs. It lncludes love and marriage education, love freedom, marriage independence, friendly face, gathering the matter song,, farmiug song, arranging food from house to house, the common law on the love and marriage and so on important content. These marriage customs implicate outstanding love and marriage culture. They have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function on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marriage and family, train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building the platform of happy marriage and family; ramming the basis of feelings, laying the foundation on the harmonious marriage and family ; advocating the "harmony" culture, setting up the values of harmonious marriage and family ; advocating the industrious and mutual virtues ; consolidating the basis of marriage and family; restraining the clansman's words and deeds,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marriage and family.%湘西苗族婚俗众多,包括婚恋教育、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和气脸、合事歌、农事歌、排家饭、婚恋习惯法等重要内容。
造成我国目前偏远农村地区光棍越来越多的原因之探讨
造成我国目前偏远农村地区光棍越来越多的原因之探讨时欢这些年来我国的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光棍越来越多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说来就话长了。
经过多次的反复分析和研究,我得出的结论主要还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1·男女比例失调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我国的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很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
说白了,中国以前和现在一样,农村躲计划生育,就是要躲得一个带把的小孩{男孩}为止。
现在我国男女比例失调,至于具体的数据和比例的准确性一时很难说得清楚{有数据可考,现在我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例约为:116.9:100,有的省份达到135:100,形式不容乐观}。
2·农村女孩外出打工的人数太多“打工”一词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香港传入中国内地,最初在广东省流行开来,后来逐渐流行中国各地。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外出打工人数越来越多,很多的人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其中不乏的是农村的女孩。
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有不少的村子剩下的有且只有的是,留守的老人和留守的儿童以及极少数不能出远门的村干部了。
我是湖南湘西的,我们湘西苗族以前有着青年男女赶边边场自由恋爱的习俗。
今天由于流行外出打工,村村寨寨的年轻人,几乎外出打工,女孩子出去打工的人数太更多了,所以赶边边场这个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习俗也就自热而然就这样淡化了,频临消失了。
3·农村女孩对对自己婚姻观念看法的转变以前农村的女孩,大多数的人,没有读过什么书,很少有人出过远门,没有见过什么大的世面。
那时的的女孩真的很单纯,她们对自己婚姻观念的看法多是:对方家庭条件尚可,对象能吃苦耐劳,会耕田梨土,会顾家心痛自己就行了。
现在却不同了,现在的女孩,大多数的人,多少读了点书,打工外出见了不少的世面,自热而然她们对自己婚姻观念的看法,就会从根本上发生很大的变化。
比如我曾听到过一些农村女孩谈论过:“找对象最好找有钱的大老板;找有工作的;找城里的;找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找当官的;找官二代的;找家里没有负担的;找有房有车有别墅的······”真的是今非昔比啊。
湘西苗族婚姻文化的百年变迁
庆 、 式 活动 中相 互认 识 , 以歌传 情 , 仪 并 私订终 身 。 苗 族将 青 年男 女 通 过 社 交 活 动认 识 的方 式 , 为 称
“ 帕” “ 伙 计 ”, 语 为 “ 姑 娘 ” 意 。 因 叉 或 叉 汉 会 之 “ 姑娘” 会 常在 赶集 时 发 生 , 人们 谈 , 相 交 以便 加 深 了解 。清 康 熙 年
间阿琳 在 《 红苗 归流 图》中就 有 “ 歌觅 偶 ” , 唱 图 图 中的附 志 云 : 苗 俗 , “ 至初 春 时 , 女 未 嫁 者 皆 盛 男
化 是 由法律 、 习俗 与礼 仪 有机 结 合 形 成 的一 个 体
系 , 文将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具 体 分 析 湘 西 苗 族 百 本 年 来婚姻 文 化变 迁 的表 现 , 从 中探 索 湘 西 苗 族 并
服, 负背笼登山 , 以樵采为名 , 往来林麓间 , 相对唱 山歌 , 鸣雌 应 , 雄 曼声 悠扬 。每发声 则 以一 手 自掩 其耳 , 和 相 协 者 即 相 悦 … … 然 后 挽 媒 行 聘 说 唱
为 “ 边边 场 ” “ 边边 场 ” 赶 ,赶 后来 逐 渐 成 为湘 西 苗 族 最为 普遍 的男 女 结 交 方 式 。一 般 而言 , 女 双 男
方 通过 “ 边 边 场 ” 识 之 后 , 会 约 定 时 间 相 赶 认 就 聚 , 时男 女双 方带 上各 自的好 友 , 届 到约定 的地 点
2) 1年 葛 l (I
置 州 墨 掌 掌 豫 ( 学 鼻曩 尊 坂 ) 誊
。
No .1 1e . 0¨ -b 2 、
( 荨 1 5瑚) 总 2
/u n t f( o r a o’
lt lu v r i rNain l s fP i) I y ml o i l c ele O l :i esl ) t ai h hs } d S ca ii ) o I oh S c
苗族边边场故事
苗族边边场故事苗族边边场故事在中国的西南部,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一群勤劳善良的苗族人。
苗族人以其传统文化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而闻名于世。
他们生活在山区里,依靠农耕为生。
在苗族的传统习俗中,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叫做“边边场”。
“边边场”是苗族人家门口一个特殊的区域,也是家庭成员和邻里之间互动交流的场所。
在边边场中,每个家庭都有一块自己的地盘,用来种植各种蔬菜和果树。
边边场不仅是苗族人的生活和工作场所,也是他们举办各种重要仪式和庆典的场所。
有一天,边边场里突然出现了一只不速之客。
那是一只受伤的小狐狸,它被一个陷阱困住了。
小狐狸呜呜地哀叫着,伤口不断流血。
细心的苗族人发现了它,立刻去帮助它。
苗族人将小狐狸从陷阱中解救出来,温柔地清洗伤口,并给它包扎好。
小狐狸感激地望着苗族人,似乎在诉说着它的故事。
苗族人将它照料得很好,并给它取名为“边边”,以纪念它在边边场中的出现。
边边逐渐恢复了健康,它变成了边边场的常客。
每天早晨,边边会来到边边场,陪伴着苗族人一同劳动,看着他们种植各种蔬菜和果树。
苗族人十分珍惜边边的到来,他们说:“边边是我们的守护神,它带来了好运和平安。
”在边边的陪伴下,边边场的收获越来越好,田野里的作物长得茁壮,果树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有一年的秋天,苗族人举办了盛大的边边场庆典。
每个家庭都将自己收获的水果和蔬菜带到边边场,大家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庆典上,苗族人载歌载舞,举行了传统的宗教仪式,以感谢边边给他们带来的好运和丰收。
在晚上,苗族人围在篝火旁,讲述着各自家庭的故事。
有人说他的果树结了又结,挂满了果实;有人说他的菜田长势喜人,收获了丰富的蔬菜。
这时,一个年轻的苗族人站出来说:“我家的果树苦苦等待了一个夏天,却没有一个果实成熟。
我找到了一个陷阱,里面出现了一只受伤的小狐狸。
我立刻将它解救出来,并照料了它一段时间。
”听到这个故事,大家都很惊讶。
传说中,边边是边边场的守护神,它给予了苗族人好运和丰收。
苗族男女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爱意的
苗族男女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爱意的
通常在湘西州古丈县、吉首市、龙山、凤凰等县常见。
苗族青年婚前恋爱比较自由,青年们赶场、聚会,往往是男的两三个一伙,女的五六个一群,或坐在树荫下,或坐在草坪中,有说有笑。
散场回家的路上则挑中意的对象,以歌表情,以歌结友,谓之“边边场”,整个过程充满浪漫情调,充满诗情画意。
唱苗歌是苗族表述
兴,
,就
那么就
,姑娘不理不睬,这时,你千万不要去试探,因为她这种态度早已经表明厌恶你了,你再去“讨”的话,将会遭到姑娘的斥责,碰得一鼻子灰。
有的性情温柔的姑娘,如果不愿意和你相交,她既不骂你,也不厌恶你,只是自己悄悄地走开了。
但在年轻人中,赶场还有着另外的目的。
他们不叫赶场,而叫赶边边场。
他们往往是在人流中注意着来来往往的异性青年,有心仪的,常常会在经过时轻轻的掐一下对方的手、腿或者屁股,如被掐的是男子,他便会露出兴奋的表情来,然后悄
悄地一直尾随着对方,散场后送对方回家,一路对着情歌,走着走着,往往就走到
路边的包谷地里去了……
要是被掐的是女子,她便回过头来,娇嗔地骂上一句“砍脑壳的!”语气里充满了假装的愤怒和真正的喜悦,掐人者则涎着脸,嘿嘿地傻笑着,一路抢着答话,一路跟着起哄,在回路上唱着或笑或骂的苗歌,约会好下次的见面时间或地点。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苗族边边场
时欢
苗歌对唱成时尚,
月明星稀会情郎。
双双鸳鸯配成对,
芙蓉国里胜天堂。
小伙最爱发辫香,
抱住美人永不放。
以身相许两亲嘴,
不知人间日夜长。
如今打工人已去,
再也难找边边场。
注:1·赶边边场······雅扒会翠,青年男女苗歌对唱,自由恋爱的一种婚姻习俗。
由于现在流行外出打工,年轻人走完了,苗家边边场也基本上消失了。
2·现在的打工打出了留守老人,打出了留守儿童,也同时把我们湘西苗族的边边场打走了,频临消失了。
——戊戌年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