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政治生活的价值体系
政治学十五讲(燕继荣)考研笔记
政治学十五讲笔记第一讲政治学:学科定会与知识体系一政治的定义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但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他仅仅从抽象的社会伦理价值层次上把握政治,而没有深刻地揭示政治价值背后的社会本质内容。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是,权力政治观忽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
因此,权力政治观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全面和不深刻的。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
但是,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视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第三讲 政治观教育的内容
群众观
• 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作用:区分两种历史观 •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创造者。
•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 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 •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民族观
•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
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 广义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各种人们共同体 • 狭义的民族:资产阶级时代所形成的共同体
• 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
• 近代资产阶级的民族观是民族主义,对内民族压迫、种族歧视,对外 推行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
1.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 段相联系(阶级的根源、本质、阶级斗争的物质根源) 2.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政治斗争是三种斗争形式中的最高形式 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
3. 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 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国家观
• 政治观教育中,国家观教育最为重要。 • 国家观就是对国家的总的看法,包括关于 国家的基本观点、理论和学说。 • 政治观的其他内容都是围绕国家观所形成 并为国家观所决定的。 • 开展政治观教育,核心就是要加强国家观 教育,探讨国家的基本理论,确立正确的 国家观。
• 公民观的演变: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 公民观的核心:对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看法问题。
• 权利义务分离论、权利义务不平衡论、权利义务统一论
第三讲政治体系
第三讲政治体系一、政治体系概述(一)政治体系的含义政治体系(political system)就是由有关政治生活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二)政治体系模式1.政治体系的“输入”部分要求支持2.政治体系的“输出”部分决策行动3.“守关人”(Gate Keeper)指政治组织、社会团体输出:决策和行动二、国家及其结构形式(一)国家的起源和本质1.国家概念汉语中的“国家”至少有三种含义:一是领土意义上的国家(Country);二是民族意义上的国家(Nation);三是政权意义上的国家(State)。
国家(state)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是指一定地域之内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持久的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共同体。
2.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历史上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主要有:神权论;契约论;暴力论……3.几种代表性的国家观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观主要有:社会共同体说;国家契约说;国家要素说——三要素说:主权、领土、居民;四要素说:主权、领土、居民、政府。
4.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第一,国家的起源: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第二,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5.国家的职能基本职能:㈠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㈡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内部职能:㈠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㈡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二)国家结构形式1.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
(二)国家结构形式2.单一制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
具有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和司法体系、统一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的国籍。
3.复合制联邦制: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
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各成员单位在不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也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联邦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全国范围内行使主要国家权力,而各成员单位可以建立自己的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只有联邦作为主权国家,全国人民具有共同的国籍。
政治:政治生活微观知识体系
政治:政治生活微观知识体系第一部分从主体角度构建1、公民1地位、2政治权利与自由+政治性义务3参与政治生活:主要内容(4个)、准则、基本原则(3个)、基本要求(有序参与4个)、途径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了解、相信、支持、寻求、监督)2、政府1性质、职能(4个)、作用、宗旨、责任、2依法行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3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为什么—怎么样)、4树立政府权威(含义、标志、体现、影响因素、如何树立)3人大代表产生、地位、权利(4个)、义务(4个)4、人民代表大会地位、体系、职权(4个)、与人民的关系、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5、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地位、意义、领导方式(3个)、执政理念、执政方式(3个)、以人为本6民主党派性质、地位、参政基本点(一参加三参与)、与中共的关系7人民政协创立、组成、性质、主题、职能8国家1地位、类型、构成要素(3个)、2基本权利(4个)+义务(3个)、3外交政策及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4选修:国家含义、性质、国家制度、国体与政体、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9 民族民族国情(名称、构成、分布特点、关系及其成因、历史作用)民族原则(内容、表现、意义、要求、相互关系)民族制度――是什么――名称、地位、核心内容及表现、实施区域、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意义)10国际组织1分类、作用(积极作用、局限性)、2联国(成立、性质、宗旨、原则、主要机构、作用、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3世界贸易组织+欧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性质、原则、宗旨、作用、主要机构、与中国的关系)11当代国际社会1静态:主要成员、国际关系、(含义、内容、形式)决定因素、如何维护国家利益2动态:(1)时代主题(和平问题:含义+总体和平的原因+世界仍不安宁;发展问题:含义+最突出问题;和平与发展的关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2)发展趋势:多极化(表现意义)(3)国际竞争:表现、实质、内容、如何应对第二部分从制度角度构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国家制度1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2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2、政治制度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什么(组织、途径、形式)+为什么第三部分从政策角度构建1、民族政策(是什么—为什么)含义、内容、原因 2、宗教政策内容(4点)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社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学生要3、外交政策(1)内容(4点: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2)为什么: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4、其它(1)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维护意义、如何维护(坚决捍卫,建设,尊重其他国家)(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全品中考网30天政治生活(复习时先掌握知识体系再把握具体内容,注意采用主体分析法)一、公民1、公民的政治生活——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①要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履行……政治义务(掌握2个权利,3个义务)②要坚持……基本原则(掌握2个原则)③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正确处理政治权利与义务关系④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与方式(掌握“民主决策的方式与意义”、“民主监督渠道和意义”)【联系: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公民政治权利与自由: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6项政治自由⊙公民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与利益⊙公民参与政治的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原则、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意义: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公民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拨打热线电话、进行信访、利用电子政务、申请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法律途径二政府2、我国的政府(1)政府……工作的原因:政府性质、宗旨、原则、职能、国体、意义(2)政府如何开展……工作:政府性质、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审慎用权、民主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监督(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A、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梳理有答案版
第一讲《政治与政治学》1.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神学性解释提供了神圣维度道德性解释提供了价值目标法律性解释行为依据权力性核心问题管理型解释主要任务价值型基本功能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观点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3.政治的定义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按照特定的利益借助公共权力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4.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权力和权利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5.规范性概念与描述性概念。
规范性概念,价值性概念,用来表示“应该”或者“必需”的事物;描述性概念:实证性概念和解释性概念,指客观的,用濑来表示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
第二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1.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为政以德2.道家政治思想的特点无为而治3.墨家政治思想的特点兼爱兴利4.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以法治国5.西方政治学的发展阶段和各个阶段的理论特点,各个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物(1)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政治学时期特点:政治学与伦理学相结合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塞涅卡(2)中世纪:神学政治学时期特点:神学与政治学相结合代表人物:奥古斯丁、阿奎那(3)现代:理性主义政治学时期特点:人本主义为指导,个人主义为本位,理性思考为办法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布丹,边沁,密尔,孔德,斯宾塞(4)当代:科学主义政治学时期特点:政治哲学开始向政治科学转化,价值观上,相对主义盛行,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科学主义为方法。
代表人物:本特利,沃拉斯,拉斯韦尔(5)趋势:政治哲学的复兴特点:正义理论的研究代表人物:罗尔斯、诺齐克第三讲《政治体系》1.政治体系的含义有关政治生活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2.国家的定义在一定地域上,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持久的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共同体3.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主要内容起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作用,缓和冲突,控制在秩序之内4.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一个国家整体与各组成部分,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5.单一制和复合制单一制: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统一的国籍复合制:(1)联邦制:由若干相对主权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
政治价值与政治意识形态
主讲人 叶本乾 ybq1585@
教学内容
政治生活中的价值体系 政治意识形态
本讲参考书目
1、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 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修订版。 2、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 1993年版。 3、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 出版社1998年版。 4、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8年版。 5、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华夏出 版社2001年版。
民主的实践范围应该有多大?政治民主还是经济 民主?
支持和反对民主的观点比较
支持民主
通过确保权力受到限制并服从于
反对民主
知识与智慧在社会中的分配并不
人民同意,保护个人自由不受政府 侵犯。
通过鼓励公民政治参与,了解社
平等,民主会使无知的人和见识狭 隘的人上台统治。
个人自由和少数人权利将受到所
1、自由选项比较
“大政府”还是“小政府”?“积极政府” 还是“消极政府”?
大 自 由 比 重 小 少 政府职能和作用 古典自由主义:消极政府——维持秩序,其他不管 现代自由主义:积极政府——维持秩序,提供保障
社会主义:积极政府——维持秩序,提供保障, 造福人民
多
2、平等选项比较
平等与政府模式、税收政策有关:民强与国富、 大河与小河的关系。
平等选项下政府政策倾向比较
富国战略
增加平等比重
增税:提高社会福利,增加公共开支
强民战略
减少平等比重
减税:降低社会福利,减少公共开支
3、民主选项比较
民主成分的多少变化
第三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理想
2014年第3期第三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理想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价值理想。
这一倡导集中体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追求实现的价值目标,深刻表达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意志,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诉求。
这样一个美好目标,必将凝聚起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极大地激励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发展是硬道理,唯有发展,唯有民富国强,才能为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以及从容应对我国主权和安全所面临的各种突发事件和挑战,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国、第二大外商投资吸收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20%,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推动力量。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并将富强作为“三个倡导”的首要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需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富强观。
实现富强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民族,历史上,我们的民族曾经创造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辉煌的科技成就,出现过令世人艳羡、令国人骄傲的富强时期。
“文景之治”、“武宣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等,至今令后人无尽向往。
但是到明朝后期和清朝前期,当西欧各国相继由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进入到以工业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时候,中国依然停留在封建社会中,虽然清朝也出现了“康乾盛世”的景象,但那只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整个封建社会的落日余晖。
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使中国不可能再偏安一隅,必然要卷入世界历史发展的洪流之中。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中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框架高中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框架虽然政治的知识点不难,很好理解,但是记忆的任务量却很大。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自己准备一个知识框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1、历史事实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2、新中共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设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改革,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3、结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4、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①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③ 党领导的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法执政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化法制化规范化。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20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1 什么是政治
‚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
制度和法令等;‚治‛主 要指管理和教化人民。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 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
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
便是政治。(孙中山)
1.1 什么是政治
治精英的选举上,所以又被称为‚精英民主理论‛。
1.2 民主概念(理论)的演变
一般人一旦离开与个人利益直接相关的领域进入国家与国
际事务时,‚他的精神状态就会跌落到较低水平上‛。由 于没有直接的责任感,因此对于政治参与只有持续的冷淡。 这样一来,‚公共意识往往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集团利用 和引导,这些集团能够在很大限度内改变甚至制造人民的 意志。‛‚人民的意志不会是政治过程的动力,只能是它 的产物‛。因此,他认为古典民主学说是没有经验支撑的 虚构假设,‚人民实际上从未统治过,但他们总是能被定 义弄得像在进行统治‛。
民主国家政治权威的本质所在。‛
1.2 民主概念(理论)的演变
熊彼特对民主概念的重构正是自由主义学者将民主‚去社
会主义化‛的初步尝试,从熊彼特开始,民主变成了一个 与实质平等无关的程序性概念,这是民主‚去社会主义化‛ 的第一步。
‚冷战‛开始之后,自由主义学者在继承熊彼特程序民主 观的基础上,开始发展一种具有类型学区分意义的民主观, 这一民主观将以平等为追求的社会主义置于民主的对立面, 声称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民主‛才是民主唯一
律的权威,依法治国(rule of law)。
1.3 什么是法治
在西方,关于法治概念的历史是很久远的。古希腊时
第三讲 政治生活的价值体系
第三讲政治生活的价值体系概要:价值体系是长期的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一个社会组织安排的深层结构。
严格地说,稍有历史年代的社会,都会有自己的文化,因而,也都会有自己的价值体系。
这套价值体系提供了人们行为评价的标准,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是应当反对的,什么是可以许可的;以它为基础,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理念和组织安排的基本原则。
正义、权利、自由、自治、民主、平等、福利、宽容等观念是现代价值体系构成的基本要素。
不同的人为这些观念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和解释,使政治价值体系呈现出复杂的特点。
本讲将围绕这些概念的含义以及人们在这些观念上所存在的分歧展开讨论,以便澄清概念,在基本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
核心问题政治价值体系的构成和意义政治价值体系各要素的含义不同价值观点对于政治安排和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一、政治价值体系的构成政治价值是政治社会的观念形态,它是文化积淀的历史产物。
它的作用在于:(1)决定了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向和目标;(2)提供了人们行为评价的标准;(3)规定了社会生活组织安排的基本原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治价值体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关系的制约。
这是一种政治经济分析观点。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变迁的基础。
在下图所示的社会结构中,物质生产力的变化是最快的。
它的变化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带来社会制度的变革,从而产生新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分析中的价值体系但是,在政治结构分析中,政治价值体系属于政治体系的观念性的深层结构。
它渗透于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中,共同构成了政治系统的“观念”系统。
政治结构中的价值体系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和观点,如果我们把政治体系视为一个系统平台,那么,政治组织和制度构成了该系统的硬件系统,而政治价值体系则构成了该系统的软件系统。
政治系统中的价值体系正义(justice)、权利(rights)、自由(liberty/freedom)、自治(autonomy)、民主(democracy)、平等(equality)、宽容(toleration)是现代政治生活中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它们是构成政治价值体系最基本的要素。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6、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第 第五课 三 单 元: 发 展 社 第六课 会 主 义 民 第七课 主 政 治
地位 性质
1.共产党
宗旨
指导思想
执政方式 执政理念 含义和地位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主要内容(5点) 优越性(4点)
3.人民政协:组成、性质、主题、职能
第 第五课 三 单 元: 第六课 发 展 社 第七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1.处理民族关பைடு நூலகம்的基本原则
含义和地位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主要内容(3点) 原因 优越性(4点) 主要内容(4点) 3.宗教政策
实质
原因 解决办法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2.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历史观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方 法论
1、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 2、人的价值及评价标准
价值观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 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评价标准
政治学概论第03章政治价值体系
5、宽容(toleration)
对不同观点和不同意见的自制和忍让。它是互 相冲突的观点和立场之间的互相理解、彼此允许存 在,并力求说服和影响对方的行为态度。 • 宽容的三种表现:
(1)必须合作时,能求同存异; (2)发生争议时,本着理性说服的原则影响对方; (3)不能合作或不需合作时,本着“自己活也 让别人活”的原则,互不干涉。
消极权利,即是个人要求国家无论如何也不得 侵犯的权利,而国家则对这些个人权利有依法保护 和不加侵犯的义务。
积极权利,即是个人要求国家积极提供支持和 帮助才能实现的权利。主要指各种受益权(如工作权、 受教育权、社会救济权、保健权、娱乐权等)。对这 些权利国家不得消极无为,而必须积极地实现或加 以保障。
第二节 政治价值体系要素分析
1、正义(justice) 是指在分配中给每个人应得的本分,包
括自由、权力、权利、财富、收入、休闲等 在内的所有社会利益的分配。 (1)程序正义或形式正义——产生结果的方 式和支配人们行为及相互作用的规则的公正 性。 (2)实质正义或内容正义——分配结果相同 或相等。
(3)法律正义——根据错误的行为或行为的 结果来实施惩罚。
社会运行状态,促进教育和个人 到所谓人民多数的压制,所以民
发展;
主是51%的专制;
•通过让人民在决策过程中发出 •因为它表达的是所谓集体利益,
自己的声音,强化共同体和社会 而不是个人利益,所以它会导致
的团结;
政府和国家的过分控制;
•通过确保政府政策最大程度反 •它允许蛊惑人民的政客通过激
映公民利益,扩大社会和个人的 发大众恶劣本能而掌权,从而导
(4)社会正义——社会价值如财富、收入、 社会地位等实现公平分配。
不同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下,对社会正 义内涵的界定有很大的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件(PPT 53页)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 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 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 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 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 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 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什么是哲学上的价值? 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
人的积极意义. 二、什么是价值观?
在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如何 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即我们所说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它是软实力的核心,是隐形存在的 文化;它具有特殊的自控功能,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来 规范行为;它诱发的行为是自觉、自愿、自动的,而且长效 稳定;它能极大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无 处不在、坚不可摧。
由于希腊民族是一
个工商业民族,商业社 会的经济是靠契约来维 系的,商业社会最重要 的一条就是信守合同, 而且在合同面前是人人 平等的,西方人于是就 想到用合同关系来处理 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 事实上,西方人的人际 关系就是契约关系。
1215年《自由大
宪章》
《自由大宪章》规 定,不经过贵族们同 意,国王是不能征税 的,等于是人类历史 上第一部成文的限制 王权的法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的基础
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产生,都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及历史发展基础。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
1、世界文明和优秀文化成果 2、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 3、马克思主义一百多年来所创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4、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创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思想 基础上所形成的
高中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归纳1、政治与经济关系: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
2、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3、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5、发展社会主义XX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性质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我国人民XX专政的特点:广泛性(表现在:XX主体和XX权利的广泛)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4、XX与专政的关系:辩证统一或对立统一对立:XX只适用于人民内部(统治阶级内部)。
统一:XX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XX的保障。
XX的含义——指在一定阶级X围内(不是全民的),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XX是与专制相对立的一种国家制度。
(XX是相对的、具体的,不是绝对的)**不能说任何国家都有XX(XX制国家才有),但任何国家都有专政的职能。
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5(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XX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政治权利(2)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XX的具体表现)(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应展开把握)政治义务(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3)遵守宪法和法律(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6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指守法和司法上平等,没有特权。
立法上是不平等的)**指平等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但不能说权利与义务是相同或一样的。
高中政治生活知识体系
高中政治生活知识体系高中政治生活必备知识体系高中政治的学习离不开知识体系的完善,特别是学习到政治生活模块的内容时,学生一定要做好知识体系的完善工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生活知识体系,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政治生活知识归纳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基本权利和义务基本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主权国家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3、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军、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4、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5、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高中政治生活必备知识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1、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民主选举的选举方式有哪些?比较各种选举方式各自优缺点。
(1)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3、制约选举的因素:(1)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选举方式。
政治生活及选修3知识体系图表
专题一主体篇在我国的地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当家做主体现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定义、地位(基本的民主(政治)权利、基础和标志)享有的政治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和自由监督权: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权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爱国主义精神具体体现)应履行的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原因:根本保证、重要保证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如何做:见选修3▲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基本内容)人政治生活参与社会管理活动(是重要内容)主要内容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有机组成部分)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础和准则: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和义务树立民主法治理念(社义民主的应有之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才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现民基本坚持权利与关系:不可分离,实现需要,履行确保原则义务相统一如何坚持:树立权利意识;树立义务意识▲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因、公民怎样做)基本要求意义:是新要求,能否决定着公民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参与有序参与如何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或政治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举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根据,体现,与适应民主选举方式:直接、间接、等额、差额选举(优缺点、适用范围)选举我国的选举制度:采取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如何正确端正态度,提高选举能力;增强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行使出于公心;了解,在基础上审慎投票公途直接参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依据、主要方式径民主的方式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作用方决策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充分反映式▲意义民意,体现决策民主化;有利于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科学化;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责任感民主管理(见专题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部分)民对象: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民主实行意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对公民监督渠道:信访举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舆论监督制度、新形式▲正确敢于,勇于行使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了解,相信,支持,寻求,监督。
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思维导图追求民主价值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我国的民主进程新型的民主本质特征__基本特点__特有形式制度保障参与民主生活增强民主意识为什么怎么做行使民主权利__民主选举__民主决策__民主监督__,考点梳理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1.民主的内涵。
(P30)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2.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不懈探索的历程。
(P31—32)(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民主实现形式,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
(2)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
3.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P3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是什么?(P3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6.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具体形式是什么?(P34)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我国实行人民民主,既发展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又发展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政治生活的价值体系概要:价值体系是长期的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一个社会组织安排的深层结构。
严格地说,稍有历史年代的社会,都会有自己的文化,因而,也都会有自己的价值体系。
这套价值体系提供了人们行为评价的标准,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是应当反对的,什么是可以许可的;以它为基础,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理念和组织安排的基本原则。
正义、权利、自由、自治、民主、平等、福利、宽容等观念是现代价值体系构成的基本要素。
不同的人为这些观念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和解释,使政治价值体系呈现出复杂的特点。
本讲将围绕这些概念的含义以及人们在这些观念上所存在的分歧展开讨论,以便澄清概念,在基本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
核心问题政治价值体系的构成和意义政治价值体系各要素的含义不同价值观点对于政治安排和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一、政治价值体系的构成政治价值是政治社会的观念形态,它是文化积淀的历史产物。
它的作用在于:(1)决定了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向和目标;(2)提供了人们行为评价的标准;(3)规定了社会生活组织安排的基本原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治价值体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关系的制约。
这是一种政治经济分析观点。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变迁的基础。
在下图所示的社会结构中,物质生产力的变化是最快的。
它的变化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带来社会制度的变革,从而产生新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分析中的价值体系但是,在政治结构分析中,政治价值体系属于政治体系的观念性的深层结构。
它渗透于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中,共同构成了政治系统的“观念”系统。
政治结构中的价值体系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和观点,如果我们把政治体系视为一个系统平台,那么,政治组织和制度构成了该系统的硬件系统,而政治价值体系则构成了该系统的软件系统。
政治系统中的价值体系正义(justice)、权利(rights)、自由(liberty/freedom)、自治(autonomy)、民主(democracy)、平等(equality)、宽容(toleration)是现代政治生活中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它们是构成政治价值体系最基本的要素。
然而,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构关系:每个概念或要素各有其自己的应用范围,反映了不同的生活层面和角度。
“正义”意味着对“权利”的合理(平等)分配,而“权利”的合理分配,就体现在“个人”与“集体(或社会)”互动关系的各个方面:在个人与公共权力(国家/政府)关系方面:追求“自由”;在社会组织与权力的关系方面:追求自治;在个人、社会组织与公共权力三者关系方面:追求民主和平等;在个人与个人关系方面:追求宽容。
如果说正义意味着合理地或者平等地分配权利(或权益),那么,这种合理或平等的分配就体现在规划国家/政府、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各个方面。
现代政治生活给出的选择是:在个人生活领域里,强调自由和宽容;在国家层面的公共生活领域,强调民主和效率(efficiency);在社会层面的公共生活领域,强调自主(self-determination)和自治。
政治价值体系的构成二、政治价值体系各要素分析(一)正义(justice)正义是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以及法学最常使用的概念之一,它是指公正分配奖励(rewards)和惩罚(punishments)的道德观念。
简单地说,正义就是给每个人应得的本分。
它可以应用于包括自由、权利、财富、休闲等价值在内的所有社会利益的分配之中。
正如“公正分配”的范围非常大一样,正义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本质上充满争议的概念。
人们经常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正义”,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正义观念。
“程序性(procedural)正义”和实质性(substantive)正义是常见的划分。
前者是指形式的正义,即产生结果和支配人们行为及相互作用的规则的公正性。
例如,一场公平的体育比赛,它只要求比赛规则公平,并有独立的裁判做出裁定。
它为不同的参赛者提供了一样场地、一样的规则和一样的裁判。
在同样程序下,结果肯定是不同的。
后者指的是真实的(或内容的)正义,即它关注结果本身(要求结果相同或相等),通常在“量刑定罪”的思想中得到体现。
犯什么样的罪就该给什么样的惩罚,同样的罪行给同样的惩罚。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使用“法律的正义”(legal justice)和社会的正义(social justice)的概念。
这也可以说是正义概念的又一种划分。
法律的正义指的是根据错误行为特别是违法行为的结果来实施惩罚。
所以,我们经常说司法机关是正义的化身。
但需要注意的是,法律并不等同于正义。
有正义的法律,也有不正义的法律。
同样,司法机关也可能公正司法,也可能司法不公。
公正司法的积极作用也许不算得很明显,但是司法不公的破坏作用却非常明显。
它会动摇和摧毁人们对一个社会的正义体系和正义观念的信心。
社会的正义是社会价值如财富、收入、社会地位等实现公平分配。
许多人把社会正义概念应用于社会平等方面,把它看做是社会主义原则。
正义一直被认为是政治思想的主要概念。
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起,政治思想家们就把一个良好的社会视为“正义的社会”。
所以,政治理论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谁应当得到什么”(who should get what)?在涉及法律正义的时候,这个问题通过发展和采用各种程序性规则(如司法中立原则,注重证据原则,陪审团制度等)来加以解决。
到目前为止,在这方面所产生的争议似乎也不算太大,尽管各国的法律体系可能有所不同。
但是,社会正义问题却是一个一再争论的问题。
一些人,包括“新右派”的支持者,极力消减社会正义的思想和概念,认为把诸如正义这样的道德原则应用在财富和收入分配方面是不合适的,因为它们纯属经济事务,只能用“效率”和增长一类的标准去评价和衡量。
由此出发,他们认为,那种把穷人说成是非正义的牺牲品(victims)的说法十分荒谬的。
相反,社会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者,赞同社会正义观念,他们反对把经济和伦理分开,不主张把财富和贫困这类问题都留给市场去解决。
对社会正义的同情,往往使他们与支持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人们走到了一起。
当然,自由主义的社会正义模式与社会主义的社会正义模式可能也完全不同。
前者建立在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知识精英(meritocracy)责任的基础上,而后者建立在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以及支持社会平等和公社制的基础上。
(二)权利(rights)权利被认为是做某种事情的资格(entitlement)或正当性。
在常见的讨论中,权利一般被分为法律权利(legal rights)和道德权利(moral rights)。
前者被归纳为正式的法律和行为规则,具有强制性;后者被认为是一种道德的主张或哲学观点。
人权(human rights)和早期的自然权利(nature rights)均属于道德权利的范畴,尽管现在也经常被引申为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内容。
对权利的认识和阐述有两种不同的角度。
对权利的上述基本划分(即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的划分),都包含了这两个不同的角度:积极的(positive)权利观念和消极的(negative)权利观念。
消极权利观念划出一个行为不受限制的领域,约束他人,尤其是约束政府不要侵占我的领地,那是我的权利范围。
自由主义者所鼓吹的公民自由如言论自由等,多属于这种权利观念。
这种权利观念在实践上要求政府和我们的同类不要干预我们,让我们自己好生呆着(let us alone)。
积极的权利观念要求别人,特别是政府给我们提供资源和支持,因而,政府和我们的同类要对我们承担责任。
社会和福利方面的权利,如受教育的权利、社会受益等权利,多属于这个范畴。
这种积极的权利观念在实践上就要求政府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提供服务,保障社会资助。
权利观念起源于是17、18世纪,最早来自自然权利(nature rights)或天赋权利(God-given rights)的思想,特别是被社会契约论者所广泛使用。
自然权利观念是个权利观念的表述,是权利观念的最早期理论形态。
早期的西方思想家洛克、霍布斯、卢梭等都是它的阐发人。
自然权利被提出来是要解决社会政治的一个根本问题:政治共同体的起源和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就是“政治服从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服从公共权力?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要解决一个政治合法性问题。
由于神学的解释不被认可和采纳,于是人们就需要找到一个合逻辑的解释。
社会契约理论就给出这样的解释。
那么,公共权力的行为规则是什么?它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这就是上帝赋予我们的生来就享有的权利。
这种权利当初被称为自然权利,今天被称为人权(人之为人的权利)。
这些权利在今天有的成为法律(即前面提到的法律权利)被规定下来了,有的还没有成为法律,而只是作为一种道义力量存在(即前面提到的道德权利)。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privileges of citizens),如宗教宽容、免受专制逮捕,自由言论、自由选举等权利。
第二代的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如受教育,居住、健康、选择职业和保持最低生活标准(adequate standard of living)的权利。
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
如果说第一和第二代权利基本属于个人权利观念范畴,那么,第三代权利则过渡到团体权利(group rights)观念。
从自然权利观念产生到现在,关于权利问题上的争论,主要不是围绕要不要权利或权利到底存在不存在的问题而展开的,而是围绕着什么权利该优先和它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而展开的。
这是左中右不同政治派别在权利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所在。
自由主义者从消极权利观念出发,把权利视为个人抵御专制政府的手段;社会主义者反对私有制和由此产生的阶级不平等,从积极权利观念出发,为福利供给和经济干预辩护;新右派人士由于认为福利供给和经济干预会助长个人依赖性而大力谴责积极权利观念。
今天,团体权利观念又得到了发展。
代表社会少数派利益的人也加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要求平等对待受到歧视或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人,包括妇女、同性恋者、残疾人、儿童等。
也有人要求对某些群体给以特别权利,如妇女避孕和堕胎的权利,坐轮椅的残疾人便利行动的权利。
生态主义者则进一步将人权扩大至非人类的范围,要求给动物和植物以权利。
随着社会文明化程度的提高,这些权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而且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施政原则而加以执行。
当然,对上述权利观念提出质疑的也大有人在。
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阶级统治观念反对普遍和抽象的自然权利和人权观念。
功利主义者认为权利观念是无法验证的哲学主张(坚持说公共服从的基础是功利计算,政府的原则不是权利标准,而是功利最大化原则)。